CN211195765U - 后扭转梁横梁、后扭转梁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扭转梁横梁、后扭转梁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95765U
CN211195765U CN201921248684.1U CN201921248684U CN211195765U CN 211195765 U CN211195765 U CN 211195765U CN 201921248684 U CN201921248684 U CN 201921248684U CN 211195765 U CN211195765 U CN 2111957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rsion beam
cross member
rear torsion
beam cross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4868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柯远志
刘彦杰
胡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4868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957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957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957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后扭转梁横梁、后扭转梁总成和车辆,其中,所述横梁构造为周向封闭的空心体结构,所述空心体结构的底部朝向顶部凹陷以形成底部内凹部(110)。这样,本公开提供的后扭转梁横梁周向封闭即不具有侧向开口,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横梁的整体结构强度,底部内凹部的设计同时可以使得材料更多地分布在侧面底部,进而改善侧面边缘处存在的应力薄弱问题,提高横梁侧面边缘处的强度。

Description

后扭转梁横梁、后扭转梁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后扭转梁横梁、后扭转梁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后扭转梁总成是非独立悬挂的一种,其主要是减振器、制动器和车身的装配点,起到缓冲路面振动、提高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的作用。因为需要平衡左右车轮的上下跳动,以保持车辆平稳行驶,故需其拥有很好的反向跳动性能,同时也对它的耐久及抗形变性能要求较高。
通常情况下,后扭转梁总成的主体结构包括横梁、左右制动器安装支架、左右拖曳臂总成及左右螺旋弹簧支撑座等组件。其中,后扭转梁横梁大多构造为U形梁,其左右两侧内部分别焊接有扭转梁加强板,以用于承受车轮附近带来的较大力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散横梁应力集中的效果。但这样的横梁结构在比较薄弱的侧面边缘没有特别的加强设计,在路试和台架试验的时候这些区域容易成为开裂点。另外,在横梁内部焊接的加强板,因为在焊缝周边会形成应力薄弱点,也会相应地影响横梁的整体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后扭转梁横梁,该横梁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整体结构强度,改善应力薄弱等问题。
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后扭转梁总成,该后扭转梁总成配置有本公开提供的后扭转梁横梁。
本公开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配置有本公开提供的后扭转梁总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后扭转梁横梁,所述横梁构造为周向封闭的空心体结构,所述空心体结构的底部朝向顶部凹陷以形成底部内凹部。
可选地,所述横梁包括位于顶部和底部之间的沿所述横梁的延伸方向设置的两个侧壁,所述侧壁从底部相互靠近地倾斜延伸至顶部。
可选地,所述横梁包括位于两端的两个第一本体和位于中间的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所述侧壁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壁和形成在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本体的周向开口沿着朝向所述第二本体的方向渐缩。
可选地,所述底部内凹部包括:
过渡段,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和
贴合段,形成于所述第二本体,所述贴合段包括位于上方的贴合部和位于下方的间隙部,所述贴合部与所述第二本体的顶部及靠近顶部的所述第二侧壁贴合,所述间隙部与靠近底部的所述第二侧壁形成有间隙。
可选地,所述第二侧壁形成有弯曲角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本体的顶部和两个所述第二侧壁构造为V形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二本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本体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横梁采用内高压一体成型。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后扭转梁总成,包括后扭转梁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后扭转梁横梁端部的后扭转梁拖曳臂总成,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后扭转梁横梁端部的弹簧支撑座,所述后扭转梁横梁为根据以上所述的后扭转梁横梁。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根据以上所述的后扭转梁总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后扭转梁横梁周向封闭即不具有侧向开口,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横梁的整体结构强度,底部内凹部的设计同时可以使得材料更多地分布在侧面底部,进而改善侧面边缘处存在的应力薄弱问题,提高横梁侧面边缘处的强度。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后扭转梁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示出的后扭转梁横梁的底部视图;
图4是图3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5是图1示出的后扭转梁横梁沿A-A截面的断面结构图;
图6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后扭转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后扭转梁横梁 110 底部内凹部
111 过渡段 112 贴合段
120 侧壁 121 第一侧壁
122 第二侧壁 101 第一本体
102 第二本体 200 后扭转梁拖曳臂总成
300 弹簧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根据后扭转梁横梁的正常使用状态进行定义的;“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此外,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参照图1、图3和图4,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后扭转梁横梁,横梁可以构造为周向封闭的空心体结构,即横梁除了两端的周向开口之外不具有侧向开口,这样的周向封闭式结构不仅可以提高横梁的整体结构强度,而且还可以避免横梁具有形成为自由端的侧面边缘,从而减小侧面边缘在受力时产生的开裂风险。其中,空心体结构的底部可以朝向顶部凹陷以形成底部内凹部110,设置底部内凹部110可以使得横梁的侧面底部分布更多的材料,即相对于自然过渡连接横梁两个侧面的底部而言,通过使其朝向顶部内凹,可以使得底部从内部弯曲并靠近侧面,从而改善侧面边缘处存在的应力薄弱问题,相应提高横梁侧面边缘处的强度。另外,底部内凹部110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类似横梁内部设置的加强板的作用,从而可以避免在横梁内部额外焊接加强板,减少焊接焊缝周边形成的应力薄弱点,减少模具开发,方便车间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为了方便在后扭转梁横梁的两端连接其他零件,底部内凹部110并未形成在横梁端部位置处,即横梁的两端仍可以为具有周向开口的空心体结构,其底部从靠近两端的位置处逐渐朝向顶部并朝向中间位置处凹陷。
根据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横梁可以包括位于顶部和底部之间的沿横梁的延伸方向设置的两个侧壁120,侧壁120可以从底部相互靠近地倾斜延伸至顶部,即侧壁120可以形成有锥度。也就是说,横梁可以构造为锥形体,锥形体的大端可以构造为横梁的底部,锥形体的小端可以相应构造为横梁的顶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横梁底部本身就具有较多的材料分布,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底部在朝向顶部内凹时更容易且更多地靠近侧壁120。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侧壁120即为上述的横梁侧面,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下面仅以“侧壁”为术语进行详细阐述。
进一步地,参照图1,横梁可以包括位于两端的两个第一本体101和位于中间的第二本体102,第二本体10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本体101连接,相应地,侧壁120可以包括形成在第一本体101的第一侧壁121和形成在第二本体102的第二侧壁122,第一侧壁121和第二侧壁122可以过渡连接。其中,第一本体101的周向开口可以沿着朝向第二本体102的方向渐缩,即沿着横梁自身的延伸方向(或横梁的长度方向),第一本体101也可以构造为锥形结构,锥形结构的大端可以为横梁的端部,锥形结构的小端可以相应与第二本体102连接。也可以理解为,本公开提供的横梁具有两头粗中间细的结构,这种结构形式不仅可以预留给横梁端部足够的空间以便于与其他零件进行连接,还有利于侧壁120底部分布较多的材料。在横梁端部通过焊接形式连接其他零件的实施例中,此种结构还可以进一步避免端口处形成焊缝叠加。
进一步地,参照图3至图5,底部内凹部110可以包括形成于第一本体101的过渡段111和形成于第二本体102的贴合段112。即在第一本体101所在区域,横梁的底部从端部位置到中间位置逐渐朝向顶部内凹,过渡段111指的是底部内凹部110沿横梁自身延伸方向形成在第一本体101区域内的长度段,而在第二本体102所在区域,横梁的底部可以内凹至与顶部贴合接触,贴合段112指的是底部内凹部110沿横梁自身延伸方向形成在第二本体102区域内的长度段。其中,如图5所示,贴合段112可以包括位于上方的贴合部和位于下方的间隙部,贴合部可以与第二本体102的顶部及靠近顶部的第二侧壁122贴合,间隙部可以与靠近底部的第二侧壁122形成有间隙。这样,贴合部贴合在第二本体102的顶部及部分第二侧壁122上,可以使得第二侧壁122的底部尽可能多的分布有材料,并且可以对第二侧壁122形成支撑,进一步提高第二侧壁122的强度;间隙部作为第二侧壁122与底部的过渡连接部位,一方面可以使得第二本体102具有稳定的结构形式,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第二侧壁122边缘处的强度,减少应力集中。
另外,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参照图2,第二侧壁122可以形成有弯曲角度,其中,用于使第二侧壁122弯曲的圆弧可以朝向横梁的内部凸出。即第二侧壁122可以具有朝向横梁内侧凸出以使其弯曲的弧形角度,这种结构可以进一步使得第二侧壁122底部分布更多的材料,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横梁侧面边缘处的强度。可以理解为,弧形角度能够使得第二侧壁122具有从外侧朝向横梁内侧凹陷的凸起,该凸起具有类似加强筋的作用,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二侧壁122的强度。其中,如图2所示,弧形角度的大小与角α互补,可以为4°-8°,例如弧形角度可以优选为6°。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弧形角度的数值进行合理设计及选择,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根据一些实施例,参照图2和图5,上述第一本体101靠近端部的位置可以构造为梯形结构,即横梁的两端可以具有梯形横截面。第二本体102的顶部和两个第二侧壁122可以相应构造为V形结构,即第二本体102的两个第二侧壁122和过渡连接两个第二侧壁122的顶部可以共同围成V形轮廓。其中,梯形结构的各个壁面可以均具有朝向第二本体102的锥度,V形结构的设置可以使得底部内凹部110更方便且更好地朝向顶部凹陷并与第二侧壁122贴合,从而可以使得本公开提供的横梁具有较佳的实施效果。
参照图1,为使横梁的侧壁120底部尽可能多地分布有材料以尽可能大地提高横梁的整体结构强度,第二本体102的长度还可以大于第一本体101的长度。
此外,为便于加工、节约成本,上述横梁可以采用一体成型制造而成,例如可以由内高压一体成型。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后扭转梁总成和配置有该后扭转梁总成的车辆,参照图6,后扭转梁总成可以包括后扭转梁横梁100、固定连接在后扭转梁横梁100左右两端的后扭转梁拖曳臂总成200,以及固定连接在后扭转梁横梁100左右两端的弹簧支撑座300,其中,后扭转梁横梁100可以为上述的后扭转梁横梁。后扭转梁总成和车辆具有上述的后扭转梁横梁的全部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9)

1.一种后扭转梁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构造为周向封闭的空心体结构,所述空心体结构的底部朝向顶部凹陷以形成底部内凹部(110),所述横梁包括位于顶部和底部之间的沿所述横梁的延伸方向设置的两个侧壁(120),所述侧壁(120)从底部相互靠近地倾斜延伸至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扭转梁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位于两端的两个第一本体(101)和位于中间的第二本体(102),所述第二本体(10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本体(101)连接,所述侧壁(120)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本体(101)的第一侧壁(121)和形成在所述第二本体(102)的第二侧壁(122),所述第一本体(101)的周向开口沿着朝向所述第二本体(102)的方向渐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扭转梁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内凹部(110)包括:
过渡段(111),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101);和
贴合段(112),形成于所述第二本体(102),所述贴合段(112)包括位于上方的贴合部和位于下方的间隙部,所述贴合部与所述第二本体(102)的顶部及靠近顶部的所述第二侧壁(122)贴合,所述间隙部与靠近底部的所述第二侧壁(122)形成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后扭转梁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122)形成有弯曲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扭转梁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102)的顶部和两个所述第二侧壁(122)构造为V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扭转梁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10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本体(101)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扭转梁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采用内高压一体成型。
8.一种后扭转梁总成,包括后扭转梁横梁(100)、固定连接在所述后扭转梁横梁(100)端部的后扭转梁拖曳臂总成(200),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后扭转梁横梁(100)端部的弹簧支撑座(3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扭转梁横梁(100)为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扭转梁横梁。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扭转梁总成。
CN201921248684.1U 2019-07-31 2019-07-31 后扭转梁横梁、后扭转梁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2111957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48684.1U CN211195765U (zh) 2019-07-31 2019-07-31 后扭转梁横梁、后扭转梁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48684.1U CN211195765U (zh) 2019-07-31 2019-07-31 后扭转梁横梁、后扭转梁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95765U true CN211195765U (zh) 2020-08-07

Family

ID=71862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48684.1U Active CN211195765U (zh) 2019-07-31 2019-07-31 后扭转梁横梁、后扭转梁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957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63065B2 (ja) 車両用l型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US9764764B2 (en) Subframe for a motor vehicle ax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ubframe
KR101427079B1 (ko) 자동차 현가장치용 로어아암
WO2010053083A1 (ja) 車両用l型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CN207345927U (zh) 副车架
JP6918300B2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メンバ
CN215205057U (zh) 一种转向节
CN211195765U (zh) 后扭转梁横梁、后扭转梁总成和车辆
CN201472102U (zh) 一种汽车用悬架扭力梁后桥装置
CN110588798A (zh) 后缓震座及汽车
CN110027374B (zh) 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
CN101314313A (zh) 一种扭转梁式后轴
JP2013256260A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のトーションビーム構造
CN111232056B (zh) 后副车架前横梁
CN213921219U (zh) 螺旋弹簧支撑结构、车架及车辆
CN211730958U (zh) 一种后横臂结构
CN206012259U (zh) 一种后扭力梁总成
CN111873790B (zh) 前减速器安装支架组件和车辆
CN216969249U (zh) 上控制臂及汽车悬架
CN204659381U (zh) 一种后横梁总成弹簧托盘安装结构
CN212373495U (zh) 副车架的车身支撑工装和车辆
CN210101215U (zh) 汽车控制臂
CN201456971U (zh) 控制臂铰接支座
CN203651895U (zh) 副车架安装结构
CN219706591U (zh) 一种弹簧托臂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