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06591U - 一种弹簧托臂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弹簧托臂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06591U
CN219706591U CN202321228396.6U CN202321228396U CN219706591U CN 219706591 U CN219706591 U CN 219706591U CN 202321228396 U CN202321228396 U CN 202321228396U CN 219706591 U CN219706591 U CN 2197065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ment
bracket
spring bracket
top surface
reinforc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2839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鹏帅
刘明虎
纪国锋
刘国栋
郭义
刘振华
刘跃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2839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065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065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065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弹簧托臂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的弹簧托臂结构强度不高,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可能会导致弹簧托臂的耐久性下降或损坏的问题。包括:托臂本体,包括相互背离的安装顶面和安装底面;沿托臂本体的第一端至第二端依次排布的第一加强件、第二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固定于所述安装底面上,所述第一加强件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并向靠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托臂本体的两侧边缘连接;所述第二加强件固定于所述安装顶面上;所述第三加强件固定于所述安装顶面上,所述第三加强件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并向靠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一种弹簧托臂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汽车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弹簧托臂及车辆。
背景技术
弹簧托臂,设置在车辆的后悬架上,用于连接转向节及车架(或副车架),且为弹簧提供安装位置。
由于弹簧托臂一直承受来自弹簧的垂向力,且在不平整路面或者越野工况时除受垂向力外还会受到侧向冲击,现有的弹簧托臂结构强度不高,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可能会导致弹簧托臂的耐久性下降或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弹簧托臂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的弹簧托臂结构强度不高,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可能会导致弹簧托臂的耐久性下降或损坏的问题。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弹簧托臂,包括:
托臂本体,包括相互背离的安装顶面和安装底面;
沿托臂本体的第一端至第二端依次排布的第一加强件、第二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其中,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球销,用于与转向节连接,所述第二端用于与车架或车架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件固定于所述安装底面上,所述第一加强件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并向靠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托臂本体的两侧边缘连接;
所述第二加强件固定于所述安装顶面上;
所述第三加强件固定于所述安装顶面上,所述第三加强件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并向靠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件靠近所述球销的端部形成有U形缺口,所述U形缺口环绕所述球销。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件的外侧边缘形成有折弯翻边,所述折弯翻边向上弯折,并与所述托臂本体的边缘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件的内侧边缘为弧形边缘,所述弧形边缘与所述托臂本体的安装底面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件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减重孔,多个所述第一减重孔在所述第一加强件上间隔分布,且多个所述第一减重孔在靠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上孔径逐渐变大。
可选地,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至少一个弧形加强板,所述至少一个弧形加强板部分环绕所述托臂本体的定位孔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三加强件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主体部的形状为三角形,所述主体部的一个端部朝向所述第二端;
所述延伸部设于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二端的一侧,并向靠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三加强件上形成有第二减重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减重孔的边缘向下延伸至与所述托臂本体的安装顶面连接。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所述的弹簧托臂。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弹簧托臂及车辆,包括:
托臂本体,包括相互背离的安装顶面和安装底面;沿托臂本体的第一端至第二端依次排布的第一加强件、第二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其中,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球销,用于与转向节连接,所述第二端用于与车架或副车架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固定于所述安装底面上,所述第一加强件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并向靠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托臂本体的两侧边缘连接;所述第二加强件固定于所述安装顶面上;所述第三加强件固定于所述安装顶面上,所述第三加强件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并向靠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延伸。
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加强件、第二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沿着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分布,在托臂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均进行了结构强度的提升。进一步地,第一加强件的边缘连接至所述托臂本体的两侧边缘,第二加强件部分环绕定位孔设置;第三加强件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并向靠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延伸。上述设置的第一加强件、第二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均位于托臂本体受力集中且现有技术的强度薄弱区域,实现了对托臂本体的结构强度的补强,提升了托臂本体在受到侧向冲击时的抗冲击性能,大幅增强了托臂本体的结构强度,延长了托臂本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弹簧托臂在安装顶面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弹簧托臂在安装底面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第一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第二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第三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托臂本体;2、定位孔;3、第一加强件;4、第二加强件;5、第三加强件;501、主体部;502、延伸部;6、第一端;7、第二端;8、U形缺口;9、折弯翻边;10、第一减重孔;11、第二减重孔;12、第三减重孔;13、弧形边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弹簧托架属于汽车冲压件、汽车减震器冲压件,固定弹簧的架子,当弹簧受到外力时容易发生弹射,故设置一固定其不让弹射的架子,这个架子就是弹簧托架。其形状根据器件周围环境设计。
弹簧托臂通常设置在车辆的后悬架上,用于连接转向节及车架(或副车架),且为弹簧提供安装位置。
由于弹簧托臂一直承受来自弹簧的垂向力,且在不平整路面或者越野工况时除受垂向力外还会受到侧向冲击,现有的弹簧托臂结构强度不高,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可能会导致弹簧托臂的耐久性下降或损坏。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弹簧托臂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的弹簧托臂结构强度不高,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可能会导致弹簧托臂的耐久性下降或损坏的问题。
参照图1和图2,其中,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弹簧托臂在安装顶面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弹簧托臂在安装底面上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弹簧托臂,包括:
托臂本体1,包括相互背离的安装顶面和安装底面;
沿托臂本体1的第一端6至第二端7依次排布的第一加强件3、第二加强件4和第三加强件5,其中,所述第一端6设置有球销,用于与转向节连接,所述第二端7用于与车架(或副车架)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件3固定于所述安装底面上,所述第一加强件3靠近所述第一端6设置,并向靠近所述第二端7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托臂本体1的两侧边缘连接;
所述第二加强件4固定于所述安装顶面上;
所述第三加强件5固定于所述安装顶面上,所述第三加强件5靠近所述第二端7设置,并向靠近所述第一端6的方向延伸。
托臂本体1包括两个安装面,分别为安装顶面和安装底面,安装顶面和安装底面相互背离。托臂本体1还包括定位孔2,定位孔2贯穿安装顶面和安装底面。
托臂本体1的形状类似“菱形”,托臂本体1上具有两个端部,分别为第一端6和第二端7。托臂本体1的第一端6和第二端7分别用于连接转向节和车架(或副车架),其中,具体地,第一端6用于与转向节连接,第二端7用于与车架(或副车架)连接。
沿第一端6至第二端7分布的第一加强件3、第二加强件4和第三加强件5均起到对托臂本体1的结构强度进行加强的效果。具体地,第一加强件3、第二加强件4和第三加强件5均设置在托臂本体1的外表面上,增大了托臂本体1的外表面的厚度,从而使托臂本体1在受到侧向冲击时的抗冲击性能更强,大幅增强了托臂本体1的结构强度,延长了托臂本体1的使用寿命。
针对转向节,具体如下:
转向节的功用是传递并承受汽车前部载荷,支承并带动前轮绕主销转动而使汽车转向。在汽车行驶状态下,它承受着多变的冲击载荷。
进一步地,因本申请的核心效果为增强结构强度和刚度,故具体展开描述第一加强件3、第二加强件4和第三加强件5,如下:
第一加强件3靠近第一端6设置,固定于安装底面上,托臂本体1的两侧边缘为受力集中的区域,第一加强件3的边缘连接至所述托臂本体1的两侧边缘,不但大幅度提升托臂本体1的两侧边缘的结构强度,还对托臂本体1的两侧边缘起到保护的效果。
具体的,第一加强件3由第一端6的位置出发,向托臂本体1的两侧边缘延伸,从而形成以靠近第一端6的位置为折线点的折线板状。
第二加强件4位于安装顶面上,且第二加强件4部分环绕定位孔2设置,加强了定位孔2周围的结构强度。
第三加强件5同样位于安装顶面上,靠近第二端7设置,托臂本体1的第二端7位置为受力集中的区域,第三加强件5将托臂本体1靠近第二端7的位置的结构加厚,使传力结构的强度更高,从而有效增加了整体的结构强度。
第一加强件3、第二加强件4和第三加强件5与托臂本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点焊连接,点焊连接的方式使第一加强件3、第二加强件4和第三加强件5与托臂本体1贴合的更加紧密,减小了连接之后的间隙,进一步提升整体的结构强度。
通过上述设置,第一加强件3、第二加强件4和第三加强件5沿着第一端6至第二端7的方向分布,在托臂本体1的长度方向上均进行了结构强度的提升。进一步地,第一加强件3的边缘连接至所述托臂本体1的两侧边缘,第二加强件4部分环绕定位孔2设置;第三加强件5靠近所述第二端7设置,并向靠近所述第一端6的方向延伸。上述设置的第一加强件3、第二加强件4和第三加强件5均位于托臂本体1受力集中且强度薄弱的区域,实现了对托臂本体1的结构强度的补强,提升了托臂本体1在受到侧向冲击时的抗冲击性能,大幅增强了托臂本体1的结构强度,延长了托臂本体1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3,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第一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保证第一加强件3的设置不干涉现有结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具有如下设置:
所述第一加强件3靠近所述球销的端部形成有U形缺口8,所述U形缺口8环绕所述球销。
球销位于托臂本体1的第一端6上,U形缺口8的设置保证了第一加强件3的设置不对球销造成干涉。具体地,U形缺口8与球销的形状适配,以充分对球销进行避让。
参照图2和图3,为使第一加强件3和托臂本体1更好的连接在一起,进一步提升第一加强件3对托臂本体1的加强效果,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具有如下设置:
所述第一加强件3的外侧边缘形成有折弯翻边9,所述折弯翻边9向上弯折,并与所述托臂本体1的边缘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件3的内侧边缘为弧形边缘13,所述弧形边缘13与所述托臂本体1的安装底面固定连接。
第一加强件3的形状为类似“飞镖”状,其中,第一加强件3的内侧边缘为弧形边缘13。
具体地,对第一加强件3的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的定义如下:
参照图2和图3,第一加强件3的大体轮廓由U形缺口8位置的U形线段,与U形边缘相邻的两个直线线段,以及与两个直线边缘均相邻的弧形线段围合形成。其中,弧形线段靠近定位孔2,整体位于托臂本体1的内部,即为第一加强件3的内侧边缘。两个直线线段相较弧形线段远离定位孔2,且两个直线线段与托臂本体1的边缘重合在一条线段上,即为第一加强件3的外侧边缘。
折弯翻边9位于第一加强件3的边缘上,折弯翻边9的数量为两条,两条折弯翻边9均由U形缺口8的位置出发,沿第一加强件3的边缘向上折弯。折弯翻边9向上弯折的弧度与托臂本体1的外侧形状适配,并与托臂本体1的外侧边缘固定连接。
折弯翻边9与托臂本体1的外侧面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点焊连接,点焊连接的方式可使折弯翻边9与托臂本体1的外侧面更好的贴合在一起,可有效地减小折弯翻边9与托臂本体1之间的间隙大小,进一步地增强托臂本体1的结构强度。
参照图2和图3,为了降低第一加强件3的质量,满足车辆轻量化的要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具有如下设置:
所述第一加强件3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减重孔10,多个所述第一减重孔10在所述第一加强件3上间隔分布,且多个所述第一减重孔10在靠近所述第一端6的方向上孔径逐渐变大。
多个第一减重孔10沿着第一加强件3的两侧边缘分布。多个第一减重孔10的设置降低了第一加强件3的质量,满足了车辆轻量化的要求。
进一步地,在逐渐靠近第一端6的方向上,第一加强件3在靠近所述第一端6的方向上孔径逐渐变大,第一减重孔10的孔径的尺寸随着第一加强件3的宽度尺寸调整,不但能保证第一加强件3自身的结构强度,还能节省更多的材料和减轻更多的质量,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满足车辆的轻量化要求。
参照图4,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第二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具有如下设置:
所述第二加强件4包括至少一个弧形加强板,所述至少一个弧形加强板部分环绕所述托臂本体的所述定位孔2设置。
弧形加强板用于对托臂本体1的中部,即对设置有定位孔2的区域的结构强度进行加强。其中,弧形加强板的弧度与定位孔2外侧的环形结构的弧度相适配,以起到更好的连接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弧形加强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弧形加强板部分环绕定位孔2设置。
弧形加强板靠近托臂本体1的一侧面上设有多个焊接点,弧形加强板通过多个焊接点与托臂本体1的侧面焊接固定。从而实现了第二加强件4与托臂本体1之间的固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弧形加强板的数量还可以为大于两个的多个,多个弧形加强板等距间隔、并周向设置在定位孔2的边缘。
参照图5,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第三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第三加强件5靠近第二端7设置,第三加强件5用于加强托臂本体1靠近第二端7位置的结构强度,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具有如下设置:
所述第三加强件5包括主体部501和延伸部502,所述主体部501的形状为三角形,所述主体部501的一个端部朝向所述第二端7;
所述延伸部502设于所述主体部501远离所述第二端7的一侧,并向靠近所述第一端6的方向延伸。
由于托臂本体1在定位孔2至第二端7的方向上,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逐渐变小。故将主体部501的形状设置为三角形,且与托臂本体1的定位孔2至第二端7的方向上的形状相适配,以对托臂本体1进行更好的加强。
延伸部502位于主体部501远离所述第二端7的一侧,并向靠近所述定位孔2的方向延伸,延伸部502用于减小与第二加强件4之间的间隔,使第三加强件5和第二加强件4可更接近于一个整体进行加强,有利于增强整体的结构强度。
延伸部50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延伸部502分别位于三角形状的主体部501远离第二端7的两个角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501和延伸部50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粘接、卡接、螺栓连接或一体成型等固定连接方式,在此不对其进行具体限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体部501和延伸部502之间一体成型。
综上所述,对托臂本体1的加强结构分为第一加强件3、第二加强件4和第三加强件5三部分,三部分设置的加强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装配,在全部装配后增强效果最强,在部分装配时可针对性地对结构强度薄弱的部位进行加强。
且第一加强件3、第二加强件4和第三加强件5的形状和尺寸可根据不同型号、不同种类的托臂本体1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满足更多定制化需求。
参照图5,为了降低整车质量,满足车辆轻量化的要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具有如下设置:
所述第三加强件5上形成有第二减重孔11。
第二减重孔11的设置起到了降低整车质量、降低制造成本的效果。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重孔11与所述主体部501的形状适配。第二减重孔11的形状与主体部501的形状适配,第二减重孔11的形状为类三角形孔,此种设置为了保证主体部501开设第二减重孔11的边缘区域的宽度尺寸相近,避免因第二减重孔11的开设导致第二减重孔11的边缘部分产生薄弱区域,导致主体部501整体强度不均衡。
为了降低整车质量,满足车辆轻量化的要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具有如下设置:
在主体部501上还开设有第三减重孔12,第三减重孔12位于第二减重孔11靠近第二端7的一侧,第三减重孔12的尺寸小于第二减重孔11,第三减重孔12与主体部501的开设部分的尺寸适配,以保证主体部501整体结构强度均衡。
参照图5,为了进一步增强第二减重孔11位置的刚度,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具有如下设置:
所述第二减重孔11的边缘向下延伸至与所述托臂本体1的安装顶面连接。
第二减重孔11内侧边缘向下延伸至与托臂本体1的顶部连接,形成一个与第二减重孔11的形状相同的加强筋结构,此设置使第三加强件5整体在与安装顶面垂直的方向上分布,更加不易变形,具有更强的模态刚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3、第二加强件4和第三加强件5均为高强度合金材料制成,合金材料质量小、强度大,更加符合本申请中提升托臂本体1的刚度和结构强度的要求。
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与金属或非金属经一定方法所合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一般通过熔合成均匀液体和凝固而得。根据组成元素的数目,可分为二元合金、三元合金和多元合金。
在本申请中的第一加强件3、第二加强件4和第三加强件5的合金为铁碳合金,即为钢。钢,是对含碳量质量百分比介于0.02%至2.11%之间的铁碳合金的统称。钢的化学成分可以有很大变化,其中含有少量锰、磷、硅、硫等元素、含碳量低于1.7%的钢称为碳素钢。
基于上述特性,故本申请选择高强度钢作为第一加强件3、第二加强件4和第三加强件5的材料。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弹簧托臂。
总体来说,本申请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方面,第一加强件3、第二加强件4和第三加强件5沿着第一端6至第二端7的方向分布,在托臂本体1的长度方向上均进行了结构强度的提升。进一步地,第一加强件3的边缘连接于所述托臂本体1的两侧边缘,第二加强件4部分环绕所述定位孔2设置;第三加强件5靠近所述第二端7设置,并向靠近所述第一端6的方向延伸。上述设置的第一加强件3、第二加强件4和第三加强件5均位于托臂本体1受力集中且强度薄弱的区域,实现了对托臂本体1的结构强度的补强,提升了托臂本体1在受到侧向冲击时的抗冲击性能,大幅增强了托臂本体1的结构强度,延长了托臂本体1的使用寿命。
第二方面,第一加强件3的U形缺口8的设置保证了第一加强件3的设置不对球销造成干涉;第一加强件3的折弯翻边9向上弯折的弧度与托臂本体1的外侧形状适配,并与托臂本体1的外侧固定连接。折弯翻边9与托臂本体1的外侧面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点焊连接,点焊连接的方式可使折弯翻边9与托臂本体1的外侧面更好的贴合在一起,可有效地减小折弯翻边9与托臂本体1之间的间隙大小,进一步地增强第一加强件3对托臂本体1起到的增强结构强度的效果;第一加强件3的第一减重孔10不但能保证第一加强件3自身的结构强度,还能节省更多的材料和减轻更多的质量,有利于降低成本和车辆的轻量化要求。
第三方面,弧形加强板用于对托臂本体1的中部,即设置有定位孔2的区域的结构强度进行加强。其中,弧形加强板的弧度与定位孔2外侧的环形结构的弧度相适配,以起到更好的连接效果。
第四方面,第二减重孔11的设置起到了降低整车质量、降低制造成本的效果。且第二减重孔11的形状与主体部501的形状适配,第二减重孔11的形状为类三角形孔,此种设置为了保证主体部501开设第二减重孔11的边缘区域的宽度尺寸相近,避免因第二减重孔11的开设导致第二减重孔11的边缘部分产生薄弱区域,导致主体部501整体强度不均衡。
第五方面,第二减重孔11内侧边缘向下延伸至与托臂本体1的顶部连接,形成一个与第二减重孔11的形状相同的加强筋结构,此设置使第三加强件5整体在与安装顶面垂直的方向上分布,更加不易变形,具有更强的模态刚度。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不同形式的改变之处,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9)

1.一种弹簧托臂,其特征在于,包括:
托臂本体(1),包括相互背离的安装顶面和安装底面;
沿托臂本体(1)的第一端(6)至第二端(7)依次排布的第一加强件(3)、第二加强件(4)和第三加强件(5),其中,所述第一端(6)设置有球销,用于与转向节连接,所述第二端(7)用于与车架或副车架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件(3)固定于所述安装底面上,所述第一加强件(3)靠近所述第一端(6)设置,并向靠近所述第二端(7)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托臂本体(1)的两侧边缘连接;
所述第二加强件(4)固定于所述安装顶面上;
所述第三加强件(5)固定于所述安装顶面上,所述第三加强件(5)靠近所述第二端(7)设置,并向靠近所述第一端(6)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托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3)靠近所述球销的端部形成有U形缺口(8),所述U形缺口(8)环绕所述球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托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3)的外侧边缘形成有折弯翻边(9),所述折弯翻边(9)向上弯折,并与所述托臂本体(1)的两侧边缘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件(3)的内侧边缘为弧形边缘(13),所述弧形边缘(13)与所述托臂本体(1)的安装底面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托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3)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减重孔(10),多个所述第一减重孔(10)在所述第一加强件(3)上间隔分布,且多个所述第一减重孔(10)在靠近所述第一端(6)的方向上孔径逐渐变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托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件(4)包括至少一个弧形加强板,所述至少一个弧形加强板部分环绕所述托臂本体(1)的定位孔(2)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托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件(5)包括主体部(501)和延伸部(502),所述主体部(501)的形状为三角形,所述主体部(501)的一个端部朝向所述第二端(7);
所述延伸部(502)设于所述主体部(501)远离所述第二端(7)的一侧,并向靠近所述第一端(6)的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弹簧托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件(5)上形成有第二减重孔(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弹簧托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重孔(11)的边缘向下延伸至与所述托臂本体(1)的安装顶面连接。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弹簧托臂。
CN202321228396.6U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弹簧托臂及车辆 Active CN2197065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28396.6U CN219706591U (zh)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弹簧托臂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28396.6U CN219706591U (zh)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弹簧托臂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06591U true CN219706591U (zh) 2023-09-19

Family

ID=87996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28396.6U Active CN219706591U (zh)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弹簧托臂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065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56826B2 (en)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US8398102B2 (en) Suspension arm for a motor vehicle wheel suspensio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10475681B (zh) 汽车后悬架构造
CN209938242U (zh) 汽车悬架后控制臂
JP2015528771A (ja) 自動車両用の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とその製造方法
US10946711B2 (en) Vehicle twist axle assembly
KR101027409B1 (ko) 차량용 현가 시스템
CN219706591U (zh) 一种弹簧托臂及车辆
EP2075146B1 (en) Twist-beam rear ax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ross member
JP4548175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ロッド構造
JP2018161989A (ja) 自動車の後部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CN214028105U (zh) 一种提升汽车动刚度的拖拽臂安装结构
CN212500011U (zh) 一种车辆前座椅横梁安装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1918837U (zh) 后轮罩内加强板总成
JP3189709B2 (ja) ナックルの構造
CN210149104U (zh) 一种电动汽车后扭力梁悬架系统
JP3406091B2 (ja) 自動車のサスペンション支持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自動車
CN209738723U (zh) 独立悬架的前摆臂结构及车辆
JP2004330928A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CN209938726U (zh) 一种减震器座加强板及减震器座加强结构
CN217835277U (zh) 一种多连杆上控制臂
CN216232557U (zh) 一种电动车用副车架及电动汽车
CN221233869U (zh) 一种后副车架及车辆
CN219790292U (zh) 副车架安装结构及增程式新能源汽车
JP2020050262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及び車両の懸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