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68657U - 一种碰焊夹具回流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碰焊夹具回流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68657U
CN211168657U CN201922166714.0U CN201922166714U CN211168657U CN 211168657 U CN211168657 U CN 211168657U CN 201922166714 U CN201922166714 U CN 201922166714U CN 211168657 U CN211168657 U CN 2111686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butt
frame
joint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6671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建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Xinyu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Xinyu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Xinyu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Xinyu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6671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686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686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686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Connection Of Electric Components To Prin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输送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碰焊夹具回流线,包括提升转移机构、碰焊夹具输送线、上工位接合运输线和下工位接合运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的首、尾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工位接合运输线和下工位接合运输线垂直相接,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与所述上工位接合运输线和下工位接合运输线的接合处均设置有所述提升转移机构。本实用新型通过提升转移机构、碰焊夹具输送线、上工位接合运输线和下工位接合运输线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了该碰焊夹具回流线分别与上一个工位和下一个工位无缝接合的效果,不再需要人工搬送,以提高了碰焊夹具的输送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碰焊夹具回流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输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碰焊夹具回流线。
背景技术
碰焊又称电阻焊,是常用的焊接方法之一。它是将待焊工件压紧于上、下两电极之间,并施以电流,利用电流流经工件接触面及邻近区域产生的电阻热效应将其加热到熔化或塑性状态,使之形成金属结合的一种方法。通常下电极固定设置,上电极向下运动实现碰焊。随着碰焊技术的广泛应用,碰焊夹具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多,在现有技术中,对于碰焊夹具所使用的回流线为直线式的夹具输送装置,在使用时,在回流线的一端,需要人工将夹具从上一个工位搬送到回流线,在回流线的另一端,需要人工将夹具从回流线上搬送到下一个工位才能进行治具的循环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碰焊夹具回流线,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于碰焊夹具所使用的回流线为直线式的夹具输送装置,在使用时,在回流线的一端,需要人工将夹具从上一个工位搬送到回流线,在回流线的另一端,需要人工将夹具从回流线上搬送到下一个工位才能进行治具的循环使用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焊夹具回流线,包括提升转移机构、碰焊夹具输送线、上工位接合运输线和下工位接合运输线,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的首、尾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工位接合运输线和下工位接合运输线垂直相接,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与所述上工位接合运输线和下工位接合运输线的接合处均设置有所述提升转移机构;所述上工位接合运输线与上一个工位相接合并接收从上一个工位运输过来的碰焊夹具,经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首端的所述提升转移机构转移后,在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继续输送,接着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尾端的所述提升转移机构将碰焊夹具转移至所述下工位接合运输线上,所述下工位接合运输线与下一个工位相接合并将碰焊夹具向下一个工位运输。
可选地,所述提升转移机构包括提升装置、转移装置、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固定安装在回流线上,所述第一框架内部中空设置有活动空间,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错位设置,并且所述第二框架容置于所述活动空间中,所述提升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一框架上,并且所述提升装置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框架固定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框架在所述活动空间中上下移动,所述转移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二框架中并随着该第二框架同步上下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框架的两侧设置有安装壁,所述转移装置安装在所述安装壁上,并且其中一面所述安装壁相对向上伸出形成阻挡面板。
可选地,所述转移装置包括转移皮带轮组、同步连杆、转移电机和同步皮带轮组,两组所述转移皮带轮组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二框架两侧的所述安装壁上,所述同步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两组所述转移皮带轮组固定连接,所述转移电机安装在其中一面所述安装壁上,所述同步皮带轮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移电机的输出轴和其中一组所述转移皮带轮组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提升装置包括导向柱、导向滑座和提升气缸,所述导向滑座和所述提升气缸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框架的底部,所述提升气缸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框架并与所述第二框架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柱固定在所述第二框架的底部并滑动设置在所述导向滑座中。
可选地,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包括机架、多载式传输输送段、单载式转移输送段、第一启停驱动装置和第二启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和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首尾相互对接并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启停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的尾端并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启停驱动装置与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传动连接并驱动该多载式传输输送段启动或停止,所述第二启停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的首端并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二启停驱动装置与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传动连接并驱动该单载式转移输送段启动或停止。
可选地,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包括第一主动带轮、第一从动带轮和第一输送同步带,所述第一主动带轮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的中后段,所述第一从动带轮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的最前段,所述第一输送同步带套设在所述第一主动带轮和所述第一从动带轮上,所述第一启停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主动带轮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输送同步带在所述第一主动带轮和所述第一从动带轮上转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启停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安装支架、第一驱动电机、第一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一连杆,所述第一驱动安装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的中后段,所述第一连杆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安装支架上,并且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动带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杆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架设在所述第一驱动安装支架上,并且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动齿轮,所述第一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相啮合。
可选地,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包括第二主动带轮、第二从动带轮和第二输送同步带,所述第二主动带轮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的中后段,所述第二从动带轮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的最后段,所述第二输送同步带套设在所述第二主动带轮和所述第二从动带轮上,所述第二启停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二主动带轮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输送同步带在所述第二主动带轮和所述第二从动带轮上转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启停驱动装置包括第二驱动安装支架、第二驱动电机、第二主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二驱动安装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的中后段,所述第二连杆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安装支架上,并且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主动带轮,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杆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架设在所述第二驱动安装支架上,并且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主动齿轮,所述第二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相啮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碰焊夹具回流线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在本实用新型碰焊夹具回流线中,上工位接合运输线与上一个工位相接合并接收从上一个工位运输过来的碰焊夹具,经碰焊夹具输送线首端的提升转移机构转移后,在碰焊夹具输送线继续输送,接着碰焊夹具输送线尾端的提升转移机构将碰焊夹具转移至下工位接合运输线上,下工位接合运输线与下一个工位相接合并将碰焊夹具向下一个工位运输。由此可见,该碰焊夹具回流线通过提升转移机构、碰焊夹具输送线、上工位接合运输线和下工位接合运输线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了该碰焊夹具回流线分别与上一个工位和下一个工位无缝接合的效果,不再需要人工搬送,以提高了碰焊夹具的输送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碰焊夹具回流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提升转移机构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提升转移机构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框架和转移装置的组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碰焊夹具输送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启停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启停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提升转移机构 11—提升装置 111—导向柱
112—导向滑座 113—提升气缸 12—转移装置
121—转移皮带轮组 122—同步连杆 123—转移电机
124—同步皮带轮组 13—第一框架 131—活动空间
132—活动缺口 133—固定臂 1331—固定挂耳
1332—回流线连接孔 14—第二框架 141—安装壁
1411—阻挡面板 142—旋转轴承座 2—碰焊夹具输送线
21—机架 211—第一转动安装架 212—第二转动安装架
213—加强支撑架 214—运输阻挡板 22—多载式传输输送段
221—第一主动带轮 222—第一从动带轮 223—第一输送同步带
23—单载式转移输送段 231—第二主动带轮 232—第二从动带轮
233—第二输送同步带 24—第一启停驱动装置 241—第一驱动安装支架
2411—第一旋转轴承座 242—第一驱动电机 243—第一主动齿轮
244—第一从动齿轮 245—第一连杆 25—第二启停驱动装置
251—第二驱动安装支架 2511—第二旋转轴承座 252—第二驱动电机
253—第二主动齿轮 254—第二从动齿轮 255—第二连杆
3—上工位接合运输线 4—下工位接合运输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碰焊夹具回流线,包括提升转移机构1、碰焊夹具输送线2、上工位接合运输线3和下工位接合运输线4,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2的首、尾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工位接合运输线3和下工位接合运输线4垂直相接,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2与所述上工位接合运输线3和下工位接合运输线4的接合处均设置有所述提升转移机构1;所述上工位接合运输线3与上一个工位相接合并接收从上一个工位运输过来的碰焊夹具,经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2首端的所述提升转移机构1转移后,在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2继续输送,接着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2尾端的所述提升转移机构1将碰焊夹具转移至所述下工位接合运输线4上,所述下工位接合运输线4与下一个工位相接合并将碰焊夹具向下一个工位运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该碰焊夹具回流线的所述提升转移机构1包括提升装置11、转移装置12、第一框架13和第二框架14,所述第一框架13固定安装在回流线上,所述第一框架13内部中空设置有活动空间131,所述第二框架14与所述第一框架13错位设置,并且所述第二框架14容置于所述活动空间131中,所述提升装置11安装在所述第一框架13上,并且所述提升装置11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框架14固定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框架14在所述活动空间131中上下移动,所述转移装置12安装在所述第二框架14中并随着该第二框架14同步上下移动。
所述提升转移机构1起到将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2分别与所述上工位接合运输线3和所述下工位接合运输线4相接合的作用,所述提升装置11驱动所述第二框架14和所述转移装置12在所述活动空间131中上下移动以使得所述转移装置12能够及时调整位置从而与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2、所述上工位接合运输线3和下工位接合运输线4相平齐,所述转移装置12用于接收所述上工位接合运输线3上的碰焊夹具并运送至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2上、或者用于接收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2上的碰焊夹具并运送至所述下工位接合运输线4上。由此可见,所述提升转移机构1通过所述提升装置11和所述转移装置12的相互配合,实现了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2分别与所述上工位接合运输线3和所述下工位接合运输线4无缝接合的效果,不再需要人工搬送,以提高了碰焊夹具的输送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该碰焊夹具回流线的所述第一框架13径向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框架13的两侧设置有活动缺口132,所述第二框架14轴向设置,并通过所述活动缺口132与所述第一框架13错位设置。具体地,通过将所述第一框架13与所述第二框架14错位设置,能够进一步缩小所述提升转移机构1的体积,以使得其结构更为紧凑,适用于狭窄的工作环境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该碰焊夹具回流线的所述第一框架13的两侧设置有固定臂133,所述固定臂133的顶部向外弯折形成固定挂耳1331,所述固定挂耳1331上均匀开设有若干回流线连接孔1332。该提升转移机构在安装使用时,通过将所述第一框架13固定在回流线上即可,具体地,所述第一框架13利用两侧的所述固定臂133和所述固定挂耳1331抵靠在回流线的底部,通过利用若干紧固螺丝穿设于所述回流线连接孔1332上并将所述第一框架13固定回流线的底部,由此可见,所述提升转移机构1安装方便、快捷。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该碰焊夹具回流线的所述第二框架14的两侧设置有安装壁141,所述转移装置12安装在所述安装壁141上,并且其中一面所述安装壁141相对向上伸出形成阻挡面板1411。具体地,在所述转移装置12接收所述上工位接合运输线3上的碰焊夹具并运送至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2上、或者接收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2上的碰焊夹具并运送至所述下工位接合运输线4上的过程中,通过所述阻挡面板1411有效地将碰焊夹具阻挡限位,确保了碰焊夹具能够精确地落入到所述转移装置12中,从而保证了碰焊夹具能够稳定、连续地进行运输。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该碰焊夹具回流线的所述转移装置12包括转移皮带轮组121、同步连杆122、转移电机123和同步皮带轮组124,两组所述转移皮带轮组121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二框架14两侧的所述安装壁141上,所述同步连杆122的两端分别与两组所述转移皮带轮组121固定连接,所述转移电机123安装在其中一面所述安装壁141上,所述同步皮带轮组12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移电机123的输出轴和其中一组所述转移皮带轮组121相连接。具体地,所述转移装置12在转移碰焊夹具的过程中,所述转移电机123工作,通过所述同步皮带轮组124带动所述同步连杆122旋转,与此同时,固定连接在所述同步连杆122两端的所述转移皮带轮组121随之在所述安装壁141上同步转动,从而起到传输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该碰焊夹具回流线的所述第二框架14两侧的所述安装壁141上分别设置有旋转轴承座142,所述同步连杆122的两端穿设于所述旋转轴承座142中,通过所述旋转轴承座142有效减少所述同步连杆122在转动过程中的摩擦力,从而延长了所述同步连杆122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碰焊夹具回流线的所述提升装置11包括导向柱111、导向滑座112和提升气缸113,所述导向滑座112和所述提升气缸113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框架13的底部,所述提升气缸113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框架13并与所述第二框架14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柱111固定在所述第二框架14的底部并滑动设置在所述导向滑座112中。具体地,在所述提升装置11驱动所述第二框架14和所述转移装置12在所述活动空间131中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提升气缸113工作,即所述提升气缸113的输出轴伸出,从而将所述第二框架14和所述转移装置12向上顶升,即所述第二框架14和所述转移装置12在所述活动空间131中向上移动,与此同时,固定在所述第二框架14底部的所述导向柱111在所述导向滑座112中滑动,对所述第二框架14和所述转移装置12的移动进行导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该碰焊夹具回流线的所述第一框架13和所述第二框架14均设置成“凹”字形状,不仅节省了加工的材料,并且结构更加紧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该碰焊夹具回流线的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2包括机架21、多载式传输输送段22、单载式转移输送段23、第一启停驱动装置24和第二启停驱动装置25,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22和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23首尾相互对接并安装在所述机架21上,所述第一启停驱动装置24设置在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22的尾端并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21上,所述第一启停驱动装置24与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22传动连接并驱动该多载式传输输送段22启动或停止,所述第二启停驱动装置25设置在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23的首端并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21上,所述第二启停驱动装置25与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23传动连接并驱动该单载式转移输送段23启动或停止。
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2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多个碰焊夹具间隔摆放在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22上,所述第一启停驱动装置24驱动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22带动多个碰焊夹具向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23逐个输送,当前一个碰焊夹具到达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23时,所述第二启停驱动装置25驱动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23带动前一个碰焊夹具前往转移处理的工作位并停止动作,处于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23上的碰焊夹具进行转移,同时所述第一启停驱动装置24继续驱动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22带动后一个碰焊夹具向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23输送,如此不断将多个碰焊夹具进行输送,此外,当摆放在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22上的多个碰焊夹具间隔距离较近时,还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启停驱动装置24控制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22输送或暂停,以保证输送能够有序且连续地进行。可见,在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2中,将传统的单段式的夹具输送装置改成两段式的夹具输送装置,从而使得整个结构更加的优化,并且在前一个碰焊夹具在转移处理的过程中并不影响后一个碰焊夹具的输送,进而使得后一个碰焊夹具的等待时间缩短,仅为转移处理的时间与从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22输送到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23上的时间,大大减少整体的输送时间,大大提高了输送的效率,减少了企业的时间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该碰焊夹具回流线的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22包括第一主动带轮221、第一从动带轮222和第一输送同步带223,所述第一主动带轮221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21的中后段,所述第一从动带轮222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21的最前段,所述第一输送同步带223套设在所述第一主动带轮221和所述第一从动带轮222上,所述第一启停驱动装置24与所述第一主动带轮221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输送同步带223在所述第一主动带轮221和所述第一从动带轮222上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机架21的最前段设置有第一转动安装架211,所述第一从动带轮222的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21上,另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转动安装架211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启停驱动装置24包括第一驱动安装支架241、第一驱动电机242、第一主动齿轮243、第一从动齿轮244和第一连杆245,所述第一驱动安装支架241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21的中后段,所述第一连杆245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安装支架241上,并且所述第一连杆245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动带轮221,所述第一从动齿轮244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杆245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42架设在所述第一驱动安装支架241上,并且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4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动齿轮243,所述第一主动齿轮243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244相啮合。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安装支架241的顶部两侧固定设置有第一旋转轴承座2411,所述第一连杆245的两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轴承座2411中。
具体地,在所述第一启停驱动装置24驱动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22带动多个碰焊夹具向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23逐个输送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42工作,驱动所述第一主动齿轮243转动,经过所述第一主动齿轮243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244相啮合后,从而带动所述第一连杆245在所述第一旋转轴承座2411中转动,与此同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245的两端所述第一主动带轮221随之转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一输送同步带223在所述第一主动带轮221和所述第一从动带轮222上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该碰焊夹具回流线的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23包括第二主动带轮231、第二从动带轮232和第二输送同步带233,所述第二主动带轮231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21的中后段,所述第二从动带轮232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21的最后段,所述第二输送同步带233套设在所述第二主动带轮231和所述第二从动带轮232上,所述第二启停驱动装置25与所述第二主动带轮231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输送同步带233在所述第二主动带轮231和所述第二从动带轮232上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机架21的最后段设置有第二转动安装架212,所述第二从动带轮232的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21上,另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转动安装架212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启停驱动装置25包括第二驱动安装支架251、第二驱动电机252、第二主动齿轮253、第二从动齿轮254和第二连杆255,所述第二驱动安装支架251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21的中后段,所述第二连杆255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安装支架251上,并且所述第二连杆255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主动带轮231,所述第二从动齿轮254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杆255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252架设在所述第二驱动安装支架251上,并且所述第二驱动电机25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主动齿轮253,所述第二主动齿轮253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254相啮合。
其中,所述第二驱动安装支架251的顶部两侧固定设置有第二旋转轴承座2511,所述第二连杆255的两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轴承座2511中。
具体地,在所述第二启停驱动装置25驱动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23带动前一个碰焊夹具前往转移处理的工作位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驱动电机252工作,驱动所述第二主动齿轮253转动,经过所述第二主动齿轮253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254相啮合后,从而带动所述第二连杆255在所述第二旋转轴承座2511中转动,与此同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杆255的两端所述第二主动带轮231随之转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二输送同步带233在所述第二主动带轮231和所述第二从动带轮232上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该碰焊夹具回流线的所述机架21位于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22中设置有加强支撑架213,通过所述加强支撑架213有效增强所述机架21的强度,以适应运载更多的碰焊夹具而不造成变形,运载能力更强;此外,所述机架21位于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22和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23上设置有运输阻挡板214,通过所述运输阻挡板214有效避免了碰焊夹具在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22和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23上运输时,出现脱离掉落的现象,从而保证了碰焊夹具安全、稳定地进行运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碰焊夹具回流线,包括提升转移机构、碰焊夹具输送线、上工位接合运输线和下工位接合运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的首、尾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工位接合运输线和下工位接合运输线垂直相接,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与所述上工位接合运输线和下工位接合运输线的接合处均设置有所述提升转移机构;所述上工位接合运输线与上一个工位相接合并接收从上一个工位运输过来的碰焊夹具,经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首端的所述提升转移机构转移后,在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继续输送,接着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尾端的所述提升转移机构将碰焊夹具转移至所述下工位接合运输线上,所述下工位接合运输线与下一个工位相接合并将碰焊夹具向下一个工位运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焊夹具回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转移机构包括提升装置、转移装置、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固定安装在回流线上,所述第一框架内部中空设置有活动空间,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错位设置,并且所述第二框架容置于所述活动空间中,所述提升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一框架上,并且所述提升装置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框架固定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框架在所述活动空间中上下移动,所述转移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二框架中并随着该第二框架同步上下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焊夹具回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的两侧设置有安装壁,所述转移装置安装在所述安装壁上,并且其中一面所述安装壁相对向上伸出形成阻挡面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碰焊夹具回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装置包括转移皮带轮组、同步连杆、转移电机和同步皮带轮组,两组所述转移皮带轮组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二框架两侧的所述安装壁上,所述同步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两组所述转移皮带轮组固定连接,所述转移电机安装在其中一面所述安装壁上,所述同步皮带轮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移电机的输出轴和其中一组所述转移皮带轮组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焊夹具回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装置包括导向柱、导向滑座和提升气缸,所述导向滑座和所述提升气缸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框架的底部,所述提升气缸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框架并与所述第二框架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柱固定在所述第二框架的底部并滑动设置在所述导向滑座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焊夹具回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碰焊夹具输送线包括机架、多载式传输输送段、单载式转移输送段、第一启停驱动装置和第二启停驱动装置,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和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首尾相互对接并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启停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的尾端并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启停驱动装置与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传动连接并驱动该多载式传输输送段启动或停止,所述第二启停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的首端并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二启停驱动装置与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传动连接并驱动该单载式转移输送段启动或停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碰焊夹具回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载式传输输送段包括第一主动带轮、第一从动带轮和第一输送同步带,所述第一主动带轮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的中后段,所述第一从动带轮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的最前段,所述第一输送同步带套设在所述第一主动带轮和所述第一从动带轮上,所述第一启停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主动带轮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输送同步带在所述第一主动带轮和所述第一从动带轮上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碰焊夹具回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启停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安装支架、第一驱动电机、第一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一连杆,所述第一驱动安装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的中后段,所述第一连杆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安装支架上,并且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动带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杆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架设在所述第一驱动安装支架上,并且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动齿轮,所述第一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相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碰焊夹具回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载式转移输送段包括第二主动带轮、第二从动带轮和第二输送同步带,所述第二主动带轮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的中后段,所述第二从动带轮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的最后段,所述第二输送同步带套设在所述第二主动带轮和所述第二从动带轮上,所述第二启停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二主动带轮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输送同步带在所述第二主动带轮和所述第二从动带轮上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碰焊夹具回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启停驱动装置包括第二驱动安装支架、第二驱动电机、第二主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二驱动安装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的中后段,所述第二连杆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安装支架上,并且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主动带轮,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杆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架设在所述第二驱动安装支架上,并且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主动齿轮,所述第二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相啮合。
CN201922166714.0U 2019-12-05 2019-12-05 一种碰焊夹具回流线 Active CN2111686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66714.0U CN211168657U (zh) 2019-12-05 2019-12-05 一种碰焊夹具回流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66714.0U CN211168657U (zh) 2019-12-05 2019-12-05 一种碰焊夹具回流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68657U true CN211168657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25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66714.0U Active CN211168657U (zh) 2019-12-05 2019-12-05 一种碰焊夹具回流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686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66176B (zh) 搅拌车筒体自动成型设备
CN209922350U (zh) 一种循环式输送设备
CN114749752B (zh) 冰柜钢板焊接装置
CN211168657U (zh) 一种碰焊夹具回流线
CN109093223B (zh) 一种钎焊焊料自动装配机
CN112894211B (zh) 对折桌对折梁焊接机
CN209853191U (zh) 一种双层循环流水线
CN211168809U (zh) 一种应用于回流线上的提升转移机构
CN211168789U (zh) 一种碰焊夹具输送线
CN105728910B (zh) 全自动压装氩焊装置
CN212239728U (zh) 一种高频阻流电感器焊接装置
CN112139711A (zh) 矿山阻车器用拉杆的通用多工位自动装夹智能焊接设备
CN217050317U (zh) 一种穿孔自适应给料装置
CN220161489U (zh) 一种发热管碰焊点胶机
CN220407606U (zh) 一种自动限位对接的上下料焊接机
CN218253539U (zh) 一种电力钢管塔预装合管装置
CN220838543U (zh) 一种灯具支架端盖焊接装置
CN217727426U (zh) 自动焊锡机
CN219852586U (zh) 焊接装置
CN219684237U (zh) 点焊装置及全自动熔接设备
CN219900041U (zh) 扭脚工装和自动扭脚设备
CN220612616U (zh) 一种多点位柔性自动化龙门点焊设备
CN116984790B (zh) 一种用于汽车钣金件智能化焊接生产平台及其使用方法
CN218362877U (zh) 一种储气罐管接头自动焊接设备
CN116423001B (zh) 一种五金件自动钎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