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20921U - 刀轴基准检测工装 - Google Patents

刀轴基准检测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20921U
CN211120921U CN201922067850.4U CN201922067850U CN211120921U CN 211120921 U CN211120921 U CN 211120921U CN 201922067850 U CN201922067850 U CN 201922067850U CN 211120921 U CN211120921 U CN 2111209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tter shaft
tool
spacer bush
spacer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6785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6785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209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209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209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ut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刀轴基准检测工装,用于检测上刀轴和下刀轴的基准面,包括:第一上隔套和上工装,能够套设在上刀轴上;和/或,第一下隔套和下工装,能够套设在下刀轴上;其中,第一上隔套的一端紧贴上刀轴的基准面,另一端可以设置上工装;第一下隔套一端紧贴下刀轴的基准面,另一端可以设置下工装;当上刀轴和下刀轴的基准面共面时,上工装靠近第一上隔套的一侧能够贴住第一下隔套远离下刀轴基准面的一端;或者,当上刀轴和下刀轴的基准面共面时,下工装靠近第一下隔套的一侧能够贴住第一上隔套远离上刀轴基准面的一端。

Description

刀轴基准检测工装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分切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刀轴基准检测工装。
背景技术
分切机中,包括上刀组件和下刀组件,上、下切刀套设在上、下刀轴上,相对设置。换刀或者调整时,需要卸除刀轴一侧的连接,取下上、下切刀,重新配置。刀轴拆装时,容易轴向移动;刀轴若轴向移动,其基准面必定偏离预设位置;在发生位移的刀轴上重新套入刀具,刀具的位置必定也是偏离的;所以,需要检测刀轴的基准面所在位置是否准确,若基准面偏离了,需要先调整基准面至其位置准确,再套入刀具。
传统检测基准面时,多依赖操作人员的经验,通过在刀轴上套设一平刀进行参照。这种检测操作不简单、结果不准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刀轴基准检测工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检测操作不简单、结果不准确的技术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刀轴基准检测工装,用于检测上刀轴和下刀轴的基准面,包括:第一上隔套和上工装,能够套设在上刀轴上;和/或,第一下隔套和下工装,能够套设在下刀轴上;其中,第一上隔套的一端紧贴上刀轴的基准面,另一端可以设置上工装;第一下隔套一端紧贴下刀轴的基准面,另一端可以设置下工装;当上刀轴和下刀轴的基准面共面时,上工装靠近第一上隔套的一侧能够贴住第一下隔套远离下刀轴基准面的一端;或者,当上刀轴和下刀轴的基准面共面时,下工装靠近第一下隔套的一侧能够贴住第一上隔套远离上刀轴基准面的一端。
进一步地,上工装包括上套设部和上检测部,上套设部能够套入上刀轴,且能够绕上刀轴旋转;上套设部旋转时,能够带动上检测部朝向下刀轴运动。
进一步地,上套设部设置为圆环。
进一步地,上检测部设置为弧形,其弧面能够贴住部分下刀轴的表面。
进一步地,下工装包括下套设部和下检测部;下套设部能够套入上刀轴,且能够绕下刀轴旋转;下套设部旋转时,能够带动下检测部朝向上刀轴运动。
进一步地,下套设部设置为圆环。
进一步地,下检测部设置为弧形,其弧面能够贴住部分下刀轴的表面。
进一步地,上工装和/或下工装上开有操作孔,方便人工操作上工装绕上刀轴旋转,或者,方便人工操作下工装绕下刀轴旋转。
进一步地,刀轴基准检测工装还包括第二上隔套,第二上隔套能够抵靠上工装,以配合第一上隔套、限定上工装的位置。
进一步地,刀轴基准检测工装还包括第二下隔套,第二下隔套能够抵靠下工装,以配合第一下隔套、限定下工装的位置。
本申请通过在上刀轴上套入第一上隔套和上工装,使第一上隔套抵紧基准面,而上工装抵紧第一上隔套;同时,在下刀轴上套入第一下隔套,使第一下隔套抵紧基准面;绕上刀轴旋转上工装,若上工装准确抵靠第一下隔套远离下刀轴基准面的另一端,则说明上、下刀轴的基准面共面。
或者,在下刀轴上套入第一下隔套和下工装,使第一下隔套抵紧基准面,而下工装抵紧第一下隔套;同时,在上刀轴上套入第一上隔套,使第一上隔套抵紧基准面;绕下刀轴旋转下工装,若下工装抵靠第一上隔套远离上刀轴基准面的另一端,则说明上、下刀轴的基准面共面。
通过设置隔套,能够增大工装于其端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更好地控制工装在刀轴上的位置,以便于工装准确检测其对应的位置是否准确;操作简单、检测精度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刀轴基准检测工装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刀轴基准检测工装省略刀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上工装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下工装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申请揭示了一种刀轴基准检测工装,用于检测上刀轴10和下刀轴20的基准面11/21是否共面。
需要解释的是,本申请揭示的刀轴基准检测工装主要用于分切机中。分切机包括上刀组件和下刀组件;基材自上刀组件和下刀组件之间穿过,被分切为多根小条。
其中,上刀组件包括上刀轴和间隔设置在上刀轴上的多组上切刀;下刀组件包括下刀轴和间隔设置在下刀轴上的多组下切刀。容易理解的,对分切机来说,其上切刀和下切刀需要一一对应设置,如此,上下切刀才能协力、裁断基材。因此,调刀时,需要保证刀具一一对应。
为了方便调刀,上刀轴10和下刀轴20一端具有基准面11/21;基准面11/21突出于用于承载刀具的刀轴;向刀轴套入刀具时,第一套刀具会一侧会抵靠基准面11/21;然后,以基准面11/21为安装起点,逐套置入刀具。
综上,套设上刀组件和下刀组件时,需要使得上刀轴10的基准面 11和下刀轴20的基准面21共面,如此,就能保证套入上、下刀轴的刀具初始位置一致,进而保证后续套入的刀具基准一致。
本申请提供的刀轴基准检测工装包括:第一上隔套30和上工装40,能够套设在上刀轴10上;和/或第一下隔套50和下工装60,能够套设在下刀轴20上;其中,第一上隔套30的一端紧贴上刀轴10的基准面 11,另一端可以设置上工装40;第一下隔套50一端紧贴下刀轴20的基准面21,另一端可以设置下工装60;当上刀轴10和下刀轴20的基准面11共面时,上工装40靠近第一上隔套30的一侧能够贴住第一下隔套50远离下刀轴20基准面11的一端;或者,当上刀轴10和下刀轴20 的基准面11共面时,下工装60靠近第一下隔套50的一侧能够贴住第一上隔套30远离上刀轴10基准面11的一端。
一实施方式中,在上刀轴10上先套入第一上隔套3,并使第一上隔套3的一端紧贴上刀轴10的基准面11;然后于上刀轴10上套入上工装 40,使得上工装40抵紧第一上隔套30;再于下刀轴20上套入第一下隔套50,并使第一下隔套50的一端紧贴下刀轴20的基准面21。具体地,第一上隔套30和第一下隔套50沿刀轴轴向的长度一致;上工装40沿刀轴径向具有能够接触下刀轴20的尾部。如此,绕上刀轴10旋转上工装40,使得上工装40的尾部朝向下刀轴20运动。若尾部正好紧贴第一下隔套50远离基准面21的另一端、且抵靠下刀轴20,则证明,基准面 11和基准面21共面,上、下刀轴轴向的位置是准确的。
其中,通过设置第一上隔套30和第一下隔套50,能够加粗基准面、增大上、下刀轴的直径;这样,一方面,方便稳定设置上工装40和下工装60;此时,上工装40和下工装60的侧面贴着隔套,隔套沿刀轴径向的厚度大、供上工装40和下工装60贴的面积多,如此,能够避免旋转上工装40或者下工装60时,上工装40或者下工装60沿刀轴轴向倾斜,进而保证检测的精度;另一方面,在旋转上工装40或者下工装60,使其去抵靠对应的下刀轴20或者上刀轴10时,能够准确地获知,上工装40或者下工装60是否贴着隔套端面“卡”入刀轴;此时,隔套突出于刀轴表面,若基准面11和基准面21共面,工装会沿着突出的隔套端面陷入,最终贴到刀轴上,从而便于操作人员感知工装是否抵到刀轴。
其中,上工装40也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一上隔套30的端面上,而不套入上刀轴10中。或者,上工装40也可以和第一上隔套30设置为一体。本申请对具体设置方式不做限定,只要能够保证上工装40所抵的面(例如第一上隔套30远离基准面11的端面)以及准备抵的面(例如第一下隔套50远离基准面22的端面)相对于基准面11和基准面21的距离是一致,能够据此判断基准面11和基准面21是否共面即可。
另一实施方式中,在下刀轴20上先套入第一下隔套50,并使第一下隔套50的一端紧贴下刀轴20的基准面21;然后于下刀轴20上套入下工装60,使得下工装60抵紧第一下隔套50;再于上刀轴10上套入第一上隔套30,并使第一上隔套3的一端紧贴上刀轴10的基准面11。具体地,第一上隔套30和第一下隔套50沿刀轴轴向的长度一致;下工装60沿刀轴径向具有能够接触上刀轴10的尾部。如此,绕下刀轴20 旋转上工装40,使得上工装40的尾部朝向上刀轴10运动。若尾部正好紧贴第一上隔套30远离基准面11的另一端,则证明,基准面11和基准面21共面,上、下刀轴轴向的位置是准确的。
在实际利用工装检测基准面时,可能有两种情况。以旋转上工装40 为例,第一种情况是,上工装40直接抵在第一下隔套50上,而未接触下刀轴20;第二种情况是,上工装40能够直接接触下刀轴20。
第一种情况下,可以知道,上刀轴10的基准面11较下刀轴20的基准面21更靠后(以图2为示,此时,基准面11比基准面21更靠左),此时,操作人员可以根据检测结果向后调整下刀轴20或者向前调整上刀轴10。
第二种情况下,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上工装40贴着第一下隔套50一端并抵靠下刀轴20,此时,基准面11和基准面21共面,不需要调整;第二种可能是,上工装40抵靠了下刀轴20,但为接触第一下隔套50;第二种可能时,可以知道,上刀轴10的基准面11较下刀轴20的基准面21更靠前(以图2为示,此时,基准面11比基准面21 更靠右),此时,操作人员可以根据检测结果向前调整下刀轴20或者向后调整上刀轴10。
在实际操作时,第二种情况下,为了避免操作人员存在感知误差,不能准确判定上工装40是否贴到了第一下隔套50,又一种实施方式中,先旋转上工装40,当上工装40接触下刀轴20后,移开上工装40,在下刀轴20上移入下工装60,再旋转下工装60,若下工装60接触第一上隔套30而未接触上刀轴10,则说明上刀轴10的基准面11较下刀轴 20的基准面21更靠前,需要操作人员重新调整刀轴的轴向位置。若旋转下工装60后,下工装60能接触上刀轴10,则说明刀轴轴向的位置是准确的,不需要重新调整。
当然,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先旋转下工装60,下工装60能接触上刀轴10时,再旋转上工装40,具体流程不再赘述。
由于上工装40和下工装60并不同时使用,一些情况下,可以仅设置一个工装,当需要使用两次工装判定时,可以在一次检测结束后,取下工装,套入另一根刀轴继续使用。
通过设置第一上隔套30、上工装40、第一下隔套50和下工装60,能够准确检测刀轴基准面是否共面,且操作简单,检测精度高。
另外,在一些特殊的运用方式中,可以省去第一上隔套30和第一下隔套50,直接将上工装40套入上刀轴10,并使其紧贴基准面11;随后,旋转上工装40,使其尾部朝向下刀轴20运动。或者,直接将下工装60套入下刀轴20,并使其紧贴基准面21;旋转下工装60,使其尾部朝向上刀轴10运动,再根据上文详述的流程判断基准面11和基准面21 是否共面。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上工装40包括上套设部41和上检测部42,上套设部41能够套入上刀轴10,且能够绕上刀轴10旋转;上套设部 41旋转时,能够带动上检测部42朝向下刀轴20运动。
具体参照图3,上套设部41上开有套孔,以套入上刀轴10,而套孔周围具有抵靠面,能够贴住第一上隔套30的端面。上检测部42即上文中提到的“上工装40的尾部”,其突出于上套设部41且沿刀轴径向向外延伸;当上工装40套在上刀轴10上时,上检测部42具有能够接触下刀轴20的长度。
更进一步地,上套设部41可以设置为圆环。
可以理解的,上套设部41上,套孔外部的构型可以是任意形状,只要具有能够贴住第一上隔套30端面的部分即可。但是,考虑到上工装40需要绕上刀轴10旋转,为避免旋转时上套设部41干涉下刀轴20 或者第一下隔套50,进而影响上检测部42接触下刀轴20或者第一下隔套50,优选设置上套设部41为圆环形。具体参照图3,除了连接上检测部42的位置,上套设部41其他部分为圆弧,如此,上套设部41绕上刀轴10旋转时,其突出于第一上隔套30的部分距离第一下隔套50 或者下刀轴20的距离处处相等,不会出现旋转时有部分碰到下刀轴20 或者第一下隔套50的情况。
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上套设部41沿刀轴径向的厚度也可以薄于第一上隔套30,也就是说,上套设部41不突出于第一上隔套30,这样,也就不会出现上套设部41旋转时被干涉的情况。
进一步地,上检测部42设置为弧形,其弧面能够贴住部分下刀轴 20的表面。
通过设置弧形的上检测部42,上套设部41绕上刀轴10旋转,若第一下隔套50不提前于第一上隔套30,最终,上检测部42会“环抱”下刀轴20。如此设置,能够便于确认上检测部42是否接触了下刀轴20,避免出现上工装40部分接触了第一下隔套50,但由于上工装40向刀轴位置倾斜,导致部分又接触了刀轴,引起误判的情况。
同理,下工装60的构型类似于上工装40,包括下套设部61和下检测部62;下套设部61能够套入上刀轴10,且能够绕下刀轴20旋转;下套设部61旋转时,能够带动下检测部62朝向上刀轴10运动。进一步地,下套设部61设置为圆环。进一步地,下检测部62设置为弧形,其弧面能够贴住部分上刀轴10的表面。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方便操作人员旋转上工装40和下工装60,上工装40和/或下工装60上开有操作孔43/63,方便人工操作上工装40绕上刀轴10旋转,或者,方便人工操作下工装60绕下刀轴20旋转。
具体参照图3,上工装40上,上套设部41和上检测部42之间设置有操作孔43;下工装60上,下套设部61和下检测部62之间设置有操作孔63;操作时,操作人员的手部可以穿过操作孔43/63、以握住上工装40或者下工装60,进而绕刀轴旋转工装,实现检测。
为了避免旋转上工装40时,上工装40沿上刀轴10轴向出现位移,或者,人工操作的力使得上工装40有倾斜,最终影响到检测结果,本申请提供的刀轴基准检测工装还包括第二上隔套70,第二上隔套70能够抵靠上工装40,以配合第一上隔套30、限定上工装40的位置。
具体参照图2,利用上工装40检测时,在上刀轴10上先套入第一上隔套3,并使第一上隔套30的一端紧贴上刀轴10的基准面11;然后于上刀轴10上套入上工装40,使得上工装40抵紧第一上隔套30;再然后,于上刀轴10上套入第二上隔套70,使得第二上隔套70抵紧上工装40。第二上隔套70构型大、质量大,套入上刀轴10后,位置较为稳定。此时,上工装40被夹在第一上隔套30和第二上隔套70之间,能够被第一上隔套30和第二上隔套70限定位置,进而在旋转检测时,其位置更准确,有利于提高检测的精度。
同理,为了避免旋转下工装60时,下工装60沿上刀轴20轴向出现位移,或者,人工操作的力使得下工装60有倾斜,最终影响到检测结果,本申请提供的刀轴基准检测工装还包括第二下隔套80,第二下隔套80能够抵靠下工装60,以配合第一下隔套50、限定下工装60的位置。
具体参照图2,利用下工装60检测时,在下刀轴20上先套入第一下隔套50,并使第一下隔套50的一端紧贴下刀轴20的基准面21;然后于下刀轴20上套入下工装60,使得下工装60抵紧第一下隔套50;再然后,于下刀轴20上套入第二下隔套80,使得第二下隔套80抵紧下工装60。此时,下工装60设置在第一下隔套50和第二下隔套80之间,被限定位置。
进一步地,实际操作时,为了保证第二上隔套70或者第二下隔套 80位置稳定,进而保证上工装40或者下工装60位置稳定、检测准确,操作人员可以一手撑住第二上隔套70或者第二下隔套80,一手握住上工装40或者下工装60、并扯动上工装40或者下工装60绕对应的刀轴旋转。因为第二上隔套70和第二下隔套80为沿刀轴轴向延伸的圆筒状构型,其套设在刀轴上后,只能沿刀轴轴向位移,在刀轴径向不会位移,所以,只要抵住隔套,使得隔套无法沿刀轴移动,其就能限定好上工装 40或者下工装60的位置。
容易想到的,由于第二上隔套70和第二下隔套80也不同时使用,需要交替旋转上工装40和下工装60时,可以仅保留一个第二隔套;待一个工装选装测试结束,再拆下该第二隔套,套入另一刀轴上,以配合另一个位置的工装做旋转检测。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部件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部件,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部件,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部件。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刀轴基准检测工装,用于检测上刀轴(10)和下刀轴(20)的基准面(11/21),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上隔套(30)和上工装(40),能够套设在上刀轴(10)上;和/或,
第一下隔套(50)和下工装(60),能够套设在下刀轴(20)上;
其中,所述第一上隔套(30)的一端紧贴上刀轴(10)的基准面,另一端可以设置所述上工装(40);所述第一下隔套(50)一端紧贴下刀轴(20)的基准面,另一端可以设置所述下工装(60);当上刀轴(10)和下刀轴(20)的基准面共面时,所述上工装(40)靠近所述第一上隔套(30)的一侧能够贴住所述第一下隔套(50)远离下刀轴(20)基准面的一端;或者,当上刀轴(10)和下刀轴(20)的基准面共面时,所述下工装(60)靠近所述第一下隔套(50)的一侧能够贴住所述第一上隔套(30)远离上刀轴(10)基准面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刀轴基准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工装(40)包括上套设部(41)和上检测部(42),所述上套设部(41)能够套入上刀轴(10),且能够绕上刀轴(10)旋转;所述上套设部(41)旋转时,能够带动所述上检测部(42)朝向下刀轴(20)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刀轴基准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套设部(41)设置为圆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刀轴基准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检测部(42)设置为弧形,其弧面能够贴住部分下刀轴(20)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刀轴基准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工装(60)包括下套设部(61)和下检测部(62);所述下套设部(61)能够套入上刀轴(10),且能够绕下刀轴(20)旋转;所述下套设部(61)旋转时,能够带动所述下检测部(62)朝向上刀轴(10)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刀轴基准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套设部(61)设置为圆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刀轴基准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检测部(62)设置为弧形,其弧面能够贴住部分下刀轴(20)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刀轴基准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工装(40)和/或所述下工装(60)上开有操作孔(43/63),方便人工操作所述上工装(40)绕上刀轴(10)旋转,或者,方便人工操作所述下工装(60)绕下刀轴(20)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刀轴基准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上隔套(70),所述第二上隔套(70)能够抵靠所述上工装(40),以配合所述第一上隔套(30)、限定所述上工装(40)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刀轴基准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下隔套(80),所述第二下隔套(80)能够抵靠所述下工装(60),以配合所述第一下隔套(50)、限定所述下工装(60)的位置。
CN201922067850.4U 2019-11-26 2019-11-26 刀轴基准检测工装 Active CN2111209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67850.4U CN211120921U (zh) 2019-11-26 2019-11-26 刀轴基准检测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67850.4U CN211120921U (zh) 2019-11-26 2019-11-26 刀轴基准检测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20921U true CN211120921U (zh) 2020-07-28

Family

ID=71691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67850.4U Active CN211120921U (zh) 2019-11-26 2019-11-26 刀轴基准检测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209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26103B1 (ko) 개선된 파이프 절단 장치 및 이의 사용방법
US3999452A (en) Tool for preparing tube ends for welding
CN211120921U (zh) 刀轴基准检测工装
CN202212982U (zh) 一种塑料软管切断机
JP3210699U (ja) 帯鋸盤のホイールハウジング
CN103476553B (zh) 切断装置
GB1574421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cating a hub on a shaft
JP2016068240A (ja) 切断装置
JP5428239B2 (ja) スチールコード入りシート材料の切断工具
FI96392C (fi) Tukilaite
EP3615286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easuring and adjusting gate openings of slicing machines
JP5320114B2 (ja) 円筒状ワーク切断装置と、切断用刃具の欠損判定方法
CN112296759A (zh) 一种机械传感式寻边器
CN210414724U (zh) 一种切纸管机
CN218225686U (zh) 一种多刀片组合速切走线刀具
CN215881738U (zh) 一种热缩管裁切机构及热缩管加工装置
JP2000288980A (ja) 紙管切断方法及び装置
CN220515446U (zh) 一种无心车床刀盘上多个刀具的同步调节装置
IE42568L (en) Cutting a tube end
JP4657628B2 (ja) 紙管の切断方法
CN209937076U (zh) 一种分条机的切刀
JP4634484B2 (ja) 既設孔の拡径工具
CN219685822U (zh) 一种纸管切管机
CN215887708U (zh) 一种用于分切机定位切割尺寸的固定装置
CN215486655U (zh) 螺旋离心泵轮腔内壁面检测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