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56464U - 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56464U
CN211056464U CN202021048332.4U CN202021048332U CN211056464U CN 211056464 U CN211056464 U CN 211056464U CN 202021048332 U CN202021048332 U CN 202021048332U CN 211056464 U CN211056464 U CN 2110564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guide wheel
counterweight
guide
r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4833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文学
李显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none Elev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inone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one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inone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4833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564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564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564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对重装置设置于轿厢的后侧;对重动导轮组与对重装置连接;第一轿厢动导轮组及第二轿厢动导轮组分别与轿厢连接,且第一轿厢动导轮组及第二轿厢动导轮组平行设置;对重定导轮、曳引轮及主机导轮设置于对重动导轮组的上方;轿厢定导轮组设置于第一轿厢动导轮组与第二轿厢动导轮组的上方,且位于轿厢的一侧;转向导轮设置于第一轿厢动导轮的上方,转向导轮所在的平面与主机导轮所在的平面垂直;曳引绳被配置为4:1的绕绳方式,以绕过各个导轮且两端分别固定于对重绳头板与轿厢绳头板。本实用新型把对重与主机放于轿厢后侧,在同样井道尺寸的前提下,能使轿厢及开门宽度更大。

Description

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
背景技术
电梯曳引结构是电梯系统的关键设计环节之一,它关系到电梯的吨位、主机的曳引力以及电梯速度等诸多关键因素的设计。关系到电梯的正常、平稳、连续运行,是电梯安全运行的保障。而电梯的绕绳方式直接决定电梯曳引结构优劣。对于无机房电梯,目前广泛采用永磁同步曳引机,并采用侧对重结构,但是对于井道宽度较小且需要较大开门和轿厢宽度的电梯,目前的侧对重结构由于对重块会占用电梯井道的宽度空间,因此无法满足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包括对重绳头板、对重装置、对重定导轮、对重动导轮组、曳引轮、主机导轮、转向导轮、轿厢、轿厢定导轮组、第一轿厢动导轮组、第二轿厢动导轮组、轿厢绳头板与曳引绳;
所述对重绳头板与所述轿厢绳头板为固定设置;
所述对重装置设置于所述轿厢的后侧;
所述对重动导轮组与所述对重装置连接;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组及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组分别与所述轿厢连接,且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组及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组平行设置;
所述对重定导轮、所述曳引轮及所述主机导轮设置于所述对重动导轮组的上方;所述轿厢定导轮组设置于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组与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组的上方,且位于所述轿厢的一侧;
所述转向导轮设置于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组的上方,且位于所述轿厢的另一侧,所述转向导轮的轮轴与所述主机导轮的轮轴垂直布置;
所述曳引绳的走向采用4:1的绕绳方式,以绕过各个导轮且两端分别固定于对重绳头板与所述轿厢绳头板。
优选地,所述对重动导轮组包括第一对重动导轮与第二对重动导轮;所述第一对重动导轮与所述第二对重动导轮并列设置于所述对重装置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对重动导轮与所述第二对重动导轮关于所述对重装置的竖直中线对称。
优选地,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组包括第一轿厢动导轮与第二轿厢动导轮;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与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共面设置,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与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靠近所述轿厢的后方设置,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与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分别位于所述轿厢的左侧和右侧;
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组包括第三轿厢动导轮与第四轿厢动导轮,所述第三轿厢动导轮与所述第四轿厢动导轮共面设置,所述第三轿厢动导轮与所述第四轿厢动导轮靠近所述轿厢的前方设置,所述第三轿厢动导轮与所述第四轿厢动导轮分别位于所述轿厢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组与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组均设置于所述轿厢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轿厢定导轮组包括第一轿厢定导轮与第二轿厢定导轮,所述第一轿厢定导轮设置于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的正上方,所述转向导轮设置于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的正上方;所述第二轿厢定导轮设置于所述第三轿厢动导轮的正上方,所述第一轿厢定导轮与所述第二轿厢定导轮设置于同一高度且共面布置。
优选地,所述曳引绳为若干条,若干条所述曳引绳的绕绳方式相同。
优选地,所述曳引绳为多股钢绳。
优选地,所述主机导轮的高度低于所述曳引轮及所述转向导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对重设置于轿厢的后方,从而避免对重占用电梯井的横向空间,因此轿厢的电梯门可设计成更大的开口,轿厢也可以获得更大的宽度,这样可以更好的利用电梯井的横向空间,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曳引绳被配置成4:1的绕绳方式使电梯可以承载更大的载荷,对重装置和轿厢在行时更加平稳,电梯的运行能耗更低,且更加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对重绳头板、2-对重装置、3-对重定导轮、4-对重动导轮组、41-第一对重动导轮、42-第二对重动导轮、5-曳引轮、6-主机导轮、7-转向导轮、8-轿厢、9-轿厢定导轮组、91-第一轿厢定导轮、92-第二轿厢定导轮、10-第一轿厢动导轮组、101-第一轿厢动导轮、102-第二轿厢动导轮、11-第二轿厢动导轮组、111-第三轿厢动导轮、112-第四轿厢动导轮、12-轿厢绳头板、13-曳引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的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包括对重绳头板1、对重装置2、对重定导轮3、对重动导轮组4、曳引轮5、主机导轮6、转向导轮7、轿厢8、轿厢定导轮组9、第一轿厢动导轮组10、第二轿厢动导轮组11、轿厢绳头板12与曳引绳13;
所述对重绳头板1与所述轿厢绳头板12为固定设置;
所述对重装置2设置于所述轿厢8的后侧;
所述对重动导轮组4与所述对重装置2连接;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组10及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组11分别与所述轿厢8连接,且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组10及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组11平行设置;
所述对重定导轮3、所述曳引轮5及所述主机导轮6设置于所述对重动导轮组4的上方;所述轿厢定导轮组9设置于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组10与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组11的上方,且位于所述轿厢8的一侧;
所述转向导轮7设置于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组10的上方,且位于所述轿厢8的另一侧,所述转向导轮7的轮轴与所述主机导轮6的轮轴垂直布置;
所述曳引绳13的走向采用4:1的绕绳方式,以绕过各个导轮或导轮组且两端分别固定于对重绳头板1与所述轿厢绳头板12。
本实用新型将对重设置于轿厢8的后方,从而避免对重占用电梯井的横向空间,因此轿厢8的电梯门可设计成更大的开口,轿厢8也可以获得更大的宽度,这样可以更好的利用电梯井道的横向空间,以满足用户的需求;由于对重装置2设置于轿厢8的后方,因此,曳引轮5、对重定导轮3以及安装于对重装置2上的对重动导轮组4所在的平面与第一轿厢动导轮组10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曳引绳13无法直接同时绕过曳引轮5、对重定导轮3、对重动导轮组4及第一轿厢动导轮组10,因此,本申请还设置有相互垂直的主机导轮6与转向导轮7,这样可以对曳引绳13的方向进行变换,曳引绳13在换向后可以同时绕过曳引轮5、对重定导轮3、对重动导轮组4及第一轿厢动导轮组10;相同地,由于第一轿厢动导轮组10及第二轿厢动导轮组11为平行设置,因此,轿厢定导轮组9可以起到转向的作用,使曳引绳13可以同时绕过第一轿厢动导轮组10、第二轿厢动导轮组11和轿厢定导轮组9。曳引电机与曳引轮5驱动连接,曳引电机通过驱动曳引轮5来驱动电梯上行或下行,曳引轮5设置于曳引电机的后方,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占用电梯井道的横向空间,特别地适用于井道宽度尺寸较小的情况,并且曳引绳13在主机导轮6与转向导轮7处才发生90°的转向,因此,曳引绳13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保持平顺。曳引绳13采用4:1的绕绳方式使电梯能比常规2比1绕绳结构可以承载更大的载荷,对重装置2和轿厢8在运行时更加平稳,电梯的运行能耗更低,且更加安全可靠。
优选地,所述对重动导轮组4包括第一对重动导轮41与第二对重动导轮42;所述第一对重动导轮41与所述第二对重动导轮42并列设置于所述对重装置2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对重动导轮41与所述第二对重动导轮42关于所述对重装置2的竖直中线对称。
这样设置可以使对重装置2的两侧受力更加均匀,对重装置2在运行的过程更加平稳可靠,且由于对重装置2是沿着对重导轨上下滑行的,对重装置2的两侧受力均匀可以使对重导轨的磨损更加一致,长期运行后也可以很好地保持平稳,可靠性更高。
优选地,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组10包括第一轿厢动导轮101与第二轿厢动导轮102;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101与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102共面设置,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101与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102靠近所述轿厢8的后方设置,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101与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102分别位于所述轿厢8的左侧和右侧;
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组11包括第三轿厢动导轮111与第四轿厢动导轮112,所述第三轿厢动导轮111与所述第四轿厢动导轮112共面设置,所述第三轿厢动导轮111与所述第四轿厢动导轮112靠近所述轿厢8的前方设置,所述第三轿厢动导轮111与所述第四轿厢动导轮112分别位于所述轿厢8的两侧。
这样设置可以使轿厢8的四周都可以均匀受力,在轿厢8上升或下降的过程更加平衡,从而在乘坐电梯时更加平稳,乘坐体验更佳;此外,由于轿厢8的四周受力均匀,因此轿厢8的各个导靴在滑动的过程中磨损更加一致,长时间运行后也可以保持稳定,可靠性更好,第一轿厢动导轮组10与第二轿厢动导轮组11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而设定,以适应不同的电梯井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组10与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组11均设置于所述轿厢8的底部。
这样设置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电梯井道的纵向空间,可以避免轿厢8在上升到顶部时出现第一轿厢动导轮组10及第二轿厢动导轮组11与其余部件发生干涉的问题,使电梯井道的空间可以得到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利用。
优选地,所述轿厢定导轮组9包括第一轿厢定导轮91与第二轿厢定导轮92,所述第一轿厢定导轮91设置于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102的正上方,所述转向导轮7设置于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101的正上方;所述第二轿厢定导轮92设置于所述第三轿厢动导轮111的正上方,所述第一轿厢定导轮91与所述第二轿厢定导轮92设置于同一高度且共面布置。
曳引绳13在绕绳时,其一端与轿厢绳头板12连接,然后依次绕过第四轿厢动导轮112、第三轿厢动导轮111、第二轿厢定导轮92、第一轿厢定导轮91、第二轿厢动导轮102、第一轿厢动导轮101和转向导轮7,然后再进行对重侧进行绕绳,第一轿厢定导轮91与第二轿厢定导轮92可以起到转向的作用,使曳引绳13可以90°转向,从而使得曳引绳13从第一轿厢动导轮组10绕绳至第二轿厢动导轮组11时可以更加平滑地过渡,进一步地提高电梯运行时的平稳性。
优选地,所述曳引绳13为若干条,若干条所述曳引绳13的绕绳方式相同。
多根曳引绳13可以分担对重装置2、轿厢8及负载的重量,每一根曳引绳13所受的拉力更小,曳引绳13不易发生断裂;此外,即使其中的任意一根曳引绳13发生断裂,也还有其他的曳引绳13可以提供拉力,可以很好的防止电梯事故,使电梯的安全性更好。
优选地,所述曳引绳13为多股钢绳。
多股钢绳具有较好柔软性,在电梯运行的过程中更加顺滑,不易发生顿挫,可以提高电梯乘坐时的舒适性,且由于多股钢绳中的每一股都是独立的,因此当其中任意多股发生断裂时也不会对其他股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多股钢绳在安全性上也更好。
优选地,所述主机导轮6的高度低于所述曳引轮5及所述转向导轮7。
当曳引绳13从转向导轮7引出后其方向朝下,然后绕过主机导轮6向上出绳至曳引轮5,随后依次绕过第二对重动导轮42、对重定导轮3和第一对重动导轮41,最后曳引绳13的另一端则固定至对重绳头板1;由于曳引绳13从转向导轮7引出后的方向是朝下的,因此,主机导轮6可以将从转向导轮7引出的曳引绳13的方向转为朝上出绳,从而满足后续的绕绳需求。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重绳头板、对重装置、对重定导轮、对重动导轮组、曳引轮、主机导轮、转向导轮、轿厢、轿厢定导轮组、第一轿厢动导轮组、第二轿厢动导轮组、轿厢绳头板与曳引绳;
所述对重绳头板与所述轿厢绳头板为固定设置;
所述对重装置设置于所述轿厢的后侧;
所述对重动导轮组与所述对重装置连接;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组及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组分别与所述轿厢连接,且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组及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组平行设置;
所述对重定导轮、所述曳引轮及所述主机导轮设置于所述对重动导轮组的上方;所述轿厢定导轮组设置于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组与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组的上方,且位于所述轿厢的一侧;
所述转向导轮设置于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组的上方,且位于所述轿厢的另一侧,所述转向导轮的轮轴与所述主机导轮的轮轴垂直布置;
所述曳引绳的走向采用4:1的绕绳方式,以绕过各个导轮且两端分别固定于对重绳头板与所述轿厢绳头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动导轮组包括第一对重动导轮与第二对重动导轮;所述第一对重动导轮与所述第二对重动导轮并列设置于所述对重装置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对重动导轮与所述第二对重动导轮关于所述对重装置的竖直中线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组包括第一轿厢动导轮与第二轿厢动导轮;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与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共面设置,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与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靠近所述轿厢的后方设置,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与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分别位于所述轿厢的左侧和右侧;
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组包括第三轿厢动导轮与第四轿厢动导轮,所述第三轿厢动导轮与所述第四轿厢动导轮共面设置,所述第三轿厢动导轮与所述第四轿厢动导轮靠近所述轿厢的前方设置,所述第三轿厢动导轮与所述第四轿厢动导轮分别位于所述轿厢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组与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组均设置于所述轿厢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定导轮组包括第一轿厢定导轮与第二轿厢定导轮,所述第一轿厢定导轮设置于所述第二轿厢动导轮的正上方,所述转向导轮设置于所述第一轿厢动导轮的正上方;所述第二轿厢定导轮设置于所述第三轿厢动导轮的正上方,所述第一轿厢定导轮与所述第二轿厢定导轮设置于同一高度且共面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绳为若干条,若干条所述曳引绳的绕绳方式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绳为多股钢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导轮的高度低于所述曳引轮及所述转向导轮。
CN202021048332.4U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 Active CN2110564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48332.4U CN211056464U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48332.4U CN211056464U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56464U true CN211056464U (zh) 2020-07-21

Family

ID=71592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48332.4U Active CN211056464U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564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26176B (zh) 12比1载货电梯的曳引结构
CN209383241U (zh) 曳引比6:1的重载型电梯结构
CN105110140B (zh) 一种荷载变化自适应的钢丝绳牵引提升系统
CN201713181U (zh) 一种直角开门背包架电梯
CN211056464U (zh) 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
CN110467086A (zh) 底托式8比1无机房电梯的8字型绕绳曳引结构
CN110921467A (zh) 一种汽车电梯
CN102030240A (zh) 电梯的布置结构
CN212245836U (zh) 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
CN212799229U (zh) 一种载货电梯的曳引系统
CN2307877Y (zh) 电梯式停车库四吊点曳引装置
CN202897727U (zh) 一种六导轨大吨位载货电梯
CN205061286U (zh) 一种双轿厢电梯用曳引绳张力补偿装置
CN211198277U (zh) 底托式8比1无机房电梯的8字型绕绳曳引结构
CN211769678U (zh) 底托式8比1无机房电梯的弓字型绕绳曳引结构
CN211812946U (zh) 一种汽车电梯
CN206814239U (zh) 一种简易货用电梯
CN111439657A (zh) 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
CN205367499U (zh) 一种双梁起重机及其起升台车
CN201713185U (zh) 一种电梯上背包式轿架系统
CN219885403U (zh) 一种对重绕绳装置
CN110550533A (zh) 一种电梯的对重装置
CN217838007U (zh) 一种新型双曳引轮电梯
CN211521292U (zh) 一种无机房电梯结构
CN110510485B (zh) 底托式8比1无机房电梯的弓字型绕绳曳引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28225 North Park of Shis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Shishan town, Nanhai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ingwang Eleva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225 North Park of Shis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Shishan town, Nanhai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INONE ELEVATOR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