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21467A - 一种汽车电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电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21467A CN110921467A CN201911351310.7A CN201911351310A CN110921467A CN 110921467 A CN110921467 A CN 110921467A CN 201911351310 A CN201911351310 A CN 201911351310A CN 110921467 A CN110921467 A CN 11092146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ulley
- car
- guide rail
- steel wire
- safety g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2965 rop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7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8—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06—Car 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04—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for detecting excessive speed
- B66B5/044—Mechanical overspeed governo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电梯,电梯包括轿厢、对重、钢丝绳以及驱动系统;驱动系统包括曳引机,曳引机设置于井道顶部;对重设置于轿厢的一侧;轿厢的顶部设有主轿厢架、第一副轿厢架以及第二副轿厢架;钢丝绳包括第一钢丝绳和第二钢丝绳;第一钢丝绳一端固定设置于井道顶部的一侧,第一钢丝绳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副轿厢架、主轿厢架、曳引机、对重,并固定在井道顶部的另一侧;第二钢丝绳一端固定设置于井道顶部的一侧,第二钢丝绳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二副轿厢架、主轿厢架、曳引机、对重,并固定在井道顶部的另一侧;曳引机通过驱动第一钢丝绳和第二钢丝绳同时运动,从而带动轿厢沿竖直方向作升降运动;采用上述方案,保障了电梯整体的平衡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电梯。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电梯多为运送家用车之类,设计最大载重一般不超过5000kg,而实际重量不超过3000kg,随着公交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能源公交车的发展,现有汽车电梯很难满足现公交车的吊运停库;并且现有汽车电梯的轿厢深度一般也不超过7m,其多用于汽车4S店之类场所,建筑物3~4层,0.5m/s的运行速度也很难满足现有公交车的库停需求。
基于上述汽车电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尚未有相关的解决方案;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有效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汽车电梯,旨在解决现有公交车吊运停库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电梯,其能够应用于现有公交车吊运上;电梯包括轿厢、对重、钢丝绳以及驱动系统;驱动系统包括曳引机,曳引机设置于井道顶部;对重设置于轿厢的一侧;轿厢的顶部设有主轿厢架、第一副轿厢架以及第二副轿厢架,主轿厢架设置于轿厢顶部的中间位置;第一副轿厢架和第二副轿厢架设置于轿厢的顶部,并分别对称位于主轿厢架的两侧;钢丝绳包括第一钢丝绳和第二钢丝绳;第一钢丝绳一端固定设置于井道顶部的一侧,第一钢丝绳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副轿厢架、主轿厢架、曳引机、对重,并固定在井道顶部的另一侧;第二钢丝绳一端固定设置于井道顶部的一侧,第二钢丝绳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二副轿厢架、主轿厢架、曳引机、对重,并固定在井道顶部的另一侧;曳引机通过驱动第一钢丝绳和第二钢丝绳同时运动,从而带动轿厢沿竖直方向作升降运动。
进一步地,第一副轿厢架上设有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井道顶部位于第一副轿厢架上方设有第三滑轮和第一变向滑轮;主轿厢架上设有第七滑轮和第八滑轮,井道顶部位于主轿厢架上方设有第九滑轮和第二变向滑轮;第一变向滑轮和第二变向滑轮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第一钢丝绳依次绕过第一滑轮、第三滑轮、第二滑轮、第一变向滑轮、第二变向滑轮、第七滑轮、第九滑轮、第八滑轮、曳引机上的曳引轮以及对重上的滑轮并固定在井道顶部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二副轿厢架上设有第四滑轮和第五滑轮;井道顶部位于二副轿厢架上方设有第六滑轮和第三变向滑轮;第三变向滑轮沿水平方向低于第二变向滑轮;第二钢丝绳依次绕过第四滑轮、第六滑轮、第五滑轮、第三变向滑轮、第二变向滑轮、第七滑轮、第九滑轮、第八滑轮、曳引机上的曳引轮以及对重上的滑轮并固定在井道顶部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对重上设有第十滑轮、第十一滑轮、第十二滑轮以及第十三滑轮;第十滑轮、第十一滑轮、第十二滑轮以及第十三滑轮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于对重上;井道顶部位于对重上方设有第四变向滑轮、第十四滑轮、第十五滑轮以及第十六滑轮;第十四滑轮、第十五滑轮以及第十六滑轮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于井道顶部;第四变向滑轮设置于曳引轮一侧,并位于第十滑轮左上方;第一钢丝绳和第二钢丝绳绕过曳引轮后,再依次绕过第四变向滑轮、第十滑轮、第十四滑轮、十一滑轮、十五滑轮、第十二滑轮、第十六滑轮、第十三滑轮,并固定在井道顶部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曳引机为永磁同步曳引机,永磁同步曳引机固定设置于井道的顶部,并位于轿厢和对重之间;永磁同步曳引机通过第一钢丝绳和第二钢丝绳以1.0m/s沿竖直方向升降运动。
进一步地,井道两侧沿竖直方向分别设有第一辅助导轨和第二辅助导轨,井道中间位置沿竖直方向分别设有第一主导轨和第二主导轨;轿厢两侧沿竖直方向设有第一导轨机构和第二导滑机构;第一导滑机构与第一辅助导轨相适配,并可在第一辅助导轨上滑动;第二导滑机构与第二辅助导轨相适配,并可在第二辅助导轨上滑动;轿厢的中间位置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三导轨机构和第四导滑结构;第三导轨机构与第一主导轨相适配,并可在第一主导轨上滑动;第四导轨机构与第二主导轨相适配,并可在第二主导轨上滑动。
进一步地,第一辅助导轨包括两列,两列第一辅助导轨分别位于井道相对两侧;和/或,第二辅助导轨包括两列,两列第二辅助导轨分别位于井道相对两侧;和/或,第一主导轨包括两列,两列第一主导轨分别位于井道相对两侧;和/或,第二主导轨包括两列,两列第二主导轨分别位于井道相对两侧。
进一步地,轿厢底部中间位置并排设有第一安全钳和第二安全钳;第一安全钳设置于轿厢上,并位于第一主导轨的侧边;第二安全钳设置于轿厢上,并位于第二主导轨的侧边;第一安全钳和第二安全钳通过联动轴连接,第一安全钳和第二安全钳共同连接第一限速器,第一限速器控制第一安全钳和第二安全钳同步运行。
进一步地,轿厢底部另一侧中间位置并排设有第三安全钳和第四安全钳;第三安全钳设置于轿厢上,并位于第一主导轨相对一侧的第三主导轨的侧边;第四安全钳设置于轿厢上,并位于第二主导轨的相对一侧的第四主导轨的侧边;第三安全钳和第四安全钳通过联动轴连接;第三安全钳和第四安全钳同时通过连杆机构共同连接第一限速器,第一限速器控制第一安全钳、第二安全钳、第三安全钳以及第四安全钳同步运行。
进一步地,轿厢的深度为14m;轿厢10的设计载重为16000kg。
本发明提供的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第一、本发明提供的方案,通过主、副三套轿厢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8:1绕绳结构,将载重相对较小的永磁同步曳引机应用于大载重公交车电梯,并达到1.0m/s高速运行;
第二、本发明提供的方案,采用分散式悬吊和集中驱动相结合,分散悬吊即电梯轿厢的前、中、后均匀受力,既保障了此类大轿厢的整体平衡性,也降低了其结构强度要求;其中,集中驱动可更有效保障电梯在加、减速过程中平衡性,与多驱动方案相比,降低了各驱动系统同步性控制方面的技术难度;
第三、本发明提供的方案,采用分散式制动,四列主导轨,两套安全钳近距离并排设计,并采用同一限速器控制,同轴传动,有效保证了各安全钳动作的同步性,即使同步性出现偏差时也可大幅度减小制动力对轿厢平衡性的作用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汽车电梯的钢丝绳绕绳原理示意图(不含井道);
图2为本发明一种汽车电梯的主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轿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安全钳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副轿厢架;11、第一滑轮;12、第二滑轮;13、第三滑轮;14、第一变向滑轮;2、第二副轿厢架;21、第四滑轮;22、第五滑轮;23、第六滑轮;24、第三变向滑轮;25、第二变向滑轮;3、主轿厢架;31、第七滑轮;32、第八滑轮;33、第九滑轮;34、曳引轮;4、第一钢丝绳;41、第十滑轮;42、第十一滑轮;43、第十二滑轮;44、第十三滑轮;45、第四变向滑轮;46、第十四滑轮;47、第十五滑轮;48、第十六滑轮;5、第二钢丝绳;6、第一辅助导轨;7、第一主导轨;8、第二主导轨;9、第二辅助导轨;10、轿厢;20、对重;30、井道;40、驱动系统;50、轿厢架;60、联动轴;70、第一安全钳;80、第二安全钳。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至图4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电梯,其能够应用于现有公交车吊运上,该电梯的轿厢10的深度可设计为14m,该深刻可理解为轿厢的水平长度;轿厢10的设计载重为16000kg,即最大载荷为16000kg;电梯包括轿厢10、对重20、钢丝绳以及驱动系统40;其中,驱动系统包括曳引机,该曳引机设置于井道30顶部,用于驱动曳引轮转动;对重20设置于轿厢10的一侧,并通过钢丝绳与轿厢架连接;具体地,轿厢10的顶部设有主轿厢架3、第一副轿厢架1以及第二副轿厢架2;其中,如图2所示,主轿厢架3设置于轿厢10顶部的中间位置,第一副轿厢架1和第二副轿厢架2设置于轿厢10的顶部,并分别对称位于主轿厢架3的两侧,这样能够最大起到平衡的作用,特别是在大载量公交车吊运时,能够在公交车进入轿厢内起到平衡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的第一副轿厢架1、第二副轿厢架2以及主轿厢架3之间的位置只是示意性给出,方便理解,并非其实际的设计位置,第一副轿厢架1、第二副轿厢架2以及主轿厢架3之间的实际位置根据图2进行理解;进一步地,钢丝绳包括第一钢丝绳4和第二钢丝绳5;其中,第一钢丝绳4的一端固定设置于井道30顶部的一侧,第一钢丝绳4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副轿厢架1、主轿厢架3、曳引机以及对重20,并固定在井道30顶部的另一侧;第二钢丝绳5的一端固定设置于井道30顶部的一侧,第二钢丝绳5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二副轿厢架2、主轿厢架3、曳引机以及对重20,并固定在井道30顶部的另一侧,由于采用双钢丝绳分别将第一副轿厢架和主轿厢架分别与第二副轿厢架、曳引机以及对重连接,并且通过曳引机驱动第一钢丝绳4和第二钢丝绳5同时运动,从而带动轿厢10沿竖直方向作升降运动;本发明提供的方案,其主要针对运送大型充电式公交车而设计,该汽车电梯最大设计载重16000kg,运送公交车的轿厢深度14m;同时由于公交车车体大,单层停放数量少,停放公交车的立体车库多为高层设计,该公交车电梯的运行速度可设计为1m/s;由于电梯是垂直运行工具,对轿厢的平衡性要求非常高,尤其是此类载重大,轿厢深度大的电梯,极易产生前后倾斜,而微量的倾斜在出入口处都会发生非常大的位移,因此而导致电梯故障,本发明通过在轿厢顶部两侧和中间位置分别设有主轿厢架和副轿厢架,并通过两个钢丝绳进行吊装,从而提高平衡效果。
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1至图4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副轿厢架1上设有第一滑轮11和第二滑轮12,井道30的顶部位于第一副轿厢架1上方设有第三滑轮13和第一变向滑轮14,第一变向滑轮14高于第三滑轮13;主轿厢架3上设有第七滑轮31和第八滑轮32,井道30的顶部位于主轿厢架3上方设有第九滑轮33和第二变向滑轮25;第一变向滑轮14和第二变向滑轮25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具体地,第一钢丝绳4依次绕过第一滑轮11、第三滑轮13、第二滑轮12、第一变向滑轮14、第二变向滑轮25、第七滑轮31、第九滑轮33、第八滑轮32、曳引机上的曳引轮以及对重20上的滑轮并固定在井道30顶部的另一侧,采用上述方案,通过驱动系统40驱动第一钢丝绳4从而实现吊运。
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1至图4示,本实施例中,二副轿厢架2上设有第四滑轮21和第五滑轮22;井道30的顶部位于二副轿厢架2上方设有第六滑轮23和第三变向滑轮24,第三变向滑轮24高于第六滑轮23,第三变向滑轮24低于第二变向滑轮25;第三变向滑轮24沿水平方向低于第二变向滑轮25;具体地,第二钢丝绳5依次绕过第四滑轮21、第六滑轮23、第五滑轮22、第三变向滑轮24、第二变向滑轮25、第七滑轮31、第九滑轮33、第八滑轮32、曳引机上的曳引轮以及对重20上的滑轮并固定在井道30顶部的另一侧;采用上述方案,通过驱动系统40驱动第二钢丝绳5从而实现吊运。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驱动系统40驱动第二一钢丝绳4、第二钢丝绳5同时运动,从而分别从轿厢两侧和中间位置进行吊运,可以有效调高轿厢在吊运过程中的平衡性。
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1至图4示,本实施例中,对重20上设有第十滑轮41、第十一滑轮42、第十二滑轮43以及第十三滑轮44;第十滑轮41、第十一滑轮42、第十二滑轮43以及第十三滑轮44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于对重20上;井道的顶部位于对重20上方设有第四变向滑轮45、第十四滑轮46、第十五滑轮47以及第十六滑轮48;第十四滑轮46、第十五滑轮47以及第十六滑轮48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于井道顶部;第四变向滑轮45设置于曳引轮一侧,并位于第十滑轮41左上方,起到调整方向的作用;具体地,第一钢丝绳4和第二钢丝绳5分别绕过曳引轮后,再依次绕过第四变向滑轮45、第十滑轮41、第十四滑轮46、十一滑轮42、十五滑轮47、第十二滑轮43、第十六滑轮48、第十三滑轮44,并固定在井道30顶部的另一侧,通过驱动系统40驱动第一钢丝绳4、第二钢丝绳5从而实现同步吊运。
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1至图4示,本发明提供的方案,选用分散悬吊,集中驱动,将驱动的钢丝绳组拆分为两组,分别由前后两端的第一副轿厢架、主轿厢架起吊,并各自经过两组动滑轮吊运,汇集到第二副轿厢架再经过两组动滑轮完成轿厢的悬吊,并施加驱动力,再完成对重悬吊,钢丝绳的绕绳结构上完成8:1绕绳,将永磁同步曳引机应用于到该汽车电梯,驱动曳引机的主机设计在轿厢和对重的中间位置,保证了在加减速过程中整个轿厢的平衡;悬挂点则均匀分布于前后两端的副轿厢架及中间位置的主轿厢架上,即使在装载过程中轿厢入口处受到强大的偏载力,也依然可以保障其稳定性;由于该曳引机为永磁同步曳引机,使得永磁同步曳引机固定设置于井道的顶部,并位于轿厢10和对重20之间;永磁同步曳引机通过第一钢丝绳4和第二钢丝绳5以1.0m/s沿竖直方向升降运动;本发明将超高速的永磁同步曳引机,通过8:1绕绳结构实现16000kg载重,1.0m/s的运行速度。
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1至图4示,本实施例中,井道30两侧沿竖直方向分别设有第一辅助导轨6和第二辅助导轨9,井道30中间位置沿竖直方向分别设有第一主导轨7和第二主导轨8;轿厢10两侧沿竖直方向设有第一导轨机构和第二导滑机构;其中,第一导滑机构与第一辅助导轨6相适配,并可在第一辅助导轨6上滑动;第二导滑机构与第二辅助导轨9相适配,并可在第二辅助导轨9上滑动;轿厢10的中间位置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三导轨机构和第四导滑结构;该第三导轨机构与第一主导轨7相适配,并可在第一主导轨7上滑动;该第四导轨机构与第二主导轨8相适配,并可在第二主导轨8上滑动;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有多组导轨和多组导滑机构相互噢诶和,从而实现平衡吊装。
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1至图4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辅助导轨6包括两列,两列第一辅助导轨分别位于井道30相对两侧,并分别与轿厢上的导滑机构相适配;和/或,第二辅助导轨9包括两列,两列第二辅助导轨分别位于井道30相对两侧,并分别与轿厢上的导滑机构相适配;和/或,第一主导轨7包括两列,两列第一主导轨分别位于井道30相对两侧,并分别与轿厢上的导滑机构相适配;和/或,第二主导轨8包括两列,两列第二主导轨分别位于井道30相对两侧,并分别与轿厢上的导滑机构相适配;采用上述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汽车电梯的运行平稳性,提高安全性能。
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1至图4示,本实施例中,轿厢10底部中间位置并排设有第一安全钳70和第二安全钳80;其中,第一安全钳70设置于轿厢10上,并位于第一主导轨7的侧边,其主要起到与第一主导轨7的制动,使得在轿厢超速时起到防护的作用;第二安全钳80设置于轿厢10上,并位于第二主导轨8的侧边,其主要起到与第二主导轨8的制动,使得在轿厢超速时起到防护的作用;进一步地,第一安全钳70和第二安全钳80通过联动轴60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安全钳70和第二安全钳80同时运转;进一步地,该第一安全钳70和第二安全钳80共同连接第一限速器,第一限速器用于控制第一安全钳70和第二安全钳80同步运行,从而实现同时运转;具体地,第一安全钳和第二安全钳同时通过连杆机构共同连接第一限速器。
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1至图4示,本实施例中,轿厢10底部另一侧中间位置并排设有第三安全钳和第四安全钳;第三安全钳设置于轿厢10上,并位于第一主导轨7相对一侧的第三主导轨的侧边,其主要起到与第三主导轨的制动,使得在轿厢超速时起到防护的作用;第四安全钳设置于轿厢10上,并位于第二主导轨8的相对一侧的第四主导轨的侧边,其主要起到与第四主导轨的制动,使得在轿厢超速时起到防护的作用;第三安全钳和第四安全钳通过联动轴连接,从而实现第三安全钳和第四安全钳同时运转;进一步地,第三安全钳和第四安全钳同时通过连杆机构共同连接第一限速器,第一限速器控制第一安全钳、第二安全钳、第三安全钳以及第四安全钳同步运行,从而实现同时运转。
上述方案中,采用四个安全钳连动的制动力分散方案,通过四列主导轨设计,将安全钳的制动力分散,大幅度降低导向系统及安全钳制动系统的技术要求,保障了此类大吨位电梯高速运行的可行性;两套安全钳分别采用同一限速器控制,同轴联动,大幅度提升制动时各安全钳的同步性,同时由于两套安全钳并排设计在轿厢的中间位置,根据M=F·L,尽可能减小力臂L,同等条件下力矩M更小,即各套安全钳动作不同步时,先动作的安全钳的制动力使轿厢转动(即倾斜)的作用将更小。
本发明提供的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第一、本发明提供的方案,通过主、副三套轿厢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8:1绕绳结构,将载重相对较小的永磁同步曳引机应用于大载重公交车电梯,并达到1.0m/s高速运行;
第二、本发明提供的方案,采用分散式悬吊和集中驱动相结合,分散悬吊即电梯轿厢的前、中、后均匀受力,既保障了此类大轿厢的整体平衡性,也降低了其结构强度要求;其中,集中驱动可更有效保障电梯在加、减速过程中平衡性,与多驱动方案相比,降低了各驱动系统同步性控制方面的技术难度;
第三、本发明提供的方案,采用分散式制动,四列主导轨,两套安全钳近距离并排设计,并采用同一限速器控制,同轴传动,有效保证了各安全钳动作的同步性,即使同步性出现偏差时也可大幅度减小制动力对轿厢平衡性的作用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所述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改动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电梯,其能够应用于现有公交车吊运上;其特征在于,包括轿厢(10)、对重(20)、钢丝绳以及驱动系统(40);所述驱动系统包括曳引机,所述曳引机设置于井道的顶部;所述对重(20)设置于所述轿厢(10)的一侧;所述轿厢(10)的顶部设有主轿厢架(3)、第一副轿厢架(1)以及第二副轿厢架(2),所述主轿厢架(3)设置于所述轿厢(10)顶部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副轿厢架(1)和所述第二副轿厢架(2)设置于所述轿厢(10)的顶部,并分别对称位于所述主轿厢架(3)的两侧;所述钢丝绳包括第一钢丝绳(4)和第二钢丝绳(5);所述第一钢丝绳(4)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井道顶部的一侧,所述第一钢丝绳(4)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一副轿厢架(1)、所述主轿厢架(3)、所述曳引机、所述对重(20),并固定在所述井道顶部的另一侧;所述第二钢丝绳(5)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井道顶部的一侧,所述第二钢丝绳(5)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二副轿厢架(2)、所述主轿厢架(3)、所述曳引机、所述对重(20),并固定在所述井道顶部的另一侧;所述曳引机通过驱动所述第一钢丝绳(4)和所述第二钢丝绳(5)同时运动,从而带动所述轿厢(10)沿竖直方向作升降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轿厢架(1)上设有第一滑轮(11)和第二滑轮(12),所述井道顶部位于所述第一副轿厢架(1)上方设有第三滑轮(13)和第一变向滑轮(14);所述主轿厢架(3)上设有第七滑轮(31)和第八滑轮(32),所述井道顶部位于所述主轿厢架(3)上方设有第九滑轮(33)和第二变向滑轮(25);所述第一变向滑轮(14)和所述第二变向滑轮(25)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第一钢丝绳(4)依次绕过所述第一滑轮(11)、所述第三滑轮(13)、所述第二滑轮(12)、所述第一变向滑轮(14)、所述第二变向滑轮(25)、所述第七滑轮(31)、所述第九滑轮(33)、所述第八滑轮(32)、所述曳引机上的曳引轮以及所述对重(20)上的滑轮并固定在所述井道顶部的另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副轿厢架(2)上设有第四滑轮(21)和第五滑轮(22);所述井道顶部位于所述二副轿厢架(2)上方设有第六滑轮(23)和第三变向滑轮(24);所述第三变向滑轮(24)沿水平方向低于所述第二变向滑轮(25);所述第二钢丝绳(5)依次绕过所述第四滑轮(21)、所述第六滑轮(23)、所述第五滑轮(22)、所述第三变向滑轮(24)、所述第二变向滑轮(25)、所述第七滑轮(31)、所述第九滑轮(33)、所述第八滑轮(32)、所述曳引机上的曳引轮以及所述对重(20)上的滑轮并固定在所述井道顶部的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20)上设有第十滑轮(41)、第十一滑轮(42)、第十二滑轮(43)以及第十三滑轮(44);所述第十滑轮(41)、所述第十一滑轮(42)、所述第十二滑轮(43)以及所述第十三滑轮(44)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于所述对重(20)上;所述井道顶部位于所述对重(20)上方设有第四变向滑轮(45)、第十四滑轮(46)、第十五滑轮(47)以及第十六滑轮(48);所述第十四滑轮(46)、所述第十五滑轮(47)以及所述第十六滑轮(48)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于所述井道顶部;所述第四变向滑轮(45)设置于所述曳引轮一侧,并位于所述第十滑轮(41)左上方;所述第一钢丝绳(4)和所述第二钢丝绳(5)绕过所述曳引轮后,再依次绕过所述第四变向滑轮(45)、所述第十滑轮(41)、所述第十四滑轮(46)、所述十一滑轮(42)、所述十五滑轮(47)、所述第十二滑轮(43)、所述第十六滑轮(48)、所述第十三滑轮(44),并固定在所述井道顶部的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为永磁同步曳引机,所述永磁同步曳引机固定设置于所述井道的顶部,并位于所述轿厢(10)和所述对重(20)之间;所述永磁同步曳引机通过所述第一钢丝绳(4)和所述第二钢丝绳(5)以1.0m/s沿竖直方向升降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两侧沿竖直方向分别设有第一辅助导轨(6)和第二辅助导轨(9),所述井道中间位置沿竖直方向分别设有第一主导轨(7)和第二主导轨(8);所述轿厢(10)两侧沿竖直方向设有第一导轨机构和第二导滑机构;所述第一导滑机构与所述第一辅助导轨(6)相适配,并可在所述第一辅助导轨(6)上滑动;所述第二导滑机构与所述第二辅助导轨(9)相适配,并可在所述第二辅助导轨(9)上滑动;所述轿厢(10)的中间位置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三导轨机构和第四导滑结构;所述第三导轨机构与所述第一主导轨(7)相适配,并可在所述第一主导轨(7)上滑动;所述第四导轨机构与所述第二主导轨(8)相适配,并可在所述第二主导轨(8)上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导轨(6)包括两列,两列第一辅助导轨分别位于所述井道相对两侧;和/或,所述第二辅助导轨(9)包括两列,两列第二辅助导轨分别位于所述井道相对两侧;和/或,所述第一主导轨(7)包括两列,两列第一主导轨分别位于所述井道相对两侧;和/或,所述第二主导轨(8)包括两列,两列第二主导轨分别位于所述井道相对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10)底部中间位置并排设有第一安全钳(70)和第二安全钳(80);所述第一安全钳(70)设置于所述轿厢(10)上,并位于所述第一主导轨(7)的侧边;所述第二安全钳(80)设置于所述轿厢(10)上,并位于所述第二主导轨(8)的侧边;所述第一安全钳(70)和所述第二安全钳(80)通过联动轴(60)连接,所述第一安全钳(70)和所述第二安全钳(80)共同连接第一限速器,所述第一限速器控制所述第一安全钳(70)和所述第二安全钳(80)同步运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10)底部另一侧中间位置并排设有第三安全钳和第四安全钳;所述第三安全钳设置于所述轿厢(10)上,并位于所述第一主导轨(7)相对一侧的第三主导轨的侧边;所述第四安全钳设置于所述轿厢(10)上,并位于所述第二主导轨(8)的相对一侧的第四主导轨的侧边;所述第三安全钳和所述第四安全钳通过联动轴连接,所述第三安全钳和所述第四安全钳同时通过连杆机构共同连接所述第一限速器,所述第一限速器控制所述第一安全钳、所述第二安全钳、所述第三安全钳以及所述第四安全钳同步运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10)的深度为14m;所述轿厢(10)的设计载重为16000kg。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51310.7A CN110921467A (zh) | 2019-12-24 | 2019-12-24 | 一种汽车电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51310.7A CN110921467A (zh) | 2019-12-24 | 2019-12-24 | 一种汽车电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21467A true CN110921467A (zh) | 2020-03-27 |
Family
ID=69861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351310.7A Pending CN110921467A (zh) | 2019-12-24 | 2019-12-24 | 一种汽车电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921467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620146A (zh) * | 2021-08-18 | 2021-11-09 | 美迪斯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大吨位汽车装载电梯 |
-
2019
- 2019-12-24 CN CN201911351310.7A patent/CN110921467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620146A (zh) * | 2021-08-18 | 2021-11-09 | 美迪斯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大吨位汽车装载电梯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39955A (zh) | 用于钢丝绳提升机的低结构台车 | |
US5816368A (en) | Elevator cars switch hoistways while traveling vertically | |
JPH10265148A (ja) |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
CN201125132Y (zh) | 悬挂起重机伸缩臂的伸缩装置 | |
CN110921467A (zh) | 一种汽车电梯 | |
CN211812946U (zh) | 一种汽车电梯 | |
CN206172724U (zh) | 有机房客货两用梯井道结构 | |
CN2307877Y (zh) | 电梯式停车库四吊点曳引装置 | |
CN102408052A (zh) | 无对重曳引式乘客电梯 | |
CN201713181U (zh) | 一种直角开门背包架电梯 | |
CN111439657A (zh) | 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 | |
CN201850027U (zh) | 无对重曳引式乘客电梯 | |
CN205367499U (zh) | 一种双梁起重机及其起升台车 | |
CN201686368U (zh) | 直角开门背包架电梯 | |
CN101955105A (zh) | 直角开门背包架电梯 | |
CN212245836U (zh) | 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 | |
CN205636494U (zh) | Hzqy900型运架一体机 | |
CN104591002A (zh) | 一种低净空双梁桥式起重机 | |
CN104860175B (zh) | 一种双主机同步驱动电梯 | |
CN212769310U (zh) | 双曳引轮驱动载货电梯 | |
CN2632049Y (zh) | 对重驱动无机房电梯 | |
CN211056464U (zh) | 一种后对重4比1无机房电梯的曳引结构 | |
CN212292424U (zh) | 一种底托式曳引电梯布置结构 | |
CN217838007U (zh) | 一种新型双曳引轮电梯 | |
CN211393460U (zh) | 一种电梯曳引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