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82481U - 一种带有前部减震装置的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有前部减震装置的电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82481U
CN210882481U CN201921423038.4U CN201921423038U CN210882481U CN 210882481 U CN210882481 U CN 210882481U CN 201921423038 U CN201921423038 U CN 201921423038U CN 210882481 U CN210882481 U CN 2108824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fixedly connected
pneumatic
bearing
pneumatic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2303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冬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Meijunt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Meijunt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Meijunt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Meijunt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2303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824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824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8248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车减震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带有前部减震装置的电动车,包括车轮、转轴、第一轴承、螺纹柱和螺纹帽,所述转轴穿设在第二轴承中,所述第二轴承表面固定连接有车轮,所述转轴穿设在第一轴承中,所述转轴一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柱,所述螺纹柱表面套接有螺纹帽,所述螺纹帽共有两个;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二气压缸、第二气压轴和第二活塞,使得该装置在受到过大的摆动时,在第二气压缸、第二气压轴和第二活塞的作用下得以保证车把的偏移位置减小从而保证了该装置的在遇到过大的偏移的过程中防止车把脱离人们的控制,从而保证了人们在遇到突发情况时防止电车脱离人们的控制。

Description

一种带有前部减震装置的电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车减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前部减震装置的电动车。
背景技术
电动车分为交流电动车和直流电动车。通常说的电动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车辆。时至今日,电动车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类型也多种多样,电动车一般使用铅酸蓄电池或是锂离子电池进行供电。传统的电动车提高承载能力后,减震效果明显降低,如何在保证承载量的前提下,提高车体的减震效果,是大承载量电动车需要克服的瓶颈,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电动车的前部减震装置投入使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前部减震装置的电动车,具有结构简单,并且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前部减震装置的电动车,包括车轮、转轴、第一轴承、螺纹柱和螺纹帽,所述转轴穿设在第二轴承中,所述第二轴承表面固定连接有车轮,所述转轴穿设在第一轴承中,所述转轴一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柱,所述螺纹柱表面套接有螺纹帽,所述螺纹帽共有两个,并且有序的套接在所述螺纹柱表面,所述第一轴承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气压轴,所述第一气压轴另一端穿设有第一气压缸,所述第一气压缸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挡块,所述第一气压轴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与第一气压缸相匹配,所述第一气压缸表面套接有弹簧,所述第一气压缸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挡块,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挡块搭接,所述第一气压缸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端固定连接有主轴,所述主轴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压轴,所述第二气压轴另一端穿设在第二气压缸中。
优选的,所述第一轴承、螺纹柱、螺纹帽、第一气压轴、第一气压缸、第一挡块、第二挡块、弹簧和密封垫各有两个,并且有序的排列在主轴下表面。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压轴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与第二气压缸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压缸上端固定连接有车把。
优选的,所述第一挡块上端设置有密封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转轴、第一轴承、螺纹柱和螺纹帽,使得车轮得以被人们有效控制方向,从而使得人们得以控制电车移动至人们需要到达的位置,通过设置第一气压缸,使得该装置在遇到路面不平整的情况时,在第一气压缸的有效作用下得以对电车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保证了电车的舒适性,通过设置第一气压轴、和第一活塞,使得该装置得以在气压缸中进行有效的缓冲,同时使得在气压缸的有效作用下将第一气压轴传动回原来的位置,从而保证了该装置得以正常使用,通过设置密封垫,防止第一气压缸在缓冲的过程中第一气压缸泄气,避免了第一气压缸失去作用,从而保证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弹簧、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使得该装置在进行进行受力过大时,防止第一气压缸中所承受的压力过大导致第一气压缸出现损坏,从而保证了第一气压缸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连接块、主轴和固定块,使得缓冲装置和车把得以进行有效的连接,从而使得人们对电车的移动方向得以控制,从而保证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二气压缸、第二气压轴和第二活塞,使得该装置在受到过大的摆动时,在第二气压缸、第二气压轴和第二活塞的作用下得以保证车把的偏移位置减小从而保证了该装置的在遇到过大的偏移的过程中防止车把脱离人们的控制,从而保证了人们在遇到突发情况时防止电车脱离人们的控制。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轮;2、转轴;3、第一轴承;4、螺纹柱;5、螺纹帽;6、第一气压轴;7、第一挡块;8、密封垫;9、弹簧;10、第一活塞;11、第一气压缸;12、连接块;13、主轴;14、固定块;15、第二气压轴;16、第二气压缸;17、第二轴承;18、第二活塞;19、车把;20、第二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前部减震装置的电动车,包括车轮1、转轴2、第一轴承3、螺纹柱4和螺纹帽5,所述转轴2穿设在第二轴承17中,所述第二轴承17表面固定连接有车轮1,所述转轴2穿设在第一轴承3中,所述转轴2一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柱4,所述螺纹柱4表面套接有螺纹帽5,所述螺纹帽5共有两个,通过设置转轴2、第一轴承3、螺纹柱4和螺纹帽5,使得车轮1得以被人们有效控制方向,从而使得人们得以控制电车移动至人们需要到达的位置,并且有序的套接在所述螺纹柱4表面,所述第一轴承3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气压轴6,所述第一气压轴6另一端穿设有第一气压缸11,通过设置第一气压缸11,使得该装置在遇到路面不平整的情况时,在第一气压缸11的有效作用下得以对电车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保证了电车的舒适性,所述第一气压缸11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挡块7,所述第一气压轴6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塞10,通过设置第一气压轴6、和第一活塞10,使得该装置得以在气压缸中进行有效的缓冲,同时使得在气压缸的有效作用下将第一气压轴6传动回原来的位置,从而保证了该装置得以正常使用,所述第一活塞10与第一气压缸11相匹配,所述第一气压缸11表面套接有弹簧9,所述第一气压缸11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挡块20,所述弹簧9的另一端与第二挡块20搭接,所述第一气压缸11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12,所述连接块12上端固定连接有主轴13,所述主轴13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4,通过设置连接块12、主轴13和固定块14,使得缓冲装置和车把19得以进行有效的连接,从而使得人们对电车的移动方向得以控制,从而保证了该装置的实用性,所述固定块14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压轴15,所述第二气压轴15另一端穿设在第二气压缸16中。
具体的,所述第一轴承3、螺纹柱4、螺纹帽5、第一气压轴6、第一气压缸11、第一挡块7、第二挡块20、弹簧9和密封垫8各有两个,并且有序的排列在主轴13下表面,通过设置弹簧9、第一挡块7和第二挡块20,使得该装置在进行进行受力过大时,防止第一气压缸11中所承受的压力过大导致第一气压缸11出现损坏,从而保证了第一气压缸11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所述第二气压轴15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塞18,所述第二活塞18与第二气压缸16相匹配,通过设置第二气压缸16、第二气压轴15和第二活塞18,使得该装置在受到过大的摆动时,在第二气压缸16、第二气压轴15和第二活塞18的作用下得以保证车把19的偏移位置减小从而保证了该装置的在遇到过大的偏移的过程中防止车把19脱离人们的控制,从而保证了人们在遇到突发情况时防止电车脱离人们的控制。
具体的,所述第二气压缸16上端固定连接有车把19。
具体的,所述第一挡块7上端设置有密封垫8,通过设置密封垫8,防止第一气压缸11在缓冲的过程中第一气压缸11泄气,避免了第一气压缸11失去作用,从而保证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在遇到路面不平整的情况时,在受到重力的有效作用,弹簧9第一气压缸11、第一气压轴6和第一活塞10的有效作用对电车所遇到的重力进行有效的缓冲,在受力的过程中两组缓冲装置同时作用力保证车把19不会发生左右摆动,从而保证了电车的稳定性,当受到的重力过于大时,设置在第一气压缸11外表的弹簧9同样对电车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保证了该装置的稳定性,同时在受到重力的作用下车把19会发生上下移动,在第二气压缸16的有效作用下将重力带来的冲击力减小从而保证了车把19的摆动幅度减小,防止车把19脱离人们的手,从而确保了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的稳定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带有前部减震装置的电动车,包括车轮(1)、转轴(2)、第一轴承(3)、螺纹柱(4)和螺纹帽(5),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2)穿设在第二轴承(17)中,所述第二轴承(17)表面固定连接有车轮(1),所述转轴(2)穿设在第一轴承(3)中,所述转轴(2)一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柱(4),所述螺纹柱(4)表面套接有螺纹帽(5),所述螺纹帽(5)共有两个,并且有序的套接在所述螺纹柱(4)表面,所述第一轴承(3)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气压轴(6),所述第一气压轴(6)另一端穿设有第一气压缸(11),所述第一气压缸(11)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挡块(7),所述第一气压轴(6)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塞(10),所述第一活塞(10)与第一气压缸(11)相匹配,所述第一气压缸(11)表面套接有弹簧(9),所述第一气压缸(11)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挡块(20),所述弹簧(9)的另一端与第二挡块(20)搭接,所述第一气压缸(11)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12),所述连接块(12)上端固定连接有主轴(13),所述主轴(13)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4),所述固定块(14)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压轴(15),所述第二气压轴(15)另一端穿设在第二气压缸(16)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前部减震装置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3)、螺纹柱(4)、螺纹帽(5)、第一气压轴(6)、第一气压缸(11)、第一挡块(7)、第二挡块(20)、弹簧(9)和密封垫(8)各有两个,并且有序的排列在主轴(13)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前部减震装置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压轴(15)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塞(18),所述第二活塞(18)与第二气压缸(16)相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前部减震装置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压缸(16)上端固定连接有车把(1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前部减震装置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块(7)上端设置有密封垫(8)。
CN201921423038.4U 2019-08-29 2019-08-29 一种带有前部减震装置的电动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8824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23038.4U CN210882481U (zh) 2019-08-29 2019-08-29 一种带有前部减震装置的电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23038.4U CN210882481U (zh) 2019-08-29 2019-08-29 一种带有前部减震装置的电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82481U true CN210882481U (zh) 2020-06-30

Family

ID=71331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23038.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882481U (zh) 2019-08-29 2019-08-29 一种带有前部减震装置的电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824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68272U (zh) 一种电动车的减震底盘
CN210882481U (zh) 一种带有前部减震装置的电动车
CN215663779U (zh) 一种底盘稳定的电动三轮车
CN208962903U (zh) 一种小区用的防撞击电瓶车充电桩
CN208899383U (zh) 一种用于公路的防撞墩
CN211879419U (zh) 一种具有保温结构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盒
CN205524097U (zh) 一种电动车轮胎的保护装置
CN206678928U (zh) 一种安全行车智能辅助控制装置
CN211289227U (zh) 一种机器人底盘
CN103192825A (zh) 控制电动汽车转向平衡的方法和能转向平衡的电动汽车
CN208006629U (zh) 一种用于全向轮车辆的悬挂系统
CN211075697U (zh) 一种重量检测机用运输装置
CN209051925U (zh) 一种充电站牵引装置
CN209096926U (zh) 一种减震的三轮电动车用电瓶固定装置
CN113027990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转轮缓冲式电池减震装置
CN211404563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锂电池模块箱
CN203558026U (zh) 一种制地式汽车防撞器
WO2020088115A1 (zh) 一种防撞巡逻机器人
CN206719432U (zh) 一种便于拆装电瓶的摩托车车架
CN211519442U (zh) 一种新型汽车防撞梁
CN209983137U (zh) 一种纯电动绿化综合养护车
CN213354744U (zh) 一种电动车减震器连接结构
CN203570953U (zh) 可调式自适应正压力机构
CN215552503U (zh) 一种新型电动汽车
CN208412014U (zh) 一种具有防侧翻功能的电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30

Termination date: 202108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