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66240U - 一种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66240U
CN210766240U CN201921144634.9U CN201921144634U CN210766240U CN 210766240 U CN210766240 U CN 210766240U CN 201921144634 U CN201921144634 U CN 201921144634U CN 210766240 U CN210766240 U CN 2107662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water
sponge
curb
urban r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4463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程
冯峻林
丁建友
王丹莹
王康
赵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4463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662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662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662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属于道路技术领域,包括行车道、人行道和路缘,行车道包括从下向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地基层、第一垫层、第一碎石层、第一透水混凝土层和透水沥青层,人行道分布在行车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路缘设置于行车道与人行道之间,路缘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导流槽,第二部分的下表面设有第二导流槽,第二部分设置在第一部分的上端,第二部分的靠近行车道的一侧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水孔,第一进水孔处设有第一格栅滤网,人行道的上表面与路缘的上端齐平,第一部分的底部设有排水孔。其设计合理,建造方便,提高了雨水的生态利用率和雨水径流污染的有效调控,还避免路面积水。

Description

一种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道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地方都被建筑物和道路覆盖,而且目前的道路基本都是不透水的,这使得在下雨天气时,路面上的水不能及时排走,造成积水,不仅影响城市美观,还影响人们的出行和行车安全,且对雨水径流污染无削减和生态调控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及时将路面的雨水生态排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包括行车道、人行道和路缘,所述行车道包括从下向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地基层、第一垫层、第一碎石层、第一透水混凝土层和透水沥青层,所述人行道包括从下向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地基层、第二垫层、第二透水混凝土层和透水砖层,所述人行道分布在所述行车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路缘设置于所述行车道与所述人行道之间,所述路缘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二部分的下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第一部分的上端,所述第一导流槽与所述第二导流槽围成导流通道,所述第二部分的靠近所述行车道的一侧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水孔,所述第一进水孔处设有第一格栅滤网,所述第一进水孔的下半部分与所述行车道的透水沥青层相对应,所述人行道的透水砖层的上表面与所述路缘的上端齐平,所述第一部分的靠近所述行车道的一侧的侧壁在与所述第一碎石层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二进水孔,所述第一部分的远离所述行车道的一侧的侧壁设有排水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槽的开口端设有第二格栅滤网。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分的前后侧壁的上端设有卡槽,所述第二部分的前后侧壁的下端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对接面与所述透水沥青层的下表面齐平。
可选地,所述第二部分的靠近所述人行道的一侧的侧壁在与所述第二透水混凝土层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三进水孔。
可选地,所述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还包括植草沟,所述植草沟设置于所述路缘与所述行车道之间。
可选地,所述植草沟包括从下向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地基层、第二碎石层和种植层,所述第二碎石层与所述第一碎石层的上半部分相对应,所述第二进水孔与所述第二碎石层相对应,所述种植层的上表面高度低于所述透水沥青层的上表面高度,所述种植层的上表面还设有弧形凹槽。
可选地,所述第一碎石层和所述第二碎石层均采用采用鹅卵石和/或碎石铺设形成。
可选地,所述第一垫层和所述第二垫层均采用灰土铺设形成。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槽和所述第二导流槽的横截面形状均为U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其设计合理,建造方便,行车道路面上的雨水能够通过透水沥青层和第一透水混凝土层渗透到第一碎石层内存储起来,然后再渗透到地下,避免造成地面积水,当雨水量过大,不能及时渗透时,行车道路面上的水还能够从第一进水孔处流入导流通道内,然后从排水孔排走,避免行车道路面积水,人行道的路面与路缘的上端齐平或略高于路缘的上端,这样,水可以从透水砖层渗透下去,避免人行道路面积水,该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大大提高了雨水的生态利用率和雨水径流污染的有效调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路缘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行车道;101-地基层;102-第一垫层;103-第一碎石层;104-第一透水混凝土层;105-透水沥青层;20-人行道;201-第二垫层;202-第二透水混凝土层;203-透水砖层;30-路缘;31-第一部分;311-第一导流槽;312-卡槽;313-排水孔;314-第二格栅滤网;315-第二进水孔;32-第二部分;321-第二导流槽;322-卡接部;323-第一进水孔;324-第一格栅滤网;325-第三进水孔;40-植草沟;401-第二碎石层;402-种植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考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包括行车道10、人行道20和路缘30。
行车道10包括从下向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地基层101、第一垫层102、第一碎石层103、第一透水混凝土层104和透水沥青层105。地基层101为泥土压实形成的;第一垫层102采用灰土铺设形成,第一垫层102起到整平的作用;第一碎石层103采用鹅卵石或碎石铺设形成,因为鹅卵石或碎石之间存在间隙,所以水可以填充在间隙里存储起来,当然,第一碎石层103也可以采用鹅卵石和碎石混合铺设形成;第一透水混凝土层104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设形成,水能够从第一透水混凝土层104渗透流过;透水沥青层105能够让水向下渗透流走,避免造成路面积水。因此,落在透水沥青层105上的雨水能够依次从透水沥青层105和第一透水混凝土层104渗透并流入第一碎石层103内存储起来,然后再渗透到地下,避免造成地面积水。
人行道20包括从下向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地基层101、第二垫层201、第二透水混凝土层202和透水砖层203。地基层101为泥土压实形成的;第二垫层201采用灰土铺设形成,第二垫层201起到整平的作用;第二透水混凝土层202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设形成,水能够从第二透水混凝土层202渗透流过;透水砖层203能够让水向下渗透流走,避免造成路面积水。
人行道20分布在行车道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路缘30设置在人行道20与行车道10之间。
参考图2所示,路缘30包括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
第一部分31的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导流槽311,第一导流槽311贯通第一部分3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第一导流槽311的横截面形状为U形,第一部分31的前后侧壁的上端设有卡槽312,第一部分31的远离行车道10的一侧的侧壁设有排水孔313。
第二部分32的下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导流槽321,第二导流槽321贯通第二部分3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第二导流槽321的横截面形状也为U形,第二导流槽321的前后侧壁的下端设有卡接部322。
第二部分32设置在第一部分31的上端,卡接部322与卡槽312卡接配合,第一导流槽311与第二导流槽321围成导流通道,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的对接面与透水沥青层105的下表面基本齐平。第二部分32的靠近行车道10的一侧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水孔323,第一进水孔323处设有第一格栅滤网324,第一进水孔323的下半部分与行车道10的透水沥青层105相对应,第一进水孔323的上半部分高出透水沥青层105的上表面,这样,当雨水过大时,雨水不能及时从透水沥青层105渗透下去,就会从第一格栅滤网324处流入导流通道内并从排水孔313排走,第一格栅滤网324能够对雨水进行过滤,避免固体杂物流入导流通道内造成导流通道堵塞。当然,第一导流槽311的开口端还可以设有第二格栅滤网314,第二格栅滤网314能够对雨水进行二次过滤,避免雨水对输水管道造成堵塞,打开第二部分32能够对第二格栅滤网314上的杂物进行清洁。
第一部分31的靠近行车道10的一侧的侧壁在与第一碎石层103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二进水孔315,当第一碎石层103内水位到达第二进水孔315的高度时,从透水沥青层105渗透下来的水能够从第二进水孔315流入导流通道内并从排水孔313排走。
人行道20的透水砖层203的上表面与所述路缘30的上端齐平,人行道20的第二透水混凝土层202与第二部分32的侧壁相对应,第二部分32的靠近人行道20的一侧的侧壁在与第二透水混凝土层202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三进水孔325,从人行道20的透水砖层203渗透下的雨水能够从第三进水孔325流入导流通道内并从排水孔313排走,这样可以避免人行道20路面积水,影响人们行走。
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还包括植草沟40,植草沟40设置于路缘30与行车道10之间,植草沟40与行车道10之间设有路缘石,路缘石上每隔5至10米开口或开过水孔,这样便于行车道40上的水流入植草沟40内,植草沟40内可以种植花草树木等植物。
植草沟40包括从下向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地基层101、第二碎石层401和种植层402,第二碎石层401与第一碎石层103的上半部分相对应,第二碎石层401的底部倾斜3-5度的坡度且靠近行车道10的一侧高于另一侧,第二进水孔315与第二碎石层401相对应,种植层402的上表面高度低于透水沥青层105的上表面高度,种植层402的上表面还设有弧形凹槽。这样便于行车道10上的水流入植草沟40内,当雨水过大时,雨水不能及时从种植层402渗透下去,就会从第一格栅滤网324处流入导流通道内并从排水孔313排走,第二碎石层401内的水从第二进水孔315流入导流通道内并从排水孔313排走,第一碎石层103内的水经过第二碎石层401从第二进水孔315流入导流通道内并从排水孔313排走。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碎石层401采用鹅卵石或碎石铺设形成,因为鹅卵石或碎石之间存在间隙,所以水可以填充在间隙里存储起来,在慢慢渗透到地下,当然,第二碎石层401也可以采用鹅卵石和碎石混合铺设形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其设计合理,建造方便,行车道10路面上的雨水能够通过透水沥青层105和第一透水混凝土层104渗透到第一碎石层103内存储起来,然后再慢慢渗透到地下,并且透水沥青层105和第一透水混凝土层104还能够对雨水进行过滤,使得第一碎石层103内的水清洁干净,行车道10路面上的水还能够从第一进水孔323处流入导流通道内,然后从排水孔313排走,避免行车道10路面积水,人行道20的路面与路缘30的上端齐平,这样,水可以从透水砖层203渗透到第二透水混凝土层202中,然后从第三进水孔325流入导流通道内,然后从排水孔313排走,避免人行道20路面积水。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车道、人行道和路缘,所述行车道包括从下向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地基层、第一垫层、第一碎石层、第一透水混凝土层和透水沥青层,所述人行道包括从下向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地基层、第二垫层、第二透水混凝土层和透水砖层,所述人行道分布在所述行车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路缘设置于所述行车道与所述人行道之间,所述路缘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二部分的下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第一部分的上端,所述第一导流槽与所述第二导流槽围成导流通道,所述第二部分的靠近所述行车道的一侧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水孔,所述第一进水孔处设有第一格栅滤网,所述第一进水孔的下半部分与所述行车道的透水沥青层相对应,所述人行道的透水砖层的上表面与所述路缘的上端齐平,所述第一部分的靠近所述行车道的一侧的侧壁在与所述第一碎石层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二进水孔,所述第一部分的远离所述行车道的一侧的侧壁设有排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槽的开口端设有第二格栅滤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前后侧壁的上端设有卡槽,所述第二部分的前后侧壁的下端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对接面与所述透水沥青层的下表面齐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靠近所述人行道的一侧的侧壁在与所述第二透水混凝土层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三进水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还包括植草沟,所述植草沟设置于所述路缘与所述行车道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草沟包括从下向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地基层、第二碎石层和种植层,所述第二碎石层与所述第一碎石层的上半部分相对应,所述第二进水孔与所述第二碎石层相对应,所述种植层的上表面高度低于所述透水沥青层的上表面高度,所述种植层的上表面还设有弧形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碎石层和所述第二碎石层均采用采用鹅卵石和/或碎石铺设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层和所述第二垫层均采用灰土铺设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槽和所述第二导流槽的横截面形状均为U形。
CN201921144634.9U 2019-07-19 2019-07-19 一种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 Active CN2107662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44634.9U CN210766240U (zh) 2019-07-19 2019-07-19 一种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44634.9U CN210766240U (zh) 2019-07-19 2019-07-19 一种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66240U true CN210766240U (zh) 2020-06-16

Family

ID=71065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44634.9U Active CN210766240U (zh) 2019-07-19 2019-07-19 一种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662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29894A (zh) * 2021-07-21 2021-10-22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29894A (zh) * 2021-07-21 2021-10-22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98064B (zh) 避免路面雨水沉积的海绵城市道路结构
CN205347914U (zh) 具有导流孔的互锁式生态透水混凝土路面砖
KR101510615B1 (ko) 침투식 빗물저류조 및 그의 시공방법
CN109267445A (zh) 一种海绵城市生态道路雨水调蓄系统
CN210766240U (zh) 一种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
CN207988098U (zh) 一种道路渗排水系统
CN216786729U (zh) 一种防止路面积水的新型生态透水道路结构
CN216474335U (zh) 一种用于安装夜光透水地砖的地基结构
CN214573096U (zh) 具有高透水性的人行道铺装结构
CN214497045U (zh) 一种新型含加气混凝土砖再生骨料混凝土透水砖
CN210507029U (zh) 一种道路排水结构
CN214994492U (zh) 海绵城市生物滞留结构
CN213681555U (zh) 一种城市道路
CN210262577U (zh) 一种海绵城市用人行道模块结构
CN210856844U (zh) 一种适用于下沉式绿地旁人行道的截污排水系统
KR20080080840A (ko) 비투수성 도로의 배수시스템
CN210065466U (zh) 一种径流污染控制生态滤沟
CN211256548U (zh) 路缘石排水结构
CN218951878U (zh) 一种用于市政道路的下沉式绿化带结构
CN220827646U (zh) 一种人行道雨水快速下透铺装结构
CN218951876U (zh) 一种复合型人行道结构
JPH0699954B2 (ja) 複合機能型側溝
CN211368272U (zh) 一种海绵城市环保渗排结构
CN217678437U (zh) 一种地表排水结构
CN215906503U (zh) 一种景观园林道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