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46006U - 插秧机 - Google Patents

插秧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46006U
CN210746006U CN201920458517.3U CN201920458517U CN210746006U CN 210746006 U CN210746006 U CN 210746006U CN 201920458517 U CN201920458517 U CN 201920458517U CN 210746006 U CN210746006 U CN 2107460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edling
vehicle body
loading
rice transplante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5851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迪
姚远
张剑
王寅
齐家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J Dynam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J Dynam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J Dynam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J Dynam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5851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46006U/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07866 priority patent/WO2020199531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460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460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插秧机,其包括一转换装置、至少一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以及一车体,其中所述车体包括一车辆本体和被可驱动地安装于所述车辆本体的一插秧机构,其中每个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和所述转换装置分别被设置于所述车辆本体,其中所述转换装置用于转换被装载于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的秧盘至所述插秧机构,以藉由所述插秧机构执行插秧作业。

Description

插秧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秧领域,特别涉及一插秧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插秧机的类型有乘坐式插秧机和手扶式插秧机,因为乘坐式插秧机相对于手扶式插秧机具有更高的插值效率,因此,近年来,乘坐式插秧机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图1示出了现有的乘坐式插秧机,该乘坐式插秧机包括一个车辆本体10P、一个插秧机构20P以及一个秧苗承载台30P,该插秧机构20P被可驱动地安装于该车辆本体10P,该秧苗承载台30P被安装于该车辆本体10P,该车辆本体10P提供一个座椅11P,以供驾驶员乘坐。该秧苗承载台30P进一步包括两个承载体31P以及六个承载平台32P,该承载体31P具有一个低端以及对应于该低端的一个高端,该承载体31P的该低端安装于该车辆本体10P,三个该承载平台32P以相互间隔的方式被安装于该承载体31P,其中该承载平台32P能够用于承载秧盘。
在使用该乘坐式插秧机进行插秧时,秧盘被预先承载于每个该承载平台32P,其中一个驾驶员通过乘坐在该座椅11P的方式驾驶该乘坐式插秧机在农田内行进,至少一个送苗人员站在该座椅11P的侧部将被承载在该承载平台32P的秧盘转移至该插秧机构20P进行插秧作业。通常情况下,该乘坐式插秧机的该插秧机构20P能够同时插植六行秧苗,受限于六行秧苗的宽度,需要在该座椅11P的两个侧部分别安排一个送苗人员。也就是说,一个送苗人员仅能够管理所在侧的三行秧苗。
可见,现在的该乘坐式插秧机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具体地说,首先,该乘坐式插秧机通常在水田作业,作业环境比较差,当驾驶员和送苗人员被安排在该乘坐式插秧机后,该乘坐式插秧机会下陷,导致该乘坐式插秧机的负荷被增加。其次,该乘坐式插秧机在进行插秧作业的过程中需要驾驶员和送苗人员相互配合工作,这导致该乘坐式插秧机对于人员数量的要求比较高,且在插秧作业的过程中,送苗人员需要不断地将秧苗从该承载平台32P转移至该插秧机构20P,导致送苗人员的劳动负担加重。第三,该乘坐式插秧机不仅需要提供该座椅11P以供驾驶员乘坐,而且还要在该座椅11P的每侧分别提供空间供送苗人员站立,这导致该乘坐式插秧机能够被配置的该承载平台32P的数量减少,进而导致该乘坐式插秧机每次携带的秧盘的数量有限,以至于影响该乘坐式插秧机的插秧效率。第四,在被承载于该承载平台32P的秧苗被消耗完后,需要在驾驶该乘坐式插秧机至补苗地点后,才允许多个秧盘被按照先后顺序被补充装载至该承载平台32P,这导致秧盘的装载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插秧机,其中所述插秧机提供一车体以及分别被设置于所述车体的至少一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和一转换装置,所述转换装置能够自动地转换被承载于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的秧盘的位置至所述车体的插秧机构,以进行插秧作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插秧机,其中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车体,从而所述插秧机允许首先补充装载所述秧盘于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其次安装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至所述车体,通过这样的方式,秧盘的装载效率能够被大幅度地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插秧机,其中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的是一个无源秧苗装载装置,其能够被所述转换装置驱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简化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的结构和降低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插秧机,其中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提供多个安装方向,以允许被方便地安装于所述车体。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插秧机,其中所述转换装置的姿态能够被调整,以允许所述装载装置转换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的不同高度承载的秧盘的位置于所述插秧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插秧机,其中所述转换装置的姿态能够被调整,以允许所述装载装置转换不同的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承载的秧盘的位置于所述插秧机构。
依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插秧机,其包括:
一转换装置;
至少一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供装载至少一秧盘;以及
一车体,其中所述车体包括一车辆本体和被可驱动地安装于所述车辆本体的一插秧机构,其中每个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和所述转换装置分别被设置于所述车辆本体,其中所述转换装置用于转换被装载于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的所述秧盘至所述插秧机构,以藉由所述插秧机构执行插秧作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分别包括一装载单元和至少一传输单元,其中所述装载单元具有一容纳空间,并且所述装载单元被设置于所述车辆本体,其中每个所述传输单元分别进一步包括一传输带、一受驱部以及两转轴,每个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装载单元,所述传输带的两端分别被设置于每个所述转轴,以使所述传输带被可转动地保持在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受驱部被设置于两个所述转轴中的一个所述转轴的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分别包括一装载单元和至少一传输单元,其中所述装载单元具有一容纳空间,并且所述装载单元被设置于所述车辆本体,其中每个所述传输单元分别进一步包括一传输带、两受驱部以及两转轴,每个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装载单元,所述传输带的两端分别被设置于每个所述转轴,以使所述传输带被可转动地保持在所述容纳空间,每个所述受驱部被设置于每个所述转轴中的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传输单元的两个所述受驱部分别位于所述装载单元的同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传输单元的两个所述受驱部分别位于所述装载单元的不同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受驱部位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受驱部位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外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换装置包括一伸缩臂和一转换单元,所述伸缩臂具有一安装端和对应于所述安装端的一自由端,所述伸缩臂的所述安装端被安装于所述车辆本体,其中所述转换单元包括一框架、一驱动电机、一驱动轴、一滚轴、一传动带、一驱动轮以及一方向调整轮,所述框架被安装于所述伸缩臂的所述自由端,所述驱动电机被安装于所述框架,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轴分别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框架的两端,并且所述驱动轴被可驱动地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所述传动带的两端分别被设置于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轴,所述驱动轮被设置于所述驱动轴的端部,所述方向调整轮被啮合地连接于所述驱动轮,其中所述方向调整轮能够啮合于所述受驱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车辆本体。
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插秧机的插秧方法,其中所述插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驱动一转换装置的一传动带转动时,带动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的一传输带转动;
(b)转换被承载于所述传输带的一承载面的一秧盘的位置至所述传动带;以及
(c)一车体的一插秧机构接收自所述传动带脱离的所述秧盘,以进行插秧作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a)中,进一步包括步骤:
(a.1)啮合所述转换装置的一方向调整轮于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的一受驱部;
(a.2)在所述转换装置的一驱动轴驱动所述传动带转动时,被设置于所述驱动轴的端部的一驱动轮驱动所述方向调整轮转动,从而驱动所述受驱部转动;以及
(a.3)所述受驱部在带动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的一转轴转动时,所述转轴驱动端部被设置于所述转轴的所述传输带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c)中,调整所述转换装置的所述传动带的斜度,以允许所述插秧机构接收自所述传动带脱离的所述秧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a)之前,所述插秧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调整所述转换装置的位置;和
啮合所述转换装置的所述方向调整轮至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的所述受驱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a)之前,所述插秧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装载所述秧盘至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的所述传输带;和
安装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至所述车体的一车辆本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调整所述转换装置的位置的步骤之前,所述插秧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装载所述秧盘至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的所述传输带;和
安装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至所述车体的一车辆本体。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乘坐式插秧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插秧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3A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秧机的分解示意图。
图3B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秧机的一机械臂的分解示意图。
图4A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秧机的一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4B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秧机的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4C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秧机的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5A是依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秧机的装载秧盘的过程之一,其示出了补充装载秧盘于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的状态。
图5B是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秧机的装载秧盘的过程之二,其示出了安装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于所述车体的状态。
图6A示出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秧机的插秧过程之一。
图6B示出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秧机的插秧过程之二。
图6C示出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秧机的插秧过程之三。
图6D示出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秧机的插秧过程之四。
图6E示出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秧机的插秧过程之五。
图6F示出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秧机的插秧过程之六。
图6G示出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插秧机的插秧过程之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附图2至图6G,依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插秧机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揭露和被阐述,其中所述插秧机包括至少一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一车体200以及至少一转换装置300,其中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和所述转换装置300分别被设置于所述车体200,其中所述转换装置300用于转换被承载于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一秧盘1000的位置至所述车体200而执行插秧作业。
具体地说,所述车体200进一步包括一车辆本体201和一插秧机构202,其中所述插秧机构202被可驱动地安装于所述车辆本体201。所述车辆本体201能够驱动所述插秧机构202升降和执行插秧作业。每个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和所述转换装置300分别被安装于所述车体200的所述车辆本体201。每个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分别被用于承载至少一个所述秧盘1000,其中所述转换装置300能够转换被承载于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秧盘1000的位置至所述车体200的所述插秧机构202,以允许所述插秧机构202执行插秧作业。
换言之,在所述插秧机执行插秧作业之前,所述秧盘1000能够被补充装载至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和在所述插秧机执行插秧作业时,所述转换装置300能够自动地转换被承载于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秧盘1000至所述插秧机构202,以允许所述插秧机构202执行插秧作业,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所述插秧机不需要配置专门的送苗人员进行送苗作业,从而有利于降低插秧作业的人工成本;另一方面,所述插秧机不需要配置专门的送苗人员进行送苗作业,从而能够减轻所述插秧机在执行插秧作业时的重量,进而有利于降低所述插秧机对于功率的负荷;再一方面,所述插秧机不需要预留供送苗人员站立的空间,从而有利于节省更多的空间以装载所述秧盘1000,进而有利于提高所述插秧机的作业效率。
优选地,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车体200的所述车辆本体201,从而在安装于所述车体200的所述车辆本体201的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承载的所述秧盘1000被消耗完后,拆除没有承载所述秧盘1000的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接着安装被预先补充有所述秧盘1000的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于所述车体200的所述车辆本体201,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快速地完成装载作业,以保证所述插秧机的插秧作业的连续性。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插秧机允许首先预先补充装载所述秧盘1000于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其次安装承载有所述秧盘1000的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于所述车体200的所述车辆本体201而完成所述秧盘1000的装载作业,参考附图5A和图5B。
继续参考附图2至图4C,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进一步包括一装载单元10和至少一传输单元20。所述装载单元10被设置于所述车体200的所述车辆本体201,以设置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于所述车体200的所述车辆本体201。优选地,所述装载单元10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车体200的所述车辆本体201。所述装载单元10具有一容纳空间12,每个所述传输单元20分别包括一传输带21,其中所述传输带21被可转动地保持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所述容纳空间12,以在所述装载单元10和所述传输带21之间形成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装载空间101、所述秧盘出口102和所述装载口103,其中所述秧盘出口102和所述装载口103分别在所述传输带21的两端连通所述装载空间101。所述秧盘1000能够以被所述传输带21具有的一承载面211承载的方式被保持在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装载空间101。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插秧机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秧盘1000被选择性地自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秧盘出口102和所述装载口103被装载于所述装载空间101,当所述传输带21被驱动做相对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转动时,被承载于所述传输带21的所述承载面211的所述秧盘1000能够自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秧盘出口102被带出所述装载空间101,以在后续,藉由所述转换装置300转换所述秧盘1000的位置至所述车体200的所述插秧机构202,以藉由所述插秧机构202执行插秧作业。
值得一提的是,被承载于所述传输带21的所述承载面211的所述秧盘1000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插秧机中不受限制,例如,在附图2至图6G示出的所述插秧机的这个较佳示例中,被承载于所述传输带21的所述承载面211的所述秧盘1000的数量是两个,从而在装载所述秧盘1000至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时,一个所述秧盘1000自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秧盘出口102被装载于所述传输带21的一端,以通过被所述传输带21的所述承载面211承载的方式被保持在所述装载空间101,和另一个所述秧盘1000自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装载口103被装载于所述传输带21的另一端,以通过被所述传输带21的所述承载面211承载的方式被保持在所述装载空间101。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插秧机的另外一个较佳示例中,被承载于所述传输带21的所述承载面211的所述秧盘1000的数量是三个以上。
换言之,参考附图4A至图4C,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秧盘出口102和所述装载口103相互对应以界定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深度。设所述秧盘1000的长度尺寸为L1,和设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深度尺寸为L2,其中所述秧盘1000的长度尺寸L1和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深度尺寸L2之间的关系满足:2×L1≤L2≤4×L1。优选地,所述秧盘1000的长度尺寸L1和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深度尺寸L2之间的关系满足:2×L1≤L2≤3×L1。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插秧机的这个较佳示例中,在所述传输带21被驱动做相对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转动时,被所述传输带21的所述承载面211承载且靠近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秧盘出口102的所述秧盘100优先被所述传输带21带出所述装载空间101和被转换位置至所述车体200的所述插秧机构202而执行插秧作业,相应地,被所述传输带21的所述承载面211承载且远离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秧盘出口102的所述秧盘1000稍后被所述传输带21带出所述装载空间101和被转换位置至所述车体200的所述插秧机构202而执行插秧作业。
继续参考附图4A至图4C,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插秧机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每个所述传输单元20分别进一步包括两转轴22,其中两个所述转轴22的两个端部分别延伸和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两侧,其中所述传输带21的两个端部分别被设置于每个所述转轴22,以使所述传输带21被可转动地保持在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装载空间101。当两个所述转轴22中的任何一个所述转轴22被驱动做相对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转动时,所述传输带21被所述转轴22带动做相对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转动,从而被承载于所述传输带21的所述承载面211的所述秧盘1000能够被所述传输带211带动自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秧盘出口102被带出所述装载空间101。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传输带21和所述转轴22的类型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中不受限,例如,所述传输带21可以是链带,相应地,所述转轴22可以是齿轮轴,从而所述传输带21和所述转轴22能够相互配合而藉由所述转轴22有效地带动所述传输带21做相对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转动。在附图2至图6G示出的所述插秧机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传输带21是皮带,其中所述传输带21和所述转轴22可以通过形成在所述传输带21和所述转轴22之间的摩擦力避免传动失效。
进一步地,所述装载单元10包括两装载板11,其中两个所述装载板11被相互对应地设置,以在两个所述装载板11之间形成所述容纳空间12,其中每个所述传输单元20的两个所述转轴22的两个端部分别延伸以被可转动地安装于每个所述装载板11,以使两个端部分别被设置于每个所述转轴22的所述传输带21被可转动地保持在所述装载单元10的所述容纳空间12。可以理解的是,每个所述传输单元20的两个所述转轴22允许两个所述装载板11被保持在相互对应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附图2至图6G示出的所述装载单元10的所述装载板11为镂空结构仅为示例,以用于揭露和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插秧机的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内容和特征,而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插秧机的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内容和范围的限制,例如,在本实用新型所述插秧机的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其他示例中,所述装载单元10的所述装载板11也可以是实体板。
进一步地,所述装载单元10包括一顶板13和一底板14,其中所述顶板13的两端分别延伸以被安装于两个所述装载板11的顶部,所述底板14的两端分别延伸以被安装于两个所述装载板11的底部,从而在两个所述装载板11、所述顶板13和所述底板14之间形成所述容纳空间12。
继续参考附图4A至图4C,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插秧机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每个所述传输单元20分别进一步包括两受驱部23,其中每个所述受驱部23分别被设置于每个所述转轴22的端部,以在所述受驱部23受到驱动力而做相对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转动时,所述受驱部23带动所述转轴22同步地做相对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转动,进而带动所述传输带21同步地做相对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转动。优选地,所述受驱部23和所述转轴22是分体式结构,即,在分别形成所述受驱部23和所述转轴22后,安装所述受驱部23于所述转轴22的端部,以使所述受驱部23被设置于所述转轴22的端部。可选地,所述受驱部23和所述转轴22是一体式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附图2至图6G示出的所述插秧机的这个较佳示例中,两个所述受驱部23均位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所述容纳空间12的外部,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附图2至图6G示出的所述插秧机的具体示例仅为举例,其并不应被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插秧机的内容和范围的限制。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插秧机的另外一些较佳示例中,两个所述受驱部23可以均位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所述容纳空间12的内部。或者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插秧机的另外一些较佳示例中,两个所述受驱部23中的一个所述受驱部23位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所述容纳空间12的外部,另外一个所述受驱部23位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所述容纳空间12的内部。
继续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附图4A至图4C,所述传输单元20的两个所述受驱部23分别位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不同侧,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载100提供多个安装方向,以在后续允许被方便地安装于所述车体200的所述车辆本体201。例如,在通过所述装载单元10的所述底板14安装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于所述车体200的所述车辆本体201的前提下,使所述传输单元20的两个所述受驱部23分别位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不同侧的方式允许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提供两个安装方向,以在后续允许被方便地安装于所述车体200的所述车辆本体201。
可选地,所述传输单元20的两个所述受驱部23位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相同侧,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提供多个安装方向,以在后续允许被方便地安装于所述车体200的所述车辆本体201,并且在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装载单元10的所述顶板13和所述底板14具有相同的结构,其均被允许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车体200的所述车辆本体201。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述插秧机的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另外一个示例中,所述传输单元20包括一个所述受驱部23,其中所述受驱部23被设置于一个所述转轴22的端部,其中被设置有所述受驱部23的所述转轴22形成一个主动轴,没有被设置有所述受驱部23的所述转轴22形成一个从动轴,其中所述主动轴和所述从动轴的两端分别延伸以被连接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两个所述装载板11,所述传输带21的两端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主动轴和所述从动轴,以允许所述传输带21被可转动地保持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所述容纳空间12。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插秧机的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是一个无源秧苗装载装置,其能够被所述转换装置300驱动。具体地说,参考附图2至图6G,所述转换装置300包括一伸缩臂301和一转换单元302。所述伸缩臂301具有一安装端3011和对应于所述安装端3011的一自由端3012,所述伸缩臂301的所述安装端3011被安装于所述车体200的所述车辆本体201,所述转换单元302被安装于所述伸缩臂301的所述自由端3012。所述转换单元302的姿态能够被调整,例如所述转换单元302的倾斜度能够被调整,以使所述转换单元302能够转换同一个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不同高度承载的所述秧盘1000的位置至所述车体200的所述插秧机构202,和所述转换单元302的位置能够被调整,以使所述转换单元302能够转换不同的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承载的所述秧盘1000的位置至所述车体200的所述插秧机构202。
具体地说,参考附图3B,所述转换单元302包括一框架3021、一驱动电机3022、一驱动轴3023、一滚轴3024、一传动带3025、一驱动轮3026以及一方向调整轮3027,其中所述框架3021被安装于所述伸缩臂301的所述自由端3012,所述驱动电机3022被安装于所述框架3021,所述驱动轴3023和所述滚轴3024分别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框架3021的两个端部,并且所述驱动轴3023被可驱动地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3022,所述传动带3025的两个端部分别被设置于所述驱动轴3023和所述滚轴3024,所述方向调整轮3027被啮合地连接于所述驱动轮3026。
所述转换单元302的所述方向调整轮3027能够啮合于所述传输单元20的所述受驱部23,并且所述转换单元302的所述驱动轮3026通过所述方向调整轮3027驱动所述传输单元20的所述受驱部23做相对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转动,以进一步带动所述传输单元20的所述传输带21做相对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转动。并且所述转换单元302的所述驱动轮3026通过所述方向调整轮3027驱动所述受驱部23做相对于所述装载单元10转动的方式能够使所述转换单元302的所述传动带3025的转动方向和所述传输单元20的所述传输带21的转动方向一致,从而藉由所述转换单元302转换被所述传输单元20的所述传输带21承载的所述秧盘1000的位置于所述车体200的所述插秧机构202,以进行插秧作业。
具体地说,附图6A至图6G示出了所述插秧机的插秧过程。参考附图6A,通过所述转换装置300的所述伸缩臂301做相对于所述车体200的所述车辆本体201的旋转运动和所述伸缩臂301的伸缩运动调整所述转换单元302的位置,以使所述转换单元302的所述方向调整轮3027对应于一个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一个所述传输单元20的所述受驱部23。参考附图6B,朝向所述传输单元20的所述受驱部23的方向移动所述转换单元302,以使所述转换单元302的所述方向调整轮3027啮合于所述传输单元20的所述受驱部23,此时,所述转换单元302的所述传动带3025的一个端部朝向和靠近所述传输单元20的所述传输带21,另一个端部朝向和靠近所述车体20的所述插秧机构202。参考附图6C,所述转换单元302的所述驱动电机3022同步地驱动所述驱动轴3023和所述驱动轮3026做相对于所述框架3021的转动,此时,一方面,所述驱动轴3023带动所述传动带3025做相对于所述框架3021的转动,另一方面,所述驱动轮3025通过所述方向调整轮3027带动所述传输单元20的所述受驱部23做相对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转动,进而,所述受驱部23通过带动所述转轴22转动的方式带动所述传输带21做相对于所述装载单元10的转动,并且所述传输带21的转动方向和所述传动带3025的转动方向一致。随着所述传输带21和所述传动带2025的转动,被承载于所述传输带21的所述承载面211的所述秧盘1000自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秧盘出口103被所述传输带21带出和被转换位置至所述传动带3025,以在后续,被所述传动带3025承载的所述秧盘1000能够进一步被转换位置至所述车体200的所述插秧机构203,以藉由所述插秧机构203执行插秧作业,参考附图6D和图6E。
参考附图6F,在调整所述转换单元302的位置和倾斜角度后,所述转换单元302的所述方向调整轮3027能够啮合于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另一个所述传输单元20的所述受驱部23,和所述转换单元302的所述传动带3025的一个端部能够朝向和靠近所述传输单元20的所述传输带21,另一个端部朝向和靠近所述车体20的所述插秧机构203,以通过所述转换单元302转换被所述传输带21承载的所述秧盘1000的位置至所述插秧机构203。
参考附图6G,在调整所述转换单元302的位置和倾斜角度后,所述转换单元302的方向调整轮3027能够啮合于另一个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传输单元20的所述受驱部23,和所述转换单元302的所述传输带3025的一个端部能够朝向和靠近所述传输单元20的所述传输带21,另一个端部朝向和靠近所述车体20的所述插秧机构203,以通过所述转换单元302转换被所述传输带21承载的所述秧盘1000的位置至所述插秧机构203。
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所述插秧机的插秧方法,其中所述插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驱动所述转换装置300的所述传动带3025转动时,带动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传输带21转动;
(b)转换被承载于所述传输带21的所述承载面211的所述秧盘1000的位置至所述传动带3025;以及
(c)所述车体200的所述插秧机构202接收自所述传动带3025脱离的所述秧盘1000,以进行插秧作业。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a)中,所述插秧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a.1)啮合所述转换装置300的所述方向调整轮3027于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受驱部23;
(a.2)在所述转换装置300的所述驱动轴3023驱动所述传动带3025转动时,被设置于所述驱动轴3023的端部的所述驱动轮3026驱动所述方向调整轮3027转动,从而驱动所述受驱部23转动;以及
(a.3)所述受驱部23在带动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转轴22转动时,所述转轴22驱动端部被设置于所述转轴22的所述传输带21转动。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c)中,调整所述转换装置300的所述传动带3025的斜度,以允许所述插秧机构202接收自所述传动带3025脱离的所述秧盘1000。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a)之前,所述插秧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调整所述转换装置300的位置;和啮合所述转换装置300的所述方向调整轮3027至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受驱部23。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a)之前,所述插秧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装载所述秧盘1000至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所述传输带21;和安装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至所述车体200的所述车辆本体201。也就是说,在秧苗补充地点,所述秧盘1000允许被预先补充装载于没有被安装于所述车辆本体201的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在被安装于所述车辆本体201的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承载的所述秧盘1000被消耗完后,拆除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0,然后安装承载有所述秧盘1000的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于所述车辆本体201,即可完成秧盘的装载作业,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秧盘1000的装载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
另外,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提供多个安装方向,从而使得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100的更换安装更为方便。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为举例,其中不同实施例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根据本实用新型揭露的内容很容易想到但是在附图中没有明确指出的实施方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2)

1.一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转换装置;
至少一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供装载至少一秧盘;以及
一车体,其中所述车体包括一车辆本体和被可驱动地安装于所述车辆本体的一插秧机构,其中每个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和所述转换装置分别被设置于所述车辆本体,其中所述转换装置用于转换被装载于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的所述秧盘至所述插秧机构,以藉由所述插秧机构执行插秧作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其中每个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分别包括一装载单元和至少一传输单元,其中所述装载单元具有一容纳空间,并且所述装载单元被设置于所述车辆本体,其中每个所述传输单元分别进一步包括一传输带、一受驱部以及两转轴,每个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装载单元,所述传输带的两端分别被设置于每个所述转轴,以使所述传输带被可转动地保持在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受驱部被设置于两个所述转轴中的一个所述转轴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其中每个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分别包括一装载单元和至少一传输单元,其中所述装载单元具有一容纳空间,并且所述装载单元被设置于所述车辆本体,其中每个所述传输单元分别进一步包括一传输带、两受驱部以及两转轴,每个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装载单元,所述传输带的两端分别被设置于每个所述转轴,以使所述传输带被可转动地保持在所述容纳空间,每个所述受驱部被设置于每个所述转轴中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秧机,其中所述传输单元的两个所述受驱部分别位于所述装载单元的同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秧机,其中所述传输单元的两个所述受驱部分别位于所述装载单元的不同侧。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所述的插秧机,其中所述受驱部位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所述的插秧机,其中所述受驱部位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所述的插秧机,其中所述转换装置包括一伸缩臂和一转换单元,所述伸缩臂具有一安装端和对应于所述安装端的一自由端,所述伸缩臂的所述安装端被安装于所述车辆本体,其中所述转换单元包括一框架、一驱动电机、一驱动轴、一滚轴、一传动带、一驱动轮以及一方向调整轮,所述框架被安装于所述伸缩臂的所述自由端,所述驱动电机被安装于所述框架,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轴分别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框架的两端,并且所述驱动轴被可驱动地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所述传动带的两端分别被设置于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轴,所述驱动轮被设置于所述驱动轴的端部,所述方向调整轮被啮合地连接于所述驱动轮,其中所述方向调整轮能够啮合于所述受驱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秧机,其中所述转换装置包括一伸缩臂和一转换单元,所述伸缩臂具有一安装端和对应于所述安装端的一自由端,所述伸缩臂的所述安装端被安装于所述车辆本体,其中所述转换单元包括一框架、一驱动电机、一驱动轴、一滚轴、一传动带、一驱动轮以及一方向调整轮,所述框架被安装于所述伸缩臂的所述自由端,所述驱动电机被安装于所述框架,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轴分别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框架的两端,并且所述驱动轴被可驱动地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所述传动带的两端分别被设置于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滚轴,所述驱动轮被设置于所述驱动轴的端部,所述方向调整轮被啮合地连接于所述驱动轮,其中所述方向调整轮能够啮合于所述受驱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所述的插秧机,其中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车辆本体。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秧机,其中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车辆本体。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插秧机,其中所述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车辆本体。
CN201920458517.3U 2019-04-04 2019-04-04 插秧机 Active CN2107460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58517.3U CN210746006U (zh) 2019-04-04 2019-04-04 插秧机
PCT/CN2019/107866 WO2020199531A1 (zh) 2019-04-04 2019-09-25 插秧机及其插秧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58517.3U CN210746006U (zh) 2019-04-04 2019-04-04 插秧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46006U true CN210746006U (zh) 2020-06-16

Family

ID=71040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58517.3U Active CN210746006U (zh) 2019-04-04 2019-04-04 插秧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460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6915A (zh) * 2019-04-04 2019-10-25 丰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插秧机及其插秧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6915A (zh) * 2019-04-04 2019-10-25 丰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插秧机及其插秧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746006U (zh) 插秧机
JPH1052133A (ja) 田植機の予備苗のせ台
CN216695484U (zh) 一种车载摄像头振动测试装置
WO2020199533A1 (zh) 插秧机的插秧方法
CN210298513U (zh) 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以及插秧机
JP5722741B2 (ja) 乗用田植機の予備苗載置構造
CN210133561U (zh) 装载系统和秧盘装载设备
JP2011050286A (ja) 苗移植機
JP4697396B2 (ja) 苗植え機
WO2020199531A1 (zh) 插秧机及其插秧方法
CN110366915A (zh) 插秧机及其插秧方法
CN115123746A (zh) 一种硬质合金盘加工用托盘输送流水线
JP6956689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5290028B2 (ja) 移植機
JP2012005391A (ja) 移植機
JP2021083410A (ja) 移植機
JP2009232715A (ja) 苗植機
JP3632418B2 (ja) 苗移植機
CN216858803U (zh) 一种自动装配装置及装配系统
JP4589027B2 (ja) 苗植付装置用のスタンド
JP6956690B2 (ja) 田植機
JPH0432020Y2 (zh)
JP2009232714A (ja) 乗用苗植機
JP2009232714A5 (zh)
WO2020199517A1 (zh) 装载系统和秧盘装载设备以及秧盘装载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