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45597U - 一种耦合加热装置及加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耦合加热装置及加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45597U
CN210745597U CN201920779823.7U CN201920779823U CN210745597U CN 210745597 U CN210745597 U CN 210745597U CN 201920779823 U CN201920779823 U CN 201920779823U CN 210745597 U CN210745597 U CN 2107455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coupling
panel
coil
he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7982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绍生
王帅
江太阳
杨毅
苏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7982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455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455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455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耦合加热装置及加热系统。该耦合加热装置包括座体,座体包括面板、与面板相对设置的底板以及连接面板和底板的侧板,进而在座体内部形成一容置腔,其中,面板包括弧形凹陷区;耦合加热组件,设置在容置腔内,耦合加热组件包括耦合线圈和加热体,耦合线圈靠近底板设置,加热体靠近面板设置,其中耦合线圈用于与位于座体外部的励磁线圈进行电磁耦合,进而在励磁线圈所产生的第一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交变电流,并供给加热体,以使得加热体对放置于弧形凹陷区的锅体进行加热;第一隔热件,加热体位于面板和第一隔热件之间,进而降低加热体向容置腔内部的热传递量,耦合线圈位于第一隔热件远离加热体的一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加热效率,同时减少耦合加热装置的损坏,增加其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耦合加热装置及加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耦合加热装置及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电磁炉等电磁供应装置可用于对食材进行加热,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家庭生活中。但电磁炉存在只能实现对承装有食材的锅具的底部进行加热等局限性。为此,通常采用耦合传电的加热装置对锅具进行辅助加热。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发过程中发现,现有的耦合传电的加热装置为提高加热效果,在对锅具加热时,将锅具与加热体直接接触;但这种结构,加热装置的内部组件易受灰尘或液体等异物的损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缩短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加热效率,同时减少耦合加热装置的损坏,增加其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耦合加热装置。该耦合加热装置包括:座体,座体包括面板、与面板相对设置的底板以及连接面板和底板的侧板,进而在座体内部形成一容置腔,其中,面板包括弧形凹陷区;耦合加热组件,设置在容置腔内,耦合加热组件包括耦合线圈和加热体,耦合线圈靠近底板设置,加热体靠近面板设置,其中耦合线圈用于与位于座体外部的励磁线圈进行电磁耦合,进而在励磁线圈所产生的第一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交变电流,并供给加热体,以使得加热体对放置于弧形凹陷区的锅体进行加热。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耦合加热装置还包括第一隔热件,位于加热体背离面板的一侧,进而降低加热体向容置腔内部的热传递量,耦合线圈位于第一隔热件远离加热体的一侧。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隔热件呈片状设置,并衬设于加热体远离面板的一侧,耦合加热装置还包括隔热件支架,第一隔热件安装于隔热件支架上。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加热体包括加热线圈,耦合线圈将交变电流供给加热线圈,以使得加热线圈产生第二交变磁场,第二交变磁场用于对放置于面板上方的锅体进行加热;耦合加热装置包括第二隔热件,第二隔热件突出设置在面板靠近锅体一侧的表面上,用于支撑锅体,以使得锅体与面板间隔设置,进而降低锅体向面板的热传递量。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隔热件呈块状设置,第二隔热件的数量为多个,并绕面板的中轴线间隔设置。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隔热件呈以面板的中轴线为中心的环状设置。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耦合加热装置还包括线圈支架,线圈支架设置在容置腔内,耦合线圈和加热线圈绕设于线圈支架上,线圈支架与面板采用一体式设置或分体式设置。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线圈支架设置有指向底板的第一线槽和指向侧板的第二线槽,其中耦合线圈绕设于第一线槽内,加热线圈绕设于第二线槽内。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弧形凹陷区的底部以及底板的对应区域分别设置有镂空区,面板和底板沿镂空区的边缘彼此连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加热系统。该加热系统包括电磁供应装置和上述耦合加热装置,耦合加热装置以可分离方式设置于电磁供应装置上,励磁线圈设置于电磁供应装置内。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耦合加热装置包括座体,座体包括面板、与面板相对设置的底板以及连接面板和底板的侧板,进而在座体内部形成一容置腔,其中,面板包括弧形凹陷区;耦合加热组件,设置在容置腔内,耦合加热组件包括耦合线圈和加热体,耦合线圈靠近底板设置,加热体靠近面板设置,其中耦合线圈用于与位于座体外部的励磁线圈进行电磁耦合,进而在励磁线圈所产生的第一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交变电流,并供给加热体,以使得加热体对放置于弧形凹陷区的锅体进行加热。通过这种方式,本申请耦合加热装置设置有面板,以避免耦合加热装置的内部组件直接暴露,能够避免内部组件受灰尘或液体等异物的损坏,因此,能够减少耦合加热装置的损坏,增加其使用寿命;同时,本申请实施例的面板包括弧形凹陷区,能够使锅体底部部分嵌设在该弧形凹陷区,能够实现对锅体的立体加热,弧形凹陷区能够与加热体贴合,能够提高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耦合加热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耦合加热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沿AA’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中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耦合加热装置第三实施例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耦合加热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沿CC’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中D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8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中第二隔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耦合加热装置第五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中部分结构的截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3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中第二隔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加热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加热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首先提出一种耦合加热装置,如图1及图2所示,图1是本申请耦合加热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的拆解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101包括座体102及耦合加热组件103,其中,座体102包括面板105、与面板105相对设置的底板106以及连接面板105和底板106的侧板107,面板105、底板106以及侧板107在座体102内部形成一容置腔(图未标),其中,面板105包括弧形凹陷区(图未标);耦合加热组件103设置在容置腔内,耦合加热组件103包括耦合线圈108和加热体109,耦合线圈108靠近底板106设置,加热体109靠近面板105设置,其中,耦合线圈108用于与位于座体102外部的励磁线圈(图未示)进行电磁耦合,进而在励磁线圈所产生的第一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交变电流,并供给加热体109,以使得加热体109对放置于弧形凹陷区的锅体10进行加热。
其中,励磁线圈可设置于电磁炉或电热盘等电磁供应装置内;在利用耦合加热装置101对锅体10进行加热时,先将耦合加热装置101放置于电磁供应装置上,然后给励磁线圈供电,励磁线圈通电后产生第一交变电场。
为提高耦合线圈108与励磁线圈之间的耦合强度,耦合线圈108应与励磁线圈同轴设置,且耦合线圈108的外径大小应与励磁线圈的外径大小相等或相近。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设置有面板,以避免耦合加热装置的内部组件直接暴露,能够避免内部组件受灰尘或液体等异物的损坏,因此,能够减少耦合加热装置的损坏,增加其使用寿命;同时,本实施例的面板包括弧形凹陷区,能够使锅体底部部分嵌设在该弧形凹陷区,能够实现对锅体的立体加热,弧形凹陷区能够与加热体贴合,能够提高加热效率。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面板105的弧形凹陷区的底部以及底板106的对应区域分别设置有镂空区111,面板105和底板106沿镂空区111的边缘彼此连接。
通过这种方式,镂空区111结构增加电磁炉或电热盘等电磁供应装置中加热体对锅体10底部的热传递量。
在其它实施例中,面板靠近锅体的一侧还可以呈平面状或者面板靠近锅体的一侧包括方形凹陷区等。
为提高加热效果,发热体109对应设置有弧形凹陷区,以使发热体109与面板105贴合设置。
本申请进一步提出第二实施例的耦合加热装置,如图3至图6所示,图3是本申请耦合加热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的拆解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沿AA’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中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10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第一隔热件104,位于加热体109背离面板105一侧,进而降低加热体109向容置腔内部的热传递量,耦合线圈108位于第一隔热件104远离加热体109的一侧。
为提高耦合加热装置101对锅体10的加热效果,加热体109应与面板105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101还可以设置其它组件(图未示),例如,导线、电磁屏蔽件或密封件等。这些组件均设置在第一隔热件104背离加热体109的一侧,以避免加热体109产生的热量对这些组件的损坏。
其中,本实施例的加热体109包括电热盘或者线圈盘等。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101设置有第一隔热件104,且加热体109位于面板105和第一隔热件104之间,即第一隔热件104位于加热体109背离面板105的一侧,第一隔热件104能够降低加热体109向容置腔内部的热传递量,因此能够减少热量对容置腔内部的组件的损坏,减少耦合加热装置101的损坏,减少安全隐患。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第一隔热件104呈片状设置,并衬设于加热体109远离面板105的一侧;耦合加热装置101进一步包括隔热件支架110,第一隔热件104安装于隔热件支架110上,隔热件支架110用于固定第一隔热件104。
其中,隔热件支架110可以与座体102采用一体式设置或分体式设置。
其中,隔热件支架110可以通过粘贴、扣合、螺丝锁立或者膜内注塑等方式与面板105固定。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将隔热件支架与底板或者侧板固定。在又一实施例中,还可以不采用隔热件支架,直接将第一隔热件与加热体或者加热体的支架固定。
本实施例的加热体109可以通过粘贴、扣合或螺丝锁立等方式与面板105固定。
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隔热件还可以呈其它形状,例如,环状或条状等。
其中,第一隔热件104、耦合线圈108和加热体109均设置成环状。
为提高隔热效果,第一隔热件104对应设置有弧形凹陷区,以使第一隔热件104与加热体109贴合设置。
可选地,本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101进一步包括支脚112,支脚112设置在底板106背离面板105的一侧,支脚112用于将座体102支撑于电磁供应装置上;支脚112可以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通过这种方式,支脚112能够减少耦合加热装置101与电磁供应装置的接触面积,减少二者之间的热传递量。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图7是本申请耦合加热装置第三实施例的拆解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501与上述耦合加热装置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面板502及底板503上均不设置镂空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简化座体(图未标)的制作工艺。
本实施例的加热体504呈环状设置,以减少锅体底部中心位置产生的热量;本实施例的第一隔热件505呈圆形设置,以减少锅体底部中心位置向容置腔内部的热传递量。
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仅在面板上设置镂空区。
本申请进一步提出另一实施例的耦合加热装置,如图8至图12所示,图8是本申请耦合加热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的拆解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8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沿CC’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中D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8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中第二隔热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601与上述耦合加热装置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601的加热体602为加热线圈,耦合线圈611将交变电流供给加热线圈,以使得加热线圈产生第二交变磁场,第二交变磁场用于对放置于面板605上方的锅体(图未示)进行加热;耦合加热装置601包括第二隔热件604,第二隔热件604突出设置在面板605靠近锅体一侧的表面上,用于支撑锅体,以使得锅体与面板605间隔设置,进而降低锅体向面板605的热传递量。
本实施例的第二隔热件604能够避免锅体与面板605直接接触,能够降低加热线圈向面板605和容置腔内部的热传递量,因此能够减少热量对耦合加热装置的损坏。
本实施例实现了耦合加热装置601对锅体的耦合加热。因耦合加热的特殊发热方式,能够实现锅体的自发热,无需从加热线圈获取热量,因此,本实施例在面板605与锅体之间设置第二隔热件604并不会降低耦合加热装置601的加热效率。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第二隔热件604呈块状设置,第二隔热件604的数量为多个,并绕面板605的中轴线间隔设置。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隔热件还可以呈圆饼状或长条状等设置;或者第二隔热件沿面板径向方向呈弧形设置,弧形结构能够提高弧形锅体放置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第二隔热件604的边缘设置有倒角,倒角结构能够避免第二隔热件604与锅体接触时,对锅体造成磨损。
本实施例的第二隔热件604可以通过粘贴、扣合、螺丝锁立或模内注塑方式固定在面板605上。
可选地,本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601进一步包括线圈支架606,线圈支架606设置在容置腔内,耦合线圈611和加热线圈绕设于线圈支架606上。
其中,线圈支架606设置有指向底板607的第一线槽608和指向侧板609的第二线槽610,其中耦合线圈607绕设于第一线槽608内,加热线圈603绕设于第二线槽610内。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线圈支架606与面板605采用分体式设置,能够使得加热线圈603的发热不能直接传导到面板605上,能够减少面板605的热量累积,降低面板605的温度。
在其它实施例中,为简化耦合加热装置的制作及组装工艺,线圈支架与面板可采用一体式设置,即线圈支架与面板一体成型。
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同时在加热体背离面板的一侧设置第一隔热件及在面板上设置第二隔热件。
本申请进一步提出另一实施例的耦合加热装置。如图13至图15所示,图13是本申请耦合加热装置第五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中部分结构的截面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3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中第二隔热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1101与上述耦合加热装置60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二隔热件1102呈以面板1103的中轴线为中心的环状设置。
其中,第二隔热件1102的一端设置在面板1103上,另一端设置在侧板1104上。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隔热件可以都设置在面板上,例如可以设置在面板的中间位置或者靠近侧板的位置。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隔热件及第二隔热件可采用微晶玻璃、耐热陶瓷、金属或耐热塑料等材料制作。
本申请进一步提出一种加热系统,如图16所示,图16是本申请加热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加热系统1401包括电磁供应装置1402和耦合加热装置1403,耦合加热装置1403以可分离方式设置于电磁供应装置1402上,电磁供应装置1402的励磁线圈1404设置于电磁供应装置1402内。
本实施例的耦合加热装置1403为上述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其结构及工作原理这里不赘述。
耦合加热装置1403中的耦合线圈1405与励磁线圈1404进行电磁耦合,进而在励磁线圈1404所产生的第一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交变电流,并供给耦合加热装置1403中加热体1406,以使得加热体1406对放置于耦合加热装置1403上方的锅体(图未示)进行加热。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1403能够通过设置在加热体1406背离面板的一侧的第一隔热件(图未标)降低加热体向座体(图未标)容置腔内部的热传递量,因此能够减少热量对容置腔内部的组件的损坏,减少耦合加热装置1403的损坏,减少安全隐患。
本申请进一步提出另一实施例的加热系统,如图17所示,图17是本申请加热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加热系统1501包括电磁供应装置1502、耦合加热装置1503及锅体1504,耦合加热装置1503以可分离方式设置于电磁供应装置1502上,电磁供应装置1502的励磁线圈(图未标)设置于电磁供应装置1502内,锅体1504设置在耦合加热装置1503上。
本实施例的耦合加热装置1503为上述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其结构及工作原理这里不赘述。
耦合加热装置1503中的耦合线圈(图未标)与励磁线圈进行电磁耦合,进而在励磁线圈所产生的第一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交变电流,并供给耦合加热装置1503中加热体(图未标),以使得加热体对放置于耦合加热装置1503上方的锅体1504进行加热。
其中,本申请的电磁供应装置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加热体,该加热体可以对锅体的底部进行加热,耦合加热装置对锅体进行辅助加热。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包括座体,座体包括面板、与面板相对设置的底板以及连接面板和底板的侧板,进而在座体内部形成一容置腔,其中,面板包括弧形凹陷区;耦合加热组件,设置在容置腔内,耦合加热组件包括耦合线圈和加热体,耦合线圈靠近底板设置,加热体靠近面板设置,其中耦合线圈用于与位于座体外部的励磁线圈进行电磁耦合,进而在励磁线圈所产生的第一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交变电流,并供给加热体,以使得加热体对放置于弧形凹陷区的锅体进行加热。通过这种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耦合加热装置的面板包括弧形凹陷区,能够使锅体底部部分嵌设在该弧形凹陷区,能够实现对锅体的立体加热,弧形凹陷区能够与加热体贴合,能够提高加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加热装置包括:
座体,所述座体包括面板、与所述面板相对设置的底板以及连接所述面板和所述底板的侧板,进而在所述座体内部形成一容置腔,其中,所述面板包括弧形凹陷区;
耦合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耦合加热组件包括耦合线圈和加热体,所述耦合线圈靠近所述底板设置,所述加热体靠近所述面板设置,其中所述耦合线圈用于与位于所述座体外部的励磁线圈进行电磁耦合,进而在所述励磁线圈所产生的第一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交变电流,并供给所述加热体,以使得所述加热体对放置于所述弧形凹陷区的锅体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加热装置还包括第一隔热件,位于所述加热体背离所述面板的一侧,进而降低所述加热体向所述容置腔内部的热传递量,所述耦合线圈位于所述第一隔热件远离所述加热体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件呈片状设置,并衬设于所述加热体远离所述面板的一侧,所述耦合加热装置还包括隔热件支架,所述第一隔热件安装于所述隔热件支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包括加热线圈,所述耦合线圈将所述交变电流供给所述加热线圈,以使得所述加热线圈产生第二交变磁场,所述第二交变磁场用于对放置于所述面板上方的锅体进行加热;所述耦合加热装置包括第二隔热件,所述第二隔热件突出设置在所述面板靠近所述锅体一侧的表面上,用于支撑所述锅体,以使得所述锅体与所述面板间隔设置,进而降低所述锅体向所述面板的热传递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件呈块状设置,所述第二隔热件的数量为多个,并绕所述面板的中轴线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件呈以所述面板的中轴线为中心的环状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加热装置还包括线圈支架,所述线圈支架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耦合线圈和所述加热线圈绕设于所述线圈支架上,所述线圈支架与所述面板采用一体式设置或分体式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支架设置有指向所述底板的第一线槽和指向所述侧板的第二线槽,其中所述耦合线圈绕设于所述第一线槽内,所述加热线圈绕设于所述第二线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凹陷区的底部以及所述底板的对应区域分别设置有镂空区,所述面板和所述底板沿所述镂空区的边缘彼此连接。
10.一种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系统包括电磁供应装置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耦合加热装置,所述耦合加热装置以可分离方式设置于所述电磁供电装置上,所述励磁线圈设置于所述电磁供应装置内。
CN201920779823.7U 2019-05-27 2019-05-27 一种耦合加热装置及加热系统 Active CN2107455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79823.7U CN210745597U (zh) 2019-05-27 2019-05-27 一种耦合加热装置及加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79823.7U CN210745597U (zh) 2019-05-27 2019-05-27 一种耦合加热装置及加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45597U true CN210745597U (zh) 2020-06-12

Family

ID=71006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79823.7U Active CN210745597U (zh) 2019-05-27 2019-05-27 一种耦合加热装置及加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4559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97049A (zh) * 2021-05-25 2022-11-25 吉佳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97049A (zh) * 2021-05-25 2022-11-25 吉佳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
CN115397049B (zh) * 2021-05-25 2023-04-07 吉佳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69150B2 (en) Electric heater
US20160010873A1 (en) High performance surface unit for heating
CN210745597U (zh) 一种耦合加热装置及加热系统
CN111513545B (zh)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06094198U (zh)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204722868U (zh) 烹饪器具
CN209202800U (zh) 电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0202116U (zh) 一种耦合加热装置及加热系统
CN203099925U (zh) 一种碳纤维电加热盘
CN218552079U (zh) 一种使用方便的液体加热器
CN217441718U (zh) 电磁灶组件及包含其的电磁灶
CN209877011U (zh) 一种电陶炉发热组件及电陶炉
CN210128378U (zh)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的上盖组件及电磁加热装置
CN214592057U (zh) 一种电磁线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15777227U (zh) 电磁加热锅具组件
CN214510756U (zh) 一种电磁加热器壳体及装配结构
CN215605048U (zh) 玻璃容器和烹饪器具
CN217057623U (zh) 一种一体式电陶炉
CN212157295U (zh) 电加热灶具
CN219934059U (zh)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04483891U (zh) 电加热盘及烹饪器具
CN219264380U (zh) 烹饪器具
CN213605920U (zh) 一种电烤炉
CN218154352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4315665U (zh) 电磁烹饪器具及线圈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