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23093U - 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压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压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23093U
CN210723093U CN201921743474.XU CN201921743474U CN210723093U CN 210723093 U CN210723093 U CN 210723093U CN 201921743474 U CN201921743474 U CN 201921743474U CN 210723093 U CN210723093 U CN 2107230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eramic
negative
positive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4347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Jiangxi OMS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4347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230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230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2309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Electrical Machinery Utilizing Piezoelectricity,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压电模组及电子设备,包括:正电极片,正电极片包括第一电极以及呈圆形设置的第一陶瓷片,第一陶瓷片包括第一功能区以及第一非功能区,第一正电极依附于第一功能区,第一非功能区设置有第一定位孔;负电极片,负电极片与正电极片层叠设置,负电极片包括第二电极以及呈圆形设置的第二陶瓷片,第二陶瓷片包括第二功能区以及第二非功能区,第二电极依附于第二功能区,第二非功能区设置有第二定位孔;其中,第二定位孔的孔轴线与第一定位孔的孔轴线重合。可以通过定位孔进行对位,保证了各个正电极片上的第一引出电极以及各个负电极片上的第二引出电极分别在多层堆叠压电陶瓷的同一方向。

Description

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压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压电元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压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多层堆叠压电陶瓷是一种重要的换能材料,具有优良的机电耦合效应和对外场相应迅速且体积小、驱动电压低的特点,在机电换能及自动控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多层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制造中,多采用方形多层堆叠压电陶瓷片进行堆叠,此种方法比较容易对位,但并不能适合特殊场合的使用,特别是在振动马达或扬声器产品上,采用方形多层堆叠压电陶瓷片堆叠形成多层多层堆叠压电陶瓷扬声器,则会造成机电换能利用率的问题,现有技术多采用圆形多层堆叠压电陶瓷来替代方形多层堆叠压电陶瓷,但由于圆形多层堆叠压电陶瓷片在堆叠加工时,往往因定位困难,而造成多层圆形多层堆叠压电陶瓷片在堆叠后发生电极偏移,无法进行正、负向电极的并联,严重时,则会导致正负电极出现短路情况,继而使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失去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压电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在圆形多层堆叠压电陶瓷片进行堆叠加工时,进行定位,以避免多层圆形多层堆叠压电陶瓷片在堆叠后发生电极偏移,无法进行正、负向电极的并联,严重时,则会导致正负电极出现短路情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包括:
正电极片,所述正电极片包括第一电极以及呈圆形设置的第一陶瓷片,所述第一陶瓷片包括第一功能区以及第一非功能区,所述第一电极贴附于所述第一功能区,所述第一非功能区设置有第一定位孔;
负电极片,贴附于所述第一陶瓷片的背离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所述负电极片包括第二电极以及呈圆形设置的第二陶瓷片,所述第二陶瓷片包括第二功能区以及第二非功能区,所述第二电极贴附于所述第二陶瓷片的面向所述第一陶瓷片的表面,且设置于所述第二功能区,所述第二非功能区设置有第二定位孔;
其中,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孔轴线与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孔轴线重合。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包括正电极及第一引出电极,所述正电极呈圆形状,所述正电极的中心垂直轴线与所述第一陶瓷片的中心垂直轴线重合,所述第一引出电极一端与所述正电极的边缘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陶瓷片的外边缘,所述第一定位孔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孔以所述第一陶瓷片的圆心为中心对称布置;和/或
所述第二电极包括负电极及第二引出电极,所述负电极呈圆形状,所述负电极的中心垂直轴线与所述第二陶瓷片的中心垂直轴线重合,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一端与所述负电极的边缘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陶瓷片的外边缘,所述第二定位孔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孔以所述第二陶瓷片的圆心为中心对称布置。
根据一些实施例,多层堆叠压电陶瓷还包括:
外电极片,包括呈圆形的第三陶瓷片、正向作业电极以及负向作业电极,所述正向作业电极与所述负向作业电极均贴合于所述第三陶瓷片的同一表面且两者电性隔离,所述正向作业电极与各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电性连接,所述负向作业电极与各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电性连接。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正向作业电极与所述负向作业电极以所述第三陶瓷片的圆心为中心对称设置。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陶瓷片上具有布置于所述正向作业电极与所述负向作业电极之间的电极隔离带,所述电极隔离带的两端均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三陶瓷片的边缘;
所述第三陶瓷片上设置有两个第三定位孔,两个所述第三定位孔分别一一对应布置于所述电极隔离带的两端;
其中一个所述第三定位孔的孔轴线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孔轴线重合,另一个所述第三定位孔的孔轴线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孔轴线重合。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包括两个所述外电极片;
所述正电极片以及所述负电极片层叠设置并形成呈柱状的内电极片组,所述内电极片组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端面以及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为所述正电极的布置有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所述第二端面为所述负电极的背离所述第二电极的表面;
其中一个所述外电极片的背离所述正向作业电极的表面贴附于所述第一端面,另一个所述外电极片的背离所述正向作业电极的表面贴附于所述第二端面。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外电极片上还设置有标识部,所述标识部用于区分所述正向作业电极和所述负向作业电极。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正电极片和所述负电极片均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正电极片和多个所述负电极片分别一一交错层叠设置。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定位孔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孔以所述第一陶瓷片的圆心为中心对称布置在所述第一陶瓷片的两端,所述第一电极包括正电极及第一引出电极,所述正电极呈圆形状,所述正电极的中心垂直轴线与所述第一陶瓷片的中心垂直轴线重合,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一端与所述正电极的边缘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定位孔边缘;和/或
所述第二定位孔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孔以所述第二陶瓷片的直径为轴线对称布置在所述第二陶瓷片的两端,所述第二电极包括负电极及第二引出电极,所述负电极呈圆形状,所述负电极的中心垂直轴线与所述第二陶瓷片的中心垂直轴线重合,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一端与所述负电极的边缘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定位孔边缘。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多层堆叠压电陶瓷还包括:
外电极片,包括呈圆形的第三陶瓷片、正向作业电极以及负向作业电极,所述正向作业电极与所述负向作业电极均贴合于所述第三陶瓷片的同一表面且两者电性隔离;
第一导体,穿过一端的交替设置的所述第一定位孔以及所述第二定位孔,并与所述第一引出电极以及所述正向作业电极电性连接;
第二导体,一一交替穿过另一端的交错设置的所述第一定位孔以及所述第二定位孔,并与所述第二引出电极以及所述负向作业电极电性连接。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压电模组,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堆叠压电陶瓷。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压电模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圆形结构的多层堆叠压电陶瓷,通过设置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并在正电极片上设置第一定位孔,以及在负电极片上设置第二定位孔。由此可以使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进行交错层叠时,可以通过定位孔进行对位,保证了各个正电极片上的第一引出电极在多层堆叠压电陶瓷的同一方向,以及各个负电极片上的第二引出电极在多层堆叠压电陶瓷的同一方向,从而保证了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呈相反的极化方向排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正电极片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负电极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正电极片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负电极片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外电极片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外电极片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外电极片上关于识别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外电极片上关于识别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多层圆形结构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多层圆形结构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分解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多层圆形结构多层堆叠压电陶瓷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多层圆形结构多层堆叠压电陶瓷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如图1至12所示,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提出了一种圆形结构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包括正电极片100和负电极片200。
正电极片100包括呈圆形设置的第一陶瓷片110,第一陶瓷片110的一面包括有第一功能区以及第一非功能区,其中第一功能区上覆盖有第一电极120。在实际制作过程时,可采用丝印、蒸镀或溅镀的方式制作出第一电极120。第一非功能区设置有第一定位孔130,在实际制作过程中,第一定位孔130可采用冲压或激光切割工艺完成。第一定位孔130可以位于第一陶瓷片110的内部,也可以为延伸至第一陶瓷片110的边缘的缺口。
负电极片200包括呈圆形设置的第二陶瓷片210,第二陶瓷片210的一面包括有第二功能区以及第二非功能区,其中第二功能区上覆盖有第二电极220。在实际制作过程时,可采用丝印、蒸镀或溅镀的方式制作出第二电极220。第二非功能区设置有第二定位孔230,在实际制作过程中,第二定位孔230可采用冲压或激光切割工艺完成。第二定位孔230可以位于第二陶瓷片210的内部,也可以为延伸至第二陶瓷片210的边缘的缺口。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功能区以及第一非功能区的划分以第一电极120的布置位置而定,第一电极120布置在第一陶瓷片110上的何处,何处即为第一功能区。同样地,第二电极220布置在第二陶瓷片210上的何处,何处即为第二功能区。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电极120布置于第一陶瓷片110的内部,则第一功能区布置于第一陶瓷片的内部,第一非功能区环绕第一功能区布置。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功能区以及第一非功能区也能根据第一电极120的其它布置位置而进行相应的布置。
负电极片200与正电极片100贴合设置,且第二定位孔230的孔轴线与第一定位孔130的孔轴线重合。在进行正电极片100和负电极片200上下贴合制作时,采用工装治具,首先通过第二定位孔230将负电极片200卡接在工装治具上,然后通过第一定位孔130将正电极片100也卡接在工装治具上,并保证第一电极120所在的第一陶瓷片110那一面和第二电极220所在的第二陶瓷片210那一面均朝向同一方向。在通过机械设备堆叠正电极片100和负电极片200 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机械手抓取正电极片100或负电极片200,使得正电极片100通过第一定位孔130、负电极片200通过第二定位孔230可以精准的层叠放置在工装治具上,并通过机械手上的感光镜头对正电极片100上的第一电极 120、负电极片200上的第二电极220进行感光识别,通过机械手调整正电极片 100、负电极片200的水平角度,进而保证第一陶瓷片110上的第一电极120与第二陶瓷片210上的第二电极220极化方向相反。通过第一定位孔130与第二定位孔230的孔轴线重合,可以使得第一陶瓷片110和第二陶瓷片210在利用工装治具贴合后,可以保证电极不发生偏移,便于进行多层圆形电极片的堆叠,从而制作出多层圆形结构多层堆叠压电陶瓷。
特别地,正电极片100以及负电极片20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当正电极片 100的数量为多个时,每个正电极片100上均具有一个上述的第一定位孔130。当负电极片200的数量为多个时,每个上述负电极片200上也可以均具有一个上述第二定位孔230。且所有第一定位孔130以及所有所述第二定位孔200的孔轴线均重合。
本实施例具体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进行实现。
参照附图所示,作为本申请的一实施例;
第一电极120包括正电极121及第一引出电极122,其中,
正电极121呈圆形状,正电极121的中心垂直轴线(正电极121的中心垂直轴线定义为过正电极121的圆心并与正电极121所在的平面垂直的轴线)与第一陶瓷片110的中心垂直轴线(过第一陶瓷片110的圆心并与第一陶瓷片110 所在的平面垂直的轴线,下同)重合。为了保证正电极121在第一陶瓷片110 上的面积最大化,正电极121外边缘到第一陶瓷片110的外边缘距离优选设置为0.2mm-0.5mm,该区域即为第一非功能区,可以使第一定位孔130在第一非功能区有足够的区域进行布置。
第一引出电极122设置在正电极121的端部,其一端与正电极121相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第一陶瓷片110外边缘。可以理解为正电极121与第一引出电极 122为一体化。通过第一引出电极122可以将正电极121的引出第一陶瓷片110。
第一定位孔130设置有两个,且沿第一陶瓷片110直径为轴心对称布置在第一陶瓷片110的两端部,两个第一定位孔130的连线垂直于第一引出电极122 到正电极121的圆心间的连线。第一定位孔130如此设置,保证了第一定位孔 130在有效定位的同时,不与第一电极120发生接触,避免对第一电极120造成损害。在进行第一陶瓷片110叠放的过程中,利用工装治具上的定位柱可以于第一陶瓷片110上的第一定位孔130进行配合定位,通过设置两个第一定位孔130,保证了第一陶瓷片110不会发生轴向转动。
第二电极220包括负电极221及第二引出电极222,其中,
负电极221呈圆形状,负电极221的中心垂直轴线与第一陶瓷片110的中心垂直轴线重合。为了保证了负电极221在第二陶瓷片210上的面积最大化,负电极221外边缘到第二陶瓷片210的外边缘距离优选设置为0.2-0.5mm,该区域即为第二非功能区,可以使第二定位孔230在第二非功能区有足够的区域进行布置。
第二引出电极222设置在负电极221的端部,其一端与负电极221相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第二陶瓷片210外边缘,可以理解为负电极221与第二引出电极 222为一体化,通过第二引出电极222可以将负电极221引出第二陶瓷片210。
第二定位孔230设置有两个,且沿第二陶瓷片210直径为轴心对称布置在第二陶瓷片210的两端部,两个第二定位孔230的连线垂直于第二引出电极222 到负电极221的圆心间的连线。第二定位孔230如此设置,保证了第二定位孔 230在有效定位的同时,不与第二电极220发生接触,避免对第二电极220造成损害。在进行第二陶瓷片210叠放的过程中,利用工装治具上的定位柱可以于第二陶瓷片210上的第二定位孔230进行配合定位,通过设置两个第二定位孔230,保证了第二陶瓷片210不会发生轴向转动。由此以来,使得负电极片200与正电极片100在堆叠时,不会发生电极偏转的情况。
上述实施例还包括外电极片300,外电极片300包括呈圆形状的第三陶瓷片310、正向作业电极320以及负向作业电极330,正向作业电极320与负向作业电极330均贴合于第三陶瓷片310的同一表面且两者电性隔离。正向作业电极与各第一引出电极电性连接,负向作业电极与各第二引出电极电性连接。
第三陶瓷片310上设置有正向作业电极320以及与正向作业电极320电性隔离的负向作业电极330。由于正向作业电极320和负向作业电极330电性隔离,从而在第三陶瓷片310上形成电极隔离区340。正向作业电极320与负向作业电极330均设置为半圆形,且呈对称设置;具体的,可沿电极隔离区340 中心线呈对称设置,正向作业电极320、负向作业电极330的弧形边缘均与第三陶瓷片310的外边缘齐平,正向作业电极320与各个第一引出电极122电性连接,负向作业电极330与各个第二引出电极222电性连接。
第三陶瓷片310上具有第三定位孔350,具体的,第三定位孔350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三定位孔350设置在电极隔离区340中,且两个第三定位孔350 的连线与正向作业电极320和负向作业电极330中心连线呈垂直关系,第三定位孔350的孔轴线与第一定位孔130的孔轴线重合。
在本实施例中,在实际的圆形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制作时,首先借助于工装治具,将正电极片100和负电极片200进行交错叠合,以形成内电极片组400,再通过第三定位孔350将外电极片300与内电极片组400进行叠合。参照附图 11、12所示,外电极片300可以设置在内电极片组400的外层上端面;也可以设置在内电极片组400的外层下端面;还可以同时设置在内电极片组400的外层上端面和下端面。通过外电极和内电极片组400叠合对位,保证正向作业电极320和各个第一引出电极122在同一侧,负向作业电极330和各个第二引出电极222在同一侧。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先利用静压工艺进行压合,在利用烧结工艺将各个电极片进行烧结固定在一起获得圆形多层堆叠压电陶瓷,最后引用印刷的方式在圆形多层堆叠压电陶瓷两侧分别印刷出正向端电极500和负向端电极600,使得正向作业电极320、各个第一引出电极122均与正向端电极 500并联,负向作业电极330、各个第二引出电极222均与负向端电极600并联,进而获得圆形多层堆叠压电陶瓷成品。
在上述实施例中,正电极121片100和负电极221片200均设置有多个,多个正电极121片100和多个负电极221片200呈交错层叠设置。在进行正电极片100和负电极片200堆叠时,借助于工装治具,通过利用第一定位孔130、第二定位孔230可以将正电极片100、负电极片200按照电极极化方向进行层叠排布。可以保证各个正电极片100和负电极片200层叠排布后形成内电极片组400,并使得第一引出电极122和第二引出电极222分别位于内电极片组400 的两侧,方便通过上述引出电极将各个正电极121和各个负电极221分别进行并联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孔130、第二定位孔230和第三定位孔350可以设置为半圆形、圆形、三角形、矩形或多边形,定位孔的设置可以根据实际的工装治具来确定。
参照附图3、4、6、10所示,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
第一定位孔130设置有两个,且呈对称布置在第一陶瓷片110的两端部。第一电极120包括正电极121及第一引出电极122,正电极121呈圆形状,正电极121的中心垂直轴线与第一陶瓷片110的中心垂直轴线重合,第一引出电极122设置在正电极121的端部,其一端与所述正电极121相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其中一个第一定位孔130外边缘。第二定位孔230设置有两个,且呈对称布置在第二陶瓷片210的两端部。第二电极220包括负电极221及第二引出电极222,负电极221呈圆形状,负电极221的中心垂直轴线与第二陶瓷片210 的中心垂直轴线重合,第二引出电极222设置在负电极221的端部,其一端与所述负电极221相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其中一个第二定位孔230外边缘。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引出电极122的端部设置一个第一定位孔130,并在第一定位孔130对侧所在的第一陶瓷片110上设置另一个第一定位孔130;在第二引出电极222的端部设置一个第二定位孔230,并在第二定位孔230对侧所在的第二陶瓷片210上设置另一个第二定位孔23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满足正电极片100和负电极片200进行对位层叠后,可以在各个第一引出电极122端部的第一定位孔130内进行正向端电极 500印刷,使得该正向端电极500分别与各第一引出电极122进行并联连接;同时在各个第二引出电极222端部的第二定位孔230内进行负向端电极600印刷,使得该负向端电极600分别与各第二引出电极222进行并联连接。从而可以将正向端电极500、负向端电极600隐藏于第一定位孔130和/或第二定位孔 230,从而对正向端电极500、负向端电极600进行保护,避免正向端电极500、负向端电极600直接裸露在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外侧,造成正向端电极500、负向端电极600磨损断裂而失去电性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正电极片100和负电极片200均设置有多个,多个正电极片100和多个负电极片200呈交错层叠设置。在进行正电极片100和负电极片200堆叠时,借助于工装治具,通过利用第一定位孔130、第二定位孔230 可以将正电极片100、负电极片200按照电极极化方向进行层叠排布,从而保证各个正电极片100和负电极片200层叠排布后形成内电极片组400。使得第一引出电极122和第二引出电极222分别位于内电极片组400的两侧,方便通过第一定位孔130内的端电极连接各个正电极121,并通过第二定位孔230内的端电极连接各个负电极221。
上述实施例还包括外电极片300,外电极片300包括呈圆形状的第三陶瓷片310,第三陶瓷片310上设置有正向作业电极320以及与正向作业电极320 电性隔离的负向作业电极330。由于正向作业电极320和负向作业电极330电性隔离,从而在第三陶瓷片310上形成电极隔离区340。正向作业电极320与负向作业电极330均设置为半圆形,且呈对称设置。具体的,可沿电极隔离区 340中心线呈对称设置,正向作业电极320、负向作业电极330的弧形边缘均与第三陶瓷片310的外边缘齐平,正向作业电极320与各个第一引出电极122电性连接,负向作业电极330与各个第二引出电极222电性连接。
第三陶瓷片310上具有第三定位孔350,具体的,第三定位孔350设置有两个,一个第三定位孔350设置在正向作业电极320,另一个第三定位孔350 设置在负向作业电极330。在该实施例中,在实际的圆形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制作时,首先借助于工装治具,将正电极片100和负电极片200进行交错叠合,以形成内电极片组400,再通过第三定位孔350将外电极片300与内电极片组 400进行叠合。
参照附图11、12所示,外电极片300可以设置在内电极片组400的外层上端面,也可以设置在内电极片组400的外层下端面,还可以同时设置在内电极片组400的外层上端面和下端面,通过外电极和内电极片组400叠合对位,保证正向作业电极320和各个第一引出电极122在同一侧,负向作业电极330和各个第二引出电极222在同一侧。
在制作过程中,首先利用等静压进行压合,在利用烧结工艺将各个电极片进行烧结固定在一起获得圆形多层堆叠压电陶瓷,最后引用印刷的方式在圆形多层堆叠压电陶瓷两侧的定位孔中分别印刷出正向端电极500和负向端电极 600,使得正向作业电极320、各个第一引出电极122均与正向端电极500并联,负向作业电极330、各个第二引出电极222均与负向端电极600并联,进而获得圆形多层堆叠压电陶瓷成品。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孔130、第二定位孔230和第三定位孔350可以设置为圆形、三角形、矩形或多边形,定位孔的设置可以根据实际的工装治具来确定。
参照附图6、7、8所示,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外电极片300上还设置有标识部360,标识部360用于区分正向作业电极320和负向作业电极330。具体的,作为一种实施例,识别部设置在电极隔离区340,并可以设置成具有一定形状的标识电极。标识电极可以设置在电极隔离区340的中心位置,也可以偏向正向作业电极320或负向作业电极330一侧。标识电极可以设置为“T”形、半圆形及三角形等。
具体的,当标识电极设置为“T”形时,可以人为指定“T”形的竖直端所指向的电极为正向作业电极320或负向作业电极330;当标识电极设置为半圆形时,可以人为指定半圆形弧形一侧指向的电极为正向作业电极320或负向作业电极330。当标识电极设置为三角形时,可以人为指定三角形一个顶点指向的电极为正向作业电极320或负向作业电极330。上述所述的标识电极在制作时,可以和正向作业电极320、负向作业电极330同时利用丝印或蒸镀或溅镀的方式完成。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变形,标识电极也可以设置为正向作业电极320或负向作业电极330的一部分。例如,标识电极在正向作业电极320的直面端凸出一部分,凸出的形状可以为圆弧状、三角形等,通过在正向作业电极320或负向作业电极330上设置标识电极,可以指定相应电极为正向作业电极320或负向作业电极330。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又一实施例,所述标识部360为设置在正向作业电极320 或负向作业电极330上,且呈第一形状的缺口。这些缺口可以是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或方形等,通过在正向作业电极320或负向作业电极330制作的过程中,使得正向作业电极320或负向作业电极330呈一定形状的缺失,则缺失形状则可作为指定该电极为正向作业电极320或负向作业电极330。
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0,当第一引出电极122延伸至第一定位孔130的外边缘,第二引出电极222延伸至第二定位孔230的外边缘时。多层堆叠压电陶瓷还可以包括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图中未示出)。第一导体依次交错穿过孔轴线重合的第一定位孔130以及第二定位孔230(即第一导体线穿过第一定位孔130、然后穿过第二定位孔230,然后穿过第一定位孔130,如此反复),且第一导体与各延伸至第一定位孔130边缘的第一引出电极122电性连接。同样地,第二导体依次交错穿过孔轴线重合的第一定位孔 130以及第二定位孔230(由于正电极片100以及负电极片200上均具有两个开孔,故第一导体穿过正电极片100以及负电极片200上的其中一个开孔,第二导体穿过正电极片100以及负电极片200上的另一个开孔),且第二导体与各延伸至第二定位孔230边缘的第二引出电极222电性连接。
上述结构中,第一导体与所有的第一引出电极122电性连接,第二导体与所有的第二引出电极222电性连接。第一导体与所有第一引出电极122电性连接后与外电极片上的正向作业电极电性连接,第二导体与所有第二引出电极 222电性连接后与外电极片上的负向作业电极电性连接。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的结构一方面能够将电流分别引向第一电极120以及第二电极220,另一方面能够固定所有电极片的相对位置,使得所有电极片无法产生相对转动,又一方面还能填充所有电极片的缺孔,增强所有电极片的强度。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压电模组,该压电模组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具体地,压电模组可以是具体的应用结构模组,例如压电振动器、压电扬声器、压电反馈结构等等。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由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多层堆叠压电陶瓷组成的压电模组。具体地,该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电脑、平板等。例如,当压电模组为压电扬声器时,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而压电扬声器可以用作手机的声音外放设备。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其特征在于,包括:
正电极片,所述正电极片包括第一电极以及呈圆形设置的第一陶瓷片,所述第一陶瓷片包括第一功能区以及第一非功能区,所述第一电极贴附于所述第一功能区,所述第一非功能区设置有第一定位孔;
负电极片,贴附于所述第一陶瓷片的背离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所述负电极片包括第二电极以及呈圆形设置的第二陶瓷片,所述第二陶瓷片包括第二功能区以及第二非功能区,所述第二电极贴附于所述第二陶瓷片的面向所述第一陶瓷片的表面,且设置于所述第二功能区,所述第二非功能区设置有第二定位孔;
其中,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孔轴线与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孔轴线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包括正电极及第一引出电极,所述正电极呈圆形状,所述正电极的中心垂直轴线与所述第一陶瓷片的中心垂直轴线重合,所述第一引出电极一端与所述正电极的边缘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陶瓷片的外边缘,所述第一定位孔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孔以所述第一陶瓷片的圆心为中心对称布置;和/或
所述第二电极包括负电极及第二引出电极,所述负电极呈圆形状,所述负电极的中心垂直轴线与所述第二陶瓷片的中心垂直轴线重合,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一端与所述负电极的边缘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陶瓷片的外边缘,所述第二定位孔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孔以所述第二陶瓷片的圆心为中心对称布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外电极片,包括呈圆形的第三陶瓷片、正向作业电极以及负向作业电极,所述正向作业电极与所述负向作业电极均贴合于所述第三陶瓷片的同一表面且两者电性隔离,所述正向作业电极与各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电性连接,所述负向作业电极与各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电性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向作业电极与所述负向作业电极以所述第三陶瓷片的圆心为中心对称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陶瓷片上具有布置于所述正向作业电极与所述负向作业电极之间的电极隔离带,所述电极隔离带的两端均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三陶瓷片的边缘;
所述第三陶瓷片上设置有两个第三定位孔,两个所述第三定位孔分别一一对应布置于所述电极隔离带的两端;
其中一个所述第三定位孔的孔轴线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孔轴线重合,另一个所述第三定位孔的孔轴线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孔轴线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包括两个所述外电极片;
所述正电极片以及所述负电极片层叠设置并形成呈柱状的内电极片组,所述内电极片组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端面以及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为所述正电极的布置有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所述第二端面为所述负电极的背离所述第二电极的表面;
其中一个所述外电极片的背离所述正向作业电极的表面贴附于所述第一端面,另一个所述外电极片的背离所述正向作业电极的表面贴附于所述第二端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电极片上还设置有标识部,所述标识部用于区分所述正向作业电极和所述负向作业电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电极片和所述负电极片均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正电极片和多个所述负电极片分别一一交错层叠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孔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孔以所述第一陶瓷片的圆心为中心对称布置在所述第一陶瓷片的两端,所述第一电极包括正电极及第一引出电极,所述正电极呈圆形状,所述正电极的中心垂直轴线与所述第一陶瓷片的中心垂直轴线重合,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一端与所述正电极的边缘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定位孔边缘;和/或
所述第二定位孔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孔以所述第二陶瓷片的直径为轴线对称布置在所述第二陶瓷片的两端,所述第二电极包括负电极及第二引出电极,所述负电极呈圆形状,所述负电极的中心垂直轴线与所述第二陶瓷片的中心垂直轴线重合,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一端与所述负电极的边缘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定位孔边缘。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外电极片,包括呈圆形的第三陶瓷片、正向作业电极以及负向作业电极,所述正向作业电极与所述负向作业电极均贴合于所述第三陶瓷片的同一表面且两者电性隔离;
第一导体,穿过一端的交替设置的所述第一定位孔以及所述第二定位孔,并与所述第一引出电极以及所述正向作业电极电性连接;
第二导体,穿过另一端的交替设置的所述第一定位孔以及所述第二定位孔,并与所述第二引出电极以及所述负向作业电极电性连接。
11.一种压电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堆叠压电陶瓷。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电模组。
CN201921743474.XU 2019-10-17 2019-10-17 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压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7230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43474.XU CN210723093U (zh) 2019-10-17 2019-10-17 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压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43474.XU CN210723093U (zh) 2019-10-17 2019-10-17 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压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23093U true CN210723093U (zh) 2020-06-09

Family

ID=70932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43474.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723093U (zh) 2019-10-17 2019-10-17 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压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230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94519A (zh) * 2021-02-24 2021-06-18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轴向大应变压电驱动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94519A (zh) * 2021-02-24 2021-06-18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轴向大应变压电驱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66135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cked body and stacked body
JP2009177751A (ja) 圧電素子、圧電振動板および圧電型電気音響変換器
US6191520B1 (en) Electro-mechanical energy conversion element and vibration type driving device
CN111477434B (zh) 层叠线圈部件
CN210723093U (zh) 多层堆叠压电陶瓷、压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1258155B2 (en) Multilayer electronic component
CN112242234A (zh) 层叠线圈部件
EP3322026A1 (en) Non-reciprocal circuit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7228539A (ja) 振動板及び圧電振動板
CN117897788A (zh) 层叠部件的排列方法及使用该排列方法的层叠陶瓷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
WO2022156359A1 (zh) 一种集成天线及其制造方法、一种集成电子器件
JP4506172B2 (ja) 積層型圧電素子
US7042142B2 (en) Multilayer piezoelectric element
JP3301564B2 (ja) 積層チップインダクタ
JP2002270432A (ja) 積層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253553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CN218071336U (zh) 压电驱动器单元阵列和变形镜
US7176384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JP2020107782A (ja) 積層コイル部品
JP2945980B2 (ja) 超音波探触子
TWI781590B (zh) 導線平行嵌入式無線充電天線
US20240186049A1 (en) Coil element, antenna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786778A (zh) 压电元件的制备方法及用于制备压电元件的预制组件
JPH11233846A (ja) 積層圧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15242120A (zh) 压电驱动器阵列的制造方法和压电驱动器阵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30013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OMS Micro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13 east of Xueyuan 6th Roa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after: 330013 east of Xueyuan 6th Roa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13 No.698 Tianxiang Avenue, high tech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ANCHANG OFILM BIO-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