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07407U - 应用于无轨电车的上叉臂、下叉臂、叉臂组件及无轨电车 - Google Patents

应用于无轨电车的上叉臂、下叉臂、叉臂组件及无轨电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07407U
CN210707407U CN201921494046.8U CN201921494046U CN210707407U CN 210707407 U CN210707407 U CN 210707407U CN 201921494046 U CN201921494046 U CN 201921494046U CN 210707407 U CN210707407 U CN 2107074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k arm
yoke
vehicle body
connecting frame
body conn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9404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经纬
张蕊姣
荆红伟
宋永胜
李辰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Ta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Ta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9404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074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074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074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无轨电车的上叉臂、下叉臂、叉臂组件及无轨电车,其中,所述无轨电车包括至少两节车厢、连接在相邻两节车厢之间的车体连接框架、以及走行系统;所述上叉臂用于连接在车体连接框架和走行系统之间;所述上叉臂包括:上叉臂主体,所述上叉臂主体的两端各设有上叉臂连接部,分别朝向车体连接框架和走行系统;可设置在所述上叉臂连接部的橡胶节点,所述橡胶节点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走行系统相连。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无轨电车的上叉臂、下叉臂、叉臂组件及无轨电车的结构较为简单,也简化了装配过程。

Description

应用于无轨电车的上叉臂、下叉臂、叉臂组件及无轨电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轨电车走行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无轨电车的上叉臂、下叉臂、叉臂组件及无轨电车。
背景技术
随着各大城市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长,交通拥堵的现象越来越多严重,于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成为人们提倡的首选出行方式。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地铁、轻轨、公共汽车、无轨电车等,其中,无轨电车以其环保无排放、载客量大、基础设施建造较容易、建造成本较低等优点,已经在许多城市投入应用。
无轨电车主要包括:车厢和走行系统,走行系统用于实现走行和转向的功能。走行系统通常设置在车厢的下方,由于传统的走行系统高度较高,抬高了车厢地板的高度,使得车厢的重心较高,稳定性较差。而且,无轨电车包括至少两节车厢,而无轨电车在城市道路中行驶的过程中,弯道较多,且转弯半径较小,因此各车厢之间的牵引和缓冲结构决定了无轨电车在转弯过程中的性能,目前常见的无轨电车在转弯过程中均存在稳定性较差、振动较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无轨电车的上叉臂、下叉臂、叉臂组件及无轨电车。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无轨电车的上叉臂,所述无轨电车包括至少两节车厢、连接在相邻两节车厢之间的车体连接框架、以及走行系统;所述上叉臂用于连接在车体连接框架和走行系统之间;所述上叉臂包括:
上叉臂主体,所述上叉臂主体的两端各设有上叉臂连接部,分别朝向车体连接框架和走行系统;
可设置在所述上叉臂连接部的橡胶节点,所述橡胶节点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走行系统相连。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走行系统通过上叉臂与车体连接框架相连,走行系统可以设置在车体连接框架的底部或侧部,则位于车体连接框架两端的车厢下方无需再设置走行系统,进而能够降低车厢地板的高度,达到降低车厢重心的效果,提高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尤其是在转弯过程中的稳定性。走行系统通过上叉臂与车体连接框架相连,在二者之间传递作用力。相比于传统的无轨电车中较为复杂的牵引结构,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上叉臂结构较为简单,使得装配过程也较为简单,不但能提供连接和传递作用力的作用,还能够对走行系统与车体连接框架之间的作用力进行缓冲。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上叉臂而言,还能够提高车厢在转弯过程中的灵活性,能够适应转弯半径较小的路线。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无轨电车的下叉臂,所述无轨电车包括至少两节车厢、连接在相邻两节车厢之间的车体连接框架、以及走行系统;所述下叉臂用于连接在车体连接框架和走行系统之间;用于连接在无轨电车的车体连接框架和走行系统之间;所述下叉臂包括:
下叉臂主杆;下叉臂主杆的两端分别设有下叉臂连接部;
可设置在下叉臂连接部的橡胶节点,所述橡胶节点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走行系统相连。
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无轨电车的叉臂组件,所述无轨电车包括至少两节车厢、连接在相邻两节车厢之间的车体连接框架、以及走行系统;所述叉臂组件包括:用于连接在车体连接框架与走行系统之间的上叉臂和下叉臂;
所述上叉臂包括:
上叉臂主体,所述上叉臂主体的两端各设有上叉臂连接部,分别朝向车体连接框架和走行系统;
可设置在所述上叉臂连接部的橡胶节点,该橡胶节点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走行系统相连;
所述下叉臂包括:
下叉臂主杆;下叉臂主杆的两端分别设有下叉臂连接部;
可设置在下叉臂连接部的橡胶节点,该橡胶节点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走行系统相连。
本申请第四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无轨电车,包括:
至少两节车厢;
连接在相邻两节车厢之间的车体连接框架;
走行系统;
如上所述的叉臂组件,所述叉臂组件中的上叉臂连接在所述走行系统和车体连接框架之间,下叉臂连接在所述走行系统和车体连接框架之间;所述下叉臂位于上叉臂的下方。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无轨电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走行系统与车体连接框架相连的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走行系统中上叉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展示的上叉臂中上叉臂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展示的上叉臂中橡胶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走行系统中下叉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叉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走行系统中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轴箱与上叉臂、下叉臂装配的爆炸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走行系统中制动装置的爆炸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走行系统中牵引电机与制动盘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走行系统中牵引电机与车轮相连的爆炸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走行系统中牵引电机与车轮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走行系统中牵引电机、轴箱、制动盘相连的爆炸视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走行系统与车体连接框架相连的侧视图;
图16为图8所示的轴箱与空气弹簧、垂向减振器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车厢;12-车体连接框架;13-走行系统;
2-轴箱;21-空气弹簧安装部;211-空气弹簧安装孔;22-垂向减震器安装部;221-垂向减振器安装孔;23-上叉臂安装座;231-上叉臂安装孔;24-下叉臂安装座;241-下叉臂安装孔;25-制动安装座;251-制动安装孔;26-电机穿孔;27-电机安装孔;28-电机线穿孔;29-抗侧滚装置安装孔;210-竖板;211-围板;212-筋板;
3-牵引电机;31-电机主体;32-电机外壳;33-电机连接轴;34-连轴件;35-连接端子;
4-车轮;
51-上叉臂;51a-上叉臂主体;511-上叉臂主杆;512-上叉臂支杆;513-上叉臂连接部;514-上叉臂连接孔;52-下叉臂;521-下叉臂主杆;522-下叉臂连接部;53-橡胶节点;531-缓冲部;532-连接部;533-连接孔;
61-空气弹簧;62-垂向减振器;
7-制动装置;71-制动安装件;72-制动夹钳;73-制动盘;74-制动风缸;
81-抗侧滚扭杆;82-抗侧滚连接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上叉臂,能够应用于无轨电车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无轨电车的结构示意图。以图1所示的无轨电车为例,包括至少两节车厢11,相邻的两节车厢11通过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无轨电车还包括:走行系统13,与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一方面用于对车体连接框架12进行支撑,另一方面能够对车体连接框架12施加牵引力。上叉臂连接在车体连接框架12与走行系统13之间,一方面起到连接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在车体连接框架12与走行系统13之间传递牵引力或制动力。
本实施例中,将车辆行进方向称为纵向方向,与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横向方向,将竖直方向称为垂向方向。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走行系统与车体连接框架相连的立体图。以图2所示的结构为例,本实施例中,走行系统13包括两组走行组件,对称设置在车体连接框架12的横向两侧。两组走行组件的结构相同,以其中一组为例对上叉臂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走行组件包括:轴箱2和车轮4,车轮4与轴箱2转动连接,以使车轮4能够相对于轴箱2转动。上叉臂51连接在轴箱2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可在二者之间传递牵引力或制动力。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走行系统中上叉臂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展示的上叉臂中上叉臂主体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上叉臂51的实现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上叉臂51包括:上叉臂主体51a和橡胶节点53。其中,上叉臂主体51a的两端各设有上叉臂连接部513,分别朝向车体连接框架12和轴箱2之间。橡胶节点53设置在上叉臂连接部513上,橡胶节点53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12或轴箱2相连。
橡胶节点53内含有橡胶材料,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因此,上叉臂51连接在轴箱2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处理具有连接和力传递的作用之外,还能够对二者之间的作用力进行缓冲。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走行系统通过上叉臂与车体连接框架相连,走行系统可以设置在车体连接框架的底部或侧部,则位于车体连接框架两端的车厢下方无需再设置走行系统,进而能够降低车厢地板的高度,达到降低车厢重心的效果,提高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尤其是在转弯过程中的稳定性。走行系统通过上叉臂与车体连接框架相连,在二者之间传递作用力。相比于传统的无轨电车中较为复杂的牵引结构,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上叉臂结构较为简单,使得装配过程也较为简单,不但能提供连接和传递作用力的作用,还能够对走行系统与车体连接框架之间的作用力进行缓冲。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上叉臂而言,还能够提高车厢在转弯过程中的灵活性,能够适应转弯半径较小的路线。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上叉臂51的具体实现方式:
上叉臂主体51a包括:上叉臂主杆511和上叉臂支杆512,其中,上叉臂主杆511沿第一方向延伸。上叉臂支杆51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连接在上叉臂主杆511的两端。上叉臂支杆512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部与上叉臂主杆511相连,相当于两个上叉臂支杆512与上叉臂主杆511连接成近似“工”字形结构。为适应上述走行组件,上述第一方向为纵向方向,第二方向为横向方向。
进一步的,将上叉臂主杆511设置为弯曲杆状,其中部朝向第一方向拱起,例如:朝向车体连接框架12的方向拱起,能够提高其强度。当然,上叉臂主杆511的中部也可以朝向轴箱2的方向拱起。
在每个上叉臂支杆512的两端各设有上叉臂连接部513,上叉臂连接部513设置有中心线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上叉臂连接孔514,橡胶节点53设置在上叉臂连接孔514内,橡胶节点53的两端伸出上叉臂连接孔514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12或轴箱2相连。
图5为图3展示的上叉臂中橡胶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橡胶节点53的具体实现方式:橡胶节点53包括:缓冲部531和位于缓冲部531两端的连接部532。其中,连接部532采用金属制成,连接部532的中部与橡胶通过硫化工艺形成缓冲部531,缓冲部531设置在上叉臂连接孔514内。连接部532伸出上叉臂连接孔514,其上设置有连接孔533,用于通过螺栓与轴箱2或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
上述上叉臂支杆512沿横向方向延伸,其一端通过橡胶节点53与轴箱2相连,另一端通过橡胶节点53与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
上述橡胶节点53既具有一定的刚度,具备与轴箱2或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的能力,还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以对轴箱2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前的作用力进行缓冲。
本实施例中,上叉臂51连接在轴箱2的顶部。除此之外,上叉臂51也可以连接在轴箱2的中部或底部。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走行系统仅为举例说明,上叉臂51也适用于其他形式的走行系统。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下叉臂,能够应用于无轨电车中。
仍然以图1所示的无轨电车和图2所示的走行系统为例,下叉臂52连接在轴箱2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在二者之间起到连接和传递作用力的作用。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下叉臂52的实现方式: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走行系统中下叉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下叉臂52具体包括:下叉臂主杆521和橡胶节点53。其中,下叉臂主杆521的两端分别设有下叉臂连接部522。橡胶节点53设置在下叉臂连接部522上,用于与轴箱2或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
应用于上述走行系统和车体连接框架12,下叉臂主杆521沿横向方向延伸,其两端分别朝向轴箱2和车体连接框架12,分别通过橡胶节点53与轴箱2、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
橡胶节点53内含有橡胶材料,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因此,下叉臂52连接在轴箱2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处理具有连接和力传递的作用之外,还能够对二者之间的作用力进行缓冲。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走行系统通过下叉臂与车体连接框架相连,走行系统可以设置在车体连接框架的底部或侧部,则位于车体连接框架两端的车厢下方无需再设置走行系统,进而能够降低车厢地板的高度,达到降低车厢重心的效果,提高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尤其是在转弯过程中的稳定性。走行系统通过下叉臂与车体连接框架相连,在二者之间传递作用力。相比于传统的无轨电车中较为复杂的牵引结构,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下叉臂结构较为简单,使得装配过程也较为简单,不但能提供连接和传递作用力的作用,还能够对走行系统与车体连接框架之间的作用力进行缓冲。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下叉臂而言,还能够提高车厢在转弯过程中的灵活性,能够适应转弯半径较小的路线。
具体的,下叉臂主杆521呈弯曲形状,例如呈弯曲弧度较小的“S”形,能够提高其强度。下叉臂主杆521的两端分别设有下叉臂连接部522,下叉臂连接部522上设置有中心线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下叉臂连接孔,橡胶节点53可设置在该下叉臂连接孔内,橡胶节点53的两端伸出下叉臂连接孔用于与轴箱2或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
橡胶节点53的实现方式可以参照图5所示的结构,与下叉臂连接部522相连的方式也可以参照上述上叉臂连接部513相连的方式。
下叉臂52可以单独应用于无轨电车中,本实施例中,下叉臂52连接在轴箱2的底端;或者,下叉臂52也可以连接在轴箱2的中部或顶部。轴箱2可以与2个、3个、4个或4个以上的下叉臂52相连。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叉臂组件,能够应用于无轨电车中。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叉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7所示,仍然以图1所示的无轨电车和图2所示的走行系统为例,叉臂组件包括实施例一中任一内容所提供的上叉臂51和实施例二中任一内容所提供的下叉臂52,
或者,下叉臂52也可以与上叉臂51共同应用在无轨电车中,如图2所示的结构,上叉臂51位于上方,连接在轴箱2的顶部和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下叉臂52位于下方,连接在轴箱2的底部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下叉臂52的数量为两个,并排布设在轴箱2的两侧。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走行系统分别通过上叉臂和下叉臂与车体连接框架相连,走行系统可以设置在车体连接框架的底部或侧部,则位于车体连接框架两端的车厢下方无需再设置走行系统,进而能够降低车厢地板的高度,达到降低车厢重心的效果,提高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尤其是在转弯过程中的稳定性。每个走行组件中包含轴箱及与轴箱转动连接的车轮,轴箱通过上叉臂与下叉臂与车体连接框架相连,上叉臂与下叉臂分别在上下两个位置处连接轴箱与车体连接框架,并在二者之间传递作用力,使得轴箱的上下部分受力均衡。并且,采用独立的上叉臂和下叉臂连接轴箱和车体连接框架,还能够提高车厢在转弯过程中的灵活性,能够适应转弯半径较小的路线。
上述上叉臂51和下叉臂52的实现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方案,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橡胶节点53的实现方式也不限于上述方案,橡胶节点53分别与上叉臂51、下叉臂52之间的装配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叉臂组件应用的走行系统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尤其是对轴箱2的结构进行优化。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走行系统中轴箱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的轴箱与上叉臂、下叉臂装配的爆炸视图。如图8和图9所示,轴箱2的顶部设有上叉臂安装座23用于与上叉臂51相连。上叉臂安装座23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轴箱2的两侧。上叉臂安装座23为开口向上的“U”形结构,其中间用于容纳上叉臂51中的上叉臂连接部513。“U”形结构的上叉臂安装座23的两端设有上叉臂安装孔231,通过螺栓与设置在上叉臂连接部513上的橡胶节点53相连。
轴箱2的底部设有下叉臂安装座24用于与下叉臂52相连。下叉臂安装座24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轴箱2的两侧。下叉臂安装座24为开口向下的“U”形结构,其中间用于容纳下叉臂52中的下叉臂连接部522。“U”形结构的下叉臂安装座24的两端设有下叉臂安装孔241,通过螺栓与设置在下叉臂连接部522上的橡胶节点53相连。
轴箱2具体可以为一个沿垂向方向延伸的板状结构,其上可以设置一些凸出于板状结构表面的加强筋等结构,用于提高轴箱2的强度。上述上叉臂安装座23和下叉臂安装座24分别设置在轴箱2的顶部和底部。
与传统的走行系统相比,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轴箱结构较为简单,其上设置有与上叉臂、下叉臂的安装接口,能够将各部件均集成连接在轴箱上,装配过程也较为简单。
实施例五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叉臂组件应用的走行系统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走行系统还可以包括牵引电机,牵引电机设置在轴箱2上,用于驱动车轮4转动。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牵引电机的实现方式:牵引电机采用定子内置、转子外置的结构,车轮4套设在牵引电机的外侧,与转子相连且与转子同步转动。牵引电机充当车轮4中轮毂的作用,一方面对车轮4提供刚性支撑,另一方面直接驱动车轮4转动,既能够保证牵引功能的正常实现,又能节省安装空间,有利于缩小走行系统的体积,简化其他部件的设计装配难度。
当牵引电机正向转动时,牵引电机向车轮传递转矩,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促使车轮在转动的同时向前移动,并依次通过牵引电机、轴箱2向车体连接框架12传递牵引力。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还采用制动装置7设置在轴箱2上,用于在制动状态下抑制车轮转动,达到制动的效果。
对于上述制动装置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走行系统中制动装置的爆炸视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动装置7包括:制动盘73和制动夹钳72。其中,制动盘73与牵引电机中的转子相连并与转子同步转动。制动夹钳72设置在轴箱2上,用于在制动状态下夹紧制动盘73进行制动。
为了对牵引电机与制动盘73的连接方式进行说明,首先说明一下牵引电机的具体结构。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走行系统中牵引电机与制动盘相连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牵引电机3包括:电机主体31、定子、转子和电机外壳32,其中,定子设置在电机主体31上,转子环绕设置在定子的外圈,可相对于电机主体31转动。电机外壳32套设在转子的外侧,与转子相连以与转子一同相对于电机主体31转动。电机主体31与轴箱2固定连接。图11中仅能看到电机主体31和电机外壳32。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走行系统中牵引电机与车轮相连的爆炸视图,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走行系统中牵引电机与车轮相连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走行系统中牵引电机、轴箱、制动盘相连的爆炸视图。如图12和图13所示,车轮4套设在电机外壳32的外侧,车轮4中的轮毂与电机外壳32相连,此处的轮毂可以理解为车轮4中轮胎的内圈结构,其为刚性结构。
牵引电机3位于轴箱2的外侧,其中,电机外壳32朝向轴箱2的一端连接有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电机连接轴33。如图14所示,该电机连接轴33穿过轴箱2上设置的电机穿孔26后与位于轴箱2内侧的制动盘73相连。具体的,采用连轴件34位于制动盘73的内侧,连轴件34的一部分能够穿过制动盘73的中心孔与电机连接轴33相连,连轴件34还与制动盘73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实现电机连接轴33、连轴件34和制动盘73连接在一起并同步转动。
轴箱2上设置有用于与牵引电机3相连的电机安装孔27。电机安装孔27的数量为多个,布设在电机穿孔26的外围。设置在电机主体31内侧端部的连接端子35各自穿过对应的电机安装孔27后通过螺栓与轴箱2固定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动夹钳的安装方式:
采用如图9和12所示的制动安装件71,与轴箱2相连,且与轴箱2之间形成可容纳制动盘73的空间。制动夹钳72安装在制动安装件71上,制动夹钳71中延伸至制动盘73的两侧,在制动状态下夹紧制动盘73。具体的,制动安装件71为与横向方向垂直的长条形板状结构,其两端分别与凸出设置在轴箱2两侧的制动安装座25相连。制动盘73位于轴箱2、制动安装座25和制动安装件71围成的空间内。
本实施例中,采用制动风缸74为制动夹钳72提供驱动力,制动风缸74固定在制动安装件71上,位于轴箱2的内侧。
如图9和图10所示,轴箱2的中部设有电机连接轴33穿过的电机穿孔26。电机穿孔26的外围设置有一圈多个电机安装孔27,供设置在牵引电机3端部的连接端子35穿过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位于上方的电机安装孔27的上方设置有电机线穿孔28,供电机接线端子穿过并与电缆相连。
电机穿孔26的中心也是牵引电机3和制动盘73的中心,在电机穿孔26的外围设置有一圈围板,围成一个用于容纳制动盘73的空间。具体的,轴箱2包括:沿垂向方向延伸的竖板210以及凸出于竖板210内侧表面的围板211,围板211呈半圆环状,与竖板210垂直。竖板210与围板211围成用于容纳制动盘73的空间。在竖板210和围板211之间连接有多个筋板212,能够提高轴箱2的强度。采用竖板210与围板211的结构,将制动盘73围设在其中,一方面能够对制动盘73进行保护,避免杂物附着在制动盘上而影响制动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轴箱2的强度。
在竖板210的内侧表面设置有用于与制动安装件71相连的制动安装座25,制动安装座25的数量为两个,分布在竖板210的两侧。上述竖板210、围板211和制动安装座25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制动安装座25沿垂直于竖板210的方向延伸,其端部设有制动安装孔251,用于通过螺栓与制动安装件71相连。
上述制动夹钳72、制动风缸74均可采用本领域常用的结构,其连接方式可直接采用上述方式,也可以在上述方式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的修改。
除了上述方式之外,制动装置7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改变制动源:采用液压制动的方式进行制动;改变制动装置的安装方式:调整制动安装件的结构或与轴箱的连接方式等。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走行系统与车体连接框架相连的侧视图,图16为图8所示的轴箱与空气弹簧、垂向减振器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进一步的,如图2、15、16所示,走行组件还包括:悬挂装置,连接在轴箱2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该悬挂装置一方面用于在轴箱2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起到连接和定位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对二者之间的力进行缓冲。
上述悬挂装置具体可以包括:空气弹簧61,设置在轴箱2的顶端。具体的,空气弹簧61的底端与轴箱2的顶端相连,空气弹簧61的顶端与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空气弹簧61可采用本领域常用的结构,根据不同结构的空气弹簧61,轴箱2的结构可进行适应性调整,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结构。根据车厢的载荷调整空气弹簧61的缓冲能量,使其适应车体的载荷,对车体进行合理缓冲,减小车厢的振动幅度。
进一步的,悬挂装置还可以包括:垂向减振器62,连接在轴箱2的顶端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具体的,垂向减振器62的底端与轴箱2通过螺栓相连,顶端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通过螺栓相连。垂向减振器62沿垂向方向延伸,用于对车体连接框架12与轴箱2之间的垂向力进行缓冲,达到减小车厢振动幅度的效果。
轴箱2的顶部设有用于与空气弹簧61相连的空气弹簧安装部21,空气弹簧安装部21的顶部为水平安装面,其上开设有中心线沿垂向方向延伸的空气弹簧安装孔211,用于通过螺栓与空气弹簧61的底部相连。
轴箱2的顶部还设有用于与垂向减振器62相连的垂向减振器安装部22,垂向减振器安装部22设有中心线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垂向减振器安装孔221,通过螺栓与垂向减振器62的底端相连。
上述垂向减振器62可采用本领域常用的结构,轴箱2的结构可根据所选垂向减振器62的具体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式。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还采用沿横向方向延伸的抗侧滚装置,分别与车体连接框架12和位于车体连接框架12两侧的轴箱2相连,以避免两侧走行组件的高度差距较大而导致车厢侧翻。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抗侧滚装置的实现方式:如图2所示,该抗侧滚装置包括:抗侧滚扭杆81和抗侧滚连接臂82。抗侧滚扭杆81沿横向方向延伸,其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侧的轴箱2附近。抗侧滚连接臂82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连接在抗侧滚扭杆81的两端。
具体的,抗侧滚扭杆81的中部呈平直的杆状,两端弯折并朝向轴箱2的方向延伸。抗侧滚连接臂82沿垂向方向延伸,其底端与抗侧滚扭杆81的端部通过螺栓连接,顶端与轴箱2通过螺栓连接。
抗侧滚连接臂82可以采用直杆状,也可以采用在垂向方向有一定伸缩量的钢弹簧结构,以对轴箱2与抗侧滚扭杆81之间的垂向力进行缓冲。
另外,轴箱2的上部设有中心线沿横向方向延伸的抗侧滚装置安装孔29,位于上叉臂安装座23的下方。采用螺栓穿过抗侧滚装置安装孔29与抗侧滚连接臂82的顶端相连。
上述抗侧滚装置的实现方式仅为一种举例,除了上述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来实现,本实施例不做详细说明。
上述内容所提供的轴箱2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形状及各部分的布局不限定于上述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轴箱所采用的上述结构为各个部件提供了连接接口,以使各部件集成在轴箱上。而且轴箱采用竖板与围板的结构,将制动盘围设在其中,一方面能够对制动盘进行保护,避免杂物附着在制动盘上而影响制动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轴箱的强度。
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上叉臂、下叉臂、叉臂组件均能够作为一个单独的产品进行生产、销售等活动,能够直接应用于各种结构的车体连接框架,或者也可以对车体连接框架的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轨电车,包括至少两节车厢、连接在相邻两节车厢之间的车体连接框架、上述任一内容所提供的叉臂组件、以及走行系统,叉臂组件中的上叉臂连接在走行系统和车体连接框架之间,下叉臂连接在走行系统和车体连接框架之间,下叉臂位于上叉臂的下方。其中,下叉臂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下叉臂并行排布。
为了不遮挡走行系统,图2中仅展示了车体连接框架12的一半。实际上,车体连接框架12为对称结构。车体连接框架12的主体结构沿横向方向设置,主体结构围设的区域形成纵向通道。在横向方向上,车体连接框架12呈上宽下窄的形状,两组走行组件分别设置在车体连接框架12下部的横向两侧,以使轴箱2、上叉臂51和下叉臂52均位于车体连接框架21上部的下方,节约安装空间,避免超出车厢的宽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轨电车,具备与上述叉臂组件相同的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9)

1.一种应用于无轨电车的上叉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无轨电车包括至少两节车厢、连接在相邻两节车厢之间的车体连接框架、以及走行系统;所述上叉臂用于连接在车体连接框架和走行系统之间;所述上叉臂包括:
上叉臂主体,所述上叉臂主体的两端各设有上叉臂连接部,分别朝向车体连接框架和走行系统;
可设置在所述上叉臂连接部的橡胶节点,所述橡胶节点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走行系统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叉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叉臂主体包括:
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上叉臂主杆;
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上叉臂支杆,所述上叉臂支杆的中部与上叉臂主杆的端部相连;上叉臂主杆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上叉臂支杆;所述上叉臂支杆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上叉臂连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叉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叉臂连接部设有中心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上叉臂连接孔;
所述橡胶节点设置于所述上叉臂连接孔内;所述橡胶节点的两端伸出所述上叉臂连接孔,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走行系统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上叉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叉臂主杆为弯曲杆状,其中部朝向第二方向拱起。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叉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节点包括:缓冲部和位于缓冲部两端的连接部;所述缓冲部容纳于上叉臂连接孔内,所述连接部伸出所述上叉臂连接孔以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走行系统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叉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采用金属制成,连接部的中部与橡胶通过硫化工艺形成所述缓冲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叉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车厢行进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方向与车厢行进方向垂直。
8.一种应用于无轨电车的下叉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无轨电车包括至少两节车厢、连接在相邻两节车厢之间的车体连接框架、以及走行系统;所述下叉臂用于连接在车体连接框架和走行系统之间;用于连接在无轨电车的车体连接框架和走行系统之间;所述下叉臂包括:
下叉臂主杆;下叉臂主杆的两端分别设有下叉臂连接部;
可设置在下叉臂连接部的橡胶节点,所述橡胶节点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走行系统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下叉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叉臂连接部设有中心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下叉臂连接孔;
所述橡胶节点设置于所述下叉臂连接孔内;所述橡胶节点的两端伸出所述下叉臂连接孔,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走行系统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叉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节点包括:缓冲部和位于缓冲部两端的连接部;所述缓冲部容纳于下叉臂连接孔内,所述连接部伸出所述下叉臂连接孔以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走行系统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下叉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采用金属制成,连接部的中部与橡胶通过硫化工艺形成所述缓冲部。
12.一种应用于无轨电车的叉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无轨电车包括至少两节车厢、连接在相邻两节车厢之间的车体连接框架、以及走行系统;所述叉臂组件包括:用于连接在车体连接框架与走行系统之间的上叉臂和下叉臂;
所述上叉臂包括:
上叉臂主体,所述上叉臂主体的两端各设有上叉臂连接部,分别朝向车体连接框架和走行系统;
可设置在所述上叉臂连接部的橡胶节点,该橡胶节点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走行系统相连;
所述下叉臂包括:
下叉臂主杆;下叉臂主杆的两端分别设有下叉臂连接部;
可设置在下叉臂连接部的橡胶节点,该橡胶节点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走行系统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叉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叉臂主体包括:
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上叉臂主杆;
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上叉臂支杆,所述上叉臂支杆的中部与上叉臂主杆的端部相连;上叉臂主杆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上叉臂支杆;所述上叉臂支杆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上叉臂连接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叉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叉臂连接部设有中心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上叉臂连接孔;
可设置在上叉臂连接部的橡胶节点具体设置于所述上叉臂连接孔内;该橡胶节点的两端伸出所述上叉臂连接孔,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走行系统相连。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叉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叉臂连接部设有中心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下叉臂连接孔;
可设置在下叉臂连接部的橡胶节点具体设置于所述下叉臂连接孔内;该橡胶节点的两端伸出所述下叉臂连接孔,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走行系统相连。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叉臂组件,其特征在于,可设置在上叉臂连接部的橡胶节点与可设置在下叉臂连接部的橡胶节点的结构相同;
该橡胶节点包括:缓冲部和位于缓冲部两端的连接部;所述缓冲部容纳于上叉臂连接孔或下叉臂连接孔内,所述连接部伸出所述上叉臂连接孔或下叉臂连接孔以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走行系统相连。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叉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采用金属制成,连接部的中部与橡胶通过硫化工艺形成所述缓冲部。
18.一种无轨电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节车厢;
连接在相邻两节车厢之间的车体连接框架;
走行系统;
如权利要求12-17任一项所述的叉臂组件,所述叉臂组件中的上叉臂连接在所述走行系统和车体连接框架之间,下叉臂连接在所述走行系统和车体连接框架之间;所述下叉臂位于上叉臂的下方。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无轨电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叉臂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下叉臂并行排布。
CN201921494046.8U 2019-09-09 2019-09-09 应用于无轨电车的上叉臂、下叉臂、叉臂组件及无轨电车 Active CN2107074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94046.8U CN210707407U (zh) 2019-09-09 2019-09-09 应用于无轨电车的上叉臂、下叉臂、叉臂组件及无轨电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94046.8U CN210707407U (zh) 2019-09-09 2019-09-09 应用于无轨电车的上叉臂、下叉臂、叉臂组件及无轨电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07407U true CN210707407U (zh) 2020-06-09

Family

ID=70959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94046.8U Active CN210707407U (zh) 2019-09-09 2019-09-09 应用于无轨电车的上叉臂、下叉臂、叉臂组件及无轨电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074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17140B2 (en) Independent rear suspension kit
WO2022032807A1 (zh) 构架、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JP2004099017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ギヤフレームを利用した前輪懸架装置
EP2917052A1 (en) Independent rear suspension with lifting device
JP2002137615A (ja) 自動車の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210707407U (zh) 应用于无轨电车的上叉臂、下叉臂、叉臂组件及无轨电车
CN112455489B (zh) 应用于无轨电车的轴箱
CN112455243B (zh) 无轨电车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CN112455244B (zh) 无轨电车动力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CN112455242B (zh) 应用于无轨电车的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CN201580438U (zh) 轿车用焊接梯形车架
CN111994113B (zh)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112659815A (zh) 无轨电车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CN112659833A (zh) 无轨电车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CN112298248B (zh) 用于轨道车辆的转向架、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CN210416093U (zh) 一整体式管梁车桥装置
CN211969149U (zh) 车辆及其驱动机构
CN209833762U (zh) 商用车的转向总成
CN112757857A (zh) 一种斜拉式多刚度辅助独立悬架装置
JP3379373B2 (ja) 超低床バス用フレーム構造
CN112659832A (zh) 无轨电车悬挂装置及无轨电车
CN204641882U (zh) 一种车架结构及汽车
CN218805040U (zh) 一种拖挂房车独立悬架总成
CN214240810U (zh) 车辆转向架及车辆
CN112659814A (zh) 无轨电车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