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81169U - 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81169U
CN210681169U CN201921429953.4U CN201921429953U CN210681169U CN 210681169 U CN210681169 U CN 210681169U CN 201921429953 U CN201921429953 U CN 201921429953U CN 210681169 U CN210681169 U CN 2106811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unmanned aerial
aerial vehicle
fixed
b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2995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段瑞涵
唐云野
祖亚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Xuanji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Avic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Avic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Avic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2995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811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811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811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50/00Aeronautics or air transport
    • Y02T50/60Efficient propulsion technologies, e.g. for aircraft

Landscapes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包括仓体机构和脚架。其中仓体机构的第一罩体用于放置动力源器件,第一仓体用于存储电源模块;使得在无人机的底部形成单独存储部分载荷的独立存储空间,避免机身需安装电源模块而占据空间,同时脚架中四个支脚分别与架体活动连接,每一个支脚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每一个柔性件的一端对应的抵于一个支脚的第一杆的端部上,另一端抵于该对应的支脚的第二杆的端部上,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通过采用若干根支撑杆作为起落架的方式往往使得冲击力直接作用于该起落架而使得起落架与地面之间发生碰撞,最终造成起落架的着地端极易受损。

Description

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人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无人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无人机。机上无驾驶舱,但安装有自动驾驶仪、程序控制装置、信息采集装置等设备。地面、舰艇上或母机遥控站人员通过雷达等设备,对其进行跟踪、定位、遥控、遥测和数字传输。可在无线电遥控下像普通无人机一样起飞或用助推火箭发射升空,也可由母机带到空中投放飞行。无人机常用于对山区和跨越大江大河的输电线路的巡检,以及在冰灾、水灾、地震、滑坡、夜晚期间进行巡线检查。
无人机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其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在机身内部预留安置动力源器件(如舵机)、电源模块、飞控模块、导航模块等智能模块,而本身由于无人机的体积小巧、轻便,使得其内部空间有限,无法合理的对动力源器件(如舵机)、电源模块、飞控模块、导航模块等智能模块在其机身内部进行安置,同时现有无人机也通常采用若干根支撑杆,且该支撑杆的一端与无人机的机身固定连接,另一端在无人机需要着落时作为支撑点对无人机进行支撑,而无人机在着落过程中由于惯性原理存在极大的冲击力,此时现有技术中通过采用若干根支撑杆作为起落架的方式往往使得冲击力直接作用于该起落架而使得起落架与地面之间发生碰撞,最终造成起落架的着地端极易受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通过将组合部件中的仓体机构固定于无人机机身的底部,以形成单独的存储空间用于存储动力源器件及电源模块,同时该组合部件中的脚架固定于仓体机构的底部,使得无人机能够以缓冲降落的方式落至地面,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通过采用若干根支撑杆作为起落架的方式往往使得冲击力直接作用于该起落架而使得起落架与地面之间发生碰撞,最终造成起落架的着地端极易受损的技术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包括:仓体机构,固定于无人机的机身底部,所述仓体机构包括:第一罩体和第一仓体;所述第一罩体用于放置所述无人机的动力源器件,以通过所述第一罩体将所述动力源器件包络在其内部;所述第一仓体与所述第一罩体卡扣连接,且所述第一仓体与所述第一罩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仓体内设置有用于给所述无人机供电的电源模块;脚架,用于对所述仓体机构进行支撑,所述脚架包括架体、四个支脚和四个弹簧;所述架体呈圆形结构,并固定于所述仓体机构的底部;所述四个支脚分别与所述架体活动连接,使得所述四个支脚相对于所述架体可旋转;其中,每一个所述支脚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滑动连接;每一个所述弹簧的一端对应的抵于一个所述支脚的第一杆的端部上,另一端抵于该对应的所述支脚的第二杆的端部上,使得所述第二杆相对于所述第一杆滑动时需克服所述弹簧的弹性压力。
可选的,所述仓体机构还包括:第二仓体,所述第二仓体与所述第一仓体卡扣连接,且所述第二仓体与所述第一仓体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仓体内设置有导航模块。
可选的,所述仓体机构还包括:第三仓体,所述第三仓体与所述第二仓体卡扣连接,且所述第三仓体与所述第二仓体之间设置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仓体内设置有飞控模块;其中,所述架体固定于所述第三仓体的底部。
可选的,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均呈圆形结构。
可选的,所述电源模块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仓体内;和/或,
所述导航模块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二仓体内;和/或,所述飞控模块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三仓体内。
可选的,所述第一杆为实心杆,所述第二杆为空心杆,所述弹簧在所述空心杆内的空心结构内进行滑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杆的端部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二杆的端部开设有通孔,并通过销轴依次穿过所述滑槽和所述通孔将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滑动连接。
可选的,还包括:摆耳,所述摆耳呈凹型结构,所述摆耳的一端设置有一凹型槽,所述摆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凸台,所述凸台的一端插入所述凹型槽,并与所述凹型槽销轴连接,所述凸台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架体上,使得所述第一杆通过所述摆耳相对于所述架体可旋转。
可选的,还包括:第一限位台,所述第一限位台固定于所述摆耳的内侧上,且所述第一限位台上开设有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台,所述第二限位台固定于所述凸台的内侧上,且所述第二限位台上开设有第二限位孔;限位螺钉,所述限位螺钉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对所述第一杆相对于所述架体的折叠角度进行限制。
可选的,所述凸台的数量是4个,且4个所述凸台等间距的分布在所述架体的外围部分。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包括仓体机构和脚架。其中仓体机构固定于无人机的机身底部,仓体机构包括:第一罩体和第一仓体;第一罩体用于放置给无人机提供动力的动力源器件(如舵机),第一仓体与第一罩体卡扣连接,用于存储给无人机供电的电源模块;使得在无人机的底部形成单独存储部分载荷的独立存储空间,避免各相关器件集中安置于机身内部而造成机身内部空间狭小紧凑的缺陷,同时脚架包括架体、四个支脚和四个弹簧,四个支脚分别与架体活动连接,使得四个支脚相对于架体可旋转,便于该脚架可折叠收纳,减小占据空间,同时,每一个支脚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第一杆和第二杆滑动连接;每一个弹簧的一端对应的抵于一个支脚的第一杆的端部上,另一端抵于该对应的支脚的第二杆的端部上,使得将该脚架应用于无人机时,在无人机降落至地面的过程中第二杆首先碰触地面,然后相对于第一杆克服弹簧的弹性压力进行滑动,以缓冲第二杆相对于地面的冲击力。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通过采用若干根支撑杆作为起落架的方式往往使得冲击力直接作用于该起落架而使得起落架与地面之间发生碰撞,最终造成起落架的着地端极易受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部件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脚架折叠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脚架折叠前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脚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其中本实施中所涉及的“和/或”关键词,表示和、或两种情况,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及的A和/或B,表示了A和B、A或B两种情况,描述了 A与B所存在的三种状态,如A和/或B,表示:只包括A不包括B;只包括 B不包括A;包括A与B。
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包括仓体机构8和脚架。其中仓体机构8固定于无人机的机身底部,仓体机构8 包括:第一罩体81和第一仓体82;第一罩体81用于放置给无人机提供动力的动力源器件9(如舵机),第一仓体82与第一罩体81卡扣连接,用于存储给无人机供电的电源模块10;使得在无人机的底部形成单独存储部分载荷的独立存储空间,避免各相关器件集中安置于机身内部而造成机身内部空间狭小紧凑的缺陷,同时脚架包括:架体1、四个支脚2和四个柔性件23,其中,四个支脚2分别与架体1活动连接,使得四个支脚2相对于架体1可旋转,便于该脚架可折叠收纳,减小占据空间,同时,每一个支脚2包括第一杆21 和第二杆22,第一杆21和第二杆22滑动连接;每一个柔性件23的一端对应的抵于一个支脚2的第一杆21的端部上,另一端抵于该对应的支脚2的第二杆33的端部上,使得将该脚架应用于无人机时,在无人机降落至地面的过程中第二杆22首先碰触地面,然后相对于第一杆21克服柔性件的弹性压力进行滑动,以缓冲第二杆22相对于地面的冲击力。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通过采用若干根支撑杆作为起落架的方式往往使得冲击力直接作用于该起落架而使得起落架与地面之间发生碰撞,最终造成起落架的着地端极易受损。
为了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及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请参阅下述阐述。
请继续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具体包括:仓体机构8和脚架。仓体机构8固定于无人机的机身底部,使得仓体机构8构成单独的存储空间与机身相隔离,仓体机构8包括:第一罩体81和第一仓体82;所述第一罩体81用于放置所述无人机的动力源器件9,以通过所述第一罩体81将所述动力源器件9 包络在其内部,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动力源器件9完全裸露在外界,提高动力源器件9的安全性。所述第一仓体82与所述第一罩体81卡扣连接,以卡扣的方式进行连接能够实现二者之间的快速安装以及快速拆卸,且所述第一仓体82与所述第一罩体82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85,所述第一仓体82内设置有用于给所述无人机供电的电源模块10。
进一步的,为了更多地对其他载荷进行存储,该仓体机构8还包括:第二仓体83、第三仓体84。其中,所述第二仓体83与所述第一仓体82卡扣连接,且所述第二仓体83与所述第一仓体81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86,所述第二仓体82内设置有导航模块12。所述第三仓体84与所述第二仓体82卡扣连接,且所述第三仓体84与所述第二仓体83之间设置有第三隔板87,所述第三仓体84内设置有飞控模块11;所述架体1固定于所述第三仓体84的底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隔板85、所述第二隔板86和所述第三隔板87均呈圆形结构。所述电源模块10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仓体82内;所述导航模块12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二仓体83内;所述飞控模块11 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三仓体84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脚架包括架体1、四个支脚2和四个弹簧23。
其中,该架体1呈圆形结构;四个支脚2分别与架体活动1连接,使得四个支脚2相对于架体1可旋转;可以理解通过该四个支脚2相对于架体1 进行旋转,以实现支脚2相对于架体1的折叠收纳或者折叠张开。且为了提高脚架支撑的稳定性,四个支脚2在架体1的外围呈等间距的对称分布。同时,每一个支脚2包括第一杆21和第二杆22,第一杆21和第二杆22滑动连接,每一个弹簧23的一端对应的抵于一个支脚2的第一杆21的端部上,另一端抵于该对应的支脚2的第二杆的端部上,使得第二杆22相对于第一杆21 滑动时需克服弹簧23的弹性压力。这样使得在无人机降落过程中,第二杆22 首先接触地面,在地面冲力的作用下第二杆22开始压缩弹簧23相对于第一杆21进行移动,以此来缓冲地面的冲撞力,提高脚架的安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杆21为实心杆,第二杆22为空心杆,弹簧23在空心杆内的空心结构内进行滑动。第一杆21的端部开设有滑槽211,第二杆22的端部开设有通孔221,并通过销轴222依次穿过滑槽211和通孔 221将第一杆21和第二杆22滑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之所以将第一杆21设计为实心杆,第二杆22设计为空心杆,目的在于通过实心杆的实心结构来抵压弹簧23,同时通过空心杆的结构使得该弹簧23能够设置于该空心结构内并在该空心结构内进行压缩移动,该第一杆21和第二杆22的结构布局使得支脚2的设计合理,同时第二杆22的空心杆结构也能降低整个脚架的重量,减轻无人机的飞行载重负荷。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摆耳3和凸台4,其中,摆耳3 呈凹型结构,摆耳3的一端设置有一凹型槽,摆耳3的另一端与第一杆2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凸台4的一端插入凹型槽,并与凹型槽销轴连接,凸台4 的另一端固定于架体1上,这样通过第一杆21与架体1之间,通过摆耳3和凸台4以销轴连接的连接方式,可实现二者之间进行旋转,并通过该旋转来实现支脚2相对于架体1的折叠收纳或者折叠张开。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包括:第一限位台5和第二限位台6。其中,第一限位台5固定于摆耳3的内侧上,且第一限位台5上开设有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台6固定于凸台4的内侧上,且第二限位台6上开设有第二限位孔;实际操作过程中,限位螺钉7依次穿过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孔对第一杆21相对于架体1的折叠角度进行限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凸台的数量是4个,且4个凸台等间距的分布在架体1的外围部分。上述固定连接是焊接,或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杆2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杆22的宽度。所述第一杆的宽度21从靠近所述架体1的一端,至靠近所述第二杆22的一端的方向上依次减小。所述弹簧23是弹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包括仓体机构8和脚架。其中仓体机构8固定于无人机的机身底部,仓体机构8 包括:第一罩体81和第一仓体82;第一罩体81用于放置给无人机提供动力的动力源器件9(如舵机),第一仓体82与第一罩体81卡扣连接,用于存储给无人机供电的电源模块10;使得在无人机的底部形成单独存储部分载荷的独立存储空间,避免各相关器件集中安置于机身内部而造成机身内部空间狭小紧凑的缺陷,同时脚架包括:架体1、四个支脚2和四个柔性件23,其中,四个支脚2分别与架体1活动连接,使得四个支脚2相对于架体1可旋转,便于该脚架可折叠收纳,减小占据空间,同时,每一个支脚2包括第一杆21 和第二杆22,第一杆21和第二杆22滑动连接;每一个柔性件23的一端对应的抵于一个支脚2的第一杆21的端部上,另一端抵于该对应的支脚2的第二杆33的端部上,使得将该脚架应用于无人机时,在无人机降落至地面的过程中第二杆22首先碰触地面,然后相对于第一杆21克服柔性件的弹性压力进行滑动,以缓冲第二杆22相对于地面的冲击力。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通过采用若干根支撑杆作为起落架的方式往往使得冲击力直接作用于该起落架而使得起落架与地面之间发生碰撞,最终造成起落架的着地端极易受损。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仓体机构,固定于无人机的机身底部,所述仓体机构包括:第一罩体和第一仓体;所述第一罩体用于放置所述无人机的动力源器件,以通过所述第一罩体将所述动力源器件包络在其内部;所述第一仓体与所述第一罩体卡扣连接,且所述第一仓体与所述第一罩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仓体内设置有用于给所述无人机供电的电源模块;
脚架,用于对所述仓体机构进行支撑,所述脚架包括架体、四个支脚和四个弹簧;所述架体呈圆形结构,并固定于所述仓体机构的底部;所述四个支脚分别与所述架体活动连接,使得所述四个支脚相对于所述架体可旋转;其中,每一个所述支脚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滑动连接;每一个所述弹簧的一端对应的抵于一个所述支脚的第一杆的端部上,另一端抵于该对应的所述支脚的第二杆的端部上,使得所述第二杆相对于所述第一杆滑动时需克服所述弹簧的弹性压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仓体机构还包括:
第二仓体,所述第二仓体与所述第一仓体卡扣连接,且所述第二仓体与所述第一仓体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仓体内设置有导航模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仓体机构还包括:
第三仓体,所述第三仓体与所述第二仓体卡扣连接,且所述第三仓体与所述第二仓体之间设置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仓体内设置有飞控模块;
其中,所述架体固定于所述第三仓体的底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均呈圆形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模块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仓体内;
和/或,
所述导航模块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二仓体内;
和/或,
所述飞控模块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三仓体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杆为实心杆,所述第二杆为空心杆,所述弹簧在所述空心杆内的空心结构内进行滑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杆的端部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二杆的端部开设有通孔,并通过销轴依次穿过所述滑槽和所述通孔将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滑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摆耳,所述摆耳呈凹型结构,所述摆耳的一端设置有一凹型槽,所述摆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凸台,所述凸台的一端插入所述凹型槽,并与所述凹型槽销轴连接,所述凸台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架体上,使得所述第一杆通过所述摆耳相对于所述架体可旋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限位台,所述第一限位台固定于所述摆耳的内侧上,且所述第一限位台上开设有第一限位孔;
第二限位台,所述第二限位台固定于所述凸台的内侧上,且所述第二限位台上开设有第二限位孔;
限位螺钉,所述限位螺钉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对所述第一杆相对于所述架体的折叠角度进行限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台的数量是4个,且4个所述凸台等间距的分布在所述架体的外围部分。
CN201921429953.4U 2019-08-30 2019-08-30 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 Active CN2106811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29953.4U CN210681169U (zh) 2019-08-30 2019-08-30 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29953.4U CN210681169U (zh) 2019-08-30 2019-08-30 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81169U true CN210681169U (zh) 2020-06-05

Family

ID=70900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29953.4U Active CN210681169U (zh) 2019-08-30 2019-08-30 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8116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77234A (zh) * 2020-07-13 2020-11-24 李隆锦 一种无人机包裹装配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77234A (zh) * 2020-07-13 2020-11-24 李隆锦 一种无人机包裹装配系统
CN111977234B (zh) * 2020-07-13 2022-02-11 广州雪贝儿美妆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机包裹装配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53967B2 (en) Mobile aircraft recovery system
US11511886B1 (en) UAV take-off and landing platform
CN105035339B (zh) 变焦式无人机
CN204527660U (zh) 多旋翼无人机
CN105947202A (zh) 一种可折叠的无人机及其使用方法
CN206427263U (zh) 多旋翼无人机起落架
CN210681169U (zh) 用于无人机的组合部件
CN108357667B (zh) 用于旋翼式无人机的缓冲型起落架
CN108674669A (zh) 一种防故障坠毁的无人机
CN113895604A (zh) 可折叠变构无人机
CN213535092U (zh) 一种地理信息测绘用的无人机
CN110615092A (zh) 一种林业防火用无人机起落架
CN203681878U (zh) 一种多镜头航空摄影稳定平台的减震装置
CN109278981B (zh) 一种微型可折叠三维实景建模无人机
CN214729761U (zh) 一种无人机强制降落减震机构
CN210681142U (zh) 可折叠式柔性脚架
CN105564647A (zh) 低空飞行器
CN207791148U (zh) 一种无人机及无人机系统
CN212709948U (zh) 一种稳定性能好的六旋翼无人机机架
CN213502887U (zh) 一种空中物资精准抛投无人机飞行平台
CN209870715U (zh) 一种可折叠多轴无人机
CN207417153U (zh) 一种可防撞的智能无人机
CN208611786U (zh) 一种机身通用化的抗坠毁固定翼航模飞机
CN106051034A (zh) 一种电力勘查飞行机器人停靠充电设备用减震台
CN207791136U (zh) 一种无人机及无人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9080 Room 401, 4th floor, building 10,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rk, 1 Jintang Road, Tangjiawan Town, high tech Zone,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uhai Xuanj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9000 unit J, room 613, 6th floor, main building, No.10, Keji 1st Road, Gangwan Avenue, Tangjiawan Town, high tech Zone,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uhai AVIC Smart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