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53294U - 一种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53294U
CN210653294U CN201921775142.XU CN201921775142U CN210653294U CN 210653294 U CN210653294 U CN 210653294U CN 201921775142 U CN201921775142 U CN 201921775142U CN 210653294 U CN210653294 U CN 2106532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 wheel
slewing bearing
plate
driving wheel
omn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7514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郦东兵
戚国良
钮浥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Well Tech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Well Tec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Well Tech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Well Tec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7514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532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532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532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包括安装底板、回转支承、驱动轮和驱动轮支架,安装底板安装回转支承的上方,且与回转支承的外圈相连,驱动轮支架安装在回转支承的下方,且与回转支承的内圈相连,安装底板上设置有转向电机,转向电机与设置在安装底板下方的齿轮传动连接,且齿轮与回转支承的内圈啮合,驱动轮安装在驱动轮支架上,且其轮轴与设置在驱动轮支架一侧的驱动电机传动连接,驱动轮支架上安装有两个对称设置的辅助万向轮。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轮可以在独立行走的基础上能够实现360°的全方位旋转,解决了狭小空间转向、行驶受限的问题,使用更加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风能叶片输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
背景技术
在风能叶片的移动过程中,需要采用龙门吊车等移动工具,而传统的龙门吊车的驱动车轮系统在转向的过程中主要以转向机驱动转向连杆来完成,仅能实现左右45°的转向角度,在风能叶片等大型工件输送时,对于狭小的区域转向行驶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使用极其不便。另外,传统的驱动车轮系统承载能力有限,无法实现风能叶片等质量较大的大型工件的移动及输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以解决转向角度受限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包括安装底板、回转支承、驱动轮和驱动轮支架,所述安装底板安装所述回转支承的上方,且与所述回转支承的外圈相连,所述驱动轮支架安装在所述回转支承的下方,且与所述回转支承的内圈相连,所述安装底板上设置有转向电机,所述转向电机与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下方的齿轮传动连接,且所述齿轮与回转支承的内圈啮合,所述驱动轮安装在驱动轮支架上,且其轮轴与设置在驱动轮支架一侧的驱动电机传动连接,所述驱动轮支架上安装有两个对称设置的辅助万向轮。
进一步的,所述转向电机的下方连接有减速机Ⅰ,所述转向电机通过减速机Ⅰ与所述齿轮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底板上设置有通孔Ⅰ,所述减速机Ⅰ的输出端穿过所述通孔Ⅰ与齿轮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Ⅰ的外圈设置有环形的安装槽Ⅰ,所述减速机Ⅰ安装在所述安装槽Ⅰ内。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轮支架包括顶板,以及安装在所述顶板下方的支撑框,所述支撑框包括侧板和设置在所述侧板两端的端板,以及设置在两个端板之间且与所述侧板相对的侧梁,所述侧梁与所述顶板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轮安装在所述侧板的外侧,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减速机Ⅱ,所述减速机Ⅱ安装在所述侧板内侧的支撑框内部,且所述减速机Ⅱ与所述驱动轮的轮轴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减速机Ⅱ为L型的行星减速机。
进一步的,所述端板的外侧设置有辅助轮安装板,所述辅助万向轮安装在所述辅助轮安装板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辅助轮安装板与所述端板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电机配合,直接实现对驱动轮的转向和驱动的单独控制,在独立行走的基础上能够实现360°的全方位旋转,解决了狭小空间转向、行驶受限的问题,使用更加方便;
(2)本实用新型采用内齿式回转支承与齿轮的配合实现转向的传动,并且结合辅助万向轮的设计,可以大大增加整个驱动车轮系统的承载能力,而且辅助万向轮能够增加驱动轮转向和行走时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对质量较大工件的平稳移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的部分结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的部分结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的驱动轮支架的结构图;
图中:安装底板1,回转支承2,驱动轮3,驱动轮支架4,转向电机5,齿轮6,驱动电机7,辅助万向轮8,安装孔9,减速机Ⅰ10,通孔Ⅰ11,安装槽Ⅰ12,顶板13,侧板14,端板15,侧梁16,减速机Ⅱ17,辅助轮安装板18,加强筋19,减重孔20,通孔Ⅱ21,安装槽Ⅱ2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5所示,一种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包括安装底板1、回转支承2、驱动轮3和驱动轮支架4,安装底板1安装回转支承2的上方,且与回转支承2的外圈相连,驱动轮支架4安装在回转支承2的下方,且与回转支承2的内圈相连,安装底板1上设置有转向电机5,转向电机5与设置在安装底板1下方的齿轮6传动连接,且齿轮6与回转支承2的内圈啮合,驱动轮3安装在驱动轮支架4上,且其轮轴与设置在驱动轮支架4一侧的驱动电机7传动连接,驱动轮支架4上安装有两个对称设置的辅助万向轮8。
本实用新型的回转支承2选用内齿式回转支承,齿轮6与其内圈进行啮合实现对驱动轮3的转向传动,相较于同等直径的外齿式回转支承的传动方式,其稳定性更高,承载能力更好,并且相对缩小了整个驱动车轮系统所占用的空间。
优选的,为了方便与回转支承2的连接,安装底板1上呈环形设置有安装孔9,回转支承2的外端通过螺栓连接在安装孔9上。
优选的,驱动电机7和转向电机5均选用伺服电机,其控制精度高。
为了方便通过转向电机5带动齿轮6旋转,继而实现驱动轮3的转向,转向电机5的下方连接有减速机Ⅰ10,转向电机5通过减速机Ⅰ10与齿轮6相连。
转向电机5旋转带动减速机Ⅰ10的转动,继而通过减速机Ⅰ10带动齿轮6的旋转,而为了实现减速机Ⅰ10与齿轮6的连接,安装底板1上设置有通孔Ⅰ11,减速机Ⅰ10的输出端穿过通孔Ⅰ11与齿轮6相连。
为了方便对减速机Ⅰ10和转向电机5进行固定,通孔Ⅰ11的外圈设置有环形的安装槽Ⅰ12,减速机Ⅰ10安装在安装槽Ⅰ12内。
具体的,转向电机5安装在减速机Ⅰ10的上方,而减速机Ⅰ10而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槽Ⅰ12内,从而实现对转向电机5和减速机Ⅰ10的固定。
请参阅图5,驱动轮支架4不仅用于安装驱动轮3,其与驱动3轮结合可以用于起到承载作用,因此为了保证驱动轮支架4的承载能力,驱动轮支架4包括顶板13,以及安装在顶板13下方的支撑框,支撑框包括侧板14和设置在侧板14两端的端板15,以及设置在两个端板15之间且与侧板14相对的侧梁16,侧梁16与顶板13相连。
由侧板14、端板15以及侧梁16组成的支撑框与顶板13垂直,从而可以对顶板13进行支撑,增加整个驱动车轮系统的承载能力。
优选的,顶板13为圆形结构,其表面设置有安装孔9,用于与回转支承2的内圈进行连接。
为了给驱动轮3提供驱动力,驱动轮3安装在侧板14的外侧,驱动电机7的输出端连接有减速机Ⅱ17,减速机Ⅱ17安装在侧板14内侧的支撑框内部,且减速机Ⅱ17与驱动轮7的轮轴传动连接。
驱动电机7旋转带动减速机Ⅱ17的转动,而减速机Ⅱ17则通过轮轴带动驱动轮7的转动。
而减速机Ⅱ17设置在支撑框内,可以相对缩小整个驱动车轮系统的占用空间,安装使用更加方便。
优选的,侧板14上设置有通孔Ⅱ21,通孔Ⅱ21的外围设置有安装槽Ⅱ22,减速机Ⅱ17安装在安装槽Ⅱ22内,且其输出端穿过通孔Ⅱ21与驱动轮3的轮轴相连。
为了提高驱动轮3行走的稳定性,减速机Ⅱ17为L型的行星减速机。
L型的行星减速机为三级高减速比的减速机,高减速比能够增加驱动轮3的稳定性。
为了增加整个驱动车轮系统的承载能够以及转向和行走时的稳定性,因此设置有一对辅助万向轮8,端板15的外侧设置有辅助轮安装板18,辅助万向轮8安装在辅助轮安装板18的底部。
两个辅助万向轮8相对于驱动轮3的安装点处对称,从而可以对驱动轮3的转向和行走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进一步保证整个驱动车轮系统的稳定性。
优选的,辅助轮安装板18与端板15垂直。
为了增加辅助轮安装板18与端板15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并且防止变形,辅助轮安装板18与端板15之间设置有加强筋19。
优选的,端板15和顶板13上分别设置有圆形的减重孔20,可以在保证整个驱动车轮系统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相应地减轻其整体的重量。
当驱动轮需要进行行走时,启动驱动电机7即可带动驱动轮3的转动。而在需要转向的时候,启动转向电机5,转向电机5带动齿轮6转动,而通过齿轮6与回转支承2的内圈啮合,则带动回转支承2的内圈以及与内圈相连的驱动轮支架4以及驱动轮3进行转动,即可实现转向功能。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底板(1)、回转支承(2)、驱动轮(3)和驱动轮支架(4),所述安装底板(1)安装在所述回转支承(2)的上方,且与所述回转支承(2)的外圈相连,所述驱动轮支架(4)安装在所述回转支承(2)的下方,且与所述回转支承(2)的内圈相连,所述安装底板(1)上设置有转向电机(5),所述转向电机(5)与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1)下方的齿轮(6)传动连接,且所述齿轮(6)与回转支承(2)的内圈啮合,所述驱动轮(3)安装在驱动轮支架(4)上,且其轮轴与设置在驱动轮支架(4)一侧的驱动电机(7)传动连接,所述驱动轮支架(4)上安装有两个对称设置的辅助万向轮(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电机(5)的下方连接有减速机Ⅰ(10),所述转向电机(5)通过减速机Ⅰ(10)与所述齿轮(6)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底板(1)上设置有通孔Ⅰ(11),所述减速机Ⅰ(10)的输出端穿过所述通孔Ⅰ(11)与齿轮(6)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Ⅰ(11)的外圈设置有环形的安装槽Ⅰ(12),所述减速机Ⅰ(10)安装在所述安装槽Ⅰ(12)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支架(4)包括顶板(13),以及安装在所述顶板(13)下方的支撑框,所述支撑框包括侧板(14)和设置在所述侧板(14)两端的端板(15),以及设置在两个端板(15)之间且与所述侧板(14)相对的侧梁(16),所述侧梁(16)与所述顶板(13)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3)安装在所述侧板(14)的外侧,所述驱动电机(7)的输出端连接有减速机Ⅱ(17),所述减速机Ⅱ(17)安装在所述侧板(14)内侧的支撑框内部,且所述减速机Ⅱ(17)与所述驱动轮(3)的轮轴传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机Ⅱ(17)为L型的行星减速机。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15)的外侧设置有辅助轮安装板(18),所述辅助万向轮(8)安装在所述辅助轮安装板(18)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轮安装板(18)与所述端板(15)之间设置有加强筋(19)。
CN201921775142.XU 2019-10-22 2019-10-22 一种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 Active CN2106532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75142.XU CN210653294U (zh) 2019-10-22 2019-10-22 一种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75142.XU CN210653294U (zh) 2019-10-22 2019-10-22 一种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53294U true CN210653294U (zh) 2020-06-02

Family

ID=70845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75142.XU Active CN210653294U (zh) 2019-10-22 2019-10-22 一种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532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4043841A1 (zh) 履带式全方位移动平台
CN211496661U (zh) 一种立柱升降式移动龙门吊车
CN107856738A (zh) 高空作业平台内后侧驱动轮定位狭小空间转弯装置
CN210653294U (zh) 一种可全方位转向的驱动车轮系统
CN211366724U (zh) 一种轮胎行走总成
CN202030451U (zh) 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和大车行走装置
CN210505296U (zh) 一种桥梁施工机械快速提升装置
CN207875733U (zh) 台车用驱动行走装置
CN210011819U (zh) 一种适用于agv舵轮的传动系统
CN216101515U (zh) 一种运输车的驱动模块及运输车
CN214492399U (zh) 一种全向前移式agv驱动桥
CN214826694U (zh) 一种agv小车用驱动转向装置
CN211684644U (zh) 一种带舵轮的底盘及其舵轮结构
CN212953914U (zh) 一种用于门式起重机的可移动吊架
CN209998951U (zh) 一种汽车轮毂的抛光装置
CN206288863U (zh) 大车运行机构及起重机
KR0148706B1 (ko) 전방향 유성차륜 장치
CN110937040A (zh) 六轮足式仿生车架
CN219750865U (zh) 一种可自旋移动伸缩俯仰带式输送机
CN214611170U (zh) 一种轮胎式起重机的行走转向装置
CN216997337U (zh) 一种新型模块化式车轮组
CN212529870U (zh) 一种麦克纳姆轮底盘系统
CN213323416U (zh) 一种生产车间物料巡航平台
CN212436267U (zh) 一种现代化农业装备平台
CN213920658U (zh) 一种用于轮胎吊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机构及轮胎式起重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