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68638U - 一种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68638U
CN210568638U CN201921096405.4U CN201921096405U CN210568638U CN 210568638 U CN210568638 U CN 210568638U CN 201921096405 U CN201921096405 U CN 201921096405U CN 210568638 U CN210568638 U CN 2105686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
sheet
piece
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9640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田海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9640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686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686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686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属于厨房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内安装有电磁线盘和围绕在所述电磁线盘外侧的电磁屏蔽装置,所述电磁屏蔽装置包括分体成型的侧反射片、侧吸收片以及连接件,所述侧吸收片围绕在所述侧反射片外侧,所述连接件安装在所述侧反射片和侧吸收片之间,以使侧反射片与侧吸收片之间形成电磁衰减间距。本实用新型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能有效减少电磁辐射,有效减少主控板受到的电磁干扰,并提高能效。

Description

一种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以其多用途、无明火、效率高、无污染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但由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加热锅具,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电磁辐射,现有技术中电磁加热防辐射技术是通过在机器内部设置电磁波反射和吸收材料的方式实现电磁屏蔽。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包括防辐射壳体,防辐射壳体内安装有电磁线盘、主控板以及风扇组件,防辐射壳体包括下壳体和上壳体,下壳体包括侧吸收片和侧反射片,侧反射片位于侧吸收片内侧,且侧反射片与侧吸收片复合在一起。由此可知,由于主控板位于防辐射壳体内,因此主控板会因电磁干扰而出现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此外,现有技术中的侧吸收片也难以完全吸收由侧反射片泄露的电磁波,从而导致了部分电磁辐射泄露。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不仅能有效减少主控板受到的电磁干扰,还能有效减少电磁辐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内安装有电磁线盘和围绕在所述电磁线盘外侧的电磁屏蔽装置,所述电磁屏蔽装置包括分体成型的侧反射片、侧吸收片以及连接件,所述侧吸收片围绕在所述侧反射片外侧,所述连接件安装在所述侧反射片和侧吸收片之间,以使侧反射片与侧吸收片之间形成电磁衰减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为环形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分别设有内卡扣和外卡扣,所述侧反射片与所述内卡扣卡接,所述侧吸收片与所述外卡扣卡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为耐高温的塑胶件。
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上间隔设有多个开孔,所述开孔内填充有隔热保温件。
更进一步的,所述侧反射片、连接件和侧吸收片均自下而上呈锥状扩张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粘接或螺钉连接固定在所述侧反射片和侧吸收片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的厚度为0.5mm~10mm。
进一步的,所述炉体包括底座、上盖和安装在上盖上的面板,所述电磁线盘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炉体内设有弹性支撑组件,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向所述面板方向支撑所述电磁屏蔽装置,以使所述电磁屏蔽装置的上端与所述面板相抵。
进一步的,所述炉体包括底座、上盖和安装在上盖上的面板,所述电磁线盘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电磁屏蔽装置安装在所述上盖上,且所述电磁屏蔽装置的顶端与所述面板相抵。
进一步的,所述侧反射片为铝片或铝合金片,或者所述侧反射片包括塑胶本体和镀设在塑胶本体表面的铝层或铝合金层,所述侧吸收片为铁磁性金属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磁屏蔽装置围绕在电磁线盘外侧,而主控板位于电磁屏蔽装置的外侧,因此电磁屏蔽装置能够有效减少主控板受到的电磁干扰,进而保证了主控板的正常工作;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磁屏蔽装置包括分体成型的侧反射片、侧吸收片以及连接件,侧吸收片围绕在侧反射片外侧,连接件安装在侧反射片和侧吸收片之间,以使侧反射片与侧吸收片之间形成电磁衰减间距。如此一来,能使得部分穿透侧反射片的电磁波进一步衰减,进而能够使侧吸收片将衰减后的电磁辐射吸收并传导至锅具处,以此提升了电磁屏蔽装置的电磁屏蔽效果,减少了电磁辐射。
连接件为环形的连接件,连接件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分别设有内卡扣和外卡扣,侧反射片与内卡扣卡接,侧吸收片与外卡扣卡接。如此设计,能够实现三者的可拆安装,以便于后期单独更换。
连接件为耐高温的塑胶件。如此设计,能够实现绝缘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连接件因高温发生变形导致电磁衰减间距发生变化。
连接件上间隔设有多个开孔,所述开孔内填充有隔热保温件。如此设计,实现隔热保温的功能,防止了锅具底部热量的流失,提高加热了效率。
侧反射片、连接件和侧吸收片均自下而上呈锥状扩张延伸。如此设计,既能增加对电磁波的反射次数,以此提升电磁屏蔽效果,又能汇聚更多的磁力线穿过锅具,以提高电磁加热能效。
连接件的厚度为0.5mm~10mm。如此设计,既能够保证电磁屏蔽装置的体积,又能增加电磁波反射和折射的次数,使部分穿透侧反射片的电磁波进一步衰减,以保证电磁屏蔽效果;当连接件的厚度小于0.5mm时,此时电磁衰减间距小于0.5mm,电磁波在间隙中衰减程度较弱,电磁屏蔽效果较差;当连接件的厚度大于10mm时,电磁衰减间距也大于10mm,此时电磁屏蔽装置的体积较大,增加了制造成本。
炉体包括底座、上盖和安装在上盖上的面板,电磁线盘安装在底座上,炉体内设有弹性支撑组件,弹性支撑组件向面板方向支撑电磁屏蔽装置,以使电磁屏蔽装置的上端与面板相抵。如此设计,即使底座发生变形时,在弹性支撑组件的弹性支撑作用下,也能始终保证电磁屏蔽装置上端与面板相抵的状态,由此避免了电磁屏蔽装置上端与面板之间产生间隙而导致电磁泄露,提升了防辐射效果,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磁加热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磁屏蔽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磁屏蔽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电磁屏蔽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电磁屏蔽装置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电磁屏蔽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螺钉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底座;200、电磁线盘;300、侧反射片;310、通孔;320、安装边;400、侧吸收片;500、连接件;510、内卡扣;520、外卡扣;530、开孔;540、第二内卡扣;550、第二外卡扣;600、螺钉柱;610、弹性卡扣;700、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内安装有电磁线盘和围绕在所述电磁线盘外侧的电磁屏蔽装置,所述电磁屏蔽装置包括分体成型的侧反射片、侧吸收片以及连接件,所述侧吸收片围绕在所述侧反射片外侧,所述连接件安装在所述侧反射片和侧吸收片之间,以使侧反射片与侧吸收片之间形成电磁衰减间距。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磁屏蔽装置围绕在电磁线盘外侧,而主控板位于电磁屏蔽装置的外侧,因此电磁屏蔽装置能够有效减少主控板受到的电磁干扰,进而保证了主控板的正常工作;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磁屏蔽装置包括分体成型的侧反射片、侧吸收片以及连接件,侧吸收片围绕在侧反射片外侧,连接件安装在侧反射片和侧吸收片之间,以使侧反射片与侧吸收片之间形成电磁衰减间距。如此一来,能使得部分穿透侧反射片的电磁波进一步衰减,进而能够使侧吸收片将衰减后的电磁波吸收并传导至锅具处,以此提升了电磁屏蔽装置的电磁屏蔽效果,减少了电磁辐射。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为电磁炉,包括炉体,炉体包括底座100、上盖(图中未示出)和安装在上盖上的面板(图中未示出),炉体内安装有电磁线盘200和围绕在电磁线盘200外侧的电磁屏蔽装置,炉体内还安装有位于电磁屏蔽装置外侧的风扇组件和主控板。电磁屏蔽装置包括分体成型的侧反射片300、侧吸收片400以及连接件500,其中侧反射片300为铝片或铝合金片,或者,侧反射片300包括塑胶本体和镀设在塑胶本体表面的铝层或铝合金层,而侧吸收片400为铁磁性金属片。侧吸收片400围绕在侧反射片300外侧,连接件500安装在侧反射片300和侧吸收片400之间,以使侧反射片300与侧吸收片400之间形成电磁衰减间距,即在连接件500的隔离作用下,侧反射片300与侧吸收片400之间能够形成电磁衰减间距,电磁衰减间距的大小与连接件500的厚度相等或略大于连接件500的厚度。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主控板位于电磁屏蔽装置的外侧,因此电磁屏蔽装置能够有效减少主控板受到的电磁干扰,进而保证了主控板的正常工作;此外,电磁加热装置在工作时,由于接入市电、电路板的电子元件特性,以及交变的磁场谐波作用,产生了跨度10Hz-400kHz的电磁波,其中绝大部分都集中在20kHz-40kHz,频率越高的电磁波越容易被吸收和反射;侧反射片300在其作用范围内,将电磁线盘向外泄漏的大部分电磁波反射后作用于在电磁加热装置上部的加热载体内,如锅具,使电磁能量被加热载体利用,同时减少电磁泄露。但任何的电磁反射都不是充分的,透过侧反射片厚度方向的少量电磁波经铁磁性材料组成的侧吸收片400二次吸收。因此侧吸收片400作为侧反射片300的补充,用于吸收余量电磁波,其吸收的原理和加热载体一样是基于涡流效应;如仅设置侧吸收片400,则会吸收过多电磁辐射引起加热温度过高进而引发危险。本实施例中由于在侧反射片300与侧吸收片400之间设置了连接件500,因此能使得部分穿透侧反射片300的电磁波经过电磁衰减间距得到进一步的衰减,随后被侧吸收片400吸收并传导至锅具处,以此提升了电磁屏蔽装置的电磁屏蔽效果,减少了电磁辐射。
本实施例中连接件500为环形的连接件,连接件的内侧面设有内卡扣510,侧反射片300上设有通孔310,内卡扣510包括卡接臂和设在卡接臂顶端并沿着侧反射片300周向向一侧延伸的卡接凸起,组装时,待卡接凸起穿过通孔310后向着卡接凸起延伸的方向旋转连接件500,以使连接件500卡接到位,完成连接件500与侧反射片300的卡接。在连接件的外侧面底部设有外卡扣520,将侧吸收片400套装在连接件500外侧后,用力按压侧吸收片400以使侧吸收片400的底部卡接与外卡扣520卡接固定,以此实现侧吸收片400与外卡扣520卡接。由此,能够实现三者的可拆安装,以便于后期单独更换。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件还可为多个间隔设置的弧形连接件。
由于侧反射片300和侧吸收片400均能导电,为了避免两者之间实现电传导,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为耐高温的塑胶件,以此实现绝缘的目的,同时采用耐高温的树脂件也避免了连接件因高温发生变形导致电磁衰减间距发生变化。
本实施例中连接件500的厚度为0.5mm~10mm,此时侧反射片300与侧吸收片400之间形成的电磁衰减间距也为0.5mm~10mm。当连接件500的厚度小于0.5mm时,此时电磁衰减间距较小,电磁波在间隙中衰减程度较弱,仍有部分穿透侧反射片300的电磁波会穿透侧吸收片400向外辐射,电磁屏蔽效果较差;当连接件500的厚度大于10mm时,电磁衰减间距较大,此时电磁屏蔽装置的体积较大,增加了制造成本。为此,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500的厚度为0.5mm~10mm,如此设计,既能够保证电磁屏蔽装置的体积,又能增加电磁波反射和折射的次数,使部分穿透侧反射片300的电磁波进一步衰减,以保证电磁屏蔽效果。连接件500的厚度优选为5mm。当然,可选的,连接件500的厚度还可以为但不限于0.5mm、1mm、2mm、3mm、4mm、6mm、7mm、8mm、9mm或10mm。
此外,为了保证侧反射片300和侧吸收片400的结构强度和减少电磁屏蔽装置的重量,本实施例中侧反射片300的厚度0.5mm~4.5mm,优选为2.5mm;而侧吸收片400的厚度为0.5mm~3.5mm,优选为2mm。
为了避免锅具热量流失,本实施例中连接件上间隔设有多个开孔530,开孔530内填充有隔热保温件。如此设计,能够实现隔热保温的功能,防止了锅具底部热量的流失,提高加热了效率。
为了提高电磁屏蔽装置的屏蔽效果和保证电磁加热效果,本实施例中的侧反射片300、连接件500和侧吸收片400均自下而上呈锥状扩张延伸。如此设计,既能增加对电磁波的反射次数,以此提升电磁屏蔽效果,又能汇聚更多的磁力线穿过锅具,以保证电磁加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电磁线盘200安装在底座100上,为了进一步避免电磁波从电磁屏蔽装置与面板之间发生泄漏,炉体内设有弹性支撑组件,弹性支撑组件向面板方向支撑电磁屏蔽装置,以使电磁屏蔽装置的上端与面板相抵。如此设计,即使底座发生变形时,在弹性支撑组件的弹性支撑作用下,也能始终保证电磁屏蔽装置上端与面板相抵的状态,由此避免了电磁屏蔽装置上端与面板之间产生间隙而导致电磁泄露,提升了防辐射效果,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电磁屏蔽装置安装在底座100上,侧反射片300的底部设有径向向内延伸的安装边320,弹性支撑组件包括连接柱和弹性件,连接柱固定于底座100的底壁上,弹性件、安装边320和电磁线盘200均套设在连接柱上,安装边320位于弹性件顶端与电磁线盘底部之间,电磁线盘200向下压持安装边320以压缩弹性件,以使弹性件向上支撑电磁屏蔽装置,在面板未安装时,在弹性件向上支撑的作用下,电磁屏蔽装置的顶面略高于上盖的顶面,由此使得面板安装在上盖上后,电磁屏蔽装置上端与面板保持相抵的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弹性支撑组件还只包括弹性件,电磁线盘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座的螺钉柱上,电磁线盘的底部设有安装柱,安装柱为螺钉,螺钉的尾部依次穿过依次弹性件和安装边后锁紧到电磁线盘上,弹性件压装在安装边和螺钉的头部之间,在面板未安装时,在弹性件向上支撑的作用下,电磁屏蔽装置的顶面略高于上盖的顶面,由此使得面板安装在上盖上后,电磁屏蔽装置上端与面板保持相抵的状态。
当然,弹性支撑组件还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已公开的其他结构,只要能够保证弹性支撑组件向面板方向支撑电磁屏蔽装置,使电磁屏蔽装置的上端与面板相抵即可,在此不再详述。
可以理解的是,电磁屏蔽装置还可安装在上盖上,即在侧反射片的顶部、连接件的顶部和侧吸收片的顶部分别设有径向向外延伸的翻边,上盖设有安装口和自安装口边缘向内延伸形成的支撑部,翻边与支撑部配合固定而安装至上盖上,且设于侧反射片上的翻边与面板相抵,如此能实现电磁屏蔽装置的顶端与面板相抵。具体的,支撑部和翻边其中之一设有限位柱,另一个设有与限位柱相匹配的限位孔,通过限位柱和限位孔配合可使翻边固定在支撑部上;或者安装边与支撑部通过螺钉固定;或者安装边与支撑部粘接固定;或者安装边搭接在支撑部上后,通过面板与上盖的粘接固定,使翻边夹装固定在面板与支撑部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件还可粘接固定在侧反射片和侧吸收片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侧反射片、连接件和侧吸收片还可均为直筒状。
表1反映了仅设置侧反射片和使用本方案的电磁辐射减少幅度。
表1设置侧反射片与设置侧反射片+侧吸收片后剩余的辐射值在各个方向占标准辐射值的比例
方案 前(%) 后(%) 左(%) 右(%)
仅设置侧反射片 3.48 5.68 4.21 4.23
设置侧反射片+侧吸收片 1.27 1.52 1.82 1.91
以上测试方法及标准采用EN62233-2008,仪器使用ELT-400家电电磁辐射暴露测量仪,仪器测量范围是10Hz-400kHz,标准辐射值为中国国家标准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从表1可以看出,当在防辐射的侧反射片上再加上侧吸收片后,使电磁加热装置各个方向辐射值都进一步明显降低。
实施例二、
如图4至6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500的内侧面设有第二内卡扣540,连接件500的外侧面设有第二外卡扣550,侧反射片300上设有与第二内卡扣540卡接配合的内卡接孔,侧吸收片400上设有与第二外卡扣550卡接配合的外卡接孔。
实施例三、
如图7至8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侧反射片300、侧吸收片400和连接件500通过螺钉柱600和螺钉700连接固定,螺钉柱600的一端设有弹性卡扣610,弹性卡扣610与侧吸收片400卡接固定,螺钉柱的柱体贯穿连接件500,随后螺钉700穿过侧反射片300锁紧在螺钉柱600上。
可以理解的是,弹性卡扣还可与侧反射片卡接固定,螺钉柱的柱体贯穿连接件,随后螺钉穿过侧吸收片锁紧在螺钉柱上。
本实用新型仅以电磁炉为例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也可以运用在电磁加热的保温器、电热锅或豆浆机等其它家电产品上。这种非本质的变化也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内安装有电磁线盘和围绕在所述电磁线盘外侧的电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屏蔽装置包括分体成型的侧反射片、侧吸收片以及连接件,所述侧吸收片围绕在所述侧反射片外侧,所述连接件安装在所述侧反射片和侧吸收片之间,以使侧反射片与侧吸收片之间形成电磁衰减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环形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分别设有内卡扣和外卡扣,所述侧反射片与所述内卡扣卡接,所述侧吸收片与所述外卡扣卡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耐高温的塑胶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上间隔设有多个开孔,所述开孔内填充有隔热保温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反射片、连接件和侧吸收片均自下而上呈锥状扩张延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粘接或螺钉连接固定在所述侧反射片和侧吸收片之间。
7.如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厚度为0.5mm~10mm。
8.如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包括底座、上盖和安装在上盖上的面板,所述电磁线盘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炉体内设有弹性支撑组件,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向所述面板方向支撑所述电磁屏蔽装置,以使所述电磁屏蔽装置的上端与所述面板相抵。
9.如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包括底座、上盖和安装在上盖上的面板,所述电磁线盘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电磁屏蔽装置安装在所述上盖上,且所述电磁屏蔽装置的顶端与所述面板相抵。
10.如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反射片为铝片或铝合金片,或者所述侧反射片包括塑胶本体和镀设在塑胶本体表面的铝层或铝合金层,所述侧吸收片为铁磁性金属片。
CN201921096405.4U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Active CN2105686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96405.4U CN210568638U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96405.4U CN210568638U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68638U true CN210568638U (zh) 2020-05-19

Family

ID=70643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96405.4U Active CN210568638U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686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568638U (zh) 一种低辐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WO2009055998A1 (fr) Dispositif d'élimination de rayonnement pour four électromagnétique sans rayonnement
CN211290225U (zh) 一种安全可靠的电磁炉
CN210579314U (zh)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CN210725396U (zh) 低辐射电磁加热设备
CN219283405U (zh) 加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09899155U (zh) 烹饪器具
CN208046951U (zh) 低辐射的电磁烹饪器具
CN216932722U (zh) 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20898450U (zh) 一种加热结构及加热锅
CN219103068U (zh) 加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7540833U (zh) 烹饪器具和烹饪套组
CN216795317U (zh) 一种防磁泄漏的电磁感应线圈盘组件
CN219107699U (zh)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19756449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20141360U (zh) 一种压力烹饪器具
CN211297004U (zh) 一种电磁炉
CN213542566U (zh) 具有更好绝缘性能的电陶炉结构
CN216675100U (zh) 一种餐桌结构
CN218942971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2729573U (zh) 一种用于自动炒菜机的电磁炉加热结构
CN210951417U (zh) 具有立体加热功能的电磁炉
CN213395453U (zh) 烹饪器具
CN213909708U (zh) 一种带远红外发热功能的料理锅
CN218074019U (zh) 电暖桌及其桌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26

Address after: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