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03814U - 一种液体包装袋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体包装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03814U
CN210503814U CN201920938561.4U CN201920938561U CN210503814U CN 210503814 U CN210503814 U CN 210503814U CN 201920938561 U CN201920938561 U CN 201920938561U CN 210503814 U CN210503814 U CN 2105038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packaging bag
cut line
line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3856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嘉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Blue Moon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Blue Moon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Blue Moon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Blue Moon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3856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038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038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038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g Frames (AREA)

Abstract

一种液体包装袋,涉及液体包装技术领域,包括前片、后片,二者左右贴合形成两侧的第一密封区,在前片及后片的上部设有用于撕开包装袋的半切割线;还包括底片,位于前片及后片的底部,分别与前片及后片贴合形成第二密封区,所述前片及后片上部的贴合部分形成预热区,未贴合部分形成灌装开口区,所述预热区的宽度b1与灌装开口区的宽度b2满足:b1/b2=0.2~0.45;所述半切割线穿过第一密封区及预热区。本实用新型在半切割线生产时,可以保证生产半切割线的稳定性,在进行半切割线制作时,包装袋不易被击穿或者由于包装袋不稳定移位导致半切割线跑偏。

Description

一种液体包装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包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液体包装袋。
背景技术
一般家用的洗衣液、洗手液、洗洁精等均储存于灌装容器内,为了节约成本,市面上开发了一种包装袋,在家用的灌装容器内的日化洗涤液使用完毕之后,将包装袋中的补充液灌入灌装容器内即可,因为包装袋成本比灌装容器低,减少灌装容器的浪费,用包装袋替代灌装容器可以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在中国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206307449U中公开了一种补充液包装袋,包括前片、后片和底片,所述前片和后片整体呈矩形,两者三边热封,形成热封区,两者底边与底片热封形成具有一腔体的密封包装袋结构,所述包装袋一顶角设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设有延伸至包装袋边缘的半切割线,沿半切割线撕开包装袋顶角后,所述开口部形成凸出的灌注口,因此在使用时无需使用工具就能够沿半切割线轻易撕开包装袋,撕开后形成的凸出的灌注口便于灌装。该专利的灌注口由梯形凸出段及两侧延伸至边缘的直线段构成,也即半切割线上存在多个折弯处,在撕开时受用力的方向的影响很大,一旦用力的方向错误就难以撕开,甚至撕破袋身导致液体外洒,为了避免出现此种情况,在对撕开部进行制作时,会将撕开的半切割线刻画得较深,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多个折弯处的折痕难以制作,因此,需要一种可以保证生产稳定性及半切割线稳定性的液体包装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液体包装袋,在半切割线生产时,可以保证生产半切割线的稳定性,在进行半切割线制作时,包装袋不易被击穿或者由于包装袋不稳定移位导致半切割线跑偏。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体包装袋,包括前片、后片,二者左右贴合形成两侧的第一密封区,在前片及后片的上部设有用于撕开包装袋的半切割线;还包括底片,位于前片及后片的底部,分别与前片及后片贴合形成第二密封区,所述前片及后片上部的贴合部分形成预热区,未贴合部分形成灌装开口区;所述半切割线穿过第一密封区及预热区。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实际生产本液体包装袋时,预先裁取合适大小的前片、后片及底片,在前片、后片上划分出用于热封的第一密封区、第一密封区延伸部及预热区,在底片划分出用于热封的第二密封区。本实用新型中的液体包装袋制作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灌装,因此,需要在前片及后片上部留有一定的灌装开口区,综合考虑预热区的作用及灌装的方便程度,设置预热区的宽度b1与灌装开口区的宽度b2满足:b1/b2=0.2~0.45,且b2≥40mm。更进一步地,所述预热区由外、中、内三层构成,外层为PET或PP材质,提供印刷区域;中层为尼龙材质,用于提高撕开区域的强度;内层为PE材质,用于热封。所述在进行撕开区域生产时,采用冲切的方式在预热区、前片、后片及第一密封区上设置半切割线时,根据前片、后片的厚度设置合理的切割线深度,不容易击穿前片及后片;由于预热区的强度高于其他位置的前片、后片,在冲切切割线时,不容易因为前片、后片的过度柔软导致冲切移位,有利于保证生产半切割线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预热区上部设有与半切割线上部相连的缺口。为了提高撕开时的连续性,所述预热区上部设有与半切割线上部相连的缺口,所述缺口为倒置的三角形,一方面向用户指示此处为撕开口,且为随后的液体灌装提供定位,另一方面倒置的三角形也便于客户撕开,相比于矩形开口或线形开口更省力。
半切割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半切割线、第二半切割线、第三半切割线及第四半切割线。
所述第一半切割线为曲线,其至少位于预热区内,甚至可以从预热区延伸到第一密封区延伸部内,为提高撕开的连贯性,第一半切割线的上端与倒三角形的缺口的下部尖端相连。
所述第二半切割线为直线,分别位于前片及后片上,由于预热区经过热封后强度变大,撕开经过时用力较大,为避免在撕开过程中,第一半切割线转到第二半切割线的过程中断,将第二半切割线的局部设置在预热区内,且其直线倾角∠a=40~50°;为了提高第二半切割线与第一半切割线的过渡,在二者之间采用圆弧过渡。
所述第三半切割线为曲线,用于改变第二半切割线到第四半切割线的走向趋势,为了提高第三半切割线与第二半切割线、第一半切割线的过渡,在第三半切割线两端分别与第二半切割线、第一半切割线之间采用圆弧过渡。
所述第四半切割线为直线,位于第一密封区内,优选地,第四半切割线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密封区的左右两侧;其次,第四半切割线的直线倾角∠b=20~40°
进一步地,为了缩短半切割线占有的液体包装袋高度区域,将第四半切割线设置的更为平缓,设置所述第二半切割线的直线倾角∠a与第四半切割线的直线倾角∠b满足:∠a>∠b。
进一步地,为提高撕开时的成功率,所述半切割线设有3条,两条相邻半切割线之间的间距d为1.5~3mm,采用此间距的目的在于,避免间距过小导致加工难度增大,避免间距过大导致半切割线彼此之间关联性不够导致的撕开成功率降低。
进一步地,3条所述半切割线彼此间互相平行,每两条相邻半切割线之间的间距d为 1.5~3mm;为了用户更便利的撕开,且不易撕偏,可在半切割线远离预热区的一端为敞开状,也就是说,第一半切割线、第二半切割线、第三半切割线区间保持平行,但在第四半切割线的结束端,至少有两条第四半切割线的间距是逐渐增大的。
进一步地,在半切割线所在区域内设有第一贯穿线及第二贯穿线;所述第一贯穿线位于第一半切割线区域内,其上端与缺口之间留有间断区;所述第二贯穿线位于第四半切割线区域内。
进一步地,在第二密封区左右两侧的区域内分别设有一组热风板,用于密封第二密封区时排气。
为了避免底片密封形成第二密封区的过程中出现气泡,或者气泡无法排出导致在密封区域内不可控的流走导致液体包装袋出现漏液情况,在所述第二密封区左右两侧的区域内设有一组热风板,用于密封第二密封区时排气。所述热风板为三个带圆角的长条状结构,此区域内的底片与前片或后片之间存在间隙,在热压第二密封区时,此部分不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密封区由位于前片的前片第二密封区及位于后片的后片第二密封区构成,在前片第二密封区、后片第二密封区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组热风板;所述前片第二密封区、后片第二密封区与底片及前片、后片形成支撑液体包装袋填充后站立的底部。
进一步地,在前片第二密封区、后片第二密封区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三热封区,用于将前片第二密封区、后片第二密封区的左右两侧局部贴合。
本实用新型中的前片第二密封区、后片第二密封区在灌装后会撑开,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液体包装袋为软质材料,为避免材料强度不够,倒置撑开过度后站立不稳,在在前片第二密封区、后片第二密封区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三热封区,用于将前片第二密封区、后片第二密封区的左右两侧局部贴合。也就是说,在底片的左右两侧,除了第三热封区之外,左右两侧其他区域及底部为可以张开的区域,但受限于第三热封区的设置,使得灌装后的液体包装袋不会被撑变形,也便于灌装后的液体包装袋的运输和储存。
进一步地,由于前片第二密封区、后片第二密封区需要与底片及前片、后片形成支撑液体包装袋填充后站立的底部,为保障液体包装袋灌装完成后站立的稳定性,设置 H/W=1.60~1.85;(h1-h2)/(W-2W1)=0.25~0.28。其中,前片或后片的高度为H、前片或后片的宽度为W、底片的高度为h1、第二密封区的最小高度为h2、第一密封区的宽度为W1。
进一步地,当液体包装袋灌装后,其底部承受的压力较大,为保证密封区具有足够的热封强度,避免袋子在运输或使用环节出现热封强度不足,导致破袋漏液的现象,设置所述第二密封区的最小高度h2=4~9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效效果:
(1)由于预热区的强度高于其他位置的前片、后片,在冲切切割线时,不容易因为前片、后片的过度柔软导致冲切移位,有利于保证生产半切割线的稳定性;
(2)倒三角形的缺口的设置一方面向用户指示此处为撕开口,且为随后的液体灌装提供定位,另一方面倒置的三角形也便于客户撕开,相比于矩形开口或线形开口更省力;
(3)设置第三热封区使得灌装后的液体包装袋不会被撑变形,也便于灌装后的液体包装袋的运输和储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底片的展开图。
图3为实施例1中图1中A处放大图。
图4为半切割线分段区间示意图。
图5为图1中B处放大图。
图6为密封后的液体包装袋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中图1中A处放大图。
图8为图7中C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液体包装袋,由前片1、后片2及底片3贴合而成,所述前片1、后片2的左右两侧分别贴合形成第一密封区51,底片3对折形成折痕3a,在折痕3a的前后两侧分别形成一定空间的弧形区域,在该弧形区域边界线3b与折痕3a之间的底片3不与前片 1、后片2贴合,位于该弧形区域边界线3b以外的底片3与前片1、后片2贴合形成第二密封区52。所述前片1及后片2上部的贴合部分形成预热区4,未贴合部分形成灌装开口区,所述预热区4的宽度b1与灌装开口区的宽度b2满足:b1/b2=0.2~0.45,且b2≥40mm,优选地,b1/b2=0.2或0.25或0.3或0.4或0.45。所述半切割线8穿过第一密封区51及预热区4。
结合图2可知,所述第二密封区52由位于前片1的前片第二密封区521及位于后片2的后片第二密封区522构成;所述前片第二密封区521、后片第二密封区522与底片3及前片1、后片2形成支撑液体包装袋填充后站立的底部。
此外,为了避免底片3分别与前片1、后片2贴合形成前片第二密封区521、后片第二密封区522的过程中出现气泡,或者气泡无法排出导致在密封区域内不可控的流走导致液体包装袋出现漏液情况,在所述第二密封区52左右两侧的区域内,也就是在前片第二密封区 521、后片第二密封区52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组热风板31,用于密封第二密封区52时排气。所述热风板31为三个带圆角的长条状结构,此区域内的底片3与前片1或后片2之间存在间隙,在热压第二密封区521时,此部分不贴合。
此外,由于前片第二密封区521、后片第二密封区522需要与底片3及前片1、后片2形成支撑液体包装袋填充后站立的底部,为保障液体包装袋灌装完成后站立的稳定性,设置 H/W=1.60~1.85、(h1-h2)/(W-2W1)=0.25~0.28;优选地,H/W=1.60或1.65或1.70或1.75 或1.80或1.85、(h1-h2)/(W-2W1)=0.25或0.26或0.27或0.28。其中,前片1或后片2的高度为H、前片1或后片2的宽度为W、底片3的高度为h1、第二密封区52的最小高度为h2、第一密封区51的宽度为W1。在此处,前片第二密封区521、后片第二密封区522在灌装后会撑开,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液体包装袋为软质材料,为避免材料强度不够,倒置撑开过度后站立不稳,在在前片第二密封区521、后片第二密封区522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三热封区53,用于将前片第二密封区521、后片第二密封区522的左右两侧局部贴合。也就是说,在底片3的左右两侧,除了第三热封区53之外,左右两侧其他区域及底部为可以张开的区域,但受限于第三热封区53的设置,使得灌装后的液体包装袋不会被撑变形,也便于灌装后的液体包装袋的运输和储存。
当液体包装袋灌装后,其底部承受的压力较大,为保证密封区具有足够的热封强度,避免袋子在运输或使用环节出现热封强度不足,导致破袋漏液的现象,设置所述第二密封区的最小高度h2=4~9mm;优选地,h2=4mm或5mm或6mm 7mm或8mm或9mm。
结合图1及图3可知,在前片1及后片2的上部设有用于撕开包装袋的半切割线8,所述半切割线8穿过第一密封区51及预热区4。为了提高撕开时的连续性,所述预热区4上部设有与半切割线8上部相连的缺口6,所述缺口为倒置的三角形,一方面向用户指示此处为撕开口,且为随后的液体灌装提供定位,另一方面倒置的三角形也便于客户撕开,相比于矩形开口或线形开口更省力。
结合图3、图4和图5可知,所述半切割线8设有3条,彼此互相平行,且间距d为1.5~3mm。为提高预热区4的实际使用效果,需要避免缺口6占用预热区4的区域过大,因此,将远离灌装开口区一侧的第一密封区延伸部54延伸到预热区4上部,使得延伸宽度等于预热区4的宽度b1,也保证第一密封区延伸部54不占用灌装开口区的区域。
每条半切割线8均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半切割线81、第二半切割线82、第三半切割线 83及第四半切割线84。
所述第一半切割线81为曲线,其至少位于预热区4内,甚至可以从预热区4延伸到第一密封区延伸部54内,为提高撕开的连贯性,第一半切割线81的上端与倒三角形的缺口6的下部尖端相连。
所述第二半切割线82为直线,分别位于前片1及后片2上,由于预热区4经过热封后强度变大,撕开经过时用力较大,为避免在撕开过程中,第一半切割线81转到第二半切割线82的过程中断,将第二半切割线82的局部设置在预热区4内,且其直线倾角∠a=40~50°,优选地,∠a=45°;为了提高第二半切割线82与第一半切割线81的过渡,在二者之间采用圆弧过渡。
所述第三半切割线83为曲线,用于改变第二半切割线82到第四半切割线84的走向趋势,为了提高第三半切割线83与第二半切割线82、第一半切割线81的过渡,在第三半切割线83两端分别与第二半切割线82、第一半切割线81之间采用圆弧过渡。
所述第四半切割线84为直线,位于第一密封区51内,优选地,第四半切割线84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密封区51的左右两侧;其次,第四半切割线84的直线倾角∠b=20~40°,优选地,∠b=30°,为了缩短半切割线8占有的液体包装袋高度区域,将第四半切割线84设置的更为平缓,也就是说,第二半切割线82的直线倾角∠a与第四半切割线84的直线倾角∠b满足:∠a>∠b。
为进一步提高用户撕开时的便利以及更省力,在在半切割线8所在区域内设有第一贯穿线71及第二贯穿线72。
所述第一贯穿线71位于3条第一半切割线81之间的区域内,为避免罐装后的液体包装袋在运输后由于外力撕开,在第一贯穿线71上端与缺口6之间留有间断区9,充当撕开时的缓冲带,同时,第一贯穿线71的下端不超过第一半切割线81与第二半切割线82的连接处。
所述第二贯穿线72位于3条第四半切割线84之间的区域内,且位于第一密封区51内;设置第二贯穿线72的目的在于,当用户从缺口6开始撕开时,若出现中间终止等情况,可以选择从第二贯穿线72开始、沿着半切割线8逆向向缺口6方向撕开,保证液体包装袋能正常使用,另一方便也用于限制用户实际撕开的终止点,因此,优选地,将第二贯穿线72的一端位于第一密封区51的外沿,且第二贯穿线72占据第一密封区51的宽度为50%~70%。
在实际生产本液体包装袋时,先将制作液体包装袋的材料解卷,裁取合适大小的前片1、后片2,折底得到底片3,在前片1、后片2上划分出用于热封的第一密封区51、第一密封区延伸部54及预热区4,在底片3上根据折痕3a及弧形区域边界线3b划分出用于热封的第二密封区52,并留下用于排气的热风板31。再将前片1、后片2调整后对齐,通过热封将前片1、后片2及底片3进行贴合热封得到第一密封区51、第二密封区52及第三热封区53。在进行撕开区域生产时,先采用冲切的方式在第一密封区延伸部54、预热区4、前片1、后片2 及第一密封区51上设置半切割线8,再采用刀模切割出倒三角形的缺口6,随后,采用刀模将第一贯穿线71及第二贯穿线72设置在所属位置,最后进行灌装。
如图6所示,当灌装完成后,通过热封灌装开口区形成第四密封区55,如此,可以保证整个液体包装袋的密封性和良好的运输储存功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7所示,为了用户更便利的撕开,且不易撕偏,可在半切割线8远离预热区4的一端为敞开状。
如图8所示,3条第一半切割线81、3条第二半切割线82、3条第三半切割线83彼此之间分别保持平行,且间距d为1.5~3mm;优选地,d=2mm。但在第四半切割线84的结束端,至少有两条第四半切割线84的间距是逐渐增大的,也就是说,d1>d,和/或d2>d。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液体包装袋,包括前片(1)、后片(2),二者左右贴合形成两侧的第一密封区(51),在前片(1)及后片(2)的上部设有用于撕开包装袋的半切割线(8);还包括底片(3),位于前片(1)及后片(2)的底部,分别与前片(1)及后片(2)贴合形成第二密封区(52),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片(1)及后片(2)上部的贴合部分形成预热区(4),未贴合部分形成灌装开口区;所述半切割线(8)穿过第一密封区(51)及预热区(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体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区(4)上部设有与半切割线(8)上部相连的缺口(6),半切割线(8)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半切割线(81)、第二半切割线(82)、第三半切割线(83)及第四半切割线(84);
所述第一半切割线(81)为曲线,位于预热区(4)内,其上端与缺口(6)相连;
所述第二半切割线(82)为直线,分别位于前片(1)及后片(2)上,且局部位于预热区(4)内;
所述第三半切割线(83)为曲线,用于改变第二半切割线(82)到第四半切割线(84)的走向趋势;
所述第四半切割线(84)为直线,位于第一密封区(51)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体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切割线(8)设有3条,两条相邻半切割线(8)之间的间距d为1.5~3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液体包装袋,其特征在于,3条所述半切割线(8)彼此间互相平行,或在半切割线(8)远离预热区(4)的一端为敞开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液体包装袋,其特征在于,在半切割线(8)所在区域内设有第一贯穿线(71)及第二贯穿线(72);所述第一贯穿线(71)位于第一半切割线(81)区域内,其上端与缺口(6)之间留有间断区(9);所述第二贯穿线(72)位于第四半切割线(84)区域内。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液体包装袋,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密封区(52)左右两侧的区域内分别设有一组热风板(31),用于密封第二密封区(52)时排气。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液体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区(52)由位于前片(1)的前片第二密封区(521)及位于后片(2)的后片第二密封区(522)构成;所述前片第二密封区(521)、后片第二密封区(522)与底片(3)及前片(1)、后片(2)形成支撑液体包装袋填充后站立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液体包装袋,其特征在于,在前片第二密封区(521)、后片第二密封区(522)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三热封区(53),用于将前片第二密封区(521)、后片第二密封区(522)的左右两侧局部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5或8所述的一种液体包装袋,其特征在于,定义前片(1)或后片(2)的高度为H、前片(1)或后片(2)的宽度为W、底片(3)的高度为h1、第二密封区(52)的最小高度为h2、第一密封区(51)的宽度为W1,则:
H/W=1.60~1.85;
(h1-h2)/(W-2W1)=0.25~0.28。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液体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区(52)的最小高度h2=4~9mm。
CN201920938561.4U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液体包装袋 Active CN2105038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38561.4U CN210503814U (zh)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液体包装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38561.4U CN210503814U (zh)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液体包装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03814U true CN210503814U (zh) 2020-05-12

Family

ID=70579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38561.4U Active CN210503814U (zh)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液体包装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038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34736B2 (ja) 包装袋
JP5566721B2 (ja) 複合容器
JP5157102B2 (ja) 包装袋
CN103415445A (zh) 可重复密封的开口装置以及包括该开口装置的包装袋
EP3162731A1 (en) Pouch type package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adapatation of such a package
JP5443310B2 (ja) 包装用袋
JP5376463B2 (ja) 包装袋及び同包装袋を用いた包装製品
RU2520904C2 (ru)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ная упаковка, включающая упаковочный пакет и внешнюю упаковку
US20100236197A1 (en) Packaging
CN210503814U (zh) 一种液体包装袋
JP2006036367A (ja) 自立袋
CN206984708U (zh) 一种新型八边封包装袋
CN214730415U (zh) 一种一体式包装盒
JP3422093B2 (ja) 簡易自立袋
JP5613555B2 (ja) 流動物包装体、食品容器、容器入り食品セット
JP4139638B2 (ja) 詰め替え用パウチ
JPS58171331A (ja) 包装容器
CN216784341U (zh) 一种茶叶用易撕中封袋
JP6983555B2 (ja) ガセット容器
CN209808167U (zh) 一种新型纸巾盒
CN217477953U (zh)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食品包装袋
JP3722650B2 (ja)
CN221091921U (zh) 压痕折叠式茶叶包
JP2004256158A (ja) 易開封手段を施したピロー包装袋
CN220315606U (zh) 包装片材、包装容器前体及包装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