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16232U - 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416232U CN210416232U CN201920751517.2U CN201920751517U CN210416232U CN 210416232 U CN210416232 U CN 210416232U CN 201920751517 U CN201920751517 U CN 201920751517U CN 210416232 U CN210416232 U CN 21041623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side plate
- panel
- connecting plate
- fixing bra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辅助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及汽车,包括顶板、侧板和连接板;所述侧板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顶板的一组对边连接,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分别与所述顶板的另一组对边连接;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四侧板依次连接;所述顶板、所述侧板和所述连接板构成容置空间。本实用新型采用容置空间结构,与中通道和前座椅横梁连接,有效的提高中通道的强度和刚性,防止副仪表板发生变形和移位,利于分散碰撞能量,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辅助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汽车作为出行的交通工具,消费者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汽车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车身作为汽车整体中最重要的载体部件,在车身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车身的结构强度、成本、安装工艺性等方面,特别是车身上的安装支架,作为固定各专业零部件安装的基体,它的强度、装配工艺性等都是重要考虑因素;车身上副仪表板的安装会影响到车身整体的强度和配工艺性。
副仪表板总成是指位于驾驶座旁边的用于安装手刹和换挡杆等部件的仪表板,消费对副仪表板的质量要求和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副仪表板结构较为复杂,一般通过固定支架与车身固定,副仪表板总体长度较长,由多个固定支架将副仪表板分为几个部分,固定支架作为副仪表板的安装载体,它的强度、装配工艺性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现今的固定支架在强度、防止副仪表板发生变形、移位和分散碰撞能量和车身减重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现今需要设计一个固定支架支架,能够提高车身整体强度的要求,防止副仪表板发生变形和移位,同时能够分散碰撞能量。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为容置空间结构,并且与中通道和前座椅横梁连接,形成腔体结构,有效的提高中通道的强度和刚性,防止副仪表板发生变形和移位,利于分散碰撞能量,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及汽车,包括顶板、侧板和连接板;所述侧板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顶板的一组对边连接,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分别与所述顶板的另一组对边连接;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四侧板依次连接;所述顶板、所述侧板和所述连接板构成容置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包括顶面和四个安装面,所述顶面与所述侧板通过所述安装面平滑过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顶面为凹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第一直板和第一折板,所述第一直板一端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第一直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折板连接,所述第一折板向远离所述容置空间翻折,所述第一直板和所述第一折板的夹角呈120°-125°。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第二直板和第二折板,所述第二直板一端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第二直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折板连接,所述第二折板向远离所述容置空间翻折,所述第二直板和所述第二折板的夹角呈85°-9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第三侧板的夹角和所述第四侧板的夹角均为100°-110°。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第三侧板的夹角和所述第四侧板的夹角均为85°-95°。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架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设有所述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均设有所述第二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宽度为15-20mm。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保护了一种汽车,包括前舱结构,所述前舱结构包括中通道、接头支架和所述固定支架,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中通道连接,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分别通过所述接头支架连接。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及汽车,采用四边结构形成容置空间,与中通道连接,形成封闭的空腔结构,有效的提高中通道的强度和刚性,同时防止副仪表板发生变形和移位。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及汽车,与前座椅横梁连接,形成一个力的传动路径,有效的分散碰撞能量,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副仪表板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板,11-顶面,12-安装面,121-第一安装面,122-第二安装面,2-侧板,21-第一侧板,22-第二侧板,23-第三侧板,24-第四侧板,211-第一直板, 212-第一折板,221-第二直板,222-第二折板,3-连接板,31-第一连接板,32- 第二连接板,4-加强筋,41-第一加强筋,42-第二加强筋,5-中通道,6-接头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而且,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1提供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包括顶板1、侧板2、连接板3和加强筋4,所述顶板1、所述侧板2和所述连接板3构成容置空间结构,能够提高强度并且防止副仪表板发生变形和移位。
如图1所示,所述顶板1包括顶面11和安装面12,所述顶面11与所述侧板2通过所述安装面12平滑过渡连接,所述安装面12包括两个第一安装面121 和两个第二安装面122,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面121与所述顶面11的一组对边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安装面122与所述顶面11的另一组对边连接。
具体地,两个所述第二安装面122分别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为直径8mm 的圆孔,所述安装孔用于与副仪表板的安装。
具体地,所述顶面11为凹面,能够有利于吹风管的通过,同时提高所述固定支架的强度,所述凹面11最高处设有两个定位,其中一个定位孔为圆孔,另一个定位孔为长圆孔,所述定位孔用于所述固定支架在焊接过程的定位作用,同时可以减轻所述固定支架的重量,利于车身的轻量化。
如图1所示,所述侧板2包括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第三侧板23和第四侧板24,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分别与所述顶板1的一组对边连接,所述第三侧板23和所述第四侧板24分别与所述顶板1的另一组对边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侧板21包括第一直板211和第一折板212,所述第一直板211一端与所述顶板1连接,所述第一直板211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折板212 连接,所述第一折板212向远离所述容置空间翻折,所述第一直板211与所述第一折板212的夹角呈120°-125°。
具体地,所述第二侧板22包括第二直板221和第二折222,所述第二直板 221一端与所述顶板1连接,所述第二直板221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折板222连接,所述第二折板222向远离所述容置空间翻折,所述第二直板221与所述第二折板22的夹角呈85°-95°。
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板3包括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所述第一连接板31、所述第三侧板23、所述第二连接板32和所述第四侧板24依次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板31分别与所述第三侧板23的夹角和所述第四侧板24的夹角均为100°-110°。
具体地,所述第二连接板32分别与所述第三侧板23的夹角和所述第四侧板24的夹角均为85°-95°。
如图1所示,所述加强筋4包括第一加强筋41和第二加强筋42,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均设有所述第一加强筋41,所述第三侧板23和所述第四侧板24均设有所述第二加强筋42。
具体地,所述第一加强筋41包括四条,两条所述第一加强筋41的起始点位于所述第一直板211,终止点位于所述第一折板212;另两条所述第一加强筋 41的起始点位于所述第二直板221,终止点位于所述第二折板222;所述第一加强筋41用于防止所述固定支架成型过程中所述翻边板3的回弹,同时能够提高所述固定支架的强度。
具体地,所述第二加强筋42包括两条,一条所述第二加强筋42的起始点位于述第三侧板23,终止点位于所述顶板1;另一条所述第二加强筋42的起始点位于述第四侧板24,终止点位于所述顶板1;所述第二加强筋42能够提高所述固定支架的强度。
具体地,所述加强筋4宽度为15-20mm。
具体地,所述固定支架采用冷轧钢板,所述钢板厚度为1.0mm-1.2mm。
本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能够有效的提高强度,降低车身重量,防止副仪表板发生变形和移位,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前舱结构,所述前舱结构包括中通道5、接头支架6和上述所述副仪表板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包括顶板1、侧板2、连接板3和加强筋4,所述顶板1、所述侧板2和所述连接板3构成容置空间结构,能够提高强度并且防止副仪表板发生变形和移位。
具体地,所述顶板1包括顶面11和安装面12,所述顶面11与所述侧板2 通过所述安装面12平滑过渡连接,所述安装面12包括两个第一安装面121和两个第二安装面122,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面121与所述顶面11的一组对边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安装面122与所述顶面11的另一组对边连接。
具体地,两个所述第二安装面122分别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为直径8mm 的圆孔,所述安装孔用于与副仪表板的安装。
具体地,所述顶面11为凹面,能够有利于吹风管的通过,同时提高所述固定支架的强度,所述凹面11最高处设有两个定位,其中一个定位孔为圆孔,另一个定位孔为长圆孔,所述定位孔用于所述固定支架在焊接过程的定位作用,同时可以减轻所述固定支架的重量,利于车身的轻量化。
具体地,所述侧板2包括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第三侧板23和第四侧板24,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分别与所述顶板1的一组对边连接,所述第三侧板23和所述第四侧板24分别与所述顶板1的另一组对边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侧板21包括第一直板211和第一折板212,所述第一直板211一端与所述顶板1连接,所述第一直板211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折板212 连接,所述第一折板212向远离所述容置空间翻折,所述第一直板211与所述第一折板212的夹角呈120°-125°。
具体地,所述第二侧板22包括第二直板221和第二折222,所述第二直板 221一端与所述顶板1连接,所述第二直板221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折板222连接,所述第二折板222向远离所述容置空间翻折,所述第二直板221与所述第二折板22的夹角呈85°-95°。
具体地,所述连接板3包括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所述第一连接板31、所述第三侧板23、所述第二连接板32和所述第四侧板24依次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板31分别与所述第三侧板23的夹角和所述第四侧板24的夹角均为100°-110°。
具体地,所述第二连接板32分别与所述第三侧板23的夹角和所述第四侧板24的夹角均为85°-95°。
具体地,所述加强筋4包括第一加强筋41和第二加强筋42,所述第一侧板 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均设有所述第一加强筋41,所述第三侧板23和所述第四侧板24均设有所述第二加强筋42。
具体地,所述第一加强筋41包括四条,两条所述第一加强筋41的起始点位于所述第一直板211,终止点位于所述第一折板212;另两条所述第一加强筋 41的起始点位于所述第二直板221,终止点位于所述第二折板222;所述第一加强筋41用于防止所述固定支架成型过程中所述翻边板3的回弹,同时能够提高所述固定支架的强度。
具体地,所述第二加强筋42包括两条,一条所述第二加强筋42的起始点位于述第三侧板23,终止点位于所述顶板1;另一条所述第二加强筋42的起始点位于述第四侧板24,终止点位于所述顶板1;所述第二加强筋42能够提高所述固定支架的强度。
具体地,所述加强筋4宽度为15-20mm。
具体地,所述固定支架采用冷轧钢板,所述钢板厚度为1.0mm-1.2mm。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分别与所述中通道5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空腔结构,增大中通道的横截面高度和面积,能够有效的提高中通道的强度和刚性;所述第三侧板23和所述第四侧板24分别通过所述接头支架6,所述接头支架6与前座椅横梁连接,形成一个传递力的路径,能够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分散碰撞能量,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本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与中通道和前座椅横梁连接,有效的提高中通道的强度和刚性,防止副仪表板发生变形和移位,利于分散碰撞能量,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上述说明已经充分揭露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做的任何改动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相应地,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前述具体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1)、侧板(2)和连接板(3);
所述侧板(2)包括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第三侧板(23)和第四侧板(24),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分别与所述顶板(1)的一组对边连接,所述第三侧板(23)和所述第四侧板(24)分别与所述顶板(1)的另一组对边连接;
所述连接板(3)包括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所述第一连接板(31)、所述第三侧板(23)、所述第二连接板(32)和所述第四侧板(24)依次连接;
所述顶板(1)、所述侧板(2)和所述连接板(3)构成容置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1)包括顶面(11)和四个安装面(12),所述顶面(11)与所述侧板(2)通过所述安装面(12)平滑过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11)为凹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21)包括第一直板(211)和第一折板(212),所述第一直板(211)一端与所述顶板(1)连接,所述第一直板(211)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折板(212)连接,所述第一折板(212)向远离所述容置空间翻折,所述第一直板(211)和所述第一折板(212)的夹角呈120°-12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22)包括第二直板(221)和第二折板(222),所述第二直板(221)一端与所述顶板(1)连接,所述第二直板(221)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折板(222)连接,所述第二折板(222)向远离所述容置空间翻折,所述第二直板(221)和所述第二折板(222)的夹角呈85°-9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31)分别与所述第三侧板(23)的夹角和所述第四侧板(24)的夹角均为100°-1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32)分别与所述第三侧板(23)的夹角和所述第四侧板(24)的夹角均为85°-9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还包括加强筋(4),所述加强筋(4)包括第一加强筋(41)和第二加强筋(42),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均设有所述第一加强筋(41),所述第三侧板(23)和所述第四侧板(24)均设有所述第二加强筋(4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4)宽度为15mm-20mm。
10.一种汽车,包括前舱结构,所述前舱结构包括中通道(5)和接头支架(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项中任意一项所述副仪表板固定支架,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分别与所述中通道(5)连接,所述第三侧板(23)和所述第四侧板(24)分别通过所述接头支架(6)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51517.2U CN210416232U (zh) | 2019-05-23 | 2019-05-23 | 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51517.2U CN210416232U (zh) | 2019-05-23 | 2019-05-23 | 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及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416232U true CN210416232U (zh) | 2020-04-28 |
Family
ID=70372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751517.2U Active CN210416232U (zh) | 2019-05-23 | 2019-05-23 | 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41623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71253A (zh) * | 2022-04-13 | 2022-07-22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副仪表板后安装支架 |
-
2019
- 2019-05-23 CN CN201920751517.2U patent/CN21041623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71253A (zh) * | 2022-04-13 | 2022-07-22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副仪表板后安装支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927100B1 (en) | Vehicle rear structure | |
CN105142987B (zh) | 机动车辆用保险杠 | |
US8317240B2 (en) | Bumper for a motor vehicle | |
CN102695643A (zh) | 车辆用机罩结构 | |
US20200174306A1 (en) | Brackets for mounting a center stack module in an instrument panel | |
CN107891911B (zh) | 电池包车身一体化结构及汽车 | |
CN210416232U (zh) | 一种副仪表板固定支架及汽车 | |
CN208036443U (zh) | 用于车辆的前地板加强板及车辆 | |
CN208360320U (zh) | 外板支撑板、发动机罩及车辆 | |
CN107933696B (zh) | 前车身框式结构及汽车 | |
CN205292794U (zh) | 水箱上横梁加强板 | |
CN205311428U (zh) | 一种汽车安全拉手支架结构 | |
CN104477240A (zh) | 前纵梁加强板、右前纵梁以及汽车 | |
CN210822479U (zh) | 一种中通道下加强板及汽车 | |
CN110395204B (zh) | 一种商用车防护装置 | |
CN205652086U (zh) | 一种防撞杠加强结构及汽车 | |
CN221367208U (zh) | 一种用于汽车的门槛加强板总成 | |
CN215284985U (zh) | 高可靠性的中心横梁加强件 | |
US11981370B2 (en) | Structural member for vehicle | |
CN219215189U (zh) | 支撑结构、车箱及车辆 | |
CN220743153U (zh) | 一种后横梁、车架及车辆 | |
CN204055670U (zh) | 一种汽车的前保险杠骨架结构 | |
CN210416760U (zh) | 一种中通道加强结构及汽车 | |
CN212249631U (zh) | 车门结构及车辆 | |
CN221541755U (zh) | D柱上接头及d柱上接头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