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60320U - 外板支撑板、发动机罩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外板支撑板、发动机罩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60320U
CN208360320U CN201821066965.0U CN201821066965U CN208360320U CN 208360320 U CN208360320 U CN 208360320U CN 201821066965 U CN201821066965 U CN 201821066965U CN 208360320 U CN208360320 U CN 2083603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plate
outside plate
shock
reducing rubber
out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6696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东辉
王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6696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603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603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603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外板支撑板、发动机罩及车辆,外板支撑板包括支撑板本体,支撑板本体上设有多个减重孔和用于设置与外板相连接的减振胶的多个减振胶安装位,多个减振胶安装位分别位于多个减重孔中心的连线相对的两侧并位于多个减重孔所围成的区域的外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板支撑板,减振胶安装位内设置减振胶,通过减振胶实现外板支撑板与外板的连接。多个减振胶安装位设置在多个减重孔的中心的连线相对的两侧并位于多个减重孔所围成的区域的外侧,即相邻两个减振胶安装位之间未设置减振胶安装位(未设置减振胶),即外板支撑板上位于相邻两个减振胶安装位之间的位置处未设置对外板的支撑点,从而增强了外板的行人保护性能。

Description

外板支撑板、发动机罩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外板支撑板、发动机罩和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与行人碰撞造成的交通事故会给行人带来极大的伤害,产生严重的后果,在中国新车碰撞测试(C-NCAP)及欧盟新车碰撞测试(E-NCAP)中,都对车辆的行人保护性能
设定了严格的评分标准。现有的车辆,在发动机盖锁区域,布置用于支撑外板,以提高发动机盖此区域抗凹性能、提高发动机盖刚度并同时兼顾行人保护的外板支撑板。但是现有产品更侧重于对抗凹、刚度的考虑,导致外板支撑板结构较强,虽然对抗凹、刚度有利,但是对行人保护不利,会影响碰撞过程中头部得分,从而影响整车碰撞等级。
因此,希望有一种外板支撑板在保证抗凹、刚度满足的前提下,同时兼顾行人保护,从而满足碰撞时的头部得分,确认整车的碰撞等级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板支撑板、发动机罩和车辆。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外板支撑板,包括支撑板本体,所述支撑板本体上设有多个减重孔和用于设置与外板相连接的减振胶的多个减振胶安装位,多个所述减振胶安装位分别位于多个所述减重孔中心的连线相对的两侧并位于多个所述减重孔所围成的区域的外侧。
另外,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外板支撑板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多个所述减重孔沿所述支撑板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减重孔的数量为6个。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减振胶安装位的数量为5个,其中2个所述减振胶安装位位于多个所述减重孔中心的连线的一侧,3个所述减振胶安装位位于多个所述减重孔中心的连线的另一侧;和/或,所述减振胶安装位沿所述支撑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多个延伸部,分别连接在所述支撑板本体的外边沿,所述延伸部上设有用于与内板相连接的连接点,多个所述延伸部分别位于多个所述减重孔中心的连线的两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连接点的数量为7个,其中3个连接点均匀设置在多个所述减重孔中心的连线的一侧,4个连接点均匀设置在多个所述减重孔中心的连线的另一侧。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发动机罩,包括:外板;内板,设置在所述外板下侧并与所述外板相连接;和如第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外板支撑板,位于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之间,且减振胶安装位内设置减振胶,用于所述外板支撑板与所述外板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发动机罩,因包括第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外板支撑板,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外板支撑板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外板上设有长条状的增强结构,所述增强结构的延伸方向与多个减重孔中心的连线所在的直线相交。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增强结构包括所述外板上的凸筋、弯折或凹槽。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增强结构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增强结构分别位于支撑板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侧,所述外板支撑板在所述外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多个所述增强结构围设出的区域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第三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罩。
本实用新型第三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车辆,因包括如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罩,因而具有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罩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外板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焊点,2’减振胶安装位,3’减重孔,10’外板支撑板。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外板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2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外板,11增强结构,2内板,3左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4右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5发动机盖锁扣安装板总成,6外板支撑板,61延伸部,62连接点,63减重孔,64减振胶安装位,65支撑板本体,7左发动机盖铰链总成,8右发动机盖铰链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2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外板支撑板和车辆。
如图1所示,外板支撑板10’上设有用于与内板相焊接的12处焊点1’、用于设置减振胶的16个减振胶安装位2’还设有5个减重孔3’。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板支撑板6,外板支撑板6包括支撑板本体65,支撑板本体65上设有多个减重孔63和用于设置与外板1相连接的减振胶的多个减振胶安装位64,多个减振胶安装位64分别位于多个减重孔63中心的连线相对的两侧并位于多个减重孔所围成的区域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外板支撑板6,减振胶安装位64内设置减振胶,通过减振胶实现外板支撑板6与外板1的连接。多个减振胶安装位64设置在多个减重孔63的中心的连线相对的两侧并位于多个减重孔所围成的区域的外侧,即相邻两个减振胶安装位64之间未设置减振胶安装位(未设置减振胶),即外板支撑板6上位于相邻两个减振胶安装位64之间的位置处未设置对外板1的支撑点,从而增强了外板1的行人保护性能。
减振胶安装位可以是凹陷的胶槽或者呈平面状。
外板支撑板6上设有多个减重孔63,以减轻外板支撑板6的重量,实现外板支撑板6的轻量化,同时在保持外板支撑板6的抗凹性能和刚度的同时,增强行人保护性能。设置多个较小面积的减重孔63,相比于设置一个大面积的减重孔63,更能够保证外板支撑板6的抗凹性能和刚度。
优选地,外板支撑板6包括支撑板本体65,多个减重孔63沿支撑板本体65的长度方向(如图3中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支撑板本体65呈长方形或大致呈长方形。多个减重孔63沿支撑板本体65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沿支撑板本体65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多个减重孔63的中心的连线与支撑板本体65的长度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从而使得支撑板本体65各处的刚度及行人保护性能均匀。如图3所示,一部分减振胶安装位靠近支撑板本体的上边沿设置,并位于减重孔的上侧,另一部分减振胶安装位靠近支撑板本体的下边沿设置,并位于减重孔的下侧。
优选地,减重孔63的数量为6个。
当然,减重孔63的数量也可以是7个、8个或5个或其它。减重孔63的形状为长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梯形、圆形、椭圆形或其它形状。多个减重孔63的面积、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优选地,减振胶安装位64的数量为5个,其中2个减振胶安装位64位于多个减重孔63中心的连线的一侧且均匀分布,3个减振胶安装位64位于多个减重孔中心的连线的另一侧且均匀分布。
减振胶安装位64呈长条形,且长条形的长度方向与支撑板本体65的长度方向相同。
减振胶安装位64的数量也可以是6个、7个、3个或4个等。
优选地,外板支撑板6包括支撑板本体65和连接在支撑板本体65外边沿的多个延伸部61,延伸部61上设有用于与内板2相连接的连接点62,连接点62可以是延伸部上设置的与内板相焊接的焊点或者延伸部上设置的与内板相铆接的铆接点,多个延伸部61分别位于多个减重孔63中心的连线的两侧。
在支撑板本体65长边的外边沿设有多个延伸部61,且支撑板本体65两长边的外边沿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延伸部61,每一延伸部61上设有至少一个焊点,通过焊点实现支撑板本体65与内板2的焊接,或者每一延伸部上设有至少一个铆接点,通过铆接点实现支撑板本体与内板的铆接,可以根据外板支撑板的材质的不同,选择其与内板为焊接还是铆接。
优选地,焊点的数量为7个,其中3个焊点均匀设置在多个减重孔63中心的连线的一侧,即3个设置在支撑板本体65一长边的外边沿,4个焊点均匀设置在多个减重孔中心的连线的另一侧,即4个设置在支撑板本体65另一长边的外边沿。或者,铆接点的数量为7个,其中3个铆接点均匀设置在多个减重孔63中心的连线的一侧,即3个设置在支撑板本体65一长边的外边沿,4个铆接点均匀设置在多个减重孔中心的连线的另一侧,即4个设置在支撑板本体65另一长边的外边沿。
当然焊点的数量还可以为4个、5个、6个、8个或9个。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罩,包括:外板1、内板2和如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外板支撑板6,内板2设置在外板1下侧并与外板相连接,外板支撑板6位于内板2和外板1之间,且减振胶安装位64上设置减振胶,用于外板支撑板6与外板1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罩,因包括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外板支撑板6,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外板支撑板6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发动机罩还包括左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3、右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4、发动机盖锁扣安装板总成5、左发动机盖铰链总成7和右发动机盖铰链总成8,其中左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3、右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4、发动机盖锁扣安装板总成5、外板支撑板6通过铆接的方式与内板2连接;然后作为一个总成再与外板1通过包边的形式连接;最后再通过螺栓与左发动机盖铰链总成7、右发动机盖铰链总成8连接。
优选地,外板1上设有长条状的增强结构11,增强结构11设置在支撑板本体65宽度方向(如图4中上下方向)的至少一侧。
由于增强结构11能够增强外板1的刚度,能够起到减振胶的作用,且增强结构11沿支撑板本体65的宽度方向延伸或大致沿支撑板本体65的宽度方向延伸,因此可以去掉支撑板本体65的宽度方向上的减振胶安装位64,即去掉相邻两减重孔63之间的减振胶安装位64,如图3所示,去掉了减重孔63左右两侧的减振胶安装位64,并减少了减重孔63上下两侧的减振胶安装位64的数量。
优选地,增强结构11包括外板1上的凸筋、弯折或凹槽,增强结构11是为了实现车辆的造型设置,同时能够提高外板的美观性。增强结构可以是外板上的特性线或特征线,增强结构可以呈直线状或接近直线状。
优选地,增强结构11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增强结构11分别位于支撑板本体6的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侧,外板支撑板6在外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多个增强结构围设出的区域的内侧。
优选地,如图4所示,在外板1上具有左右两个增强结构11,增强结构11沿上下方向延伸或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分别位于外板支撑板6的左右两侧,增强结构11能够增强外板1的抗凹强度,起到了减重孔63左右两侧的减振胶的作用,因此,减重孔63左右两侧减振胶数量可以减少。
本实用新型第三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发动机罩。
本实用新型第三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因包括如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发动机罩,因而具有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发动机罩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外板支撑板6,对外板支撑板6与内板2之间的焊点62数量、位置进行优化,对外板支撑板6与外板1之间的减振胶数量、位置进行优化,对外板支撑板6减重孔63数量、尺寸进行优化,具体的,外板支撑板6与内板2通过焊点62(图3中圆圈所示,共7处)连接,外板支撑板6与外板1通过减振胶(图3中矩形所示,共5处)连接,在外板支撑板6开有弱化结构和减重的减重孔63(图3中中部豁口所示,共6处)。
通过对原零件的焊点62布置优化、减重孔63结构优化、减振胶布置优化,保证满足抗凹、刚度满足的前提下,同时兼顾行人保护,从而满足性能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外板支撑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板本体,所述支撑板本体上设有多个减重孔和用于设置与外板相连接的减振胶的多个减振胶安装位,多个所述减振胶安装位分别位于多个所述减重孔中心的连线相对的两侧并位于多个所述减重孔所围成的区域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板支撑板,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减重孔沿所述支撑板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板支撑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重孔的数量为6个。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外板支撑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胶安装位的数量为5个,其中2个所述减振胶安装位位于多个所述减重孔中心的连线的一侧,3个所述减振胶安装位位于多个所述减重孔中心的连线的另一侧;和/或,所述减振胶安装位沿所述支撑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外板支撑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延伸部,分别连接在所述支撑板本体的外边沿,所述延伸部上设有用于与内板相连接的连接点,多个所述延伸部分别位于多个所述减重孔中心的连线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板支撑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点的数量为7个,其中3个所述连接点均匀设置在多个所述减重孔中心的连线的一侧,4个所述连接点均匀设置在多个所述减重孔中心的连线的另一侧。
7.一种发动机罩,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板;
内板,设置在所述外板下侧并与所述外板相连接;和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外板支撑板,位于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之间,且减振胶安装位上设置减振胶,用于所述外板支撑板与所述外板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板上设有长条状的增强结构,所述增强结构的延伸方向与多个减重孔中心的连线所在的直线相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结构包括所述外板上的凸筋、弯折或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结构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增强结构分别位于支撑板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侧,所述外板支撑板在所述外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多个所述增强结构围设出的区域的内侧。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罩。
CN201821066965.0U 2018-07-06 2018-07-06 外板支撑板、发动机罩及车辆 Active CN2083603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66965.0U CN208360320U (zh) 2018-07-06 2018-07-06 外板支撑板、发动机罩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66965.0U CN208360320U (zh) 2018-07-06 2018-07-06 外板支撑板、发动机罩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60320U true CN208360320U (zh) 2019-01-11

Family

ID=64924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66965.0U Active CN208360320U (zh) 2018-07-06 2018-07-06 外板支撑板、发动机罩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6032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82026A (zh) * 2019-07-11 2019-09-27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材料车辆机舱盖
CN115009376A (zh) * 2022-06-28 2022-09-06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及车辆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82026A (zh) * 2019-07-11 2019-09-27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材料车辆机舱盖
CN115009376A (zh) * 2022-06-28 2022-09-06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及车辆
CN115009376B (zh) * 2022-06-28 2023-12-05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48966B2 (en) Vehicle front shock tower
JP7044013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CN103253120B (zh) 车辆后部结构
CN208360320U (zh) 外板支撑板、发动机罩及车辆
JP3947709B2 (ja)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CN104512466A (zh) 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CN109204513A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WO2018161699A1 (zh) 车身框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9204460A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61A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05381315U (zh) 车身结构及具有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CN210338051U (zh) 纵梁加强支架、纵梁总成及车辆
CN109204518A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8A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0852643U (zh) 车辆的后纵梁加强结构和车辆
JP6225858B2 (ja) 自動車のボンネット構造
CN109204485A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07631340U (zh) 发动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车辆
CN109204556A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17A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37A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84A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3A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6A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41A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8

Address after: 101300 room 107, building 1, courtyard 4, Hengxing Road, Gaoliying Tow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unctional area)

Patentee after: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801, 8 / F, building 3, No.10 courtyard, Wangjing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102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CHJ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