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制轴承套圈的热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套圈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钢制轴承套圈的热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轴承套圈是轴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为内圈和外圈,内圈的滚道位于外表面,而外圈的滚道位于内表面,钢质的轴承套圈在生产过程中,为了增加轴承套圈的结构强度,需要进行热处理,在热处理过程中常使用淬火油对高温状态下的轴承套圈进行冷却处理。
随着轴承套圈热处理的不断进行,在淬火油的使用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淬火油箱中设置有搅拌冷却结构,但是对直径较大的轴承套圈进行淬火时,搅拌结构会阻碍轴承套圈完全浸没,且对淬火油的冷却效果不佳,无法令淬火油快速冷却。所以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种钢制轴承套圈的热处理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制轴承套圈的热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对直径较大的轴承套圈进行淬火时,搅拌结构会阻碍轴承套圈完全浸没,对淬火油的冷却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钢制轴承套圈的热处理装置,包括循环箱、电机、淬火油箱本体和油泵,所述循环箱顶部外侧固定有电机,且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驱动齿轮,并且驱动齿轮与活动架内侧相互连接,所述活动架与限位套相互连接,且限位套固定在循环箱顶部,并且活动架与底板相互连接,同时底板安装在循环箱内侧底面上,所述底板边侧与侧齿轮相互连接,且侧齿轮固定在连接轴上,并且连接轴安装在循环箱内侧底面上,同时连接轴上固定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与搅拌套筒内侧相互连接,且搅拌套筒内壁与连接轴贴合,并且搅拌套筒底端固定有底凸块,所述底凸块与滑轮架顶部贴合,且滑轮架固定在循环箱内侧底面上,所述底板与顶板相互连接,且顶板上端面与控制板底端相互连接,并且控制板安装在排出管上,所述排出管与淬火油箱本体顶部相互连接,且淬火油箱本体底部安装有油泵,并且油泵与循环箱相互连接。
优选的,所述驱动齿轮上仅有1/3部分分布有齿状结构,且驱动齿轮与活动架内侧的齿状结构为啮合连接,并且活动架与限位套为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板与循环箱为滑动连接,且底板与其边侧对称分布的侧齿轮为啮合连接,并且侧齿轮与连接轴为焊接连接,同时连接轴上对称焊接有定位块。
优选的,所述底板与循环箱为滑动连接,且底板与其边侧对称分布的侧齿轮为啮合连接,并且侧齿轮与连接轴为焊接连接,同时连接轴上对称焊接有定位块。
优选的,所述顶板与控制板底端筒状结构边缘分布的齿状结构为啮合连接,且控制板通过其底端筒状结构上安装的柱状轴与排出管构成转动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钢制轴承套圈的热处理装置,采用新型的结构设计,使得本装置将循环冷却结构外置,保证在对大直径轴承套圈进行冷却时,轴承套圈可以完全浸没于淬火油箱内,且保证了淬火油可以充分冷却,令淬火油可以快速的循环利用;
1.驱动齿轮、活动架、限位套、底板、侧齿轮顶板和控制板为本装置主要的驱动结构,正常工作时,可以驱动冷却结构往复旋转,也可控制温度较高的淬火油少量多次的排入循环箱中;
2.连接轴、定位块、搅拌套筒、底凸块和滑轮架组成的结构为装置中具有冷却功能的结构,可以在往复旋转的过程中,进行小幅的垂直方向上的运动,促进了淬火油的流动散热,缩短了冷却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循环箱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搅拌套筒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定位块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底凸块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循环箱;2、电机;3、驱动齿轮;4、活动架;5、限位套;6、底板;7、侧齿轮;8、连接轴;9、定位块;10、搅拌套筒;11、底凸块;12、滑轮架;13、顶板;14、控制板;15、排出管;16、淬火油箱本体;17、油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钢制轴承套圈的热处理装置,包括循环箱1、电机2、驱动齿轮3、活动架4、限位套5、底板6、侧齿轮7、连接轴8、定位块9、搅拌套筒10、底凸块11、滑轮架12、顶板13、控制板14、排出管15、淬火油箱本体16和油泵17,循环箱1顶部外侧固定有电机2,且电机2的输出轴上安装有驱动齿轮3,并且驱动齿轮3与活动架4内侧相互连接,活动架4与限位套5相互连接,且限位套5固定在循环箱1顶部,并且活动架4与底板6相互连接,同时底板6安装在循环箱1内侧底面上,底板6边侧与侧齿轮7相互连接,且侧齿轮7固定在连接轴8上,并且连接轴8安装在循环箱1内侧底面上,同时连接轴8上固定有定位块9,定位块9与搅拌套筒10内侧相互连接,且搅拌套筒10内壁与连接轴8贴合,并且搅拌套筒10底端固定有底凸块11,底凸块11与滑轮架12顶部贴合,且滑轮架12固定在循环箱1内侧底面上,底板6与顶板13相互连接,且顶板13上端面与控制板14底端相互连接,并且控制板14安装在排出管15上,排出管15与淬火油箱本体16顶部相互连接,且淬火油箱本体16底部安装有油泵17,并且油泵17与循环箱1相互连接。
本例中驱动齿轮3上仅有1/3部分分布有齿状结构,且驱动齿轮3与活动架4内侧的齿状结构为啮合连接,并且活动架4与限位套5为滑动连接,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驱动齿轮3上的齿状结构与活动架4内侧的齿状结构交替啮合时,可以驱动活动架4进行水平方向上的往复滑动,限位套5对活动架4起到限位稳定作用,保证活动架4可以稳定的进行滑动位移;
底板6与循环箱1为滑动连接,且底板6与其边侧对称分布的侧齿轮7为啮合连接,并且侧齿轮7与连接轴8为焊接连接,同时连接轴8上对称焊接有定位块9,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底板6在跟随活动架4进行水平方向上的位移滑动时,可以通过侧齿轮7驱动连接轴8及连接轴8所连结构进行同步旋转;
定位块9与搅拌套筒10内壁上开设的条状凹槽为滑动连接,且搅拌套筒10内壁上开设的条状凹槽的长度大于定位块9的长度,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连接轴8在旋转时,可以通过定位块9和搅拌套筒10内壁上开设的条状凹槽带动搅拌套筒10进行同步旋转,而条状凹槽的长度则令搅拌套筒10在垂直方向上被推动时,搅拌套筒10可以稳定的进行垂直方向上的位移;
顶板13与控制板14底端筒状结构边缘分布的齿状结构为啮合连接,且控制板14通过其底端筒状结构上安装的柱状轴与排出管15构成转动机构,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顶板13在跟随底板6进行位移时,可以利用啮合连接关系稳定的驱动排出管15旋转。
工作原理:使用本装置中,首先向图1的淬火油箱本体16中加入足量的淬火油,令淬火油的液面高于排出管15,向循环箱1中加入一半的淬火油,淬火油箱本体16为现有钢制轴承套圈淬火过程中使用的淬火油箱本体16,与油泵17同为现有成熟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做详细描述,接着将处于高温状态下的轴承套圈浸没在淬火油箱本体16的淬火油中,淬火油吸收热量升温,且淬火油上部温度较底部高;
此时通过外部供电电路为图1中的电机2供电,电机2带动图2中的驱动齿轮3逆时针旋转,驱动齿轮3上的齿状结构先与活动架4内侧长度较短的齿状结构啮合,推动活动架4在限位套5的限位作用下向左滑动,接着驱动齿轮3上的齿状结构与活动架4内侧长度较短的齿状结构脱离,与活动架4内侧长度较长的齿状结构啮合,推动活动架4右滑复位,驱动齿轮3持续旋转,并交替与活动架4内侧长短不同的齿状结构啮合,推动活动架4进行水平方向上的往复运动,图1中的活动架4通过垂直板状结构带动底板6在循环箱1底面上进行同步左右滑动,底板6同样带动顶板13进行左右往复滑动,顶板13在滑动过程中驱动控制板14不断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旋转,控制板14不断打开关闭,淬火油箱本体16中温度较高的上层淬火油就从排出管15中间歇性的排入循环箱1中,与循环箱1中温度较低的淬火油混合;
同时,图2的底板6在滑动的过程中利用啮合连接关系稳定的驱动侧齿轮7进行正反交替旋转,侧齿轮7通过连接轴8和定位块9带动搅拌套筒10进行正反交替旋转,搅拌套筒10通过其表面螺旋状搅拌叶对淬火油箱本体16排出的已经与循环箱1中温度较低的淬火油混合的油体进行正反交替旋转搅拌冷却,在搅拌套筒10旋转的同时,图5中的底凸块11跟随搅拌套筒10旋转接近滑轮架12顶部安装的滑轮,底凸块11的弧形边与滑轮架12顶部安装的滑轮接触,底凸块11和搅拌套筒10被顶起向上运动,图3中的搅拌套筒10就在旋转的同时向上运动并拉伸内侧顶部安装的弹簧,搅拌套筒10内壁开设的条状凹槽结构与定位块9产生相对滑动,接着连接轴8跟随侧齿轮7回旋复位,搅拌套筒10也带着底凸块11回旋复位至图5所示状态,底凸块11与滑轮架12顶部安装的滑轮脱离,不再被顶起,在搅拌套筒10内侧顶部安装的弹簧的作用下下滑复位,侧齿轮7持续正反旋转,搅拌套筒10就在同步正反旋转的同时,进行小幅上下振动,加快淬火油的混合与冷却,再通过外部供电电路为图1中的油泵17供电,油泵17工作并通过管道将冷却完成的淬火油泵17入淬火油箱本体16中,达到持续稳定循环淬火冷却的效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