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48151U - 软排线及线控器 - Google Patents

软排线及线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48151U
CN210348151U CN201921793149.4U CN201921793149U CN210348151U CN 210348151 U CN210348151 U CN 210348151U CN 201921793149 U CN201921793149 U CN 201921793149U CN 210348151 U CN210348151 U CN 2103481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connecting section
wire
flexible flat
flat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9314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锦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9314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481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481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481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imination Of Static Electricit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软排线及线控器,软排线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金属导线;和第一导体,设置在金属导线的至少一侧,且第一导体被配置为与线控器的控制板的地线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排线,第一导体设置在金属导线的至少一侧,且第一导体接地,从而窜入的静电能够通过第一导体快速进行疏导,以达到保护金属导线的目的,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Description

软排线及线控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软排线及线控器。
背景技术
带液晶屏的线控器产品随着屏幕占比越来越大,软排线(液晶排线)与液晶边缘的距离一般都比较近,在液晶边缘测试的静电抗扰度测试比较容易通过缝隙进入到软排线上,损坏液晶或者连接的控制板,因此软排线的抗静电要求越来越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排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软排线的线控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软排线,用于线控器,所述软排线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金属导线;和第一导体,设置在所述金属导线的至少一侧,且所述第一导体被配置为与所述线控器的控制板的地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软排线,第一导体设置在金属导线的至少一侧,且第一导体接地,从而窜入的静电能够通过第一导体快速进行疏导,以达到保护金属导线的目的,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另外,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软排线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体呈网格状。
第一导体呈网格状,使得第一导体强度不至于过大,从而保持软排线的柔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体为铜导体。
第一导体可以为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例如第一导体的材质为铜、银或金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软排线包括:第二导体,盖设在所述金属导线上,且所述第二导体被配置为与所述控制板的地线连接。
第二导体盖设在金属导线上,形成底层为金属导线和第一导体,顶层为第二导体的结构。第二导体接地,以使窜入的静电疏导,增强系统的抗静电能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体呈网格状。
第二导体呈网格状,使得第二导体强度不至于过大,从而保持软排线的柔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体上靠近所述线控器壳体的端部设有开窗,且在开窗处所述第二导体的表面露出第二导体。
第二导体上靠近线控器壳体的端部进行开窗处理,开窗处理后该端部处的第二导体相互间距较大,开窗处第二导体的表面露出第二导体,当静电窜入时,静电由露出的导体吸收,露出的导体接地,使窜入的静电疏导。
开窗处设置在第二导体上靠近线控器壳体处,换言之,第二导体的边缘上设有开窗,该边缘靠近线控器壳体。壳体与液晶组件之间具有缝隙,静电比较容易通过该缝隙进入,因此,第二导体上靠近壳体的边缘(端部)设有开窗且露出导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软排线包括:第三导体,所述金属导线包括弯折部,所述第三导体设置在所述弯折部的至少一侧,且所述第三导体与所述弯折部同向弯折,所述第三导体被配置为与所述控制板的地线连接。
在金属导线的弯折部处设置同向弯折的第三导体,第三导体能够使窜入的静电疏导,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第三导体与弯折部同向设置,保持了软排线的柔性,避免软排线难以弯折。且避免第三导体呈直线设置导致第三导体易断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弯折部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弯折,所述第三导体包括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与所述第四连接段的连接处形成第二弯折,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三连接段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四连接段平行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体与所述第一导体相连接。
第三导体与第一导体相连接,从而实现第三导体的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软排线包括:绝缘层,包覆在所述金属导线上。
在金属导线上设置绝缘层,可以加强软排线的绝缘性能,提高软排线的抗静电干扰能力。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线控器,包括:壳体,限定出安装空间;控制板,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液晶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和如第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软排线,所述软排线与所述液晶组件和所述控制板均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线控器,因包括第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软排线,因而具有第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软排线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线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1金属导线,12弯折部,121第一连接段,122第二连接段,20第一导体,30第二导体,40第三导体,401第三连接段,402第四连接段,50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软排线和线控器。线控器包括壳体50、控制板、液晶组件和软排线。
其中,壳体50限定出安装空间。
控制板设置在安装空间内。
液晶组件包括液晶板和背光板,进一步地,液晶板和背光板为一体式结构,液晶组件设置在壳体50上。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软排线。
实施例一:
软排线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金属导线11和第一导体20。
第一导体20设置在金属导线11的至少一侧,且第一导体20被配置为与控制板的地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软排线,金属导线11的数量为多个,且相互间隔设置,进一步地,多个金属导线11相互平行设置。金属导线11可以为扁平铜线,金属导线11也可以是金、银等材质。
第一导体20设置在金属导线11的至少一侧,且第一导体20通过与控制板的地线连接实现接地,从而窜入的静电能够通过第一导体20快速进行疏导,以达到保护金属导线11的目的,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第一导体20呈网格状。
第一导体20呈网格状,使得第一导体20强度不至于过大,从而保持软排线的柔性,并适当增加软排线的强度。而且,网格状的第一导体20可以减少第一导体20的材料用量,降低软排线的成本。
第一导体20可以为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例如第一导体20的材质为铜、银或金等。可以理解,第一导体20也可以为铜、银或金外的其它导体。
可以是在金属导线11的一侧设有第一导体20。也可以是在金属导线11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导体20,这样形成金属导线11居中、第一导体20位于金属导线11相对的两侧的结构,换言之,形成中间走线、两侧覆第一导体20的结构。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软排线包括第二导体30,第二导体30盖设在金属导线11上,且第二导体30被配置为与控制板的地线连接。
第二导体30盖设在金属导线11上,形成底层为金属导线11和第一导体20,顶层为第二导体30的结构。第二导体30通过与控制板的地线连接实现接地,以使窜入的静电疏导,增强系统的抗静电能力。
第二导体30可以为金属材质或非金属材质,例如第二导体30的材质为铜、银或金等。可以理解,第二导体30也可以为铜、银或金外的其它导体。
第二导体30呈网格状。
第二导体30呈网格状,使得第二导体30强度不至于过大,从而保持软排线的柔性,并适当增加软排线的强度。而且,网格状的第二导体30可以减少第二导体30的材料用量,降低软排线的成本。可以理解,第二导体30也可以不呈网格状,例如呈实心结构。
第二导体30盖设在金属导线11上,第二导体30的宽度大于金属导线11的宽度,进一步地,第二导体30的宽度大于金属导线11和第一导体20的宽度和,从而使得第二导体30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完全覆盖金属导线11和第一导体20。
第二导体30上靠近线控器壳体50的端部设有开窗,且在开窗处第二导体30的表面露出第二导体30,开窗处如图2中B处所示。
第二导体30上靠近线控器壳体50的端部进行开窗处理,开窗处理后该端部处的第二导体30相互间距较大,例如开窗处第二导体30呈多条间隔设置的条状结构,多个条状结构相连接,开窗处第二导体30的表面露出第二导体30,当静电窜入时,静电由露出的导体吸收,露出的导体接地,使窜入的静电疏导。
开窗处设置在第二导体30上靠近线控器壳体50处,换言之,第二导体30的边缘上设有开窗,该边缘靠近线控器壳体50。壳体50与液晶组件之间具有缝隙,静电比较容易通过该缝隙进入,因此,第二导体30上靠近壳体50的边缘(端部)设有开窗且露出导体。
以第二导体30的材质为铜为例,第二导体30上距离线控器边缘最近的位置直接开窗漏铜,当静电窜入时,由露出的铜皮吸收,露出的铜皮通过软排线的若干个与金属导线11隔离的引脚连接到控制板的地线上,使窜入静电疏导,以达到保护金属导线11的目的,使设备更加可靠的运行。
软排线底层为金属走线,金属走线两侧覆有第一导体20,另一面整体铺第二导体30。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金属导线11包括弯折部12,若弯折处布满导体,软排线会难以折弯,或者折弯会导致弯折部12处的导体断裂。因此,软排线包括第三导体40,第三导体40设置在弯折部12的至少一侧,且第三导体40与弯折部12同向弯折,第三导体40被配置为与控制板的地线连接。
在金属导线11的弯折部12处设置同向弯折的第三导体40,第三导体40能够使窜入的静电疏导,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第三导体40与弯折部12同向弯折,保持了软排线的柔性,避免软排线难以弯折。且避免第三导体40呈直线设置导致第三导体40易断裂。
第三导体40呈网格状,使得第三导体40强度不至于过大,从而保持软排线的柔性,并适当增加软排线的强度。而且,网格状的第三导体40可以减少第三导体40的材料用量,降低软排线的成本。可以理解,第三导体40也可以不呈网格状,例如呈实心结构。
第三导体40可以为金属材质或非金属材质,例如第三导体40的材质为铜、银或金等。可以理解,第三导体40也可以为铜、银或金外的其它导体。
进一步地,弯折部12包括第一连接段121和第二连接段122,第一连接段121和第二连接段122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弯折,第三导体40包括第三连接段401和第四连接段402,第三连接段401与第四连接段402的连接处形成第二弯折,第一连接段121与第三连接段401平行设置,第二连接段122与第四连接段402平行设置,最大程度上保持软排线的柔性,避免软排线难以弯折。
第三导体40与弯折部12同向弯折中,可以是第三导体40与弯折部12形状完全相同,即第一连接段121与第三连接段401平行设置,第二连接段122与第四连接段402平行设置,也可以是第三导体40与弯折部12形状不同,但是同向弯折,例如第一连接段121与第三连接段401平行设置,第二连接段122与第四连接段402不平行,且第二连接段122与第四连接段402之间具有较小的夹角。
该实施例中,第三导体40与第一导体20相连接。
第三导体40与第一导体20相连接,从而实现第三导体40与控制板的地线的连接,实现第三导体40的接地。
进一步地,第三导体与第一导体为一体式结构。
实施例四:
在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软排线包括绝缘层,绝缘层包覆在金属导线11上。
在金属导线11上设置绝缘层,可以加强软排线的绝缘性能,提高软排线的抗静电干扰能力。
绝缘层可以为绝缘膜、绝缘漆或绝缘胶等,例如在金属导线11上贴有绝缘膜。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导体20、第二导体30和第三导体40均为铜,排线底层金属导线11中间走线,两侧覆铜,两侧的覆铜形成第一导体20,顶面网格覆铜,网格附铜形成第二导体30,网格附铜上距离边缘最近的位置直接开窗漏铜,当静电窜入时,由露出的铜皮吸收,露出的铜皮通过软排线的若干个与金属导线11隔离的引脚连接到控制板的地线上,使窜入静电疏导,以达到保护金属导线11的目的,增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并且,软排线拐弯处(弯折处)设有铜皮形成第三导体40,该拐弯处也是受静电威胁最大的地方,以平行于该弯折处弯折方向的若干条漏铜的导线铜皮(第三导体40)容易吸收静电,从两端边缘与大片铜皮(第一导体20)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线控器,包括壳体50、控制板、液晶组件和如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软排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排线,提高了软排线的抗静电效果,增强了软排线的强度,使其不易弯折断裂,同时软排线的弯折部12处设有与弯折部12同向弯折的第三导体40。并在软排线的重点抗静电区域露出导体,增强抗静电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软排线,用于线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间隔设置的金属导线;和
第一导体,设置在所述金属导线的至少一侧,且所述第一导体被配置为与所述线控器的控制板的地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排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体呈网格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软排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导体,盖设在所述金属导线上,且所述第二导体被配置为与所述控制板的地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排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体呈网格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排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体上靠近所述线控器壳体的端部设有开窗,且在开窗处所述第二导体的表面露出第二导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软排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导体,所述金属导线包括弯折部,所述第三导体设置在所述弯折部的至少一侧,且所述第三导体与所述弯折部同向弯折,所述第三导体被配置为与所述控制板的地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软排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折部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弯折,所述第三导体包括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与所述第四连接段的连接处形成第二弯折,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三连接段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四连接段平行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软排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导体的表面露出第三导体。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软排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导体与所述第一导体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软排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层,包覆在所述金属导线上。
11.一种线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限定出安装空间;
控制板,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
液晶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和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软排线,所述软排线与所述液晶组件和所述控制板均连接。
CN201921793149.4U 2019-10-24 2019-10-24 软排线及线控器 Active CN2103481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93149.4U CN210348151U (zh) 2019-10-24 2019-10-24 软排线及线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93149.4U CN210348151U (zh) 2019-10-24 2019-10-24 软排线及线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48151U true CN210348151U (zh) 2020-04-17

Family

ID=70178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93149.4U Active CN210348151U (zh) 2019-10-24 2019-10-24 软排线及线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481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09121B2 (ja) シールドケーブルのノイズ抑制構造
CN105190413A (zh) 静电放电连接器以及用于电子装置的方法
EP3167513B1 (en) Method for limit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and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shield
JP2013529839A (ja) Emiガスケット
CN110908541A (zh) 一种触摸屏和显示设备
CN107515699A (zh) 触控面板及触摸显示屏
CN1988791A (zh) 电磁屏蔽装置与液晶显示器
US20070093135A1 (en) Enclosure with emi shield
CN210348151U (zh) 软排线及线控器
KR20110011400U (ko) 플렉서블 플랫 케이블
CN211124000U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4731788B2 (ja) ケーブル配線構造およびケーブル配線構造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JP5098344B2 (ja) 信号伝送ケーブル接続構造
WO2020187091A1 (zh) Ffc线缆和电子设备
CN106640552B (zh) 机舱罩及包括该机舱罩的风力发电机组
CN113467120A (zh) 电子设备
CN213403092U (zh)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0333795A (zh)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215819295U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终端
CN101384157B (zh) 电子装置
CN2409631Y (zh) 线缆连接器
CN214312456U (zh) 电子设备
CN106159531B (zh) 插头连接器组件
CN217883947U (zh) 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0112600A (zh) 一种电连接器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