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58557U - 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258557U CN210258557U CN201920823619.0U CN201920823619U CN210258557U CN 210258557 U CN210258557 U CN 210258557U CN 201920823619 U CN201920823619 U CN 201920823619U CN 210258557 U CN210258557 U CN 21025855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camber beam
- reinforcing
- camber
- transverse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包括下弯梁本体、车身左大梁、车身右大梁、防撞梁以及两个弯梁连接组件,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下端部分别与下弯梁本体左右端部连接,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中部分别由下向上逐渐向内倾斜延伸,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上端部分别与对应的车身左大梁前端部和车身右大梁前端部固定连接,所述防撞梁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在对应的车身左大梁前端上侧和车身右大梁前端上侧,所述下弯梁本体与所述防撞梁下上对应设置,散热器可拆卸式连接在下弯梁本体上。本实用新型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该结构提高下弯梁本体的平台化率,满足不同尺寸的散热器安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提升下弯梁区域平台化的下弯梁安装组件。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一般汽车的下弯梁01为水平布置在左大梁02下侧和右大梁03下侧之间,防撞梁05水平固定在左大梁02和右大梁03之间,前端散热器的宽度受到左大梁02与右大梁03宽度限制,仅能布置宽度尺寸小于左大梁02和右大梁03间距的散热器,且为了提高散热器安装点的动刚度需要加大加厚下弯梁连接板04和加强板,不利于车身轻量化;下弯梁平直,由于外造型的相关布置,下弯梁01需要增加护板、主动进气格栅、前保安装等支架,成本高且不利于防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下弯梁本体的平台化率,满足不同尺寸的散热器安装的下弯梁安装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包括下弯梁本体、车身左大梁、车身右大梁、防撞梁以及两个弯梁连接组件,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下端部分别与下弯梁本体左右端部连接,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中部分别由下向上逐渐向内倾斜延伸,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上端部分别与对应的车身左大梁前端部和车身右大梁前端部固定连接,所述防撞梁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在对应的车身左大梁前端上侧和车身右大梁前端上侧,所述下弯梁本体与所述防撞梁下上对应设置,散热器可拆卸式连接在下弯梁本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还可以是:
所述下弯梁本体纵向截面呈向上开口的“几”字形,所述下弯梁本体左右两端分别为向上抬起的抬起部,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下端部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抬起部末端上侧。
所述抬起部末端距离所述下弯梁本体下侧垂直高度不小于40mm。
所述下弯梁本体、抬起部、防撞梁和两个弯梁连接组件纵向截面呈六边形。
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分别包括弯梁连接组板和弯梁加强组板,所述弯梁加强组板纵向截面呈“[”形,所述弯梁连接组板纵向截面呈“]”形,所述弯梁连接组板由下向上纵向延伸固定在所述弯梁加强组板内侧,所述弯梁连接组板与所述弯梁加强组板左右对应设置,所述弯梁连接组板与所述弯梁加强组板之间为腔体,所述弯梁连接组板中部由下向上逐渐向内倾斜延伸,所述车身左大梁前端部分别与对应的弯梁连接组板上端部和弯梁加强组板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车身右大梁前端部分别与对应的弯梁连接组板上端部和弯梁加强组板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左端部上侧分别与对应的弯梁连接组板下端部和弯梁加强组板下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右端部上侧分别与对应的弯梁连接组板下端部和弯梁加强组板下端部固定连接。
所述弯梁连接组板包括第一连接横板、第二连接横板以及连接纵板,所述第一连接横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横板中部分别由下向上逐渐向内倾斜延伸,所述弯梁加强组板包括第一加强横板、第二加强横板以及加强纵板,所述第一连接横板延伸固定在所述第一加强横板外侧,所述第二连接横梁延伸固定在所述第二加强横板外侧,所述连接纵板和所述加强纵板位置左右对应设置,所述下弯梁本体左端部上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横板下端部、所述第一加强横板下端部、所述连接纵板下端以及加强纵板下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右端部上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横板下端部、所述第一加强横板下端部、所述连接纵板下端以及加强纵板下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车身左大梁前端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横板上端部、所述第一加强横板上端部、所述连接纵板上端以及加强纵板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车身右大梁前端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横板上端部、所述第一加强横板上端部、所述连接纵板上端以及加强纵板上端部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纵板和所述加强纵板分别设有减重孔。
所述下弯梁本体外侧壁上设有用于下护板前保安装的下护板前保安装点。
所述下护板前保安装点为六个,每两个为一组等间隔分布设置在下弯梁本体外侧壁上。
所述下弯梁本体外侧臂设有侧壁筋条,所述侧壁筋条位于所述下护板前保安装点上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包括下弯梁本体、车身左大梁、车身右大梁、防撞梁以及两个弯梁连接组件,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下端部分别与下弯梁本体左右端部连接,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中部分别由下向上逐渐向内倾斜延伸,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上端部分别与对应的车身左大梁前端部和车身右大梁前端部固定连接,所述防撞梁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在对应的车身左大梁前端上侧和车身右大梁前端上侧,所述下弯梁本体与所述防撞梁下上对应设置,散热器可拆卸式连接在下弯梁本体上。这样,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中部分别由下向上逐渐向内倾斜延伸直至两个弯梁连接组件的上端部分别与对应的车身左大梁前端部和车身右大梁前端部固定连接,两个弯梁连接组件下端部分别与下弯梁本体左右端部固定连接,弯梁连接组件自中部向对应的车身左大梁和和车身右大梁延伸时其横向截面面积逐渐向内增加,在车身左大梁和车身右大梁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弯梁连接组件的刚度,同时弯梁连接组件自中部向上横向截面面积开始增大,其弯梁连接组件中下部比弯梁连接组件中上部截面面积要小,横向截面面积较小的弯梁连接组件下端部与下弯梁本体左右端部固定连接,在车身左大梁和车身右大梁间距不变的情况下且增加下弯梁本体的宽度,提高下弯梁本体的平台化率,满足不同尺寸的散热器安装。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提高下弯梁本体的平台化率,满足不同尺寸的散热器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下弯梁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用新型的下弯梁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用新型的下弯梁安装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3爆炸图。
图5是实用新型的下弯梁安装组件的弯梁连接组件结构图。
图6是实用新型的下弯梁安装组件的弯梁连接组件截面图。
图7是实用新型的下弯梁安装组件六边形示意图。
图8是实用新型的下弯梁安装组件的下弯梁本体示意图。
图9是实用新型的下弯梁安装组件的侧壁筋条处放大图。
图号说明
10…下弯梁本体 11…抬起部 12…下护板前保安装点
13…侧壁筋条 20…车身左大梁 30…车身右大梁
40…防撞梁 50…弯梁连接组件 51…弯梁连接组板
511…第一连接横板 512…第二连接横板 513…连接纵板
514…第一翻边 52…弯梁加强组板 521…第一加强横板
522…第二加强横板 523…加强纵板 524…第二翻边
53…腔体 54…减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1至图9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9所示,包括下弯梁本体10、车身左大梁20、车身右大梁30、防撞梁40以及两个弯梁连接组件50,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50下端部分别与下弯梁本体10左右端部连接,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50中部分别由下向上逐渐向内倾斜延伸,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50上端部分别与对应的车身左大梁20前端部和车身右大梁30前端部固定连接,所述防撞梁40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在对应的车身左大梁20前端上侧和车身右大梁30前端上侧,所述下弯梁本体10与所述防撞梁40下上对应设置,散热器可拆卸式连接在下弯梁本体10上。具体而言,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50中部分别由下向上逐渐向内倾斜延伸直至两个弯梁连接组件50的上端部分别与对应的车身左大梁20前端部和车身右大梁30前端部固定连接,两个弯梁连接组件50下端部分别与下弯梁本体10左右端部固定连接,弯梁连接组件50自中部向对应的车身左大梁20和和车身右大梁30延伸时其横向截面面积逐渐向内增加,在车身左大梁20和车身右大梁30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弯梁连接组件50的刚度,同时弯梁连接组件50自中部向上横向截面面积开始增大,其弯梁连接组件50中下部比弯梁连接组件50中上部截面面积要小,横向截面面积较小的弯梁连接组件50下端部与下弯梁本体10左右端部固定连接,在车身左大梁20和车身右大梁30间距不变的情况下且增加下弯梁本体10的宽度,提高下弯梁本体10的平台化率,满足不同尺寸的散热器安装。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提高下弯梁本体10的平台化率,满足不同尺寸的散热器安装。两个弯梁连接组件50中部分别由下向上逐渐向内倾斜延伸直至与对应的车身左大梁20和车身右大梁30固定连接,两个弯梁连接组件50上端内侧之间的宽度不大于950mm,两个弯梁连接组件50下端部分别与下弯梁本体10左右端部连接,两个弯梁连接组件50下端部内侧之间的宽度大于1000mm。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下弯梁本体10纵向截面呈向上开口的“几”字形,所述下弯梁本体10左右两端分别为向上抬起的抬起部11,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50下端部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抬起部11末端上侧。这样,(图8中虚线为上开口的“几”字形)下弯梁本体10左右两端分别为向上抬起的抬起部11,下弯梁本体10左右两端为抬起部11,两个弯梁连接组件50下端部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抬起部11末端上侧,降低左右弯梁连接组件50的高度,有效避免因弯梁连接组件50高度太高而需局部增加加强板,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下弯梁区域轻量化。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抬起部11末端距离所述下弯梁本体10下侧垂直高度不小于40mm。这样,抬起部11末端距离下弯梁本体10下侧垂直高度不小于40mm,有效降低左右弯梁组件的高度,进一步避免因弯梁连接组件50高度太高而局部增加加强板。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下弯梁本体10、抬起部11、防撞梁40和两个弯梁连接组件50纵向截面呈六边形。这样,(图7中虚框为六边形示意图)下弯梁本体10、抬起部11、防撞梁40及两个弯梁连接组件50组成纵向截面为六边形的框架,六边形框架有效提升下弯梁区域稳定性,对下弯梁区域的平台化、轻量化和动刚度提升都有较大的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50分别包括弯梁连接组板51和弯梁加强组板52,所述弯梁加强组板52纵向截面呈“[”形,所述弯梁连接组板51纵向截面呈“]”形,所述弯梁连接组板51由下向上纵向延伸固定在所述弯梁加强组板52内侧,所述弯梁连接组板51与所述弯梁加强组板52左右对应设置,所述弯梁连接组板51与所述弯梁加强组板52之间为腔体53,所述弯梁连接组板51中部由下向上逐渐向内倾斜延伸,所述车身左大梁20前端部分别与对应的弯梁连接组板51上端部和弯梁加强组板52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车身右大梁30前端部分别与对应的弯梁连接组板51上端部和弯梁加强组板52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10左端部上侧分别与对应的弯梁连接组板51下端部和弯梁加强组板52下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10右端部上侧分别与对应的弯梁连接组板51下端部和弯梁加强组板52下端部固定连接。这样,两个弯梁连接组件50分别包括弯梁连接组板51和弯梁加强组板52,弯梁连接组板51由下向上纵向延伸固定在弯梁加强组件内侧,弯梁连接组板51与弯梁加强组板52左右对称设置,弯梁连接组板51与弯梁加强板之间设有腔体53,当下弯梁区域发生碰撞产生负荷时,下弯梁本体10左右两端通过弯梁连接组件50和弯梁加强组件传递到车身左大梁20及车身右大梁30,弯梁连接组板51和弯梁加强组板52之间的腔体53内部为空气,负荷在传递途中保证顺畅,加快负荷传递速度,避免下弯梁区域应力集中,并且弯梁连接组板51外侧增加弯梁加强组板52,提高弯梁连接组板51的动刚度,适应不同重量的散热器,弯梁连接组板51中部由下向上逐渐向内倾斜延伸固定至对应的车身左大梁20前端部及车身右大梁30前端部,提高下弯梁本体10的平台化率,满足不同尺寸不同重量的散热器安装。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弯梁连接组板51包括第一连接横板511、第二连接横板512以及连接纵板513,所述第一连接横板511和所述第二连接横板512中部分别由下向上逐渐向内倾斜延伸,所述弯梁加强组板52包括第一加强横板521、第二加强横板522以及加强纵板523,所述第一连接横板511延伸固定在所述第一加强横板521外侧,所述第二连接横梁延伸固定在所述第二加强横板522外侧,所述连接纵板513和所述加强纵板523位置左右对应设置,所述下弯梁本体10左端部上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横板511下端部、所述第一加强横板521下端部、所述连接纵板513下端以及加强纵板523下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10右端部上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横板511下端部、所述第一加强横板521下端部、所述连接纵板513下端以及加强纵板523下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车身左大梁20前端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横板511上端部、所述第一加强横板521上端部、所述连接纵板513上端以及加强纵板523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车身右大梁30前端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横板511上端部、所述第一加强横板521上端部、所述连接纵板513上端以及加强纵板523上端部固定连接。这样,弯梁连接组板51包括第一连接横板511、第二连接横板512及连接纵板513,弯梁加强组板52包括第一加强横板521、第二加强横板522及加强纵板523,第一连接横板511和第二连接横板512中部分别由下向上逐渐向内倾斜延伸直至固定到车身左大梁20前侧及车身右大梁30前侧,第一连接横板511延伸固定在第一加强横板521外侧,第二连接横梁延伸固定在第二加强横板522外侧,连接纵板513和加强纵板523位置左右对应设置,第一连接横板511、第二连接横板512、连接纵板513、第一加强横板521、第二加强横板522及加强纵板523之间组成腔体53,保证负荷传输路径。还可以连接纵板513下端部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翻边514,下弯梁本体10左端部上侧和下弯梁本体10右端部上侧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翻边514固定连接,加强连接强度。还可以加强纵板523下端部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翻边524,下弯梁本体10左端部下侧和下弯梁本体10右端部下侧分别与对应的第二翻边524固定连接,加强连接强度。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连接纵板513和所述加强纵板523分别设有减重孔54。这样,连接纵板513与加强纵板523分别设有减重孔54,提高下弯梁区域的轻量化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下弯梁本体10外侧壁上设有用于下护板前保安装的下护板前保安装点12。这样,下弯梁本体10外侧臂上设有用于下护板前保安装的下护板前保安装点12,便于下护板、前保的安装。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下护板前保安装点12为六个,每两个为一组等间隔分布设置在下弯梁本体10外侧壁上。这样,下护板前保安装点12为六个,每两个为一组等间隔分布设置在下弯梁本体10外侧壁上,进一步便于下护板前保安装。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下弯梁本体10外侧臂设有侧壁筋条13,所述侧壁筋条13位于所述下护板前保安装点12上侧。这样,以往在下护板、前保点处采用支架或加强板局部加强,增加支架和局部加强板数量提高成本,防腐性能不好,在下护板前保安装点12上侧设置侧壁筋条13,替代支架或加强板,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防腐性能。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弯梁本体(10)、车身左大梁(20)、车身右大梁(30)、防撞梁(40)以及两个弯梁连接组件(50),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50)下端部分别与下弯梁本体(10)左右端部连接,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50)中部分别由下向上逐渐向内倾斜延伸,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50)上端部分别与对应的车身左大梁(20)前端部和车身右大梁(30)前端部固定连接,所述防撞梁(40)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在对应的车身左大梁(20)前端上侧和车身右大梁(30)前端上侧,所述下弯梁本体(10)与所述防撞梁(40)下上对应设置,散热器可拆卸式连接在下弯梁本体(1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弯梁本体(10)纵向截面呈向上开口的“几”字形,所述下弯梁本体(10)左右两端分别为向上抬起的抬起部(11),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50)下端部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抬起部(11)末端上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抬起部(11)末端距离所述下弯梁本体(10)下侧垂直高度不小于4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弯梁本体(10)、抬起部(11)、防撞梁(40)和两个弯梁连接组件(50)纵向截面呈六边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弯梁连接组件(50)分别包括弯梁连接组板(51)和弯梁加强组板(52),所述弯梁加强组板(52)纵向截面呈“[”形,所述弯梁连接组板(51)纵向截面呈“]”形,所述弯梁连接组板(51)由下向上纵向延伸固定在所述弯梁加强组板(52)内侧,所述弯梁连接组板(51)与所述弯梁加强组板(52)左右对应设置,所述弯梁连接组板(51)与所述弯梁加强组板(52)之间为腔体(53),所述弯梁连接组板(51)中部由下向上逐渐向内倾斜延伸,所述车身左大梁(20)前端部分别与对应的弯梁连接组板(51)上端部和弯梁加强组板(52)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车身右大梁(30)前端部分别与对应的弯梁连接组板(51)上端部和弯梁加强组板(52)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10)左端部上侧分别与对应的弯梁连接组板(51)下端部和弯梁加强组板(52)下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10)右端部上侧分别与对应的弯梁连接组板(51)下端部和弯梁加强组板(52)下端部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梁连接组板(51)包括第一连接横板(511)、第二连接横板(512)以及连接纵板(513),所述第一连接横板(511)和所述第二连接横板(512)中部分别由下向上逐渐向内倾斜延伸,所述弯梁加强组板(52)包括第一加强横板(521)、第二加强横板(522)以及加强纵板(523),所述第一连接横板(511)延伸固定在所述第一加强横板(521)外侧,所述第二连接横梁延伸固定在所述第二加强横板(522)外侧,所述连接纵板(513)和所述加强纵板(523)位置左右对应设置,所述下弯梁本体(10)左端部上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横板(511)下端部、所述第一加强横板下端部、所述连接纵板(513)下端以及加强纵板(523)下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10)右端部上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横板(511)下端部、所述第一加强横板下端部、所述连接纵板(513)下端以及加强纵板(523)下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车身左大梁(20)前端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横板(511)上端部、所述第一加强横板(521)上端部、所述连接纵板(513)上端以及加强纵板(523)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车身右大梁(30)前端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横板(511)上端部、所述第一加强横板(521)上端部、所述连接纵板(513)上端以及加强纵板(523)上端部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纵板(513)和所述加强纵板(523)分别设有减重孔(54)。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弯梁本体(10)外侧壁上设有用于下护板前保安装的下护板前保安装点(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护板前保安装点(12)为六个,每两个为一组等间隔分布设置在下弯梁本体(10)外侧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弯梁本体(10)外侧臂设有侧壁筋条(13),所述侧壁筋条(13)位于所述下护板前保安装点(12)上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23619.0U CN210258557U (zh) | 2019-06-03 | 2019-06-03 | 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23619.0U CN210258557U (zh) | 2019-06-03 | 2019-06-03 | 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258557U true CN210258557U (zh) | 2020-04-07 |
Family
ID=70040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823619.0U Active CN210258557U (zh) | 2019-06-03 | 2019-06-03 | 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258557U (zh) |
-
2019
- 2019-06-03 CN CN201920823619.0U patent/CN21025855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292296U (zh) | 一种铁路车辆、铁路车辆的底架及侧梁 | |
CN111071341A (zh) | 一种小型汽车车身框架 | |
CN103010315B (zh) | 一种汽车前地板通道的加强结构 | |
CN210258557U (zh) | 一种下弯梁安装组件 | |
CN112606912B (zh) | 一种后纵梁总成及车辆 | |
CN210653310U (zh) | 一种副车架前束杆支架结构和一种汽车 | |
CN218858529U (zh) | 车身后部桁架结构及汽车 | |
CN103847794B (zh) | 一种车架后部结构 | |
CN109080702B (zh) | 一种轻卡车架前横梁与纵梁的加强连接方法 | |
CN117302351B (zh) | 一种汽车一体化副车架及其成型方法 | |
CN112874633A (zh) | 一种后车架连接件及其安装结构 | |
CN220905116U (zh) | 一种汽车前围板加强结构 | |
CN212579977U (zh) | 一种重型商用车车架的外伸梁 | |
CN215204342U (zh) | 车辆减震塔和车辆 | |
CN218662041U (zh) | 汽车后副车架及汽车 | |
CN213799907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前挡板加强结构 | |
CN217672845U (zh) | 高强度支撑连接物流车铝合金侧围结构 | |
CN218616871U (zh) | 一种新型车架尾梁 | |
CN210653313U (zh) | 车架后段总成及机动车 | |
CN214823651U (zh) | 一种新能源车翼子板上固定支架总成 | |
CN214565612U (zh) | 一种汽车转向支撑结构 | |
CN219707104U (zh) | 车架和车辆 | |
CN217396629U (zh) | 前副车架及车辆 | |
CN107972745A (zh) | 一种备胎安装点加强组件 | |
CN218558973U (zh) | 一种汽车仪表板横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