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27115U - 絮凝沉淀装置 - Google Patents

絮凝沉淀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27115U
CN210127115U CN201920779832.6U CN201920779832U CN210127115U CN 210127115 U CN210127115 U CN 210127115U CN 201920779832 U CN201920779832 U CN 201920779832U CN 210127115 U CN210127115 U CN 2101271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cculation
reaction zone
zone
reaction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7983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褚洪涛
欧昌文
潘冬
帅昌林
吕宏芝
廖九波
曾令义
李运胜
张文
陈丙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Institute of Mining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a Institute of Mining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a Institute of Mining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a Institute of Mining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7983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271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271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271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絮凝沉淀装置,其包括池体和纤维球投加装置,其中,所述池体内分隔形成有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所述絮凝反应池内分隔形成有反应区和与所述反应区连通的分离区,所述反应区设有进水口和加药口,所述纤维球投加装置用于向所述反应区投加纤维球,所述分离区用于承接所述反应区的出水并分离水中的纤维球;所述沉淀池设有出水口和排泥口,所述沉淀池用于承接所述分离区的出水并进行沉淀处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絮凝沉淀装置,反应流程较短、处理效率较高、出水水质较好。

Description

絮凝沉淀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絮凝沉淀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工艺中,絮凝沉淀是处理水中固体悬浮物等污染物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实现高效絮凝沉淀是提高水处理效率、节约基建投资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污水处理工程中通常所采用的机械搅拌池澄清工艺,由于其设备结构复杂、基建投资大等缺点而越来越少被采用;其它形式的絮凝沉淀工艺,在处理高浊度污水时,往往存在药剂投加量大,设备耐冲击负荷差,而处理效果不佳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应流程较短、处理效率较高且出水水质较好的絮凝沉淀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絮凝沉淀装置,其包括池体和纤维球投加装置,其中,所述池体内分隔形成有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所述絮凝反应池内分隔形成有反应区和与所述反应区连通的分离区,所述反应区设有进水口和加药口,所述纤维球投加装置用于向所述反应区投加纤维球,所述分离区用于承接所述反应区的出水并分离水中的纤维球;所述沉淀池设有出水口和排泥口,所述沉淀池用于承接所述分离区的出水并进行沉淀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应区内设有搅拌装置;和/或
所述分离区内设有搅拌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絮凝反应池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所述反应区,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加药口设置在首个所述反应区,所述纤维球投加装置用于向首个所述反应区投加纤维球,所述分离区与末个所述反应区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絮凝反应池还包括絮凝浓缩区,所述絮凝浓缩区分别与所述分离区和所述沉淀池连通,所述絮凝浓缩区用于承接所述分离区的出水并进行浓缩沉淀,所述沉淀池用于承接所述絮凝浓缩区的出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离区的底部设有排出口,所述分离区的排出口通过输送管路与所述纤维球投加装置的入料口连接,所述输送管路上设有输送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絮凝沉淀装置包括多个所述沉淀池,多个所述沉淀池均用于承接所述分离区的出水并分别进行沉淀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应区包括第一反应区、第二反应区及第三反应区,所述第三反应区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区和所述第二反应区之间,且所述第三反应区与所述絮凝反应池的池壁之间设有导水通道,所述第一反应区通过所述导水通道与所述第二反应区连通,所述第三反应区靠近所述第二反应区的一侧设有连通口,所述第二反应区通过所述连通口与所述第三反应区连通;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加药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区,所述纤维球投加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反应区投加纤维球,所述分离区与所述第三反应区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应区、所述第二反应区及所述第三反应区均位于所述絮凝反应池内的顶部,所述分离区位于所述第三反应区的下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絮凝絮凝反应池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反应区下方的第一絮凝浓缩区和位于所述第二反应区下方的第二絮凝浓缩区,所述第一絮凝浓缩区和所述第二絮凝浓缩区与所述分离区之间均通过格栅连通,所述第一絮凝浓缩区和所述第二絮凝浓缩区与所述沉淀池之间均通过孔板连通,所述絮凝浓缩区的底部设有排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包括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所述第一沉淀池和所述第二沉淀池设置在所述絮凝沉淀池的相对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絮凝沉淀装置,污水经进水口流入反应区,通过加药口可向反应区投加絮凝剂,通过纤维球投加装置向反应区投加纤维球,反应区内的污水在絮凝剂和纤维球的双重作用下,能够快速完成絮凝过程,并且絮凝效果较好。之后,污水流入分离区,分离区能够分离污水中的纤维球,分离后的污水流入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清水经出水口流出,污泥经排泥口排出,反应流程较短、处理效率较高、出水水质较好。
应当理解,前面的一般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仅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申请文件提供本发明中描述的技术的各种实现或示例的概述,并不是所公开技术的全部范围或所有特征的全面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工作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絮凝沉淀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絮凝沉淀装置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絮凝沉淀装置的B-B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
1-池体;2-纤维球投加装置;3-絮凝反应池;4-第一沉淀池;5-第二沉淀池;6-第一反应区;7-第二反应区;8-第三反应区;9-分离区;10-进水口;11-加药口;12-纤维球;13-出水口;14-排泥口;15-搅拌装置;16-第一絮凝浓缩区;17-第二絮凝浓缩区;18-格栅;19-输送泵;20-箱体;21-投加机构;22-污泥区;23-斜管泥水分离区;24-清水区;25-集水槽;26-导水通道;27-连通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所作的任何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絮凝沉淀装置,其包括池体1和纤维球投加装置2,其中,池体1可为由不锈钢等耐腐蚀型材加工而成的池体1,也可为由例如砖块和混凝土等材料砌筑而成的池体1,池体1内分隔形成有絮凝反应池3和沉淀池,絮凝反应池3内分隔形成有反应区和与反应区连通的分离区9,反应区设有进水口10和加药口11,纤维球投加装置2用于向反应区投加纤维球12,分离区9用于承接反应区的出水并分离水中的纤维球12;沉淀池设有出水口13和排泥口14,沉淀池用于承接分离区9的出水并进行沉淀处理。
采用上述结构的絮凝沉淀装置,污水经进水口10流入反应区,通过加药口11可向反应区投加絮凝剂,通过纤维球投加装置2向反应区投加纤维球12。纤维球12在絮凝阶段充当了凝结中心的作用,提高了水中微涡流的比例,增加了水中胶体颗粒的碰撞几率和次数,并且纤维球12具有高吸附能力,对细小絮状体起着吸附架桥的作用,让絮状体逐渐增大,密实程度较高。反应区内的污水在絮凝剂和纤维球12的双重作用下,能够快速完成絮凝过程,并且絮凝效果较好。之后,污水流入分离区9,分离区9能够分离污水中的纤维球12,分离后的污水流入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清水经出水口13流出,污泥经排泥口14排出。该絮凝沉淀装置的反应流程较短、处理效率较高、出水水质较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絮凝反应池3可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反应区,进水口10和加药口11设置在首个反应区,纤维球投加装置2用于向首个反应区投加纤维球12,分离区9用于承接末个反应区的出水。如此,污水经过多个反应区的多段式絮凝,絮凝效果较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多个反应区可包括第一反应区6、第二反应区7及第三反应区8,第三反应区8设置在第一反应区6和第二反应区7之间,且第三反应区8与絮凝反应池3的池壁之间设有导水通道26,第一反应区6通过导水通道26与第二反应区7连通,第三反应区8靠近第二反应区7的一侧设有连通口27,第二反应区7通过连通口27与第三反应区8连通;进水口10和所述加药口11设置在第一反应区6,纤维球投加装置2用于向第一反应区6投加纤维球12,分离区9与第三反应区8连通。这样污水经进水口10流入第一反应区6后,向第一反应区6投加絮凝剂和纤维球12,然后经导水通道26流入第二反应区7,最后经连通口27流入第三反应区8,污水流经的行程较远,有利于污水中的絮状体与纤维球12充分接触、碰撞,以提高絮凝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反应区6、第二反应区7及第三反应区8均位于絮凝反应池3内的顶部,分离区9位于第三反应区8的下方。例如,可在絮凝反应池3内沿横向设置隔板,以将絮凝反应池3分割成两层,其中第一反应区6、第二反应区7及第三反应区8可位于顶层,分离区9可设置底层并位于第三反应区8的下方,分离区9的顶部可与第三反应区8连通,如此,布局紧凑,有益于缩小该絮凝沉淀装置的整体尺寸,以减少该絮凝沉淀装置的占地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应区和/或搅拌区内设有搅拌装置15,在搅拌装置15的搅拌下纤维球12能够与污水中的絮状体充分接触,以对絮状体进行吸附和截留,还能够避免纤维球12沉底。分离区9内通常会有大量的纤维球12停留,在分离区9采用例如低速搅拌装置15进行搅拌,能够使纤维球12处于悬浮状态,可进一步实现对絮状体的吸附和截留。如可在第一反应区6和第二反应区7分别设置一个搅拌装置15,在第三反应区8和分离区9可设置一低速同轴搅拌装置15。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絮凝反应池3还可包括絮凝浓缩区,该絮凝浓缩区用于承接分离区9的出水并对水中的絮状体进行浓缩沉淀,沉淀池用于承接絮凝浓缩区的出水。也即,分离区9的出水首先进入絮凝浓缩区,絮凝浓缩区的水力停留时间长,无水流绕动,絮状体之间相互吸附,逐渐增大、增多,形成一个高浓度的絮状体悬浮空间,部分絮状体沉淀在絮凝浓缩区的底部,以实现对污水的初步沉淀分离,然后进入到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有益于提高该絮凝沉淀装置的处理效果和出水水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絮凝浓缩区可包括位于第一反应区6下方的第一絮凝浓缩区16和位于第二反应区7下方的第二絮凝浓缩区17,也即,第一絮凝浓缩区16和第二絮凝浓缩区17分别位于分离区9的相对两侧,分离区9与第一絮凝浓缩区16和第二絮凝浓缩区17之间均可通过格栅18连通,第一絮凝浓缩区16和第二絮凝浓缩区17与沉淀池之间可通过孔板连通,絮凝浓缩区的底部设有排泥口14。污水能够顺利通过格栅18进入絮凝浓缩区,但纤维球12被格栅18隔挡在分离区9,从而实现了对纤维球12的分离。具体的,该格栅18的栅条之间的间距可为2mm,但不仅限于2mm,可根据纤维球12的直径配置。当然,无论是絮凝浓缩区与分离区9之间,亦或是絮凝浓缩区与沉淀池之间,均不仅限于通过格栅18或孔板分隔并连通,以絮凝浓缩区和分离区9之间为例,只要能够让水流通过并能够截留纤维球12,从而起到分隔纤维球12的目的即可,例如筛网等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离区9的底部可设有排出口,该分离区9的排出口通过输送管路与纤维球投加装置2的入料口连接,输送管路上设有输送泵19。在输送泵19的作用下,能够将纤维球12通过输送管路输送回纤维球投加装置2,以实现纤维球12的循环利用。例如,该分离区9的底面可构造成漏斗形,该分离区9的排出口可设置在该漏斗形底面的底部,该输送泵19可采用螺杆泵,该螺杆泵可设置在分离区9的下方,该螺杆泵的吸入口与分离区9的排出口可通过输送管路连接,该螺杆泵的排出口可通过输送管路与纤维球投加装置2的入料口连接,管路连接处均可采用法兰连接,并通过组合密封圈密封。螺杆泵可采用单杆螺杆泵,该螺杆泵的吸附口和排出口的口径均可为DN50,流速可为8~15立方米/小时,出口压力可为0.3MPa,配套电机功率可为3kW,该电机的额定电压可为380V。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絮凝沉淀装置可包括两个纤维球投加装置2,两个纤维球投加装置2可从第一反应区6的两侧向该第一反应区6投加纤维球12。该纤维球投加装置2可包括箱体20、搅拌装置15及投加机构21,该箱体20的顶部可设置有入料口,用于输送纤维球的输送管路与该箱体20上的入料口连接,以向该箱体20内输送纤维球12,箱体20的底部设置有投料口,搅拌装置15可设置在箱体20内以对纤维球12进行搅拌,投加机构21可设置在箱体20的投料口处,以向第一反应区6投加纤维球12。该箱体20还可包括位于投加机构21上方的排泥口14,分离区9中沉淀的大颗粒絮状体等污泥会随纤维球12一同被螺杆泵输送至该箱体20内,可通过该箱体20的排泥口14排出,经过过滤和分离等后续处理后,可实现泥渣及杂物的回收。具体的,该纤维球投加装置2所投加的纤维球12可为彗星式纤维球,
Figure BDA0002073554900000061
Figure BDA0002073554900000062
配合图1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絮凝沉淀装置可包括多个沉淀池,多个沉淀池均与分离区9连接以共同承接分离区9的出水并分别进行沉淀处理。由于沉淀池内水力停留时间较长,通过设置多个沉淀池能够与反应池的污水流速相适配,并且有益于延长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提高污水出水水质。例如,该絮凝沉淀装置可包括第一沉淀池4和第二沉淀池5,第一沉淀池4和第二沉淀池5可分别设置在絮凝反应池3的相对两侧,以共同承接分离区9的出水并分别进行沉淀,处理效果较好,且布局紧凑。
配合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沉淀池可为斜管沉淀池。斜管沉淀池可包括污泥区22、斜管泥水分离区23、清水区24及集水槽25,污泥区22、斜管泥水分离区23及清水区24自下而上依次设置,集水槽25可绕清水区24的边缘设置,出水口13设置在集水槽25上,排泥口14设置在污泥区22。其中,斜管泥水分离区23可包括多个倾斜且密集布置的斜管或多块依次间隔布置的斜板,分离区9的出水首先进入污泥区22并自下而上流动,水中悬浮杂质在斜板或斜管中进行沉淀,水沿斜板或斜管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泥渣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管)向下滑至污泥区22,并经排泥口14定期排出。斜管沉淀池处理效果较好、处理效率较高。
配合图1-图3所示,以用于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的絮凝沉淀装置为例,该絮凝沉淀装置的池体1可为钢结构池体1,其外形尺寸长宽高可为6.5m×6.5m×5.2m,有效水深可为4.8m,污水的处理量为200m3/h。具体的处理过程可为:
污水通过进水口10进入第一反应区6,纤维球投加装置2向第一反应区6投加纤维球12,纤维球12的投加量可为每升水100~200个,优选为200个。同时,通过加药口11向第一反应区6投加例如硫酸亚铁絮凝剂,硫酸亚铁絮凝剂投加量可为每升水50mg。
之后,污水依次通过第一反应区6、第二反应区7及第三反应区8,并在搅拌装置15的搅拌下进行絮凝,第一反应区6中的搅拌装置15的转速可为8rpm,第二反应区7中的搅拌装置15的转速可为5.2rpm,第三反应区8中的搅拌装置15的转速可为3.9rpm,运行过程中可明显看到第二反应区7中有絮状体迅速生成,第三反应区8中的矾花生成状况较好,形成的絮状体均匀有序。
第三反应区8的正下方即为分离区9,分离区9的两侧分别为第一絮凝浓缩区16和第二絮凝浓缩区17,分离区9和第一絮凝浓缩区16和第二絮凝浓缩区17之间用间距为2mm的格栅18分隔,纤维球12被截留分离区9内。分离区9的排出口通过输送管路与螺杆泵的吸入口连接,螺杆泵的排出口通过输送管路与纤维球投加装置2的入料口连接,螺杆泵运行间隔时间为30min/次,每次运行约5min,以将分离的纤维球12输送至纤维球投加装置2,循环利用。
第一絮凝浓缩区16和第二絮凝浓缩区17的两侧均通过孔板与沉淀池分隔开,水流通过孔板能够均匀流入斜管沉淀池的污泥区22,该斜管沉淀池的斜管泥水分离区23由直径为35mm的斜管形成,斜管的安装倾角60°。污泥区22的排泥间隔时间为4h。运行中可看到清水区24的水质清澈,清水进入集水槽25后经出水口13流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絮凝沉淀装置的进、出水水质检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出水水质可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66-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
表1 进、出水水质检验表
Figure BDA000207355490000008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絮凝沉淀装置,将强化絮凝与高效沉淀结合,投加的纤维球12具有产生涡流、充当凝结中心、吸附架桥等多重作用,絮凝效果较好,絮凝时间较短,仅需要6~12min,生成的絮状体密实度高,并且外形尺寸较小,成本较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多种变型和系列产品。凡在本申请的结构和原理范围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和纤维球投加装置,其中,所述池体内分隔形成有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所述絮凝反应池内分隔形成有反应区和与所述反应区连通的分离区,所述反应区设有进水口和加药口,所述纤维球投加装置用于向所述反应区投加纤维球,所述分离区用于承接所述反应区的出水并分离水中的纤维球;所述沉淀池设有出水口和排泥口,所述沉淀池用于承接所述分离区的出水并进行沉淀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区内设有搅拌装置;和/或
所述分离区内设有搅拌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反应池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所述反应区,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加药口设置在首个所述反应区,所述纤维球投加装置用于向首个所述反应区投加纤维球,所述分离区与末个所述反应区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反应池还包括絮凝浓缩区,所述絮凝浓缩区分别与所述分离区和所述沉淀池连通,所述絮凝浓缩区用于承接所述分离区的出水并进行浓缩沉淀,所述沉淀池用于承接所述絮凝浓缩区的出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区的底部设有排出口,所述分离区的排出口通过输送管路与所述纤维球投加装置的入料口连接,所述输送管路上设有输送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沉淀装置包括多个所述沉淀池,多个所述沉淀池均用于承接所述分离区的出水并分别进行沉淀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区包括第一反应区、第二反应区及第三反应区,所述第三反应区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区和所述第二反应区之间,且所述第三反应区与所述絮凝反应池的池壁之间设有导水通道,所述第一反应区通过所述导水通道与所述第二反应区连通,所述第三反应区靠近所述第二反应区的一侧设有连通口,所述第二反应区通过所述连通口与所述第三反应区连通;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加药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区,所述纤维球投加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反应区投加纤维球,所述分离区与所述第三反应区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区、所述第二反应区及所述第三反应区均位于所述絮凝反应池内的顶部,所述分离区位于所述第三反应区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反应池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反应区下方的第一絮凝浓缩区和位于所述第二反应区下方的第二絮凝浓缩区,所述第一絮凝浓缩区和所述第二絮凝浓缩区与所述分离区之间均通过格栅连通,所述第一絮凝浓缩区和所述第二絮凝浓缩区与所述沉淀池之间均通过孔板连通,所述絮凝浓缩区的底部设有排泥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包括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所述第一沉淀池和所述第二沉淀池设置在所述絮凝沉淀池的相对两侧。
CN201920779832.6U 2019-05-27 2019-05-27 絮凝沉淀装置 Active CN2101271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79832.6U CN210127115U (zh) 2019-05-27 2019-05-27 絮凝沉淀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79832.6U CN210127115U (zh) 2019-05-27 2019-05-27 絮凝沉淀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27115U true CN210127115U (zh) 2020-03-06

Family

ID=69663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79832.6U Active CN210127115U (zh) 2019-05-27 2019-05-27 絮凝沉淀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271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927730U (zh) 一种高效沉淀池
CN212141751U (zh) 一种用于处理含高悬浮物污水的一体化装置
CN103771630A (zh) 一种矿山酸性重金属废水处理及回用工艺
CN101530681A (zh) 海水澄清池扰流构造及其澄清池
CN207361975U (zh) 一种生活污水多级处理装置
CN213202475U (zh) 一种石材废水的高效处理装置
CN106495355A (zh) 一种电镀废水处理回用工艺及其组合装置
CN203154885U (zh) 一种v型沉淀池
CN210127115U (zh) 絮凝沉淀装置
CN210481066U (zh) 一种具有氨氮去除能力的高效沉淀装置
CN218665531U (zh) 尾水处理装置
CN209456210U (zh) 一种用于锅炉补给水处理自用水合理回用系统
CN209292155U (zh) 一种mic工艺污水处理装置
CN201370981Y (zh) 具有扰流构造的海水澄清池
CN206437969U (zh) 一种反渗透浓水处理系统
CN205398188U (zh) 一种重辅絮凝澄清装置
CN216273479U (zh) 一种用于高cod工业废水增强型双塔芬顿装置
CN105585090B (zh) 一种重辅絮凝澄清装置及方法
CN219136575U (zh) 一种净水站污水零排放系统
CN213895310U (zh) 一种废水处理的絮凝沉淀一体化装置
CN104355434B (zh) 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及装置
CN218435437U (zh) 一种清淤泥浆一体化净化处理系统
CN215462231U (zh) 一种新型迷宫斜板沉淀装置
CN216639008U (zh) 自适应变循环颗粒污泥水处理器
CN103922545B (zh) 一种上流式污泥过滤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