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16554U - 一种纵梁凹陷式副车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纵梁凹陷式副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16554U
CN210116554U CN201920783618.8U CN201920783618U CN210116554U CN 210116554 U CN210116554 U CN 210116554U CN 201920783618 U CN201920783618 U CN 201920783618U CN 210116554 U CN210116554 U CN 2101165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ion
guide slot
sunken
section bar
longer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8361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伟
许兆运
沈晓庆
赵鸿博
马小佳
林光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xiang Qianchao Co Ltd
Wanxiang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anxiang Qianchao Co Ltd
Wanxiang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xiang Qianchao Co Ltd, Wanxiang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Wanxiang Qianchao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8361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165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165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165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纵梁凹陷式副车架,包括前部的前横梁、连接在前横梁两端的两个前支座、后部的后横梁、连接在后横梁两端的两个后支座,两个纵梁设置在所述副车架左右两侧,所述纵梁连接对应一侧的前支座和后支座,所述纵梁为凹陷型材,所述凹陷型材的一个侧面间隔地设有前后两条诱导槽,所述凹陷型材上相背的另一个侧面对应后面的诱导槽处还设有一条诱导槽。本实用新型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可以很好的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和冲击力,减小了碰撞对车身和生存空间的损害,提高了汽车的被动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纵梁凹陷式副车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尤其是涉及一种纵梁凹陷式副车架。
背景技术
汽车的安全性能是用户在选择购买汽车时重点考虑的因素,而汽车车架的安全性是影响汽车整体安全性高低的重要因素。副车架作为汽车整体车架的一部分,可以看成是前后车桥的骨架,是前后车桥的组成部分,副车架并非完整的车架,只是支撑前后车桥、悬挂的支架,使车桥通过它再与“正车架”相连,习惯上称为“副车架”。
现有的汽车副车架,如附图6所示,其大体包括前部支座10 、前横梁20、纵梁30、加强筋40、左右各两个悬架摆臂安装支座50、副车架后部支座60、后横梁70;其中所述前横梁20、后横梁70、纵梁30与加强筋40相连;所述副车架前部支座10与纵梁30或横梁20连接;所述悬架摆臂安装支座50与纵梁30为一体;所述副车架后部支座60与后横梁70及加强筋为一体。此种车架具有一定安全隐患。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车架整体形变少,对于碰撞产生的能量吸收较少,不能很好的缓冲外界碰撞带来的冲击力;汽车碰撞时纵梁难以发生溃缩,易造成整体副车架入侵至驾驶员和乘客的生存空间,整体汽车被动安全性较差。
公开日为2007年1月10日,公告号为CN285586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副车架,包括前梁、后梁、和连接在前梁和后梁之间的两个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梁的两端各向内侧设有一连接块;所述的两个纵梁的一端各设有一空腔,所述的连接块可插入在各自对应的空腔中;所述的两个纵梁的另一端与前梁的两端固连。该专利将后梁采用了铝合金材料,通过螺栓螺母等紧固件与两根纵梁相连接,因此有效降低了副车架的重量。但是汽车被动安全性较差,发生碰撞时纵梁难以发生溃缩,不能很好缓冲外界冲击力的问题仍然存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的汽车副车架难以发生溃缩,不能很好的缓冲吸收外界碰撞带来的冲击力,整体汽车被动安全性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纵梁凹陷式副车架,可以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产生溃缩,从而缓冲吸收外界碰撞带来的冲击力,提升整体汽车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包括前部的前横梁、连接在前横梁两端的两个前支座、后部的后横梁、连接在后横梁两端的两个后支座,两个纵梁设置在所述副车架左右两侧,所述纵梁连接对应一侧的前支座和后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为凹陷型材,所述凹陷型材的一个侧面间隔地设有前后两条诱导槽,所述凹陷型材上相背的另一个侧面对应后面的诱导槽处还设有一条诱导槽。现有技术的副车架纵梁结构,在发生碰撞时不易发生坍缩,不能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本技术方案的副车架纵梁上设置的凹陷型材,其具有的三个诱导槽,在发生碰撞时,可以产生褶皱变形,从而吸收外界碰撞产生的能量,缓冲因碰撞带来的冲击力。具体来说,当碰撞发生时,由于靠近前部的第一条诱导槽在所述凹陷型材的单侧设置,从而使得第一诱导槽所处的凹陷型材的两侧面刚度不同,在发生碰撞时,第一诱导槽处会率先发生褶皱,从而使整个副车架向外侧溃缩,从而减少副车架侵入乘客生存空间的体积,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另外两条诱导槽位于所述凹陷型材的两侧面,且水平方向对齐,使得该处更容易发生坍缩,从而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
优选的,所述诱导槽沿垂直于纵梁的方向延伸,诱导槽的横截面呈U形。U形凹槽更容易在碰撞时发生坍缩,从而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提高汽车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诱导槽包括靠近前支座一侧的左侧壁,靠近后支座一侧的右侧壁,所述左侧壁垂直于所述凹陷型材的侧面,所述右侧壁为弧形侧壁,左、右侧壁之间通过过渡圆角相连接。
在发生碰撞时,所述诱导槽会发生坍缩。因为诱导槽左右侧壁形状不同,所以此时左侧壁会率先向诱导槽内凹陷,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右侧壁在左侧壁坍缩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随后右侧壁继续发生坍缩,从而与U形截面的诱导槽相比可以吸收更多碰撞产生的能量。
优选的,所述诱导槽的底壁呈半圆形,前面的诱导槽底壁的半径大于后面的诱导槽底壁半径,所述后面的两条诱导槽底壁半径相同。靠近前部的第一条诱导槽的凹陷半径其余两条诱导槽,使得第一诱导槽在发生碰撞时,更容易率先发生坍缩,从而将汽车外部被撞毁的型材向两侧引导,减少侵入乘客生存空间的型材体积,从而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诱导槽的底壁呈半圆形,并且底壁的半径从诱导槽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减小。我们知道,底壁半径越大则诱导槽的刚度越低,在发生碰撞时越容易坍缩。本技术方案的诱导槽的凹陷半径在顶面处大于在底面处,使得发生碰撞时,副车架产生的形变会被诱导槽引导到向上的方向,达到分散冲击力的效果,从而更好的吸收转移碰撞产生的能量和冲击力,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纵梁凹陷式副车架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可以很好的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和冲击力,减小了碰撞对车身和生存空间的损害,提高了汽车的被动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纵梁凹陷型材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诱导槽形状的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诱导槽形状的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诱导槽形状的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图6是一种现有技术的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 前支座,2、前横梁,3、纵梁凹陷型材,4、后横梁,5、后支座,6、第三诱导槽,7、第一诱导槽,8、第二诱导槽,10、前部支座,20、前横梁,30、纵梁,40、加强筋,50、左右各两个悬架摆臂安装支座,60、副车架后部支座,70、现有技术的后横梁,71、诱导槽左侧壁,72、诱导槽右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一种纵梁凹陷式副车架,包括前横梁2,连接在前横梁2两端的两个前支座1,后横梁4,连接在后横梁4两端的两个后支座5,两个纵梁对称设置在所述副车架左右两侧,所述纵梁连接所述前支座和后支座,所述纵梁为凹陷型材3,所述凹陷型材侧面设有第一诱导槽7,第二诱导槽8和第三诱导槽6;其中所述第一诱导槽与所述第二诱导槽位于所述凹陷型材3的同一侧面,所述第三诱导槽位于所述凹陷型材3的另一侧面,并且与所述第二诱导槽水平方向对齐。当碰撞发生时,由于第一诱导槽7在所述凹陷型材的单侧设置,从而使得第一诱导槽所处的凹陷型材的两侧面刚度不同,在发生碰撞时,第一诱导槽7处会发生褶皱,从而使整个副车架向外侧溃缩,从而减少副车架侵入乘客生存空间的体积,提高汽车的安全性;第二诱导槽8与第三诱导槽6位于所述凹陷型材的两侧面,且水平方向对齐,使得该处更容易发生坍缩,从而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
如图2所示,所述诱导槽水平方向截面基本呈U形。U形凹槽更容易在碰撞时发生坍缩,从而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提高汽车安全性。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诱导槽7设在靠近前支座一侧,所述第二诱导槽8和第三诱导槽6设在靠近后支座一侧。前支座与后支座相比,设置在汽车靠外一侧。将所述第一诱导槽设在靠近前支座一侧,在发生碰撞时,第一诱导槽向外坍缩,从而把汽车外部被撞毁的型材向两侧引导,减少侵入乘客生存空间的型材体积,从而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如图3所示的一种诱导槽实施例中,所述诱导槽包括靠近前支座一侧的左侧壁71,靠近后支座一侧的右侧壁72,所述左侧壁垂直于所述凹陷型材的侧面,左右侧壁之间具有过渡圆角。在发生碰撞时,所述诱导槽会发生坍缩,因为左右侧壁形状不同,所以此时左侧壁会率先向诱导槽内凹陷,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右侧壁在左侧壁坍缩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随后右侧壁继续发生坍缩,从而与U形截面的诱导槽相比可以吸收更多碰撞产生的能量。
如图4所示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诱导槽7的底壁半径大于所述第二诱导槽8,所述第二诱导槽8与所述第三诱导槽6凹陷半径相同。第一诱导槽的凹陷半径大于第二诱导槽和第三诱导槽,使得第一诱导槽在发生碰撞时,更容易率先发生坍缩,从而将汽车外部被撞毁的型材向两侧引导,减少侵入乘客生存空间的型材体积,从而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如图5所示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诱导槽的底壁半径从所述凹陷型材的顶面至底面逐渐减小。我们知道,底壁半径越大则诱导槽的刚度越低,在发生碰撞时越容易坍缩。本技术方案的诱导槽的凹陷半径在顶面处大于在底面处,使得发生碰撞时,副车架产生的形变会被诱导槽引导到向上的方向,达到分散冲击力的效果,从而更好的吸收转移碰撞产生的能量和冲击力,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Claims (5)

1.一种纵梁凹陷式副车架,包括前部的前横梁、连接在前横梁两端的两个前支座、后部的后横梁、连接在后横梁两端的两个后支座,两个纵梁设置在所述副车架左右两侧,所述纵梁连接对应一侧的前支座和后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为凹陷型材,所述凹陷型材的一个侧面间隔地设有前后两条诱导槽,所述凹陷型材上相背的另一个侧面对应后面的诱导槽处还设有一条诱导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纵梁凹陷式副车架,其特征是,所述诱导槽沿垂直于纵梁的方向延伸,诱导槽的横截面呈U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纵梁凹陷式副车架,其特征是,所述诱导槽包括靠近前支座一侧的左侧壁,靠近后支座一侧的右侧壁,所述左侧壁垂直于所述凹陷型材的侧面,所述右侧壁为弧形侧壁,左、右侧壁之间通过过渡圆角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纵梁凹陷式副车架,其特征是,所述诱导槽的底壁呈半圆形,前面的诱导槽底壁的半径大于后面的诱导槽底壁半径,所述后面的两条诱导槽底壁半径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纵梁凹陷式副车架,其特征是,所述诱导槽的底壁呈半圆形,并且底壁的半径从诱导槽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减小。
CN201920783618.8U 2019-05-28 2019-05-28 一种纵梁凹陷式副车架 Active CN2101165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83618.8U CN210116554U (zh) 2019-05-28 2019-05-28 一种纵梁凹陷式副车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83618.8U CN210116554U (zh) 2019-05-28 2019-05-28 一种纵梁凹陷式副车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16554U true CN210116554U (zh) 2020-02-28

Family

ID=69615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83618.8U Active CN210116554U (zh) 2019-05-28 2019-05-28 一种纵梁凹陷式副车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165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52527A (zh) * 2022-09-16 2022-11-18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后副车架及其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52527A (zh) * 2022-09-16 2022-11-18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后副车架及其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86673B1 (ko) 전방 차체 구조
JP4486673B2 (ja) 車体構造
CN109204496A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04197035U (zh) 汽车前副车架总成结构及车身
CN212047576U (zh) 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
CN210116554U (zh) 一种纵梁凹陷式副车架
CN215285007U (zh) 一种用于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及汽车
JP2008201392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12441131A (zh) 一种带有支撑件的车辆门槛梁及其车辆
CN204309904U (zh) 一种汽车b柱
CN209757260U (zh) 一种乘用车副车架结构
JPS63263175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5329319A (zh) 汽车前副车架
CN211167095U (zh) 车辆横梁总成及车架
CN209336826U (zh) 车身和车辆
CN210882325U (zh) 汽车纵梁前段的溃缩吸能连接装置
CN212373488U (zh) 一种副车架纵梁、副车架及车辆
CN210437262U (zh) 一种适用于电动车的后纵梁
JP4216065B2 (ja) 自動車用バンパービーム
CN209739159U (zh) 一种具有吸能溃缩结构的副车架
JP7172884B2 (ja) 車両のフレーム
KR101092770B1 (ko) 프런트사이드멤버 보강구조
CN112519887A (zh) 车辆横梁总成及车架
CN206510973U (zh) 一种汽车车体
US10737727B2 (en) Rear structure of motor vehicle comprising a reinforcement for rear-end collis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1215 Wanxiang Road,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anxiang Qianchao Co.,Ltd.

Patentee after: WANXIA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311215 Wanxiang Road,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ANXIANG QIANCHAO Co.,Ltd.

Patentee before: WANXIANG GROUP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