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56082U - 轮罩总成 - Google Patents
轮罩总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956082U CN209956082U CN201920323113.3U CN201920323113U CN209956082U CN 209956082 U CN209956082 U CN 209956082U CN 201920323113 U CN201920323113 U CN 201920323113U CN 209956082 U CN209956082 U CN 2099560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cover
- wheel
- framework
- outer plate
- clamp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轮罩总成,该轮罩总成包括:罩体,罩体覆盖轮胎的前侧的至少一半,并完全覆盖轮胎的后侧;罩体包括:轮罩骨架和轮罩外板;其中,轮罩骨架与轮罩外板相连接,并且,轮罩骨架与轮罩外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部分轮胎的空间。本实用新型中,以轮胎的竖直轴线为界,罩体覆盖轮胎的前侧的至少一半,并完全覆盖轮胎的后侧,与现有技术中的轮罩相比,该罩体的覆盖方式可以在不改变自身材料的前提下增加轮罩总成的强度,在结构实现了力学优化,可以有效地减小阻力系数,且在罩体的阻力系数减小的影响下,轮胎部件的阻力系数也可以得到减小,从而提高了整车的空气动力性,使车辆的性能得到了优化,且流线型的造型更美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轮罩总成。
背景技术
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会与周围的空气具有相互作用力,该作用力会对车辆的行驶速度等性能带来一定的影响,目前,空气对车辆的阻力系数过大,这会使车辆的性能大大降低。
参见图1和图2,可知,现有的轮罩1'在尺寸上进满足前30°、后50°的覆盖车轮的要求,即轮罩覆盖车轮前侧覆盖与车轮竖直轴线成30°的部分,覆盖车轮后侧与车轮竖直轴线成50°的部分,产品自身强度紧靠材料性能来保证,结构上无法力学优化。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轮罩总成,旨在解决目前车辆的阻力系数过大而影响车辆的性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轮罩总成,该轮罩总成包括:罩体,罩体覆盖轮胎的前侧的至少一半,并完全覆盖轮胎的后侧;罩体包括:轮罩骨架和轮罩外板;其中,轮罩骨架与轮罩外板相连接,并且,轮罩骨架与轮罩外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部分轮胎的空间。
进一步地,上述轮罩总成中,罩体凸设于车体外侧。
进一步地,上述轮罩总成中,轮罩外板覆盖轮罩骨架的一部分,并且,轮罩外板和与其覆盖的轮罩骨架的部分相卡接。
进一步地,上述轮罩总成中,轮罩外板朝向轮罩骨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接部;轮罩骨架的被覆盖部分开设有第一卡接孔;第一卡接部部分位于第一卡接孔内,并且,第一卡接部的外部设置有卡扣,卡扣卡设于第一卡接孔内。
进一步地,上述轮罩总成中,第一卡接孔为多个,各第一卡接孔沿轮罩骨架的被覆盖部分的圆弧均匀分布;第一卡接部的数量与第一卡接孔的数量相等,每个第一卡接部的外部均设置有一个卡扣,各卡扣一一对应地卡接于各第一卡接孔内。
进一步地,上述轮罩总成中,轮罩骨架与轮罩外板的对接位置处,轮罩骨架与轮罩外板相卡接。
进一步地,上述轮罩总成中,轮罩骨架的对接位置为折弯部,折弯部开设有第二卡接孔;轮罩外板的边缘设置有向第二卡接孔折弯的第二卡接部,第二卡接部卡设于第二卡接孔内。
进一步地,上述轮罩总成中,第二卡接孔为多个,各第二卡接孔沿轮罩骨架的圆弧均匀分布;第二卡接部的数量与第二卡接孔的数量相等,各第二卡接部一一对应地卡接于各第二卡接孔内。
进一步地,上述轮罩总成中,轮罩外板朝向轮罩骨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并且,第一定位销位于轮罩外板的中间部位,第二定位销靠近轮罩外板的端部设置;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均与轮罩骨架的被覆盖部分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轮罩总成中,轮罩骨架与转向节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以轮胎的竖直轴线为界,罩体覆盖轮胎的前侧的至少一半,并完全覆盖轮胎的后侧,与现有技术中的轮罩相比,该罩体的覆盖方式可以在不改变自身材料的前提下增加轮罩总成的强度,在结构实现了力学优化,可以有效地减小阻力系数,且在罩体的阻力系数减小的影响下,轮胎部件的阻力系数也可以得到减小,从而提高了整车的空气动力性,使车辆的性能得到了优化,且流线型的造型更美观。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轮罩的主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轮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轮罩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轮罩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罩总成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罩总成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罩总成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罩总成中,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轮罩总成中,对接位置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轮罩总成中,对接位置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罩总成的又一连接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罩总成中,C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罩总成的又一连接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罩总成中,D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罩总成中,轮罩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罩总成中,轮罩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罩总成的A-A截面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罩总成中,E的局部放大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罩总成的平面分解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罩总成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3和图4,图中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轮罩总成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该轮罩总成包括:罩体1,其中,罩体1的外表面为流线型,且罩体1凸设于车体外侧。以轮胎的竖直轴线为界,罩体1覆盖轮胎的前侧的至少一半,并完全覆盖轮胎的后侧,与现有技术中的轮罩相比,该罩体1的覆盖方式可以在不改变自身材料的前提下增加轮罩总成的强度,在结构上实现了力学优化,可以有效地减小阻力系数,且在罩体1的阻力系数减小的影响下,轮胎部件的阻力系数也可以得到减小,从而提高了整车的空气动力性,使车辆的性能得到了优化,且流线型的造型更美观。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轮罩总成可以为前轮罩总成,也可以为后轮罩总成,无论是前轮罩总成还是后轮罩总成均凸设于车体外侧。试验证明,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罩体1,前轮罩部件的阻力系数大约可以降低至0.5左右,后轮罩部件的阻力系数大约可以降低至0.2左右,轮胎的部件阻力系数可以降低50%左右。罩体的材料可以为钢板或者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参见图5,罩体1包括:轮罩骨架11和轮罩外板12。其中,轮罩骨架11的外表面与轮罩外板12的外表面均为流线型,轮罩骨架11与轮罩外板12相连接,且二者之间形成了部分包围的空间,在进行轮胎安装时,轮胎的上部位于该空间内,这样,罩体1可对轮胎的阻力系数起到一定的降低作用,同时也可对轮胎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参见图6,轮罩骨架11的一侧为折弯侧19,且该侧朝向轮罩外板12,以图6为例,折弯侧19向下方多次弯折,形成了多级台阶。轮罩外板12覆盖轮罩骨架11的一部分,即覆盖折弯侧19,且轮罩外板12与轮罩骨架11的未被覆盖的部分的之间平滑过渡,无明显凸出部分。轮罩骨架11被轮罩外板12覆盖的部分与轮罩外板12相卡接。
参见图7和图8,轮罩外板1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接部13,且该侧朝向轮罩骨架11。折弯侧19包括一级台阶和二级台阶,其中,一级台阶位于二级台阶的上方,二级台阶的竖向折弯部20开设有第一卡接孔14。第一卡接部13包括竖向卡接体131和横向卡接体132,且竖向卡接体131与轮罩外板12一体成型,横向卡接体132与竖向卡接体131一体成型,竖向卡接体131与横向卡接体132构成旋转90°的“T”形,横向卡接体132部分位于第一卡接孔14内,且横向卡接体132的外部连接有卡扣15,卡扣15卡设于第一卡接孔14内,从而实现轮罩外板12和与其覆盖的轮罩骨架11的部分相卡接。具体实施时,卡扣15可以为铁皮卡扣,该铁皮卡扣的结构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具体实施时,第一卡接孔14为方孔。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卡接孔14为多个,例如5个,各第一卡接孔14沿着轮罩骨架11的被覆盖部分的圆弧均匀设置,即沿着折弯侧19均匀设置。对应地,第一卡接部13的数量与第一卡接孔14的数量相等,每个第一卡接部13的外部均设置有一个卡扣15,各卡扣15一一对应地卡接于各第一卡接孔14内,从而使轮罩骨架11被轮罩外板12覆盖的部分与轮罩外板12的卡接更稳固。
参见图9和图10,轮罩外板12覆盖部分轮罩骨架11后,会与轮罩骨架11形成弧形对接位置21,轮罩外板12与轮罩骨架11在对接位置21处相卡接。具体地,参见图11和图12,折弯侧19的二级台阶的竖向折弯部22开设有第二卡接孔16,轮罩外板12的边缘设置有向第二卡接孔16折弯的第二卡接部17,第二卡接部17卡设于第二卡接孔16内。具体实施时,第二卡接部17的端部具有挡块23,第二卡接部17穿过第二卡接孔16,且第二卡接孔16的壁面与挡块23相接触,则第二卡接孔16的壁面可阻挡挡块23向第二卡接孔16外运动,从而实现轮罩骨架11与轮罩外板12在对接位置21处相卡接。具体实施时,第二卡接孔16为方孔,且第二卡接孔16的两侧设置有限位筋28。
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卡接孔16为多个,例如为16个,各第二卡接孔16沿轮罩骨架11的圆弧均匀设置。对应地,第二卡接部17的数量与第二卡接孔16的数量相等,各第二卡接部17一一对应地卡接于各第二卡接孔16内,从而使轮罩骨架11与轮罩外板12的对接位置21的卡接更稳固。
参见图13至图15,轮罩外板1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销18和第二定位销29,且该侧朝向轮罩骨架11。第一定位销18为主定位销,其设置于轮罩外板12的中间部位,第二定位销29作为辅助定位销,为两个,两个第二定位销29分别靠近轮罩外板12的两端设置。对应地,参见图16,轮罩骨架11的被覆盖部分开设有一个与第一定位销18对应的圆孔24,轮罩骨架11的被覆盖部分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一个与各第二定位销29一一对应的长圆孔25。第一定位销18通过圆孔24与轮罩骨架11的被覆盖部分相连接,第二定位销29通过长圆孔25与轮罩骨架11的被覆盖部分相连接。
第一卡接部13与第一卡接孔14之间的连接为一次卡接,第二卡接部17与第二卡接孔16之间的连接为二次卡接,轮罩外板12通过一次卡接和二次卡接固定在轮罩骨架11上,且轮罩外板12依靠自身的第一定位销18和第二定位销实现主副定位,从而达到轮罩外板12与轮罩骨架11的稳固连接,提高了轮罩总成的结构强度,也提升了安装可靠性和疲劳耐久性。
参见图17和图18,轮罩骨架11分别通过多个防松螺栓26独立安装固定在底盘的转向节2上,从而使轮罩总成独立包裹轮胎,并随悬架系统一通旋转跳动。具体实施时,防松螺栓26为4个,并与垫片27组合使用,按最优的承力方向分布。
轮罩骨架11的材料为SMC,前轮罩骨架11的重量为2kg,后轮罩骨架11的重量为2.5kg,同比铝合金材料,前轮罩骨架11减重0.8kg,后轮罩骨架11减重0.8kg,同比钣金材料,前轮罩骨架11减重1.3kg,后轮罩骨架11减重1.5kg,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减轻了重量,为整车轻量化作出了贡献;轮罩外板12的材料为PP+EPDM-T30,前轮罩骨架11的重量为0.6kg,后轮罩骨架11的重量为0.7kg,同比铝合金材料,前轮罩骨架11减重0.6kg,后轮罩骨架11减重0.8kg,同比钣金材料,前轮罩骨架11减重1.9kg,后轮罩骨架11减重2.5kg,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减轻了重量,为整车轻量化作出了贡献。SMC、PP+EPDM-T30、铝合金和钣金的各性能的对比可参见表1。
表1
项目 | 单位 | PP+EPDM-T30 | SMC | 铝合金 | 钣金 |
比重 | g/cm3 | 1.1-1.16 | 1.4-1.9 | 2.57-2.96 | 7.19 |
收缩率 | % | 1.1 | 0.3-0.05 | 0.45-0.35 | NA |
拉伸强度 | MPa | 22 | 600-1500 | 600-1800 | 1100-2100 |
压缩强度 | MPa | —— | 1500-2000 | 100-300 | 1800 |
弯曲强度 | MPa | 28 | 1350-2500 | 560-1800 | 700 |
冲击强度 | MPa | 10 | 50-100 | 1-3 | 4-6 |
热变形温度 | ℃ | 125 | >200 | NA | NA |
耐腐蚀性 | —— | 高 | 高 | 低 | 底 |
原料成本 | —— | 中 | 中 | 中 | 高 |
加工成本 | —— | 低 | 低 | 高 | 高 |
参见图19和图20,在总装线上,前后轮罩骨架11分别通过多个防松螺栓26安装固定在前后悬架系统的转向节2上,然后再安装前后车轮系统,最后安装前后轮罩外板12;在车轮维修时,通过撬板工具将前后轮罩外板12拆下,然后卸下车轮进行维修,最后按照上述步骤依次安装各系统。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的轮罩骨架11与轮罩外板12的连接方式更加放于轮胎的安装。
综上,本实施例中,以轮胎的竖直轴线为界,罩体1覆盖轮胎的前侧的至少一半,并完全覆盖轮胎的后侧,与现有技术中的轮罩相比,该罩体1的覆盖方式可以在不改变自身材料的前提下增加轮罩总成的强度,在结构实现了力学优化,可以有效地减小阻力系数,且在罩体的阻力系数减小的影响下,轮胎部件的阻力系数也可以得到减小,从而提高了整车的空气动力性,使车辆的性能得到了优化,且流线型的造型更美观。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罩体(1),所述罩体(1)覆盖轮胎的前侧的至少一半,并完全覆盖所述轮胎的后侧;
所述罩体(1)包括:轮罩骨架(11)和轮罩外板(12);其中,所述轮罩骨架(11)与所述轮罩外板(12)相连接,并且,所述轮罩骨架(11)与所述轮罩外板(12)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部分轮胎的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体(1)凸设于车体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罩外板(12)覆盖所述轮罩骨架(11)的一部分,并且,所述轮罩外板(12)和与其覆盖的轮罩骨架(11)的部分相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罩外板(12)朝向所述轮罩骨架(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接部(13);
所述轮罩骨架(11)的被覆盖部分开设有第一卡接孔(14);
所述第一卡接部(13)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卡接孔(14)内,并且,所述第一卡接部(13)的外部设置有卡扣(15),所述卡扣(15)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接孔(14)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接孔(14)为多个,各所述第一卡接孔(14)沿所述轮罩骨架(11)的被覆盖部分的圆弧均匀分布;
所述第一卡接部(13)的数量与第一卡接孔(14)的数量相等,每个所述第一卡接部(13)的外部均设置有一个所述卡扣(15),各所述卡扣(15)一一对应地卡接于各所述第一卡接孔(14)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罩骨架(11)与所述轮罩外板(12)的对接位置处,所述轮罩骨架(11)与所述轮罩外板(12)相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罩骨架(11)的对接位置为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开设有第二卡接孔(16);
所述轮罩外板(12)的边缘设置有向所述第二卡接孔(16)折弯的第二卡接部(17),所述第二卡接部(17)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接孔(16)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接孔(16)为多个,各所述第二卡接孔(16)沿所述轮罩骨架(11)的圆弧均匀分布;
所述第二卡接部(17)的数量与第二卡接孔(16)的数量相等,各所述第二卡接部(17)一一对应地卡接于各所述第二卡接孔(16)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罩外板(12)朝向所述轮罩骨架(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销(18)和第二定位销(29),并且,所述第一定位销(18)位于所述轮罩外板(12)的中间部位,所述第二定位销(29)靠近所述轮罩外板(12)的端部设置;
所述第一定位销(18)和所述第二定位销(29)均与所述轮罩骨架(11)的被覆盖部分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罩骨架(11)与转向节(2)相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323113.3U CN209956082U (zh) | 2019-03-13 | 2019-03-13 | 轮罩总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323113.3U CN209956082U (zh) | 2019-03-13 | 2019-03-13 | 轮罩总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956082U true CN209956082U (zh) | 2020-01-17 |
Family
ID=69239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323113.3U Active CN209956082U (zh) | 2019-03-13 | 2019-03-13 | 轮罩总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956082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753082B2 (en) | 2021-07-12 | 2023-09-12 | Honda Motor Co., Ltd. | Wheel casing for vehicle |
US11891121B2 (en) | 2021-07-13 | 2024-02-06 | Honda Motor Co., Ltd. | Wheel casing |
-
2019
- 2019-03-13 CN CN201920323113.3U patent/CN20995608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753082B2 (en) | 2021-07-12 | 2023-09-12 | Honda Motor Co., Ltd. | Wheel casing for vehicle |
US11891121B2 (en) | 2021-07-13 | 2024-02-06 | Honda Motor Co., Ltd. | Wheel casing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956082U (zh) | 轮罩总成 | |
US9834255B2 (en) | Floor body for vehicle | |
CN211196115U (zh) | 一种分段式汽车后保险杠总成 | |
CN204149823U (zh) | 一种汽车车门防撞杆 | |
CN216805617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后地板后段总成结构 | |
CN206374553U (zh) | 一种车身散热器框架组件 | |
CN212637658U (zh) | 汽车前纵梁连接组件及汽车 | |
CN211167108U (zh) | 后车体焊接总成 | |
CN204161489U (zh) | 一种汽车后车架及汽车 | |
KR20150065038A (ko) | 차체 프레임 유닛 | |
CN217022108U (zh) | 一种用于汽车大梁和板簧之间的限位块支架总成 | |
CN202089008U (zh) | 一种汽车新型蓄电池的安全固定装置 | |
US8936844B2 (en) | Composite chassis fr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213018907U (zh) | 一种lng气瓶用无副梁铝合金冲压支架 | |
CN211223612U (zh) | 一种新型车身后围结构 | |
CN110126770B (zh) | 一种前下防护结构及装置 | |
CN220483096U (zh) | 轻量化耐冲击仪表台总成 | |
CN111994174A (zh) | 分段式后地板总成及汽车 | |
CN220865344U (zh) | 抗形变车门内饰件 | |
CN218229163U (zh) | 一种车辆的后地板加强结构及车辆 | |
CN219904511U (zh) | 一种拖挂房车用整体式车架 | |
CN205097984U (zh) | 座椅横梁固定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 |
CN214729124U (zh) | 一种车身加强件、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 |
CN217396653U (zh) | 车辆的减震器座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4240725U (zh) | 一种安全带安装点加强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