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10040U -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10040U
CN209910040U CN201920392106.9U CN201920392106U CN209910040U CN 209910040 U CN209910040 U CN 209910040U CN 201920392106 U CN201920392106 U CN 201920392106U CN 209910040 U CN209910040 U CN 2099100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ortex ring
air outlet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9210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周衡
曾威
曾小朗
陈良锐
方健
李金波
杜顺开
谢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9210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10040U/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09599 priority patent/WO202019207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100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100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出风腔体,出风腔体具有进风端及与进风端相对的出风端,出风端的过风面积小于进风端的过风面积;涡环发生部,涡环发生部设于进风端的远离出风端的一侧,涡环发生部能够周期性地驱动气流经由出风腔体吹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涡环发生部能够周期性地沿进气方向驱动出风腔体内的气体,也即涡环发生部对出风腔体内的气体产生进气方向上的扰动,进而使得由出风端吹出的气体形成涡环气流,实现涡流送风。

Description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空调行业,空调器都是常规送风,经过热交换后的气流通过空调常规风口直接吹出。上述吹风方式吹出的气流是固定不变的,辐射范围短,送风距离短,人体具有明显的风感,且能耗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出风腔体,出风腔体具有进风端及与进风端相对的出风端,出风端的过风面积小于进风端的过风面积;涡环发生部,涡环发生部设于进风端的远离出风端的一侧,涡环发生部能够周期性地驱动气流经由出风腔体吹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出风腔体和涡环发生部,出风腔体的出风端的过风面积小于所述进风端的过风面积,涡环发生部能够周期性地沿进气方向驱动出风腔体内的气体,也即涡环发生部对出风腔体内的气体产生进气方向上的扰动,进而使得由出风端吹出的气体形成涡环气流,实现涡流送风。涡流送风使得空调器室内机吹出的气流变化范围大,送风距离远,辐射范围广;同时涡流送风可实现空调器室内机的无风感送风,并降低能耗。
进一步地,涡环发生部在出风腔体前端的内部,能够对出风腔体内的气体施加轴向上的扰动,进而使得从出风腔体的出风端吹出的气流形成涡环气流,空气以环形的方式送到房间的远端,在相同的风量下,涡环发生部能够将空气吹得更远、降低能耗,还能够精准的将空气送到房间的指定位置,进行区域控温。空调器室内机还可以包括固定腔,设置在涡环发生部和出风腔体之间,固定腔与出风腔体相连通,气体经过固定腔后流向出风腔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的空调器室内机,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涡环发生部包括:涡环发生件,对应进风端设置;驱动件,与涡环发生件相连接;其中,通过驱动件驱动涡环发生件往复运动,以形成涡环。
在该技术方案中,涡环发生部包括涡环发生件和与涡环发生件相连接的驱动件,驱动件能够驱动涡环发生件运动,以使涡环发生件对出风腔体内的空气产生轴向上的扰动,并由出风腔体的出风端吹出涡环气流。
进一步地,当用户选择涡环出风模式时,驱动件驱动涡环发生件运动,具体地,驱动件可以驱动涡环发生件往复运动或重复开启和关闭进风端,以对出风腔体内的空气形成驱动力,进而使空调器室内机吹出涡环风流;当用户选择常规出风模式时,驱动件停止驱动涡环发生件运动,空调器室内机的进风口、出风腔体与出风口直接连通,或空调器室内机的进风口避开出风腔体直接与出风口相连通,以使出风口吹出的风为常规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涡环发生件包括以下任一种:薄膜结构、活塞结构、叶片结构、风扇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涡环发生件可以为薄膜结构、活塞结构、叶片结构、风扇结构中的任一种。具体地,薄膜结构具有便捷轻巧的优点,可以保证涡环发生件的灵敏性;活塞结构常见且结构简单,便于后续更换或维修。无论是薄膜结构还是活塞结构,均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保证涡环发生件与出风腔体内壁的柔性接触,避免涡环发生件与出风腔体内壁干涉。叶片结构和风扇结构具有良好的驱动性,对出风腔体内的空调能够产生较大的扰动,进而使得出风腔体内的空气以环形的方式由出风端吹出。
具体地,当涡环发生件为薄膜结构或活塞结构时,驱动件包括电磁驱动件,设置于出风腔体内;连杆,连杆的一端与电磁驱动件相连接,另一端与涡环发生件相连接,连杆可在电磁驱动件的驱动下带动涡环发生件往复运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电磁驱动件和连杆。其中,电磁驱动件设置于出风腔体内,电磁驱动件通过连杆与涡环发生件相连接;电磁驱动件驱动涡环发生件进行往复运动,以形成涡环并实现空调器室内机的涡流送风。具体地,电磁驱动可以简化驱动组件的整体机械结构,通过控制电磁驱动件得电断电驱动涡环发生件往复运动,控制方式简单,便于操作;连杆满足空调器室内机内部的空间结构要求,保证涡环发生件的运动行程,提升涡流送风的整体效率。
进一步地,当涡环发生部可拆卸地设置于空调器室内机的外部,涡环发生件为薄膜结构时,出风腔体的入风口与空调器室内机的风道相连通。当空调器室内机处于涡流送风方式时,风道内的气流吹进出风腔体,并在涡环发生部的作用下产生涡环,最后直接通过出风腔体的出风端吹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风门组件,设置于风道,风门组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风门组件位于第一位置,风门组件开启第一出风口并关闭第二出风口,风道内的气体在涡环发生装置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风门组件位于第二位置,风门组件开启第二出风口并关闭第一出风口,风道内的气体通过第二出风口排出。
在该技术方案中,涡环发生装置设置于空调器室内机的内部,空调器室内机具有常规送风及涡流送风两者工作方式。为保证常规送风方式与涡流送风方式的有效切换,在风道内设置风门组件,通过风门组件改变风道的连通方向,风道内的气流通过涡环发生装置及第一出风口吹出,形成涡流送风,风道内的气流通过第二出风口吹出,形成常规送风。
具体地,当风门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风门组件开启第一出风口并关闭第二出风口,风道内的气体在涡环发生装置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形成涡流送风;当风门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风门组件开启第二出风口并关闭第一出风口,风道内的气体在涡环发生装置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形成常规送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风门组件包括:驱动部件,设置于风道内;风门,与驱动部件相连接,风门可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下转动,以开启或关闭第一出风口及开启或关闭第二出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件设置于风道内,风门与驱动部件相连接,风门可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下转动,以改变风道的连通方向,实现常规送风与涡流送风的切换。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涡环发生件为叶片结构,叶片结构包括:多个叶片;支架组件,叶片安装在支架组件上支架组件限定出能够供气流流动的气流通道,多个叶片具有关闭气流通道的第一位置和打开气流通道的第二位置;其中,驱动件驱动叶片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在该技术方案中,涡环发生部包括多个叶片、支架组件和驱动件,叶片安装在支架组件上,支架组件对每个叶片的转动进行限位,驱动件与支架组件相连接并驱动每个叶片转动使叶片旋转而闭合或开启涡环发生部,由于出风腔体的出风端与出风口相连通,沿出风腔体的出风方向,出风端的横截面面积减小,使得流经涡环发生部的风以脉冲的方式经出风腔体的出风端排出并形成涡环气流,有效地扩大了空调器室内机的送风范围和送风距离,且涡环气流经出风腔体的出风端由出风口排出,实现了送风定向传播,与现有空调器相比,涡环发生部将风传播相同的距离所需要的风速减小,因此,大大降低了能耗并实现了个性化送风,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现有空调器的风以固定气流的方式排出使用户有气流集中,风力较大的体感,而风经涡环发生部由出风腔体的出风端以涡环气流的方式排出能够使用户体验无风感吹风,能够满足了老人、儿童、病人对空调器出风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地,通过支架组件对每个叶片的转动进行限位进而在驱动件的驱动下开启或闭合涡环发生部,有效地结合了叶片能够自身旋转的特性,通过简单结构实现了涡环发生部的闭合或开启,易于推广,且成本较低,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每个叶片设置有转轴,每个叶片通过转轴安装在支架组件上,且能够绕转轴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每个叶片设置有转轴,通过转轴将叶片安装在支架组件上并能够绕转轴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效地结合了叶片能够自身旋转的特性,并充分地利用了转轴,将叶片的安装部件和转动部件相结合,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进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架组件包括:固定盘,固定盘为设置有内环和外环的环状结构,内环上设置有呈圆形分布的第一孔,外环上设置有呈圆形分布的第二孔;多个叶片包括呈环形分布且依次间隔排列的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能够共同覆盖气流通道;内侧叶片设置有第一转轴,外侧叶片设置有第二转轴,内侧叶片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孔相连接,外侧叶片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孔相连接;驱动部驱动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分别在第一孔和第二孔内运动使叶片旋转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组件包括固定盘,固定盘为设有内环和外环的环状结构,内环上设有呈圆形分布的第一孔,外环上设有呈圆形分布的第二孔,多个叶片包括呈环形分布且依次间隔排列的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能够共同覆盖气流通道,内侧叶片设置有第一转轴,外侧叶片设置有第二转轴,内侧叶片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孔相连接使内侧叶片安装在内环上,外侧叶片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孔相连接使外侧叶片安装在外环上,使得由安装在内环上的内侧叶片和安装在外环上的外侧叶片构成风扇式结构,通过驱动部驱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分别在第一孔和第二孔内运动使叶片旋转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气流通道,进而使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共同构成的风扇式结构以脉冲的形式周期性地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利于涡环气流的形成,同时有利于增大涡环气流的输出范围和输出距离,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驱动部包括:驱动盘,驱动盘安装在内环上,驱动盘上设置有与第一孔相对应的孔盖,用于限制第一转轴在第一孔内的运动轨迹;第一联动件,设置在驱动盘上;第二联动件,设置在外环上;驱动件,驱动件工作驱动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移动使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转动使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且内侧叶片和/或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包括驱动盘、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驱动盘上设置有与第一孔相对应的用于限制第一转轴在第一孔内运动轨迹的孔盖,通过第一联动件设置在驱动盘上,第二联动件设置在外环上,驱动件工作驱动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移动使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转动使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同时与内侧叶片和/或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相配合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使得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相配合以多种方式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能够满足固定盘不同结构、驱动部不同结构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进一步地,一方面,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带动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同时配合第一转轴转动带动内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或第二转轴转动带动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另一方面,第一转轴带动内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并旋转,同时与第二转轴带动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并旋转相配合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使得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同时旋转与内侧叶片和/或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相配合共同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进而有利于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边移动边旋转,避免出现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因干涉而无法旋转的问题,有效地保证了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能够灵敏、准确地旋转,进而灵敏、准确地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效地保证了涡环气流的形成,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驱动件包括: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设置在驱动盘上并位于驱动盘的圆心的两侧的,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互斥移动使第一联动件向驱动盘的圆心方向移动,并使第二联动件向背离驱动盘的圆心方向移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件包括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设置在驱动盘上并位于驱动盘圆心的两侧,通过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互斥移动使第一联动件沿驱动盘的径向方向向驱动盘的圆心方向移动,使内侧叶片的第一转轴在孔盖的限定下在第一孔内转动,进而使内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并旋转,同时使第二联动件沿驱动盘的径向方向向背离驱动盘的圆心方向移动使外侧叶片的第二转轴在第二孔内转动,并使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并旋转,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同时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并旋转打开气流通道,使气流经出风腔体的出口端以涡环气流的方式流程,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可以理解地是,当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互吸移动使第一联动件沿驱动盘的径向方向向背离驱动盘的圆心方向移动同时使第二联动件沿驱动盘的径向方向向驱动盘的圆心方向移动,能够使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同时旋转并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进而关闭气流通道。
通过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的方式驱动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并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来开启或闭合气流通道,充分利用了电磁铁的互斥和相吸的特性,使驱动部的结构简化,且能够保证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同时、准确、灵敏地转动,进而准确、灵敏地开启或闭合气流通道,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互斥移动使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移动并使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同时可以使内侧叶片或外侧叶片中的一个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同样能够保证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同时、准确、灵敏地转动,进而准确、灵敏地开启或闭合气流通道,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内侧叶片为内凹的扇形结构,外侧叶片为外凸的扇形结构,且转轴与扇形结构的圆心相对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内侧叶片为内凹的扇形结构,外侧叶片为外凸的扇形结构,且转轴与扇形结构的圆心相对设置,使得通过转轴安装在内环上的内侧叶片和安装在外环上的外侧叶片能够构成风扇结构,且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均位于水平位置时能够充分地将气流通道闭合,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均旋转时能够将气流通道开启。进一步地,每个叶片旋转的角度为90°,通过叶片旋转90°使闭合的气流通道开启,能够保证风具有较大的流通面积,有效地促进了涡环气流的形成,并保证涡环气流输出范围大且输出距离远,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架组件包括:固定盘,固定盘具有内环,内环上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孔,叶片呈环形分布于内环的外周面;转轴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第一杆的一端与叶片连接,第一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杆连接,第一杆与第二杆形成有夹角,第一杆穿设于第一孔;驱动部包括驱动盘,驱动盘与固定盘同轴设置且驱动盘能够相对固定盘转动,驱动盘上设有与第一孔对应的第一限位孔,转轴的第二杆穿设于第一限位孔,转动驱动盘能够驱动第二杆及第一杆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组件包括具有内环的固定盘,内环上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孔,叶片呈环形分布于内环的外周面,转轴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第一杆的一端与叶片连接,第一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杆连接,第一杆与第二杆形成有夹角,第一杆穿设于第一孔,通过驱动部的驱动盘与固定盘同轴设置且驱动盘能够相对固定盘转动,驱动盘上设有与第一孔对应的第一限位孔,转轴的第二杆穿设于第一限位孔,使得转动驱动盘能够驱动第二杆及第一杆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进而使叶片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利于涡环气流的形成,进而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杆与第二杆形成有夹角,第一杆穿设于第一孔,第二杆穿设于第一限位孔,使得通过第一孔和第一限位孔对每个叶片的转动进行限位进而在驱动部的驱动下开启或闭合气流通道,有效地结合了叶片能够自身旋转的特性,通过简单结构实现了气流通道的打开或关闭,易于推广,且成本较低,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固定盘上设置有呈弧形的凹槽结构;驱动盘上设置有凸起结构,凸起结构能够在凹槽内往复运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固定盘上设置有呈弧形的凹槽结构,驱动盘上设置有凸起结构,通过凸起结构能够在凹槽结构内往复运动,使驱动盘转动带动第二杆及第一杆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通过简单的结构将驱动盘的转动传递至转轴的第一杆,并有效地保证了转轴转动的准确性和灵敏性,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驱动部还包括电机,驱动盘上设置有与电机的输出轴相适配的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包括电机,驱动盘上设置有与电机的输出轴相适配的孔,通过电机带动驱动盘转动,结构简单,传动准确,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进一步地,该电机同时与空调器的风轮相连接并带动风轮转动,使得涡环发生部与风轮共用一个电机,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能够减小涡环发生部内部的占用空间,有利于气流有足够的空间流通,进而有利于促成涡环气流的形成,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进一步地,通过电机驱动驱动盘转动与通过电磁铁(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和联动件(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的方式驱动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并沿驱动盘的轴线方向移动相结合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能够大大地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有利于增大涡环气流的输出范围和输出距离,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驱动部包括:连杆机构,与驱动盘相连接;电机,与连杆机构相连接,用于驱动连杆机构运动使驱动盘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包括与驱动盘相连接的连杆机构,电机与连杆机构相连接,通过连杆机构与电机相连接驱动驱动盘转动,方式简单,易于实现,且能够保证较高的传动精度,进而使气流通道能够准确、灵敏地开启或闭合,提高产品的质量。可以理解地是,连杆机构也可以由满足要求的其他机构替代。进一步地,可以控制电机的转速使叶片以不同频率旋转,进而能够使气流通道以不同频率打开或关闭,能够调节涡环气流的输出范围和输出距离,实现个性化出风,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地,通过电机驱动驱动盘转动与通过电磁铁(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和联动件(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的方式驱动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且内侧叶片和/或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相结合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能够大大地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有利于增大涡环气流的输出范围和输出距离,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固定盘还包括:支撑件,设置在内环和外环之间并连接内环和外环。
在该技术方案中,固定盘还包括支撑件,设置在内环和外环之间,通过支撑件连接内环和外环,避免叶片在转动过程中内环和外环受力较大而不同轴或损坏,有效地提高了固定盘的可靠性,进而保证了产品良好的质量,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机壳,机壳具有进风口;风机组件,风机组件设于机壳内,且风机组件能够驱动气流从进风口流向涡环发生部;换热器,换热器设置于进风口与风机组件之间,或换热器设置于风机组件与涡环发生部之间,或换热器设置于涡环发生部与出风腔体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机壳和换热器,风机组件能够驱动气流由进风口流向涡环发生部,为涡环出风提供风量,换热器设置于进风口与风机组件之间,或换热器设置于风机组件与涡环发生部之间,或换热器设置于涡环发生部与出风腔体之间,以使气体经过换热器换热后形成冷风或热风送入室内。
进一步地,风机组件还包括:电机,位于涡环发生部背离出风腔体的一侧;风轮,与电机相连接,位于电机背离涡环发生部的一侧,电机驱动风轮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电机和风轮,风轮在电机的驱动下,从外界吸入空气,空气经过涡环发生件和出风腔体,涡环发生件对经过出风腔体的空气产生轴向上的扰动,也即涡环发生件对经过出风腔体的空气产生进气方向上的扰动,进而使得由变截面出风腔体吹出的气流形成涡环气流,使得空调器室内机吹出的气流变化范围大,送风距离远,辐射范围广。
进一步地,风轮为单向离心风轮或双向离心风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风轮可以为单向离心风轮或双向离心风轮,以提高送风量,当然,风轮也可以为其他类似风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整流板,设置在涡环发生部和出风腔体之间,整流板用于对经由涡环发生部吹出的气流进行整流后进入出风腔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整流板设置在涡环发生部和出风腔体之间,以对进入出风腔体内的空气形成整流的作用。
进一步地,当空调器室内机不包括整流板时,可将换热器设置在涡环发生部和出风腔体之间,同样能够作为整流板使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机壳上还设有出风口,出风口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出风口与出风腔体的出风端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机壳上还设置有出风口,出风口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出风口与出风腔体的出风端相连通,以使至少一个出风口能够吹出涡环风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风机组件的数量为一个,风机组件对应至少一个出风口设置;或风机组件的数量为多个,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每个出风口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风机组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风机组件的数量为一个,一个风机组件能够向至少一个出风口供风,或风机组件的数量为多个,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每个出风口均对应设置有一个风机组件,以使每个出风口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单独出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门板,门板与机壳滑动连接或门板包括与机壳转动连接的多个格栅叶片。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门板,门板可以与机壳滑动连接,以实现滑动开启出风口的效果,门板也可以由多个格栅叶片组成,进而能够转动的开启出风口。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部具有涡环发生部和出风腔体的空调器室内机,从进风方向到出风方向,空调器室内机的部件依次有风轮、电机、换热器、涡环发生部、整流板、出风腔体、出风端;在出风腔体的前端,具有变截面出风端,电机和风轮设置在出风腔体的后端,风轮在电机的驱动下,从外界吸入空气,经过涡环发生部、整流板,从出风口吹出。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涡环发生件稳定地发生涡环,将空调器室内机吹出的风送指定的更远的位置。当用户选择涡环模式时,涡环发生件在预设时间内完成打开和关闭进风端或涡环发生件在预设时间内往复运动,以使涡环发生部产生涡环;当用户选择普通空调模式时,涡环发生部保持开启出风腔体的进风端。室内的空气在风机的作用下,经过换热器,达到涡环发生部处,涡环发生部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打开和关闭,空气经过整流板,在出风腔体前端的内部对其中气体施加了轴向上的扰动,进而使得从出风腔体的出风端吹出的气流形成涡环,冷空气/热空气/湿润的空气以环形的样式送到房间的远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出的空调器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因此具有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所示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沿A-A的剖视图。
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空调器室内机,10出风口,12进风口,14涡环发生部,15出风腔体,150出风端,16风机组件,160电机,162风轮,17换热器,18整流板,19机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1和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1,包括:出风腔体15,出风腔体15具有进风端(图中未示出) 及与进风端相对的出风端150,出风端150的过风面积小于进风端的过风面积;涡环发生部14,涡环发生部14设于进风端的远离出风端150的一侧,涡环发生部14能够周期性地驱动气流经由出风腔体15吹出。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1包括出风腔体15和涡环发生部14,出风腔体15的出风端150的过风面积小于所述进风端的过风面积,涡环发生部14能够周期性地沿进气方向驱动出风腔体15内的气体,也即涡环发生部14对出风腔体15内的气体产生进气方向上的扰动,进而使得由出风端150吹出的气体形成涡环气流,实现涡流送风。涡流送风使得空调器室内机1吹出的气流变化范围大,送风距离远,辐射范围广;同时涡流送风可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的无风感送风,并降低能耗。
进一步地,涡环发生部14在出风腔体15前端的内部,能够对出风腔体 15内的气体施加轴向上的扰动,进而使得从出风腔体15的出风端150吹出的气流形成涡环气流,空气以环形的方式送到房间的远端,在相同的风量下,涡环发生部14能够将空气吹得更远、降低能耗,还能够精准的将空气送到房间的指定位置,进行区域控温。空调器室内机1还可以包括固定腔,设置在涡环发生部14和出风腔体15之间,固定腔与出风腔体15相连通,气体经过固定腔后流向出风腔体15。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涡环发生部14包括:涡环发生件(图中未示出),对应进风端设置;驱动件(图中未示出),与涡环发生件相连接;其中,通过驱动件驱动涡环发生件往复运动,以形成涡环。
在该实施例中,涡环发生部14包括涡环发生件和与涡环发生件相连接的驱动件,驱动件能够驱动涡环发生件运动,以使涡环发生件对出风腔体 15内的空气产生轴向上的扰动,并由出风腔体15的出风端150吹出涡环气流。
进一步地,当用户选择涡环出风模式时,驱动件驱动涡环发生件运动,具体地,驱动件可以驱动涡环发生件往复运动或重复开启和关闭进风端,以对出风腔体15内的空气形成驱动力,进而使空调器室内机1吹出涡环风流;当用户选择常规出风模式时,驱动件停止驱动涡环发生件运动,空调器室内机1 的进风口12、出风腔体15与出风口10直接连通,或空调器室内机1的进风口12避开出风腔体15直接与出风口10相连通,以使出风口10吹出的风为常规风。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涡环发生件包括以下任一种:薄膜结构、活塞结构、叶片结构、风扇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涡环发生件可以为薄膜结构、活塞结构、叶片结构、风扇结构中的任一种。具体地,薄膜结构具有便捷轻巧的优点,可以保证涡环发生件的灵敏性;活塞结构常见且结构简单,便于后续更换或维修。无论是薄膜结构还是活塞结构,均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保证涡环发生件与出风腔体15内壁的柔性接触,避免涡环发生件与出风腔体15内壁干涉。叶片结构和风扇结构具有良好的驱动性,对出风腔体15内的空调能够产生较大的扰动,进而使得出风腔体15内的空气以环形的方式由出风端150吹出。
具体地,当涡环发生件为薄膜结构或活塞结构时,驱动件包括电磁驱动件,设置于出风腔体15内;连杆,连杆的一端与电磁驱动件相连接,另一端与涡环发生件相连接,连杆可在电磁驱动件的驱动下带动涡环发生件往复运动。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电磁驱动件和连杆。其中,电磁驱动件设置于出风腔体15内,电磁驱动件通过连杆与涡环发生件相连接;电磁驱动件驱动涡环发生件进行往复运动,以形成涡环并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的涡流送风。具体地,电磁驱动可以简化驱动组件的整体机械结构,通过控制电磁驱动件得电断电驱动涡环发生件往复运动,控制方式简单,便于操作;连杆满足空调器室内机1内部的空间结构要求,保证涡环发生件的运动行程,提升涡流送风的整体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当涡环发生部14可拆卸地设置于空调器室内机1的外部,涡环发生件为薄膜结构时,出风腔体15的入风口与空调器室内机1的风道相连通。当空调器室内机1处于涡流送风方式时,风道内的气流吹进出风腔体15,并在涡环发生部14的作用下产生涡环,最后直接通过出风腔体15的出风端150端吹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空调器室内机1还包括:风门组件,设置于风道,风门组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风门组件位于第一位置,风门组件开启第一出风口并关闭第二出风口,风道内的气体在涡环发生部14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风门组件位于第二位置,风门组件开启第二出风口并关闭第一出风口,风道内的气体通过第二出风口排出。
在该技术方案中,涡环发生部14设置于空调器室内机1的内部,空调器室内机1具有常规送风及涡流送风两者工作方式。为保证常规送风方式与涡流送风方式的有效切换,在风道内设置风门组件,通过风门组件改变风道的连通方向,风道内的气流通过涡环发生部14及第一出风口吹出,形成涡流送风,风道内的气流通过第二出风口吹出,形成常规送风。
具体地,当风门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风门组件开启第一出风口并关闭第二出风口,风道内的气体在涡环发生部14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形成涡流送风;当风门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风门组件开启第二出风口并关闭第一出风口,风道内的气体在涡环发生部14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形成常规送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风门组件包括:驱动部件,设置于风道内;风门,与驱动部件相连接,风门可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下转动,以开启或关闭第一出风口及开启或关闭第二出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件设置于风道内,风门与驱动部件相连接,风门可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下转动,以改变风道的连通方向,实现常规送风与涡流送风的切换。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涡环发生件为叶片结构,叶片结构包括:多个叶片;支架组件,叶片安装在支架组件上,支架组件用于对每个叶片的转动进行限位;其中,驱动件与支架组件相连接,驱动件驱动叶片转动使叶片旋转而闭合或开启涡环发生部14。
在该实施例中,涡环发生部14包括多个叶片、支架组件和驱动件,叶片安装在支架组件上,支架组件对每个叶片的转动进行限位,驱动件与支架组件相连接并驱动每个叶片转动使叶片旋转而闭合或开启涡环发生部14,由于出风腔体15的出风端150与出风口10相连通,沿出风腔体15的出风方向,出风端150的横截面面积减小,使得流经涡环发生部14的风以脉冲的方式经出风腔体15的出风端150排出并形成涡环气流,有效地扩大了空调器室内机1的送风范围和送风距离,且涡环气流经出风腔体15的出风端150由出风口10排出,实现了送风定向传播,与现有空调器相比,涡环发生部14将风传播相同的距离所需要的风速减小,因此,大大降低了能耗并实现了个性化送风,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现有空调器的风以固定气流的方式排出使用户有气流集中,风力较大的体感,而风经涡环发生部14由出风腔体15的出风端150以涡环气流的方式排出能够使用户体验无风感吹风,能够满足了老人、儿童、病人对空调器出风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地,通过支架组件对每个叶片的转动进行限位进而在驱动件的驱动下开启或闭合涡环发生部14,有效地结合了叶片能够自身旋转的特性,通过简单结构实现了涡环发生部14的闭合或开启,易于推广,且成本较低,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每个叶片设置有转轴,每个叶片通过转轴安装在支架组件上,且能够绕转轴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每个叶片设置有转轴,通过转轴将叶片安装在支架组件上并能够绕转轴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效地结合了叶片能够自身旋转的特性,并充分地利用了转轴,将叶片的安装部件和转动部件相结合,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进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架组件包括:固定盘,固定盘为设置有内环和外环的环状结构,内环上设置有呈圆形分布的第一孔,外环上设置有呈圆形分布的第二孔;多个叶片包括呈环形分布且依次间隔排列的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能够共同覆盖气流通道;内侧叶片设置有第一转轴,外侧叶片设置有第二转轴,内侧叶片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孔相连接,外侧叶片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孔相连接;驱动部驱动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分别在第一孔和第二孔内运动使叶片旋转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组件包括固定盘,固定盘为设有内环和外环的环状结构,内环上设有呈圆形分布的第一孔,外环上设有呈圆形分布的第二孔,多个叶片包括呈环形分布且依次间隔排列的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能够共同覆盖气流通道,内侧叶片设置有第一转轴,外侧叶片设置有第二转轴,内侧叶片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孔相连接使内侧叶片安装在内环上,外侧叶片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孔相连接使外侧叶片安装在外环上,使得由安装在内环上的内侧叶片和安装在外环上的外侧叶片构成风扇式结构,通过驱动部驱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分别在第一孔和第二孔内运动使叶片旋转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气流通道,进而使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共同构成的风扇式结构以脉冲的形式周期性地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利于涡环气流的形成,同时有利于增大涡环气流的输出范围和输出距离,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驱动部包括:驱动盘,驱动盘安装在内环上,驱动盘上设置有与第一孔相对应的孔盖,用于限制第一转轴在第一孔内的运动轨迹;第一联动件,设置在驱动盘上;第二联动件,设置在外环上;驱动件,驱动件工作驱动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移动使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转动使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且内侧叶片和/或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包括驱动盘、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驱动盘上设置有与第一孔相对应的用于限制第一转轴在第一孔内运动轨迹的孔盖,通过第一联动件设置在驱动盘上,第二联动件设置在外环上,驱动件工作驱动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移动使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转动使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同时与内侧叶片和/或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相配合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使得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相配合以多种方式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能够满足固定盘不同结构、驱动部不同结构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进一步地,一方面,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带动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同时配合第一转轴转动带动内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或第二转轴转动带动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另一方面,第一转轴带动内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并旋转,同时与第二转轴带动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并旋转相配合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使得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同时旋转与内侧叶片和/或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相配合共同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进而有利于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边移动边旋转,避免出现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因干涉而无法旋转的问题,有效地保证了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能够灵敏、准确地旋转,进而灵敏、准确地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效地保证了涡环气流的形成,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驱动件包括: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设置在驱动盘上并位于驱动盘的圆心的两侧的,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互斥移动使第一联动件向驱动盘的圆心方向移动,并使第二联动件向背离驱动盘的圆心方向移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件包括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设置在驱动盘上并位于驱动盘圆心的两侧,通过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互斥移动使第一联动件沿驱动盘的径向方向向驱动盘的圆心方向移动,使内侧叶片的第一转轴在孔盖的限定下在第一孔内转动,进而使内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并旋转,同时使第二联动件沿驱动盘的径向方向向背离驱动盘的圆心方向移动使外侧叶片的第二转轴在第二孔内转动,并使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并旋转,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同时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并旋转打开气流通道,使气流经出风腔体的出口端以涡环气流的方式流程,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可以理解地是,当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互吸移动使第一联动件沿驱动盘的径向方向向背离驱动盘的圆心方向移动同时使第二联动件沿驱动盘的径向方向向驱动盘的圆心方向移动,能够使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同时旋转并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进而关闭气流通道。
通过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的方式驱动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并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来开启或闭合气流通道,充分利用了电磁铁的互斥和相吸的特性,使驱动部的结构简化,且能够保证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同时、准确、灵敏地转动,进而准确、灵敏地开启或闭合气流通道,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互斥移动使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移动并使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同时可以使内侧叶片或外侧叶片中的一个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同样能够保证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同时、准确、灵敏地转动,进而准确、灵敏地开启或闭合气流通道,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内侧叶片为内凹的扇形结构,外侧叶片为外凸的扇形结构,且转轴与扇形结构的圆心相对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内侧叶片为内凹的扇形结构,外侧叶片为外凸的扇形结构,且转轴与扇形结构的圆心相对设置,使得通过转轴安装在内环上的内侧叶片和安装在外环上的外侧叶片能够构成风扇结构,且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均位于水平位置时能够充分地将气流通道闭合,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均旋转时能够将气流通道开启。进一步地,每个叶片旋转的角度为90°,通过叶片旋转90°使闭合的气流通道开启,能够保证风具有较大的流通面积,有效地促进了涡环气流的形成,并保证涡环气流输出范围大且输出距离远,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架组件包括:固定盘,固定盘具有内环,内环上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孔,叶片呈环形分布于内环的外周面;转轴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第一杆的一端与叶片连接,第一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杆连接,第一杆与第二杆形成有夹角,第一杆穿设于第一孔;驱动部包括驱动盘,驱动盘与固定盘同轴设置且驱动盘能够相对固定盘转动,驱动盘上设有与第一孔对应的第一限位孔,转轴的第二杆穿设于第一限位孔,转动驱动盘能够驱动第二杆及第一杆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组件包括具有内环的固定盘,内环上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孔,叶片呈环形分布于内环的外周面,转轴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第一杆的一端与叶片连接,第一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杆连接,第一杆与第二杆形成有夹角,第一杆穿设于第一孔,通过驱动部的驱动盘与固定盘同轴设置且驱动盘能够相对固定盘转动,驱动盘上设有与第一孔对应的第一限位孔,转轴的第二杆穿设于第一限位孔,使得转动驱动盘能够驱动第二杆及第一杆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进而使叶片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利于涡环气流的形成,进而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杆与第二杆形成有夹角,第一杆穿设于第一孔,第二杆穿设于第一限位孔,使得通过第一孔和第一限位孔对每个叶片的转动进行限位进而在驱动部的驱动下开启或闭合气流通道,有效地结合了叶片能够自身旋转的特性,通过简单结构实现了气流通道的打开或关闭,易于推广,且成本较低,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固定盘上设置有呈弧形的凹槽结构;驱动盘上设置有凸起结构,凸起结构能够在凹槽内往复运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固定盘上设置有呈弧形的凹槽结构,驱动盘上设置有凸起结构,通过凸起结构能够在凹槽结构内往复运动,使驱动盘转动带动第二杆及第一杆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通过简单的结构将驱动盘的转动传递至转轴的第一杆,并有效地保证了转轴转动的准确性和灵敏性,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驱动部还包括电机160,驱动盘上设置有与电机160的输出轴相适配的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包括电机160,驱动盘上设置有与电机160的输出轴相适配的孔,通过电机160带动驱动盘转动,结构简单,传动准确,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进一步地,该电机160同时与空调器的风轮162 相连接并带动风轮162转动,使得涡环发生部14与风轮162共用一个电机 160,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能够减小涡环发生部14内部的占用空间,有利于气流有足够的空间流通,进而有利于促成涡环气流的形成,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进一步地,通过电机160驱动驱动盘转动与通过电磁铁(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和联动件(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的方式驱动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并沿驱动盘的轴线方向移动相结合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能够大大地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有利于增大涡环气流的输出范围和输出距离,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驱动部包括:连杆机构,与驱动盘相连接;电机160,与连杆机构相连接,用于驱动连杆机构运动使驱动盘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包括与驱动盘相连接的连杆机构,电机160与连杆机构相连接,通过连杆机构与电机160相连接驱动驱动盘转动,方式简单,易于实现,且能够保证较高的传动精度,进而使气流通道能够准确、灵敏地开启或闭合,提高产品的质量。可以理解地是,连杆机构也可以由满足要求的其他机构替代。进一步地,可以控制电机160的转速使叶片以不同频率旋转,进而能够使气流通道以不同频率打开或关闭,能够调节涡环气流的输出范围和输出距离,实现个性化出风,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地,通过电机160驱动驱动盘转动与通过电磁铁(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和联动件(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的方式驱动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且内侧叶片和/或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相结合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能够大大地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有利于增大涡环气流的输出范围和输出距离,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固定盘还包括:支撑件,设置在内环和外环之间并连接内环和外环。
在该技术方案中,固定盘还包括支撑件,设置在内环和外环之间,通过支撑件连接内环和外环,避免叶片在转动过程中内环和外环受力较大而不同轴或损坏,有效地提高了固定盘的可靠性,进而保证了产品良好的质量,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空调器室内机1还包括:机壳19,机壳19具有进风口12;风机组件16,风机组件16设于机壳19内,且风机组件16 能够驱动气流从进风口12流向涡环发生部14;换热器17,换热器17设置于进风口12与风机组件16之间,或换热器17设置于风机组件16与涡环发生部 14之间,或换热器17设置于涡环发生部14与出风腔体15之间。
如图2和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1还包括机壳19和换热器17,风机组件16能够驱动气流由进风口12流向涡环发生部14,为涡环出风提供风量,换热器17设置于进风口12与风机组件16之间,或换热器17设置于风机组件16与涡环发生部14之间,或换热器17设置于涡环发生部14与出风腔体15之间,以使气体经过换热器17换热后形成冷风或热风送入室内。
进一步地,风机组件16还包括:电机160,位于涡环发生部14背离出风腔体15的一侧;风轮162,与电机160相连接,位于电机160背离涡环发生部14的一侧,电机160驱动风轮162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1还包括电机160和风轮162,风轮162 在电机160的驱动下,从外界吸入空气,空气经过涡环发生件和出风腔体 15,涡环发生件对经过出风腔体15的空气产生轴向上的扰动,也即涡环发生件对经过出风腔体15的空气产生进气方向上的扰动,进而使得由变截面出风腔体15吹出的气流形成涡环气流,使得空调器室内机1吹出的气流变化范围大,送风距离远,辐射范围广。
进一步地,风轮162为单向离心风轮或双向离心风轮。
在该实施例中,风轮162可以为单向离心风轮或双向离心风轮,以提高送风量,当然,风轮162也可以为其他类似风轮。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空调器室内机1还包括:整流板18,设置在涡环发生部14和出风腔体15之间,整流板18用于对经由涡环发生部14 吹出的气流进行整流后进入出风腔体15。
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整流板18设置在涡环发生部14和出风腔体15之间,以对进入出风腔体15内的空气形成整流的作用。
进一步地,当空调器室内机1不包括整流板18时,可将换热器17设置在涡环发生部14和出风腔体15之间,同样能够作为整流板18使用。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机壳19上还设有出风口10,出风口10 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出风口10与出风腔体15的出风端150相连通。
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机壳19上还设置有出风口10,出风口 10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出风口10与出风腔体15的出风端150相连通,以使至少一个出风口10能够吹出涡环风流。如图6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具有一个出风口10,涡环发生部14设置在出风口10处。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风机组件16的数量为一个,风机组件 16对应至少一个出风口10设置;或风机组件16的数量为多个,出风口10的数量为多个,每个出风口10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风机组件16。
在该实施例中,风机组件16的数量为一个,一个风机组件16能够向至少一个出风口10供风,或风机组件16的数量为多个,出风口10的数量为多个,每个出风口10均对应设置有一个风机组件16,以使每个出风口 10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单独出风。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空调器室内机1还包括:门板(图中未示出),门板与机壳19滑动连接或门板包括与机壳19转动连接的多个格栅叶片。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1还包括门板,门板可以与机壳19滑动连接,以实现滑动开启出风口10的效果,门板也可以由多个格栅叶片组成,进而能够转动的开启出风口10。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涡环发生部14设置在出风口10处。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部具有涡环发生部14和出风腔体15 的空调器室内机1,从进风方向到出风方向,空调器室内机1的部件依次有风轮162、电机160、换热器17、涡环发生部14、整流板18、出风腔体 15、出风端150;在出风腔体15的前端,具有变截面出风端150,电机160 和风轮162设置在出风腔体15的后端,风轮162在电机160的驱动下,从外界吸入空气,经过涡环发生部14、整流板18,从出风口10吹出。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涡环发生件稳定地发生涡环,将空调器室内机1吹出的风送指定的更远的位置。当用户选择涡环模式时,涡环发生件在预设时间内完成打开和关闭进风端或涡环发生件在预设时间内往复运动,以使涡环发生部14产生涡环;当用户选择普通空调模式时,涡环发生部14保持开启出风腔体15的进风端。室内的空气在风机的作用下,经过换热器17,达到涡环发生部14处,涡环发生部14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打开和关闭,空气经过整流板18,在出风腔体15前端的内部对其中气体施加了轴向上的扰动,进而使得从出风腔体15的出风端150吹出的气流形成涡环,冷空气/ 热空气/湿润的空气以环形的样式送到房间的远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图中未示出),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室内机1。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1,因此具有所述空调器室内机1的全部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出风腔体,所述出风腔体具有进风端及与所述进风端相对的出风端,所述出风端的过风面积小于所述进风端的过风面积;
涡环发生部,所述涡环发生部设于所述进风端的远离所述出风端的一侧,所述涡环发生部能够周期性地驱动气流经由所述出风腔体吹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涡环发生部包括:
涡环发生件,对应所述进风端设置;
驱动件,与所述涡环发生件相连接;
其中,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涡环发生件往复运动,以形成涡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环发生件包括以下任一种:薄膜结构、活塞结构、叶片结构、风扇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环发生件为叶片结构,所述叶片结构包括:
多个叶片;
支架组件,所述叶片安装在所述支架组件上,所述支架组件限定出能够供气流流动的气流通道,所述多个叶片具有关闭所述气流通道的第一位置和打开所述气流通道的第二位置;
其中,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叶片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具有进风口;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且所述风机组件能够驱动气流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涡环发生部;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机组件之间,或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风机组件与所述涡环发生部之间,或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涡环发生部与所述出风腔体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整流板,设置在所述涡环发生部和所述出风腔体之间,所述整流板用于对经由所述涡环发生部吹出的气流进行整流后进入所述出风腔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上还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风端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组件的数量为一个,所述风机组件对应至少一个所述出风口设置;或
所述风机组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出风口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风机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门板,所述门板用于关闭所述出风口,所述门板与所述机壳滑动连接或所述门板包括与所述机壳转动连接的多个格栅叶片。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
CN201920392106.9U 2019-03-26 2019-03-26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2099100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92106.9U CN209910040U (zh) 2019-03-26 2019-03-26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PCT/CN2019/109599 WO2020192077A1 (zh) 2019-03-26 2019-09-30 涡环发生装置、空气调节装置、室内机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92106.9U CN209910040U (zh) 2019-03-26 2019-03-26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10040U true CN209910040U (zh) 2020-01-07

Family

ID=69033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92106.9U Active CN209910040U (zh) 2019-03-26 2019-03-26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10040U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22734A (zh) * 2020-03-31 2020-06-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空调器的涡环生成方法、空调器、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1412597A (zh) * 2020-03-31 2020-07-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空调器的无风感送风方法、空调器、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1412609A (zh) * 2020-03-31 2020-07-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空调器的无风感送风方法、空调器、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1412610A (zh) * 2020-03-31 2020-07-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空调器的柔风控制方法、空调器、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1412605A (zh) * 2020-03-31 2020-07-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空调器的涡环生成方法、空调器、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1412602A (zh) * 2020-03-31 2020-07-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空调器的涡环生成方法、空调器、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1412606A (zh) * 2020-03-31 2020-07-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空调器的涡环生成方法、空调器、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2303838A (zh) * 2019-07-29 2021-02-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控制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3587223A (zh) * 2021-07-13 2021-11-02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03838A (zh) * 2019-07-29 2021-02-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控制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2303838B (zh) * 2019-07-29 2022-05-0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控制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1412606A (zh) * 2020-03-31 2020-07-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空调器的涡环生成方法、空调器、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1412610A (zh) * 2020-03-31 2020-07-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空调器的柔风控制方法、空调器、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1412605A (zh) * 2020-03-31 2020-07-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空调器的涡环生成方法、空调器、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1412602A (zh) * 2020-03-31 2020-07-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空调器的涡环生成方法、空调器、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1322734A (zh) * 2020-03-31 2020-06-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空调器的涡环生成方法、空调器、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1412609A (zh) * 2020-03-31 2020-07-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空调器的无风感送风方法、空调器、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1412602B (zh) * 2020-03-31 2021-11-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空调器的涡环生成方法、空调器、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1412609B (zh) * 2020-03-31 2021-12-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空调器的无风感送风方法、空调器、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1412597A (zh) * 2020-03-31 2020-07-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空调器的无风感送风方法、空调器、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1322734B (zh) * 2020-03-31 2024-04-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空调器的涡环生成方法、空调器、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3587223A (zh) * 2021-07-13 2021-11-02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10040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004514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908801U (zh) 涡环发生装置和空气调节装置
CN209893536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910038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910041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749931A (zh) 涡环发生装置和空气调节装置
CN106051931A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110044039B (zh) 用于空调器的出风部件和空调器
CN209910039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1237869A (zh) 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1750426A (zh) 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09458663A (zh) 空调挂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9910042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20211513A1 (zh) 天花机
CN111750428A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854201U (zh) 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146683U (zh) 一种分体式风机盘管安装结构
WO2020192060A1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399189U (zh) 悬角空调器
CN210345657U (zh) 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1750433A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2539473A (zh) 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控制方法
EP3722685A1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er
CN211854196U (zh) 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