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0192077A1 - 涡环发生装置、空气调节装置、室内机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涡环发生装置、空气调节装置、室内机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0192077A1
WO2020192077A1 PCT/CN2019/109599 CN2019109599W WO2020192077A1 WO 2020192077 A1 WO2020192077 A1 WO 2020192077A1 CN 2019109599 W CN2019109599 W CN 2019109599W WO 2020192077 A1 WO2020192077 A1 WO 2020192077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ortex ring
air outlet
vortex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9/10959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汤展跃
谭周衡
杜顺开
李金波
曾威
曾小朗
陈良锐
方健
谢鹏
Original Assignee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920392081.2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09908801U/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920392106.9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09910040U/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91023482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1749931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910234337.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1750426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20192077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0192077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Abstract

一种涡环发生装置、空气调节装置、室内机及控制方法,涡环发生装置(100)包括:出风腔体(30),出风腔体(30)具有进风端及与进风端相对的出风端,出风端的过风面积小于进风端的过风面积;涡环发生部(14),涡环发生部(14)设于进风端的远离出风端的一侧,涡环发生部(14)能够周期性地驱动气流经由出风腔体(30)吹出;风机组件(16),风机组件(16)设于涡环发生部(14)远离出风腔体(30)的一侧,且能够驱动气流进入涡环发生部(14)。涡环发生装置能够实现涡环送风,扩大了送风范围和送风距离。

Description

涡环发生装置、空气调节装置、室内机及控制方法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03月26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910234822.9”、发明名称为“涡环发生装置和空气调节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于2019年03月26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920392081.2”、发明名称为“空调器遥控器和空调器”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于2019年03月26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910234337.1”、发明名称为“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的优先权和于2019年03月26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920392106.9”、发明名称为“空调器遥控器和空调器”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涡环发生装置、一种空气调节装置、一种室内机和一种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器将经过热交换后的气流通过空调常规风口吹出,其出风方式为常规出风,而常规风口出来的气流是固定不变的,其辐射范围短且窄,无法实现大范围送风,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的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涡环发生装置。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涡环发生装置,涡环发 生装置包括:出风腔体,出风腔体具有进风端及与进风端相对的出风端,出风端的过风面积小于进风端的过风面积;涡环发生部,涡环发生部设于进风端的远离出风端的一侧,涡环发生部能够周期性地驱动气流经由出风腔体吹出;风机组件,风机组件设于涡环发生部远离出风腔体的一侧,且能够驱动气流进入涡环发生部。
本申请提供的涡环发生装置,包括出风腔体、涡环发生部和风机组件,出风腔体的出风端的过风面积小于进风端的过风面积,涡环发生部能够周期性地沿进气方向驱动出风腔体内的气体,也即涡环发生部对出风腔体内的气体产生进气方向上的扰动,风机组件设有涡环发生部远离出风腔体的一侧,能够驱动气流进入涡环发生部,进而使得风机组件驱动的气流经涡环发生部由出风端吹出的气体形成涡环气流,实现涡流送风。涡流送风使得空调器室内机吹出的气流变化范围大,送风距离远,辐射范围广;同时涡流送风可实现无风感送风,并降低能耗。
另外,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涡环发生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涡环发生部包括:多个叶片;支架组件,叶片安装在支架组件上,支架组件限定出能够供气流流动的气流通道,多个叶片具有关闭气流通道的第一位置和打开气流通道的第二位置;以及驱动部,驱动部能够驱动叶片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在该技术方案中,涡环发生部包括多个叶片、支架组件和驱动部,叶片安装在支架组件上,支架组件限定出能够供气流流动的气流通道,通过驱动部驱动叶片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使涡环发生部能够周期性地驱动气流由出风腔体吹出,由于出风腔体的出风端的过风面积小于进风端的过风面积,使得流经涡环发生部的风经出风腔体的出风端排出并形成涡环气流,有效地扩大了的送风范围和送风距离,且涡环气流经出风腔体的出风端排出,实现了送风定向传播,与现有空气调节装置相比,通过涡环发生部和出风腔体将风传播相同的距离所需要的风速减小,因此,大大降低了能耗并实现了个性化送风,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风经涡环发生部由出风腔体的出风端以涡环气流的方式排出能够使用户体 验无风感吹风,能够满足了老人、儿童、病人对出风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叶片设置有转轴,每个叶片通过转轴安装在支架组件上,且能够绕转轴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每个叶片设置有转轴,通过转轴将叶片安装在支架组件上并能够绕转轴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效地结合了叶片能够自身旋转的特性,并充分地利用了转轴,将叶片的安装部件和转动部件相结合,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进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架组件包括:第一固定盘,第一固定盘具有内环,内环上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孔,叶片呈环形分布于内环的外周面;转轴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第一杆的一端与叶片连接,第一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杆连接,第一杆与第二杆形成有夹角,第一杆穿设于第一孔;驱动部包括驱动盘,驱动盘与第一固定盘同轴设置且驱动盘能够相对第一固定盘转动,驱动盘上设有与第一孔对应的第一限位孔,转轴的第二杆穿设于第一限位孔,转动驱动盘能够驱动第二杆及第一杆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组件包括具有内环的第一固定盘,内环上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孔,叶片呈环形分布于内环的外周面,转轴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第一杆的一端与叶片连接,第一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杆连接,第一杆与第二杆形成有夹角,第一杆穿设于第一孔,通过驱动部的驱动盘与第一固定盘同轴设置且驱动盘能够相对第一固定盘转动,驱动盘上设有与第一孔对应的第一限位孔,转轴的第二杆穿设于第一限位孔,使得转动驱动盘能够驱动第二杆及第一杆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进而使叶片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利于涡环气流的形成,进而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杆与第二杆形成有夹角,第一杆穿设于第一孔,第二杆穿设于第一限位孔,使得通过第一孔和第一限位孔对每个叶片的转动进行限位进而在驱动部的驱动下开启或闭合气流通道,有效地结合了叶片能够自身旋转的特性,通过简单结构实现了气流通道的打开或关闭,易于推广,且成本较低,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架组件还包括:固定腔,出风腔体安装在固定腔上并与固定腔相连通,第一固定盘安装在固定腔上;固定环,设置在第一固定盘远离驱动盘的一侧,驱动盘通过固定环与第一固定盘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组件包括固定腔,出风腔体安装在固定腔上并与固定腔相连通,第一固定盘安装在固定腔上,使得风机组件驱动气流在固定腔限定的范围内通过叶片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后流入出风腔体,有效地减少了气流的能耗,有利于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进而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通过固定环设置在第一固定盘远离驱动盘的一侧,即驱动盘和第一固定盘分别位于第一固定盘的两侧,驱动盘通过固定环与第一固定盘连接,将驱动盘牢固地安装在第一固定盘上,并能够保证驱动盘和第一固定盘对每个叶片转动的限位准确、可靠,进而使涡环发生部能够灵敏、准确地开启或闭合,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质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涡环发生部还包括:第二固定盘,位于固定腔和风机组件之间,第二固定盘连接固定腔和风机组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涡环发生部还包括第二固定盘,位于固定腔和风机组件之间,通过第二固定盘连接固定腔和风机组件,使得叶片和风机组件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避免叶片与风机组件之间的距离太小而限制叶片的转动,同时有利于气流在风机组件、叶片和第二固定盘限定的空间内充分流动,进而保证气流能够顺畅、连续流通,有利于涡环气流的形成,并保证涡环气流输出范围大且输出距离远,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固定盘上设置有呈弧形的凹槽结构;驱动盘上设置有凸起结构,凸起结构能够在凹槽内往复运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固定盘上设置有呈弧形的凹槽结构,驱动盘上设置有凸起结构,通过凸起结构能够在凹槽结构内往复运行,使驱动盘转动带动第二杆及第一杆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通过简单的结构将驱动盘的转动传递至转轴的第一杆,并有效地保证了转轴转动的准确性和灵敏性,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锥形的母线为一条直线或为呈钝角的两条直线。
在该技术方案中,出风腔体为锥形桶状,锥形桶状的出风腔体有利于加工 生产。一方面,锥形的母线为一条直线,即连接锥形桶状的出风腔体的出口端与其相对设置的进口端的锥形均匀延伸,有利于气流由进口端沿锥面顺畅、均匀地经出口端排出,进而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一方面,锥形的母线为呈钝角的两条直线,即锥形桶状的出风腔体的出口端与锥面之间还设有挡风板,使得气流由与出口端相对设置的进口端流入后,部分气流由出口端直接流出形成涡环气流,部分气流由挡风板挡住以保证经出口端流出的气流充足,有利于涡环气流的形成,并能够进一步增大涡环气流输出的范围和距离,提高用户的吹风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驱动部包括:驱动件;拔叉,与驱动盘相连接;传动件,传动件与驱动件相连接,传动件将驱动件的运动传递至拔叉使拔叉运动带动驱动盘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包括驱动件,拔叉和传动件,通过拔叉与驱动盘相连接,传动件与驱动件相连接,传动件将驱动件的运动传递至拔叉使拔叉运动,进而使拔叉带动驱动盘转动使每个叶片旋转使气流通道闭合或开启。该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易于推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传动件为齿轮齿条机构或连杆机构;驱动件为电机。
在该技术方案中,传动件为齿轮齿条机构或连杆机构,通过齿轮齿条机构或连杆机构将驱动件的运动传递至拔叉,方式简单,易于实现,且能够保证较高的传动精度,进而使涡环发生装置能够准确、灵敏地开启或闭合,提高产品的质量。可以理解的是,传动件可以为满足要求的其他机构。
一方面,驱动件为电机且驱动件与风机组件共用一个电机,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能够减小涡环发生装置内部的占用空间,有利于气流有足够的空间流通,进而有利于促成涡环的形成,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一方面,驱动件为单独设置的电机,能够使叶片以不同频率旋转,进而能够使气流通道以不同频率开启或闭合,能够调节涡环气流的输出范围和输出距离,实现个性化出风,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风机组件包括:轴流风机;导流罩,导流罩罩设于轴流风机,第二固定盘与导流罩相连接;电机支架,电机支架与导流罩固定连接;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固定于电机支架,且第一电机与轴流风机连接以驱动轴流 风机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风机组件包括轴流风机、导流罩、电机之间和第一电机,通过导流罩罩设于轴流风机,第二固定盘与导流罩相连接,电机支架与导流罩固定连接,第一电机固定于电机支架,通过第一电机与轴流风机连接并驱动轴流风机转动,驱动气流进入涡环发生部进而产生涡环气流。进一步地,通过第一电机工作带动轴流风机工作产生的风由导流罩流向固定腔,避免了轴流风机产生的风在流通过程中分散、能耗较大而影响出风效果,有效地保证了轴流风机产生的风能够集中、充分、连续地经导流罩流向固定腔进而通过涡环发生部由出风腔体的出口端排出并形成涡环气流,能够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并保证涡环气流输出范围大且输出距离远,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电机压板,电机支架上形成有走线槽,电机压板能够覆盖走线槽以对容置于走线槽中的电线进行固定。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机支架上形成有走线槽,通过电机压板覆盖走线槽并对容置于走线槽中的电线进行固定,避免走线槽内的电线凸出于走线槽而影响产品的美观并容易被损坏,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整流板,设置在涡环发生部和出风腔体之间,整流板用于对经由涡环发生部吹出的气流进行整流后进入出风腔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整流板设置在涡环发生部和出风腔体之间,以对进入出风腔体内的空气形成整流的作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出的涡环发生装置,空气调节装置为空调器、空气净化器、加湿机或新风机。
本申请提供的空气调节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出的涡环发生装置,因此具有该涡环发生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空气调节装置为空调器、空气净化器、加湿机或新风机。
在具体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装置为空调器,空调器包括进风口,轴流风机与进风口相连通,能够保证轴流风机工作产生足够的风流入涡环发生 装置并产生涡环气流,进而能够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并保证涡环气流输出范围大且输出距离远,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空调器设置有出风口和进风口,通过出风口、进风口和涡环发生装置的数量相等且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涡环发生装置分别与相对应的每个进风口和每个出风口相连通,使得空调器的每个出风口均能够实现涡环气流方式的出风,且能够保证每个出风口的涡环气流充足,提升用户的吹风体验。进一步地,每个出风口排出的涡环气流的输出距离和输出范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每个出风口排出的涡环气流的输出距离和输出范围相同,方便设置,便于用户操作,每个出风口排出的涡环气流的输出距离和输出范围不同,能够实现同一空间不同个性的送风方式,进而满足同一空间内不同用户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使用的满意度并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可以理解的是,当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时,可以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设置为常规出风方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出风口的形状为圆形、椭圆、方形或长方形,出风口的多种形状可以满足出风口设置位置不同的需求,也可以满足用户对多种出风截面的需求,同时,多种形状的出风口设置在空调器的壳体上能够满足空调器外观美观的需求,进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可以理解的是,出风口也可以为其他异形形状。
多个进风口设置在空调器的壳体的一面或多面上,能够满足不同轴流风机类型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同时,也可以扩大轴流风机工作产生的风量,进一步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涡环发生装置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或外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可拆卸地方式将涡环发生装置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或外部,方便安装和拆卸,同时有利于涡环发生装置维修、保养、更换零部件,进而提高产品的维修效率,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进一步地,将涡环发生装置设置在壳体的内部和外部,能够满足空调器不同结构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进一步地,涡环发生装置也可以与空调器集成为一体。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出风腔体,出风腔体具有进风端及与进风端相对的出风端,出风端的过风面积小于进风端的过风面积;涡环发生部,涡环发生部设于进风端的远离出风端的一侧, 涡环发生部能够周期性地驱动气流经由出风腔体吹出。
本申请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出风腔体和涡环发生部,出风腔体的出风端的过风面积小于进风端的过风面积,涡环发生部能够周期性地沿进气方向驱动出风腔体内的气体,也即涡环发生部对出风腔体内的气体产生进气方向上的扰动,进而使得由出风端吹出的气体形成涡环气流,实现涡流送风。涡流送风使得空调器室内机吹出的气流变化范围大,送风距离远,辐射范围广;同时涡流送风可实现空调器室内机的无风感送风,并降低能耗。
进一步地,涡环发生部在出风腔体前端的内部,能够对出风腔体内的气体施加轴向上的扰动,进而使得从出风腔体的出风端吹出的气流形成涡环气流,空气以环形的方式送到房间的远端,在相同的风量下,涡环发生部能够将空气吹得更远、降低能耗,还能够精准的将空气送到房间的指定位置,进行区域控温。空调器室内机还可以包括固定腔,设置在涡环发生部和出风腔体之间,固定腔与出风腔体相连通,气体经过固定腔后流向出风腔体。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上述的空调器室内机,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涡环发生部包括:涡环发生件,对应进风端设置;驱动部,与涡环发生件相连接;其中,通过驱动部驱动涡环发生件往复运动,以形成涡环。
在该技术方案中,涡环发生部包括涡环发生件和与涡环发生件相连接的驱动部,驱动部能够驱动涡环发生件运动,以使涡环发生件对出风腔体内的空气产生轴向上的扰动,并由出风腔体的出风端吹出涡环气流。
进一步地,当用户选择涡环出风模式时,驱动部驱动涡环发生件运动,具体地,驱动部可以驱动涡环发生件往复运动或重复开启和关闭进风端,以对出风腔体内的空气形成驱动力,进而使空调器室内机吹出涡环风流;当用户选择常规出风模式时,驱动部停止驱动涡环发生件运动,空调器室内机的进风口、出风腔体与出风口直接连通,或空调器室内机的进风口避开出风腔体直接与出风口相连通,以使出风口吹出的风为常规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涡环发生件包括以下任一种:薄膜结构、活塞结构、叶片结构、风扇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涡环发生件可以为薄膜结构、活塞结构、叶片结构、风扇结构中的任一种。具体地,薄膜结构具有便捷轻巧的优点,可以保证涡环发生件的灵敏性;活塞结构常见且结构简单,便于后续更换或维修。无论是薄膜结构还是活塞结构,均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保证涡环发生件与出风腔体内壁的柔性接触,避免涡环发生件与出风腔体内壁干涉。叶片结构和风扇结构具有良好的驱动性,对出风腔体内的空调能够产生较大的扰动,进而使得出风腔体内的空气以环形的方式由出风端吹出。
具体地,当涡环发生件为薄膜结构或活塞结构时,驱动部包括电磁驱动部,设置于出风腔体内;连杆,连杆的一端与电磁驱动部相连接,另一端与涡环发生件相连接,连杆可在电磁驱动部的驱动下带动涡环发生件往复运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电磁驱动部和连杆。其中,电磁驱动部设置于出风腔体内,电磁驱动部通过连杆与涡环发生件相连接;电磁驱动部驱动涡环发生件进行往复运动,以形成涡环并实现空调器室内机的涡流送风。具体地,电磁驱动可以简化驱动组件的整体机械结构,通过控制电磁驱动部得电断电驱动涡环发生件往复运动,控制方式简单,便于操作;连杆满足空调器室内机内部的空间结构要求,保证涡环发生件的运动行程,提升涡流送风的整体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风门组件,设置于风道,风门组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风门组件位于第一位置,风门组件开启第一出风口并关闭第二出风口,风道内的气体在涡环发生装置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风门组件位于第二位置,风门组件开启第二出风口并关闭第一出风口,风道内的气体通过第二出风口排出。
在该技术方案中,涡环发生装置设置于空调器室内机的内部,空调器室内机具有常规送风及涡流送风两者工作方式。为保证常规送风方式与涡流送风方式的有效切换,在风道内设置风门组件,通过风门组件改变风道的连通方向,风道内的气流通过涡环发生装置及第一出风口吹出,形成涡流送风,风道内的气流通过第二出风口吹出,形成常规送风。
具体地,当风门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风门组件开启第一出风口并关 闭第二出风口,风道内的气体在涡环发生装置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形成涡流送风;当风门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风门组件开启第二出风口并关闭第一出风口,风道内的气体在涡环发生装置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形成常规送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风门组件包括:驱动部件,设置于风道内;风门,与驱动部件相连接,风门可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下转动,以开启或关闭第一出风口及开启或关闭第二出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件设置于风道内,风门与驱动部件相连接,风门可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下转动,以改变风道的连通方向,实现常规送风与涡流送风的切换。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涡环发生件为叶片结构,叶片结构包括:多个叶片;支架组件,叶片安装在支架组件上支架组件限定出能够供气流流动的气流通道,多个叶片具有关闭气流通道的第一位置和打开气流通道的第二位置;其中,驱动部驱动叶片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在该技术方案中,涡环发生部包括多个叶片、支架组件和驱动部,叶片安装在支架组件上,支架组件对每个叶片的转动进行限位,驱动部与支架组件相连接并驱动每个叶片转动使叶片旋转而闭合或开启涡环发生部,由于出风腔体的出风端与出风口相连通,沿出风腔体的出风方向,出风端的横截面面积减小,使得流经涡环发生部的风以脉冲的方式经出风腔体的出风端排出并形成涡环气流,有效地扩大了空调器室内机的送风范围和送风距离,且涡环气流经出风腔体的出风端由出风口排出,实现了送风定向传播,与现有空调器相比,涡环发生部将风传播相同的距离所需要的风速减小,因此,大大降低了能耗并实现了个性化送风,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现有空调器的风以固定气流的方式排出使用户有气流集中,风力较大的体感,而风经涡环发生部由出风腔体的出风端以涡环气流的方式排出能够使用户体验无风感吹风,能够满足了老人、儿童、病人对空调器出风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地,通过支架组件对每个叶片的转动进行限位进而在驱动部的驱动下开启或闭合涡环发生部,有效地结合了叶片能够自身旋转的特性, 通过简单结构实现了涡环发生部的闭合或开启,易于推广,且成本较低,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叶片设置有转轴,每个叶片通过转轴安装在支架组件上,且能够绕转轴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每个叶片设置有转轴,通过转轴将叶片安装在支架组件上并能够绕转轴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效地结合了叶片能够自身旋转的特性,并充分地利用了转轴,将叶片的安装部件和转动部件相结合,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进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架组件包括:固定盘,固定盘为设置有内环和外环的环状结构,内环上设置有呈圆形分布的第一孔,外环上设置有呈圆形分布的第二孔;多个叶片包括呈环形分布且依次间隔排列的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能够共同覆盖气流通道;内侧叶片设置有第一转轴,外侧叶片设置有第二转轴,内侧叶片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孔相连接,外侧叶片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孔相连接;驱动部驱动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分别在第一孔和第二孔内运动使叶片旋转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组件包括固定盘,固定盘为设有内环和外环的环状结构,内环上设有呈圆形分布的第一孔,外环上设有呈圆形分布的第二孔,多个叶片包括呈环形分布且依次间隔排列的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能够共同覆盖气流通道,内侧叶片设置有第一转轴,外侧叶片设置有第二转轴,内侧叶片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孔相连接使内侧叶片安装在内环上,外侧叶片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孔相连接使外侧叶片安装在外环上,使得由安装在内环上的内侧叶片和安装在外环上的外侧叶片构成风扇式结构,通过驱动部驱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分别在第一孔和第二孔内运动使叶片旋转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进而使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共同构成的风扇式结构以脉冲的形式周期性地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利于涡环气流的形成,同时有利于增大涡环气流的输出范围和输出距离,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驱动部包括:驱动盘,驱动盘安装在内环上,驱动盘上设置有与第一孔相对应的孔盖,用于限制第一转轴在第一孔内的运动轨迹;第一联动件,设置在驱动盘上;第二联动件,设置在外环上;驱动 件,驱动件工作驱动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移动使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转动使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且内侧叶片和/或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包括驱动盘、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驱动盘上设置有与第一孔相对应的用于限制第一转轴在第一孔内运动轨迹的孔盖,通过第一联动件设置在驱动盘上,第二联动件设置在外环上,驱动件工作驱动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移动使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转动使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同时与内侧叶片和/或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相配合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使得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相配合以多种方式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能够满足固定盘不同结构、驱动部不同结构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进一步地,一方面,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带动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同时配合第一转轴转动带动内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或第二转轴转动带动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另一方面,第一转轴带动内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并旋转,同时与第二转轴带动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并旋转相配合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使得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同时旋转与内侧叶片和/或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相配合共同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进而有利于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边移动边旋转,避免出现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因干涉而无法旋转的问题,有效地保证了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能够灵敏、准确地旋转,进而灵敏、准确地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效地保证了涡环气流的形成,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驱动件包括: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设置在驱动盘上并位于驱动盘的圆心的两侧的,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互斥移动使第一联动件向驱动盘的圆心方向移动,并使第二联动件向背离驱动盘的圆心方向移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件包括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设置在驱动盘上并位于驱动盘圆心的两侧,通过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互斥移动使第一联动件沿驱动盘的径向方向向驱动盘的圆心方向移动,使内侧叶片的第一转 轴在孔盖的限定下在第一孔内转动,进而使内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并旋转,同时使第二联动件沿驱动盘的径向方向向背离驱动盘的圆心方向移动使外侧叶片的第二转轴在第二孔内转动,并使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并旋转,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同时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并旋转打开气流通道,使气流经出风腔体的出口端以涡环气流的方式流程,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可以理解地是,当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互吸移动使第一联动件沿驱动盘的径向方向向背离驱动盘的圆心方向移动同时使第二联动件沿驱动盘的径向方向向驱动盘的圆心方向移动,能够使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同时旋转并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进而关闭气流通道。
通过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的方式驱动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并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来开启或闭合气流通道,充分利用了电磁铁的互斥和相吸的特性,使驱动部的结构简化,且能够保证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同时、准确、灵敏地转动,进而准确、灵敏地开启或闭合气流通道,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互斥移动使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移动并使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同时可以使内侧叶片或外侧叶片中的一个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同样能够保证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同时、准确、灵敏地转动,进而准确、灵敏地开启或闭合气流通道,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内侧叶片为内凹的扇形结构,外侧叶片为外凸的扇形结构,且转轴与扇形结构的圆心相对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内侧叶片为内凹的扇形结构,外侧叶片为外凸的扇形结构,且转轴与扇形结构的圆心相对设置,使得通过转轴安装在内环上的内侧叶片和安装在外环上的外侧叶片能够构成风扇结构,且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均位于水平位置时能够充分地将气流通道闭合,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均旋转时能够将气流通道开启。进一步地,每个叶片旋转的角度为90°,通过叶片旋转90°使闭合的气流通道开启,能够保证风具有较大的流通面积,有效地促进了涡环气流的形成,并保证涡环气流输出范围大且输出距离远,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架组件包括:固定盘,固定盘具有内环,内环上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孔,叶片呈环形分布于内环的外周面;转轴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第一杆的一端与叶片连接,第一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杆连接,第一杆与第二杆形成有夹角,第一杆穿设于第一孔;驱动部包括驱动盘,驱动盘与固定盘同轴设置且驱动盘能够相对固定盘转动,驱动盘上设有与第一孔对应的第一限位孔,转轴的第二杆穿设于第一限位孔,转动驱动盘能够驱动第二杆及第一杆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组件包括具有内环的固定盘,内环上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孔,叶片呈环形分布于内环的外周面,转轴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第一杆的一端与叶片连接,第一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杆连接,第一杆与第二杆形成有夹角,第一杆穿设于第一孔,通过驱动部的驱动盘与固定盘同轴设置且驱动盘能够相对固定盘转动,驱动盘上设有与第一孔对应的第一限位孔,转轴的第二杆穿设于第一限位孔,使得转动驱动盘能够驱动第二杆及第一杆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进而使叶片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利于涡环气流的形成,进而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杆与第二杆形成有夹角,第一杆穿设于第一孔,第二杆穿设于第一限位孔,使得通过第一孔和第一限位孔对每个叶片的转动进行限位进而在驱动部的驱动下开启或闭合气流通道,有效地结合了叶片能够自身旋转的特性,通过简单结构实现了气流通道的打开或关闭,易于推广,且成本较低,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盘上设置有呈弧形的凹槽结构;驱动盘上设置有凸起结构,凸起结构能够在凹槽内往复运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固定盘上设置有呈弧形的凹槽结构,驱动盘上设置有凸起结构,通过凸起结构能够在凹槽结构内往复运动,使驱动盘转动带动第二杆及第一杆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通过简单的结构将驱动盘的转动传递至转轴的第一杆,并有效地保证了转轴转动的准确性和灵敏性,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驱动部还包括电机,驱动盘上设置有与电机的输出轴相适配的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包括电机,驱动盘上设置有与电机的输出轴相适配的孔,通过电机带动驱动盘转动,结构简单,传动准确,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进一步地,该电机同时与空调器的风轮相连接并带动风轮转动,使得涡环发生部与风轮共用一个电机,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能够减小涡环发生部内部的占用空间,有利于气流有足够的空间流通,进而有利于促成涡环气流的形成,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进一步地,通过电机驱动驱动盘转动与通过电磁铁(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和联动件(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的方式驱动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并沿驱动盘的轴线方向移动相结合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能够大大地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有利于增大涡环气流的输出范围和输出距离,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驱动部包括:连杆机构,与驱动盘相连接;电机,与连杆机构相连接,用于驱动连杆机构运动使驱动盘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包括与驱动盘相连接的连杆机构,电机与连杆机构相连接,通过连杆机构与电机相连接驱动驱动盘转动,方式简单,易于实现,且能够保证较高的传动精度,进而使气流通道能够准确、灵敏地开启或闭合,提高产品的质量。可以理解地是,连杆机构也可以由满足要求的其他机构替代。进一步地,可以控制电机的转速使叶片以不同频率旋转,进而能够使气流通道以不同频率打开或关闭,能够调节涡环气流的输出范围和输出距离,实现个性化出风,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地,通过电机驱动驱动盘转动与通过电磁铁(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和联动件(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的方式驱动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且内侧叶片和/或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相结合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能够大大地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有利于增大涡环气流的输出范围和输出距离,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盘还包括:支撑件,设置在内环和外环之间并连接内环和外环。
在该技术方案中,固定盘还包括支撑件,设置在内环和外环之间,通过支撑件连接内环和外环,避免叶片在转动过程中内环和外环受力较大而不同轴或 损坏,有效地提高了固定盘的可靠性,进而保证了产品良好的质量,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机壳,机壳具有进风口;风机组件,风机组件设于机壳内,且风机组件能够驱动气流从进风口流向涡环发生部;换热器,换热器设置于进风口与风机组件之间,或换热器设置于风机组件与涡环发生部之间,或换热器设置于涡环发生部与出风腔体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机壳和换热器,风机组件能够驱动气流由进风口流向涡环发生部,为涡环出风提供风量,换热器设置于进风口与风机组件之间,或换热器设置于风机组件与涡环发生部之间,或换热器设置于涡环发生部与出风腔体之间,以使气体经过换热器换热后形成冷风或热风送入室内。
进一步地,风机组件还包括:电机,位于涡环发生部背离出风腔体的一侧;风轮,与电机相连接,位于电机背离涡环发生部的一侧,电机驱动风轮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电机和风轮,风轮在电机的驱动下,从外界吸入空气,空气经过涡环发生件和出风腔体,涡环发生件对经过出风腔体的空气产生轴向上的扰动,也即涡环发生件对经过出风腔体的空气产生进气方向上的扰动,进而使得由变截面出风腔体吹出的气流形成涡环气流,使得空调器室内机吹出的气流变化范围大,送风距离远,辐射范围广。
进一步地,风轮为单向离心风轮或双向离心风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风轮可以为单向离心风轮或双向离心风轮,以提高送风量,当然,风轮也可以为其他类似风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整流板,设置在涡环发生部和出风腔体之间,整流板用于对经由涡环发生部吹出的气流进行整流后进入出风腔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整流板设置在涡环发生部和出风腔体之间,以对进入出风腔体内的空气形成整流的作用。
进一步地,当空调器室内机不包括整流板时,可将换热器设置在涡环发生部和出风腔体之间,同样能够作为整流板使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机壳上还设有出风口,出风口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出风口与出风腔体的出风端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机壳上还设置有出风口,出风口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出风口与出风腔体的出风端相连通,以使至少一个出风口能够吹出涡环风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门板,门板与机壳滑动连接或门板包括与机壳转动连接的多个格栅叶片。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门板,门板可以与机壳滑动连接,以实现滑动开启出风口的效果,门板也可以由多个格栅叶片组成,进而能够转动的开启出风口。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内部具有涡环发生部和出风腔体的空调器室内机,从进风方向到出风方向,空调器室内机的部件依次有风轮、电机、换热器、涡环发生部、整流板、出风腔体、出风端;在出风腔体的前端,具有变截面出风端,电机和风轮设置在出风腔体的后端,风轮在电机的驱动下,从外界吸入空气,经过涡环发生部、整流板,从出风口吹出。本申请通过控制涡环发生件稳定地发生涡环,将空调器室内机吹出的风送指定的更远的位置。当用户选择涡环模式时,涡环发生件在预设时间内完成打开和关闭进风端或涡环发生件在预设时间内往复运动,以使涡环发生部产生涡环;当用户选择普通空调模式时,涡环发生部保持开启出风腔体的进风端。室内的空气在风机的作用下,经过换热器,达到涡环发生部处,涡环发生部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打开和关闭,空气经过整流板,在出风腔体前端的内部对其中气体施加了轴向上的扰动,进而使得从出风腔体的出风端吹出的气流形成涡环,冷空气/热空气/湿润的空气以环形的样式送到房间的远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出的空调器室内机。
本申请一个方面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出的空调器室内机,因此具有空调器室内机的全部有益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包 括涡环发生部、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包括电机和风轮,电机驱动风轮以向涡环发生部送风,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用户与空调器的第一距离;根据第一距离确定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并控制涡环发生部以驱动频率运行。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用户与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并且根据第一距离确定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以控制涡环发生部以驱动频率运行,使得空调器能够根据与用户的实际距离来调节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从而调整送风量和风速,进而实现跟踪在房间来回移动的人群并给予伴随式温度调节。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上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第一距离确定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并控制涡环发生部以驱动频率运行的步骤,具体包括:基于第一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降低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基于第一距离大于第二预设距离,提高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基于第一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距离且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距离,保持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不变;其中,第一预设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第一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时,降低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也即当用户与空调器距离较小时,可调节涡环发生部的频率减慢,当第一距离大于第二预设距离时,提高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也即当用户与空调器距离较大时,可调节涡环发生部的频率加快,当第一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距离且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距离时,保持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不变。其中,第一预设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距离。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根据第一距离确定电机的第一转速,并控制电机在第一转速下运行。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用户与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根据第一距离调整电机的转速,并控制电机使其在第一转速下运行,使得空调器能够根据与用户的实际距离来调节电机的转速,从而调整送风量和风速,进而实现跟踪在房间来回移动的人群并给予伴随式温度调 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根据第一距离确定电机的第一转速,并控制电机在第一转速下运行的步骤,具体包括:获取电机的基准转速和转速系数;根据基准转速、第一距离和转速系数确定第一转速;控制电机在第一转速下运行;其中,第一转速等于转速系数与第一距离的乘积加上基准转速。
在该技术方案中,根据第一距离确定电机的第一转速时,通过电机的基准转速、第一距离和转速系数来计算,具体地,电机转速N=No+KxL,No为基准转速,200≤No≤800,No可取200r/min,L为用户与空调器的第一距离,K为转速系数,取80,进而根据上述公式能够确定电机的第一转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第一距离与预设距离的第一差值;比较第一差值与第一预设差值和第二预设差值的大小;根据第一差值与第一预设差值和第二预设差值的大小控制空调器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获取的第一距离与预设距离的第一差值与第一预设差值和第二预设差值进行比对,根据第一差值、第一预设差值和第二预设差值,也即根据用户与空调器的距离的大小所处的范围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实现对压缩机的控制,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具体地,第一差值等于第一距离减去预设距离所得到的数值,第一预设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差值。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根据第一差值与第一预设差值和第二预设差值的大小控制空调器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的步骤,具体包括:基于第一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差值,控制压缩机减小频率;基于第一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差值,控制压缩机增大频率;基于第一差值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差值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差值,控制压缩机保持当前频率不变;其中,第一预设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差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根据第一差值和第一预设差值和第二预设差值的大小来控制压缩机运行的频率,具体地,若第一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差值,则第一距离也相应较小,也即用户与空调器的距离过小,相应地,电机的转 速较小,送风量减小,此时控制压缩机减小频率,在保证了用户所处位置的送风量、用户所在区域的温度控制的同时,起到了节能的作用;若第一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差值,则第一距离也相应较大,也即用户与空调器的距离过大,相应地,电机的转速较大,送风量增加,此时增大压缩机的频率来加快冷媒的循环,进而配合因电机转速的增加而增加的送风量,在保证空调器排出的空气能够到达用户所处位置的同时,保证了空气的性能(冷度或热度或湿度等参数);若第一差值在第一预设差值和第二预设差值之间,则保持压缩机运行频率不变。
具体地,预设距离为6m,第一预设差值为-3,第二预设距离为3。涡环发生部的频率F≤2。室内的空气在电机的作用下,经过换热器,达到脉冲发生部,驱动部驱动脉冲发生件运动,空气经过整流板,在出风腔体前端的内部对其中气体施加了轴向上的扰动,进而使得从出风端吹出的气流形成涡环气流,冷空气/热空气/湿润的空气以环形的样式吹到用户,当用户距离空调器2m时,程序计算得到电机转速为360r/min,第一差值为-4,小于第一预设距离,降低压缩机运行频率,若调节涡环发生部的频率为2,一秒钟内有两个涡环从空调器的出风口吹出;当用户距离空调器5m时,程序计算得到电机转速为600r/min,第一差值为-1,大于第一预设距离且小于第二预设距离,保持压缩机当前运行频率,若调节涡环发生部的频率为5,一秒钟内有5个涡环从空调器的出风口吹出;当用户距离空调器10m时,程序计算得到电机转速为1000r/min,第一差值为4,大于第二预设距离,提高压缩机当前运行频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还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 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结构爆炸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左视图;
图4示出了图2中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部分结构的主视图;
图5示出了图4中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部分结构的A-A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图2中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左视图;
图8示出了图7中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部分结构的主视图;
图9示出了图8中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部分结构的B-B的剖视图;
图10示出了图8中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所示的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左视图;
图13示出了图11中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主视图;
图14示出了图13中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C-C的剖视图;
图15示出了图11中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俯 视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图16所示的根据本申请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左视图;
图18示出了图16中根据本申请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主视图;
图19示出了图18中根据本申请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D-D的剖视图;
图20示出了图16中根据本申请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俯视图;
图2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器的主视图;
图22示出了图21中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器的左视图;
图2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的尺寸图;
图2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5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6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27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28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29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30示出了图29所示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沿A-A的剖视图;
图3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另一流程示意图;
图3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又一流程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0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涡环发生装置,10轴流风机,202叶片,2022转轴,204固定腔,206第一固定盘,208第二固定盘,2102驱动盘,2104固定环,30出风腔 体,402拔叉,50第一电机,60电机压板,70导流罩,200空调器,22出风口,24进风口,1空调器室内机,14涡环发生部,150出风端,16风机组件,160电机,162风轮,17换热器,18整流板,19机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3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出的涡环发生装置100、空气调节装置、室内机及控制方法。
如图1、图2、图11、图16、图21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涡环发生装置100,涡环发生装置100包括:出风腔体30,出风腔体30具有进风端及与进风端相对的出风端,出风端的过风面积小于进风端的过风面积;涡环发生部14,涡环发生部14设于进风端的远离出风端的一侧,涡环发生部14能够周期性地驱动气流经由出风腔体30吹出;风机组件16,风机组件16设于涡环发生部14远离出风腔体30的一侧,且能够驱动气流进入涡环发生部14。
本申请提供的涡环发生装置100,包括出风腔体30、涡环发生部14和风机组件16,出风腔体30的出风端的过风面积小于进风端的过风面积,涡环发生部14能够周期性地沿进气方向驱动出风腔体30内的气体,也即涡环发生部14对出风腔体30内的气体产生进气方向上的扰动,风机组件16设有涡环发生部14远离出风腔体30的一侧,能够驱动气流进入涡环发生部14,进而使得风机组件16驱动的气流经涡环发生部14由出风端吹出的气体形成涡环气流,实现涡流送风。涡流送风使得吹出的气流变化范围大,送风距离远,辐射范围广;同时涡流送风可实现无风感送风,并降低能耗。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部14包括: 多个叶片202;支架组件(未示出),叶片202安装在支架组件上,支架组件限定出能够供气流流动的气流通道,多个叶片202具有关闭气流通道的第一位置和打开气流通道的第二位置;以及驱动部(未示出),驱动部能够驱动叶片20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在该实施例中,涡环发生部14包括多个叶片202、支架组件和驱动部,叶片202安装在支架组件上,支架组件限定出能够供气流流动的气流通道,通过驱动部驱动叶片20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使涡环发生部14能够周期性地驱动气流由出风腔体30吹出,由于出风腔体30的出风端的过风面积小于进风端的过风面积,使得流经涡环发生部14的风经出风腔体30的出风端排出并形成涡环气流,有效地扩大了的送风范围和送风距离,且涡环气流经出风腔体30的出风端排出,实现了送风定向传播,与现有空气调节装置相比,通过涡环发生部14和出风腔体30将风传播相同的距离所需要的风速减小,因此,大大降低了能耗并实现了个性化送风,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风经涡环发生部14由出风腔体30的出风端以涡环气流的方式排出能够使用户体验无风感吹风,能够满足了老人、儿童、病人对出风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如图1至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叶片202设置有转轴2022,每个叶片202通过转轴2022安装在支架组件上,且能够绕转轴2022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
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叶片202设置有转轴2022,通过转轴2022将叶片202安装在支架组件上并能够绕转轴2022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效地结合了叶片202能够自身旋转的特性,并充分地利用了转轴2022,将叶片202的安装部件和转动部件相结合,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进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支架组件包括:第一固定盘206,第一固定盘206具有内环,内环上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孔,叶片202呈环形分布于内环的外周面;转轴2022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第一杆的一端与叶片202连接,第一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杆连接,第一杆与第 二杆形成有夹角,第一杆穿设于第一孔;驱动部包括驱动盘2102,驱动盘2102与第一固定盘206同轴设置且驱动盘2102能够相对第一固定盘206转动,驱动盘2102上设有与第一孔对应的第一限位孔,转轴2022的第二杆穿设于第一限位孔,转动驱动盘2102能够驱动第二杆及第一杆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
在该实施例中,支架组件包括具有内环的第一固定盘206,内环上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孔,叶片202呈环形分布于内环的外周面,转轴2022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第一杆的一端与叶片202连接,第一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杆连接,第一杆与第二杆形成有夹角,第一杆穿设于第一孔,通过驱动部的驱动盘2102与第一固定盘206同轴设置且驱动盘2102能够相对第一固定盘206转动,驱动盘2102上设有与第一孔对应的第一限位孔,转轴2022的第二杆穿设于第一限位孔,使得转动驱动盘2102能够驱动第二杆及第一杆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进而使叶片202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利于涡环气流的形成,进而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杆与第二杆形成有夹角,第一杆穿设于第一孔,第二杆穿设于第一限位孔,使得通过第一孔和第一限位孔对每个叶片202的转动进行限位进而在驱动部的驱动下开启或闭合气流通道,有效地结合了叶片202能够自身旋转的特性,通过简单结构实现了气流通道的打开或关闭,易于推广,且成本较低,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支架组件还包括:固定腔204,出风腔体30安装在固定腔204上并与固定腔204相连通,第一固定盘206安装在固定腔204上;固定环2104,设置在第一固定盘206远离驱动盘2102的一侧,驱动盘2102通过固定环2104与第一固定盘206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支架组件包括固定腔204,出风腔体30安装在固定腔204上并与固定腔204相连通,第一固定盘206安装在固定腔204上,使得风机组件16驱动气流在固定腔204限定的范围内通过叶片202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后流入出风腔体30,有效地减少了气流的能耗,有利于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进而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通过固定环2104设置在第一固定盘206远离驱动盘2102的一侧,即 驱动盘2102和第一固定盘分别位于第一固定盘206的两侧,驱动盘2102通过固定环2104与第一固定盘206连接,将驱动盘2102牢固地安装在第一固定盘206上,并能够保证驱动盘2102和第一固定盘206对每个叶片202转动的限位准确、可靠,进而使涡环发生部14能够灵敏、准确地开启或闭合,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质量。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部14还包括:第二固定盘208,位于固定腔204和风机组件16之间,第二固定盘208连接固定腔204和风机组件16。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涡环发生部14还包括第二固定盘208,位于固定腔204和风机组件16之间,通过第二固定盘208连接固定腔204和风机组件16,使得叶片202和风机组件16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避免叶片202与风机组件16之间的距离太小而限制叶片202的转动,同时有利于气流在风机组件16、叶片202和第二固定盘208限定的空间内充分流动,进而保证气流能够顺畅、连续流通,有利于涡环气流的形成,并保证涡环气流输出范围大且输出距离远,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固定盘206上设置有呈弧形的凹槽结构;驱动盘2102上设置有凸起结构,凸起结构能够在凹槽内往复运动。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盘206上设置有呈弧形的凹槽结构,驱动盘2102上设置有凸起结构,通过凸起结构能够在凹槽结构内往复运行,使驱动盘2102转动带动第二杆及第一杆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通过简单的结构将驱动盘2102的转动传递至转轴2022的第一杆,并有效地保证了转轴2022转动的准确性和灵敏性,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如图1和图2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锥形的母线为一条直线或为呈钝角的两条直线。
在该实施例中,出风腔体30为锥形桶状,锥形桶状的出风腔体30有利于加工生产。一方面,锥形的母线为一条直线,即连接锥形桶状的出风腔体30的出口端与其相对设置的进口端的锥形均匀延伸,有利于气流由进口端沿锥面顺畅、均匀地经出口端排出,进而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一方面,锥形的母线为呈钝角的两条直线,即锥形桶状的出风腔体30的出口端与锥面之间还设 有挡风板,使得气流由与出口端相对设置的进口端流入后,部分气流由出口端直接流出形成涡环气流,部分气流由挡风板挡住以保证经出口端流出的气流充足,有利于涡环气流的形成,并能够进一步增大涡环气流输出的范围和距离,提高用户的吹风体验。
如图3和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驱动部包括:驱动件(未示出);拔叉402,与驱动盘2102相连接;传动件,传动件与驱动件相连接,传动件将驱动件的运动传递至拔叉402使拔叉402运动带动驱动盘2102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部包括驱动件,拔叉402和传动件,通过拔叉402与驱动盘2102相连接,传动件与驱动件相连接,传动件将驱动件的运动传递至拔叉402使拔叉402运动,进而使拔叉402带动驱动盘2102转动使每个叶片202旋转使气流通道闭合或开启。该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易于推广。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传动件为齿轮齿条机构或连杆机构;驱动件为电机。
在该实施例中,传动件为齿轮齿条机构或连杆机构,通过齿轮齿条机构或连杆机构将驱动件的运动传递至拔叉402,方式简单,易于实现,且能够保证较高的传动精度,进而使涡环发生装置100能够准确、灵敏地开启或闭合,提高产品的质量。可以理解的是,传动件可以为满足要求的其他机构。
一方面,驱动件为电机,且驱动件与风机组件16共用一个电机,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能够减小涡环发生装置100内部的占用空间,有利于气流有足够的空间流通,进而有利于促成涡环的形成,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一方面,驱动件为单独设置的电机,能够使叶片202以不同频率旋转,进而能够使气流通道以不同频率开启或闭合,能够调节涡环气流的输出范围和输出距离,实现个性化出风,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如图11至图2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风机组件16包括:轴流风机10;导流罩70,导流罩70罩设于轴流风机10,第二固定盘208与导流罩70相连接;电机支架,电机支架与导流罩70固定连接;第一电机50,第一电机50固定于电机支架,且第一电机50与轴流风机10连接以驱动轴流风机10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7所示,风机组件16包括轴流风机10、导 流罩70、电机支架和第一电机50,通过导流罩70罩设于轴流风机10,第二固定盘208与导流罩70相连接,电机支架与导流罩70固定连接,第一电机50固定于电机支架,通过第一电机50与轴流风机10连接并驱动轴流风机10转动,驱动气流进入涡环发生部14进而产生涡环气流。进一步地,如图12和图13所示,通过第一电机50工作带动轴流风机10工作产生的风由导流罩70流向固定腔204,避免了轴流风机10产生的风在流通过程中分散、能耗较大而影响出风效果,有效地保证了轴流风机10产生的风能够集中、充分、连续地经导流罩70流向固定腔204进而通过涡环发生部14由出风腔体30的出口端排出并形成涡环气流,能够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并保证涡环气流输出范围大且输出距离远,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11至图2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机压板60,电机支架上形成有走线槽,电机压板60能够覆盖走线槽以对容置于走线槽中的电线进行固定。
在该实施例中,电机支架上形成有走线槽,通过电机压板60覆盖走线槽并对容置于走线槽中的电线进行固定,避免走线槽内的电线凸出于走线槽而影响产品的美观并容易被损坏,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器200室内机还包括:整流板,设置在涡环发生部14和出风腔体30之间,整流板用于对经由涡环发生部14吹出的气流进行整流后进入出风腔体30。
在该实施例中,整流板设置在涡环发生部14和出风腔体30之间,以对进入出风腔体30内的空气形成整流的作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出的涡环发生装置100,空气调节装置为空调器200、空气净化器、加湿机或新风机。
本申请提供的空气调节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出的涡环发生装置,因此具有该涡环发生装置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空气调节装置为空调器200、空气净化器、加湿机或新风机。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固定环2104的直径与第一电机50的中心罩的直径相等;驱动部驱动每个叶片202旋转的角度为90°。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固定环2104的直径与第一电机50的中心罩的直径相等,能够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并保证涡环气流输出范围大且输出距离远,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如图4、图5、图9、图14、图18和图19所示,通过驱动部驱动每个叶片202旋转的角度为90°,能够使叶片202呈水平或垂直状态,进而呈水平状态的多个叶片202相连接能够闭合涡环发生部14,呈垂直状态的多个叶片202能够打开涡环发生部14,而通过叶片202旋转90°使闭合的涡环发生部14开启,能够保证风具有较大的流通面积,有效地促进了涡环气流的形成,并保证涡环气流输出范围大且输出距离远,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1和图22所示,空气调节装置为空调器200,包括:进风口24,风机组件16与进风口24相连通;出风口22、进风口24和涡环发生装置100的数量相同且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涡环发生装置100分别与相对应的每个进风口24和每个出风口22相连通;出风口22的形状为圆形、椭圆、方形或长方形;多个进风口24设置在空调器200的壳体的一面或多面上。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200还包括进风口24,风机组件16与进风口24相连通,能够保证风机组件16工作产生足够的风流入涡环发生装置100并产生涡环气流,进而能够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并保证涡环气流输出范围大且输出距离远,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22所示,通过出风口22、进风口24和涡环发生装置100的数量相等且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涡环发生装置100分别与相对应的每个进风口24和每个出风口22相连通,使得空调器200的每个出风口22均能够实现涡环气流方式的出风,且能够保证每个出风口22的涡环气流充足,提升用户的吹风体验。进一步地,每个出风口22排出的涡环气流的输出距离和输出范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每个出风口22排出的涡环气流的输出距离和输出范围相同,方便设置,便于用户操作,每个出风口22排出的涡环气流的输出距离和输出范围不同,能够实现同一空间不同个性的送风方式,进而满足同一空间内不同用户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使用的满意度并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可以理解的是,当出风口22的数量为多个时, 可以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设置为常规出风方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出风口22的形状为圆形、椭圆、方形或长方形,出风口22的多种形状可以满足出风口22设置位置不同的需求,也可以满足用户对多种出风截面的需求,同时,多种形状的出风口22设置在空调器200的壳体上能够满足空调器200外观美观的需求,进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可以理解的是,出风口22也可以为其他异形形状。
多个进风口24设置在空调器200的壳体的一面或多面上,能够满足不同风机类型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同时,也可以扩大风机组件16工作产生的风量,进一步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100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或外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可拆卸地方式将涡环发生装置100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或外部,方便安装和拆卸,同时有利于涡环发生装置100维修、保养、更换零部件,进而提高产品的维修效率,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进一步地,将涡环发生装置设置100在壳体的内部和外部,能够满足空调器200不同结构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进一步地,涡环发生装置100也可以与空调器200集成为一体。
在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器200还包括蒸发器,涡环发生装置100可以设置在蒸发器的前方,也可以设置在蒸发器的后方。
进一步地,空调器200的进风口24、出风口22的关闭形式可以采用上下滑动的开关门或者横格栅叶片的形式,也可以为满足要求的其他形式。
在具体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100设置在壳体的外部,开启涡环出风方式,空调器200通电,涡环发生装置100启动,第一电机50工作带动轴流风机10转动,通过控制拔叉402的来回移动来控制叶片202旋转进而控制涡环发生部14的开启和闭合,轴流风机10产生的风经涡环发生部14的开启或闭合以脉冲的方式流向出风腔体30,由于出风腔体30的出口端与出风口22相连通,沿出风腔体30的出风方向,出口端的横截面面积减小,使得流经涡环发生部14的风经出风腔体30的出口端排出并形成涡环气流,有效地扩大了空调器200的送风范围和送风距离,且涡环气流经出风腔体 30的出口端由出风口22排出,实现了送风定向传播,与现有空调器200相比,涡环发生装置100将风传播相同的距离所需要的风速减小,因此,大大降低了能耗并实现了个性化送风,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现有空调器200的风以固定气流的方式排出使用户有气流集中,风力较大的体感,而风经涡环发生部14由出风腔体30的出口端以涡环气流的方式排出能够使用户有无风感的体验。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涡环发生装置100的出风腔体30的出口端的直径为Ds,与出风腔体30的出口端相对设置的进口端的直径为Db,Ds小于Db;第一电机50的电机罩的直径为Dm,涡环发生装置100的固定环2104的直径为Dt,为了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并保证涡环气流的输出范围大且输出距离远,减小Dt,使Dt等于Dm。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增加叶片202的数量和/或提高叶片202旋转的频率,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并保证涡环气流的输出范围大且输出距离远,进一步地,提高风机的运行转速也可以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
在具体实施例中,涡环气流的输出速度为0.5m/s至5m/s,当涡环气流的输出速度为2m/s至2.5m/s时,涡环气流的输出范围的直径为0.1m至0.5m时,人体感觉较舒适,能够有无风感的体验。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1,包括:出风腔体30,出风腔体30具有进风端(图中未示出)及与进风端相对的出风端150,出风端150的过风面积小于进风端的过风面积;涡环发生部14,涡环发生部14设于进风端的远离出风端150的一侧,涡环发生部14能够周期性地驱动气流经由出风腔体30吹出。
如图24所示,本申请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1包括出风腔体30和涡环发生部14,出风腔体30的出风端150的过风面积小于进风端的过风面积,涡环发生部14能够周期性地沿进气方向驱动出风腔体30内的气体,也即涡环发生部14对出风腔体30内的气体产生进气方向上的扰动,进而使得由出风端150吹出的气体形成涡环气流,实现涡流送风。涡流送风使得空调器室内机1吹出的气流变化范围大,送风距离远,辐射范围广;同时涡流送风可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的无风感送风,并降低能耗。
进一步地,涡环发生部14在出风腔体30前端的内部,能够对出风腔体30内的气体施加轴向上的扰动,进而使得从出风腔体30的出风端150吹出的气流形成涡环气流,空气以环形的方式送到房间的远端,在相同的风量下,涡环发生部14能够将空气吹得更远、降低能耗,还能够精准的将空气送到房间的指定位置,进行区域控温。空调器室内机1还可以包括固定腔204,设置在涡环发生部14和出风腔体30之间,固定腔204与出风腔体30相连通,气体经过固定腔204后流向出风腔体30。
在上述实施例中,涡环发生部14包括:涡环发生件(图中未示出),对应进风端设置;驱动部(图中未示出),与涡环发生件相连接;其中,通过驱动部驱动涡环发生件往复运动,以形成涡环。
在该实施例中,涡环发生部14包括涡环发生件和与涡环发生件相连接的驱动部,驱动部能够驱动涡环发生件运动,以使涡环发生件对出风腔体30内的空气产生轴向上的扰动,并由出风腔体30的出风端150吹出涡环气流。
进一步地,当用户选择涡环出风模式时,驱动部驱动涡环发生件运动,具体地,驱动部可以驱动涡环发生件往复运动或重复开启和关闭进风端,以对出风腔体30内的空气形成驱动力,进而使空调器室内机1吹出涡环风流;当用户选择常规出风模式时,驱动部停止驱动涡环发生件运动,空调器室内机1的进风口24、出风腔体30与出风口22直接连通,或空调器室内机1的进风口24避开出风腔体30直接与出风口22相连通,以使出风口22吹出的风为常规风。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涡环发生件包括以下任一种:薄膜结构、活塞结构、叶片结构、风扇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涡环发生件可以为薄膜结构、活塞结构、叶片结构、风扇结构中的任一种。具体地,薄膜结构具有便捷轻巧的优点,可以保证涡环发生件的灵敏性;活塞结构常见且结构简单,便于后续更换或维修。无论是薄膜结构还是活塞结构,均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保证涡环发生件与出风腔体30内壁的柔性接触,避免涡环发生件与出风腔体30内壁干涉。叶片结构和风扇结构具有良好的驱动性,对出风腔体30内的空调能够产生较 大的扰动,进而使得出风腔体30内的空气以环形的方式由出风端150吹出。
具体地,当涡环发生件为薄膜结构或活塞结构时,驱动部包括电磁驱动部,设置于出风腔体30内;连杆,连杆的一端与电磁驱动部相连接,另一端与涡环发生件相连接,连杆可在电磁驱动部的驱动下带动涡环发生件往复运动。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电磁驱动部和连杆。其中,电磁驱动部设置于出风腔体30内,电磁驱动部通过连杆与涡环发生件相连接;电磁驱动部驱动涡环发生件进行往复运动,以形成涡环并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的涡流送风。具体地,电磁驱动可以简化驱动组件的整体机械结构,通过控制电磁驱动部得电断电驱动涡环发生件往复运动,控制方式简单,便于操作;连杆满足空调器室内机1内部的空间结构要求,保证涡环发生件的运动行程,提升涡流送风的整体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28所示,当涡环发生部14可拆卸地设置于空调器室内机1的外部,涡环发生件为薄膜结构时,出风腔体30的入风口与空调器室内机1的风道相连通。当空调器室内机1处于涡流送风方式时,风道内的气流吹进出风腔体30,并在涡环发生部14的作用下产生涡环,最后直接通过出风腔体30的出风端150端吹出。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1还包括:风门组件,设置于风道,风门组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风门组件位于第一位置,风门组件开启第一出风口并关闭第二出风口,风道内的气体在涡环发生部14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风门组件位于第二位置,风门组件开启第二出风口并关闭第一出风口,风道内的气体通过第二出风口排出。
在该实施例中,涡环发生部14设置于空调器室内机1的内部,空调器室内机1具有常规送风及涡流送风两者工作方式。为保证常规送风方式与涡流送风方式的有效切换,在风道内设置风门组件,通过风门组件改变风道的连通方向,风道内的气流通过涡环发生部14及第一出风口吹出,形成涡流送风,风道内的气流通过第二出风口吹出,形成常规送风。
具体地,当风门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风门组件开启第一出风口并关闭第二出风口,风道内的气体在涡环发生部14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出风口排 出,形成涡流送风;当风门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风门组件开启第二出风口并关闭第一出风口,风道内的气体在涡环发生部14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形成常规送风。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风门组件包括:驱动部件,设置于风道内;风门,与驱动部件相连接,风门可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下转动,以开启或关闭第一出风口及开启或关闭第二出风口。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部件设置于风道内,风门与驱动部件相连接,风门可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下转动,以改变风道的连通方向,实现常规送风与涡流送风的切换。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涡环发生件为叶片结构,叶片结构包括:多个叶片202;支架组件,叶片202安装在支架组件上,支架组件用于对每个叶片202的转动进行限位;其中,驱动部与支架组件相连接,驱动部驱动叶片202转动使叶片202旋转而闭合或开启涡环发生部14。
在该实施例中,涡环发生部14包括多个叶片202、支架组件和驱动部,叶片202安装在支架组件上,支架组件对每个叶片202的转动进行限位,驱动部与支架组件相连接并驱动每个叶片202转动使叶片202旋转而闭合或开启涡环发生部14,由于出风腔体30的出风端150与出风口22相连通,沿出风腔体30的出风方向,出风端150的横截面面积减小,使得流经涡环发生部14的风以脉冲的方式经出风腔体30的出风端150排出并形成涡环气流,有效地扩大了空调器室内机1的送风范围和送风距离,且涡环气流经出风腔体30的出风端150由出风口22排出,实现了送风定向传播,与现有空调器相比,涡环发生部14将风传播相同的距离所需要的风速减小,因此,大大降低了能耗并实现了个性化送风,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现有空调器的风以固定气流的方式排出使用户有气流集中,风力较大的体感,而风经涡环发生部14由出风腔体30的出风端150以涡环气流的方式排出能够使用户体验无风感吹风,能够满足了老人、儿童、病人对空调器出风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地,通过支架组件对每个叶片202的转动进行限位进而在驱动部的驱动下开启或闭合涡环发生部14,有效地结合了叶片202能够自身旋 转的特性,通过简单结构实现了涡环发生部14的闭合或开启,易于推广,且成本较低,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叶片202设置有转轴2022,每个叶片202通过转轴2022安装在支架组件上,且能够绕转轴2022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
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叶片202设置有转轴2022,通过转轴2022将叶片202安装在支架组件上并能够绕转轴2022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效地结合了叶片202能够自身旋转的特性,并充分地利用了转轴2022,将叶片202的安装部件和转动部件相结合,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进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架组件包括:固定盘,固定盘为设置有内环和外环的环状结构,内环上设置有呈圆形分布的第一孔,外环上设置有呈圆形分布的第二孔;多个叶片202包括呈环形分布且依次间隔排列的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能够共同覆盖气流通道;内侧叶片202设置有第一转轴,外侧叶片202设置有第二转轴,内侧叶片202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孔相连接,外侧叶片202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孔相连接;驱动部驱动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分别在第一孔和第二孔内运动使叶片202旋转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
在该实施例中,支架组件包括固定盘,固定盘为设有内环和外环的环状结构,内环上设有呈圆形分布的第一孔,外环上设有呈圆形分布的第二孔,多个叶片202包括呈环形分布且依次间隔排列的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能够共同覆盖气流通道,内侧叶片202设置有第一转轴,外侧叶片202设置有第二转轴,内侧叶片202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孔相连接使内侧叶片202安装在内环上,外侧叶片202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孔相连接使外侧叶片202安装在外环上,使得由安装在内环上的内侧叶片202和安装在外环上的外侧叶片202构成风扇式结构,通过驱动部驱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分别在第一孔和第二孔内运动使叶片202旋转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进而使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共同构成的风扇式结构以脉冲的形式周期性地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利于涡环气流的形成,同时有利于增大涡环 气流的输出范围和输出距离,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驱动部包括:驱动盘2102,驱动盘2102安装在内环上,驱动盘2102上设置有与第一孔相对应的孔盖,用于限制第一转轴在第一孔内的运动轨迹;第一联动件,设置在驱动盘2102上;第二联动件,设置在外环上;驱动件,驱动件工作驱动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移动使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转动使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旋转,且内侧叶片202和/或外侧叶片202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部包括驱动盘2102、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驱动盘2102上设置有与第一孔相对应的用于限制第一转轴在第一孔内运动轨迹的孔盖,通过第一联动件设置在驱动盘2102上,第二联动件设置在外环上,驱动件工作驱动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移动使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转动使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旋转,同时与内侧叶片202和/或外侧叶片202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相配合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使得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相配合以多种方式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能够满足固定盘不同结构、驱动部不同结构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进一步地,一方面,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带动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旋转,同时配合第一转轴转动带动内侧叶片202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或第二转轴转动带动外侧叶片202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另一方面,第一转轴带动内侧叶片202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并旋转,同时与第二转轴带动外侧叶片202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并旋转相配合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使得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同时旋转与内侧叶片202和/或外侧叶片202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相配合共同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进而有利于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边移动边旋转,避免出现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因干涉而无法旋转的问题,有效地保证了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能够灵敏、准确地旋转,进而灵敏、准确地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效地保证了涡环气流的形成,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驱动件包括: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设置在驱动 盘2102上并位于驱动盘2102的圆心的两侧的,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互斥移动使第一联动件向驱动盘2102的圆心方向移动,并使第二联动件向背离驱动盘2102的圆心方向移动。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件包括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设置在驱动盘2102上并位于驱动盘2102圆心的两侧,通过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互斥移动使第一联动件沿驱动盘2102的径向方向向驱动盘2102的圆心方向移动,使内侧叶片202的第一转轴在孔盖的限定下在第一孔内转动,进而使内侧叶片202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并旋转,同时使第二联动件沿驱动盘2102的径向方向向背离驱动盘2102的圆心方向移动使外侧叶片202的第二转轴在第二孔内转动,并使外侧叶片202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并旋转,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同时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并旋转打开气流通道,使气流经出风腔体的出口端以涡环气流的方式流程,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可以理解地是,当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互吸移动使第一联动件沿驱动盘2102的径向方向向背离驱动盘2102的圆心方向移动同时使第二联动件沿驱动盘2102的径向方向向驱动盘2102的圆心方向移动,能够使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同时旋转并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进而关闭气流通道。
通过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的方式驱动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旋转并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来开启或闭合气流通道,充分利用了电磁铁的互斥和相吸的特性,使驱动部的结构简化,且能够保证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同时、准确、灵敏地转动,进而准确、灵敏地开启或闭合气流通道,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互斥移动使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移动并使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旋转,同时可以使内侧叶片202或外侧叶片202中的一个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移动,同样能够保证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同时、准确、灵敏地转动,进而准确、灵敏地开启或闭合气流通道,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内侧叶片202为内凹的扇形结构,外侧叶片202为外凸的扇形结构,且转轴2022与扇形结构的圆心相对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内侧叶片202为内凹的扇形结构,外侧叶片202为外凸的 扇形结构,且转轴2022与扇形结构的圆心相对设置,使得通过转轴2022安装在内环上的内侧叶片202和安装在外环上的外侧叶片202能够构成风扇结构,且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均位于水平位置时能够充分地将气流通道闭合,内侧叶片202和外侧叶片202均旋转时能够将气流通道开启。进一步地,每个叶片202旋转的角度为90°,通过叶片202旋转90°使闭合的气流通道开启,能够保证风具有较大的流通面积,有效地促进了涡环气流的形成,并保证涡环气流输出范围大且输出距离远,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架组件包括:固定盘,固定盘具有内环,内环上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孔,叶片202呈环形分布于内环的外周面;转轴2022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第一杆的一端与叶片202连接,第一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杆连接,第一杆与第二杆形成有夹角,第一杆穿设于第一孔;驱动部包括驱动盘2102,驱动盘2102与固定盘同轴设置且驱动盘2102能够相对固定盘转动,驱动盘2102上设有与第一孔对应的第一限位孔,转轴2022的第二杆穿设于第一限位孔,转动驱动盘2102能够驱动第二杆及第一杆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
在该实施例中,支架组件包括具有内环的固定盘,内环上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孔,叶片202呈环形分布于内环的外周面,转轴2022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第一杆的一端与叶片202连接,第一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杆连接,第一杆与第二杆形成有夹角,第一杆穿设于第一孔,通过驱动部的驱动盘2102与固定盘同轴设置且驱动盘2102能够相对固定盘转动,驱动盘2102上设有与第一孔对应的第一限位孔,转轴2022的第二杆穿设于第一限位孔,使得转动驱动盘2102能够驱动第二杆及第一杆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进而使叶片202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有利于涡环气流的形成,进而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杆与第二杆形成有夹角,第一杆穿设于第一孔,第二杆穿设于第一限位孔,使得通过第一孔和第一限位孔对每个叶片202的转动进行限位进而在驱动部的驱动下开启或闭合气流通道,有效地结合了叶片202能够自身旋转的特性,通过简单结构实现了气流通道的打开或关闭,易于推广,且成本较低,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中,固定盘上设置有呈弧形的凹槽结构;驱动盘2102上设置有凸起结构,凸起结构能够在凹槽内往复运动。
在该实施例中,固定盘上设置有呈弧形的凹槽结构,驱动盘2102上设置有凸起结构,通过凸起结构能够在凹槽结构内往复运动,使驱动盘2102转动带动第二杆及第一杆绕第一杆的轴线旋转,通过简单的结构将驱动盘2102的转动传递至转轴2022的第一杆,并有效地保证了转轴2022转动的准确性和灵敏性,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驱动部还包括电机160,驱动盘2102上设置有与电机160的输出轴相适配的孔。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部包括电机160,驱动盘2102上设置有与电机160的输出轴相适配的孔,通过电机160带动驱动盘2102转动,结构简单,传动准确,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进一步地,该电机160同时与空调器的风轮162相连接并带动风轮162转动,使得涡环发生部14与风轮162共用一个电机160,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能够减小涡环发生部14内部的占用空间,有利于气流有足够的空间流通,进而有利于促成涡环气流的形成,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
进一步地,通过电机160驱动驱动盘2102转动与通过电磁铁(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和联动件(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的方式驱动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并沿驱动盘2102的轴线方向移动相结合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能够大大地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有利于增大涡环气流的输出范围和输出距离,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驱动部包括:连杆机构,与驱动盘2102相连接;电机160,与连杆机构相连接,用于驱动连杆机构运动使驱动盘2102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部包括与驱动盘2102相连接的连杆机构,电机160与连杆机构相连接,通过连杆机构与电机160相连接驱动驱动盘2102转动,方式简单,易于实现,且能够保证较高的传动精度,进而使气流通道能够准确、灵敏地开启或闭合,提高产品的质量。可以理解地是,连杆机构也可以由满足要求的其他机构替代。进一步地,可以控制电机160的转速使叶片202以不同频率旋转,进而能够使气流通道以不同频率打开或关闭,能够调节涡环气流的 输出范围和输出距离,实现个性化出风,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地,通过电机160驱动驱动盘2102转动与通过电磁铁(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和联动件(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的方式驱动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旋转,且内侧叶片和/或外侧叶片沿固定盘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相结合来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能够大大地促进涡环气流的形成,有利于增大涡环气流的输出范围和输出距离,保证良好的出风效果,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固定盘还包括:支撑件,设置在内环和外环之间并连接内环和外环。
在该实施例中,固定盘还包括支撑件,设置在内环和外环之间,通过支撑件连接内环和外环,避免叶片202在转动过程中内环和外环受力较大而不同轴或损坏,有效地提高了固定盘的可靠性,进而保证了产品良好的质量,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1还包括:机壳19,机壳19具有进风口24;风机组件16,风机组件16设于机壳19内,且风机组件16能够驱动气流从进风口24流向涡环发生部14;换热器17,换热器17设置于进风口24与风机组件16之间,或换热器17设置于风机组件16与涡环发生部14之间,或换热器17设置于涡环发生部14与出风腔体30之间。
如图25和图2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1还包括机壳19和换热器17,风机组件16能够驱动气流由进风口24流向涡环发生部14,为涡环出风提供风量,换热器17设置于进风口24与风机组件16之间,或换热器17设置于风机组件16与涡环发生部14之间,或换热器17设置于涡环发生部14与出风腔体30之间,以使气体经过换热器17换热后形成冷风或热风送入室内。
进一步地,风机组件16还包括:电机160,位于涡环发生部14背离出风腔体30的一侧;风轮162,与电机160相连接,位于电机160背离涡环发生部14的一侧,电机160驱动风轮162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1还包括电机160和风轮162,风轮162 在电机160的驱动下,从外界吸入空气,空气经过涡环发生件和出风腔体30,涡环发生件对经过出风腔体30的空气产生轴向上的扰动,也即涡环发生件对经过出风腔体30的空气产生进气方向上的扰动,进而使得由变截面出风腔体30吹出的气流形成涡环气流,使得空调器室内机1吹出的气流变化范围大,送风距离远,辐射范围广。
进一步地,风轮162为单向离心风轮或双向离心风轮。
在该实施例中,风轮162可以为单向离心风轮或双向离心风轮,以提高送风量,当然,风轮162也可以为其他类似风轮。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1还包括:整流板18,设置在涡环发生部14和出风腔体30之间,整流板18用于对经由涡环发生部14吹出的气流进行整流后进入出风腔体30。
如图2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整流板18设置在涡环发生部14和出风腔体30之间,以对进入出风腔体30内的空气形成整流的作用。
进一步地,当空调器室内机1不包括整流板18时,可将换热器17设置在涡环发生部14和出风腔体30之间,同样能够作为整流板18使用。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机壳19上还设有出风口22,出风口22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出风口22与出风腔体30的出风端150相连通。
如图2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机壳19上还设置有出风口22,出风口22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出风口22与出风腔体30的出风端150相连通,以使至少一个出风口22能够吹出涡环风流。如图29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具有一个出风口22,涡环发生部14设置在出风口22处。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1还包括:门板(图中未示出),门板与机壳19滑动连接或门板包括与机壳19转动连接的多个格栅叶片。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1还包括门板,门板可以与机壳19滑动连接,以实现滑动开启出风口22的效果,门板也可以由多个格栅叶片组成,进而能够转动的开启出风口22。
进一步地,如图30所示,涡环发生部14设置在出风口22处。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内部具有涡环发生部14和出风腔体30的空调器室内机1,从进风方向到出风方向,空调器室内机1的部件依次有风 轮162、电机160、换热器17、涡环发生部14、整流板18、出风腔体30、出风端150;在出风腔体30的前端,具有变截面出风端150,电机160和风轮162设置在出风腔体30的后端,风轮162在电机160的驱动下,从外界吸入空气,经过涡环发生部14、整流板18,从出风口22吹出。本申请通过控制涡环发生件稳定地发生涡环,将空调器室内机1吹出的风送指定的更远的位置。当用户选择涡环模式时,涡环发生件在预设时间内完成打开和关闭进风端或涡环发生件在预设时间内往复运动,以使涡环发生部14产生涡环;当用户选择普通空调模式时,涡环发生部14保持开启出风腔体30的进风端。室内的空气在风机的作用下,经过换热器17,达到涡环发生部14处,涡环发生部14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打开和关闭,空气经过整流板18,在出风腔体30前端的内部对其中气体施加了轴向上的扰动,进而使得从出风腔体30的出风端150吹出的气流形成涡环,冷空气/热空气/湿润的空气以环形的样式送到房间的远端。
根据本申请一个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室内机1。
本申请一个方面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室内机1,因此具有空调器室内机1的全部有益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图3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如图3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702:获取用户与空调器的第一距离;
步骤704:根据第一距离确定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并控制涡环发生部以驱动频率运行。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用户与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并且根据第一距离确定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以控制涡环发生部以驱动频率运行,使得空调器能够根据与用户的实际距离来调节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从而调整送风量和风速,进而实现跟踪在房间来回移动的人群并给予伴随式温度调节。
在上述实施例中,704具体包括:基于第一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降 低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基于第一距离大于第二预设距离,提高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基于第一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距离且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距离,保持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不变;其中,第一预设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距离。
在该实施例中,当第一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时,降低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也即当用户与空调器距离较小时,可调节涡环发生部的频率减慢,当第一距离大于第二预设距离时,提高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也即当用户与空调器距离较大时,可调节涡环发生部的频率加快,当第一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距离且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距离时,保持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不变。其中,第一预设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距离。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根据第一距离确定电机的第一转速,并控制电机在第一转速下运行。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用户与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根据第一距离调整电机的转速,并控制电机使其在第一转速下运行,使得空调器能够根据与用户的实际距离来调节电机的转速,从而调整送风量和风速,进而实现跟踪在房间来回移动的人群并给予伴随式温度调节。
在上述实施例中,根据第一距离确定电机的第一转速,并控制电机在第一转速下运行具体包括:获取电机的基准转速和转速系数;根据基准转速、第一距离和转速系数确定第一转速;控制电机在第一转速下运行;其中,第一转速等于转速系数与第一距离的乘积加上基准转速。
在该实施例中,根据第一距离确定电机的第一转速时,通过电机的基准转速、第一距离和转速系数来计算,具体地,电机转速N=No+KxL,No为基准转速,200≤No≤800,No可取200r/min,L为用户与空调器的第一距离,K为转速系数,取80,进而根据上述公式能够确定电机的第一转速。
图3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另一示意流程图。如图32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802:获取用户与空调器的第一距离;
步骤804:根据第一距离确定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并控制涡环发生部以驱动频率运行;
步骤806:根据第一距离确定电机的第一转速,并控制电机在第一转速下运行;
步骤808:获取第一距离与预设距离的第一差值;
步骤810:比较第一差值与第一预设差值和第二预设差值的大小;
步骤812:根据第一差值与第一预设差值和第二预设差值的大小控制空调器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在该实施例中,将获取的第一距离与预设距离的第一差值与第一预设差值和第二预设差值进行比对,根据第一差值、第一预设差值和第二预设差值,也即根据用户与空调器的距离的大小所处的范围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实现对压缩机的控制,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具体地,第一差值等于第一距离减去预设距离所得到的数值,第一预设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差值。
图3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另一示意流程图。如图33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902:获取用户与空调器的第一距离;
步骤904:根据第一距离确定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并控制涡环发生部以驱动频率运行;
步骤906:根据第一距离确定电机的第一转速,并控制电机在第一转速下运行;
步骤908:获取第一距离与预设距离的第一差值;
步骤910:比较第一差值与第一预设差值和第二预设差值的大小;
步骤912:基于第一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差值,控制压缩机减小频率;
步骤914:基于第一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差值,控制压缩机增大频率;
步骤916:基于第一差值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差值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差值,控制压缩机保持当前频率不变。
在该实施例中,根据第一差值和第一预设差值和第二预设差值的大小来控制压缩机运行的频率,具体地,若第一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差值,则第一距离也相应较小,也即用户与空调器的距离过小,相应地,电机的转速较小,送风量减小,此时控制压缩机减小频率,在保证了用户所处位置的 送风量、用户所在区域的温度控制的同时,起到了节能的作用;若第一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差值,则第一距离也相应较大,也即用户与空调器的距离过大,相应地,电机的转速较大,送风量增加,此时增大压缩机的频率来加快冷媒的循环,进而配合因电机转速的增加而增加的送风量,在保证空调器排出的空气能够到达用户所处位置的同时,保证了空气的性能(冷度或热度或湿度等参数);若第一差值在第一预设差值和第二预设差值之间,则保持压缩机运行频率不变。其中,第一预设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差值。
具体地,预设距离为6m,第一预设差值为-3,第二预设距离为3。涡环发生部的频率F≤2。室内的空气在电机的作用下,经过换热器,达到脉冲发生部,驱动部驱动脉冲发生件运动,空气经过整流板,在出风腔体前端的内部对其中气体施加了轴向上的扰动,进而使得从出风端吹出的气流形成涡环气流,冷空气/热空气/湿润的空气以环形的样式吹到用户,当用户距离空调器2m时,程序计算得到电机转速为360r/min,第一差值为-4,小于第一预设距离,降低压缩机运行频率,若调节涡环发生部的频率为2,一秒钟内有两个涡环从空调器的出风口22吹出;当用户距离空调器5m时,程序计算得到电机转速为600r/min,第一差值为-1,大于第一预设距离且小于第二预设距离,保持压缩机当前运行频率,若调节涡环发生部的频率为5,一秒钟内有5个涡环从空调器的出风口22吹出;当用户距离空调器10m时,程序计算得到电机转速为1000r/min,第一差值为4,大于第二预设距离,提高压缩机当前运行频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还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有益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 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1)

  1. 一种涡环发生装置,其中,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包括:
    出风腔体,所述出风腔体具有进风端及与所述进风端相对的出风端,所述出风端的过风面积小于所述进风端的过风面积;
    涡环发生部,所述涡环发生部设于所述进风端的远离所述出风端的一侧,所述涡环发生部能够周期性地驱动气流经由所述出风腔体吹出;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涡环发生部远离所述出风腔体的一侧,且能够驱动气流进入所述涡环发生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中,所述涡环发生部包括:
    多个叶片;
    支架组件,所述叶片安装在所述支架组件上,所述支架组件限定出能够供气流流动的气流通道,所述多个叶片具有关闭所述气流通道的第一位置和打开所述气流通道的第二位置;以及
    驱动部,所述驱动部能够驱动所述叶片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中,
    每个所述叶片设置有转轴,每个所述叶片通过所述转轴安装在所述支架组件上,且能够绕所述转轴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气流通道。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中,
    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一固定盘,所述第一固定盘具有内环,所述内环上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孔,所述叶片呈环形分布于所述内环的外周面;
    所述转轴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的一端与所述叶片连接,所述第一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杆连接,所述第一杆与所述第二杆形成有夹角,所述第一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孔;
    驱动盘,所述驱动盘与所述第一固定盘同轴设置且所述驱动盘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固定盘转动,所述驱动盘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孔对应的第一限位孔,所述转轴的第二杆穿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孔,转动所述驱动盘能够驱动所述第二杆及所述第一杆绕所述第一杆的轴线旋转。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中,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
    固定腔,所述出风腔体安装在所述固定腔上并与所述固定腔相连通,所述第一固定盘安装在所述固定腔上;
    固定环,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盘远离所述驱动盘的一侧,所述驱动盘通过所述固定环与所述第一固定盘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中,所述涡环发生部还包括:
    第二固定盘,位于所述固定腔和所述风机组件之间,所述第二固定盘连接所述固定腔和所述风机组件。
  7. 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盘上设置有呈弧形的凹槽结构;
    所述驱动盘上设置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能够在所述凹槽结构内往复转动。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中,
    所述出风腔体为锥形桶状,所述锥形的母线为一条直线或为呈钝角的两条直线。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中,所述驱动部包括:
    驱动件;
    拔叉,与所述驱动盘相连接;
    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与所述驱动件相连接,所述传动件将所述驱动件的运动传递至所述拔叉使所述拔叉运动带动所述驱动盘转动。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中,
    所述传动件为齿轮齿条机构或连杆机构;
    所述驱动件为电机。
  11.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中,所述风机组件包括:
    轴流风机;
    导流罩,所述导流罩罩设于所述轴流风机,所述第二固定盘与所述导流罩相连接;
    电机支架,所述电机支架与所述导流罩固定连接;
    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于所述电机支架,且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轴 流风机连接以驱动所述轴流风机转动。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中,还包括电机压板,所述电机支架上形成有走线槽,所述电机压板能够覆盖所述走线槽以对容置于所述走线槽中的电线进行固定。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中,还包括整流板,设置在所述涡环发生部和所述出风腔体之间,所述整流板用于对经由所述涡环发生部吹出的气流进行整流后进入所述出风腔体。
  14.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中,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所述空气调节装置为空调器、空气净化器、加湿机或新风机。
  15.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中,包括:
    出风腔体,所述出风腔体具有进风端及与所述进风端相对的出风端,所述出风端的过风面积小于所述进风端的过风面积;
    涡环发生部,所述涡环发生部设于所述进风端的远离所述出风端的一侧,所述涡环发生部能够周期性地驱动气流经由所述出风腔体吹出。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中,所述涡环发生部包括:
    涡环发生件,对应所述进风端设置;
    驱动部,与所述涡环发生件相连接;
    其中,通过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涡环发生件往复运动,以形成涡环。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中,
    所述涡环发生件包括以下任一种:薄膜结构、活塞结构、叶片结构、风扇结构。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中,
    所述涡环发生件为叶片结构,所述叶片结构包括:
    多个叶片;
    支架组件,所述叶片安装在所述支架组件上,所述支架组件限定出能够供气流流动的气流通道,所述多个叶片具有关闭所述气流通道的第一位置和打开所述气流通道的第二位置;
    其中,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叶片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19.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中,还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具有进风口;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且所述风机组件能够驱动气流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涡环发生部;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机组件之间,或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风机组件与所述涡环发生部之间,或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涡环发生部与所述出风腔体之间。
  20.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中,还包括:
    整流板,设置在所述涡环发生部和所述出风腔体之间,所述整流板用于对经由所述涡环发生部吹出的气流进行整流后进入所述出风腔体。
  21.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中,
    所述机壳上还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风端相连通。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中,
    所述风机组件的数量为一个,所述风机组件对应至少一个所述出风口设置;或
    所述风机组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出风口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风机组件。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中,还包括:
    门板,所述门板用于关闭所述出风口,所述门板与所述机壳滑动连接或所述门板包括与所述机壳转动连接的多个格栅叶片。
  24. 一种空调器,其中,包括:
    如权利要求15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
  25.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空调器包括涡环发生部、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电机和风轮,所述电机驱动所述风轮以向所述涡环发生部送风,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与所述空调器的第一距离;
    根据所述第一距离确定所述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并控制所述涡环发生部以所述驱动频率运行。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距离确定所述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并控制所述涡环发生部以所述驱动频率运行的步骤,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降低所述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
    基于所述第一距离大于第二预设距离,提高所述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
    基于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且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距离,保持所述涡环发生部的驱动频率不变;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距离。
  27.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中,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距离确定所述电机的第一转速,并控制所述电机在所述第一转速下运行。
  28.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距离确定所述电机的第一转速,并控制所述电机在所述第一转速下运行的步骤,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电机的基准转速和转速系数;
    根据所述基准转速、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转速系数确定所述第一转速;
    控制所述电机在所述第一转速下运行;
    其中,所述第一转速等于所述转速系数与所述第一距离的乘积加上所述基准转速。
  29.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中,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距离与预设距离的第一差值;
    比较所述第一差值与第一预设差值和第二预设差值的大小;
    根据所述第一差值与第一预设差值和第二预设差值的大小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30.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差值与第一预设差值和第二预设差值的大小控制所述空调器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的步骤,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差值,控制所述压缩机减小频率;
    基于所述第一差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差值,控制所述压缩机增大频率;
    基于所述第一差值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差值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差值,控 制所述压缩机保持当前频率不变;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差值。
  31.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5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PCT/CN2019/109599 2019-03-26 2019-09-30 涡环发生装置、空气调节装置、室内机及控制方法 WO2020192077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92081.2U CN209908801U (zh) 2019-03-26 2019-03-26 涡环发生装置和空气调节装置
CN201920392106.9U CN209910040U (zh) 2019-03-26 2019-03-26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1920392081.2 2019-03-26
CN201910234822.9 2019-03-26
CN201920392106.9 2019-03-26
CN201910234822.9A CN111749931A (zh) 2019-03-26 2019-03-26 涡环发生装置和空气调节装置
CN201910234337.1 2019-03-26
CN201910234337.1A CN111750426A (zh) 2019-03-26 2019-03-26 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92077A1 true WO2020192077A1 (zh) 2020-10-01

Family

ID=72611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9/109599 WO2020192077A1 (zh) 2019-03-26 2019-09-30 涡环发生装置、空气调节装置、室内机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WO (1) WO2020192077A1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11150A2 (de) * 1985-07-27 1987-02-25 Schako Metallwarenfabrik Ferdinand Schad KG Drallauslass
CN1766452A (zh) * 2004-10-29 2006-05-03 空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流出风口装置
CN201680586U (zh) * 2009-12-25 2010-12-22 管仲海 配风叶片可变角度的暖风机出风口
CN201836995U (zh) * 2010-11-01 2011-05-18 管仲海 高大空间供暖、制冷、新风循环一体化空气处理单元
CN103089344A (zh) * 2011-11-04 2013-05-08 萍乡市德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拨动盘双向定位叶片双支撑可变截面喷嘴环组件
CN203718933U (zh) * 2013-11-25 2014-07-16 北京中兴瑞景科技有限公司 空调采暖旋流送风机组
CN104456864A (zh) * 2013-09-12 2015-03-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5588270A (zh) * 2015-07-31 2016-05-1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送风控制方法和送风设备
CN106895482A (zh) * 2017-02-14 2017-06-27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空调器和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CN207094964U (zh) * 2017-07-09 2018-03-13 王书强 电动强风型旋流风口
CN108800300A (zh) * 2018-04-20 2018-11-13 中铁第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自动降低高大空间室内采暖温度梯度的设备及方法
KR101920006B1 (ko) * 2017-12-13 2019-02-08 이성한 가변 선회 취출구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11150A2 (de) * 1985-07-27 1987-02-25 Schako Metallwarenfabrik Ferdinand Schad KG Drallauslass
CN1766452A (zh) * 2004-10-29 2006-05-03 空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流出风口装置
CN201680586U (zh) * 2009-12-25 2010-12-22 管仲海 配风叶片可变角度的暖风机出风口
CN201836995U (zh) * 2010-11-01 2011-05-18 管仲海 高大空间供暖、制冷、新风循环一体化空气处理单元
CN103089344A (zh) * 2011-11-04 2013-05-08 萍乡市德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拨动盘双向定位叶片双支撑可变截面喷嘴环组件
CN104456864A (zh) * 2013-09-12 2015-03-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203718933U (zh) * 2013-11-25 2014-07-16 北京中兴瑞景科技有限公司 空调采暖旋流送风机组
CN105588270A (zh) * 2015-07-31 2016-05-1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送风控制方法和送风设备
CN106895482A (zh) * 2017-02-14 2017-06-27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空调器和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CN207094964U (zh) * 2017-07-09 2018-03-13 王书强 电动强风型旋流风口
KR101920006B1 (ko) * 2017-12-13 2019-02-08 이성한 가변 선회 취출구
CN108800300A (zh) * 2018-04-20 2018-11-13 中铁第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自动降低高大空间室内采暖温度梯度的设备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88470A1 (zh)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
US20180335222A1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WO2021051895A1 (zh)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的方法
WO2017140205A1 (zh) 空调设备出风结构及空调设备
CN209908801U (zh) 涡环发生装置和空气调节装置
JP2007101171A (ja) 風向調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器
WO2020192071A1 (zh) 空调内机及空调
CN108332293B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111749931A (zh) 涡环发生装置和空气调节装置
WO2023246197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WO2023246706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WO2019047857A1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6091320A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WO2019062625A1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WO2022205899A1 (zh) 一种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和上下出风空调器
CN208936310U (zh) 空调器
WO2023246548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297336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WO2020192077A1 (zh) 涡环发生装置、空气调节装置、室内机及控制方法
CN208765087U (zh) 空调器
WO2020062707A1 (zh) 空调器
CN111750426A (zh) 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WO2023005381A1 (zh) 空调器
CN111780245B (zh) 一种双出风口的空调器
CN20578334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992141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992141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32PN Ep: public notification in the ep bulletin as address of the adressee cannot be established

Free format text: NOTING OF LOSS OF RIGHTS PURSUANT TO RULE 112(1) EPC (EPO FORM 1205A DATED 23/02/2022)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992141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