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44193U - 一种插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插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44193U
CN209844193U CN201920659248.7U CN201920659248U CN209844193U CN 209844193 U CN209844193 U CN 209844193U CN 201920659248 U CN201920659248 U CN 201920659248U CN 209844193 U CN209844193 U CN 2098441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alignment
socket
alignment mechanism
plugg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5924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irose Opt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irose Opt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irose Opt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irose Opto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65924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441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441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441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模组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插拔装置。该插拔装置包括:插头,其与待测工件的插座相适配;对位机构,其被配置为装载插头并能够调整插头的所在位置;输送机构,其连接于对位机构,输送机构被配置为驱动对位机构和插头运动,使插头能够对准并插接于插座内。该插拔装置操作简单,使用便捷,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了操作时间,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且对位机构能够微调节插头的所在位置,避免插头和插座的刚性插接导致插头损坏的情况,对插头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延长了插头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插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模组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拔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未进行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线路板)/PCB(Printed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绑定及未进行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绑定的显示面板,在进行信号检测时,需要将信号发生装置与待测面板电性连接。上述电性连接是通过将信号发生装置的信号通过线路引出(插头),并插接到显示面板测试线路的引线(插孔),将信号发生装置的插头插入面板测试线路的插孔,即可实现信号发生装置与显示面板的电性导通,从而实现将检测信号输入显示面板的目的。通常,插头插入插孔是采用人工手工插拔插头的方式,操作不便,人员操作时间较长,生产效率低下;同时,手动插拔对位准确性不能保证,对位精度较低,在插头和插座之间出现位置偏差时,插头依然刚性插入插座内,插头容易发生损坏,影响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拔装置,保证对位精度,延长使用周期,且使用便捷,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插拔装置,包括:
插头,所述插头与待测工件的插座相适配;
对位机构,其被配置为装载所述插头并能够调整所述插头的所在位置;
输送机构,其连接于所述对位机构,所述输送机构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对位机构及所述插头运动,使所述插头能够对准并插接于所述插座。
作为优选,所述对位机构包括对位型腔,所述插头装载于所述对位型腔。
作为优选,所述对位机构包括基座和设置于所述基座上的盖板,所述盖板开设有限位通槽,所述限位通槽和所述基座围成所述对位型腔。
作为优选,所述对位机构还包括等高螺钉,所述等高螺钉穿设所述基座和所述盖板。
作为优选,所述盖板位于所述基座的顶面,和/或所述盖板位于所述基座的侧面。
作为优选,所述插头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对位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插头包括插头本体、连接于所述插头本体的摁压部和自所述摁压部延伸的卡接部,所述摁压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卡接部卡接于所述对位机构内。
作为优选,所述摁压部和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插头本体之间形成有竖槽。
作为优选,所述输送机构能够驱动所述对位机构并带动所述插头沿X向、Y向和/或Z向移动。
作为优选,还包括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设置于所述对位机构上,用于检测所述插座与所述对位机构的位置信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拔装置,将插头装载于对位机构内,对位机构与输送机构相连接,输送机构能够驱动对位机构及插头运动,使插头能够对准并插接于插座,实现插头和插座之间的插接,通过设置输送机构和对位机构,与现有技术采用手工插拔的方式相比,操作简单,使用便捷,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了操作时间,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通过设置对位机构,对位机构能够装载插头,防止插头的出现位置移动,且对位机构能够调节插头所在位置,保证了插头和插座对准的准确性,避免插头和插座的刚性插接导致插头损坏的情况,对插头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延长了插头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插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插拔装置隐去插头后一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在Ⅰ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插拔装置隐去插头后另一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在Ⅱ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插拔装置中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待测工件;101、插座;
1、插头;2、对位机构;3、输送机构;4、检测机构;
11、插头本体;12、摁压部;13、卡接部;14、竖槽;
21、基座;22、盖板;23、等高螺钉;211、凹槽;221、限位通槽;
31、X向移动组件;311、基台;312、X向驱动源;313、X向移动平台;314、X向导轨;315、X向滑块;
32、Y向移动组件;321、Y向驱动源;322、Y向移动平台;323、Y向导轨;324、Y向滑块;
33、Z向移动组件;331、Z向驱动源;332、Z向移动平台;333、Z向滑块;334、Z向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拔装置,用于背光模组的检测过程,背光模组上设置有插座101,当插头1插入插座101内时,背光模组经通电后背点亮,从而可以对背光模组的表面凹坑、杂质等进行质量检验,以下待测工件100具体指背光模组。如图1所示,该插拔装置包括插头1、对位机构2、检测机构4、输送机构3及控制机构(图中未示出),插头1与待测工件100的插座101相适配,检测机构4包括相互连接的微调平台(图中未示出)和CCD相机,其中微调平台为标准件,微调平台能够带动CCD相机在空间上移动和转动,CCD相机用于检测待测工件100的插座101与对位机构2的位置信息,通过微调平台和CCD相机的相互配合,实现CCD相机具有多角度拍摄功能,从而便于插头1和插座101之间的对接。对位机构2被配置为装载插头1并能够调节插头1的所在位置。对位机构2作为插头1和输送机构3中间连接件,对位机构2在固定插头1的同时并与输送机构3相连接。控制机构分别电连接于检测机构4和输送机构3,检测机构4将检测到插座101的位置信息传递给控制机构,控制机构控制输送机构3按照规划的轨迹进行动作,输送机构3被配置为驱动对位机构2并带动插头1向靠近插座101的方向运动,使插头1能够插接于插座101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插拔装置,将插头1装载于对位机构2内,对位机构2与输送机构3相连接,输送机构3能够驱动对位机构2并带动插头1向靠近插座101的方向运动,使插头1能够对准并插接于插座101内,实现插头1和插座101之间的插接,通过设置输送机构3和对位机构2,与现有技术采用手工插拔的方式相比,操作简单,使用便捷,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了操作时间,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通过设置对位机构2,对位机构2能够装载插头1,防止插头1的出现位置移动,且对位机构2能够调节插头1的所在位置,保证了插头1和插座101对准的准确性,避免插头1和插座101的刚性插接导致插头1损坏的情况,对插头1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延长了插头1的使用寿命。
为了保证输送机构3能够将插头1精确输送至插座101内,如图2所示,输送机构3能够驱动对位机构2并带动插头1沿X向、Y向和Z向移动及转动。具体地,输送机构3包括X向移动组件31、Y向移动组件32、旋转组件(图中未示出)及Z向移动组件33,Y向移动组件32设置于X向移动组件31上,X向移动组件31能够驱动Y向移动组件32沿X向移动;旋转组件设置在Y向移动组件32上,Y向移动组件32能够驱动旋转组件沿Y向移动;Z向移动组件33设置于旋转组件上,旋转组件能够驱动Z向移动组件33转动;Z向移动组件33分别连接于对位机构2和检测机构4,Z向移动组件33能够驱动对位机构2并带动检测机构4和插头1沿Z向移动,从而实现检测机构4和插头1沿X向、Y向和Z向移动及转动四个自由度的运动。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X向移动组件31包括基台311、X向驱动源312及X向移动平台313。X向驱动源312设置在基台311上,X向驱动源312具体为X向驱动电机,X向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X向丝杠,X向丝杠螺母穿设于X向丝杠上并连接于X向移动平台313的底部,X向驱动源312在驱动X向丝杠转动的同时,使X向丝杠螺母沿X向丝杠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X向丝杠螺母带动X向移动平台313沿X向移动。具体地,为了保证X向移动平台313的移动稳定性,在基台311上设置有X向导轨314,在X向移动平台313的底部对应X向导轨314设置有X向滑块315,使得X向移动平台313在沿X向移动时,X向滑块315与X向导轨314滑动配合,更好地起到了对X向移动平台313的导向效果,保证了在其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Y向移动组件32包括Y向驱动源321及Y向移动平台322,Y向驱动源321设置在X向移动平台313上,Y向驱动源321具体为Y向驱动电机,Y向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Y向丝杠,Y向丝杠螺母穿设于Y向丝杠上并连接于Y向移动平台322的底部,Y向驱动源321在驱动Y向丝杠转动的同时,使Y向丝杠螺母沿Y向丝杠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Y向丝杠螺母带动Y向移动平台322沿Y向移动。具体地,为了保证Y向移动平台322的移动稳定性,在X向移动平台313的顶面上设置有Y向导轨323,在Y向移动平台322的底部对应Y向导轨323设置有Y向滑块324,使得Y向移动平台322在沿Y向移动时,Y向滑块324与Y向导轨323滑动配合,更好地起到了对Y向移动平台322的导向效果,保证了在其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旋转组件包括设置在Y向移动平台322上的旋转驱动源及旋转平台,旋转驱动源具体为旋转电机,旋转平台为L形结构,旋转平台的一端设置在旋转驱动源输出端,另一端用于承载和连接Z向移动组件33,旋转驱动源驱动旋转平台并带动Z向移动组件33在X方向和Y方向组成的平面内旋转。
如图2所示,Z向移动组件33包括Z向驱动源331及连接于Z向驱动源331输出端的Z向移动平台332,Z向驱动源331设置在旋转平台上,Z向驱动源331具体为Z向驱动电机,Z向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Z向丝杠,Z向丝杠螺母穿设于Z向丝杠上并连接于Z向移动平台332的底部,Z向驱动源331在驱动Z向丝杠转动的同时,使Z向丝杠螺母沿Z向丝杠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Z向丝杠螺母带动Z向移动平台332沿Z向移动。具体地,为了保证Z向移动平台332的移动稳定性,在旋转平台上设置有Z向导轨334,在Z向移动平台332的底部对应Z向导轨334设置有Z向滑块333,使得Z向移动平台332在沿Z向移动时,Z向滑块333与Z向导轨334滑动配合,更好地起到了对Z向移动平台332的导向效果,保证了在其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此外,如图2所示,对位机构2设置在Z向移动平台332上,检测机构4设置在对位机构2上,使得在输送机构3的驱动下,对位机构2带动检测机构4和插头1沿X向、Y向和Z向移动及转动,利用检测机构4获取到待测工件100的插座101位置后,通过输送机构3适时对插头1进行位置调整,实现插头1和插座101之间精准插接。
如图2-3所示,上述对位机构2包括对位型腔,插头1贯穿于对位型腔,插头1的一端具有导线,通过插头1穿设于对位型腔后,插头1的另一端具有引脚,该端用于与插座101实现插接。通过设置插头1贯穿于对位型腔,对位型腔起到了对插头1限位的作用,防止插头1和插座101在插接过程中,插头1位置出现偏移的发生,保证了插头1和插座101之间的插接精度。
具体地,如图3所示,上述对位机构2包括基座21和盖板22,基座21设置在Z向移动平台332上,基座21靠近盖板22的一侧设置有凹槽211,盖板22设置于基座21的凹槽211内,相应地,盖板22靠近基座21的一侧开设有限位通槽221,限位通槽221用于插头1的贯穿,限位通槽221和基座21的凹槽211之间的容纳空间形成上述对位型腔,通过限位通槽221和基座21的相互配合,起到了对插头1限位的作用,提高了插头1和插座101的对位插拔的准确性。
由于插头1和插座101可能具有微量的偏差,此时插头1依然刚性插入插座101内,插头1容易发生损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位机构2还包括等高螺钉23,等高螺钉23位于基座21和盖板22之间,等高螺钉23穿设基座21和盖板22。对于等高螺钉23而言,设置在螺杆上的螺纹牙只是具有一小段,并没有绕设于整个等高螺钉23的螺杆,该段螺纹牙只是螺纹连接于基座21,等高螺钉23上螺纹牙的上方具有轴肩,轴肩用于与基座21进行限位,使得等高螺钉23起到了基座21和盖板22之间的连接作用的同时,盖板22能够相对于基座21进行轻微的摆动,用于吸收对位误差。根据插座101的位置,通过设置等高螺钉23能够适时调节插头1的位置,减少插座101和插头1刚性插接的情况,插头1不容易出现损坏,延长了插头1的使用寿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根据待测工件100上插座101的布局方式,插头1的排布方式可以沿X向设置或Y向设置或Z向设置,结构原理类似,区别仅在于,当插头1的排布方式沿Y向设置时(如图2-3所示),基座21的顶面上开设有上述凹槽211,使得盖板22位于基座21的顶面上;当插头1的排布方式沿Z向设置时(如图4-5所示),基座21的侧面上开设有上述凹槽211,使得盖板22位于基座21的侧面上。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等高螺钉23可以适时调节插头1的位置,目的是便于插头1和插座101的插接,但是对位型腔起到了对插头1限位的作用,防止插头1和插座101在插接过程中,插头1位置出现偏移的发生,保证了插头1和插座101之间的插接精度。因此,对位型腔防止插头1位置偏移和等高螺钉23对插头1位置调节两者并不矛盾,对位型腔对插头1限位为基础,保证插头1位置稳定,等高螺钉23对插头1位置微调,目的是防止插头1和插座101出现刚性插接的情况。
为了便于插头1和对位型腔之间的安装和拆卸,插头1可拆卸连接于对位机构2的对位型腔内。具体地,如图6所示,在插头1的两侧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竖槽14,竖槽14将插头1分割形成插头本体11、摁压部12和卡接部13,即摁压部12和卡接部13与插头本体11之间形成竖槽14。因此,插头1包括插头本体11、连接于插头本体11的摁压部12和自摁压部12延伸的卡接部13,摁压部12和卡接部13均位于插头本体11两侧。摁压部12和卡接部13为一体成型结构,且摁压部12和卡接部13分别位于两端,摁压部12被配置为控制卡接部13卡接于对位机构2内。
当摁压部12被配置为按压,竖槽14为摁压部12提供了向插头本体11靠近的移动空间,卡接部13也向靠近插头本体11的方向移动,此时将整个插头1穿设于对位型腔内,当松开摁压部12之后,卡接部13能够卡接于对位机构2的对位型腔,实现插头1和对位型腔的安装。同理,当插头1需要从对位型腔内拆卸时,按压摁压部12,卡接部13在向靠近插头本体11的方向移动,使卡接部13脱离对位型腔,此时将整个插头1从对位型腔内抽出,实现插头1和对位型腔的拆卸。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插头1和对位型腔的卡接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两个卡接部13之间的距离稍微大于对位型腔的宽度,当摁压部12被配置为按压后,卡接部13可以进入对位型腔内,在卸力之后就可以由两个13直接卡在型腔内;第二种,在卡接部13的端部有卡扣,对位型腔内对应卡扣设置有卡接孔,在卡接部13可以进入对位型腔内之后,卡扣伸入卡接孔内,以实现插头1和对位型腔的卡接。本实施例对插头1和对位型腔的卡接形式并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实现两者之间的卡接功能就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不同的工件,插座尺寸结构也不同,因此需要对应不同插头,采用插头1和对位型腔的卡接的方式,对位型腔可以保持不变,只需要适应性调整插头1的尺寸,就能实现插头1和对位型腔的插接,使得对位型腔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本实施例提供的插拔装置的工作过程:
按压摁压部12,使卡接部13向靠近插头本体11的方向移动,此时将整个插头1穿设于对位型腔内,当松开摁压部12之后,卡接部13能够卡接于对位机构2的对位型腔,实现插头1和对位型腔的安装;
在输送机构3的驱动下,对位机构2带动检测机构4和插头1沿X向、Y向和Z向移动及转动,利用检测机构4获取到待测工件100的插座101位置后,通过输送机构3适时对插头1进行位置调整,实现插头1和插座101之间精准插接。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插拔装置,包括插头(1),所述插头(1)与待测工件(100)的插座(101)相适配,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对位机构(2),其被配置为装载所述插头(1)并能够调整所述插头(1)的位置;
输送机构(3),其连接于所述对位机构(2),所述输送机构(3)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对位机构(2)及所述插头(1)运动,使所述插头(1)能够对准并插接于所述插座(1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机构(2)包括对位型腔,所述插头(1)装载于所述对位型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机构(2)包括基座(21)和设置于所述基座(21)上的盖板(22),所述盖板(22)开设有限位通槽(221),所述限位通槽(221)和所述基座(21)围成所述对位型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机构(2)还包括等高螺钉(23),所述等高螺钉(23)穿设于所述基座(21)和所述盖板(2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22)位于所述基座(21)的顶面;和/或所述盖板(22)位于所述基座(21)的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插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1)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对位机构(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1)包括插头本体(11)、连接于所述插头本体(11)的摁压部(12)和自所述摁压部(12)延伸的卡接部(13),所述摁压部(12)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卡接部(13)卡接于所述对位机构(2)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摁压部(12)和所述卡接部(13)与所述插头本体(11)之间形成有竖槽(14)。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插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3)能够驱动所述对位机构(2)并带动所述插头(1)沿X向、Y向和/或Z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插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机构(4),所述检测机构(4)设置于所述对位机构(2)上,用于检测所述插座(101)与所述对位机构(2)的位置信息。
CN201920659248.7U 2019-05-09 2019-05-09 一种插拔装置 Active CN2098441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59248.7U CN209844193U (zh) 2019-05-09 2019-05-09 一种插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59248.7U CN209844193U (zh) 2019-05-09 2019-05-09 一种插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44193U true CN209844193U (zh) 2019-12-24

Family

ID=68916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59248.7U Active CN209844193U (zh) 2019-05-09 2019-05-09 一种插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441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7989A (zh) * 2019-05-09 2019-09-03 苏州精濑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插拔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7989A (zh) * 2019-05-09 2019-09-03 苏州精濑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插拔装置
CN110197989B (zh) * 2019-05-09 2024-04-16 苏州精濑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插拔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97989B (zh) 一种插拔装置
CN110335559B (zh) 一种检测系统
US6046421A (en) PCB Adapter for a test connector assembly for an automatic memory module handler for testing electronic memory modules
CN110108909B (zh) 一种ict测试治具
CN104709711A (zh) 集成匹配电测机设备的自动送料机
CN209844193U (zh) 一种插拔装置
CN112397971B (zh) 一种连接器在线自动插拔机构
KR101186204B1 (ko) 연성회로기판 검사 장치
CN207752112U (zh) 电路板检测装置及电路板检测系统
CN109031009B (zh) 应用机器手臂之记忆体模组智能检测系统
CN219512332U (zh) 电子设备测试装置
CN209992651U (zh) 一种立式音频母头自动插拔测试机构
CN213342500U (zh) 摄像头模组检测治具
CN110174606B (zh) 机箱背板连接器与功能模块测试工装
CN101609122B (zh) 激光拾音器性能检测装置
CN105207004A (zh) 一种带导向杆和报警器的电力供电设备
CN112098753A (zh) 一种电子组件老化测试系统、方法
JP2006050854A (ja) アライメント検査装置
CN214845536U (zh) 一种检测设备
CN212821197U (zh) 放料导向结构、取放装置及电子元件测试系统
KR101187834B1 (ko) 회로기판 검사장치
CN108540917A (zh) 耳机磁力检测装置
CN215180563U (zh) 一种用于显示模组检测的检测装置
CN218784933U (zh) 点胶服务平台
CN213337911U (zh) 一种通用性pcb检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