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40418U - 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40418U
CN209840418U CN201920185061.8U CN201920185061U CN209840418U CN 209840418 U CN209840418 U CN 209840418U CN 201920185061 U CN201920185061 U CN 201920185061U CN 209840418 U CN209840418 U CN 2098404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chamber
heat exchange
tower
flue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8506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双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Zhongzhi Qiyun Gener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Zhongzhi Qiyun Gener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Zhongzhi Qiyun Gener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Zhongzhi Qiyun Gener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8506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404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404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404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其换热塔包括由外至内同轴设置且共底面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第四壳体和第五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形成与进风口连通第一腔室,第二壳体第三壳体之间形成与烟气口连通的第二腔室,第三壳体与第四壳体之间形成与热风口连通的第四腔室,第五壳体内形成与燃烧塔连通的主换热室;第一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依次连通并组合形成呈折返状的热风流道;第二腔室与第五腔室连通已形成烟气流道;热风流道与所述烟气流道之间相互独立。迷宫式折返路线的热风流道使得换热面积明显加大,换热行程明显增长,烟气所蕴含热量利用更加充分,从而使得热风炉的热效率得到明显提升,热风产能显著增大。

Description

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风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
背景技术
热风炉是一种为干燥设备或厂房取暖、煤井巷道提供热能输出的供热设备。按供热温度区分为三类,温度≤200℃为低温系列,温度在200~350℃之间为中温系列,温度在350~550℃之间为高温系列。热容量自30×104Kcal/h至600×104Kcal/h。
传统热风炉通常采用燃煤或油气的方式产生热量,进而加热空气以达到以热空气供热的目的。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需求的提升以及煤和油气资源紧张,由秸秆、稻草、稻壳、花生壳、玉米芯、油茶壳、棉籽壳等以及“三剩物”经过加工产生的块状生物质燃料,成为了替代煤和油气资源成为热风炉主要能源之一。其既具有极佳的环保意义,同时还具有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的特点。
但是,煤和油气燃烧热值高,而作为生物质残渣回收利用制得的生物质颗粒燃料热值相对较低。传统热风炉的热交换结构,由于并非针对生物质燃料设计,其热交换面积有限,不能满足换热需求,传热效率较低,热风产能不足,这就限制了生物质颗粒燃料在热风炉上的推广和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通过迷宫风道设计,有效增大了空气在炉中的行程,充分延长了热交换时间,解决了现有热风炉在使用生物颗粒燃料作为热源时热效率低、热风产能不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包括上下设置的换热塔和燃烧塔:
所述换热塔包括由外至内同轴设置且共底面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第四壳体和第五壳体;所述第一壳体顶部设置有用于冷风输入的进风口;所述换热塔的底部设置有烟气口和热风口;
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形成与进风口连通第一腔室,所述第二壳体第三壳体之间形成与烟气口连通的第二腔室,所述第三壳体与第四壳体之间形成与热风口连通的第四腔室,所述第五壳体内形成与燃烧塔连通的主换热室;
所述第一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依次连通并组合形成呈折返状的热风流道;所述第二腔室与第五腔室连通已形成烟气流道;所述热风流道与所述烟气流道之间相互独立。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壳体位于所述第三腔室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换热翅;所述第五壳体位于所述第四腔室一侧的侧边上设置有若干换热翅。
更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翅为片状结构,且所述换热翅的朝向向下。
更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翅由金属或陶瓷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燃烧塔包括塔壳;所述塔壳的上端面与所述换热塔的底面固定连接,以支撑换热塔竖直设立于燃烧塔上方;所述燃烧室设置于所述塔壳内;所述燃烧室的侧壁由隔热瓦或隔热砖构成;所述燃烧室的顶部开口设置且底部设置有用于放置燃料的支撑筛板;所述支撑筛板于壳体的底部之件留有积灰室;所述塔壳上设置有使外界与燃烧室连通的炉口且所述炉口上设置有可开闭的炉门;所述塔壳上还设置有使外界与所述间隙连通的灰口。
更进一步的,所述塔壳的外壁上还套设有空气隔热室。
进一步的,还包括底部或下部通过管道与所述烟气口连通的烟囱。
更进一步的,所述烟囱与所述烟气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烟气引风机,用于将烟气自烟气口抽出并排至烟囱中。
再进一步的,所述烟气引风机与所述烟气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烟气除尘器,以使烟气经除尘后经经烟气引风机输送并排至烟囱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换热塔内形成了具备迷宫式折返路线的热风流道,冷风与烟气之间的换热面积明显加大,可供换热的行程和允许换热的时长明显提升,烟气所蕴含的热量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进而使得热风炉的热效率显著提升,热风产能明显增大;
(2)热风流道与烟气流道之间形成交叉,使得换热过程存在着预热和升温两个过程,冷风的流经路线合理,能够始终维持足够的换热温差,尤其是对刚生成的烟气所携带的高温利用充分;
(3)换热塔上,由于冷风在外围,热风在内围,热风流道中的空气携带换热得来的热量自外向内流动,利用空气流形成了天然的隔热层,换热塔热量损失小,一般无需单独设计隔热层,即可实现较高的保温效果;
(4)热风炉所换热生成的热风的输出温度能够达到最少250℃,若换热塔的材质采用易导热金属材质制成并适当提升燃烧塔的绝热性能,输出温度能够达到300~500℃,生物颗粒燃料使用的热效率提高到75~85%;
(5)通过负压吸式排烟加快了烟气的排出,避免了烟气在烟气流道中的堆积,一方面促进了新鲜空气的流入,使燃料燃烧更加充分,热能释放更加稳定,另一方面,减少了烟气在换热塔中的沉积时间,降低了换热部位的集尘现象,减少了换热塔内部清洁的劳动强度;
(6)由于烟气在烟气流道中竖直流动,对形成烟气流道的侧壁有良好的冲刷作用,进一步减弱了流道中的集尘现象;
(7)具有升温快、体积小、安装方便、使用可靠的特点,且成本价格低,与1吨锅炉相比,该热风炉只当于前者价格的一半,性价比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燃生物颗粒热风炉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燃生物颗粒热风炉的主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燃生物颗粒热风炉沿烟气口竖直平分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燃生物颗粒热风炉沿热风口竖直平分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燃生物颗粒热风炉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标记:1-鼓风机,2-冷风管道,3-进风口,4-换热塔,41-第一壳体,411-第一腔室,42-第二壳体,421-第二腔室,43-第三壳体,431-第三腔室,44-第四壳体,441-第四腔室,45-第五壳体,451-第五腔室,46-豁口,5-燃烧塔,51-塔壳,52-空气隔热室,53-绝热层,54-支撑筛板,55-底板,56-燃烧室,57-灰室,6-加强筋,7-灰口,8-炉门,9-烟气口,10-旋风分离器,11-烟囱,12-烟气管道,13-电机,14-热风口,15-换热翅。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针对现有燃煤或燃油气型的热风炉在以生物质颗粒(生物颗粒)为燃料时热交换效率不高,热风产能不足的问题,特别对热风炉的换热腔室进行了如下改进:
如图2所示,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包括用于外界输入冷风与生物颗粒燃烧产生的带温烟气之间换热提供空间的换热塔4,以及用于生物颗粒燃烧并将燃烧产生的烟气输送入换热塔4内供冷热交换以产生热风的燃烧塔5。换热塔4与燃烧塔5一上一下同轴竖直设置,换热塔4焊接固定与燃烧塔5的上方。
所述换热塔4主要由五个同轴设置但竖直高度不一的金属材质的壳体套设而成,如图3和图4所示,五个壳体由外至内分别为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第三壳体43、第四壳体44和第五壳体45;五个壳体的底端面齐平,其高度从大到小分别为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第五壳体45、第三壳体43、第四壳体44。
其中,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第三壳体43为顶部封闭、底部封闭的圆筒形壳体,第四壳体44和第五壳体45为上下端均开放的圆筒形壳体。第一壳体41的顶部开设有通孔并以此通孔焊接固定有法兰形式的进风口3,以便于与外部的冷风供给系统的供给管道连接。第一壳体41和第二壳体42之间夹出第一腔室411,且第一腔室411通过所设置的进风口3与外部的冷风供给设备的供给管道相连通。第二壳体42与第三壳体43之间形成第二腔室421,注意,形成的第二腔室421的第二壳体42和第三壳体43的底部上设置有相对应的贯通第二腔室421的豁口46,第二腔室421在豁口处形成的开口完全封闭,以此,所形成的第一腔室411的底部和第三腔室431的底部可以通过该豁口46形成的通道连通。第三壳体43与第四壳体44之间形成第三腔室431,第四壳体44与第五壳体45之间形成第五腔室451;由于第四壳体44离三壳体的顶部之间留有间隙,因此,第三腔室431与第四腔室441的顶部连通。第五腔室451向上贯穿第三壳体43的顶部进而与第二腔室421相连通。第五腔室451的底部则与燃烧塔5内生物颗粒燃烧产生带高温烟气的腔室相连通。
上述中,第四腔室441底部的开口与设置于燃烧塔5底部的热风口14连通,以便于自进风口3流入的冷风经换热后形成热风并最终从热风口14输出。又有第四腔体的底部开口为环状,面积较大,不便于常规管道的连接,因此,可以先将开口用环形铁片或铁板密封,然后再与环形特片或铁板上开设通孔,最后在将热风口14的管道与通孔连通并以焊接形式固定连接。也可以将第四壳体44和第五壳体45的筒壁均向下做适当延伸,然后将两者所形成的底部开口封闭,并于第四壳体44的外侧壁上开设通孔,最后将热风口14的管道与通孔连通并以焊接形式固定连接。作为优选的,热风口14的口部设置有法兰结构,以便于与外部管道的连接。
上述中,第二腔室421的底部由于第二壳体42的底部封闭已经封闭,因此,仅需要在第二壳体42底面上能够与第二腔室421连通的位置开设通孔,即可实现与设置于燃烧塔5底部的烟气口9相连通。注意,烟气口9的管道同样需要与第二壳体42的底面焊接固定。此外,作为优选的,烟气口9的口部同样设置便于与外部管道固定连接的法兰结构。
由上述的设置,换热塔4中形成的第一腔室411、第三腔室431和第四腔室441依次连通的热风流道,以及第二腔室421和第五腔室451相连通的烟气流道;其中,第一腔室411和第三腔室431的底部通过先后贯穿第二壳体42、第二腔室421和第三壳体43的豁口46实现连通,第二腔室421和第五腔室451的顶部连通;又由于第二腔室421在上述豁口46处所形成的开口是封闭的,因此,换热塔4中所形成的热风流道和烟气流道是相互独立,烟气与经换热形成的热空气之间不存在交叉混合的可能,也保证了经换热塔4产生的热空气流不被烟气污染。
换热塔4通过设置与其正下方的燃烧塔5进行支撑。
燃烧塔5的基本结构如下:
所述燃烧塔5包括塔壳51,塔壳51为一带有底板55(用于与地面接触起支承作用)的且与换热塔4同轴设置的柱状钢筒,钢桶外壁的底部与底板55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加强筋6,用以提高塔壳51的承重能力。塔壳51的上端面与换热塔4的底面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以支撑换热塔4竖直设立于燃烧塔5上方。具体的焊接部位,可以依据换热塔4成型后底面所流出的非管道连接部位来设置;必要时,可以考虑连通将热风口14和烟气口9的管道横向设置,从而使得换热塔4的底面形成可以用于固定连接燃烧塔5塔壳51的平面;需要注意的是,塔壳51的上端面可以为不规整形状,其形状以与换热塔4的底面相撞相匹配为准,以保证燃烧塔5与换热塔4相互固定后,两者之间的固定来接出无缝隙。塔壳51内设置有燃烧室56;燃烧室56的顶部开口,从而与换热塔4的第五腔室451连通,以使生物颗粒燃烧产生的烟气能够顺利进入到换热塔4中;燃烧室56的侧壁为由隔热砖或隔热瓦(有利于燃烧室56与外界的隔热,以保证燃烧产生的烟气热量能够充分进入到换热塔4中)制成绝热层53,可以采用一体成型铸出,也可采用小的隔热砖或隔热瓦拼接围合而成;燃烧室56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筛板54,一方面用于支撑燃料和燃烧室56的隔热瓦侧壁并利用其上的筛孔从外界为燃料燃烧提供氧气,另一方面则利用筛孔便于燃烧所产生的炉渣的排出;此处,支撑筛板54通过可以通过焊接直接固定与塔壳51的内壁上,以实现整个燃烧室56的悬空设置。燃烧室56与底板55之间形成灰室57,该一方面便于空气穿过塔壳51的底部进入到燃烧室56中,另一方面则便于对支撑筛板54漏下的炉渣进行清理;因此,在塔壳51的侧壁与灰室57对应的部位上还开设有供空气流入以及炉渣清除的灰口7。作为优选的,所述塔壳51的外壁上还套设有空气隔热室52,具体的,在底板55上距离塔壳51一定距离出竖立设置一个同样有钢材质制成且底部与底板55焊接固定的圆筒体,圆筒体的上部向上弯曲延伸并最终与燃烧塔5和换热塔4之间的固定连接相接触,并焊接固定,这样,利用空气隔热室52内空气比热容大的特性,能够进一步提高燃烧塔5的绝热能力,一方面提高了燃料燃烧产热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则防止了燃烧高温溢出,提高了热风炉的安全性;需要注意的是,当设置有空气隔热室52,设置于塔壳51上的加强筋6则移动设置到空气隔热室52的外壁与底板55的固定连接处。
作为外部冷风供给设备,本实施例中,如图1、2和5所示,由冷风鼓风机1和冷风管道2组成,冷风固定机设置于地面上,能够通过电能驱动吸入空气并产生高速气流自其出风口排出;其出风口上连通有冷风管道2,冷风管道2的另一端则与换热塔4塔顶的进风口3固定连接。
作为烟气的排放设备,本实施例中,如图1、2和5所示,主要由烟囱11和烟气管道12组成。烟气管道12的一端与换热塔4的烟气口9连通,另一端与烟囱11连通,烟气通过其高温膨胀的特性,利用正压沿烟气管道12经烟囱11排至大气。
由于烟气正压排放效率较低,容易导致燃烧室56内的烟气堆积而造成生物颗粒的燃烧不充分,因此,作为优选的,在烟气管道12上加设烟气引风机。烟气引风机分为两个部分,电机13和引风机构。引风机构为一轴流涡扇,烟气管道12靠烟气口9的一部分与引风机构轴流风扇的中心部位连通,烟气管道12靠烟气口9的一部分则与引风机构侧面沿切线方向连通。电机13所给的转动驱动自轴流涡扇的中心转轴转入以带动轴流涡扇主动旋转,从而在轴流涡扇的轴心部位形成负压,进而实现对烟气的抽取。抽取来的烟气在轴流涡扇扇叶的推动下离心甩出,并沿切线方向进入到另一端烟气管道12中,再从烟囱11中排出。通过负压吸式排烟加快了烟气的排出,避免了烟气在烟气流道中的堆积,一方面促进了新鲜空气的流入,使燃料燃烧更加充分,热能释放更加稳定,另一方面,减少了烟气在换热塔4中的沉积时间,降低了换热部位的集尘现象,减少了换热塔4内部清洁的劳动强度。
由于生物颗粒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始终有少量粉尘产生,直接排放大气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在烟气引风机与换热塔4之间的换热管道上还设置有烟气除尘器。该烟气除尘器实际为一旋风分离器10,烟气从旋风分离器10较上部位的侧壁切向流入旋风分离器10内部,然后形成旋风,并通过旋风实现分离,粉尘向下沉降分离,脱尘后的烟气自上方排出而进一步受烟气引风机的吸引并最终自烟囱11排出。
以本实施例中的最优实施方式为例,所述热风炉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自炉门8向燃烧塔5的燃烧室56内加入生物颗粒燃料,然后引燃,关闭炉门8,使燃烧产生的带温烟气自燃烧室56的上方进入到换热塔4的第五腔室451中,并逐渐充满第二腔室421。打开烟气引风机,使得自燃烧室56流经第五腔室451再流经第二腔室421,再从第二腔室421底部的烟气口9流入烟气管道12,然后经过烟气除尘器脱尘,再于烟气引风机加速自烟囱11排出。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烟气采用负压吸式排出,烟气引风机抽吸所产生的负压稳定,因此,上述过程中在烟气在换热塔4内稳定流动,透过第二壳体42、第五壳体45与热风流道中的空气热交换过程稳定。
然后打开冷风鼓风机1,外界空气自鼓风机1吸气口吸入,然后经鼓风机1加速加压后自鼓风机1出风口压入冷风管道2。加压形成冷空气流,通过冷风管道2后自冷风进口进入第一腔室411,充满第一腔室411后,自第二腔室421下方所设置的连通第一腔室411和第三腔室431的豁口46出涌入第三腔室431,然后流经第三腔室431后进入到第四腔体;即加压冷空气沿热风流道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二腔室421的分别于第一腔室411和第三腔室431分别共用一个侧壁,因此流经第二腔室421的烟气中的温度能够通过热交换传递给冷空气流并使之初步加热;而第四腔室441和第五腔室451共用一个侧壁,因此流经第四腔室441的已在第一腔室411和第三腔室431被初步加热的冷空气流被第五腔室451中刚产生不久的温度最高的烟气加热,从而形成热风。所形成的热风由于本身带压,因此能够从热风口14出涌出并进一步通过外部管道输送到需要使用热风的应用场景。
根据上述工作过程的描述并结合图3和图4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腔室421插入到第一腔室411与第三腔室431之间,使得热风流道在换热塔4中形成了迷宫式折返路线,因此冷风与烟气之间的换热面积得到了明显的加大(普通列管式热风炉或热交换器所不能达到),可供换热的行程和允许换热的时长明显提升,烟气所蕴含的热量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进而使得热风炉的热效率显著提升。同时,存在着预热和升温两个过程,冷风的流经路线合理,能够始终维持足够的换热温差,尤其是对刚生成的烟气所携带的高温利用充分;此外,由于冷风在外围,热风在内围,热风流道中的空气携带换热得来的热量自外向内流动,利用空气流形成了天然的隔热层,换热塔4热量损失小,一般无需单独设计隔热层,即可实现较高的保温效果;上述使得热风炉所换热生成的热风的输出温度能够达到最少250℃,若换热塔4的材质采用易导热金属材质制成并适当提升燃烧塔5的绝热性能,输出温度能够达到300~400℃,生物颗粒燃料使用的热效率提高到75~85%。
换热效率和效果的提升,热风产能也相应提升。除此之外,由于烟气在烟气流道中竖直流动,对形成烟气流道的侧壁有良好的冲刷作用,因此,流道中集尘较少。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为了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进行了如下改进:
如图3和图4,进一步的,所述第四壳体44位于所述第三腔室431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换热翅15;所述第五壳体45位于所述第四腔室441一侧的侧边上设置有若干换热翅15。上述换热翅15类似于散热片,均匀地分布于所对应的固定面上。其因与进行换热的壳体的侧壁向连接,在金属材质导热远大于空气的特性作用下,能够起到很好的热量分散分布的作用,而其延伸到热风流道中,进一步增大了与热风流道中的空气流的接触面积,加快了换热速度,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效率。
作为优选方案的,换热翅15的形状为片状,能够更好地增大接触面积,同时换热翅15朝下设置,能够能够方式换热翅15上表面形成死角,避免烟尘的堆积。
作为更优选的方案,换热翅15的材质为陶瓷。具体的,先采用陶瓷材料制成片状,然后在对应壳体的其固定位置上设置相应的凹槽,然后将陶瓷材质的换热翅15嵌入到其中;必要时,换热翅15在与壳体的接头处设有凹槽,然后在凹槽中插入销钉或销片,销钉或销片的另一端与壳体焊接固定,以防止换热翅15滑脱。采用陶瓷材质的换热翅15,一方面能够减少空气流动对换热翅15所带来的气蚀损伤,延长换热翅15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利用陶瓷导热相对于一般金属材料较高,能够对换热塔4换热性能起到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经换热翅15设计,热风输出极限温度能够提升到500℃。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包括上下设置的换热塔和燃烧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塔(4)包括由外至内同轴设置且共底面的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第三壳体(43)、第四壳体(44)和第五壳体(45);所述第一壳体(41)顶部设置有用于冷风输入的进风口(3);所述换热塔(4)的底部设置有烟气口(9)和热风口(14);
所述第一壳体(41)与第二壳体(42)之间形成与进风口(3)连通第一腔室(411),所述第二壳体(42)第三壳体(43)之间形成与烟气口(9)连通的第二腔室(421),所述第三壳体(43)与第四壳体(44)之间形成与热风口(14)连通的第四腔室(441),所述第五壳体(45)内形成与燃烧塔(5)连通的主换热室;
所述第一腔室(411)、第三腔室(431)和第四腔室(441)依次连通并组合形成呈折返状的热风流道;所述第二腔室(421)与第五腔室(451)连通已形成烟气流道;所述热风流道与所述烟气流道之间相互独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壳体(44)位于所述第三腔室(431)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换热翅(15);所述第五壳体(45)位于所述第四腔室(441)一侧的侧边上设置有若干换热翅(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翅(15)为片状结构,且所述换热翅(15)的朝向向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翅(15)由金属或陶瓷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塔(5)包括塔壳(51);所述塔壳(51)的上端面与所述换热塔(4)的底面固定连接,以支撑换热塔(4)竖直设立于燃烧塔(5)上方;燃烧室(56)设置于所述塔壳(51)内;燃烧室(56)的侧壁由隔热瓦或隔热砖构成;燃烧室(56)的顶部开口设置且底部设置有用于放置燃料的支撑筛板(54);所述支撑筛板(54)于壳体的底部之件留有积灰室(57);所述塔壳(51)上设置有使外界与燃烧室(56)连通的炉口且所述炉口上设置有可开闭的炉门(8);所述塔壳(51)上还设置有使外界与所述积灰室(57)连通的灰口(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塔壳(51)的外壁上还套设有空气隔热室(52)。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部或下部通过管道与所述烟气口(9)连通的烟囱(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囱(11)与所述烟气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烟气引风机,用于将烟气自烟气口(9)抽出并排至烟囱(11)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引风机与所述烟气口(9)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烟气除尘器,以使烟气经除尘后经烟气引风机输送并排至烟囱(11)中。
CN201920185061.8U 2019-02-01 2019-02-01 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 Active CN2098404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5061.8U CN209840418U (zh) 2019-02-01 2019-02-01 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5061.8U CN209840418U (zh) 2019-02-01 2019-02-01 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40418U true CN209840418U (zh) 2019-12-24

Family

ID=68903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85061.8U Active CN209840418U (zh) 2019-02-01 2019-02-01 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404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65448A (zh) * 2020-05-30 2020-10-13 贵州翔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锅炉尾气处理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65448A (zh) * 2020-05-30 2020-10-13 贵州翔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锅炉尾气处理装置
CN111765448B (zh) * 2020-05-30 2023-08-22 青阳县迎春炉料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锅炉尾气处理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254893U (zh) 一种电弧炉烟气辐射式余热锅炉回收系统
CN100595483C (zh) 用于余热锅炉的入口密封连接装置
CN209840418U (zh) 一种燃生物颗粒热风炉
CN202350302U (zh) 一种稻壳燃烧热风炉
CN206269118U (zh) 生物质颗粒燃烧设备
CN201724384U (zh) 节能环保高温喷流式热风炉
CN102322746A (zh) 一种电弧炉烟气辐射式余热锅炉回收系统
CN205535967U (zh) 一种生物质燃烧装置
CN204630042U (zh) 一种具有自动清洗功能的热风炉
US5558028A (en) Incinerator frame
CN107101219A (zh) 一种生物质锅炉的循环风路装置
CN106382623A (zh) 新能源智能化双旋锅炉
CN206430130U (zh) 一种低能耗环保型垃圾处理设备
CN101451768B (zh) 一种余热锅炉
CN206056317U (zh) 一种生物陶瓷窑炉烟气处理与余热利用装置
CN205710811U (zh) 一种多功能退火炉
CN212746909U (zh) 烟气热量高效循环全钢生物质热风炉
CN215113649U (zh) 一种新型余热利用烘干系统
CN211119430U (zh) 一种干渣机冷却系统
CN220728531U (zh) 一种生物质热风装置
CN106765187A (zh) 一种燃烧效率高的垃圾处理设备
CN218119781U (zh) 一种用于治理锅炉炉底漏风的装置
CN217953092U (zh) 一种节能电炉结构
CN209399742U (zh) 一种节能型蓄热式搪瓷釉料熔化回转炉
CN219064248U (zh) 一种可快速更换蓄热球的蓄热箱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