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50466U - 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50466U
CN209650466U CN201790001139.5U CN201790001139U CN209650466U CN 209650466 U CN209650466 U CN 209650466U CN 201790001139 U CN201790001139 U CN 201790001139U CN 209650466 U CN209650466 U CN 2096504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generating unit
operand
turn
power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9000113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锡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KR2017/00881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8034466A1/ko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504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504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1/00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 B62M1/24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with reciprocating levers, e.g. foot levers
    • B62M1/26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with reciprocating levers, e.g. foot levers characterised by rotary cranks combined with reciprocating le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1/00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 B62M1/24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with reciprocating levers, e.g. foot levers
    • B62M1/28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with reciprocating levers, e.g. foot le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flexible drive members, e.g. cha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3/00Construction of cranks operated by hand or foo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3/00Construction of cranks operated by hand or foot
    • B62M3/08Ped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10Road Vehicles
    • B60Y2200/13Bicycles; Tri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其目的在于,利用杠杆原理,即使用很小的力量也能使后轮和前轮旋转,不仅普通成人,甚至力量相对较弱的老人、女性和儿童都能很容易地使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包括:本体,其在车架上设置有车座子和把手;前轮及后轮,其分别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前侧和后侧;一对第一被动部,其分别配置于所述后轮的一侧和另一侧,安装于旋转中心轴,所述旋转中心轴轴固定于所述后轮;一对动力发生部,其分别配置于所述后轮的一侧和另一侧,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旋动的形式安装于所述旋转中心轴;动力传递部,其分别配置于所述后轮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被动部及动力发生部连接,当所述动力发生部向下旋动时进行旋转并向所述第一被动部传递旋转动力。

Description

自行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更为详细地,涉及一种利用杠杆原理能够容易地使后轮和前轮旋转而行驶的自行车。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自行车通常是利用链条和链轮齿向后轮传递脚踏板的旋转力,从而推进自行车,这样的自行车利用链条传递动力。
如上所述的自行车通过后轮驱动方式进行行驶,因而,为了防止行驶力下降而附着另外的变速装置,从而即使利用小的力也能很容易地驱动自行车并提高行驶力。
但是,利用后轮驱动方式存在如下问题:即使附着变速装置,由于仅传递由脚踏板产生的驱动力,所以推进力不佳,而且在需要快的推进力的情况下需要使用者很大的力量。
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在先技术文献有韩国登记专利公报第10-1228803号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一种自行车,利用杠杆原理,即使用很小的力也能使后轮和前轮旋转,这样不仅普通成人、即使力量相对较弱的老人、女性和儿童等都能很容易地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包括:本体,其在车架上设置有车座子和把手;前轮及后轮,其分别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前侧和后侧;一对第一被动部,其分别配置于所述后轮的一侧和另一侧,安装于旋转中心轴,所述旋转中心轴轴固定于所述后轮;一对动力发生部,其分别配置于所述后轮的一侧和另一侧,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旋动的形式安装于所述旋转中心轴;动力传递部,其分别配置于所述后轮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被动部及动力发生部,在所述动力发生部向下旋动时进行旋转并向所述第一被动部传递旋转动力。
并且,所述动力传递部包括:外壳,其以与所述后轮隔开规定间隔的形式配置,一侧开放且在内部形成有空余空间;动力传递轴,其贯通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中心部;第二被动部,其安装于所述动力传递轴的一侧,通过连接部和所述第一被动部连接并向所述第一被动部传递旋转力;驱动部,其安装于所述动力传递轴的另一侧;旋转驱动部,其和所述驱动部及动力发生部连接,在所述动力发生部向下方向旋动时,使所述驱动部旋转并使所述动力传递轴、第二被动部、第一被动部和旋转中心轴及后轮旋转。
另外,所述动力传递部还包括:复归部,其收容于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在所述动力传递轴的外面以线圈形态缠绕,在动力传递轴根据所述动力发生部的向下方向旋动而旋转时,使得所述动力传递轴及动力发生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另外,在所述动力传递轴的外面形成有贯通固定于所述复归部的内侧一端的第一固定部,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形成有插入于在所述复归部的外侧一端形成的环的第二固定部。
另外,在所述本体,形成有分别配置于后轮的一侧和另一侧并与所述外壳的一面相结合的结合盘,在所述外壳及结合盘,所述动力传递轴所穿过的收容槽及贯通孔分别以连接的形态形成,在所述外壳及结合盘的收容槽,收容有用于引导所述动力传递轴的原地旋转的轴承。
而且,所述第二被动部形成为具有比第一被动部大的直径,以便使所述第一被动部的转数及转速增加。
另外,在所述动力发生部的一端,还形成有与脚踏板结合的脚踏板结合部,所述脚踏板包括:上部脚踏板,其配置于所述脚踏板结合部的上侧,在底面形成有包围所述脚踏板结合部的上侧一部分的半圆形形状的槽;下部脚踏板,其配置于所述脚踏板结合部的下侧,通过结合装置与所述上部脚踏板结合。
并且,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动力发生部的上下旋动范围的旋动范围限制部,所述旋动范围限制部包括:旋动引导件,其结合于所述本体,位于所述动力发生部之间;水平杆,其向所述动力发生部的一侧凸出,与所述旋动引导件相面对;升降控制部,其以2个为一对,设置于所述水平杆,分别与所述旋动引导件的内侧面和外侧面接触,在所述动力发生部上下旋动时,沿着所述旋动引导件升降,同时与所述旋动引导件的上面或下面接触,从而限制所述动力发生部的升降。
另外,所述升降控制部以能够原地旋转的形式结合于所述水平杆,所述升降控制部由橡胶或硅胶材料形成,以便沿着所述车架升降的过程中及接触车架的顶面或底面时,能够防止噪音发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效果在于,轮番使得分别位于本体的右侧和左侧的动力发生部向下方向旋动,或通过同时向下方向旋动的操作使后轮和前轮旋转,从而可以实现自行车的行驶。
并且,效果在于,利用杠杆原理使得自行车行驶,从而可以提高如下等使用的便利性,不仅普通成人,甚至力量相对较弱的老人、女性和儿童都能很容易地使用。
另外,效果在于,与连接于后轮的第一被动部相比,用于向第一被动部传递旋转力的第二被动部的直径形成得较大,由此,即使通过次数少的蹬车也能够使得后轮的转数及转速增加,因此,在短时间内能够增加自行车的行驶速度。
并且,效果在于,即使通过次数少的蹬车也能够在后轮产生很大的推进力,从而使用者不仅在平地上、而且在坡路上也不用费很多力气就能够顺畅地行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平面立体图。
图3是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本体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动力发生部及脚踏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动力发生部及脚踏板的结合立体图。
图6是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动力发生部和动力传递部结合于本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动力发生部和动力传递部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动力传递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外壳、动力传递轴、复归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复归部的操作前状态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复归部的操作状态的主视图。
标号说明
1:自行车 10:本体
11:车座子 12:把手
13:前方叉子 14:后方叉子
15:结合盘 15a、612:收容槽
15b、613、67a:贯通孔 20:前轮
30:后轮 31:旋转中心轴
40:第一被动部 50:动力发生部
51:脚踏板结合部 52:安装部
53:法兰 60:动力传递部
61:外壳 611:第二固定部
62:动力传递轴 621:第一固定部
622:主体 623、671:环
63:第二被动部 64:驱动部
65:旋转驱动部 66:连接部
67:复归部 672:壁部
70:脚踏板 71:上部脚踏板
71a:槽 72:下部脚踏板
80:旋动范围限制部 81:旋动引导
811:垂直加强杆 812:水平加强杆
813:左侧壁 814:右侧壁
815:上部水平部 816:下部水平部
82:水平杆 83:升降控制部
831:旋转引导轴 832:滚轮
90:结合装置 100:自由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特征,以及实现这些的方法参考在后面与附图一起进行详细地叙述的实施例会更明确。
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可以以互不相同的多样的形态实现,本实施例只是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完整,为了向在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的技术人员完整地告之实用新型的范畴而提供的,本实用新型只是通过权利要求的范畴来定义。说明书通篇中出现的同一参考标号指代同一构成要素。
以下,为了使在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的技术人员能够很容易地实施,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为多种不同的形态,并不限定于在此处所说明的实施例。在整篇说明书中,对相似的部分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号。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平面立体图,图3是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本体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动力发生部及脚踏板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动力发生部及脚踏板的结合立体图,图6是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动力发生部和动力传递部结合于本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动力发生部和动力传递部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动力传递部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外壳、动力传递轴、复归部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复归部的操作前状态的主视图,图11是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复归部的操作状态的主视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1包括:本体10、前轮20、后轮30、第一被动部40、动力发生部50、动力传递部60。
所述本体10在车架上设置有支撑使用者的臀部的车座子11和能够控制自行车1的行驶方向的公知的把手12。
所述车座子11由能够提供舒适的弹性感的材料形成,为了使得使用者在坐着的姿势下能够自由地蹬脚蹬子而在使用时能够调节高低。
在所述本体10的前方和后方分别设置有能够旋转的前轮20和后轮30,前轮20固定于把手12并能够旋转地结合于一对前方叉子13的下端之间,一对前方叉子13随着把手12的左右方向旋动而旋动。
并且,后轮30能够旋转地结合于一对后方叉子14下端之间,一对后方叉子14向下倾斜地设置于本体10的后方。
并且,在所述各个后方叉子14,形成有结合于后述的动力传递部60的外壳61的结合盘15。
针对所述结合盘15,之后会和动力传递部60一起进行具体的说明。
这里,前轮20及后轮30分别由公知的车轮结构构成,公知的车轮结构包括内部设置有多个辐条的车轮和安装于所述车轮的外周沿且形成有多个凹槽的胎面。
所述第一被动部40作为从后述的动力传递部60接收传递的动力后使后轮30旋转的结构,是沿着边缘形成有多个锯齿的普通的链轮齿结构。
这时,所述第一被动部40也能够用作自由轮。
这样的第一被动部40以2个为一对,分别配置于所述后轮30的一侧和另一侧,安装于旋转中心轴31的外周沿,旋转中心轴31轴固定于所述后轮30。
这时,所述第一被动部40和旋转中心轴31及后轮30构成为同时进行旋转的结构。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1可以包含直径和锯齿数不同的多个第一被动部40,以便能够自由地、选择性地调节自行车的速度。
所述动力发生部50使得在所述后轮30产生旋转需要的动力,因此,作为使得所述前轮20能够联动旋转的构件,可以以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厚度的多边形杆或圆形杆形状等多样的形状形成,在附图中示出了所述动力发生部50以矩形杆形状形成的例子。
所述动力发生部50由2个为一对构成,分别配置于所述后轮30的一侧和另一侧。
在所述动力发生部50的前端形成有和车座子11的下侧隔开一定间隔的脚踏板结合部51,在后端形成有安装于所述旋转中心轴31的安装部52。
首先,在所述脚踏板结合部51结合有用于蹬车的脚踏板70。
所述脚踏板结合部51和所述动力发生部50可以在单独制作后通过焊接结合于动力发生部50,或者在脚踏板结合部51的制作过程中可以一体形成,配置于使得使用者容易蹬车的位置。
所述脚踏板结合部51大致可以由四边形框架、扇形形状的框架等多样的形状形成,形成为具有圆形截面形状。
所述脚踏板70包括上部脚踏板71及下部脚踏板72,上部脚踏板71配置于所述脚踏板结合部51的上侧,底面形成有包围所述脚踏板结合部51的上侧一部分的半圆形形状的槽71a,下部脚踏板72配置于所述脚踏板结合部51的下侧,上面与所述上部脚踏板71的底面接触,上面形成有包围所述脚踏板结合部51的下侧一部分的半圆形形状的槽72a,通过螺栓B和螺母N等的结合装置90和所述上部脚踏板71结合。
由于所述上部脚踏板71的槽71a以半圆形形状形成,所述脚踏板结合部51的截面以圆形形状形成,所以,所述脚踏板70具有能够以所述脚踏板结合部51为基准向自行车1的前方或后方侧旋动的构造。
并且,在所述上部脚踏板71的上面可以形成有多个凸起,多个凸起用于蹬车时防止使用者的鞋滑动而能够实现持续顺畅的蹬车。
另一方面,可以在所述安装部52与所述动力发生部50单独制作后通过焊接结合于动力发生部50,或可以在脚踏板结合部51的制作过程中一体形成。
所述安装部52以形成有中空的环形状形成,在所述中空收容有安装于所述旋转中心轴31的外周沿并能够旋转的轴承B1。
因此,所述动力发生部50可以以所述旋转中心轴31为基准向上下方向反复旋动,在旋动过程中使得动力传递部60运转而使得所述后轮30旋转。
所述动力传递部60通过和所述动力发生部50的相互作用向后轮30提供旋转力,包括外壳61、动力传递轴62、第二被动部63、驱动部64、旋转驱动部65和复归部67。
所述外壳61的一面开放,能够以在内部形成有空余的空间的圆筒形状形成。
所述外壳61在开放的部分紧贴于所述结合盘15的状态下,其边缘部分螺栓结合于所述结合盘15的边缘部分并沿所述后轮30的两侧隔开规定间隔。
这时,在所述外壳61的中央部分,向和后轮30远离的方向凹陷的收容槽612及贯通孔613以连接的形态形成。
并且,在所述结合盘15的中央部分,向和后轮30接近的方向凹陷的收容槽15a及贯通孔15b以连接的形态形成。
所述收容槽612、15a及贯通孔613、15b作为动力传递轴62所贯通的部分,所述外壳61的收容槽612和结合盘15的收容槽15a及外壳61的贯通孔613和结合盘15的贯通孔15b分别在所述动力传递轴62实现完美的水平的状态下以能够旋转操作的形式位于水平线上。
并且,在所述外壳61及结合盘15的收容槽612、15a,分别收容有轴承B2、B3,所述动力传递轴62具有如下结构:两侧以贯通所述轴承B2、B3的形态连接,在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向所述外壳61和结合盘15的一侧凸出的状态下原地旋转。
这时,在所述动力传递轴62的外周沿安装有自由轮100,所述自由轮100安装于第二被动部63的中央部分,所述第二被动部63仅向一个方向旋转。
这时,由于所述自由轮100与适用于一般自行车的自由轮一样,故省略具体的说明。
所述第二被动部63向第一被动部40传递旋转动力,是沿着边缘形成有多个锯齿的普通的链轮齿结构。
这时,所述第二被动部63也能够用作自由轮。
这样的第二被动部63由2个为一对构成,分别配置于所述后轮30的一侧和另一侧,安装于向所述结合盘15的一侧凸出的动力传递轴62的外周沿。
因此,所述第一被动部40和第二被动部63在位于同一线上的状态下通过一个连接部66得到连接,所述动力传递轴62和第二被动部63及第一被动部40同时旋转。
这时,所述连接部66能够用作在所述第一被动部40和第二被动部63形成链轨并旋转的链条。
所述驱动部64向所述第二被动部63传递旋转动力,是沿着边缘形成有多个锯齿的普通的链轮齿结构。
这样的驱动部64由2个为一对构成,分别配置于后轮30的一侧和另一侧,安装于向所述外壳61的一侧凸出的动力传递轴62的外周沿。
并且,所述驱动部64和动力传递轴62由同时进行旋转的结构实现。
这时,第一被动部40、第二被动部63、驱动部64能够用滑轮来代替链轮齿,与此相同的情况,所述连接部66能够用传送带代替。
所述旋转驱动部65在所述动力发生部50向下方旋转时联动操作而使得所述驱动部64旋转,可以利用公知的链条形成。
所述旋转驱动部65的上侧一部分以缠绕在所述驱动部64的外周沿的形态被固定,下侧螺栓结合于在所述动力发生部50的上面形成的法兰53。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旋转驱动部65在所述驱动部64的外周沿大约缠绕3/4程度,一端能够焊接或螺栓结合于所述驱动部64。
所以,所述旋转驱动部65在通过使用者的蹬车使得所述动力发生部50向下方向旋动的情况下一起下降,同时使得所述驱动部64旋转。
并且,由于所述驱动部64旋转,所述动力传递轴62、第二被动部63、第一被动部40和旋转中心轴31及后轮30一起旋转,从而实现自行车的行驶。
所述复归部67在动力传递轴62随着所述动力发生部50向下方向旋动而旋转时,使得所述动力传递轴62及动力发生部50自动恢复到原来状态,可以通过将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及厚度且以弹性材料制作的矩形带子缠绕为线圈形态而形成。
这时,所述复归部67能够由金属材料形成且具有多个壁部672,随着缠绕为线圈形态,壁部672的直径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变宽并互相隔开一定间隔。
这样的复归部67通过第一固定部621和第二固定部611保持固定于所述动力传递轴62及外壳61的状态。
所述第一固定部621包括主体622及环623,主体622形成于所述动力传递轴62的外面中央部分,环623倾斜地形成于所述主体622的一端,下端朝向所述动力传递轴62弯曲并贯通固定于在所述复归部67的内侧末端形成的贯通孔67a。
所述第二固定部611能够以圆形销形状形成,偏心地形成于所述外壳61的内部空间一侧。
并且,安装于所述第二固定部611的外周沿的环671一体形成于所述复归部67的外侧末端。
这时,所述环671可以以使得复归部67的末尾部分与复归部67的其他部分接触的形式折弯形成。
并且,所述环671成为一部分介入于在所述第二固定部611和外壳61的内壁之间形成的空余空间的形态。
就这样的复归部67而言,如果使用者用脚向下方向加压所述上部脚踏板71而使得动力发生部50向下方向旋动并使得动力传递轴62旋转的话,那么如图11一样,壁部672以靠近的形态缠绕。
与此相反,如果将加压上部脚踏板71的脚向上方向抬起而使得施加在所述动力发生部50的外力解除的话,那么如图10一样,所述复归部67通过弹力恢复到原来的形态,使得所述动力传递轴62旋转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同时使得所述动力发生部50向上方向旋动,从而能够反复进行蹬车。
附加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1还包括旋动范围限制部80,旋动范围限制部80用于限制所述动力发生部50的上下旋动范围,从而仅在一定区域内能够反复上下旋动。
所述旋动范围限制部80包括旋动引导件81、水平杆82和升降控制部83。
所述旋动引导件81的上端结合于所述本体10,位于所述动力发生部50之间。
所述旋动引导件81可以为前后面开放且内部形成有空余空间的四边形框架形状。
换句话说,所述旋动引导件81包括:左侧壁813和右侧壁814,在水平方向上以一定间隔被隔开;上部水平部815和下部水平部816,分别一体形成于所述左侧壁813和右侧壁814的上端之间及下端之间,沿竖直方向被隔开。
这时,所述左侧壁813和右侧壁814形成为朝向本体10的前方外凸的形状,以便在向上下方向旋动的动力发生部50旋动时使得升降控制部83能够顺畅地升降。
并且,在所述旋动引导件81的内部,多个垂直加强杆811和水平加强杆812以竖直、水平方向交叉形成,以便能够提高防止所述旋动引导件81弯曲或变形等刚性。
所述水平杆82向所述各个动力发生部50的一侧,即以朝向所述本体10的方式凸出,从而一部分和所述旋动引导81的左侧壁813及右侧壁814分别相面对。
并且,所述升降控制部83包括旋转引导轴831和滚轮832,旋转引导轴831以2个为一对设置于所述各个水平杆82,滚轮832以能够分别原地旋转的形式安装于所述旋转引导轴831的外周沿。
所述旋转引导轴831以相互隔开一定间隔的形式设置于水平杆82,具有和所述左侧壁813的两侧及右侧壁814的两侧隔开规定间隔的结构。
并且,由于所述滚轮832安装于所述旋转引导轴831,因而分别与左侧壁813及右侧壁814接触。
所以,通过蹬车使得动力发生部50向上下方向旋动的情况,所述滚轮832沿着所述左侧壁813和右侧壁814顺畅地旋转的同时进行升降,从而防止所述动力发生部50向左右方向晃动。
同时,所述滚轮832在升降过程中反复与上部水平部815的底面和下部水平部816的上面接触,因此,使得所述动力发生部50仅在上部水平部815和下部水平部816之间的区域反复旋动。
并且,所述滚轮832由橡胶或硅胶材料形成,以便可以使得沿着所述左侧壁813及右侧壁814进行升降的过程中及在与上部水平部815和下部水平部816接触的情况下产生的噪音最小化。
下面,针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的操作及在该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的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者在就座于车座子11的状态下轮流向脚踏板70施加外力,其中,脚踏板70结合于动力发生部50,动力发生部50分别位于本体10的右侧和左侧,或者如果同时增加外力使得动力发生部50向下旋动,则和所述旋转驱动部65一起下降的同时使得所述驱动部64旋转。
因此,连接于所述驱动部64的动力传递轴62和驱动部64向同一方向旋转,因此,所述第二被动部63、第一被动部40和旋转中心轴31及后轮30一起旋转,从而实现自行车的行驶。
还有,所述复归部67在所述动力发生部50向下方向旋动而使得动力传递轴62旋转的情况下,缠绕在所述动力传递轴62的外面,如果向所述动力发生部50施加的外力被解除,则通过弹力恢复到原来的形态,使得所述动力传递轴62旋转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同时使得所述动力发生部50向上方向旋动,从而能够实现反复蹬车。
这时,在使得所述动力发生部50向下方向旋动的情况下,脚踏板70成为力点,旋转驱动部65中以法兰53为媒介与动力发生部50连接的下端成为作用点,旋转中心轴31成为支点。
因此,随着所述动力发生部50利用杠杆原理使得后轮30旋转,即使用小的力也能够实现自行车的行驶,因此能够提高如下等使用的便利性:不仅普通成人,而且即使力量相对较弱的老人、女性和儿童等也能很容易地使用。
这时,所述第二被动部63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第一被动部40大的直径,以便能够使得所述第一被动部40的转数及转速增加,同时其使用的锯齿的个数比第一被动部40的锯齿个数多。
因此,使用者搭乘自行车1,即使进行最初约2-3次的次数少的蹬车,也能够增加后轮30的转数及转速,在数秒以内能够使得自行车1的行驶速度增加。同时,即使通过少的次数的蹬车,也能够使得在后轮30产生很多的推进力,因此使用者不仅在平地,即使在坡地上,也不用费很多的力就能够顺畅地进行行驶。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具有一般知识的技术人员,即使不改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或必要的特征,也可以以其他具体的形态实施本实用新型。所以,应该理解的是,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是例示,并不是限定。应该解释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通过后述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表示,而不是详细说明部分,从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意义及范围还有其均等概念得出的所有变更或变形的形态,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其在车架上设置有车座子和把手;
前轮及后轮,其分别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前侧和后侧;
一对第一被动部,其分别配置于所述后轮的一侧和另一侧,安装于旋转中心轴,所述旋转中心轴轴固定于所述后轮;
一对动力发生部,其分别配置于所述后轮的一侧和另一侧,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旋动的形式安装于所述旋转中心轴;
动力传递部,其分别配置于所述后轮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被动部及动力发生部连接,在所述动力发生部向下旋动时进行旋转并向所述第一被动部传递旋转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部包括:
外壳,其以与所述后轮隔开规定间隔的形式配置,一侧开放并在内部形成有空余的空间;
动力传递轴,其贯通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中心部;
第二被动部,其安装于所述动力传递轴的一侧,通过连接部和所述第一被动部连接并将旋转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被动部;
驱动部,其安装于所述动力传递轴的另一侧;
旋转驱动部,其和所述驱动部及动力发生部连接,当所述动力发生部向下旋动时,旋转驱动部使得所述驱动部旋转,从而使得所述动力传递轴、第二被动部、第一被动部和旋转中心轴及后轮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部还包括:
复归部,其收容于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在所述动力传递轴的外面以线圈形态缠绕,在动力传递轴根据所述动力发生部的向下方向旋动而旋转时,使得所述动力传递轴及动力发生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动力传递轴的外面形成有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贯通固定于所述复归部的内侧一端,
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形成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插入于在所述复归部的外侧一端形成的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本体,形成有分别配置于后轮的一侧和另一侧并与所述外壳的一面相结合的结合盘,
在所述外壳及结合盘,所述动力传递轴所穿过的收容槽及贯通孔分别以连接的形态形成,
在所述外壳及结合盘的收容槽,收容有用于引导所述动力传递轴的原地旋转的轴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被动部形成为具有比第一被动部大的直径,以便能够使得第一被动部的转数及转速增加。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动力发生部的一端,还形成有与脚踏板结合的脚踏板结合部,
所述脚踏板包括:
上部脚踏板,其配置于所述脚踏板结合部的上侧,在底面形成有包围所述脚踏板结合部的上侧一部分的半圆形形状的槽,
下部脚踏板,其配置于所述脚踏板结合部的下侧,在上面形成有包围所述脚踏板结合部的下侧一部分的半圆形形状的槽,通过结合装置与所述上部脚踏板结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动力发生部的上下旋动范围的旋动范围限制部,
所述旋动范围限制部包括:
旋动引导件,其结合于所述本体,位于所述动力发生部之间;
水平杆,其向所述动力发生部的一侧凸出,与所述旋动引导件相面对;
升降控制部,其以2个为一对,设置于所述水平杆,分别与所述旋动引导件的内侧面和外侧面接触,在所述动力发生部上下旋动时,沿着所述旋动引导件进行升降,同时与所述旋动引导件的上面或下面接触,从而限制所述动力发生部的升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控制部以能够原地旋转的形式结合于所述水平杆,
所述升降控制部由橡胶或硅胶材料形成,以便沿着所述车架升降的过程中及接触车架顶面或底面时能够防止产生噪音。
CN201790001139.5U 2016-08-17 2017-08-14 自行车 Active CN20965046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104575 2016-08-17
KR20160104575 2016-08-17
KR1020170099712A KR101906548B1 (ko) 2016-08-17 2017-08-07 자전거
KR10-2017-0099712 2017-08-07
PCT/KR2017/008816 WO2018034466A1 (ko) 2016-08-17 2017-08-14 자전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50466U true CN209650466U (zh) 2019-11-19

Family

ID=61394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90001139.5U Active CN209650466U (zh) 2016-08-17 2017-08-14 自行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52965B2 (zh)
JP (1) JP3223611U (zh)
KR (1) KR101906548B1 (zh)
CN (1) CN209650466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14933B2 (en) * 2016-10-24 2020-10-27 Rashad Na'im Scarborough Lever enhanced pedaling system with elevated crank sprockets
CN207089571U (zh) * 2017-06-05 2018-03-13 上海昶意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双踏板驱动的滑板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27712A (en) * 1979-02-14 1980-10-14 Timber Dick Pedal driven vehicle
JPH1179056A (ja) 1997-09-16 1999-03-23 Masaharu Taguchi 物体の回転駆動装置及び該装置を用いた自転車
DE19811491C2 (de) 1998-03-17 1999-09-23 Zhaoqi Wang Zugfahrwerk für Fahrrad
US20060055144A1 (en) * 2004-09-13 2006-03-16 Stephen Norman Muscle-powered continuously variable drive system and apparatus having same
US20100320720A1 (en) * 2009-06-17 2010-12-23 Bezerra Wilson X Motion transfer mechanism for transferring reciprocal motion to rotary motion and rider-propelled vehicle utilizing motion transfer mechanism
KR101228803B1 (ko) 2010-09-13 2013-01-31 최준섭 자전거의 구동장치
BR102012028693B1 (pt) * 2012-11-09 2021-01-26 Aruanã Energia S/A bicicleta com conjunto de acionamento diferenciado
ES2535206B1 (es) 2012-12-21 2016-01-22 Ramón MORETÓ VILAMAJÓ Vehículo de propulsión humana con mecanismo de transmisión accionado por los pies
US8979107B2 (en) * 2013-06-17 2015-03-17 Yong-Song Lin Easy-pedaling and labor-saving bicycle
KR101712717B1 (ko) 2015-01-28 2017-03-06 이종은 무체인 자전거
US9902461B2 (en) * 2015-08-21 2018-02-27 Arc287Bc Corporation Rider-powered vehicles and mechanisms thereof
US10167046B2 (en) * 2016-01-29 2019-01-01 Cyclazoom, LLC Vehicle with weight-based drive mechanis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10689A1 (en) 2019-07-11
US11052965B2 (en) 2021-07-06
KR101906548B1 (ko) 2018-10-11
KR20180020092A (ko) 2018-02-27
JP3223611U (ja) 2019-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26888U (ja) 上下往復ペダル式レジャー自転車
CN102216152B (zh) 改进的踏板车和踏板驱动组件
RU2529587C1 (ru) Самокат с педальным приводом
CN104321245B (zh) 具有独特的驱动组件的自行车
JPS6157233B2 (zh)
CN209650466U (zh) 自行车
CN108602544A (zh) 具有可移动的重量驱动机构的车辆
GB2375333A (en) Elliptic gearing for a bicycle
US4084836A (en) Pedal car
US10005517B2 (en) Bicycle pedal equipped with center-of-gravity changing means
CN203854811U (zh) 直驱式双翼车
CN208325505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
WO2016141557A1 (zh) 具有强化结构及流畅外型之车架的单车
KR101228803B1 (ko) 자전거의 구동장치
KR101005278B1 (ko) 삼륜 점핑 자전거
CN203142898U (zh) 一种带差速功能的前驱动后转向三轮童车
KR101712711B1 (ko) 싱글기어 자전거의 고정기어 및 프리휠 기어 자유전환 크랭크 세트
CN102126533A (zh) 手驱大轮滑行车
JPH04146882A (ja) 水平アームを有する高出力ペダル機構
CN201721573U (zh) 手驱大轮滑行车
CN201217471Y (zh) 摇动健身车
CN101734334B (zh) 具有多种助力功能的自行车
CN102627136B (zh) 一种可骑行与行走的木马
CN219601527U (zh) 一种手摇式前驱自行车
CN202670034U (zh) 一种可骑行与行走的木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