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26599U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26599U
CN209526599U CN201920327075.9U CN201920327075U CN209526599U CN 209526599 U CN209526599 U CN 209526599U CN 201920327075 U CN201920327075 U CN 201920327075U CN 209526599 U CN209526599 U CN 2095265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member
shell
bracket
motor
ax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2707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地村保彦
稻木勇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hon Fus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hon Fus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hon Fus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hon Fuste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265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265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马达。该马达具有:转子;定子;外壳;轴承,其在轴向上下配置有一对,将所述转子支承为能够旋转;导电性的轴承保持部,其单独地对一对所述轴承分别进行保持;导电性的托架,其覆盖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并且配置有一个所述轴承保持部;以及导通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外壳的外周面,使轴向上下的一对所述轴承保持部导通,所述导通部件在一个端部侧在所述外壳与所述托架之间与所述托架接触,在另一个端部侧与配置于所述外壳的另一个所述轴承保持部接触,所述导通部件与所述托架接触的接触区域的彼此的接触面在轴向上对置。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马达中,提出了以下技术:抑制由于电流在将转子支承为能够旋转的一对轴承中流动而产生的轴承的电腐蚀。例如,在日本特许公开2012-210065号公报中公开的模制马达具有:导电性的托架,其收纳轴承,配置于马达的输出侧和反输出侧双方;以及导电性的导通板,其将这两个托架导通。由此,不容易产生轴承的电腐蚀。
在日本特许公开1999-168844号公报所公开的现有的马达中,在将托架安装于作为定子的外轮廓的模制树脂时,在导通板与托架的接合面上,导通板与托架在轴向上发生摩擦。由此,有可能无法将导通板与托架的接触状态保持为恒定。即,存在以下课题:导通板与托架的导通状态有可能变得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将转子支承为能够旋转的一对轴承之间的导通状态稳定的马达。
在本申请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马达具有转子、定子、外壳、轴承、轴承保持件、托架以及导通部件。转子绕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定子与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外壳收纳转子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覆盖定子的至少一部分,该外壳在轴向上具有开口。轴承在轴向上下配置有一对,将转子的旋转轴支承为能够绕着中心轴线旋转。轴承保持部具有导电性,对一对轴承分别进行保持。托架具有导电性,覆盖外壳的开口,并且配置有一个轴承保持部。导通部件配置于外壳的外周面,使轴向上下的一对轴承保持部导通。导通部件在一个端部侧在外壳与托架之间与托架接触。导通部件在另一个端部侧与配置于外壳的另一个轴承保持部接触。导通部件与托架接触的接触区域的彼此的接触面在轴向上对置。
在本申请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一个轴承保持部与结合有一个轴承保持部的托架是一个部件。
在本申请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外壳的外周具有随着沿着轴向而相对于径向倾斜的倾斜部。导通部件的一部分与倾斜部对置配置。
在本申请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接触区域配置在比外壳的内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在本申请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导通部件在与托架接触的接触区域的径向内侧具有第一折返部。导通部件从外壳的外周面的轴向一端部沿着外壳的轴向端面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导通部件在第一折返部向托架的接触面侧折返而朝向径向外侧延伸,从而成为接触区域。
在本申请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导通部件的端部侧的一部分配置在比托架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在本申请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导通部件在与托架接触的接触区域的径向外侧具有第二折返部。导通部件在第二折返部沿着托架的径向外端面在轴向上延伸。进而导通部件沿着托架的轴向端面朝向径向内侧延伸。
在本申请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外壳的外周部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导通部件的一部分配置于凹部内。凹部的周向的宽度为导通部件的周向的宽度以上。
在本申请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外壳的轴向端部具有朝向轴向内侧凹陷的凹陷部。导通部件的一部分配置于凹陷部内。凹陷部的周向的宽度为导通部件的周向的宽度以上。
在本申请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马达具有配置于该马达的轴向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的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从轴向外侧与导通部件接触。
在本申请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导通部件的与外壳对置的对置面具有导通性,该对置面的相反侧的面具有非导通性。
在本申请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导通部件是粘接带。导通部件的粘接面具有导电性。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在将托架安装于外壳时,在导通部件与托架的接触区域中,导通部件与托架不会发生摩擦。由此,能够使导通部件与托架的导通状态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例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3是示出马达的纵截面的从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马达的纵截面的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马达的导通部件与托架的接触区域周边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6是示出马达的导通部件与托架的接触区域周边的从径向外侧观察时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示出马达的导通部件与托架的接触区域周边的从径向内侧观察时的局部立体图。
图8是示出变形例1的马达的导通部件与托架的接触区域周边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9是示出变形例2的马达的导通部件与托架的接触区域周边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变形例3的马达的导通部件与托架的接触区域周边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变形例4的马达的导通部件与托架的接触区域周边的局部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将马达的中心轴线所延伸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而与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简称为“径向”,将沿着以马达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便于说明,以轴向作为上下方向、将图1和图2中的上下方向作为马达的上下方向而对各部分的形状及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另外,该上下方向的定义并不限定使用马达时的朝向和位置关系。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与轴向平行的截面称为“纵截面”。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平行”、“垂直”、“正交”不是表示严格意义上的平行、垂直、正交,包含大致平行、大致垂直、大致正交。
<1.马达的概略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一例的整体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纵剖视图。马达1具有轴10、转子20、定子30、外壳40、轴承50、轴承保持部60以及托架70。
轴10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C而配置。轴10例如是由金属构成的上下延伸的柱状的部件。轴10被轴承5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外壳40和托架70绕着中心轴线C旋转。即,轴10是转子20的旋转轴。
转子20固定于轴10。转子20绕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C旋转。转子20具有磁铁21。磁铁21呈圆筒状,固定于插入到其内侧的轴10。
定子30配置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并且外壳40的径向内侧。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对置。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绝缘件32以及线圈33。
定子铁芯31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定子铁芯31是多块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的。定子铁芯31具有铁芯背部311以及多个齿312。铁芯背部311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多个齿312从铁芯背部311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多个齿312沿着周向以规定的间隔而排列。
绝缘件32配置于定子铁芯31。绝缘件32设置为包围齿312的外表面。绝缘件32配置于定子铁芯31与线圈33之间。绝缘件32例如由树脂等绝缘部件构成。
线圈33卷绕于齿312。线圈33由隔着绝缘件32而卷绕于齿312的周围的导线构成。多个线圈33沿着周向以规定的间隔而排列。
外壳40配置于定子30的径向外侧。外壳40具有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的圆筒部,并且在轴向上端部开口。外壳40覆盖定子30的铁芯背部311、绝缘件32以及线圈33。齿312的至少与转子20在径向上对置的径向内周部从外壳40露出。转子20收纳于外壳40的中央部。转子20的轴向上表面相对于外壳40露出。即,外壳40收纳转子20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覆盖定子30的至少一部分,外壳40在轴向上具有开口。外壳40在轴向下表面的中心部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孔部40a。
外壳40的材料例如使用热固化性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外壳40是通过使树脂流入到收纳有定子30的模具内的空洞中并使其硬化而得到的。
轴承50在轴向上下而配置有一对。轴向上侧的轴承50被托架70的轴承保持部60保持。轴向下侧的轴承50被配置于外壳40的轴承保持部60保持。轴承50例如由球轴承构成。轴向上下的一对轴承50将轴1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外壳40绕着中心轴线C旋转。即,轴承50在轴向上下配置有一对,将转子20的旋转轴(轴10)支承为能够绕着中心轴线C旋转。
轴承保持部60在轴向上下配置有一对。轴向上侧的轴承保持部60配置于托架70的中心部。轴向上侧的轴承保持部60呈杯形状,朝向轴向上侧突出。轴向上侧的轴承保持部60将轴向上侧的轴承50保持于轴向下侧并且径向内侧。轴向下侧的轴承保持部60配置于外壳40的中心部的孔部40a。轴向下侧的轴承保持部60是在成型树脂制的外壳40时通过嵌件成型而被固定起来的。轴向下侧的轴承保持部60呈杯形状,朝向轴向下侧突出。轴向下侧的轴承保持部60将轴向下侧的轴承50保持于轴向上侧并且径向内侧。轴向上下的一对轴承保持部60例如由金属等导电性部件构成。即,导电性的轴承保持部60单独地对一对轴承50分别进行保持。
托架70配置于外壳40的开口,覆盖该开口。托架70从外壳40的轴向上侧沿着轴向而固定于外壳40的轴向上端部。托架70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而沿径向扩展的圆板形状。在托架70的中心部配置有轴向上侧的轴承保持部60。托架70例如由金属等导电性部件构成。即,导电性的托架70覆盖外壳40的开口,并且配置有一个轴承保持部60。
另外,轴向上侧的轴承保持部60与托架70是一个部件。即,一个轴承保持部60与结合有一个轴承保持部60的托架70是一个部件。根据该结构,在马达1中,能够实现部件数量和组装工时减少。
在上述结构的马达1中,当向线圈33提供驱动电流时,在定子铁芯31中产生径向的磁通。通过定子30的磁通而产生的磁场与由磁铁21产生的磁场发挥作用,在转子20的周向上产生扭矩。借助该扭矩,转子20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
<2.马达的详细结构>
图3是示出马达1的纵截面的从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马达1的纵截面的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马达1的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的接触区域92周边的局部纵剖视图。马达1具有导通部件80。即,马达1具有转子20、定子30、外壳40、轴承50、轴承保持部60、托架70以及导通部件80。
导通部件80配置于外壳40的外周面。导通部件80在外壳40的外周面上沿径向和轴向延伸。导通部件80与轴向上下的一对轴承保持部60分别连接。导通部件80具有导电性。即,导通部件80配置于外壳40的外周面,使轴向上下的一对轴承保持部60导通。
导通部件80例如是带等带状部件。导通部件80的与外壳40对置的对置面具有导通性。导通部件80的与外壳40对置的对置面的相反侧的面具有非导通性。即,导通部件80的与外壳40对置的对置面具有导通性,该对置面的相反侧的面具有非导通性。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用导通部件80而使轴向上下的一对轴承保持部60导通。并且,由于导通部件80的外表面是非导通性的,因此即使例如在马达1的设置环境中与其他部件接触,也能够抑制所带来电影响。
导通部件80例如是粘接带,粘贴于外壳40的外表面。即,导通部件80是粘接带,导通部件80的粘合面具有导电性。根据该结构,导通部件80能够容易地安装于外壳40。而且,能够通过粘贴导通部件80而容易地使轴向上下的一对轴承保持部60导通。另外,由于导通部件80是带,因此与是金属制的板状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自由地改变形状而安装于外壳40的外表面。具体而言,例如当在外壳40的外表面上存在凹凸时,在金属制的板状部件的情况下,无法应对凹凸,难以安装。然而,另一方面,在带的情况下,能够灵活地应对凹凸,能够越过凹凸而安装。
导通部件80的轴向上侧的端部81侧延伸至外壳40的轴向上端部。导通部件80的轴向上侧的端部81侧延伸至托架70相对于外壳40的轴向上端部的固定区域91附近。导通部件80的轴向上侧的端部81侧配置于外壳40与托架70之间。导通部件80的轴向上侧的端部81侧在外壳40与托架70之间与托架70接触。导通部件80的轴向下侧的端部82侧延伸至轴向下侧的轴承保持部60。导通部件80的轴向下侧的端部82侧配置于轴向下侧的轴承保持部60的下表面。即,导通部件80在一个端部81侧在外壳40与托架70之间与托架70接触。导通部件80在另一个端部82侧与配置于外壳40的另一个轴承保持部60接触。
另外,导通部件80的轴向下侧的端部82侧也可以不延伸至轴向下侧的轴承保持部60的下表面,而是延伸至该轴承保持部60的侧面。由此,能够缩短导通部件80的长度。即,能够实现使用材料减少。
在导通部件80的轴向上侧的端部81侧,在外壳40与托架70之间配置有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接触的接触区域92。在接触区域92中,导通部件80的与托架70接触的接触面朝向上侧。在接触区域92中,托架70的与导通部件80接触的接触面朝向下侧。即,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接触的接触区域92的彼此的接触面在轴向上对置。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在轴向上接触。在将托架70安装于外壳40时,托架70从外壳40的轴向上侧沿着轴向而固定于外壳40的轴向上端部。但是,在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的接触区域92中,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不发生摩擦。由此,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的导通状态稳定。
这里,如图5所示,托架70具有配置于托架70的轴向下侧并且朝向径向外侧的接合周面71。在托架70与外壳40的固定区域91中,托架70的接合周面71与外壳40的轴向上端部的内周面41接合。在固定区域91中,例如托架70压入于外壳40中而被固定。在将托架70安装于外壳40时,在托架70与外壳40的固定区域91中,托架70与外壳40发生摩擦。
图6是示出马达1的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的接触区域92周边的从径向外侧观察时的局部立体图。图7是示出马达1的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的接触区域92周边的从径向内侧观察时的局部立体图。
导通部件80延伸至外壳40的外周面42的轴向上端部,再朝向径向内侧弯折。进而,导通部件80沿着外壳40的轴向上端面43朝向径向内侧延伸。接着,导通部件80在折返部(第一折返部)811向托架70的接触面侧即轴向上侧折返而朝向径向外侧延伸,从而成为接触区域92。
折返部811相对于托架70的接合周面71具有径向的微小间隙。由此,折返部811配置在比外壳40的内周面4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即,接触区域92配置在比外壳40的内周面4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导通部件80没有配置于托架70与外壳40的固定区域91。即,在将托架70安装于外壳40时,导通部件80不会发生摩擦。由此,能够使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的导通状态稳定。另外,能够使得导通部件80与外壳40的内侧的转子20或定子30不接触。由此,能够避免给转子20的旋转性能带来影响。
并且,导通部件80在与托架70接触的接触区域92的径向内侧具有第一折返部812。导通部件80从外壳40的外周面42的轴向上端部沿着外壳40的轴向上端面43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导通部件80进而在折返部811向托架70的接触面侧折返而朝向径向外侧延伸,从而成为接触区域92。根据该结构,关于导通部件80,在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的接触区域92中,导通部件80在轴向上存在的区域变大。由此,即使在例如外壳40与托架70的轴向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使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接触。
外壳40的外周部具有凹部44和倾斜部45。
凹部44配置于外壳40的外周部的轴向上端部。凹部44从外壳40的外周部朝向径向内侧凹陷。导通部件80的轴向上侧的一部分配置于凹部44内。如图6所示,凹部44的周向的宽度W1与导通部件80的周向的宽度W2相同、或者比宽度W2宽。
如果将导通部件80配置于凹部44内,则导通部件80的径向位置成为比外壳40的最靠径向外侧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在将托架70安装于外壳40时,能够使得在外壳40的外周部的部位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不接触。因此,能够避免在将托架70安装于外壳40时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发生摩擦。另外,例如,只要凹部44的周向的宽度W1与导通部件80的周向的宽度W2相同,就能够防止导通部件80在周向上的位移。
倾斜部45配置于外壳40的外周部的轴向上侧。凹部44的轴向下壁构成为相对于轴向倾斜的倾斜部45。即,倾斜部45配置于凹部44的轴向下部。倾斜部45随着沿着轴向而相对于径向倾斜。详细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部45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朝向径向外侧倾斜。导通部件80的轴向上侧的一部分与倾斜部45对置配置。
即,外壳40的外周部具有随着沿着轴向而相对于径向倾斜的倾斜部45。导通部件80的一部分与倾斜部45对置配置。根据该结构,在将导通部件80沿着外壳40的外周部向径向内侧引导的情况下,导通部件80被倾斜部45顺畅地引导。即,能够避免在外壳40的外周部在导通部件80中产生大幅屈曲的部位。由此,导通部件80的导通状态稳定。
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马达1具有按压部件100。
按压部件100配置于托架70的轴向上侧和外壳40的轴向下侧。按压部件100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轴向上侧的按压部件100配置于托架70的中心部。轴向上侧的按压部件100配置于轴向上侧的轴承保持部60的径向外侧。轴向下侧的按压部件100配置于外壳40的中心部。轴向下侧的按压部件100配置于轴向下侧的轴承保持部60的径向外侧。按压部件100例如由防振橡胶构成,嵌合并固定于轴承保持部60的径向外侧。另外,按压部件100也可以具有用于使马达1的内部的热释放到外部的例如散热用的翅片等。
轴向下侧的按压部件100从轴向下侧与导通部件80接触。即,按压部件100配置于马达1的轴向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从轴向外侧与导通部件80接触。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导通部件80的轴向下侧的端部82从马达1主体剥落。
<3.马达的变形例>
图8是示出变形例1的马达1的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的接触区域92周边的局部纵剖视图。变形例1的马达1的外壳40的外周面42在配置有导通部件80的区域的整个轴向区域内与轴向平行地延伸。托架70的比固定区域91靠径向外侧的区域与轴向垂直地延伸至径向外端。
导通部件80具有第一折返部812和第二折返部813。
第一折返部812配置在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的接触区域92的径向内侧并且比外壳40的内周面4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导通部件80从外壳40的外周面42的轴向上端部沿着外壳40的轴向上端面43朝向径向内侧延伸,进而在第一折返部812向托架70的接触面侧折返而朝向径向外侧延伸,从而成为接触区域92。
第二折返部813配置于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的接触区域92的径向外侧。导通部件80在第二折返部813沿着托架70的径向外端面72在轴向上延伸,进而沿着托架70的轴向上端面73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导通部件80的轴向上侧的端部81侧的一部分配置在比托架70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图9是示出变形例2的马达1的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的接触区域92周边的局部纵剖视图。变形例2的马达1的外壳40的外周部具有倾斜部46。倾斜部46配置于外壳40的外周部的轴向上端部。倾斜部46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朝向径向内侧倾斜。托架70的比固定区域91靠径向外侧的区域朝向径向外侧与轴向垂直地延伸。托架70的径向外端部朝向轴向下侧延伸。
导通部件80的一部分与倾斜部46对置配置。导通部件80的轴向上侧的端部81侧的一部分配置在比托架70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导通部件80具有第一折返部812和第二折返部813。导通部件80的位于接触区域92的径向外侧并且位于接触区域92与第二折返部813之间的部分与倾斜部46对置配置。
另外,托架70也可以在与倾斜部46对置的区域内具有与倾斜部46平行的斜面部。由此,与该斜面部对置的导通部件80的一部分和与倾斜部46对置的导通部件80的一部分一起被托架70向轴向下侧按压。因此,导通部件80不容易从外壳40的外周面剥落。
图10是示出变形例3的马达1的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的接触区域92周边的局部纵剖视图。变形例3的马达1的外壳40的外周部具有台阶部47。
台阶部47配置于外壳40的外周部的轴向上侧。比台阶部47靠轴向上侧的外壳40的外周部的直径小于比台阶部47靠轴向下侧的外壳40的外周部的直径。
导通部件80的一部分与台阶部47对置配置。导通部件80的轴向上侧的端部81侧的一部分配置在比托架70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导通部件80具有第一折返部812和第二折返部813。第一折返部812配置于外壳40的轴向上端面43的径向中央部。
如上述的变形例1、变形例2、变形例3所示,导通部件80的端部侧的一部分配置在比托架70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得导通部件80的轴向上侧的端部81不会进入到外壳40的内部。由此,能够避免给转子20的旋转性能带来影响。
另外,如上述的变形例所示,导通部件80在与托架70接触的接触区域92的径向外侧具有第二折返部813。导通部件80在第二折返部813沿着托架70的径向外端面72在轴向上延伸,进而沿着托架70的轴向上端面73朝向径向内侧延伸。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加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的接触区域92。由此,能够使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的导通状态稳定。
图11是示出变形例4的马达1的导通部件80与托架70的接触区域92周边的局部纵剖视图。变形例4的马达1的外壳40的轴向上端部具有凹陷部48和倾斜部49。
凹陷部48配置于外壳40的轴向上端面43。凹陷部48从外壳40的轴向上端面43朝向轴向内侧、即轴向下侧凹陷。导通部件80的轴向上侧的一部分配置于凹陷部48内。凹陷部48的周向的宽度与导通部件80的周向的宽度相同、或者比宽度W2宽。另外,凹陷部48也可以形成在外壳40的轴向上端面43的整周范围内。凹陷部48的轴向深度与在折返部811折返的导通部件80的厚度相同、或者比该厚度稍薄。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导通部件80压缩而将托架70安装于外壳40。
即,外壳40的轴向端部具有朝向轴向内侧凹陷的凹陷部48。导通部件80的一部分配置于凹陷部48内。凹陷部48的周向的宽度为导通部件80的周向的宽度以上。如果将导通部件80配置于凹陷部48内,则导通部件80的轴向位置成为比外壳40的轴向上端面43靠轴向下侧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在将托架70安装于外壳40时在接触区域92中对导通部件80施加不必要的压力。另外,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在将托架70安装于外壳40时托架70处于向轴向上侧浮起的状态。因此,马达1的组装精度提高。
倾斜部49配置于外壳40的轴向上端面43。凹陷部48的径向外壁构成为相对于轴向上端面43倾斜的倾斜部49。即,倾斜部49配置于凹陷部48的径向外侧部。倾斜部49随着沿着径向而相对于轴向倾斜。详细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部49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朝向轴向上侧倾斜。导通部件80的轴向上侧的一部分与倾斜部49对置配置。
即,外壳40的轴向端部具有随着沿着径向而相对于轴向倾斜的倾斜部49。导通部件80的一部分与倾斜部49对置配置。根据该结构,在将导通部件沿着外壳40的轴向端部向轴向下侧引导的情况下,导通部件被倾斜部顺畅地引导。即,能够避免在外壳40的轴向端部在导通部件80中产生大幅屈曲的部位。由此,导通部件80的导通状态稳定。
<4.其他>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于此,能够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而实施。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够适当任意组合。

Claims (12)

1.一种马达,其具有转子、定子、外壳、轴承、轴承保持部、托架以及导通部件,
所述转子绕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
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
所述外壳收纳所述转子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覆盖所述定子的至少一部分,该外壳在轴向上具有开口,
所述轴承在轴向上下配置有一对,将所述转子的旋转轴支承为能够绕着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所述轴承保持部具有导电性,对一对所述轴承分别进行保持,
所述托架具有导电性,覆盖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并且配置有一个所述轴承保持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通部件配置于所述外壳的外周面,使轴向上下的一对所述轴承保持部导通,
所述导通部件在一个端部侧在所述外壳与所述托架之间与所述托架接触,
所述导通部件在另一个端部侧与配置于所述外壳的另一个所述轴承保持部接触,
所述导通部件与所述托架接触的接触区域的彼此的接触面在轴向上对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一个所述轴承保持部与结合有一个所述轴承保持部的所述托架是一个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的外周部具有随着沿着轴向而相对于径向倾斜的倾斜部,
所述导通部件的一部分与所述倾斜部对置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区域配置在比所述外壳的内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通部件在与所述托架接触的所述接触区域的径向内侧具有第一折返部,
所述导通部件从所述外壳的外周面的轴向一端部沿着所述外壳的轴向端面朝向径向内侧延伸,
进而所述导通部件在所述第一折返部向所述托架的所述接触面侧折返而朝向径向外侧延伸,从而成为所述接触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通部件的端部侧的一部分配置在比所述托架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通部件在与所述托架接触的所述接触区域的径向外侧具有第二折返部,
所述导通部件在所述第二折返部沿着所述托架的径向外端面在轴向上延伸,
进而所述导通部件沿着所述托架的轴向端面朝向径向内侧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的外周部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
所述导通部件的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凹部内,
所述凹部的周向的宽度为所述导通部件的周向的宽度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的轴向端部具有朝向轴向内侧凹陷的凹陷部,
所述导通部件的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凹陷部内,
所述凹陷部的周向的宽度为所述导通部件的周向的宽度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配置于该马达的轴向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的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从轴向外侧与所述导通部件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通部件的与所述外壳对置的对置面具有导通性,该对置面的相反侧的面具有非导通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通部件是粘接带,
所述导通部件的粘接面具有导电性。
CN201920327075.9U 2018-03-30 2019-03-14 马达 Active CN20952659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7989A JP7114840B2 (ja) 2018-03-30 2018-03-30 モータ
JP2018-067989 2018-03-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26599U true CN209526599U (zh) 2019-10-22

Family

ID=68231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27075.9U Active CN209526599U (zh) 2018-03-30 2019-03-14 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14840B2 (zh)
CN (1) CN209526599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36264B2 (en) 2019-12-19 2024-03-19 Borgwarner Inc. Busbar for electric machine
JP7375805B2 (ja) * 2021-12-28 2023-11-08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電動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42302B2 (ja) 2012-12-07 2016-12-14 日本電産テクノモータ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6262058B2 (ja) 2013-04-19 2018-01-17 アスモ株式会社 軸受ホルダ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直流モータ
JP6321374B2 (ja) 2013-12-26 2018-05-09 日本電産テクノモータ株式会社 インナーロータ型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80141A (ja) 2019-10-17
JP7114840B2 (ja) 2022-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15026B (zh) 温度传感器支架
JP6379782B2 (ja) モータ
KR102387991B1 (ko) 스테이터 코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CN107925293B (zh) 定子和马达
CN209526599U (zh) 马达
KR100908523B1 (ko) 모터
JPWO2020017133A1 (ja) 分布巻ラジアル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及びその固定子
CN106505754B (zh) 定子、无刷马达以及定子制造方法
CN102412690A (zh) Dc电动机
JP5896333B2 (ja) モータ
JP2018042362A (ja) 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モータ、およびファンモータ
KR101397898B1 (ko) 회전 전기기계
JP6305634B2 (ja) 回転電機
JP2012029445A (ja) 回転電機
JP2019030143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たモータ
CN207475295U (zh) 定子以及马达
KR20140046035A (ko) 정류기, 정류기의 제조 방법 및 전동 모터
CN109326914A (zh) 连接器和具有连接器的马达
JP2018198475A (ja) モータの給電装置及びモータ
JP2018093580A (ja) モータ
JP4557345B2 (ja) 回転機のコイル用接続金具およびこれによって連結されたコイルユニット
US20140042849A1 (en) Brushless motor
JP6246416B2 (ja) 回転電機
US10348175B2 (en) Ro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rotor, and DC motor
JP2017046392A (ja) 回転電機の整流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