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52412U - 电饭煲 - Google Patents

电饭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52412U
CN209252412U CN201821364961.0U CN201821364961U CN209252412U CN 209252412 U CN209252412 U CN 209252412U CN 201821364961 U CN201821364961 U CN 201821364961U CN 209252412 U CN209252412 U CN 2092524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king
induction heating
heating cooking
electric cooker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6496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暮荣治
蜷川智也
川田幸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524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524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电饭煲具备:在内部收容内胆的煮饭部、和使煮饭部载置于上表面并进行加热烹调的感应加热烹调部。在煮饭部沿着底面的外缘部设置有从底面朝向感应加热烹调部突出的底面壁。在底面壁形成有使由底面壁包围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壁面开口部。

Description

电饭煲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离式电饭煲,其构成为包括:在内部收容内胆的煮饭部、和使煮饭部载置于上表面并进行加热烹调的感应加热烹调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分离式电饭煲,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该分离式电饭煲构成为包括:在内部收容内胆的煮饭部、和使煮饭部载置于上表面并进行加热烹调的感应加热烹调部。该电饭煲通过使煮饭部与感应加热烹调部分离,从而能够将煮饭部作为饭钵而搬到饭桌上使用,并能够将感应加热烹调部作为IH烹调器而单独使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79207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电饭煲中,在将分离的煮饭部作为饭钵而搬到饭桌而载置于桌子等的情况下,因被感应加热烹调部加热后的煮饭部的底面而使得桌子的上表面被加热。因此在将容易因热而变形的桌布等薄片敷设于桌子的上表面的情况下,该薄片有可能被煮饭部加热而变形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加热后的煮饭部的底面的热量有效地向外部释放,能够防止载置有煮饭部的桌子等的上表面被过度加热的情况的电饭煲。
本实用新型的电饭煲具备:煮饭部,其在内部收容内胆;和感应加热烹调部,其使所述煮饭部载置于上表面并进行加热烹调,在所述煮饭部沿着底面的外缘部设置有底面壁,该底面壁从底面朝向所述感应加热烹调部突出,在所述底面壁形成有壁面开口部,该壁面开口部使由所述底面壁包围的内部与外部连通。
优选地,所述壁面开口部是使所述底面壁切缺而形成的切缺孔,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部且在与所述壁面开口部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突起部,该突起部嵌于所述壁面开口部。
优选地,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部形成有台阶部,该台阶部沿着对所述煮饭部进行加热烹调的上表面的外周缘向下方凹陷,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台阶部设置为:前端部比所述感应加热烹调部的上表面靠下方。
优选地,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部形成有台阶部,该台阶部沿着对所述煮饭部进行加热烹调的上表面的外周缘向下方凹陷,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台阶部设置为:前端部比所述感应加热烹调部的上表面靠上方。
优选地,所述煮饭部具有:形成于所述底面的进气孔、和形成于外侧面并与所述进气孔连通的排气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饭煲,由于在底面壁形成有使由底面壁包围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壁面开口部,因此能够使加热后的煮饭部的底面的热量通过壁面开口部有效地向外部释放,能够防止载置有煮饭部的桌子等的上表面被过度加热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表面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煲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煲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煲并且是局部切剖而示出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煲并且是局部切剖而示出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5是从底面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煲的煮饭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煲的感应加热烹调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煲的感应加热烹调部的不同方式的外观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1...煮饭部;2...感应加热烹调部;3...底面壁;4...进气孔;5...排气孔;6、7...突起部;10...主体部;10a...盖开闭按钮;11...盖体; 11a...蒸气口;12...铰链机构部;13...内胆;14...把手;15...第一输入操作单元;20...顶板;21...台阶部;22...第二输入操作单元;23...控制部;24...感应加热线圈;25...温度传感器;26...铁氧体;27...电源基板;30...壁面开口部;100...电饭煲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被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存在各构成部件的大小的关系与实际不同的情况。
实施方式.
图1是从上表面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煲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煲的侧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煲,并且是局部切剖而示出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煲,并且是局部切剖而示出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5是从底面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煲的煮饭部的外观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00是分离式电饭煲,构成为包括:在内部收容内胆13的煮饭部1、和载置于煮饭部1的上表面并进行加热烹调的感应加热烹调部2。该电饭煲100能够使煮饭部1与感应加热烹调部2分离,并分别单独使用。即,电饭煲100能够将分离的煮饭部1作为饭钵而搬到饭桌上使用,并能够将分离的感应加热烹调部2作为IH烹调器使用。在煮饭部1和感应加热烹调部2分别在内部设置有控制部,利用与控制部连接的通信端子进行无线通信。
首先,对煮饭部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以及图2所示,煮饭部1 具备:在上表面具有开口部的主体部10、和能够开闭地覆盖主体部10的开口部的盖体11。
主体部10如图1~图5所示,外观呈有底筒状,在内部装卸自如地安装有内胆13。在主体部10的前表面侧设置有进行盖体11的开闭的盖开闭按钮10a。使用者通过按压盖开闭按钮10a,从而解除盖体11的关闭状态,从而能够使主体部10开口。
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主体部10安装有使煮饭部1从感应加热烹调部2分离而搬运时用的把手14。把手14为大致U字形状,两端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主体部10的侧面。
如图5所示,在主体部10沿着底面的外缘部设置有从底面朝向感应加热烹调部2突出的底面壁3。在底面壁3形成有使由底面壁3包围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壁面开口部30。
壁面开口部30是使底面壁3切缺而形成的梯形的切缺孔。壁面开口部30沿着底面的外缘部隔开间隔而形成有多个(在图示例中为12个)。形成该壁面开口部30的目的在于:在使从感应加热烹调部2分离的煮饭部1作为饭钵而搬到饭桌并载置于桌子等的情况下,使加热的煮饭部1的底面的热量向外部释放。为了形成空气的对流,壁面开口部30优选形成于在主体部10的前后左右对置的底面壁3。
另外,壁面开口部30的形状、大小以及个数并不限定于图示的方式。壁面开口部30例如也可以是周围被包围的矩形孔或者圆形孔。另外,壁面开口部30也可以是以圆弧状切缺的切缺孔。总之,壁面开口部30是根据主体部10的大小以及形状而适当地设计变更来设置的。
另外,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主体部10具有:形成于底面的进气孔4、和形成于背面侧的侧面并与进气孔4连通的排气孔5。即,煮饭部 1借助进气孔4和排气孔5而使由底面壁3包围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由此,煮饭部1能够利用进气孔4和排气孔5形成空气的对流,因此能够借助从壁面开口部30流入的空气,使加热的煮饭部1底面的热量从进气孔4通过排气孔5而向外部释放。
另外,排气孔5并不限定于在主体部10的背面侧的侧面形成的结构。排气孔5例如也可以设置于主体部10的其他侧面或者盖体11。总之,排气孔5只要能够与进气孔4连通而与壁面开口部30一起形成空气的对流,则可以设置于煮饭部1的任意的位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00并非必须设置进气孔4和排气孔5,也可以是仅通过壁面开口部30使加热的煮饭部1的底面的热量向外部释放的结构。
内胆13具有有底圆筒形状,且由通过感应加热而发热的碳原料构成。另外,内胆13例如也可以是由陶瓷等非金属材料形成的容器(所谓的砂锅)或者铝和不锈钢的复合材料等金属容器。在内胆13的内部收容作为被烹调物的米以及水。
盖体11背面侧的端部通过铰链机构部12而与主体部10的上部连结。若在关闭的状态下按下盖开闭按钮10a,则盖体11能够以铰链机构部12 的铰链轴为中心朝向背面侧转动。如图1所示,在盖体11设置有用于使在煮饭部1的内部产生的蒸气释放的蒸气口11a。
另外,如图1所示,在盖体11设置有由使用者输入煮饭条件等的第一输入操作单元15。第一输入操作单元15例如是接受用于执行预热工序、煮饭工序、蒸焖工序等的操作输入的操作单元。第一输入操作单元15与省略图示的控制部连接,并通过通信终端与感应加热烹调部2进行通信。另外,第一输入操作单元15是配置有多个按压式的输入键的结构,但可以形成为触摸式的输入键,也可以两者并用。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1~图5、一边基于图6以及图7对感应加热烹调部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煲的感应加热烹调部的外观立体图。感应加热烹调部2例如是放置于饭桌等之上使用的桌上式的电磁烹调器。
如图6所示,感应加热烹调部2的外观为薄型的大致长方体状。感应加热烹调部2在上表面设置有由结晶化玻璃等构成的顶板20。在感应加热烹调部2形成有沿着顶板20的外周缘向下方凹陷的台阶部21。感应加热烹调部2的台阶部21以供煮饭部1的底面壁3的端面抵接、或紧紧地收纳该底面壁3的形状以及大小形成。即,对于电饭煲100而言,在使煮饭部1载置于感应加热烹调部2的情况下,煮饭部1的底面壁3嵌于感应加热烹调部2的台阶部21,从而使顶板20收纳于底面壁3的内部。
在感应加热烹调部2的台阶部21且在与壁面开口部30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嵌于壁面开口部30的突起部6。这是为了在感应加热烹调部2的上表面载置煮饭部1进行加热烹调时,用突起部6堵住壁面开口部30,从而防止由感应加热烹调部2加热的热量向外部泄漏。另外,也是为了使电饭煲100的侧面成为无孔的平坦的状态,从而提高用抹布等擦掉污渍时的清洁性。
突起部6设置为使前端部比感应加热烹调部2的顶板20靠下方。这是为了在使煮饭部1分离而将感应加热烹调部2作为IH烹调器单独使用的情况下,在将烹调容器载置于顶板20时,能够不使突起部6的存在成为阻碍地使用各种大小的烹调容器。另外,也是为了使烹调容器的底面紧贴于感应加热烹调部2的顶板20,从而确保感应加热效率。
另外,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煲的感应加热烹调部的不同方式的外观立体图。如图7所示,突起部7也可以设置为:在台阶部21处前端部成为比感应加热烹调部2的顶板20靠上方。在该情况下,对于电饭煲100而言,若使用收纳于顶板20的较小的烹调容器,则烹调容器的移动范围被突起部7限制,因此能够防止在烹调过程中烹调容器倾斜、或者误从顶板20落下的情况。
如图6所示,在感应加热烹调部2且在上表面的前方侧设置有第二输入操作单元22。该第二输入操作单元22配置有按压式的各种输入按钮,并与控制部23连接。各种输入按钮例如输入火力、烹调菜谱以及烹调时间等各种条件。通过对第二输入操作单元22进行操作,感应加热烹调部 2能够与煮饭部1无关地单独进行感应加热烹调。如图1~图4所示,在将煮饭部1与感应加热烹调部2组合的情况下,第二输入操作单元22与顶板20一起收纳于底面壁3的内部。
另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感应加热烹调部2的内部设置有:感应加热线圈24、温度传感器25、铁氧体26以及电源基板27。感应加热线圈24配置于感应加热烹调部2内部的大致中央,并且基于第一输入操作单元15以及第二输入操作单元22的操作输入而被控制部23控制。感应加热线圈24因通电而产生交变磁场,通过电磁感应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另外,温度传感器25是为了检测内胆13或者顶板20的温度而设置的,并与控制部23连接。
另外,铁氧体26设置为与感应加热线圈24的卷线正交。铁氧体26 是为了使由感应加热线圈24产生的磁力线集中于顶板20上方的被加热物而设置的。
另外,电源基板27设置于感应加热烹调部2的内部的背面侧。电源基板27安装有:将工业电源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转换器、将来自转换器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向感应加热线圈24供给的逆变器、以及控制逆变器的控制电路。电源基板27经由信号线与控制部23连接。
然而,在以往的电饭煲100中,在将分离后的煮饭部1作为饭钵而搬到饭桌并载置于桌子等的情况下,因被感应加热烹调部2加热后的煮饭部 1的底面而使得桌子的上表面被加热。因此在将容易因热而变形的桌布等薄片敷设于桌子的上表面的情况下,该薄片有可能被煮饭部1加热而变形等。
因此,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00的煮饭部1,沿着底面的外缘部设置有从底面朝向感应加热烹调部2突出的底面壁3。在底面壁 3形成有使由底面壁3包围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壁面开口部30。因此,对于电饭煲100而言,即使在将从感应加热烹调部2分离的煮饭部1作为饭钵而搬到饭桌并载置于桌子等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加热的煮饭部1的底面的热量通过壁面开口部30向外部释放,因此能够防止桌子等的上表面被过度加热的情况。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00而言,壁面开口部30是使底面壁3切缺而形成的切缺孔,在感应加热烹调部2的与壁面开口部30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嵌于壁面开口部30的突起部6。因此对于电饭煲100而言,在使煮饭部1载置于感应加热烹调部2的上表面并进行加热烹调时,能够用突起部6堵住壁面开口部30,因此不使由感应加热烹调部2加热的热量向外部泄漏,能够提高加热烹调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00的感应加热烹调部2形成有台阶部 21,该台阶部21沿着对煮饭部1进行加热烹调的上表面的外周缘向下方凹陷。突起部6在台阶部21上设置为:前端部比感应加热烹调部2的上表面靠下方。因此对于电饭煲100而言,在使煮饭部1分离而将感应加热烹调部2作为IH烹调器单独使用的情况下,在将烹调容器载置于上表面时,能够不使突起部6的存在成为阻碍地使用各种大小的烹调容器,因此使用的便利性优异。
另一方面,突起部6在台阶部21处也能够设置为:前端部比感应加热烹调部2的上表面靠上方。在该情况下,对于电饭煲100而言,若使用收纳于感应加热烹调部2的上表面的较小的烹调容器,则烹调容器的移动范围被突起部7限制,因此能够防止在烹调过程中烹调容器倾斜、或误从感应加热烹调部2的上表面落下的情况。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00的煮饭部1具有:形成于底面的进气孔4;和形成于外侧面并与进气孔4连通的排气孔5。因此电饭煲100能够利用进气孔4和排气孔5形成空气的对流,因此能够借助从壁面开口部 30流入的空气,使加热后的煮饭部1的底面的热量从进气孔4通过排气孔5向外部排出,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桌子等的上表面被过度加热。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图示的电饭煲100的结构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内容,即便是包含其他构成要素的电饭煲,也能够同样地实施。总之,为了谨慎起见而进行如下补充说明:所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所做的各种变更、应用、利用的范围,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要旨(技术的范围)中。

Claims (5)

1.一种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具备:
煮饭部,其在内部收容内胆;和
感应加热烹调部,其使所述煮饭部载置于上表面并进行加热烹调,
在所述煮饭部沿着底面的外缘部设置有底面壁,该底面壁从底面朝向所述感应加热烹调部突出,
在所述底面壁形成有壁面开口部,该壁面开口部使由所述底面壁包围的内部与外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面开口部是使所述底面壁切缺而形成的切缺孔,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部且在与所述壁面开口部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突起部,该突起部嵌于所述壁面开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部形成有台阶部,该台阶部沿着对所述煮饭部进行加热烹调的上表面的外周缘向下方凹陷,
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台阶部设置为:前端部比所述感应加热烹调部的上表面靠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部形成有台阶部,该台阶部沿着对所述煮饭部进行加热烹调的上表面的外周缘向下方凹陷,
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台阶部设置为:前端部比所述感应加热烹调部的上表面靠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所述煮饭部具有:形成于所述底面的进气孔、和形成于外侧面并与所述进气孔连通的排气孔。
CN201821364961.0U 2017-08-31 2018-08-23 电饭煲 Active CN20925241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6657 2017-08-31
JP2017166657A JP6719430B2 (ja) 2017-08-31 2017-08-31 炊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52412U true CN209252412U (zh) 2019-08-16

Family

ID=65814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64961.0U Active CN209252412U (zh) 2017-08-31 2018-08-23 电饭煲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19430B2 (zh)
CN (1) CN209252412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8963B2 (ja) * 1997-11-12 2001-05-21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電気炊飯器
JP6856234B2 (ja) * 2015-10-20 2021-04-07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炊飯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41958A (ja) 2019-03-22
JP6719430B2 (ja) 2020-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918962A1 (en) Cooking utensil
JP2006230517A (ja)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JP5178640B2 (ja) 加熱装置
CN100548079C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7138705B2 (ja) テーブル型調理装置
CN106821018A (zh) 一种多功能早餐机
JP2009006049A (ja)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JP5064908B2 (ja)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KR101614089B1 (ko) 인덕션 조리기
JP4914995B2 (ja)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及び誘導加熱ユニット
CN209252412U (zh) 电饭煲
JP5191695B2 (ja)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JP4843387B2 (ja)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CN204704873U (zh) 控制面板及微波烹饪器具
WO2015154237A1 (zh) 电磁加热组件、电磁炉及锅具
CN202604637U (zh) 带有煲汤、煲饭装置的多功能面包机
JP5030481B2 (ja)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CN209770018U (zh) 一种用于厨用电器无线供电的烹饪灶具装置
CN208371523U (zh) 烹饪系统
JP5209188B2 (ja)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JP2010220813A (ja) 二重鍋、およびそれを加熱調理する電磁誘導加熱調理機器
JP2006230515A (ja)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CN214949240U (zh) 烹饪器具
KR102650631B1 (ko) 가변형 인덕션 조리장치
CN213371393U (zh) 电加热锅和电加热锅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