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55731U - 车身前围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围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55731U
CN208855731U CN201820980254.8U CN201820980254U CN208855731U CN 208855731 U CN208855731 U CN 208855731U CN 201820980254 U CN201820980254 U CN 201820980254U CN 208855731 U CN208855731 U CN 2088557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wer beam
front windshield
flange
windshield lower
wall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8025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波
秦小刚
肖中校
刘巧玲
陈晓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98025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557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557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557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前围结构和车辆,车身前围结构包括前风窗下横梁(1)、前挡板(2)和流水槽(3),所述前挡板(2)位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的下方且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连接,所述流水槽(3)位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的前方,所述前挡板(2)与所述流水槽(3)连接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的同一部件上。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前挡板和流水槽连接在前风窗下横梁上相同的部件上,避免流水槽、前挡板、前风窗下横梁单层开口连接,Z向布置分散,连接刚度差,提升了车身前围结构与前风窗下横梁处的连接刚度同时,增强了车身前围结构的整体性,达到提高车身整体刚度、NVH性能的目的。

Description

车身前围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前围结构和使用该车身前围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身前围结构主要功能是隔离发动机舱与乘员舱,负责乘员舱的隔音及减振,包括前风窗下横梁、前挡板等结构,其中,前风窗下横梁与整车布置方面联系较多,涉及流水槽、前挡板等的布置,相关技术中,前风窗下横梁的刚度弱,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特别是车辆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驶时,容易出现部件之间相互摩擦、部件之间连接点刚度弱,从而产生异响的情况,影响驾乘体验感,导致车辆的NVH性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前围结构和使用该车身前围结构的车辆,该车身前围结构能有效提高车身前围的刚度及整体性,从而提高车辆的NVH性能,降低车辆异响、噪音产生的同时,提升车辆的驾乘体验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前围结构,包括前风窗下横梁、前挡板和流水槽,所述前挡板位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下方且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连接,所述流水槽位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前方,所述前挡板与所述流水槽连接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同一部件上。
可选地,所述前风窗下横梁包括前风窗下横梁上板及设置在其下方的前风窗下横梁下板,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上板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下板连接形成封闭贯通的腔体。
可选地,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上板包括L形结构的上板主体及设置所述上板主体上边缘的翻折向外延伸的第一翻边和下边缘的翻折向外延伸的第二翻边;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下板包括L形结构的下板主体及设置所述下板主体上边缘的翻折向外延伸的第三翻边和下边缘的向外延伸的第四翻边;所述上板主体与所述下板主体的L形结构沿着Z向延伸的相对的两个面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三翻边两层点焊连接,所述第二翻边、所述第四翻边与所述前挡板三层点焊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翻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四翻边的长度,所述流水槽包括流水槽主体及设置在所述流水槽主体边缘的流水槽搭接边,所述流水槽搭接边与所述第四翻边可拆卸连接,且流水槽搭接边的边缘向上延伸与所述第二翻边搭接。
可选地,还包括转向横梁总成,所述转向横梁总成包括横梁主体及设置在所述横梁主体前方的转向横梁支架,所述转向横梁支架通过转向横梁安装座连接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下板上。
可选地,所述转向横梁支架通过所述转向横梁安装座连接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下板的所述下板主体上,所述前风窗下横梁设置所述转向横梁安装座位置的腔体内对应设置与所述下板主体贴合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边缘与所述第三翻边及所述第四翻边两层点焊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两端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为L形,所述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所述A柱内板及所述前挡板上。
可选地,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上板的左右边缘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一搭接边,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下板的左右边缘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二搭接边,所述第一搭接边与相应侧的所述第二搭接边连接,所述第二搭接边的边缘向外延伸与所述A 柱内板及连接板上段三层点焊连接,所述连接板下段与所述A柱内板及前挡板三层点焊连接,所述连接板中部的L形连接板主体的一侧与A柱内板两层点焊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搭接边两层点焊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四翻边向外延伸设置多个连接部,所述流水槽搭接边通过螺栓与所述连接部可拆卸的连接。
由于前风窗下横梁的刚度不仅影响车身的整体刚度,还是发动机舱、路面向车内传递噪音的主要路径,因此,本公开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前挡板和流水槽连接在前风窗下横梁上相同的部件上,避免流水槽、前挡板、前风窗下横梁单层开口连接,Z向布置分散,连接刚度差,提升了车身前围结构与前风窗下横梁处的连接刚度同时,增强了车身前围结构的整体性,达到提高车身整体刚度、NVH性能的目的。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前围结构。
本公开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公开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身前围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前风窗下横梁与转向管梁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前风窗下横梁下板与转向管梁总成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前风窗下横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前风窗下横梁下板与流水槽的连接示意图;
图8是图1中C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为前风窗下横梁,11为前风窗下横梁上板,111为上板主体,112为第一翻边,113为第二翻边,114为第一搭接边,12为前风窗下横梁下板,121 为下板主体,122为第三翻边,123为第四翻边,124为第二搭接边,13为加强板,2为前挡板,3为流水槽,31为流水槽主体,32为流水槽搭接边,4为转向横梁总成,41为横梁主体,42为转向横梁支架,43为转向横梁安装座, 5为连接板,51为连接板主体,52为连接板上段,53为连接板下段,6为A 柱内板,7为前风窗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相对于车辆正常行驶的状态而言的,具体地,在车辆正常行驶时,朝向顶棚的方向为“上”,朝向地板的方向为“下”,朝向左车轮的方向为“左”,朝向右车轮的方向为“右”,“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外。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的车身前围结构和车辆。
如附图1至8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前围结构,包括前风窗下横梁1、前挡板2和流水槽3,所述前挡板2位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的下方且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连接,所述前挡板2与所述流水槽3连接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 1的同一部件上。由于前风窗下横梁1的刚度不仅影响车身的整体刚度,还是发动机舱、路面向车内传递噪音的主要路径,因此,本公开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前挡板2和所述流水槽3连接在前风窗下横梁1上相同的部件上,将前挡板和流水槽连接在前风窗下横梁上相同的部件上,避免流水槽、前挡板、前风窗下横梁单层开口连接,Z向布置分散,连接刚度差,提升了车身前围结构与前风窗下横梁处的连接刚度同时,增强了车身前围结构的整体性,达到提高车身整体刚度、NVH性能的目的。为了更好地降低外界噪音向车内的传递,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可采用静音钢板。
进一步地,由于流水槽3和前挡板2均连接在前风窗下横梁1的同一部件上,即三者连接在一起,为了增强前风窗下横梁1的刚度,在本公开提供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包括前风窗下横梁上板11及设置在其下方的前风窗下横梁下板12,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上板11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下板12连接形成封闭贯通的腔体,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沿着车辆横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形成贯通的腔体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整体均形成横向贯穿的封闭式的腔体,与相关技术中前风窗下横梁仅部分形成封闭的腔体相比,极大地提高了车身的扭转刚度和模态。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挡板2、所述流水槽3和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三者相连接,而不是两两连接,在车身前围结构安装空间一定的前提下,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与所述前挡板2 连接后,所述流水槽3也安装在所述连接位置处可增大前风窗下横梁1的布置空间,即可增大空腔的横截面积,增加前风窗下横梁1的扭转刚度,相关技术中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与流水槽3连接后,流水槽3再与前挡板2连接,流水槽3占用一定的Z向空间尺寸。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身前围结构的前风窗下横梁1在Z向形成封闭式的腔体结构,且前围结构的整体性更好,提高了车身前围结构的稳定性,整车刚度明显提升。本公开的车身前围结构应用在新能源车中,在高电量时,可有效减少整车路噪,在低电量时,可有效改善动力总成加速时相关部件的轰鸣声。因此,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附图2和附图4所示,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设置在前风窗玻璃7的下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上板11与所述前风窗玻璃7胶粘连接,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上板11包括L 形结构的上板主体111及设置所述上板主体111上边缘的翻折向外延伸的第一翻边112和下边缘的翻折向外延伸的第二翻边113;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下板12 包括L形结构的下板主体121及设置所述下板主体121上边缘的翻折向外延伸的第三翻边122和下边缘的向外延伸的第四翻边123;所述上板主体111与所述下板主体121的L形结构的沿着Z向延伸的相对的两个面平行设置,所述上板主体111的L形结构的另一面沿着所述前风窗玻璃延伸与所述前风窗玻璃7 胶粘连接,所述上板主体111与所述下板主体121的L形结构的四个面相对设置形成所述空腔结构;所述第一翻边112与所述第三翻边122通过两层点焊连接,所述第二翻边113、所述第四翻边123与所述前挡板2通过三层点焊连接,前风窗下横梁上板11和前风窗下横梁下板12设计为一个封闭式贯穿结构,极大地增强了前风窗下横梁1的抗弯扭的能力,减小了车辆在各种复杂工况下的变形,提升了整车的NVH性能。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附图2及附图5所示,所述第二翻边 113的长度小于所述第四翻边123的长度,所述车身前围结构的所述流水槽3 包括流水槽主体31及设置在所述流水槽主体31边缘的流水槽搭接边32,所述流水槽搭接边32与所述第四翻边123可拆卸连接,且流水槽搭接边32的边缘向上延伸与所述第二翻边113搭接,本实施方式中,将前挡板2与前风窗下横梁1的第二翻边113与第四翻边123连接,流水槽3通过流水槽搭接边32 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下板12的所述第四翻边123可拆卸连接后与所述第二翻边113搭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所述将前挡板2和流水槽3连接在前风窗下横梁1上相同的部件即所述第二翻边113与第四翻边123上,避免流水槽3、前挡板2、前风窗下横梁1单层开口连接,连接刚度差,提升了车身前围结构与前风窗下横梁处的连接刚度同时,增强了车身前围结构的整体性,达到提高车身整体刚度、NVH性能的目的,且流水槽3通过螺栓与前风窗下横梁1可拆卸的连接,流水槽3作为一个安装件,也便于后期的拆卸,维修方便。在本实施方式中,流水槽搭接边32与所述第四翻边123连接后还向外延伸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上板11的所述第二翻边113搭接,增强了连接位置的强度和刚度,对整车的NVH性能有明显的提升。具体而言,如附图7所示,所述第四翻边 123向外延伸设置多个连接部125,所述流水槽搭接边32通过螺栓与所述连接部125可拆卸的连接。
如附图3、附图4所示,所述车身前围结构还包括转向横梁总成4,所述转向横梁总成4包括横梁主体41及设置在所述横梁主体41前方的转向横梁支架42,所述转向横梁支架42通过转向横梁安装座43连接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下板12上,所述横梁主体41可以为多个组件构成,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上板11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下板12形成封闭的空腔结构,刚度强,增强了转向横梁总成4安装的稳定性。进一步地,为了增强转向横梁总成4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安装点的抵抗扭转、弯曲的能力,且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为贯通式的空腔结构,空腔内部具有布置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向横梁支架42通过所述转向横梁安装座43连接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下板12的所述下板主体121上,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设置所述转向横梁安装座43 位置的腔体内对应设置与所述下板主体121贴合的加强板13,所述加强板13 的布置,提高了转向横梁总成4安装点抵抗扭转、弯曲的能力,提升了转向横梁总成的安装刚度,同时可降低转向的振动噪声,提高了转向驾驶的舒适性,改善了整车转向系统的NVH性能。本公开中所述加强板13的形状为边缘具有齿状的长条形的曲面板,加强板的中部通过螺栓与所述下板主体121及转向横梁安装座43连接,所述加强板13的齿状边缘与所述第三翻边122及所述第四翻边123两层点焊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车身前围结构整体性,如附图1、附图6及附图8所示,所述车身前围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的两端的连接板5,所述连接板5设置为L形,所述连接板5连接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所述A柱内板6及所述前挡板2上,所述连接板5的设置,实现前挡板2、前风窗下横梁1三者的有效连接,提高车身前围结构的稳定性。具体而言,如附图8所示,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上板11的左右边缘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一搭接边114,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下板12的左右边缘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二搭接边124,所述第一搭接边114与所述相应侧的第二搭接边124连接,所述第二搭接边124的边缘向外延伸与所述A柱内板6及连接板上段52连接,所述连接板下段53与所述 A柱内板6及前挡板2连接,所述连接板5中部的L形连接板主体51的一侧与A柱内板6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搭接边124连接,所述连接板上段52 与所述A柱内板6和第二搭接边124三层点焊连接,所述连接板下段53与所述前挡板2和所述A柱内板6三层点焊连接,所述连接板主体51的两个面分别与所述A柱内板6及所述第二搭接边124两层点焊连接,有效提升车身前围结构的整体性,进一步提高车身前围结构抵抗扭转变形的能力。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前围结构。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前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风窗下横梁(1)、前挡板(2)和流水槽(3),所述前挡板(2)位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的下方且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连接,所述流水槽(3)位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的前方,所述前挡板(2)与所述流水槽(3)连接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的同一部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包括前风窗下横梁上板(11)及设置在其下方的前风窗下横梁下板(12),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上板(11)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下板(12)连接形成封闭贯通的腔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上板(11)包括L形结构的上板主体(111)及设置所述上板主体(111)上边缘的翻折向外延伸的第一翻边(112)和下边缘的翻折向外延伸的第二翻边(113);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下板(12)包括L形结构的下板主体(121)及设置所述下板主体(121)上边缘的翻折向外延伸的第三翻边(122)和下边缘的向外延伸的第四翻边(123);所述上板主体(111)与所述下板主体(121)的L形结构的沿着Z向延伸的相对的两个面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翻边(112)与所述第三翻边(122)两层点焊连接,所述第二翻边(113)、所述第四翻边(123)与所述前挡板(2)三层点焊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113)的长度小于所述第四翻边(123)的长度,所述流水槽(3)包括流水槽主体(31)及设置在所述流水槽主体(31)边缘的流水槽搭接边(32),所述流水槽搭接边(32)与所述第四翻边(123)可拆卸连接,且流水槽搭接边(32)的边缘向上延伸与所述第二翻边(113)搭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围结还包括转向横梁总成(4),所述转向横梁总成(4)包括横梁主体(41)及设置在所述横梁主体(41)前方的转向横梁支架(42),所述转向横梁支架(42)通过转向横梁安装座(43)连接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下板(12)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前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横梁支架(42)通过所述转向横梁安装座(43)连接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下板(12)的所述下板主体(121)上,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设置所述转向横梁安装座(43)位置的腔体内对应设置与所述下板主体(121)贴合的加强板(13),所述加强板(13)的边缘与所述第三翻边(122)及所述第四翻边(123)两层点焊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围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的两端的连接板(5),所述连接板(5)设置为L形,所述连接板(5)连接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A柱内板(6)及所述前挡板(2)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前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上板(11)的左右边缘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一搭接边(114),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下板(12)的左右边缘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二搭接边(124),所述第一搭接边(114)与相应侧的所述第二搭接边(124)连接,所述第二搭接边(124)的边缘向外延伸与所述A柱内板(6)及连接板上段(52)三层点焊连接,所述连接板下段(53)与所述A柱内板(6)及前挡板(2)三层点焊连接,所述连接板(5)中部的L形连接板主体(51)的一侧与A柱内板(6)两层点焊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搭接边(124)两层点焊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翻边(123) 向外延伸设置多个连接部(125),所述流水槽搭接边(32)通过螺栓与所述连接部(125)可拆卸的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围结构。
CN201820980254.8U 2018-06-25 2018-06-25 车身前围结构和车辆 Active CN2088557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80254.8U CN208855731U (zh) 2018-06-25 2018-06-25 车身前围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80254.8U CN208855731U (zh) 2018-06-25 2018-06-25 车身前围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55731U true CN208855731U (zh) 2019-05-14

Family

ID=66412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80254.8U Active CN208855731U (zh) 2018-06-25 2018-06-25 车身前围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557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6975A (zh) * 2021-08-30 2021-11-26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非承载式车身的前风窗下横梁总成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6975A (zh) * 2021-08-30 2021-11-26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非承载式车身的前风窗下横梁总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001973A1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0341805B (zh) 一种白车身框架总成
JP6583540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CN205273623U (zh) 前机舱框架总成
JP3480289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2000153779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16150698A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CN108674488A (zh) 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JP2017171102A (ja) 車体前部の構造
CN208855731U (zh) 车身前围结构和车辆
JP2008137507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8382463B (zh) 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US2827327A (en) Self-supporting bodies for automobiles
CN102060053A (zh) 一种汽车前部车身结构
JP6229675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6176228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4001840U (zh)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JP6237670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KR20120126906A (ko) 차체의 전방 연결구조
JP5628255B2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ハンガビーム支持構造
JPH08268329A (ja) 自動車の上部車体構造
CN217918126U (zh) 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敞篷汽车
CN218287892U (zh) 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及汽车
KR20190008598A (ko) 차체 보강 구조
JP6137156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