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32009U - 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的吊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的吊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32009U
CN208532009U CN201821167875.0U CN201821167875U CN208532009U CN 208532009 U CN208532009 U CN 208532009U CN 201821167875 U CN201821167875 U CN 201821167875U CN 208532009 U CN208532009 U CN 2085320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ing lug
main
thin
slipping tail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6787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乔晓军
刘伟灵
马庆忠
王科
贾文龙
刘凤超
郝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hemical Engineering Second Construc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hemical Engineering Second Construc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hemical Engineering Second Construc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a Chemical Engineering Second Construction Corp
Priority to CN20182116787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320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320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320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的吊装装置,包括设备吊耳、主吊点系统和溜尾吊点系统;所述设备吊耳包括主吊耳和溜尾吊耳,主吊耳和溜尾吊耳均以两个吊耳为一组对称地焊接于所述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的两侧;溜尾吊耳包括一组吊耳,焊接于所述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尾部区域。通过钢丝绳连接主吊机械吊钩和吊装梁,以及吊装梁与主吊耳;通过钢丝绳连接溜尾机械吊钩和支撑梁,以及支撑梁与溜尾吊耳。主吊点和溜尾吊点就绪后,同时起吊,将设备实现由水平到竖直状态,溜尾吊车撤离,主吊车回转,将设备安装在基础上。采用该装置进行设备的整体吊装,可减少空中作业量,并保证设备受理分散,不发生变形。

Description

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的吊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设备吊装领域,具体而言,是一种用于重量大、壁厚较薄、尺寸长的细长薄壁类重型设备的吊装装置。
背景技术
精制塔是一类典型的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目前吊装该类设备采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采取分段空中组对吊装,采用这种吊装方式的优点为可选取较小型号的起重机械,缺点为施工周期长,且高空作业多,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另一种采用整体吊装,采取这种方式的优点为最大程度缩短施工周期,提高工作效率,缺点为吊装细长薄壁类重型设备时,由于吊装过程存在动载因素,设备易出现变形,严重的将使设备不能安装就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当设备出现变形时,即使设备安装就位也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的吊装装置,采用该装置进行设备的整体吊装,可减少空中作业量,并保证设备受力分散,不发生变形。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的吊装装置,包括设备吊耳、主吊点系统和溜尾吊点系统;
所述设备吊耳包括主吊耳和溜尾吊耳,主吊耳和溜尾吊耳均以两个吊耳为一组对称地焊接于所述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的两侧;所述主吊耳包括两组吊耳,第一组主吊耳和第二组主吊耳分别布置在所述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头部区域和中部区域;所述溜尾吊耳包括一组吊耳,焊接于所述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尾部区域;
所述主吊点系统包括主吊机械、吊装梁、第一主吊钢丝绳和第二主吊钢丝绳;吊装梁两个端部均设置有上孔和下孔,第一主吊钢丝绳一端连接主吊机械的吊钩,另一端连接吊装梁的上孔;第二主吊钢丝绳中部绕过吊装梁下孔,一端连接第一组主吊耳,另一端连接第二组主吊耳;
所述溜尾吊点系统包括溜尾机械、支撑梁、第一溜尾钢丝绳和第二溜尾钢丝绳;支撑梁上部对称地设置有两个支撑梁平衡吊耳,支撑梁两个端部均设置有卡槽;第一溜尾钢丝绳的一端连接溜尾机械的吊钩,另一端连接支撑梁平衡吊耳;第二溜尾钢丝绳的一端连接溜尾机械的吊钩,另一端连接溜尾吊耳,第二溜尾钢丝绳的中部穿过支撑梁的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主吊耳和溜尾吊耳均为管轴式吊耳。
进一步地,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水平放置时,第二组主吊耳的在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表面的布置高度高于第一组主吊耳的布置高度。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的吊装装置,不仅可满足设备整体吊装要求,使设备上爬梯、保温层等附件最大程度的预制,减少后期空中作业量,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同时又能保证设备受力分散,不发生变形。该方法简单实用,安全可靠,可最大程度的保证吊装的安全。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A和图1B是主吊耳和溜尾吊耳的布置示意图。
图2是吊装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主吊机械吊钩与吊装梁和两队主吊耳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侧视图。
图5是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溜尾机械吊钩与支撑梁和一对溜尾吊耳的连接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侧视图。
图8是设备吊装至竖直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组主吊耳,2-第二组主吊耳,3-溜尾吊耳,4-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5-吊装梁,6-第一主吊钢丝绳,7-第二主吊钢丝绳,8-上孔,9-下孔,10-主吊机械的吊钩,11-支撑梁,12-第一溜尾钢丝绳,13-第二溜尾钢丝绳,14-支撑梁平衡吊耳,15-卡槽,16-溜尾机械的吊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清楚、完整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提供的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的吊装装置,包括设备吊耳、主吊点系统和溜尾吊点系统。
参考图1,所述设备吊耳包括主吊耳和溜尾吊耳3,主吊耳和溜尾吊耳3均以两个吊耳为一组对称地焊接于所述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3的两侧;所述主吊耳包括两组吊耳,第一组主吊耳1和第二组主吊耳2分别布置在所述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4头部区域和中部区域,采用双主吊耳分散设备集中载荷的吊装方法。优选地,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4水平放置时,第二组主吊耳2的在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4表面的布置高度高于第一组主吊耳1的布置高度。
所述溜尾吊耳3包括一组吊耳,焊接于所述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4尾部区域。优选地,上述主吊耳和溜尾吊耳均为管轴式吊耳。
所述主吊点系统包括主吊机械、吊装梁5、第一主吊钢丝绳6和第二主吊钢丝绳7;吊装梁5两个端部的均设置有上孔8和下孔9,第一主吊钢丝绳6一端连接主吊机械的吊钩10,另一端连接吊装梁5的上孔8;第二主吊钢丝绳7中部绕过吊装梁下孔9,一端连接第一组主吊耳1,另一端连接第二组主吊耳2。
所述溜尾吊点系统包括溜尾机械、支撑梁11、第一溜尾钢丝绳12和第二溜尾钢丝绳13;支撑梁11上部对称地设置有两个支撑梁平衡吊耳14,支撑梁11两个端部均设置有卡槽15;第一溜尾钢丝绳12的一端连接溜尾机械的吊钩16,另一端连接支撑梁平衡吊耳14;第二溜尾钢丝绳13的一端连接溜尾机械的吊钩16,另一端连接溜尾吊耳3,第二溜尾钢丝绳13的中部穿过支撑梁11的卡槽15。
下面提供一个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以某精制塔改造项目中精制塔吊装为例,该精制塔的设备参数为:重量280吨、长度82米、直径3.4米。
1.设备吊耳设计分布
设备吊耳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主吊耳,另一部分为溜尾吊耳,主吊耳由两组共计4个管轴式吊耳对称布置而成,溜尾吊耳由一组共计2个管轴式吊耳对称布置而成。以上吊耳布置见图1。起吊前设备呈水平状态时主吊耳和溜尾吊耳的布置形式见图4,起吊后设备呈直立状态时两组吊耳的布置形式见图8。
2.主吊点系统
主吊点系统连接方式为主吊机械站立于预定的起吊位置,将主吊接卸的吊钩10落至地面,将第一主吊钢丝绳6一端挂到主吊机械的吊钩10上,另一头使用销轴与吊装梁上孔8实现连接。吊装梁5下部使用销轴将一对共计2根钢丝绳(可以是单股也可以是多股弯折使用)与主吊耳实现连接,吊装梁下孔9部分通过销轴与第二主吊钢丝绳7中间弯折部分实现连接,第二主吊钢丝绳7的一端挂到布置靠下的第一组主吊耳1上,钢丝绳的另一头挂到布置靠上的第二组主吊耳2上,精致塔的另外一边重复此过程,系统连接完毕后见图3、图4。如图4所示,精致塔在水平状态时,保证主吊机械的吊钩10的垂线与第一组主吊耳1和第二组主吊耳2的垂直距离均为L。
3.溜尾吊点系统
溜尾吊点系统连接方式为溜尾机械站立于预定的溜尾吊点位置,将溜尾机械的吊钩16落至地面,将一对第一溜尾钢丝绳12一端挂到溜尾机械的吊钩16上,另一端与支撑梁上部焊接的支撑梁平衡吊耳14通过卡环实现连接,第二溜尾钢丝绳13一端挂到溜尾机械的吊钩16上,将第二溜尾钢丝绳13下部拉至支撑梁卡槽15并穿过所述卡槽15,第二溜尾钢丝绳13被支撑梁撑开,第二溜尾钢丝绳13的另一端挂到溜尾吊耳3,连接完毕后见图6、图7。
4.设备吊装
吊装工艺选择双机抬吊提升递送法:即使用能力大的起重机为主吊车,吊装设备的上部,使用能力较小的起重机为溜尾吊车,吊装设备的下部,两台起重机先将设备抬起,主吊车负责提升设备,溜尾吊车负责递送,逐渐将设备由平卧状态过渡到垂直状态,待设备达到直立状态后,溜尾吊车摘钩,主吊车回转,将设备安装在基础上,找正后,固定,摘钩,完成吊装工作。吊装就位见图8,在该直立状态下,保证主吊机械的吊钩10的垂线与第一组主吊耳和第二组主吊耳的垂直距离为均为D。
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不限于以上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多种变形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与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改进和等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吊耳、主吊点系统和溜尾吊点系统;
所述设备吊耳包括主吊耳和溜尾吊耳,主吊耳和溜尾吊耳均以两个吊耳为一组对称地焊接于所述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的两侧;所述主吊耳包括两组吊耳,第一组主吊耳和第二组主吊耳分别布置在所述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头部区域和中部区域;所述溜尾吊耳包括一组吊耳,焊接于所述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尾部区域;
所述主吊点系统包括主吊机械、吊装梁、第一主吊钢丝绳和第二主吊钢丝绳;吊装梁两个端部均设置有上孔和下孔,第一主吊钢丝绳一端连接主吊机械的吊钩,另一端连接吊装梁的上孔;第二主吊钢丝绳中部绕过吊装梁下孔,一端连接第一组主吊耳,另一端连接第二组主吊耳;
所述溜尾吊点系统包括溜尾机械、支撑梁、第一溜尾钢丝绳和第二溜尾钢丝绳;支撑梁上部对称地设置有两个支撑梁平衡吊耳,支撑梁两个端部均设置有卡槽;第一溜尾钢丝绳的一端连接溜尾机械的吊钩,另一端连接支撑梁平衡吊耳;第二溜尾钢丝绳的一端连接溜尾机械的吊钩,另一端连接溜尾吊耳,第二溜尾钢丝绳的中部穿过支撑梁的卡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吊耳和溜尾吊耳均为管轴式吊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水平放置时,第二组主吊耳的在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表面的布置高度高于第一组主吊耳的布置高度。
CN201821167875.0U 2018-07-23 2018-07-23 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的吊装装置 Active CN2085320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67875.0U CN208532009U (zh) 2018-07-23 2018-07-23 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的吊装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67875.0U CN208532009U (zh) 2018-07-23 2018-07-23 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的吊装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32009U true CN208532009U (zh) 2019-02-22

Family

ID=65384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67875.0U Active CN208532009U (zh) 2018-07-23 2018-07-23 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的吊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3200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73358A (zh) * 2020-12-21 2021-03-30 西安航天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细长薄壁金属壳体直立起吊的装置
CN112960529A (zh) * 2021-04-12 2021-06-15 山东海湾吊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细长薄壁设备的溜尾机构和溜尾方法
CN113996882A (zh) * 2021-09-30 2022-02-01 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四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塔设备及附塔管线安装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73358A (zh) * 2020-12-21 2021-03-30 西安航天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细长薄壁金属壳体直立起吊的装置
CN112960529A (zh) * 2021-04-12 2021-06-15 山东海湾吊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细长薄壁设备的溜尾机构和溜尾方法
CN113996882A (zh) * 2021-09-30 2022-02-01 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四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塔设备及附塔管线安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532009U (zh) 重型薄壁细长类设备的吊装装置
CN202346637U (zh) 双平臂自旋自升座地抱杆
CN204917648U (zh) 一种汽轮机转子起吊工具
CN105060125B (zh) 高塔架缆机结构及其拆除方法
CN202214131U (zh) 三点式吊梁
CN103708360B (zh) 动臂塔机及其标准节引进系统和标准节引进方法
CN206088728U (zh) 一种新型大型试车吊架
CN205275004U (zh) 自动平衡式吊梁
CN106629421A (zh) 一种具有一体式吊臂的动臂塔吊
CN104129730B (zh) 一种变压器和jp柜拆装吊具
CN206680062U (zh) 一种预制构件吊装工具
CN203699679U (zh) 一种吊装线材卷的吊具
CN202558444U (zh) 压力钢管吊装平衡梁装置
CN212712478U (zh) 一种塔式起重机的起重臂和平衡臂的拆卸装置
CN211998569U (zh) 一种能够调整角度的大型起重设备
CN203187370U (zh) 内桅杆抬吊装置
CN103397772B (zh) 一种吊篮配重支撑结构
CN106861882A (zh) 建筑物内球磨机倒运吊装的方法
CN205555924U (zh) 用于高空拆卸塔式起重机的系统装置
CN206615940U (zh) 一种具有一体式吊臂的动臂塔吊
CN205226226U (zh) 一种配重空间可调的大型试车吊架
CN206219042U (zh) 超长库板吊卸装置
CN104085796B (zh) 大弯曲半径滚动式吊索保护装置
CN220906934U (zh) 一种用于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跨越式吊装工装
CN211594755U (zh) 一种厂房梁下设备检修用吊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