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22556U - 电感器 - Google Patents

电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22556U
CN208422556U CN201820278269.XU CN201820278269U CN208422556U CN 208422556 U CN208422556 U CN 208422556U CN 201820278269 U CN201820278269 U CN 201820278269U CN 208422556 U CN208422556 U CN 2084225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part
inductor
cable
axle portion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7826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矢淳
田中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225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225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7Ca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of signal type inductors or transformers with electronic circuits, e.g. mounting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06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 or spacing of turns of the winding(s), e.g. to produce desired self-resonan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所希望的特性的电感器。电感器(10)具有磁芯(20)、一对端子电极(40)以及线缆(50)。磁芯(20)具有轴部(21)和轴部(21)的两端的一对支承部(22)。轴部(21)形成为长方体状。一对支承部(22)与轴部(21)的两端连接。支承部(22)将轴部21支承得与安装对象(电路基板)平行。一对支承部(22)与轴部(21)一体形成。端子电极(40)形成于各支承部(22)。线缆(50)卷绕于轴部(21)。线缆(50)的两端部分别与端子电极(40)连接。该附图标记(10)是绕线型电感器。本实施方式的附图标记(10)具有针对频率为3.6GHz的输入信号显示500Ω以上的阻抗值的电特性。

Description

电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卷绕于磁芯的线缆的电感器。
背景技术
以往,电感器搭载于各种电子设备。绕线型电感器具有磁芯和卷绕于磁芯的线缆(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5606号公报
然而,随着移动电话机等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发展,对于搭载于像这样的电子设备的电感器也被要求小型化。电感器的小型化可能影响该电感器的特性,而得不到所希望的特性。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即使小型化也能确保电感值、即电感值的取得效率高的电感器,但若增大电感值,则自谐振频率(SRF:SelfResonance Frequency)降低。电感器在比自谐振频率高的频率下,不作为感应性元件发挥功能,而作为电容性元件发挥作用。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那样的现有技术的延长线上,在高频下,难以获得高的阻抗值。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用新型者们经专心研究,完成了本申请公开的电感器。
解决上述课题的电感器具有:磁芯,其具有柱状的轴部和所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端子电极,其在所述一对支承部分别设置;以及线缆,其卷绕于所述轴部,且两端部分别与所述一对支承部的端子电极连接,所述电感器针对频率为3.6GHz的输入信号显示500Ω以上的阻抗值。
所述电感器优选为,在与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平行于供所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的方向上,包括所述端子电极在内的宽度尺寸为0.36mm以下。
所述电感器优选为,在与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平行于供所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的方向上,包括所述端子电极在内的宽度尺寸为0.33mm以下。
所述电感器优选为,在与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平行于供所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的方向上,包括所述端子电极在内的宽度尺寸为0.30mm以下。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轴部的与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截面面积在所述支承部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截面面积的 35~75%的范围内。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轴部的截面面积在所述支承部的截面面积的40~70%的范围内。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轴部的截面面积在所述支承部的截面面积的45~65%的范围内。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轴部的截面面积在所述支承部的截面面积的50~60%的范围内。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轴部的截面面积为所述支承部的截面面积的55%。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显示40nH~70nH的范围内的电感值。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显示60nH的电感值。
此外,这里所说的电感值意味着频率10MHz的输入信号中的电感值。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针对频率为1.0GHz的输入信号显示300Ω以上的阻抗值。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针对频率为1.5GHz的输入信号显示400 Ω以上的阻抗值。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针对频率为2.0GHz的输入信号显示450 Ω以上的阻抗值。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针对频率为4.0GHz的输入信号显示500Ω以上的阻抗值。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自谐振频率为3.0GHz以上。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自谐振频率为3.2GHz以上。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自谐振频率为3.4GHz以上。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自谐振频率为3.6GHz以上。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在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上,存在所述线缆的相邻匝的间隔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0.5倍以上的部分。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在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上,存在所述线缆的相邻匝的间隔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1倍以上的部分。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在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上,存在所述线缆的相邻的匝的间隔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2倍以上的部分。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与所述支承部相邻的所述线缆和所述支承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5倍以下。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与所述支承部相邻的所述线缆和所述支承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4倍以下。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与所述支承部相邻的所述线缆和所述支承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3倍以下。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端子电极包括:底面部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支承部的底面;和端面部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支承部的端面,且与所述底面部电极连续,所述端面部电极的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比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高。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端面部电极的上端为向上侧凸出的弧状。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端面部电极的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与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之比为1.1以上。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端面部电极的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与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之比为1.2以上。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端面部电极的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与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之比为1.3以上。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端子电极还包括侧面部电极,所述侧面部电极形成于所述支承部的侧面,且与所述底面部电极连续,所述侧面部电极形成为从所述一对支承部的相互的对置面朝向所述端面而高度逐渐增大。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线缆的直径在14~20μm的范围内。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线缆的直径在15~17μm的范围内。
在所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线缆的直径为16μm。
另外,公开的电感器具有:磁芯,其具有柱状的轴部和所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端子电极,其在所述一对支承部分别设置;以及线缆,其卷绕于所述轴部,且两端部分别与所述一对支承部的端子电极连接,所述轴部的截面面积为所述支承部的截面面积的55%,所述电感器针对频率为3.6GHz的输入信号显示500Ω以上的阻抗值,与所述支承部相邻的所述线缆和所述支承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3倍以下。
另外,公开的电感器具有:磁芯,其具有柱状的轴部和所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端子电极,其在所述一对支承部分别设置;以及线缆,其卷绕于所述轴部,且两端部分别与所述一对支承部的端子电极连接,所述端子电极包括:底面部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支承部的底面;和端面部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支承部的端面,且与所述底面部电极连续,所述端面部电极的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比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高,所述端面部电极的上端形成为向上侧凸出的弧状,并且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与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之比为1.2以上,所述线缆的直径为16μm,自谐振频率为3.6GHz以上。
另外,公开的电感器具有:磁芯,其具有柱状的轴部和所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端子电极,其在所述一对支承部分别设置;以及线缆,其卷绕于所述轴部,且两端部分别与所述一对支承部的端子电极连接,在与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平行于供所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电感器的包括所述端子电极在内的宽度尺寸为0.30mm以下,所述电感器显示60nH的电感值,在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上,存在所述线缆的相邻匝的间隔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2倍以上的部分。
另外,公开的电感器具有:具有:磁芯,其具有柱状的轴部和所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端子电极,其在所述一对支承部分别设置;以及线缆,其卷绕于所述轴部,且两端部分别与所述一对支承部的端子电极连接,所述端子电极包括:底面部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支承部的底面;和端面部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支承部的端面,且与所述底面部电极连续,所述端面部电极的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高于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所述端面部电极的上端为向上侧凸出的弧状,并且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与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之比为1.2以上,在与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平行于供所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电感器的包括所述端子电极在内的宽度尺寸为0.30mm以下,所述轴部的截面面积为所述支承部的截面面积的55%,所述电感器显示60nH的电感值,针对频率为3.6GHz的输入信号显示500Ω以上的阻抗值,自谐振频率为3.6GHz以上,在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上,存在所述线缆的相邻匝的间隔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2倍以上的部分,与所述支承部相邻的所述线缆和所述支承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3倍以下,所述线缆的直径为16μm。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具有所希望的特性的电感器。
附图说明
图1A是电感器的主视图,图1B是电感器的端面图。
图2是电感器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对磁芯的截面进行说明的概略立体图。
图4A、图4B是形成端子电极的工序的概略图。
图5是电感器的频率-阻抗特性图。
图6是示出变形例的磁芯的概略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感器;20…磁芯;21…轴部;22…支承部;40…端子电极; 41…底面部电极;42…端面部电极;50…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为了便于理解,附图中有时放大示出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尺寸比率有时与实际尺寸或者其它附图中的尺寸不同。
图1A、图1B以及图2所示的电感器10,例如是安装于电路基板等的表面安装型电感器。
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具有磁芯20、一对端子电极40以及线缆 50。磁芯20具有轴部21和一对支承部22。轴部21形成为长方体状。一对支承部22从轴部21的两端沿与轴部21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支承部22将轴部21支承得与安装对象(电路基板)平行。一对支承部22与轴部21一体形成。
端子电极40形成于各支承部22。线缆50卷绕于轴部21。另外,线缆50卷绕于轴部21,且相对于轴部21形成单一的层。线缆50的两端部分别与端子电极40连接。该电感器10是绕线型电感器。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具有针对频率为3.6GHz的输入信号、阻抗值为500Ω以上的电特性。
电感器10的阻抗值优选在1.0GHz的频率时为300Ω以上。另外,阻抗值优选在1.5GHz的频率时为400Ω以上,更加优选在2.0GHz的频率时为450Ω以上,进一步优选在4.0GHz的频率时为500Ω以上。这样,通过在特定的频率下确保一定值以上的阻抗值,能够在该频率下,实现消除噪声(扼流)、谐振(带通)、阻抗匹配等。
这样的电感器10的电感值优选为40~70nH。若为40nH以上的电感值,则能够确保一定值以上的阻抗值。另外,若为70nH以下的电感值,则能够获得较高的自谐振频率(SRF)。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感器10的电感值,例如为60nH。此外,电感值是在频率为10MHz的输入信号时的值。
电感器10优选为3.0GHz以上的自谐振频率(SRF),更加优选为 3.2GHz以上的SRF,进一步更加优选为3.4GHz以上的SRF。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具有3.6GHz以上的SRF。由此,能够确保高频带下的作为电感器的功能。
电感器10概略地形成为长方体状。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长方体状”包括角部、棱线部被倒角的长方体、角部、棱线部被形成圆角的长方体。另外,可以在主面和侧面的局部或者整体形成有凹凸等。另外,在“长方体状”中,对置的面未必需要完全平行,可以有些倾斜。
在本说明书中,将轴部21延伸的方向定义为“长度方向Ld(第一方向)”,将与“长度方向Ld”正交的方向中图1A和图1B的上下方向定义为“高度方向(厚度方向)Td”,将与“长度方向Ld”和“高度方向Td”都正交的方向(图1B的左右方向)定义为“宽度方向Wd”。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宽度方向”是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平行于电路基板、即在将电感器10安装于电路基板时供端子电极40安装的电路基板的方向。
在电感器10中,长度方向Ld上的大小(长度尺寸L1)优选大于 0mm且在1.0mm以下。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的长度尺寸L1,例如为0.7mm。
另外,在电感器10中,宽度方向Wd上的大小(宽度尺寸W1)优选大于0mm且在0.6mm以下。另外,宽度尺寸W1优选为0.36mm以下,更加优选为0.33mm以下。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的宽度尺寸W1 例如为0.3mm。
另外,在电感器10中,高度方向Td上的大小(高度尺寸T1)优选为大于0mm且在0.8mm以下。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的高度尺寸 T1例如为0.5mm。
如图2所示,轴部21形成为沿长度方向Ld延伸的长方体状。一对支承部22形成为在长度方向Ld上较薄的板状。一对支承部22形成为相对于宽度方向Wd在高度方向Td上较长的长方体状。
一对支承部22形成为朝向高度方向Td和宽度方向Wd在轴部21 的周围突出。具体而言,从长度方向Ld观察时的各支承部22的平面形状形成为相对于轴部21向高度方向Td和宽度方向Wd突出。
各支承部22具有:内表面31和端面32,它们在长度方向Ld上相对置;一对侧面33、34,它们在宽度方向Wd上相对置;上表面和底面 36,它们在高度方向Td上相对置。一方支承部22的内表面31与另一方支承部22的内表面31相对置。此外,如图示所示,在本说明书中,“底面”意味着在将电感器向电路基板安装时、电感器的与电路基板对置的面。特别是,支承部的底面意味着在两侧的支承部都形成有端子电极的一侧的面。另外,“端面”意味着支承部中朝向与轴部相反一侧的面。进而“侧面”意味着与底面和端面邻接的面。
能够使用磁性材料(例如,镍(Ni)-锌(Zn)系铁氧体、锰(Mn) -Zn系铁氧体)、氧化铝、金属磁性体等作为磁芯20的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粉末进行成型和烧结来获得磁芯20。
如图3所示,轴部21的与轴向(长度方向Ld)正交的截面21a的面积优选相对于支承部22的与该轴向正交的截面22a的面积,在 35~75%的范围内,更加优选在40~70%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 45~65%的范围内,更加优选在50~60%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21的截面21a的面积为支承部22的截面22a的面积的约55%。
这样,通过将轴部21的截面面积相对于支承部22的截面面积的比率设定在规定范围内,由此在与长度方向Ld正交的方向(宽度方向 Wd、高度方向Td)上,使用从支承部22的端部至轴部21的空间,来提高电感器10(磁芯20)的设计自由度。例如,使轴部21的截面面积相对于支承部22的截面面积的比率大于一定比例,由此磁芯20的强度提高,并且,通过磁芯20的磁通的饱和量提高,由此能够抑制特性的降低。另一方面,若轴部21的截面面积相对于支承部22的截面面积的比率较大,则卷绕于磁芯20的线缆50有可能从支承部22的端部突出。
另外,作为设计的自由度,能够设定轴部21相对于支承部22的位置。根据轴部21的位置,能够设定电感器10的特性。例如,若增高轴部21,则在安装有电感器10的电路基板的配线、焊盘与线缆50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的电容值能够减小,能够提高自谐振频率。另一方面,若降低轴部21,则在比轴部21靠上方,一对支承部22中相对置的内表面 31的面积增大,因此在一对支承部22之间容易形成磁通。因此,能够设定所希望的电感值,获得较高的阻抗值。
端子电极40具有在支承部22的底面36形成的底面部电极41。底面部电极41形成于支承部22的底面36整体。
另外,端子电极40具有在支承部22的端面32形成的端面部电极 42。端面部电极42形成为覆盖支承部22的端面32的一部分(下侧部分)。端面部电极42形成为从底面部电极41连续。如图1B所示,在支承部22的端面32,端面部电极4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42a形成得高于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42b。另外,端面部电极42形成为其上端42c 向上侧凸出的大致弧状。
端面部电极42的中央部42a的高度Ta与端部42b的高度Tb之比优选为1.1以上,高度比更加优选为1.2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高度比为1.3以上。此外,端面部电极42的高度是从端面32侧观察,从底面部电极41的表面(下端)沿高度方向Td测定的至端面部电极42的端部(上端)的长度。另外,特别是,端部42b的高度Tb是端面32 的平面部分处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高度。在图1B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端面32中的平面部分的端部。磁芯20被实施倒角,使外表面(角部、棱线部)具有曲面状的圆角。倒角例如通过滚筒研磨实施。在曲面状的部分,由于下端的位置变动,因此端面部电极42的高度容易产生波动。因此,将端面部电极42的端部42b设为端面32中的平面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此外,在端面32的平面部分的端部不明确的情况下,在图1B中,将端部42b设定为从支承部22的侧面33、34向内侧50μm 的部位。
在电感器10中,有关宽度尺寸W1和高度尺寸T1,优选为宽度尺寸W1小于高度尺寸T1(W1<T1)。由于能够相对于一定的安装面积,将端面部电极42的高度设定得更高,因此能够提高固定力。
如图1B所示,端子电极40具有形成于支承部22的侧面33、34的侧面部电极43。如图1A所示,侧面部电极43形成为覆盖支承部22的侧面33的一部分(下侧部分)。侧面部电极43形成为从底面部电极41 和端面部电极42连续。侧面部电极43形成为从一对支承部22的相互的对置面(内表面31)朝向端面32逐渐变高,即,以支承部22的侧面 33中的端子电极40的上边倾斜的形态形成。此外,在图1A中,示出侧面33中的侧面部电极43,但图1B所示的侧面34中的侧面部电极也同样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电极40包括金属层和该金属层的表面的镀敷层。作为金属层,例如是银(Ag),作为镀敷层,例如是镀锡(Sn)。此外,可以使用铜(Cu)等金属以及镍(Ni)-铬(Cr)、Ni-铜(Cu) 等合金作为金属层。另外,还可以使用镀Ni、两种以上的镀敷作为镀敷层。
端子电极40,例如通过导电膏的涂敷烧结和镀敷形成。
图4A和图4B示出形成端子电极40的工序的一例。
首先,如图4A所示,在保持夹具100保持磁芯20。在保持夹具100 形成有将磁芯20的轴向相对于保持夹具100的下表面101倾斜保持的保持凹部102。在存积槽110存积有导电膏120。
导电膏120例如为银(Ag)膏。在该导电膏120中浸渍磁芯20的支承部22的底面36。在该工序中,导电膏120相对于支承部22的侧面33、34以及端面32附着为与附着于底面36的导电膏连续。此外,此时附着于端面32的导电膏120的上端为直线。
接下来,如图4B所示,将磁芯20配置为支承部22的底面36朝上。例如,通过调整导电膏120的粘度,附着于端面32的导电膏120从以双点划线示出的位置沿端面32下移。通过这样的下移,导电膏120的下端120a成为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最低的形状。在该状态下,使导电膏120干燥。同样地,使导电膏120附着于支承部22,使导电膏120 干燥。进而,将导电膏烧结于磁芯20,形成电极膜。继而,在电极膜的表面,例如利用电镀法形成镀膜,获得图1A和图1B所示的端子电极 40。
线缆50卷绕于轴部21。线缆50的两端部分别与端子电极40电连接。线缆50与端子电极40的连接,例如能够使用钎焊。
线缆50包括例如具有圆形状截面的芯线和覆盖芯线的表面的包覆材料。作为芯线的材料,例如,能够以Cu、Ag等导电性材料为主要成分。例如能够使用聚氨酯、聚酯等绝缘材料作为包覆材料的材料。线缆 50的直径例如优选为从14μm至20μm的范围内,更加优选为从15μm 至17μ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50的直径约为16μm。线缆 50的直径大于一定值,由此能够抑制电阻成分的增大,线缆50的直径小于一定值,由此能够抑制线缆从磁芯20的外形突出。
如图1A所示,线缆50具有:绕线部51,其卷绕于轴部21;连接部52,其与端子电极40连接;以及过渡部53,其架设于连接部52与绕线部51之间。连接部52与端子电极40中的形成于支承部22的底面 36的底面部电极41连接。
绕线部51在轴部21的轴向上,至少具有一处互为相邻的线缆50 之间的距离为规定值以上的部分。规定值例如优选设定为线缆50的直径的0.5倍以上,更加优选设定为线缆50的直径的1倍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A中,用箭头示出的绕线间的距离La为线缆50的直径的2倍以上的距离。即,本实施方式的绕线部51至少具有一处互为相邻的线缆50之间的距离为线缆50的直径的2倍以上的部位。
在绕线部51中,在轴部21的轴向上相邻的匝之间产生寄生电容。寄生电容的电容值根据线缆50中相邻的两匝之间的距离决定。因此,通过增大相邻的线缆50的距离,能够减小寄生电容的电容值,即减小寄生电容的影响,能够抑制自谐振频率(SRF)的降低。
线缆50从两支承部22离开地卷绕于轴部21。即,绕线部51的两端部51a、51b离开磁芯20的支承部22。绕线部51的两端部51a、51b 与支承部22之间的距离Lb例如优选为线缆50的直径的5倍以下,更加优选为4倍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22与线缆50之间的距离Lb为3倍以下。
绕线部51的两端部51a、51b与支承部22之间的距离影响过渡部 53的长度。过渡部53对连接于在支承部22形成的端子电极40中的底面部电极41的连接部52与绕线部51之间进行连接。因此,若绕线部 51的端部51a、51b远离支承部22,则过渡部53的长度变长,离开支承部22和轴部21。在该情况下,担心过渡部53受损或线缆50断线。另外,还担心因过渡部53使得线缆50的卷绕松弛,线缆50从支承部 22的端部突出,导致线缆50受损。通过设定绕线部51的端部51a、51b 与支承部22之间的距离,来抑制这些不良发生。
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还具有盖部件60。
盖部件60涂敷于轴部21的上表面和支承部22的上表面,并覆盖卷绕于轴部21的线缆50。盖部件60的上表面60a为平面。例如,能够使用环氧类树脂,作为盖部件60的材料。
有关盖部件60,例如在将电感器10向电路基板安装时,能够可靠地实施由吸嘴的吸附。另外,盖部件60防止在由吸嘴吸附时线缆50受到损伤。此外,通过对盖部件60使用磁性材料,能够提高电感器10的电感值(L值)。另一方面,通过对盖部件60使用非磁性材料,能够减小磁损耗,提高Q值。
接下来,对上述电感器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5示出频率-阻抗特性图。在图5中,实线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的特性,单点划线表示比较例的电感器的特性。
比较例的电感器是使用与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的磁芯20相同大小和形状的磁芯、紧密地卷绕与本实施方式的线缆50相同粗细的线缆而成的电感器。即,比较例的电感器在磁芯的轴部,具有由沿该轴部的轴向邻接卷绕的线缆形成的绕线部。而且,该比较例的电感器的电感值例如为560nH,自谐振频率(SRF)为1.5GHz以下。
有关该比较例的电感器,频率越高,阻抗值越低。一般而言,在高于自谐振频率(SRF)的频率下,绕线型的电感器主要作为电容性元件发挥作用。因此,如比较例的电感器(SRF:1.5GHz)中所示,阻抗值降低。
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在1.5GHz以上的频率下,显示 400Ω以上的阻抗值。另外,在2.0GHz以上的频率下,显示500Ω以上的阻抗值。这与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的自谐振频率(SRF)为3.6GHz 的情况相匹配。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的端子电极40包括形成于磁芯20 (支承部22)的端面32的端面部电极42。该端面部电极4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42a高于端面32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42b。由此,与中央部42a的高度和端部42b的高度相同的情况相比,端面部电极42的表面积增加。该表面积的增加使与电路基板的连接稳固,即提高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固定力。因此,在被实施了小型化的电感器10中,能够相对于安装对象的电路基板获得足够的固定力。另外,端面部电极42的上端42c为向上侧凸出的弧状。将上端42c设定为弧状,由此能够进一步扩大端子电极40的表面积。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端子电极40在确保电感器10的电感值方面有效。即,因线缆50而在磁芯20的轴部21产生的磁通形成为从轴部21 经由一方支承部22-空中-另一方支承部22返回轴部21。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中,由于磁通容易从支承部22的侧面33、34的大部分、侧面33、34与端面32之间的棱线部分通过,因此抑制磁通密度的降低。磁通密度的降低会降低电感值,因此得不到所希望的电感值(与磁芯的设计值对应的电感值)。故而,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能够抑制磁通密度的降低,获得所希望的电感值。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效果。
(1)电感器10具有磁芯20、一对端子电极40以及线缆50。磁芯20具有轴部21和一对支承部22。轴部21形成为长方体状。一对支承部22与轴部21的两端连接。支承部22将轴部21支承得与安装对象(电路基板)平行。一对支承部22与轴部21一体形成。
端子电极40形成于各支承部22。线缆50卷绕于轴部21。另外,线缆50卷绕于轴部21,相对于轴部21形成单一的层。线缆50的两端部分别与端子电极40连接。该电感器10为绕线型电感器。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具有在3.6GHz的频率下阻抗值为500Ω以上的电特性。这样,能够提供在高频下显示所希望的阻抗值的电感器10。
(2)端子电极40包括形成于支承部22的端面32的端面部电极42。该端面部电极4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42a高于端面32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42b。该端面部电极42增加端子电极40的表面的面积。该表面积的增加使与电路基板的连接稳固,即提高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固定力。因此,在被实施了小型化的电感器10中,能够相对于安装对象的电路基板获得足够的固定力。另外,端面部电极42的上端42c是向上侧凸出的弧状。将上端42c设为弧状,由此能够进一步扩大端子电极40的表面积。
(3)端子电极40具有覆盖支承部22的侧面33、34的下端的侧面部电极43。因线缆50而在磁芯20的轴部21产生的磁通形成为从轴部 21经由一方支承部22-空中-另一方支承部22返回轴部21。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中,磁通容易从支承部22的侧面33、34的大部分、侧面33、34与端面32之间的棱线部分通过,因此抑制磁通密度的降低。磁通密度的降低会降低电感值,因此得不到所希望的电感值(与磁芯的设计值相对应的电感值)。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能够抑制磁通密度的降低,获得所希望的电感值。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施。
·针对上述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地变更图1A等所示的磁芯20的形状。
图6所示的磁芯200具有长方体状的轴部201和轴部201的两端部的支承部202。支承部202形成为与轴部201相同的宽度,并且,形成为相对于轴部201向上方和下方伸出。即,该磁芯200的侧面形成为H 字状。此外,图6所示的磁芯200为一例,轴部201与支承部202的形状能够适当地变更。
·针对上述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地变更图1A所示的盖部件60的形状。例如,可以形成为覆盖支承部22之间、轴部21的上部的线缆50。另外,也可以形成为覆盖线缆50的绕线部51整体。此外,还可以省略盖部件60。
·针对上述实施方式,针对频率为3.6GHz的输入信号显示500Ω以上的阻抗值的电感器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的结构。基于由作为各方式记载的各结构所给予的对电感器的特性的影响,能够通过对电感器10的结构适当地进行变更、取舍选择、组合而获得上述特性。

Claims (38)

1.一种电感器,其中,具有:
磁芯,其具有柱状的轴部和所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
端子电极,其分别设置在所述一对支承部;以及
线缆,其卷绕于所述轴部,且两端部分别与所述一对支承部的端子电极连接,
所述电感器针对频率为3.6GHz的输入信号显示500Ω以上的阻抗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在与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平行于供所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电感器的包括所述端子电极在内的宽度尺寸为0.36m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在与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平行于供所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电感器的包括所述端子电极在内的宽度尺寸为0.33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在与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平行于供所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电感器的包括所述端子电极在内的宽度尺寸为0.30m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所述轴部的与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截面面积在所述支承部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截面面积的35~75%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所述轴部的截面面积在所述支承部的截面面积的40~70%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所述轴部的截面面积在所述支承部的截面面积的45~65%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所述轴部的截面面积在所述支承部的截面面积的50~60%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所述轴部的截面面积为所述支承部的截面面积的5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显示40nH~70nH的范围内的电感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显示60nH的电感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针对频率为1.0GHz的输入信号显示300Ω以上的阻抗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针对频率为1.5GHz的输入信号显示400Ω以上的阻抗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针对频率为2.0GHz的输入信号显示450Ω以上的阻抗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针对频率为4.0GHz的输入信号显示500Ω以上的阻抗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自谐振频率为3.0GHz以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自谐振频率为3.2GHz以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自谐振频率为3.4GHz以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自谐振频率为3.6GHz以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在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上,存在所述线缆的相邻匝的间隔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0.5倍以上的部分。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在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上,存在所述线缆的相邻匝的间隔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1倍以上的部分。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在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上,存在所述线缆的相邻匝的间隔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2倍以上的部分。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与所述支承部相邻的所述线缆和所述支承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5倍以下。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与所述支承部相邻的所述线缆和所述支承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4倍以下。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与所述支承部相邻的所述线缆和所述支承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3倍以下。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所述端子电极包括:底面部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支承部的底面;和端面部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支承部的端面,且与所述底面部电极连续,
所述端面部电极的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比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高。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所述端面部电极的上端为向上侧凸出的弧状。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所述端面部电极的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与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之比为1.1以上。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所述端面部电极的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与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之比为1.2以上。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所述端面部电极的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与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之比为1.3以上。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所述端子电极还包括侧面部电极,所述侧面部电极形成于所述支承部的侧面,且与所述底面部电极连续,
所述侧面部电极形成为从所述一对支承部的相互的对置面朝向所述端面而高度逐渐增大。
32.根据权利要求1~3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所述线缆的直径在14~20μm的范围内。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所述线缆的直径在15~17μm的范围内。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所述线缆的直径为16μm。
35.一种电感器,其中,具有:
磁芯,其具有柱状的轴部和所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
端子电极,其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支承部;以及
线缆,其卷绕于所述轴部,且两端部分别与所述一对支承部的端子电极连接,
所述轴部的截面面积为所述支承部的截面面积的55%,
所述电感器针对频率为3.6GHz的输入信号显示500Ω以上的阻抗值,
与所述支承部相邻的所述线缆和所述支承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3倍以下。
36.一种电感器,其中,具有,
磁芯,其具有柱状的轴部和所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
端子电极,其分别设置在所述一对支承部;以及
线缆,其卷绕于所述轴部,且两端部分别与所述一对支承部的端子电极连接,
所述端子电极包括:底面部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支承部的底面;和端面部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支承部的端面,且与所述底面部电极连续,所述端面部电极的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比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高,所述端面部电极的上端形成为向上侧凸出的弧状,并且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与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之比为1.2以上,
所述线缆的直径为16μm,
自谐振频率为3.6GHz以上。
37.一种电感器,其中,具有:
磁芯,其具有柱状的轴部和所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
端子电极,其分别设置在所述一对支承部;以及
线缆,其卷绕于所述轴部,且两端部分别与所述一对支承部的端子电极连接,
在与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平行于供所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电感器的包括所述端子电极在内的宽度尺寸为0.30mm以下,
所述电感器显示60nH的电感值,
在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上,存在所述线缆的相邻匝的间隔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2倍以上的部分。
38.一种电感器,其中,具有:
磁芯,其具有柱状的轴部和所述轴部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
端子电极,其分别设置在所述一对支承部;以及
线缆,其卷绕于所述轴部,且两端部分别与所述一对支承部的端子电极连接,
所述端子电极包括:底面部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支承部的底面;和端面部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支承部的端面,且与所述底面部电极连续,所述端面部电极的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高于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所述端面部电极的上端为向上侧凸出的弧状,并且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与在所述端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之比为1.2以上,
在与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平行于供所述端子电极安装的电路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电感器的包括所述端子电极在内的宽度尺寸为0.30mm以下,
所述轴部的截面面积为所述支承部的截面面积的55%,
所述电感器显示60nH的电感值,
针对频率为3.6GHz的输入信号显示500Ω以上的阻抗值,
自谐振频率为3.6GHz以上,
在所述轴部延伸的第一方向上,存在所述线缆的相邻匝的间隔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2倍以上的部分,
与所述支承部相邻的所述线缆和所述支承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线缆的直径的3倍以下,
所述线缆的直径为16μm。
CN201820278269.XU 2017-02-28 2018-02-27 电感器 Active CN20842255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6602 2017-02-28
JP2017036602A JP2018142644A (ja) 2017-02-28 2017-02-28 インダ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22556U true CN208422556U (zh) 2019-01-22

Family

ID=6324695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51040.5A Pending CN113363051A (zh) 2017-02-28 2018-02-27 电感器
CN201820278269.XU Active CN208422556U (zh) 2017-02-28 2018-02-27 电感器
CN201810161183.3A Active CN108511149B (zh) 2017-02-28 2018-02-27 电感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51040.5A Pending CN113363051A (zh) 2017-02-28 2018-02-27 电感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61183.3A Active CN108511149B (zh) 2017-02-28 2018-02-27 电感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7738B2 (zh)
JP (1) JP2018142644A (zh)
CN (3) CN11336305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69123B2 (ja) * 2017-04-19 2020-03-1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
JP6769386B2 (ja) * 2017-04-25 2020-10-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
KR101983193B1 (ko) * 2017-09-22 2019-05-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JP7088083B2 (ja) * 2019-03-04 2022-06-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コイル部品
JP7159939B2 (ja) 2019-03-26 2022-10-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部品
JP7247779B2 (ja) * 2019-06-21 2023-03-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インダクタ部品
JP7147699B2 (ja) * 2019-07-04 2022-10-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部品
JP2021019088A (ja) * 2019-07-19 2021-02-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90706A (en) * 1981-07-09 1984-12-25 Tdk Corporation Electronic parts
JPS60176517U (ja) * 1984-05-02 1985-11-2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チツプコイル
JPH08306571A (ja) * 1995-05-02 1996-11-22 Taiyo Yuden Co Ltd チップ状インダクタ及びインダクタ・アレイの製造方法
TW342506B (en) * 1996-10-11 1998-10-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Inductance device and wireless terminal equipment
JP3091142B2 (ja) * 1996-10-31 2000-09-25 京セラ株式会社 角型チップインダクタ
JP3824284B2 (ja) * 1996-12-25 2006-09-20 Tdk株式会社 チップインダクタ
JP3352950B2 (ja) * 1998-07-13 2002-12-03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チップインダクタ
JP2005005606A (ja) 2003-06-13 2005-01-06 Tdk Corp 巻線型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US7119635B2 (en) * 2003-08-29 2006-10-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onic component
JP4630620B2 (ja) * 2004-09-30 2011-02-09 中紀精機株式会社 ノイズ除去デバイス
JP2007115761A (ja) * 2005-10-18 2007-05-10 Murata Mfg Co Ltd 巻線型コイル及びその巻線方法
JP5141659B2 (ja) * 2009-10-09 2013-02-13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219088A (ja) * 2012-04-04 2013-10-24 Koa Corp 巻線型コイル
JP2016054262A (ja) * 2014-09-04 2016-04-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多端子巻線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980125B (zh) * 2015-07-07 2017-10-13 北京工业大学 采用负阻结构的宽频带、高q值、可调谐的有源电感
CN205656934U (zh) * 2015-10-30 2016-10-19 线艺公司 可表面安装的电感部件
JP6695136B2 (ja) * 2015-12-11 2020-05-2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インダ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11149A (zh) 2018-09-07
JP2018142644A (ja) 2018-09-13
CN113363051A (zh) 2021-09-07
US10867738B2 (en) 2020-12-15
US20180247751A1 (en) 2018-08-30
CN108511149B (zh) 2021-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422556U (zh) 电感器
CN208478053U (zh) 电感器
CN208061766U (zh) 电感器部件
CN208622526U (zh) 电感器部件
CN208061765U (zh) 电感器部件
KR102127811B1 (ko) 적층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08240438U (zh) 电感器部件
KR101994730B1 (ko) 인덕터
CN103578708A (zh) 用于功率感应器的磁性模块、功率感应器及其制造方法
KR102130672B1 (ko) 적층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060045548A (ko)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143005B1 (ko) 인덕터 및 그 실장 기판
KR101963290B1 (ko) 코일 부품
US20210174997A1 (en) Laminated electronic component
CN209328655U (zh) 电感部件
CN211507262U (zh) 绕线型电感部件
CN212542075U (zh) 电感器部件
JP2023044376A (ja) インダクタ部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