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12012U - 自行车的车首及其竖管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的车首及其竖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12012U
CN208412012U CN201820903568.8U CN201820903568U CN208412012U CN 208412012 U CN208412012 U CN 208412012U CN 201820903568 U CN201820903568 U CN 201820903568U CN 208412012 U CN208412012 U CN 2084120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tical tube
folder
tube
hole
bicy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0356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马克
古弘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120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120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18Connections between forks and handlebars or handlebar 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1/0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 B62J11/1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 B62J11/13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chanical cab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一种自行车的车首包含有一竖管、一车架、一前叉、一迫紧元件及至少一管线,该竖管具有一容置空间及一结合孔连通该容置空间;该车架的头管具有一顶部及一底部,该顶部具有一上通孔,而该底部具有一下通孔;该前叉穿过该下通孔、该上通孔及该结合孔后与该竖管连接;该迫紧元件设置于该前叉的该转向管中且具有至少一穿槽与该容置空间及该结合孔连通;该管线自该竖管外进入该竖管的容置空间,并通过该穿槽而伸入至该转向管中,且一端与一自行车控制器连接,而另一端与一自行车组件连接,由此达到防止内走线于转向时产生干涉的情形。

Description

自行车的车首及其竖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自行车有关;特别是可以防止过度转向以及内走线于转向时产生干涉情形的自行车的车首及其构件的设计。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行车车架多为中空管状的结构,但其剎车线、变速线等管线的走线一般是固定于自行车车架外部,但上述固定于外部的设计容易造成管线锈蚀,此举不仅使管线寿命减短,且若是于骑乘时因锈蚀而断裂,还可能因此造成使用者于骑乘时的安全疑虑。
因此,为改善上述情形,遂有业者直接于自行车车架上开设多个穿孔,进而使剎车线、变速线等管线可直接通过该等穿孔穿设于自行车车架中来达到内走线的设计,但由于自行车车架的内管管径通常远大于管线的线径,导致前述管线的于车架内的固定效果不佳,便容易因此而产生晃动进而造成骑乘时的噪音。
此外,上述内走线设计的管线于使用者操控自行车车首进行转动时,管线也会被车首一同带动,除可能因此造成管线与车架之间产生摩擦或剪切而导致管线磨损断裂外,管线与车架之间的摩擦力也容易因此造成转向时的干涉,进而造成骑乘时的不顺感与安全疑虑。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车首的相关构件设计,而自行车的车首包含有竖管、垫片以及车架(特别是指头管)以及前叉,由此当使用者操控自行车车首进行转向时,其结构设计可防止内走线产生干涉转向的情形,并可避免使用者过度转向,且具有可延长内走线寿命的效果,且更能使自行车保持外观的完整性与美感。
有鉴于此,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的竖管,该自行车还包含有一车把手、一车架及一前叉;其中,该竖管内设置有一容置空间,且该竖管一端具有一第一夹件与一第二夹件,该第一夹件用以与一第二夹件结合以固定该车把手;此外,该竖管另一端具有一结合孔连通该容置空间。该车架包含一头管,该头管具有一顶部以及一底部,该顶部具有一上通孔,而该底部具有一下通孔。该前叉包含一转向管,且该转向管穿过该下通孔、该上通孔以及该结合孔后与该竖管连接,使该竖管结合于该转向管并位于该头管的顶部,其特征在于,该竖管于该结合孔所在的一侧还具有与该结合孔间隔设置的一连通孔,且该连通孔与该竖管的该容置空间连通。
依据上述构思,该竖管包含有一本体以及一顶盖,该本体上具有该结合孔与该连通孔,该顶盖由该本体上方遮蔽该结合孔,并以一固定螺栓将该顶盖锁固于该本体上,其中,该顶盖朝向该结合孔的内表面与该本体设有该结合孔的部位之间设有一间距,使该顶盖与该本体围设形成该容置空间。
依据上述构思,该顶盖的形状与该本体的形状相配合,且该顶盖的顶面呈现大致上平滑的一低风阻表面。
依据上述构思,该顶盖与该本体的间距不小于3mm。
依据上述构思,该竖管还包含有一迫紧元件设置于该前叉的该转向管中而位于该结合孔内,并藉该固定螺栓与该迫紧元件螺合,使该迫紧元件外径扩张而紧密地固定于该转向管中;其中,该迫紧元件具有至少一穿槽,该穿槽通过该结合孔与该容置空间连通,供一管线由该容置空间经该穿槽后进入该转向管内部。
依据上述构思,该第一夹件设有一第一夹槽,该第一夹件于该第一夹槽处设有一第一内穿线槽;该第二夹件设有一第二夹槽,该第二夹件于该第二夹槽处设有一第二内穿线槽;其中,该第一夹件与该第二夹件对合,使该车把手位于该第一夹槽与该第二夹槽中,且该第一内穿线槽与该第二内穿线槽共同形成一第一线孔,该第一线孔连通该容置空间与该竖管外部,使该管线可自该竖管外部穿过该第一线孔后进入该容置空间。
依据上述构思,该第一夹件的侧边设有至少一第一外穿线槽;该第二夹件的侧边设有至少一第二外穿线槽;其中,该第一夹件与该第二夹件对合,使该第一外穿线槽与该第二外穿线槽共同形成至少一第二线孔,该第二线孔连通该容置空间与该竖管外部,使该管线可自该竖管外部穿过该第二线孔后进入该容置空间。
依据上述构思,该连通孔呈弧形,且该弧形的圆心角不小于45度且不大于135度。
依据上述构思,该连通孔的最大孔宽不小于3mm且不大于30mm。
依据上述构思,该结合孔以及该连通孔的间距不小于0.1mm且不大于30mm。
依据上述构思,该迫紧元件的该穿槽的孔宽不小于2mm且不大于10mm。
此外,为达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有一种自行车的车首包含有一竖管、一车架、一前叉、一迫紧元件及至少一管线。其中,该竖管包含一本体及一顶盖,该本体具有一结合孔以及与该结合孔间隔设置的一连通孔;该顶盖的形状与该本体的形状相配合,并藉一固定螺栓将该顶盖锁固于该本体,且该顶盖与该本体围设形成一容置空间与该结合孔连通;该车架包含一头管,且该头管具有一顶部及一底部,该顶部具有一上通孔,而该底部具有一下通孔;该前叉包含一转向管,该转向管穿过该下通孔、该上通孔以及该结合孔后与该竖管连接,使该竖管结合于该转向管并位于该头管的顶部;该迫紧元件藉该固定螺栓与该迫紧元件螺合设置于该前叉的该转向管中;其中,该迫紧元件具有至少一穿槽,该穿槽与该容置空间及该结合孔连通;该管线自该竖管外进入该竖管的容置空间,并通过该穿槽而伸入至该转向管中,且该管线的一端与一自行车控制器连接,而该管线的另一端与一自行车组件连接。
依据上述构思,该主体还具包含有一第一夹件与第二夹件,该第一夹件于该第一夹槽处设有一第一内穿线槽;该第二夹件设有一第二夹槽,该第二夹件于该第二夹槽处设有一第二内穿线槽;其中,该第一夹件与该第二夹件对合,使该第一内穿线槽与该第二内穿线槽共同形成一第一线孔,该第一线孔连通该容置空间与该竖管外部,使该管线可自该竖管外部穿过该第一线孔后进入该容置空间。
依据上述构思,该主体还具包含有一第一夹件与第二夹件,该第一夹件的侧边设有至少一第一外穿线槽;该第二夹件的侧边设有至少一第二外穿线槽;其中,该第一夹件与该第二夹件对合,使该第一外穿线槽与该第二外穿线槽共同形成至少一第二线孔,该第二线孔连通该容置空间与该竖管外部,使该管线可自该竖管外部穿过该第二线孔后进入该容置空间。
依据上述构思,该自行车还包含至少一垫片,该垫片设置于该竖管与该头管之间,且该垫片具有一第一穿孔,使该转向管穿过该头管以及该垫片的该第一穿孔后与该竖管连接;其中,该垫片还具有至少一第二穿孔,该第二穿孔与该第一穿孔间隔地设置于该垫片,而该第二穿孔连通该车架的该头管与该竖管的该容置空间。
依据上述构思,该竖管具有一第一定位部,而该垫片上具有一第二定位部,用以与该第一定位部结合。
依据上述构思,该垫片上相反于该第二定位部的侧面设有一第三定位部,用以与另一垫片的第二定位部连接。
此外,为达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有另一种自行车的车首包含有一竖管及至少一管线。其中,该竖管包含一本体及一顶盖,该本体具有一结合孔以及与该结合孔间隔设置的一连通孔,其中,该顶盖的形状与该本体的形状相配合,并藉一固定螺栓将该顶盖锁固于该本体,使该顶盖与该本体围设形成的一容置空间与该结合孔连通;此外,该竖管还包含一第一夹件与一第二夹件,该第一夹件的内侧形成有一第一内穿线槽,且该第一夹件的侧边形成有至少一第一外穿线槽;该第二夹件的内侧形成有一第二内穿线槽,且该第二夹件的侧边形成有至少一第二外穿线槽;该第一内穿线槽与该第二内穿线槽对合形成一第一线孔,且该第一外穿线槽与该第二外穿线槽对合形成一第二线孔;该管线可由该竖管外部穿过该第一线孔进入该容置空间,再由该第二线孔穿出至该竖管外部,且该管线的一端与一自行车控制器连接,该管线的另一端与一自行车组件连接。
如此一来,通过上述的设计,当使用者操控自行车车首进行转向时,其结构设计可防止内走线产生干涉转向的情形,并可避免使用者过度转向,且具有可延长内走线寿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优选实施例的自行车车首的立体图。
图2为优选实施例的车把手与竖管的爆炸图。
图3为优选实施例的竖管的立体图。
图4为优选实施例的竖管本体的仰视图。
图5为优选实施例的竖管本体的剖视图。
图6为优选实施例的竖管本体局部爆炸图。
图7为优选实施例的迫紧元件的立体图。
图8为优选实施例的垫片的立体图。
图9为优选实施例的垫片的俯视图。
图10为一立体图,揭示垫片可相互堆栈使用。
图11为优选实施例的车架的立体图。
图12为优选实施例的车架的俯视图。
图13为优选实施例的车架于底面视角的立体图。
图14为优选实施例的车架的仰视图。
图15为优选实施例的车架的剖视图。
图16为优选实施例的前叉的立体图。
图17为一剖视图,揭露竖管、垫片、车架与前叉的结构关系。
图18为一俯视图,揭露将迫紧元件埋入至上管中。
图19为一剖视图,揭露第二止动部位于第一止动部中。
图20~24分别为一剖视图,揭露管线于本实施例中不同的走线方式。
图25为另一实施例的垫片的立体图。
图26为另一实施例迫紧元件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
1 车把手
2 竖管 S 容置空间
20 本体 20a 第一线孔 20b 第二线孔
21 第一夹件
211 第一夹槽 212 第一内穿线槽 213 第二内穿线槽
214 顶部 215 底部 216 结合孔
217 连通孔 218 第一定位部
22 第二夹件
221 第二夹槽 222 第一内穿线槽 223 第二内穿线槽
θ1 圆心角 T1 最大孔宽 D1 间距
23 顶盖
231 固定孔 232 内表面 D2 间距
24、24’ 迫紧元件
241 穿槽 242 穿孔 243 螺孔
25 固定螺栓
26 螺栓 27 螺栓组
3、3” 垫片
31 第一部分
311 第一结合部 312 第一穿孔 313 第二定位部
314 第三定位部
32 第二部分
321 第二结合部 322 第二穿孔
θ2 圆心角 T2 最大孔宽 D3 间距
4 车架
41 头管 41a 顶部 41b 底部
411 上通孔 412 贯孔
θ3 圆心角 T3 最大孔宽 D4 间距
413 下通孔 414 第一止动部
θ4 圆心角 T4 最大孔宽 D5 间距
42 上管 43 下管
5 前叉
51 叉部 52 转向管 53 第二止动部
L 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现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请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自行车用以负责转向控制的车首包含有一车把手1、一竖管2、一垫片3、一车架4及一前叉5。其中:
请参阅图2所示,竖管2包含有一本体20、一顶盖23、一迫紧元件24以及一固定螺栓25。本体20包含有一第一夹件21以及一第二夹件22。第一夹件21凹陷有一第一夹槽211,且第一夹件21于第一夹槽211周围设有四螺孔(图未示)。第二夹件22凹陷有一第二夹槽221,第二夹件22于第二夹槽221周围设有四个穿孔与该等螺孔相对。车把手1设置于第一夹槽211与第二夹槽221共同形成的容置空间中,再以四螺栓26由下往上穿过对应的穿孔与对应的螺孔结合,进而通过多个螺栓26的螺合使第二夹槽221的槽壁以及第一夹槽211的槽壁同时夹挤于车把手1,进而达到固定车把手1的目的。
另外,第一夹件21内部呈空心,续参阅图3,第一夹件21于第一夹槽211内侧形成有一第一内穿线槽212,且第一夹件21于相反的两侧边分别形成有一第一外穿线槽213。第二夹件22于第二夹槽221内侧对应第一内穿线槽212的位置处形成有一第二内穿线槽222,并于相反的两侧边对应等第一外穿线槽213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一第二外穿线槽223。如此一来,第一内穿线槽212与第二内穿线槽222配合形成一第一线孔20a连通第一夹件21的内部与外部,而第一外穿线槽213与对应的第二外穿线槽223配合形成一第二线孔20b连通本体20的内部与外部。
此外,请参阅图4至图6,本体20的第一夹件21相反于第一夹槽211一侧具有对外开放的一顶部214,而相反于顶部214的侧面设有一底部215,底部215具有分离设置的一结合孔216以及一连通孔217。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结合孔216呈圆型且贯通底部215与顶部214,且第一夹件21于结合孔216周围对称设置有二第一定位部218,而于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定位部218分别为一凹槽。请见图4,连通孔217的孔型为圆心角θ1约为80度的弧形,且最大孔宽T1约为15mm,而连通孔217以及结合孔216的开口之间具有一个5mm的间距D1。
再参阅图5及图6,顶盖23设置于第一夹件21以遮盖第一夹件21的顶部214,且顶盖23的外形和第一夹件21的外形相配合,且该顶盖23的顶面呈现大致上平滑的表面,进而达到低风阻的效果。顶盖23上具有一固定孔231正对结合孔216,以使固定螺栓25穿过固定孔231后可进入至结合孔216中。此外,顶盖23与本体20围设形成一容置空间S,而容置空间S连通结合孔216以及连通孔217。于本实施例中,顶盖23朝向结合孔216的内表面232与第一夹件21的顶部214之间具有约10mm的间距D2。
请参阅图7,迫紧元件24的外周壁上具有等距设置的三个穿槽241,且穿槽241的孔宽T约为5mm,而迫紧元件24顶端具有一穿孔242,底端具有一螺孔243,并当迫紧元件24的螺孔243与固定螺栓25螺合时将使迫紧元件24外径扩张,而如何扩张外径的结构设计属现有技术,于此不再赘述。
由图1可知悉,垫片3的顶部贴抵并朝向第一夹件21的底部215。请参阅图8,垫片3包含有一第一部分31以及一结合于第一部分31上的第二部分32。更具体地说,第一部分31上对称设置有二第一结合部311,第二部分32上对称设置有二第二结合部321与第一结合部311连接,且第二结合部321的形状与第一结合部311的形状互补,而使得第二部分32可固定地结合于第一部分31上。另外,第一部分31选用具有一第一弹性系数的材料制成,而第二部分32选用具有一第二弹性系数的材料制成,且第二弹性系数大于第一弹性系数。更具体地说,第一部分31选用碳纤维、玻璃纤维或是金属材料制成;第二部分32选用橡胶、树脂或是合成树脂制成。
此外,第一部分31上形成有一第一穿孔312正对结合孔216,而第二部分32上形成有一第二穿孔322正对连通孔217,且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穿孔312的孔型为圆型,而第一穿孔312周围对称设置有二第二定位部313,而各第二定位部313分别为一凸块以供与竖管2的第一定位部218(凹槽)结合,而可达到快速组装对位的效果。
此外,请参阅图9,第二穿孔322与第一穿孔312的间距有约5mm的间距D3。此外,第二穿孔322的孔型为圆心角θ2约为100度的弧形,且最大孔宽T2约为15mm。
另外,请参阅图8,第一部分31于第二定位部313相反的侧面设有对称设置的二第三定位部314,为一凹槽,续参阅图10,第三定位部314的设计目的,在于用以供与另一垫片3’(结构与垫片3相同)的第二定位部313’结合,如此一来,使用者便可视情况增加垫片3、3’的数量,进而达到调整竖管2的安装高度的目的。
请参阅图11至图15,车架4于车首处主要包含有一头管41、以及分别连接于头管41上段处与下段处的一上管42与一下管43。由图1及图11可知悉,头管41的顶部41a贴抵并朝向垫片3的底部,而使得垫片3位于竖管2与车架4的头管41之间。另外,请参阅图11与图12,头管41的顶部41a具有分离设置的一上通孔411以及一贯孔412,且上通孔411与贯孔412皆与头管41的内部连通。上通孔411的孔型为圆型,且用以供一滚珠轴承设置。另外,贯孔412的孔型为圆心角θ3约为100度的弧形,且最大孔宽T3则约为15mm,并与上通孔之间有约5mm的间距D4。
续参阅图13与图14,头管41的底部41b具有分离设置的一下通孔413以及一第一止动部414。其中,下通孔413与头管41的内部连通,且孔型为圆型以供另一滚珠轴承设置。第一止动部414于本实施例中为圆心角θ4约为110度的弧形凹槽且未与头管41内部连通,且最大孔宽T4则约为10mm,并与下通孔的间距D5有约5mm的间距。此外,请参阅图15,车架4内部还对称设置有二导管44,各导管44一端位于头管41中,且方向略朝向头管41顶部41a延伸,而另一端则朝向下管43延伸,且导管44的孔宽为5mm。当然,于其他实施中,导管的孔宽建议不小于2mm且不大于10mm。
请参阅图16,前叉5具有一叉部51以及连接于叉部51上的转向管52,叉部51用以供与一车轮(图未示)连接,且前叉5于叉部51与转向管52接合处附近设计有一第二止动部53,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止动部53为一柱状凸块,且其大小略小于第一止动部414的孔宽。
如此一来,请参阅图17,垫片3与竖管2的本体20依序堆栈设置于头管41的顶部41a后,垫片3的第一穿孔312与头管41的上通孔411以及本体20的结合孔216连通,且垫片3的第二穿孔322则与头管41的贯孔412以及本体20的连通孔217连通。而后,便可将前叉5的转向管52依序穿过下通孔413与上通孔411中的滚珠轴承,再穿过垫片3的第一穿孔312后进入至竖管2的本体20的结合孔216中,并如图18所示将迫紧元件24埋入至转向管52中。而后,将顶盖23置于竖管2的本体20上后,便可利用固定螺栓25穿过固定孔231进入至结合孔216中与迫紧元件24的螺孔243螺合,而使迫紧元件24外径扩张而紧密地固定于转向管52中,再利用螺栓组27锁设于竖管2的本体20以缩小结合孔216的孔径,使结合孔夹216的内壁夹挤前叉5转向管52的外壁,进而达到固定车首各构件的效果。此外,组合完成后,前叉5上的第二止动部53将如图19所示般位于头管41的第一止动部414中,且当前叉5转动时,第二止动部53将于第一止动部414中沿第一止动部414移动。
如此一来,通过上述的结构设计,用户便可依其需求选用如图20至24所示的走线方式进行管线的布线设计。一般而言,管线的一端与一自行车控制器(如变速控制器、座椅高度控制器、剎车拉杆等)连接,该管线的另一端与一自行车组件(如变速器、剎车、伸缩座杆等)连接。其中;
图20的走线方式是管线L由竖管2的第一线孔20a穿入至竖管2的容置空间S后,再由第二线孔20b穿出至竖管2外部,而此走线方式适用于管线的整线作业。
图21的走线方式,管线L是由竖管2的第一线孔20a穿入至竖管2的容置空间S后,利用顶盖23与第一夹件21之间的间距让管线L通过,并再通过迫紧元件24外周壁的穿槽241使管线L可进入至前叉5的转向管52中,而此走线方式则是适用于前剎车线的藏线作业。
图22的走线方式,与图21不同之处在于管线L是由竖管2的第二线孔20b穿入至竖管2的容置空间S,后续则同样利用顶盖23与第一夹件21之间的间距让管线L通过,并再通过迫紧元件24外周壁的穿槽241进入至前叉5的转向管52中,此走线方式则同样适用于前剎车线的藏线作业。
图23的走线方式,管线L是由竖管2的第一线孔20a穿入至竖管2的容置空间S后,通过竖管2的连通孔217、垫片3的第二穿孔322以及头管41的贯孔412后进入至头管41中,再通过车架4中的导管44进入至车架4的下管43。而导管44的设计在于可固定管线L于车架4中的位置,进而避免管线L于骑乘时晃动而与车架4撞击或在转向时受到剪切,除可减少噪音外,也可增加管线L的寿命。当然,实际实施上,若管线L线径较粗也可不通过导管44而直接进入至车架4的下管43中。此走线方式则是适用于前、后变速控制线、后剎车线或是座管控制线的藏线作业。
图24的走线方式,与图23不同之处在于管线L是由竖管2的第二线孔20b穿入至竖管2的容置空间S,后续则同样通过竖管2的连通孔217、垫片3的第二穿孔322以及头管41的贯孔412后进入至头管41中,再通过车架4中的导管44进入至车架4的下管43。当然,实际实施上,若管线L线径较粗也可如前述直接进入至车架4的下管43中。此走线方式则同样是适用于前、后变速控制线、后剎车线或是座管控制线的藏线作业。
另外,必须说明的是,通过前述设计除可提供多种走线方式供使用者自由选择外,竖管2的连通孔217、垫片3的第二穿孔322以及头管41的贯孔412的孔宽及呈现弧形的设计,还可在使用者操控车把手1控制车首转向时,使管线可依据车首转动幅度于前述的连通孔217、第二穿孔322以及贯孔412中小幅移动,且弧形的设计还与转动摆幅相符而可减少管线产生扭曲与剪切的情形,及可减少管线与构件之间的摩擦,除可使转向时更为顺畅并可延长管线的寿命,更可增加使用者骑乘时的安全性。当然,在其他设计上,使用者也可依不同转向幅度的需求,前述连通孔、第二穿孔以及贯孔也可设计为圆心角不小于45度且不大于135度的弧形,且最大孔宽也可选择其他不小于3mm且不大于30mm的宽度。
此外,竖管2的连通孔217、垫片3的第二穿孔322以及头管41的贯孔412分别与竖管2的结合孔216、垫片3的第一穿孔312以及头管41的上通孔411呈间隔设计的目的,在于可使管线与前叉5转向管52分隔于不同空间中,而可避免管线直接与转向管52接触,进而可避免管线于转向时与转向管52之间产生摩擦,同样可以达到使转向时更为顺畅、延长管线的寿命,以及增加使用者骑乘时安全性的效果。当然,在不影响结构强度的前提下,竖管2的连通孔217以及结合孔216之间、垫片3的第二穿孔322与第一穿孔312之间、头管41的贯孔412与上通孔411之间,也可选择不小于0.1mm且不大于30mm的间距来达到相同目的。
另外,头管41的第一止动部414呈弧形,且前叉5上的第二止动部53如图19所示般位于第一止动部414中的设计目的,在于当使用者操控车首转向而带动前叉5转动时,第二止动部53将沿第一止动部414移动,当使用者转向至一定角度时,第二止动部53将抵于第一止动部414的槽壁上,使得使用者无法再增加转向角度而可避免使用者转向过度,进而达到增加骑乘安全性的效果。且若使用者过度转向时,也会拉扯管线或是使管线压抵于其他车首构件而会造成管线寿命短缩。换言之,前述避免过度转向的设计,更额外具有延长管线寿命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设计上,使用者也可依不同转向幅度的需求,将前述第一止动部设计为圆心角不小于45度且不大于135度的弧形,且最大槽宽也可选择其他不小于3mm且不大于30mm的宽度,而可配合对应尺寸的第二止动部即获得优选的止动效果。除前述设计外,使用者也可选择于头管上设置第二止动部,而于前叉上设置第一止动部来达到相同的效果。
再者,垫片3选用不同弹性系数材质制成的设计目的,在于第一部分31主要功用在于与竖管2以及头管41的结合,而利用弹性系数较低而较为坚硬的材料制作则可确保物理强度与使用寿命符合需求,而第二部分32的主要功能则是在于形成提供管线穿过的第二穿孔322,而为避免管线长时与坚硬物体接触与摩擦而导致容易破损的情形,则选用弹性系数较高的材料来达到延长管线使用寿命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为达上述的效果,前述垫片3也可利用射出成型的方式制作,即,垫片3先制成具有第一穿孔312的第一部分后,再利用射出成型技术将第二部分32包覆于第一部分31上并形成第二穿孔322来达到相同的目的。
此外,垫片除将第二穿孔设计为弧形外,也可如图25所示,于垫片3”上设计多个个第二穿孔323(本图以三个为例)以供各管线通过,且为方便管线穿设,等第二穿孔323的孔径建议不小于3mm且不大于20mm。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案所用的迫紧元件除使用前述图7的迫紧元件24外,也可使用如图26所示的迫紧元件24’的结构设计,其同样具有一穿槽241’供管线通过,且为达优选的穿线效果,穿槽241’的孔宽建议不小于2mm且不大于10mm。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可行实施例而已,举凡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申请权利要求所为的等效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内。

Claims (18)

1.一种自行车的竖管,该自行车更包含有一车把手、一车架及一前叉;其中,该竖管内设置有一容置空间,且该竖管一端具有一第一夹件与一第二夹件,该第一夹件用以与一第二夹件结合以固定该车把手;此外,该竖管另一端具有一结合孔连通该容置空间;
该车架包含一头管,该头管具有一顶部以及一底部,该顶部具有一上通孔,而该底部具有一下通孔;
该前叉包含一转向管,且该转向管穿过该下通孔、该上通孔以及该结合孔后与该竖管连接,使该竖管结合于该转向管并位于该头管的顶部;
其特征在于,该竖管于该结合孔所在的一侧更具有与该结合孔间隔设置的一连通孔,且该连通孔与该竖管的该容置空间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本体以及一顶盖,该本体上具有该结合孔与该连通孔,该顶盖由该本体上方遮蔽该结合孔,并以一固定螺栓将该顶盖锁固于该本体上,其中,该顶盖朝向该结合孔的内表面与该本体设有该结合孔的部位之间设有一间距。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特征在于,该顶盖的形状与该本体的形状相配合,且该顶盖的顶面呈现大致上平滑的一低风阻表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特征在于,该顶盖与该本体的间距不小于3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迫紧元件设置于该前叉的该转向管中而位于该结合孔内,并藉该固定螺栓与该迫紧元件螺合,使该迫紧元件外径扩张而紧密地固定于该转向管中;其中,该迫紧元件具有至少一穿槽,该穿槽通过该结合孔与该容置空间连通,供一管线由该容置空间经该穿槽后进入该转向管内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夹件设有一第一夹槽,该第一夹件于该第一夹槽处设有一第一内穿线槽;该第二夹件设有一第二夹槽,该第二夹件于该第二夹槽处设有一第二内穿线槽;其中,该第一夹件与该第二夹件对合,使该车把手位于该第一夹槽与该第二夹槽中,且该第一内穿线槽与该第二内穿线槽共同形成一第一线孔,该第一线孔连通该容置空间与该竖管外部,使该管线可自该竖管外部穿过该第一线孔后进入该容置空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夹件的侧边设有至少一第一外穿线槽;该第二夹件的侧边设有至少一第二外穿线槽;其中,该第一夹件与该第二夹件对合,使该第一外穿线槽与该第二外穿线槽共同形成至少一第二线孔,该第二线孔连通该容置空间与该竖管外部,使该管线可自该竖管外部穿过该第二线孔后进入该容置空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特征在于,该连通孔呈弧形,且该弧形的圆心角不小于45度且不大于135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特征在于,该连通孔的最大孔宽不小于3mm且不大于30m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特征在于,该结合孔以及该连通孔的间距不小于0.1mm且不大于30mm。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特征在于,该迫紧元件的该穿槽的孔宽不小于2mm且不大于10mm。
12.一种自行车的车首,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竖管,包含一本体及一顶盖,该本体具有一结合孔以及与该结合孔间隔设置的一连通孔;该顶盖的形状与该本体的形状相配合,并藉一固定螺栓将该顶盖锁固于该本体,且该顶盖与该本体围设形成一容置空间与该结合孔连通;
一车架,包含一头管,且该头管具有一顶部及一底部,该顶部具有一上通孔,而该底部具有一下通孔;
一前叉,包含一转向管,该转向管穿过该下通孔、该上通孔以及该结合孔后与该竖管连接,使该竖管结合于该转向管并位于该头管的顶部;
一迫紧元件,藉该固定螺栓与该迫紧元件螺合设置于该前叉的该转向管中;其中,该迫紧元件具有至少一穿槽,该穿槽与该容置空间及该结合孔连通;以及
至少一管线,该管线自该竖管外进入该竖管的容置空间,并通过该穿槽而伸入至该转向管中,且该管线的一端与一自行车控制器连接,而该管线的另一端与一自行车组件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的车首,其特征在于,该主体还包含有一第一夹件与第二夹件,该第一夹件于该第一夹槽处设有一第一内穿线槽;该第二夹件设有一第二夹槽,该第二夹件于该第二夹槽处设有一第二内穿线槽;其中,该第一夹件与该第二夹件对合,使该第一内穿线槽与该第二内穿线槽共同形成一第一线孔,该第一线孔连通该容置空间与该竖管外部,使该管线可自该竖管外部穿过该第一线孔后进入该容置空间。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的车首,其特征在于,该主体还包含有一第一夹件与第二夹件,该第一夹件的侧边设有至少一第一外穿线槽;该第二夹件的侧边设有至少一第二外穿线槽;其中,该第一夹件与该第二夹件对合,使该第一外穿线槽与该第二外穿线槽共同形成至少一第二线孔,该第二线孔连通该容置空间与该竖管外部,使该管线可自该竖管外部穿过该第二线孔后进入该容置空间。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的车首,其特征在于,该自行车还包含至少一垫片,该垫片设置于该竖管与该头管之间,且该垫片具有一第一穿孔,使该转向管穿过该头管以及该垫片的该第一穿孔后与该竖管连接;其中,该垫片还具有至少一第二穿孔,该第二穿孔与该第一穿孔间隔地设置于该垫片,而该第二穿孔连通该车架的该头管与该竖管的该容置空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行车的车首,其特征在于,该竖管具有一第一定位部,而该垫片上具有一第二定位部,用以与该第一定位部结合。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行车的车首,其特征在于,该垫片上相反于该第二定位部的侧面设有一第三定位部,用以与另一垫片的第二定位部连接。
18.一种自行车的车首,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竖管,包含一本体及一顶盖,该本体具有一结合孔以及与该结合孔间隔设置的一连通孔,其中,该顶盖的形状与该本体的形状相配合,并藉一固定螺栓将该顶盖锁固于该本体,使该顶盖与该本体围设形成的一容置空间与该结合孔连通;
其中,该竖管还包含一第一夹件与一第二夹件,该第一夹件的内侧形成有一第一内穿线槽,且该第一夹件的侧边形成有至少一第一外穿线槽;该第二夹件的内侧形成有一第二内穿线槽,且该第二夹件的侧边形成有至少一第二外穿线槽;该第一内穿线槽与该第二内穿线槽对合形成一第一线孔,且该第一外穿线槽与该第二外穿线槽对合形成一第二线孔;
至少一管线,可由该竖管外部穿过该第一线孔进入该容置空间,再由该第二线孔穿出至该竖管外部,且该管线的一端与一自行车控制器连接,该管线的另一端与一自行车组件连接。
CN201820903568.8U 2018-03-07 2018-06-12 自行车的车首及其竖管 Active CN20841201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07749 2018-03-07
TW107107749A TWI672241B (zh) 2018-03-07 2018-03-07 自行車之車首及其豎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12012U true CN208412012U (zh) 2019-01-22

Family

ID=64666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03568.8U Active CN208412012U (zh) 2018-03-07 2018-06-12 自行车的车首及其竖管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12012U (zh)
DE (1) DE202018104597U1 (zh)
TW (1) TWI672241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81031U (en) * 2001-12-25 2004-03-21 Chuhne Ind Co Ltd Upright tube structure for grip lever of bicycle capable of angle adjustment
US7017929B2 (en) * 2003-11-04 2006-03-28 Shimano Inc. Expandable bicycle headset structure
US6983949B2 (en) * 2004-05-19 2006-01-10 Shimano Inc. Bicycle headset structure
TW200909289A (en) * 2007-08-30 2009-03-01 Shang-Ru Cai Bicycle handlebar
TWM456969U (zh) * 2013-03-15 2013-07-11 yong-yuan Yu 自行車車架頭管與龍頭結合結構
TWM516552U (zh) * 2015-07-01 2016-02-01 G Way Co Ltd 供較大顯示裝置設置之自行車豎管
TWM535190U (zh) * 2016-10-19 2017-01-11 Neco Technology Industry Co Ltd 自行車可調整立管高度的車頭碗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72241B (zh) 2019-09-21
TW201938439A (zh) 2019-10-01
DE202018104597U1 (de) 2018-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616132U (zh) 自行车的车首
US20210129935A1 (en) Cable routing system of bicycle and stem thereof
CA2547844A1 (en) Securing tool and clamp tool
KR102154358B1 (ko) 핸들 바의 위치를 변경할 수 있는 자전거용 스템
CN208412012U (zh) 自行车的车首及其竖管
KR20160045046A (ko) 신형 드롭아웃 및 드롭아웃을 구비한 프레임
EP2965981B1 (en) Bicycle
CN103661738B (zh) 车把组件
CN201176229Y (zh) 改进的自行车碳纤维车架线管结构
CN2920807Y (zh) 自行车旋转刹把装置
US20140230934A1 (en) Oil stop device for connecting a hydraulic cable
US20080197254A1 (en) Angle Adjustable Stopwatch Supporter
TWM541427U (zh) 自行車把手立管結構改良
CN106743171A (zh) 一种传输带张紧轮止动装置
CN107010157A (zh) 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
CN220243449U (zh) 一种全内走线前叉总成及自行车
CN201049717Y (zh) 内键式五通管构造
CN219790430U (zh) 一种内走线立缸油刹机构
CN204871424U (zh) 竖管结构
CN207225582U (zh) 定位销式一体轮内置变速器结构
CN204368330U (zh) 自行车锁套
CN203427989U (zh) 提踏式换挡杆总成及其摩托车
CN219076912U (zh) 一种低成本高强度耐磨自行车辐条帽
CN201317441Y (zh) 带复位结构的旋转式调整控制器
CN208021657U (zh) 锁紧结构及刹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