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43449U - 一种全内走线前叉总成及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内走线前叉总成及自行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43449U
CN220243449U CN202322256591.6U CN202322256591U CN220243449U CN 220243449 U CN220243449 U CN 220243449U CN 202322256591 U CN202322256591 U CN 202322256591U CN 220243449 U CN220243449 U CN 2202434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fork
vertical pipe
wire harness
bicycle
hidd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5659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泽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Fanfan Speed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Fanfan Speed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Fanfan Speed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Fanfan Speed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5659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434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434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434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内走线前叉总成,包括前叉竖管和分叉结构;所述的分叉结构包括分叉头和两叉杆,两叉杆通过所述的分叉头固设于所述的前叉竖管上;所述的分叉头与两叉杆形成有第一线束通道,所述的前叉竖管内部具有连通所述的第一线束通道的第二线束通道;前叉竖管包括一体成型的补强部和圆弧部。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隐线槽的设置,摒弃了在前叉竖管上开设线束孔洞的工艺方式,避免了采用传统前叉竖管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无需在前叉竖管上进行开孔,即能使自行车车把部分的线束都能进行隐藏,提高整车的美观性,让整车看起来更加整洁和高档,线束隐藏的同时也能改善空气动力学性能、提高安全性及线束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全内走线前叉总成及自行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内走线前叉总成及自行车。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运动公路自行车的技术不断升级和改进,尤其是轻量化、空气动力学设计、碳纤维材质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自行车的性能和使用体验。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运动公路自行车的性能成为各自行车品牌首要关注的问题。目前自行车市场上常用的套件为液压制动搭配电子变速或机械变速,但由于市场上现存的自行车车头部件结构设计问题,导致不论哪种组合,在采用传统的前叉竖管时,车把部分总会有线束外露的问题出现,而线束外露则会带来空气动力学性能差、安全性不好、外观不美观、线束使用寿命短等问题。
传统的前叉竖管主要与车把套设连接,如要实现内走线,两者之间就需要有一个可相互连通的线束通道,即在前叉竖管上开设线束孔洞,以供线束进入前叉竖管后,可再由线束孔洞穿出进入车把来实现全内走,其对于线束孔洞的开孔位置、孔洞大小等都具有一定要求;因此,在开孔时,线束孔洞的位置如果把握不准确并且出现较大偏差,线束在穿出线束孔洞时就难以直接进入车把,即便可进入车把,整个线束也会因孔洞的位置约束呈折弯状态延伸,影响刹车效果,后果就是整个前叉竖管可能直接面临报废,加大成本的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内走线前叉总成,其克服了背景技术所述的不足之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全内走线前叉总成,包括前叉竖管和分叉结构;所述的分叉结构包括分叉头和两叉杆,两叉杆通过所述的分叉头固设于所述的前叉竖管上;所述的分叉头与两叉杆形成有第一线束通道,所述的前叉竖管内部具有连通所述的第一线束通道的第二线束通道;前叉竖管包括一体成型的补强部和圆弧部,所述的补强部的壁厚大于圆弧部的壁厚;所述的补强部对应所述的圆弧部形成有隐线槽,以使所述的前叉竖管于外壁面上至少形成有两条凸筋;所述的第二线束通道与所述的隐线槽连通。
优选的,所述的前叉竖管为空心管状结构,其具有呈“D形”的过孔。
优选的,所述的隐线槽的水平截面呈“三角形”或“矩形”。
一种自行车,所述的自行车还包括车架,所述的车架套设于所述的前叉竖管上。
优选的,还包括上碗组轴承、下碗组轴承;所述的车架上端和下端都分别具有用于装设所述的上碗组轴承和下碗组轴承的扩径口,所述的车架套设于所述的前叉竖管上时,所述的上碗组轴承和下碗组轴承套设于前叉竖管上并分别位于车架上下两端的扩径口上。
优选的,还包括调整环,所述的调整环与所述的上碗组轴承具有相互适配的倾斜部,所述的调整环套设于所述的前叉竖管并位于上端的扩径口上,使两个所述的倾斜部相互抵接,同时所述的调整环紧束于所述的前叉竖管上。
优选的,还包括把立和吊芯组件,所述的把立套设于所述的前叉竖管,并通过所述的吊芯组件将所述的把立固设于所述的车架上。
优选的,所述的把立具有隐线通道,所述的把立套设于所述的前叉竖管上时,所述的隐线槽朝向所述的隐线通道。
优选的,所述的吊芯组件包括锁付机构和可装设于所述的过孔内的吊芯本体,所述的吊芯本体沿长度方向上设有一膨胀切口;所述的锁付机构包括锁付螺母和锁付螺栓,所述的锁付螺栓和锁付螺母分别位于膨胀切口的两端并进行锁付连接,使所述的膨胀切口于所述的前叉竖管内具有紧固状态和松持状态。
优选的,所述的吊芯组件包括密封盖和紧固件,所述的吊芯本体内部设有一与所述的紧固件相适配的紧固部,所述的紧固件固设于所述的紧固部上,以通过所述的密封盖将所述的把立约束于所述的前叉竖管上。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前叉竖管上设置一个隐线槽,而第一线束通道与第二线束通道连通,第二线束通道与隐线槽连通,此时走线由第一线束通道进入第二线束通道后,可直接再进入隐线槽进行内部隐藏,最后由前叉竖管的隐线槽进入车把来实现线束的全内走。因此,通过隐线槽的设置,摒弃了在前叉竖管上开设线束孔洞的工艺方式,避免了采用传统前叉竖管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无需在前叉竖管上进行开孔,即能使自行车车把部分的线束都能进行隐藏,提高整车的美观性,让整车看起来更加整洁和高档,线束隐藏的同时也能改善空气动力学性能、提高安全性及线束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前叉竖管包括一体成型的补强部和圆弧部,补强部的壁厚大于圆弧部的壁厚,补强部对应圆弧部形成有上述的隐线槽。如果还采用传统圆筒式的前叉竖管进行隐线槽的设置,那么其圆筒式结构所带来的较薄壁厚会让隐线槽的槽深很浅,即,槽深受到壁厚的限制;同时在较薄壁厚的前叉竖管上继续隐线槽的设置,也会让前叉竖管的整体结构强度下降,容易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通过补强部的设置,以在设置隐线槽时,可以让隐线槽凹设至补强部上,不仅槽深得到一定的保证,前叉竖管的整体结构强度也能得到一定的保证。
(3)隐线槽的凹设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实际要求或市场要求自行设置。
(4)车架上端和下端都进行扩径口的设置,不仅便于装设容纳上碗组轴承和下碗组轴承,在实现安装后,上碗组轴承和下碗组轴承还都能隐藏至车架上,提高自行车的美观性。
(5)包括调整环的设置,调整环与上碗组轴承具有相互适配的倾斜部;调整环可套设于前叉竖管并位于上端的扩径口上,使两个倾斜部相互抵接,同时调整环紧束于所述的前叉竖管。当安装调整环后,可防止上碗组轴承由车架内脱离或位移,也可解决上碗组轴承在套设于前叉竖管上时,上碗组轴承与前叉竖管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问题,即通过调整环紧束于前叉竖管,以使前叉竖管在转动时,通过调整环可联动上碗组轴承也能转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前叉竖管和分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A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前叉竖管形成隐线槽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前叉竖管形成隐线槽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爆炸图;
图7为图6所示B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整体剖视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C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上碗组轴承装设于前叉竖管上后,上碗组轴承与前叉竖管存在间隙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调整环卡设于上碗组轴承与前叉竖管的间隙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前叉竖管、车把和吊芯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吊芯本体、锁付螺母和锁付螺栓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前叉竖管;11、补强部;111、隐线槽;112、过孔;1a、第一线束通道;12、圆弧部;2、分叉结构;21、分叉头;22、叉杆;2a、第二线束通道;3、车架;31、扩径口;4、上碗组轴承;5、下碗组轴承;6、调整环;7、把立;71、隐线通道;8、吊芯组件;81、吊芯本体;811、膨胀切口;821、锁付螺母;822、锁付螺栓;83、密封盖;84、紧固件;85、紧固部;9、线束;10、上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第一实施例
请参见图1至图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全内走线前叉总成及自行车,包括前叉竖管1和分叉结构2,前叉竖管1与分叉结构2可一体成型,也可分体式拼装。
参见图1,其中,分叉结构2,包括分叉头21和两根叉杆22,分叉头21的一端分别固设有两根叉杆22,以形成有一条第一线束通道1a,该第一线束通道1a由分叉头21贯穿连通至其中一根叉杆22,即,两根叉杆22至少有一根与分叉头21形成有第一线束通道1a;另一端固设于前叉竖管1上,形成有一条可与第一线束通道1a相互连通的第二线束通道2a。
参见图2,前叉竖管1由补强部11和圆弧部12一体成型形成,补强部11的壁厚大于圆弧部12的壁厚;补强部11对应圆弧部12的方向形成有隐线槽111,隐线槽111的设置使前叉竖管1于外壁面上至少形成有两条沿着前叉竖管1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凸筋;而第二线束通道2a与隐线槽111连通。因此,现有自行车在采用以上全内走线前叉总成后,线束9通过第一线束通道1a进入第二线束通道2a后,可直接再进入隐线槽111进行内部隐藏,最后由前叉竖管1的隐线槽111进入车把来实现线束9的全内走。
本实施例中,如果在传统圆筒式的前叉竖管1的基础上进行隐线槽111的设置,那么其圆筒式结构所带来的较薄壁厚会让隐线槽111的槽深很浅,即,槽深受到壁厚的限制;同时在较薄壁厚的前叉竖管1上继续隐线槽111的设置,也会让前叉竖管1的整体结构强度下降,容易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通过补强部11的设置,以在设置隐线槽111时,可以让隐线槽111凹设至补强部11上,不仅槽深得到一定的保证,前叉竖管1的整体结构强度也能得到一定的保证。
本实施例中,由于隐线槽111的设置,使凸筋自然形成;而形成的两条凸筋刚好可对前叉竖管1的整体强度也进一步加强,其承力强度得到极大提升。隐线槽111具有多种样式的凹设方式,即隐线槽111的凹设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实际要求或市场要求自行设置。参见图4,隐线槽111凹设完成后,其水平上的截面可呈“矩形”;在其它实施例中,水平上的截面还可呈“三角形或其它异形中的一种”,凹设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实际要求或市场要求自行设置。
本实施例中,前叉竖管1为空心管状结构,即补强部11和圆弧部12一体成型后,两者围设一个呈“D形”的过孔112,该过孔112主要用于现有吊芯产品的安装。
因此,采用本方案中的全内走线前叉总成,通过隐线槽111代替传统前叉竖管的线束孔洞以让线束9具有全内走的功能,传统前叉竖管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都能避免。本方案中的线束9在进入隐线槽111后,线束9不会受到任何约束,在隐线槽111内保持自由状态,不仅能直接进行隐藏,后续前叉竖管与车把安装时,线束很容易即可直接进入车把,实现全内走功能。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5至图13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行车,该自行车采用了第一实施例中的全内走线前叉总成,自行车的车架3套设于全内走线前叉总成的前叉竖管1上,两者可进行拼装。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6和图7,自行车包括上碗组轴承4、下碗组轴承5;在车架3上端和下端都分别具有用于装设上碗组轴承4和下碗组轴承5的扩径口31,车架3套设于前叉竖管1上时,上碗组轴承4和下碗组轴承5套设于前叉竖管1上并分别位于车架3上下两端的扩径口31上,即通过扩径口31的设置,不仅便于装设容纳上碗组轴承4和下碗组轴承5,在实现安装后,上碗组轴承4和下碗组轴承5还都能隐藏至车架3上,提高自行车的美观性。
现有车架3的内径规格都不同,其内径所采用的轴承的大小也需对应,即轴承作为标准件,在车架3内径固定的情况下,就需要轴承的外径可与车架3的内径适配,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上碗组轴承4虽与车架3完成了适配,但在套设于前叉竖管1上后,上碗组轴承4的内径较前叉竖管1的外径更大,两者即会存在一定的间隙(参见图10),导致前叉竖管1与上碗组轴承4之间没有任何摩擦,即前叉竖管1在转动时,无法带动上碗组轴承4进行转动,上碗组轴承4失去功能。因此,自行车上还设置有一个调整环6。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9,调整环6与上碗组轴承4具有相互适配的倾斜部;即,调整环6的倾斜部位于下端,上碗组轴承4的倾斜部位于上端。
在上碗组轴承4安装至车架3内后,调整环6套设于前叉竖管1位于车架3上端的扩径口31内,随着调整环6的进入,卡在上碗组轴承4与前叉竖管1之间的间隙上(参见图11),上碗组轴承4和调整环6的两个倾斜部相互抵接,调整环6也逐渐紧束于所述的前叉竖管1上。其带来的作用是:调整环6进入车架3,调整环6的倾斜部与上碗组轴承4的倾斜部相互抵接,消除两者的间隙。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7,调整环6具有弹性,其上具有一个切口;随着调整环6卡在上碗组轴承4与前叉竖管1之间的间隙上(参见图11),上碗组轴承4和调整环6的两个倾斜部相互抵接压紧,这个切口会逐渐缩紧,使得调整环6逐渐紧束于所述的前叉竖管1上,以防止上碗组轴承4由车架3内脱离或位移,也可解决上碗组轴承4在套设于前叉竖管1上时,上碗组轴承4与前叉竖管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问题,即通过调整环6紧束于前叉竖管1,以使前叉竖管1在转动时,通过调整环6可联动上碗组轴承4也能转动。因此,经过调整环6的设置,以能够使前叉竖管1可以适应不同内径的车架3组,从而达到不改变车架3就能够使用该全内走线前叉总成的功能。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上盖10,在车架3装设于前叉竖管1上,上碗组轴承4、下碗组轴承5和调整环6也都完成安装后,即可将上盖10也套设于前叉竖管1上,使其位于车架3的最上端,该部件不仅可防止灰尘进入车架3的扩径口31内,并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同时还用于支撑自行车的把立7,调整车把的高度。
本实施例中,自行车还具有把立7和吊芯组件8;在车架3与前叉竖管1安装完成后,即可将把立7也套设于前叉竖管1上,使其位于上盖10的上方;最后通过吊芯组件8来约束把立7,使把立7完全固设于车架3上。
本实施例中,把立7具有贯穿整体的隐线通道71,把立7套设于前叉竖管1上时,前叉竖管1的隐线槽111刚好朝向隐线通道71,即线束9在经过隐线槽111之后,可再经过隐线通道71贯穿整个把立7。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3,吊芯组件8包括锁付机构和可装设于前叉竖管1的过孔112内的吊芯本体81,吊芯本体81沿长度方向上设有一膨胀切口811;锁付机构包括锁付螺母821和锁付螺栓822,锁付螺栓822和锁付螺母821分别位于膨胀切口811的两端并可进行锁付连接,使膨胀切口811于前叉竖管1内具有紧固状态和松持状态。
本实施例中,在常态状态下,吊芯本体81没有受到任何外力,即膨胀切口811处于松持状态;当锁付螺栓822贯穿插设于膨胀切口811并与锁付螺母821锁付连接配合后,锁付螺栓822会逐渐沿着膨胀切口811运动,将膨胀切口811顶开,即膨胀切口811变大,使之处于紧固状态。由此,当将吊芯本体81装设于前叉竖管1的过孔112内后,如果吊芯本体81的膨胀切口811处于紧固状态,那么膨胀切口811会抵接在过孔112的内壁面上实现固定。
参见图9,吊芯组件8还包括和密封盖83和紧固件84,吊芯本体81内部设有一与紧固件84相适配的紧固部85,紧固件84固设于紧固部85上;紧固件84为普通螺栓,紧固部85上具有螺纹孔,紧固件84贯穿密封盖83并与紧固螺纹配合,以通过密封盖83将把立7约束于前叉竖管1上。把立7安装于车架3上时,把立7的高度高于前叉竖管1的高度,使得密封盖83可对把立7实现约束。
本实施例中,把立7具有两个紧迫环,把立7通过紧迫环套设于前叉竖管1上,当密封盖83将把立7约束于前叉竖管1上后,可再通过螺栓将紧迫环锁紧,来实现把立7与前叉竖管1的完全固定。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及流程:
安装时,(1),先让线束9通过第一线束通道1a进入第二线束通道2a后,再进入隐线槽111;(2),将上碗组轴承4和下碗组轴承5装设于车架3上下两端的扩径口31上;(3),将前叉竖管1穿插过下碗组轴承5、上碗组轴承4、车架3,再将调整环6装设于上碗组轴承4和车架3的间隙内进行上碗组轴承4的挡止限位,再进行上盖10的安装;(4),将把立7套设于车架3上方套设于前叉竖管1上,此时隐线槽111内的线束9即可放入把立7的隐线通道71内;(5)进行吊芯的安装,通过密封盖83将把立7约束于前叉竖管1上,最后即可进行紧迫环的锁紧,来完全固定把立7。
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第一,通过在隐线槽111的设置,摒弃了在前叉竖管上开设线束孔洞的工艺方式,不仅避免了采用传统前叉竖管1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无需再前叉竖管1上进行开孔,即能使自行车车把部分的线束9都能进行隐藏,提高整车的美观性,让整车看起来更加整洁和高档,线速的隐藏同时也能改善空气动力学性能、提高安全性及线束9的使用寿命;第二,通过调整环6的设置,使得前叉竖管1可以适应不同内径的车架3组,从而达到不改变
车架3就能够使用该全内走线前叉总成的功能,降低厂家迭代成本。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实用新型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全内走线前叉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叉竖管和分叉结构;
所述的分叉结构包括分叉头和两叉杆,两叉杆通过所述的分叉头固设于所述的前叉竖管上;所述的分叉头与两叉杆形成有第一线束通道,所述的前叉竖管内部具有连通所述的第一线束通道的第二线束通道;
前叉竖管包括一体成型的补强部和圆弧部,所述的补强部的壁厚大于圆弧部的壁厚;所述的补强部对应所述的圆弧部形成有隐线槽,以使所述的前叉竖管于外壁面上至少形成有两条凸筋;所述的第二线束通道与所述的隐线槽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内走线前叉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叉竖管为空心管状结构,其具有呈“D形”的过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内走线前叉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隐线槽的水平截面呈“三角形”或“矩形”。
4.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任一所述的一种全内走线前叉总成,所述的自行车还包括车架,所述的车架套设于所述的前叉竖管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碗组轴承、下碗组轴承;所述的车架上端和下端都分别具有用于装设所述的上碗组轴承和下碗组轴承的扩径口,所述的车架套设于所述的前叉竖管上时,所述的上碗组轴承和下碗组轴承套设于前叉竖管上并分别位于车架上下两端的扩径口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整环,所述的调整环与所述的上碗组轴承具有相互适配的倾斜部,所述的调整环套设于所述的前叉竖管并位于上端的扩径口上,使两个所述的倾斜部相互抵接,同时所述的调整环紧束于所述的前叉竖管上。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把立和吊芯组件,所述的把立套设于所述的前叉竖管,并通过所述的吊芯组件将所述的把立固设于所述的车架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立具有隐线通道,
所述的把立套设于所述的前叉竖管上时,所述的隐线槽朝向所述的隐线通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吊芯组件包括锁付机构和可装设于所述的过孔内的吊芯本体,所述的吊芯本体沿长度方向上设有一膨胀切口;所述的锁付机构包括锁付螺母和锁付螺栓,所述的锁付螺栓和锁付螺母分别位于膨胀切口的两端并进行锁付连接,使所述的膨胀切口于所述的前叉竖管内具有紧固状态和松持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吊芯组件包括密封盖和紧固件,所述的吊芯本体内部设有一与所述的紧固件相适配的紧固部,所述的紧固件固设于所述的紧固部上,以通过所述的密封盖将所述的把立约束于所述的前叉竖管上。
CN202322256591.6U 2023-08-22 2023-08-22 一种全内走线前叉总成及自行车 Active CN2202434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56591.6U CN220243449U (zh) 2023-08-22 2023-08-22 一种全内走线前叉总成及自行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56591.6U CN220243449U (zh) 2023-08-22 2023-08-22 一种全内走线前叉总成及自行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43449U true CN220243449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70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56591.6U Active CN220243449U (zh) 2023-08-22 2023-08-22 一种全内走线前叉总成及自行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434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71786B2 (en) Two-wheeled vehicle with rear-wheel suspension
US4768798A (en) Internal cable arrangement for bicycle frame
US20110115193A1 (en) Bicycle frame and bottom bracket shell assembly for internally routed cables
US11124259B2 (en) Bicycle with housing loop stay
US7891687B2 (en) Method to conceal bicycle control cables within the handlebars, stem and frame
US4653768A (en) Free spinning handlebar-brake cable connection
EP2281740B1 (en) Brake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ntrol lever therefor
CN208616132U (zh) 自行车的车首
US20130156492A1 (en) Height adjustable saddle pole
US20070108723A1 (en) Bicycle cable installation aiding device
US20180105226A1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EP2285657A1 (en) Handlebar for a bicycle
US7121568B2 (en) Motorcycle handlebar mounting system
WO2013041824A1 (en) Bicycle
CN220243449U (zh) 一种全内走线前叉总成及自行车
US20060185940A1 (en) Auxiliary handbrake operating device
EP2965981B1 (en) Bicycle
CN211167210U (zh) 电动滑板车
CN202703808U (zh) 一种走线内藏的自行车车把
CN200939927Y (zh) 自行车用闸把
CN214397077U (zh) 碗组结构和两轮车
US7614633B2 (en) Rotor system for a bicycle
US20030074933A1 (en) Bicycle lock in the saddle post
US6324937B1 (en) Brake lever assembly for engaging two brake cables
CN220786001U (zh) 车把碗组压缩环导正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