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09789U - 一种副车架的定位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副车架的定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09789U
CN208409789U CN201820872489.5U CN201820872489U CN208409789U CN 208409789 U CN208409789 U CN 208409789U CN 201820872489 U CN201820872489 U CN 201820872489U CN 208409789 U CN208409789 U CN 2084097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positioning device
support
subframe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87248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浩丰
朱志华
唐波
容彬雄
覃彦翔
何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uzhou Wuling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Liuzhou Wuling Motors Co Ltd
Guangxi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uzhou Wuling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Guangxi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uzhou Wuling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Guangxi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uzhou Wuling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87248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097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097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097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副车架的定位装置,副车架包括横梁、左纵梁、右纵梁、左加强筋部以及右加强筋部,该定位装置包括定位平台,定位平台上设置有两组固定组件和三组夹紧组件;两组固定组件左右间隔布置,分别用于支撑固定左加强筋部、右加强筋部;三组夹紧组件呈三角形分布,分别用于夹紧横梁的中部、左纵梁的中部、右纵梁的中部,从而使副车架稳固定位在其定位平台上。此外,该定位装置还设置有转动平台、高度可调的支撑架体和移动小车,便于副车架摆放位置、高度位置和工装位置的调整。该定位装置提高了副车架定位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减少了错位的产生,利于提高衬套压装效率和压装质量,并利于降低人力成本和操作人员的工作负荷。

Description

一种副车架的定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副车架的衬套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副车架的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副车架是支承前后悬挂的支架,组装时,将前后悬挂安装到副车架上,再将副车架安装到车身上。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处需要压装衬套,用于减少行驶过程中自前后悬挂经副车架传递到车身上的振动,起到隔振减噪的作用,以此改善车辆的舒适性。
目前,压装衬套时,纯粹是靠人工托举起副车架,将其放在升降叉车上,同时需要紧紧扶住副车架使其定位在需求位置。这一过程至少需要三位操作人员配合完成,耗费较大的人力成本,给操作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负荷,而且手扶定位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较差,很容易造成错位,导致衬套被压歪或者压坏,使衬套压装效率和压装质量均不尽人意。
而且,由于副车架外形不同,使副车架的支撑点和支撑高度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压装衬套的过程中,需要调整副车架的高度位置。目前,是通过升降叉车来调整副车架高度位置的,调整准确度较低且调整过程繁琐费力。
而且,由于衬套压装的位置不同,因此压装完一个衬套后,需要先调整副车架的摆放位置,再压装另一个衬套。目前,是通过重新抬起副车架使其转个方位来调整副车架摆放位置的,给操作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负荷而且效率较低。
有鉴于此,如何降低压装衬套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和给操作人员带来的工作负荷,并提高衬套压装效率、改善衬套压装质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副车架的定位装置,所述副车架包括横梁、左纵梁、右纵梁、设置在所述横梁与所述左纵梁之间的左加强筋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横梁与所述右纵梁之间的右加强筋部,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定位平台,所述定位平台上设置有两组固定组件和三组夹紧组件;两组所述固定组件左右间隔布置,分别用于支撑固定所述左加强筋部、所述右加强筋部;三组所述夹紧组件呈三角形分布,分别用于夹紧所述横梁的中部、所述左纵梁的中部、所述右纵梁的中部。
通过设置上述两组固定组件和三组夹紧组件,可以使副车架稳固定位在定位平台上,相比手扶定位副车架,提高了定位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减少了错位的产生,利于提高衬套压装效率和压装质量,并且降低了人力成本和操作人员的工作负荷。
可选地,每组所述夹紧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固连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端的支撑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端的操作部以及固连于所述操作部的抵压部,且所述操作部可带动所述抵压部转动至所述支撑部的上方,使所述副车架夹紧于所述抵压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
可选地,所述左加强筋部、所述右加强筋部均设置有定位孔,每组所述固定组件均包括第二支架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架上端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定位销,所述定位销贯穿于对应的所述定位孔中。
可选地,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定位平台上的转动平台,两组所述固定组件和三组所述夹紧组件均固定在所述转动平台上。
可选地,所述转动平台与所述定位平台之间设置有平面旋转轴承。
可选地,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支撑平台和连接在所述支撑平台下方的支撑架体,所述定位平台固定在所述支撑平台上,所述支撑架体的高度可调。
可选地,所述支撑平台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支撑架体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且所述第一框架的中部和所述第二框架的中部相互铰接;所述第一框架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框架的顶部均可滑移地嵌装于所述第一滑槽中,使所述第一框架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框架的顶部能够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
可选地,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部与所述第一框架或所述第二框架相连,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框架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框架的顶部沿所述第一滑槽滑移。
可选地,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移动小车,所述支撑架体设置在所述移动小车上。
可选地,所述移动小车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框架的底部和所述第二框架的底部均可滑移地嵌装于所述第二滑槽中,使所述第一框架的底部和所述第二框架的底部能够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典型的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车架的定位装置一种具体实施例在夹紧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副车架固定在具体实施例上的示意图;
图4为具体实施例在解除夹紧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具体实施例在夹紧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副车架,01横梁,02左纵梁,03右纵梁,04左加强筋部,05右加强筋部,06定位孔;
1定位平台,2转动平台,3夹紧组件,31第一支架,32支撑部,33操作部,331操作杆,332折弯连接架,34抵压部,341长形连接块,342抵压螺栓,4固定组件,41第二支架,42定位销,5平面旋转轴承,6支撑平台,7支撑架体,71第一框架,72第二框架,8液压缸,9移动小车,91第二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5,图1为一种典型的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车架的定位装置一种具体实施例在夹紧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副车架固定在具体实施例上的示意图;图4为具体实施例在解除夹紧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为具体实施例在夹紧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典型的副车架0包括横梁01、左纵梁02、右纵梁03、设置在横梁01与左纵梁02之间的左加强筋部04、设置在横梁01与右纵梁03之间的右加强筋部05,并且,左加强筋部04设有定位孔06,右加强筋部05也设有定位孔06。
如图2-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车架0包括定位平台1、两组固定组件4和三组夹紧组件3。
两组固定组件4和三组夹紧组件3均设置在定位平台1上。并且,两组固定组件4左右间隔布置,如图3所示,两者分别用于支撑固定左加强筋部04、右加强筋部05。并且,三组夹紧组件3呈三角形分布,如图3所示,三者分别用于夹紧横梁01的中部、左纵梁02的中部、右纵梁03的中部。
通过设置上述两组固定组件4和三组夹紧组件3,可以使副车架0稳固定位在定位平台1上,相比手扶定位副车架0,提高了定位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减少了错位的产生,利于提高衬套压装效率和压装质量,并且降低了人力成本和操作人员的工作负荷。
具体的,如图2-4所示,上述每组夹紧组件3包括第一支架31、固连于第一支架31上端的支撑部32、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架31上端的操作部33以及固连于所述操作部33的抵压部34。并且,所述操作部33转动时,能够带动抵压部34转动,使抵压部34转动至支撑部32的上方,使副车架0夹紧于抵压部34与支撑部32之间。
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1为直角架,且直角架的水平部和竖直部之间设置加强筋板。
在具体实施例中,用于夹紧横梁01的中部的夹紧组件3的支撑部32为凹形块体,用于夹紧左纵梁02的中部、右纵梁03的中部的两夹紧组件3的支撑部32为方形块体。
在具体实施例中,操作部33包括操作杆331与折弯连接架332,抵压部34包括长形连接块341和拧固于长形连接块341一端的抵压螺栓342。折弯连接架332的中部与长形连接块341铆固在一起,折弯连接架332的上端与操作杆331铆固在一起,折弯连接架332的下端可转动地铆接于第一支架31的上端。
具体的,如图2-4所示,上述每组固定组件4包括第二支架41以及固定在第二支架41上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定位销42。
如上设置状态下,当需要定位副车架0时,如图3所示,可以使横梁01的中部嵌于凹形块体的凹槽中,使左纵梁02的中部、右纵梁03的中部分别支撑在对应的方形块体的顶面上,并使两定位销42分别贯穿过左加强筋部04上的定位孔06和右加强筋部05上的定位孔06。
然后,通过转动操作杆331,带动折弯连接架332相对第一支架31转动,带动长形连接块341转动至对应的凹形块体或方形块体的上方,继续转动操作杆331,直至抵压螺栓342压紧对应的横梁01的中部、左纵梁02的中部、右纵梁03的中部,使横梁01的中部、左纵梁02的中部、右纵梁03的中部被夹紧。
而且,可以调整抵压螺栓342相对长形连接块341的旋进距离,使抵压螺栓342压紧对应的横梁01、左纵梁02、右纵梁03时,抵压螺栓342的端面基本贴合横梁01、左纵梁02、右纵梁03的被抵压面,以增强夹紧的牢固度。
进一步的,如图2-4所示,该定位装置还包括转动平台2,该转动平台2转动连接于上述定位平台1上,上述两组固定组件4和三组夹紧组件3均固定在转动平台2上。并且,转动平台2与定位平台1之间设置有平面旋转轴承5,以便于转动平台2的转动。
通过设置上述转动平台2,当压装完一个衬套后,直接转动转动平台2,即可调整副车架0的摆放位置,而无需抬起副车架0,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衬套压装效率、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工作负荷。
进一步的,如图2-4所示,定位装置还包括支撑平台6和连接在支撑平台6下方的支撑架体7,定位平台1固定在支撑平台6上,支撑架体7的高度可调。
通过设置上述支撑架体7,可以通过调节支撑架体7的高度,使副车架0的高度位置随之变化,以此满足不同外形的副车架0的压装衬套时的高度需求,从而使定位装置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更进一步的,如图2-4所示,定位装置还包括移动小车9,上述支撑架体7设置在移动小车9上。如此设置,可以推动小车,将定位装置移动到指定的工装位置处。并且,该移动小车9的车轮上可以设置限位部件,当移动至指定的工装位置时,通过限位部件限定车轮的转动,使移动小车9固定在该工装位置。
具体的,上述支撑架体7的高度可调是如此实现的:
支撑平台6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滑槽(图中不可见),支撑架体7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框架71和第二框架72。第一框架71的中部和第二框架72的中部相互铰接。第一框架71的顶部和第二框架72的顶部均嵌装于第一滑槽中,且均能够沿第一滑槽滑移,使第一框架71的顶部和第二框架72的顶部能够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
上述移动小车9设置有第二滑槽91,第一框架71的底部和第二框架72的底部均嵌装于第二滑槽91中,且均能够沿第二滑槽91滑移,使第一框架71的底部和第二框架72的底部能够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具体来说,当第一框架71的顶部与第二框架72的顶部相互靠近时,第一框架71的底部与第二框架72的底部也相互靠近,此时,支撑架体7升高,带动副车架0上升至较高的高度位置。当第一框架71的顶部与第二框架72的顶部相互远离时,第一框架71的底部与第二框架72的底部也相互远离,此时,支撑架体7降低,带动副车架0下降至较低的高度位置。
并且,还可以设置液压缸8。液压缸8固定在移动小车9上,且液压缸8的活塞杆部与第一框架71或第二框架72相连,在具体实施例中,液压缸8的活塞杆部与第一框架71的下部相连。通过控制活塞杆部的伸长和缩短,带动第一框架71和第二框架72沿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91的滑移。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架体7的高度可调的实现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实现方式,比如将支撑架体7设置为若干支撑在支撑平台6下方的可伸缩的杆件也是可以的。但是相比而言,上述实现方式,对支撑平台6的支撑更稳固,且高度调节更方便。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副车架的定位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副车架的定位装置,所述副车架包括横梁(01)、左纵梁(02)、右纵梁(03)、设置在所述横梁(01)与所述左纵梁(02)之间的左加强筋部(04)以及设置在所述横梁(01)与所述右纵梁(03)之间的右加强筋部(05),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定位平台(1),所述定位平台(1)上设置有两组固定组件(4)和三组夹紧组件(3);两组所述固定组件(4)左右间隔布置,分别用于支撑固定所述左加强筋部(04)、所述右加强筋部(05);三组所述夹紧组件(3)呈三角形分布,分别用于夹紧所述横梁(01)的中部、所述左纵梁(02)的中部、所述右纵梁(03)的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夹紧组件(3)包括第一支架(31)、固连于所述第一支架(31)上端的支撑部(32)、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31)上端的操作部(33)以及固连于所述操作部(33)的抵压部(34),且所述操作部(33)可带动所述抵压部(34)转动至所述支撑部(32)的上方,使所述副车架夹紧于所述抵压部(34)与所述支撑部(3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加强筋部(04)、所述右加强筋部(05)均设置有定位孔(06),每组所述固定组件(4)包括第二支架(41)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架(41)上端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定位销(42),所述定位销(42)贯穿于对应的所述定位孔(06)中。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定位平台(1)上的转动平台(2),两组所述固定组件(4)和三组所述夹紧组件(3)均固定在所述转动平台(2)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车架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平台(2)与所述定位平台(1)之间设置有平面旋转轴承(5)。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支撑平台(6)和连接在所述支撑平台(6)下方的支撑架体(7),所述定位平台(1)固定在所述支撑平台(6)上,所述支撑架体(7)的高度可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车架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台(6)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支撑架体(7)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框架(71)和第二框架(72),且所述第一框架(71)的中部和所述第二框架(72)的中部相互铰接;所述第一框架(71)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框架(72)的顶部均可滑移地嵌装于所述第一滑槽中,使所述第一框架(71)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框架(72)的顶部能够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副车架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液压缸(8),所述液压缸(8)的活塞杆部与所述第一框架(71)或所述第二框架(72)相连,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框架(71)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框架(72)的顶部沿所述第一滑槽滑移。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副车架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移动小车(9),所述支撑架体(7)设置在所述移动小车(9)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副车架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小车(9)设置有第二滑槽(91),所述第一框架(71)的底部和所述第二框架(72)的底部均可滑移地嵌装于所述第二滑槽(91)中,使所述第一框架(71)的底部和所述第二框架(72)的底部能够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
CN201820872489.5U 2018-06-06 2018-06-06 一种副车架的定位装置 Active CN2084097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72489.5U CN208409789U (zh) 2018-06-06 2018-06-06 一种副车架的定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72489.5U CN208409789U (zh) 2018-06-06 2018-06-06 一种副车架的定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09789U true CN208409789U (zh) 2019-01-22

Family

ID=65110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872489.5U Active CN208409789U (zh) 2018-06-06 2018-06-06 一种副车架的定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097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71676B (zh) 一种汽车悬架控制臂的焊接夹紧方法
CN107962333B (zh) 一种汽车悬架控制臂的焊接夹具
CN201792147U (zh) 自行车前三角架焊接夹紧装置
CN104400750A (zh) 一种管路阀门拆装辅具及管路阀门拆装方法
CN201960482U (zh) 横向拉杆调整夹具
CN206998257U (zh) 一种汽车后悬架总成装配工装
CN208409789U (zh) 一种副车架的定位装置
CN110421509A (zh) 后挡玻璃附件安装工装及其工作方法
CN202771950U (zh) 立体卷铁芯变压器的铁芯拼装装置
CN206455092U (zh) 一种直升机尾梁蒙皮铆接工装及其定位卡板组件
CN206029386U (zh) 一种定位孔夹具
CN211121943U (zh) 一种摩托车车架疲劳试验装置
CN209157622U (zh) 汽车扭梁自动压胶套抓取定位机构
CN209848203U (zh) 一种平衡木包覆机
CN208196025U (zh) 车架拼装工装
CN204308481U (zh) 伸缩式挖掘机左右边梁整体组对胎具
CN206824933U (zh) 一种s型弹簧自动固定装置
CN208772657U (zh) 一种一步焊接的前围梁总成焊接支架
CN109483207A (zh) 汽车扭梁自动压胶套抓取定位机构及其定位方法
CN206311400U (zh) 试片成型夹具
CN212793710U (zh) 一种特殊造型首饰的焊接工装
CN218532526U (zh) 一种加强筋冲压模具夹持装置
CN205734564U (zh) 一种发动机快速拆装支架
CN208713334U (zh) 一种带夹紧部件的螺栓拧紧台总成
CN220561353U (zh) 一种风电叶片主梁用定位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