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33173U - 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33173U
CN208233173U CN201820456426.1U CN201820456426U CN208233173U CN 208233173 U CN208233173 U CN 208233173U CN 201820456426 U CN201820456426 U CN 201820456426U CN 208233173 U CN208233173 U CN 2082331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tiffening plate
mounting plate
stiffening
collision preven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5642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庞庆
覃士桂
黎海
曾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45642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331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331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33173U/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80289 priority patent/WO2019192391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包括安装板、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前侧壁与所述安装板的后侧壁的左部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前侧壁与所述安装板后侧壁的右部焊接固定,所述安装板的前侧壁与所述防撞梁总成相抵,所述安装板的左部与所述第一加强板通过螺栓和螺母与所述防撞梁总成紧固连接,所述安装板的右部与所述第二加强板通过螺栓和螺母与所述防撞梁总成紧固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右部和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左部分别与前纵梁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有效的提高了防撞梁总成与前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提升了乘员舱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上的防撞梁,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防撞梁连接结构,如图1至图3中所示,防撞梁总成1采用螺栓8和方形螺母10安装于安装板3上,防撞梁总成1的安装点偏离前纵梁2腔体,且安装板3的厚度仅1.6mm,刚度不足,当车辆牵引或碰撞时,安装板3易变形,进而引起防撞梁总成1的安装点位置变形。第一加强板4和第二加强板5与安装板3仅为双层板焊接,强度不够,碰撞时极易开裂。防撞梁总成1采用方形焊接螺母10安装,与安装板3之间的焊接受力面积小,防撞梁总成1受到碰撞或者受牵引拉力较大时,安装板3易被拉变形,焊接螺母10易脱焊脱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防撞梁总成与前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提升乘员舱的安全性的防撞梁连接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包括安装板、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前侧壁与所述安装板的后侧壁的左部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前侧壁与所述安装板后侧壁的右部焊接固定,所述安装板的前侧壁与所述防撞梁总成相抵,所述安装板的左部与所述第一加强板通过螺栓和螺母与所述防撞梁总成紧固连接,所述安装板的右部与所述第二加强板通过螺栓和螺母与所述防撞梁总成紧固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右部和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左部分别与前纵梁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还可以是:
所第一加强板的后侧设有第一螺母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螺母板焊接固定,所述防撞梁总成、所述安装板的左部、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一螺母板从前至后依次通过螺栓和螺母紧固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后侧设有第二螺母板,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二螺母板焊接固定,所述防撞梁总成、所述安装板的右部、所述第二加强板和所述第二螺母板从前至后依次通过螺栓和螺母紧固连接。
所述螺母为焊接螺母。
所述焊接螺母为圆形焊接螺母。
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安装板至少通过两组所述螺栓与螺母与所述防撞梁总成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加强板和所述安装板至少通过两组所述螺栓与螺母与所述防撞梁总成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上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板设有第一折弯,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折弯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连接处,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安装板的左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前纵梁的左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前纵梁之间的连接处的所述前纵梁的左侧壁形状一致。
所述第二加强板设有第二折弯,所述第二加强板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二折弯设于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的连接处,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安装板的右部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板与所述前纵梁的右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和所述前纵梁之间的连接处的所述前纵梁的右侧壁形状一致。
所述安装板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安装板的中部设有围绕所述通孔的翻边,所述翻边位于所述前纵梁的腔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包括安装板、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前侧壁与所述安装板的后侧壁的左部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前侧壁与所述安装板后侧壁的右部焊接固定,所述安装板的前侧壁与所述防撞梁总成相抵,所述安装板的左部与所述第一加强板通过螺栓和螺母与所述防撞梁总成紧固连接,所述安装板的右部与所述第二加强板通过螺栓和螺母与所述防撞梁总成紧固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右部和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左部分别与前纵梁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固定连接。这样,安装板用于提供防撞梁总成的安装面,安装板上设有用于连接防撞梁总成的安装点,在防撞梁总成的安装点处安装板与防撞梁总成之间通过螺栓和螺母紧固连接,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用于提供前纵梁的安装面,并且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分别与安装板焊接固定,可提高安装板的结构刚度。这样,安装板的左部与第一加强板通过螺栓和螺母与防撞梁总成紧固连接,安装板的右部与第二加强板通过螺栓和螺母与防撞梁紧固连接,并且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分别在前纵梁腔体的左侧和右侧,可以知道防撞梁总成的安装点分别在前纵梁腔体的左侧和右侧,防撞梁总成的安装点的位置得到调整优化,使得安装板的受力均匀,有利于减小局部变形,并且使得防撞梁总成在安装点处与两层板(安装板左部与第一加强板或安装板右部与第二加强板)连接,安装点处的材料厚度增加,防撞梁安装点处的刚度提升。另外,由于防撞梁总成安装点位置的调整,使安装板与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之间不只通过焊接固定,还通过螺栓和螺母进行紧固,进一步加强了安装板与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综上所述,防撞梁总成与前纵梁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得到加强,从而提高了碰撞时能量的消化吸收上限,进而提高了成员舱的安装性。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具有以下优点:有效的提高了防撞梁总成与前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提升了乘员舱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防撞梁与前纵梁连接位置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防撞梁连接组件结构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防撞梁连接组件侧视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的防撞梁与前纵梁连接结构左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的防撞梁与前纵梁连接结构右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号说明
1…防撞梁总成 2…前纵梁 3…安装板
4…第一加强板 5…第二加强板 6…第一螺母板
7…第二螺母板 8…螺栓 9…圆形焊接螺母
10…方形焊接螺母 11…翻边 41…第一连接板
42…第二连接板 51…第三连接板 52…第四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防撞梁总成1左右两侧的防撞梁连接组件的结构对称,本实用新型是以位于防撞梁总成1右侧的防撞梁连接组件为例进行说明,其中,所述防撞梁总成1的位置为前侧,所述前纵梁2的位置为后侧。
下面结合附图4至附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请参考图4至图7,包括安装板3、第一加强板4和第二加强板5,所述第一加强板4的前侧壁与所述安装板3的后侧壁的左部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加强板5的前侧壁与所述安装板3后侧壁的右部焊接固定,所述安装板3的前侧壁与所述防撞梁总成1相抵,所述安装板3的左部与所述第一加强板4通过螺栓8和螺母与所述防撞梁总成1紧固连接,所述安装板3的右部与所述第二加强板5通过螺栓8和螺母与所述防撞梁总成1紧固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4的右部和所述第二加强板5的左部分别与前纵梁2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固定连接。这样,安装板3用于提供防撞梁总成1的安装面,安装板3上设有用于连接防撞梁总成1的安装点,在防撞梁总成1的安装点处安装板3与防撞梁总成1之间通过螺栓8和螺母紧固连接,第一加强板4和第二加强板5用于提供前纵梁2的安装面,并且第一加强板4和第二加强板5分别与安装板3焊接固定,可提高安装板3的结构刚度。这样,安装板3的左部与第一加强板4通过螺栓8和螺母与防撞梁总成1紧固连接,安装板3的右部与第二加强板5通过螺栓8和螺母与防撞梁紧固连接,并且第一加强板4和第二加强板5分别在前纵梁2腔体的左侧和右侧,可以知道防撞梁总成1的安装点分别在前纵梁2腔体的左侧和右侧,防撞梁总成1的安装点的位置得到调整优化,使得安装板3的受力均匀,有利于减小局部变形,并且使得防撞梁总成1在安装点处与两层板(安装板3左部与第一加强板4或安装板3右部与第二加强板5)连接,安装点处的材料厚度增加,防撞梁安装点处的刚度提升。另外,由于防撞梁总成1安装点位置的调整,使安装板3与第一加强板4和第二加强板5之间不只通过焊接固定,还通过螺栓8和螺母进行紧固,进一步加强了安装板3与第一加强板4和第二加强板5之间的连接结构。综上所述,防撞梁总成1与前纵梁2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得到加强,从而提高了碰撞时能量的消化吸收上限,进而提高了成员舱的安装性。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具有以下优点:有效的提高了防撞梁总成1与前纵梁2之间的连接强度,提升了乘员舱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4至图7,还可以是:所述第一加强板4的后侧设有第一螺母板6,所述第一加强板4与所述第一螺母板6焊接固定,所述防撞梁总成1、所述安装板3的左部、所述第一加强板4和所述第一螺母板6从前至后依次通过螺栓8和螺母紧固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5的后侧设有第二螺母板7,所述第二加强板5与所述第二螺母板7焊接固定,所述防撞梁总成1、所述安装板3的右部、所述第二加强板5和所述第二螺母板7从前至后依次通过螺栓8和螺母紧固连接。这样,第一螺母板6和第二螺母板7可防止安装点处螺母被拉脱,同时通过设置第一螺母板6和第二螺母板7,使防撞梁安装点的焊接板由二层板增加为三层板,安装点区域强度及刚度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4至图7,还可以是:所述螺母为焊接螺母。这样,焊接螺母是一种在螺母外适合焊接的螺母,一般是可焊接的材料制成的而且较厚适与焊接,在螺母外进一步通过焊接固定,提高了安装点的连接强度,使螺母不易脱落。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焊接螺母为圆形焊接螺母9。这样,相同规格的圆形焊接螺母9与方形焊接螺母10相比,单个安装点的受力面积增大,提高了安装点的受力上限,防止发生碰撞或者拉扯牵引钩时安装点的螺母易被拉脱。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4至图7,还可以是:所述第一加强板4和所述安装板3至少通过两组所述螺栓8与螺母与所述防撞梁总成1固定连接。这样,增加了安装点数量,并且安装点在第一加强板4上即安装点在前纵梁2腔体外侧排列,使安装板3受力均匀,有利于减小局部变形。另外,进一步优选的是,在至少两组所述螺栓8与螺母中有一组是防撞梁总成1的预装定位螺栓8和螺母。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4至图7,还可以是:所述第二加强板5和所述安装板3至少通过两组所述螺栓8与螺母与所述防撞梁总成1固定连接。这样,增加了安装点数量,并且安装点在第二加强板5上即安装点在前纵梁2腔体外侧排列,使安装板3受力均匀,有利于减小局部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4至图7,还可以是:所述第一加强板4的上部与所述第二加强板5的上部固定连接。这样,第一加强板4与第二加强板5连接成一个整体,极大了加强了防撞梁总成1与前纵梁2之间连接结构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4至图7,还可以是:所述第一加强板4设有第一折弯,所述第一加强板4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板41和第二连接板42,所述第一折弯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4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42的连接处,所述第一连接板41与所述安装板3的左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42与所述前纵梁2的左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42与所述第二连接板42和所述前纵梁2之间的连接处的所述前纵梁2的左侧壁形状一致。这样,通过设置折弯便于第一加强板4与安装板3和前纵梁2的连接,第一连接板41与安装板3固定连接,有利于提高安装板3的结构强度,第二连接板42用于与前纵梁2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42的形状与第二连接板42和所述前纵梁2之间的前纵梁2的左侧壁形状一致,使第二连接板42与前纵梁2之间连接面的面积最大,有利于提高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4至图7,还可以是:所述第二加强板5设有第二折弯,所述第二加强板5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三连接板51和第四连接板52,所述第二折弯设于所述第三连接板51与所述第四连接板52的连接处,所述第三连接板51与所述安装板3的右部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板52与所述前纵梁2的右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板52与所述第四连接板52和所述前纵梁2之间的连接处的所述前纵梁2的右侧壁形状一致。这样,通过设置折弯便于第二加强板5与安装板3和前纵梁2的连接,第三连接板51与安装板3固定连接,有利于提高安装板3的结构强度,第四连接板52用于与前纵梁2固定连接,第四连接板52的形状与第四连接板52和所述前纵梁2之间的前纵梁2的右侧壁形状一致,使第二连接板42与前纵梁2之间连接面的面积最大,有利于提高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4至图7,还可以是:所述安装板3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安装板3的中部设有围绕所述通孔的翻边11,所述翻边11位于所述前纵梁2的腔体内。这样,通过在安装板3的中部设置翻边11,提高了安装板3本身的结构强度。
通过牵引钩拉力试验得到的试验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其中试验结果中在相同工况下变化最大的是,在下偏5度拉伸的情况下,牵引钩永久变形量由2.267mm降低至0.29mm。通过分析对比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能有效的提高防撞梁总成1与前纵梁2之间的连接强度,对减小局部变形有明显的效果,防撞梁总成1与前纵梁2连接刚度指标更优,连接结构得到强化,进而提高了碰撞时能量的消化吸收上限,提升了乘员舱的安全性;前车体前部区域模态、刚度提升,改善了整车乘坐舒适性,以及整车的操控性能。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板、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前侧壁与所述安装板的后侧壁的左部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前侧壁与所述安装板后侧壁的右部焊接固定,所述安装板的前侧壁与所述防撞梁总成相抵,所述安装板的左部与所述第一加强板通过螺栓和螺母与所述防撞梁总成紧固连接,所述安装板的右部与所述第二加强板通过螺栓和螺母与所述防撞梁总成紧固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右部和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左部分别与前纵梁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后侧设有第一螺母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螺母板焊接固定,所述防撞梁总成、所述安装板的左部、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一螺母板从前至后依次通过螺栓和螺母紧固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后侧设有第二螺母板,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二螺母板焊接固定,所述防撞梁总成、所述安装板的右部、所述第二加强板和所述第二螺母板从前至后依次通过螺栓和螺母紧固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为焊接螺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螺母为圆形焊接螺母。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安装板至少通过两组所述螺栓与螺母与所述防撞梁总成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和所述安装板至少通过两组所述螺栓与螺母与所述防撞梁总成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上部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设有第一折弯,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折弯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连接处,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安装板的左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前纵梁的左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前纵梁之间的连接处的所述前纵梁的左侧壁形状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设有第二折弯,所述第二加强板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二折弯设于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的连接处,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安装板的右部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板与所述前纵梁的右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和所述前纵梁之间的连接处的所述前纵梁的右侧壁形状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安装板的中部设有围绕所述通孔的翻边,所述翻边位于所述前纵梁的腔体内。
CN201820456426.1U 2018-04-03 2018-04-03 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 Active CN2082331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56426.1U CN208233173U (zh) 2018-04-03 2018-04-03 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
PCT/CN2019/080289 WO2019192391A1 (zh) 2018-04-03 2019-03-29 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56426.1U CN208233173U (zh) 2018-04-03 2018-04-03 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33173U true CN208233173U (zh) 2018-12-14

Family

ID=64586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56426.1U Active CN208233173U (zh) 2018-04-03 2018-04-03 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33173U (zh)
WO (1) WO201919239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92391A1 (zh) * 2018-04-03 2019-10-10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601193U (zh) * 2013-12-11 2014-05-21 东风汽车公司 前防撞梁定位结构
CN203854596U (zh) * 2014-03-31 2014-10-0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前防撞梁
JP6186341B2 (ja) * 2014-11-28 2017-08-23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105966459B (zh) * 2016-05-12 2018-05-22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CN205930599U (zh) * 2016-08-26 2017-02-08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汽车前防撞梁安装结构总成
CN107600012A (zh) * 2017-09-20 2018-01-19 江苏大学 一种基于功能定制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
CN208233173U (zh) * 2018-04-03 2018-12-14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92391A1 (zh) * 2018-04-03 2019-10-10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92391A1 (zh) 2019-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278002U (zh) 前防撞梁总成
CN208233173U (zh) 一种防撞梁连接组件
CN102530081A (zh) 一种电动汽车车架
CN209126825U (zh) 一种中通道组件、车身骨架结构及车辆
CN101734291A (zh) 具有加强结构的汽车前壁板
CN204354816U (zh) 一种铝合金lng框架
CN203358385U (zh) 一种汽车座椅横梁总成结构
CN110239329A (zh) 一种电池包安装结构及包括其的电动汽车
CN206374832U (zh) 一种上弯梁框架组件
CN109484492A (zh) 仪表板横梁总成
CN208277994U (zh) 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206202424U (zh) 用于安装散热器的支架
CN216153859U (zh) 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
CN214492538U (zh) 一种用于固定轿车变速器控制单元的支架
CN201597643U (zh) 一种汽车前壁板
CN207737366U (zh) 一种汽车的铝合金前防撞梁
CN209080000U (zh) 一种车用防撞结构
CN210454434U (zh) 电池包安装结构及包括其的电动汽车
CN103448800A (zh) 一种汽车副车架
CN203439115U (zh) 一种汽车副车架
CN202429162U (zh) 一种皮卡车用防滚架
CN220721006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CN211765899U (zh) 一种车辆驾驶室轻型地板结构
CN217598694U (zh) 一种机舱加强结构
CN110510005A (zh) 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地板纵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