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01685U - 一种汽车散热器减振垫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散热器减振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01685U
CN208101685U CN201820557054.1U CN201820557054U CN208101685U CN 208101685 U CN208101685 U CN 208101685U CN 201820557054 U CN201820557054 U CN 201820557054U CN 208101685 U CN208101685 U CN 2081016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damped component
cushion blocking
automobile radiators
radi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55705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锡泽
陈芝敬
郭杰亮
董松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55705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016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016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016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散热器减振垫,包括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第一减振件、用于与散热器连接的第二减振件;所述第一减振垫的一端上设有多个第一盲孔,所述第一减振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减振件的一端连接并形成承载面,所述第二减振件的另一端上设有多个第二盲孔;所述承载面上设有多个凸起部,所述第二减振件的一端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减振件的另一端的截面面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散热器减振垫,能够有效地提高散热器减振垫的隔振效果,同时降低操作难度和整车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散热器减振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散热器减振垫。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冷却系统由散热器、冷却风扇以及冷却管路组成,冷却风扇采用螺栓固定在散热器上,而散热器则需要通过减振垫安装在车身上。减振垫主要用于减少冷却风扇、散热器在运行时产生的噪音、振动。
现有技术中,为了获得更为优异的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一般通过减小散热器减振垫的硬度,以减小发动机、变速箱、冷却风扇传递到车身的振动,但散热器减振垫硬度的减小,却会导致隔振效果不理想,此外,还可以通过减小悬置刚度和对悬置结构进行优化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不仅操作复杂,难度较大,而且开模费用高,导致整车成本上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散热器减振垫,以解决现有的散热器减振垫由于硬度减小导致隔振效果不理想,采用悬置刚度减小和优化悬置结构方法导致整车成本上涨的技术问题,以有效地提高散热器减振垫的隔振效果,同时降低操作难度和整车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器减振垫,包括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第一减振件、用于与散热器连接的第二减振件;所述第一减振垫的一端上设有多个第一盲孔,所述第一减振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减振件的一端连接并形成承载面,所述第二减振件的另一端上设有多个第二盲孔;所述承载面上设有多个凸起部,所述第二减振件的一端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减振件的另一端的截面面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盲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盲孔的孔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减振件呈圆柱状,所述第二减振件呈圆台状。
作为优选方案,多个所述凸起部均匀分布于所述承载面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凸起部呈球形。
作为优选方案,多个所述第一盲孔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一减振件的一端上,多个所述第二盲孔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二减振件的另一端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还包括供散热器的安装插销插入的安装通孔,所述安装通孔贯穿于所述第一减振件的两端和所述第二减振件的两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盲孔的截面呈条形,所述第二盲孔的截面呈圆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减振件和所述第二减振件一体成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减振件和所述第二减振件的材料均为橡胶。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多个所述第一盲孔和多个所述第二盲孔能够有效地降低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的刚度,并且由于所述第二减振件的一端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减振件的另一端的截面面积,以使所述第二减振件呈锥台结构,在所述第一盲孔和所述第二盲孔的配合下,使得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的振动模态提高,从而对传递到散热器上的振动具有良好的过滤效果;同时,由于散热器是安装在前端模块骨架上,而前端模块骨架的安装结构需要抵靠在所述承载面上,因此所述承载面上设有多个所述凸起部,从而将原来的面接触改进为点接触,进而能够有效地减少振动的传递。这样,所述散热器减振垫不仅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盲孔和所述第二盲孔降低刚度,并在呈锥台结构的所述第二减振件的配合下使得振动模态提高,而且通过所述凸起部有效地减少了振动的传递,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的隔振效果;当散热器装配到车身上时,散热器通过多个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安装在车身的前端模块骨架上,能够有效地减小车身的抖动,进而获得更为优异的NVH性能,不仅技术实施难度小,而且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的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的另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的装配示意图;
其中,10、第一减振件;11、第一盲孔;20、第二减振件;21、承载面;22、凸起部;23、第二盲孔;30、安装通孔;40、散热器;50、前端模块骨架;51、安装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器40减振垫,包括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第一减振件10、用于与散热器40连接的第二减振件20;所述第一减振垫的一端上设有多个第一盲孔11,所述第一减振件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一端连接并形成承载面21,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另一端上设有多个第二盲孔23;所述承载面21上设有多个凸起部22,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一端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另一端的截面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多个所述第一盲孔11和多个所述第二盲孔23能够有效地降低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的刚度,并且由于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一端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另一端的截面面积,以使所述第二减振件20呈锥台结构,在所述第一盲孔11和所述第二盲孔23的配合下,使得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的振动模态提高,从而对传递到散热器40上的振动具有良好的过滤效果;同时,由于散热器40是安装在前端模块骨架50上,而前端模块骨架50的安装结构需要抵靠在所述承载面21上,因此所述承载面21上设有多个所述凸起部22,从而将原来的面接触改进为点接触,进而能够有效地减少振动的传递。这样,所述散热器40减振垫不仅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盲孔11和所述第二盲孔23降低刚度,并在呈锥台结构的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配合下使得振动模态提高,而且通过所述凸起部22有效地减少了振动的传递,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的隔振效果;当散热器40装配到车身上时,散热器40通过多个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安装在车身的前端模块骨架50上,能够有效地减小车身的抖动,进而获得更为优异的NVH性能,不仅技术实施难度小,而且成本较低。
在本实施例中,应当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优选地应用于解决自动挡汽车在R挡怠速时,方向盘、座椅导轨的抖动问题,通过对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的刚度、结构进行优化,以满足整车NVH性能要求,改善整车舒适性。
参见图3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盲孔11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盲孔23的孔径。具体的,由于散热器40通过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装配到车身的前端模块骨架50上时,前端模块骨架50的顶部设有安装支架51,前端模块骨架50的底部设有安装孔,散热器40的顶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减振件20上,而所述第一减振件10则插入所述安装支架51的通孔内,且所述安装支架51抵靠在所述承载面21上,因此,所述第一减振件10不受支撑力,所以所述第一盲孔11的孔径较大,从而尽可能地降低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的刚度,进而减小振动传递。同时,所述第二减振件20承载散热器40、中冷器、冷凝器等模块的重量,所述第二盲孔23的孔径过大容易导致所述汽车散热减振垫的强度不足,导致耐久破裂。
参见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振件10呈圆柱状,所述第二减振件20呈圆台状。由于车身的前端模块骨架50的顶部设有安装支架51,前端模块骨架50的底部设有安装孔,散热器40的顶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减振件20上,而所述第一减振件10则插入所述安装支架51的通孔内,所述第一减振件10呈圆柱状,有利于所述第一减振件10与安装支架51过盈配合;而所述第二减振件20呈圆台状,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另一端连接在散热器40的安装插销上,且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一端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另一端的截面面积,有利于提高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的振动模态。
参见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凸起部22均匀分布于所述承载面21上。所述承载面21上设有多个所述凸起部22,从而将原来的面接触改进为点接触,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振动的传递,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凸起部22均匀分布于所述承载面21上,使得所述承载面21上的各个所述凸起部22受力均匀,能够对发动机传递给散热器40的振动进行有效地过滤,从而使得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减少振动传递的效果大大提高,进而提高了乘坐舒适性。
参见图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22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球形、矩形或其他形状。优选地,本实施例采用球形凸起部22,不仅操作简单,而且便于设计实施,从而降低了成本。
参见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盲孔11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一减振件10的一端上,多个所述第二盲孔23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另一端上,从而有效地降低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的刚度,并配合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锥台结构,使得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的振动模态提高,进而对传递到散热器40上的振动具有良好的过滤效果,提高了乘坐舒适性。
参见图2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还包括供散热器40的安装插销插入的安装通孔30,所述安装通孔30贯穿于所述第一减振件10的两端和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两端。由于散热器40通过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装配到车身的前端模块骨架50上时,前端模块的顶部设有安装支架51,前端模块骨架50的底部设有安装孔,散热器40的顶部通过插销插入所述安装通孔30内,从而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减振件20上,而所述第一减振件10则与所述安装支架51的通孔过盈配合,且所述安装支架51抵靠在所述承载面21上。此外,所述安装通孔30贯穿于所述第一减振件10的两端和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两端,能够起到通气作用,避免装配后的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由于发送形变,导致内部封闭空间的气压变大或变小造成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易损坏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通孔30的尺寸可以略小于散热器40的安装插销的外径,这样使得所述第二减振件20与散热器40的安装插销过盈配合,从而便于简单牢固的将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装配在散热器40上,且便于维修拆卸。
参见图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盲孔11的截面呈条形,所述第二盲孔23的截面呈圆形。通过整车搭载测试对比,顶部、底部盲孔按照此形状、数量,零件的隔振效果最优,和隔振效果有直接联系。
参见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振件10和所述第二减振件20一体成型。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通过注塑、硫化一体成型,生产工艺简单、成熟,零件材料、以及生产设备成本低。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减振件10和所述第二减振件20一体成型,能够加强减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的强度,以避免由于受到较大切向外力时导致所述第一减振件10和所述第二减振件20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振件10和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材料均为橡胶。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采用CR材料,零件结构简单,无需在减振垫内部嵌入金属骨架、尼龙称件等复杂结构。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散热器减振垫,包括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第一减振件10、用于与散热器40连接的第二减振件20;所述第一减振垫的一端上设有多个第一盲孔11,所述第一减振件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一端连接并形成承载面21,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另一端上设有多个第二盲孔23;所述承载面21上设有多个凸起部22,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一端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另一端的截面面积。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多个所述第一盲孔11和多个所述第二盲孔23能够有效地降低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的刚度,并且由于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一端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减振件20的另一端的截面面积,以使所述第二减振件20呈锥台结构,在所述第一盲孔11和所述第二盲孔23的配合下,使得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的振动模态提高,从而对传递到散热器40上的振动具有良好的过滤效果;
(1)由于散热器40是安装在前端模块骨架50上,而前端模块骨架50的安装结构需要抵靠在所述承载面21上,因此所述承载面21上设有多个所述凸起部22,从而将原来的面接触改进为点接触,进而能够有效地减少振动的传递;
(2)相比于现有技术通过减小悬置刚度和对悬置结构进行优化的方法,本实施例无需进行悬置刚度、结构优化,难度小,不仅技术实施难度小,而且成本较低;
(3)当散热器40装配到车身上时,散热器40通过多个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安装在车身的前端模块骨架50上,能够有效地减小车身的抖动,进而获得更为优异的NVH性能。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散热器减振垫,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第一减振件、用于与散热器连接的第二减振件;所述第一减振垫的一端上设有多个第一盲孔,所述第一减振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减振件的一端连接并形成承载面,所述第二减振件的另一端上设有多个第二盲孔;所述承载面上设有多个凸起部,所述第二减振件的一端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减振件的另一端的截面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散热器减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盲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盲孔的孔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散热器减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件呈圆柱状,所述第二减振件呈圆台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散热器减振垫,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凸起部均匀分布于所述承载面上。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汽车散热器减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呈球形。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散热器减振垫,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盲孔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一减振件的一端上,多个所述第二盲孔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二减振件的另一端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散热器减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散热器减振垫还包括供散热器的安装插销插入的安装通孔,所述安装通孔贯穿于所述第一减振件的两端和所述第二减振件的两端。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散热器减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盲孔的截面呈条形,所述第二盲孔的截面呈圆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散热器减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件和所述第二减振件一体成型。
10.如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汽车散热器减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件和所述第二减振件的材料均为橡胶。
CN201820557054.1U 2018-04-17 2018-04-17 一种汽车散热器减振垫 Active CN2081016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57054.1U CN208101685U (zh) 2018-04-17 2018-04-17 一种汽车散热器减振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57054.1U CN208101685U (zh) 2018-04-17 2018-04-17 一种汽车散热器减振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01685U true CN208101685U (zh) 2018-11-16

Family

ID=64119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557054.1U Active CN208101685U (zh) 2018-04-17 2018-04-17 一种汽车散热器减振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016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81067A (zh) * 2020-07-02 2020-11-24 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压缩机用双级减振橡胶垫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81067A (zh) * 2020-07-02 2020-11-24 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压缩机用双级减振橡胶垫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101685U (zh) 一种汽车散热器减振垫
CN204998327U (zh) 一种客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
CN204775688U (zh) Abs控制器布置结构
CN202491683U (zh) 一种传动轴中间支承装置
CN205523647U (zh) 一种车辆动力总成液压悬置、车辆动力总成和车辆
CN204222589U (zh) 一种车用冷凝器支架的减振结构
CN207842586U (zh) 压缩机安装结构以及汽车
CN103112348B (zh) 一种散热器上悬置总成
CN202743034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减震连接支架
CN21265417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压缩机固定减震支架
CN203974522U (zh) 发动机液压悬置
CN212422810U (zh) 一种散热器框架、车用前端冷却模块及整车
CN205154346U (zh) 摩托车消声器安装组件
CN210437001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减震橡胶组件
CN210126427U (zh) 一种新型汽车液压悬置总成
CN211174563U (zh) 汽车水泵用减震垫
CN201566444U (zh) 一种轿车用前悬挂支架
CN207212974U (zh) 一种坚固防撞击型离合器底板
CN202541252U (zh) 汽车空调压缩机用支架
CN207291647U (zh) 一种新型减振悬置
CN201736796U (zh) 一种集成悬置支架
CN205930224U (zh) 动力总成悬置托臂与隔振组件安装结构
CN215474450U (zh) 一种轻量化刚度可调节的装配式散热器悬置软垫
CN214403745U (zh) 一种汽车中冷器的固定结构
CN205468542U (zh) 一种变速箱悬置减震降噪本体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1434, No. 633, Jinshan Avenue East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Panyu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Automobile Passenger Car Co.,Ltd.

Address before: 511434, No. 633, Jinshan Avenue East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Panyu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MOTOR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633, Jinshan Avenue East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Panyu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633, Jinshan Avenue East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Panyu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Automobile Passenger Ca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