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85437U - 出风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送风系统、车辆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出风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送风系统、车辆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85437U
CN208085437U CN201820258201.5U CN201820258201U CN208085437U CN 208085437 U CN208085437 U CN 208085437U CN 201820258201 U CN201820258201 U CN 201820258201U CN 208085437 U CN208085437 U CN 2080854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apparatus
crank
air door
wind deflector
l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5820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晗
唐煜成
毛杰
迪尼罗
章恒
王韬
温艳清
缪林
张浩斌
朱瑞虎
朱春华
夏泼
孙海谛
徐晓峰
邢哲
陈晓青
邹贻坤
顾启明
李康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O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O Nextev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O Nextev Ltd filed Critical NIO Nextev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5820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854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854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854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风设备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出风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送风系统、车辆空调系统。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汽车的出风装置结构复杂和体积较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包括壳体、第一导风板、风门和驱动装置。第一导风板和风门分别枢转地设置在壳体内的通风通道中。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连接的电机和驱动曲柄。第一导风板连接有第一连杆,风门连接有风门曲柄。工作时,电机先驱动风门曲柄使风门将通风通道打开,然后再驱动第一连杆使第一导风板上下摆动到预定角度。结束工作时,电机先驱动第一连杆使第一导风板摆动到最初的角度,然后再驱动风门曲柄使风门将通风通道封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不仅体积较小,而且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出风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送风系统、车辆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风设备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出风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送风系统、车辆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通常都配置有空调器。为了满足车内驾乘人员的舒适性,通向车舱内的出风装置(出风口)通常包括竖直导风板和水平导风板。通过左右调整竖直导风板的角度能够使空调器的气流吹向左侧或右侧。过上下调整水平导风板的角度能够使空调器的气流吹向上侧或下侧。
有的汽车配置有多个出风装置,并且每个出风装置吹出的风吹向车内的不同位置,以满足车内不同人员的需求。例如,在汽车前排乘客不需要冷风,而汽车后排乘客需要冷风时,可以关闭前排的出风装置。通常出风装置的关闭是通过关闭竖直导风板和/或水平导风板来实现的,但是由于竖直导风板和水平导风板并不能完全封闭出风装置,导致出风装置仍有冷气溢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的出风装置还单独配置有一个风门和驱动该风门的电机,通过电机驱动风门来实现出风装置的通断。但是,此种增加了电机的出风装置不仅结构复杂、体积较大,而且成本也较高。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出风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汽车的出风装置结构复杂和体积较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风装置,所述出风装置包括:
壳体,其内形成有通风通道;
风门,其枢转地设置在所述通风通道的入口处或所述通风通道内;
第一导风板,其枢转地设置在所述通风通道的出口处;
驱动装置,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其中,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摆动,从而为流出所述通风通道的气流提供导向;
所述驱动装置还能够驱动所述风门转动,从而打开或封闭所述通风通道。
在上述出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马达和驱动曲柄,所述驱动曲柄的输入部与所述第一马达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曲柄的输出部设置成能够通过转动来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风门。
在上述出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曲柄的输出部包括第一拨叉,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相连接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上设置有第一U形槽,所述第一拨叉能够在所述驱动曲柄转动时与所述第一U形槽接合,并因此驱动所述第一连杆,从而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摆动。
在上述出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导风板为多个;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多根第二连杆,每根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分别连接到一个所述第一导风板,每根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都枢转地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杆上,使得所述第一连杆能够借助多根所述第二连杆驱动所有的所述第一导风板摆动。
在上述出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一定位机构,所述第一定位机构能够在所述第一拨叉脱离所述第一U形槽时与所述第一拨叉接合并因此被所述第一拨叉拨动,从而固定所述第一连杆和/或所述第二连杆,进而限制所述第一导风板摆动。
在上述出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定位机构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一定位轮,所述第一定位轮上设置有第二U形槽和第一定位弧面,所述第二U形槽和第一定位弧面设置成当所述第一拨叉脱离所述第一U形槽时,所述第一拨叉与所述第二U形槽接合并因此使所述第一定位轮转动,并且当所述第一拨叉脱离所述第二U形槽时,所述第一定位弧面抵靠并因此固定所述第一连杆和/或所述第二连杆。
在上述出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曲柄的输出部还包括第二拨叉,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风门曲柄,所述风门曲柄的一端与所述风门的一端相连接,所述风门曲柄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U形槽;所述第二拨叉能够在所述驱动曲柄转动时与所述第三U形槽接合,并因此驱动所述风门曲柄,从而驱动所述风门转动。
在上述出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二定位机构,所述第二定位机构能够在所述第二拨叉脱离所述第三U形槽时与所述第二拨叉接合并因此被所述第二拨叉拨动,从而固定所述风门曲柄,进而限制所述风门转动。
在上述出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定位机构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二定位轮,所述第二定位轮上设置有第四U形槽和第二定位弧面,所述第四U形槽和第二定位弧面设置成当所述第二拨叉脱离所述第三U形槽时,所述第二拨叉与所述第四U形槽接合并因此使所述第二定位轮转动,并且当所述第二拨叉脱离所述第四U形槽时,所述第二定位弧面抵靠并因此固定所述风门曲柄。
在上述出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门曲柄上设置有第三定位弧面,当所述第二拨叉脱离所述第四U形槽时,所述第二定位弧面抵靠到所述第三定位弧面上并因此固定所述风门曲柄。
在上述出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马达是电动马达、液压马达或气动马达。
在上述出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枢转地设置在所述通风通道的出口处的多个第二导风板,所述多个第二导风板能够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方向摆动,从而为流出所述通风通道的气流提供进一步的导向。
在上述出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二马达,所述第二马达与所述多个第二导风板都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多个第二导风板摆动。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送风系统,所述车辆送风系统包括上述出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装置。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空调系统,所述车辆空调系统包括上述出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仅通过一套驱动装置就能够驱动第一导风板摆动以及驱动风门转动,使得第一导风板能够为流出通风通道的气流提供导向,使得风门能够打开或封闭通风通道。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与现有技术中的出风装置相比,能够使第一导风板和风门共用一套驱动装置,不仅体积较小,而且结构简单。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中,出风装置包括壳体、第一导风板(水平导风板)、风门和驱动装置。其中,第一导风板和风门分别与壳体枢转连接,并且都位于壳体内的通风通道中。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连接的第一电机和驱动曲柄。第一导风板连接有第一连杆,风门连接有风门曲柄。当出风装置工作时,第一电机先驱动风门曲柄使风门将通风通道打开,然后第一电机再驱动第一连杆使第一导风板上下摆动到预定角度。当出风装置结束工作时,第一电机先驱动第一连杆使第一导风板摆动到最初的角度,然后第一电机再驱动风门曲柄使风门将通风通道封闭。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还包括第二导风板(竖直导风板)和驱动第二导风板摆动的第二电机。其中,第二导风板枢转地设置在壳体上且位于通风通道内。第二电机固定地连接到壳体上。在通风通道被打开的状态下,第二电机能够驱动第二导风板左右摆动到预定角度。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仅通过两个电机就能够控制通风通道的通断以及实现气流吹向的上下左右调节,不仅简化了结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小了体积。
方案1、一种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包括:
壳体,其内形成有通风通道;
风门,其枢转地设置在所述通风通道的入口处或所述通风通道内;
第一导风板,其枢转地设置在所述通风通道的出口处;
驱动装置,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其中,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摆动,从而为流出所述通风通道的气流提供导向;
所述驱动装置还能够驱动所述风门转动,从而打开或封闭所述通风通道。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马达和驱动曲柄,所述驱动曲柄的输入部与所述第一马达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曲柄的输出部设置成能够通过转动来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风门。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曲柄的输出部包括第一拨叉,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相连接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上设置有第一U形槽,
所述第一拨叉能够在所述驱动曲柄转动时与所述第一U形槽接合,并因此驱动所述第一连杆,从而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摆动。
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为多个;
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多根第二连杆,每根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分别连接到一个所述第一导风板,每根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都枢转地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杆上,使得所述第一连杆能够借助多根所述第二连杆驱动所有的所述第一导风板摆动。
方案5、根据方案4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一定位机构,所述第一定位机构能够在所述第一拨叉脱离所述第一U形槽时与所述第一拨叉接合并因此被所述第一拨叉拨动,从而固定所述第一连杆和/或所述第二连杆,进而限制所述第一导风板摆动。
方案6、根据方案5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机构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一定位轮,所述第一定位轮上设置有第二U形槽和第一定位弧面,所述第二U形槽和第一定位弧面设置成当所述第一拨叉脱离所述第一U形槽时,所述第一拨叉与所述第二U形槽接合并因此使所述第一定位轮转动,并且当所述第一拨叉脱离所述第二U形槽时,所述第一定位弧面抵靠并因此固定所述第一连杆和/或所述第二连杆。
方案7、根据方案3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曲柄的输出部还包括第二拨叉,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风门曲柄,所述风门曲柄的一端与所述风门的一端相连接,所述风门曲柄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U形槽;
所述第二拨叉能够在所述驱动曲柄转动时与所述第三U形槽接合,并因此驱动所述风门曲柄,从而驱动所述风门转动。
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二定位机构,所述第二定位机构能够在所述第二拨叉脱离所述第三U形槽时与所述第二拨叉接合并因此被所述第二拨叉拨动,从而固定所述风门曲柄,进而限制所述风门转动。
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机构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二定位轮,所述第二定位轮上设置有第四U形槽和第二定位弧面,所述第四U形槽和第二定位弧面设置成当所述第二拨叉脱离所述第三U形槽时,所述第二拨叉与所述第四U形槽接合并因此使所述第二定位轮转动,并且当所述第二拨叉脱离所述第四U形槽时,所述第二定位弧面抵靠并因此固定所述风门曲柄。
方案10、根据方案9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曲柄上设置有第三定位弧面,当所述第二拨叉脱离所述第四U形槽时,所述第二定位弧面抵靠到所述第三定位弧面上并因此固定所述风门曲柄。
方案11、根据方案2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马达是电动马达、液压马达或气动马达。
方案12、根据方案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枢转地设置在所述通风通道的出口处的多个第二导风板,所述多个第二导风板能够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方向摆动,从而为流出所述通风通道的气流提供进一步的导向。
方案13、根据方案12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二马达,所述第二马达与所述多个第二导风板都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多个第二导风板摆动。
方案14、一种车辆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送风系统包括方案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装置。
方案15、一种车辆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空调系统包括方案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装置。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的第一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的第二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的通风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内部结构的第一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内部结构的第二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的竖直导风板组件和第二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的风门曲柄的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的第一连杆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的第一电机曲柄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的第一定位轮的侧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的第二定位轮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的第三状态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的第四状态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风门曲柄在解锁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风门曲柄在锁定状态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壳体;11、进风端;12、出风端;13、通风通道;2、风门组件;21、风门;22、风门曲柄;221、曲柄U形槽;222、弧形凸缘;3、水平导风板组件;31、水平导风板;32、第一连杆;321、连杆U形槽;33、第二连杆;4、竖直导风板组件;41、竖直导风板;42、联动杆;43、固定架;5、第一驱动装置;51、第一电机;52、第一电机曲柄;521、输入部;522、第一拨叉;523、第二拨叉;6、第二驱动装置;61、第二电机;62、第二电机曲柄;7、第一定位轮;71、第一定位轮主体;711、第二U形槽;712、第一凹陷结构;713、第一定位弧面;72、第一卡置结构;8、第二定位轮;81、第二定位轮主体;811、第四U形槽;812、第二凹陷结构;813、第二定位弧面;82、第二卡置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节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不仅可以应用汽车的空调系统上,还可以应用于其它设备的空调系统和通风系统,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调整后的技术方案仍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主要包括壳体1和与壳体1相连接的风门组件2、水平导风板组件3、竖直导风板组件4、第一驱动装置5和第二驱动装置6。其中,壳体1包括进风端11、出风端12以及形成在进风端11与出风端12之间的通风通道13。通风通道13的入口处与进风端11相对应,通风通道13的出口处与出风端12相对应。风门组件2设置在壳体1的进风端11,用于控制通风通道13的开闭。水平导风板组件3设置在壳体1的出风端12,用于为从通风通道13吹出的气流提供竖直方向(图1中所示上下方向)上的导向,使气流经过水平导风板组件3后或水平吹出,或向上吹出,或向下吹出。竖直导风板组件4设置在通风通道13内且靠近出风端12的位置。竖直导风板组件4用于为从通风通道13吹出的气流提供水平方向(图1中所示左右方向)上的导向,使气流经过竖直导风板组件4后或水平吹出,或向左吹出,或向右吹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风门组件2、水平导风板组件3和竖直导风板组件4在壳体1上的设置位置,不仅限于图1至图3中所示一种情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示例性地,将水平导风板组件3和竖直导风板组件4在壳体1上的设置位置进行替换,即将竖直导风板组件4设置在出风端12,将水平导风板组件3设置在通风通道13内且靠近出风端12的位置。将风门组件2设置在通风通道13内。
继续参阅图1和图2,第一驱动装置5与壳体1固定连接,用于驱动风门组件2和水平导风板组件3。在第一驱动装置5的驱动下,风门组件2能够选择性地打开或封闭通风通道13,水平导风板组件3能够为从通风通道13吹出的气流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导向。第二驱动装置6也与壳体1固定连接,用于驱动竖直导风板组件4。在第二驱动装置6的驱动下,竖直导风板组件4能够为从通风通道13吹出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导向。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风门组件2主要包括风门21和风门曲柄22。其中,风门21枢转地设置在壳体1上。风门曲柄22的一端与风门21沿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固定连接,风门曲柄22的另一端与第一驱动装置5驱动连接,以便第一驱动装置5通过风门曲柄22来驱动风门21转动,进而打开或封闭通风通道13。
继续参阅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的水平导风板组件3主要包括作为第一导风板的水平导风板31、第一连杆32和第二连杆33。其中,水平导风板31为两个并分别枢转地设置在壳体1的出风端12处,并且水平导风板31的枢转轴线与水平面平行或近似于平行。第二连杆33的一端与水平导风板31沿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杆33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杆32枢转连接。第一连杆32与第一驱动装置5驱动连接,以便第一驱动装置5通过第一连杆32和第二连杆33驱动两个水平导风板31同时上下摆动,使气流水平、朝上或朝下吹出通风通道13。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水平导风板31和第二连杆33的数量不仅限于图4和图5中所示的两个,其还可以是任意多个。例如,一个、三个、五个等。需要说明的是,当水平导风板31为一个时,第二连杆33还可以省去,使水平导风板31直接与第一连杆32固定连接,例如将第一连杆32设置成与图9中所示风门曲柄22相同的结构。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驱动装置5主要包括第一电机51和作为第一驱动曲柄的第一电机曲柄52。其中,第一电机51的机壳与壳体1固定连接,并且第一电机51的转轴朝向壳体1。第一电机51的转轴与第一电机曲柄52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电机51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电机曲柄52转动,从而使第一电机曲柄52驱动风门曲柄22和第一连杆32动作,进而驱动风门21和水平导风板31转动(摆动)。
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竖直导风板组件4主要包括作为第二导风板的竖直导风板41、联动杆42和固定架43。其中,固定架43固定的设置在壳体1内,多个竖直导风板41枢转地设置在固定架43上,并且每一个竖直导风板41的枢转轴线与竖直方向平行或近似于平行。每一个竖直导风板41远离其枢转轴线的一端都与联动杆42枢转连接。联动杆42的一端与第二驱动装置6驱动连接,以便第二驱动装置6能够通过联动杆42同时驱动所有的竖直导风板41左右摆动,从而使气流水平、朝左或朝右吹出通风通道13。
继续参阅图4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驱动装置6主要包括第二电机61和第二电机曲柄62。其中,第二电机61的机壳与壳体1固定连接,第二电机61的转轴与第二电机曲柄62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电机曲柄62的另一端与联动杆42的一端枢转连接。当第二电机61驱动第二电机曲柄62绕第二电机61的转轴摆动时,第二电机曲柄62能够通过联动杆42同时驱动所有的竖直导风板41左右摆动。
需要说明的是,将图6中联动杆42上端绕第二电机61转轴的旋转半径记做第一半径,将图6中联动杆42和竖直导风板41的枢转连接点与竖直导风板41自身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记做第二半径。该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相等,以便联动杆42在被第二电机61驱动时始终与固定架43相平行。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第二电机曲柄62、竖直导风板41、联动杆42和固定架43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其运动时彼此之间发生干涉被卡死。
下面结合图7至图15来对本实用新型的风门组件2、水平导风板组件3和第一驱动装置5的结构和运动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风门曲柄22包括作为第三U形槽的曲柄U形槽221和作为第三定位弧面的弧形凸缘222。风门曲柄22的一端(图7中风门曲柄22的下端)通过卡扣与风门21固定连接,曲柄U形槽221设置在风门曲柄22的另一端上。风门曲柄22借助该曲柄U形槽221与第一电机曲柄52驱动连接。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杆32上设置有作为第一U形槽的连杆U形槽321,第一连杆32借助该连杆U形槽321与第一电机曲柄52驱动连接。第一连杆32上还设置有连接孔(图8中第一连杆32上的两个圆孔),第一连杆32借助该连接孔与第二连杆33枢转连接。
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驱动装置5的第一电机曲柄52整体上呈V型,其主要包括输入部521和输出部。输出部又包括第一拨叉522和第二拨叉523。第一电机曲柄52通过输入部521与第一电机51的转轴固定连接,第一电机曲柄52通过第一拨叉522与第一连杆32驱动连接,第一电机曲柄52通过第二拨叉523与风门曲柄22驱动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中,第一拨叉522和第二拨叉523远离输入部521的一端都设置有圆柱结构(如图9所示)。第一拨叉522通过与其对应的圆柱结构与连杆U形槽321接合,从而驱动第一连杆32。第二拨叉523通过与其对应的圆柱结构与曲柄U形槽221接合,从而驱动风门曲柄22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水平导风板31只能在风门21处于打开的状态下才能够对从通风通道13吹出的气流进行导向。所以,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机曲柄52在通过风门曲柄22驱动风门21转动时不驱动水平导风板31摆动,在通过第一连杆32驱动水平导风板31摆动时不驱动风门21转动。由此可见,第一拨叉522并不是与连杆U形槽321实时接合,而是在需要调整水平导风板31时,第一拨叉522才与连杆U形槽321接合。第二拨叉523也并不是与曲柄U形槽221实时接合,而是在需要风门21打开或封闭通风通道13时,第二拨叉523才与曲柄U形槽221接合。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第一电机曲柄52仅保留一个拨叉,并通过该拨叉择一地与连杆U形槽321或曲柄U形槽221接合,进而驱动第一连杆32或风门曲柄22转动。
进一步,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为了防止第一电机曲柄52在脱离连杆U形槽321之后,水平导风板31因缺少约束而转动,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上的、作为第一定位机构的第一定位轮7。该第一定位轮7能够在第一电机曲柄52的第一拨叉522脱离连杆U形槽321之后固定水平导风板31、第一连杆32和第二连杆33。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能够实现对水平导风板31、第一连杆32和第二连杆33进行约束、定位的前提下,第一定位轮7还可以被其他任意可行的定位机构替代,例如,锁止阀、电机驱动的凸轮结构、直线电机等。
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定位轮7包括第一定位轮主体71和设置在第一定位轮主体71一端的第一卡置结构72,第一定位轮7通过第一卡置结构72与壳体1枢转连接(优选地阻尼的枢转连接)。第一定位轮主体71上还设置有第二U形槽711、第一凹陷结构712和第一定位弧面713。其中,第一凹陷结构712可以只设置一个。
继续参阅图1、图2、图4和图5,为了防止第一电机曲柄52在脱离曲柄U形槽221之后,风门21和风门曲柄22因缺少约束而转动,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上的、作为第二定位机构的第二定位轮8。该第二定位轮8能够在第一电机曲柄52的第二拨叉523脱离曲柄U形槽221之后固定风门曲柄22。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能够实现对风门21和风门曲柄22进行约束、定位的前提下,第二定位轮8还可以被其他任意可行的定位机构替代,例如,锁止阀、电机驱动的凸轮结构、直线电机等。
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定位轮8包括第二定位轮主体81和设置在第二定位轮主体81一端的第二卡置结构82,第二定位轮8通过第二卡置结构82与壳体1枢转连接(优选地阻尼的枢转连接)。第二定位轮主体81上还设置有第四U形槽811、第二凹陷结构812和第二定位弧面813。其中,第二凹陷结构812可以只设置一个。
下面结合图12至图17来对第一电机曲柄52操作风门21和水平导风板31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图12至图15是第一电机曲柄52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各结构之间的匹配关系。
如图12所示,在该图中,第一电机曲柄52的第一拨叉522与第一连杆32的连杆U形槽321相脱离,第一电机曲柄52的第二拨叉523与风门曲柄22的曲柄U形槽221相接合。水平导风板31沿右上方倾斜,风门21与水平面垂直。此时通风通道13被封闭,不能通风。第一定位轮7的第二U形槽711的开口朝向图12中所示的右上方,第一定位轮7借助第一定位弧面713将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1和水平导风板31锁定到当前位置。第二定位轮8的第四U形槽811的开口朝向图12中所示的右下方。
如图13所示,在该图中,第一电机曲柄52的第一拨叉522与第一连杆32的连杆U形槽321刚刚接合,第一电机曲柄52的第二拨叉523与风门曲柄22的曲柄U形槽221刚刚脱离。水平导风板31沿右上方倾斜,风门21与水平面平行。此时通风通道13被打开,可以通风,排出气流。第一定位轮7的第二U形槽711的开口朝向图13中所示的下方。第二定位轮8的第四U形槽811的开口朝向图13中所示的左方,第二定位轮8借助第二定位弧面813将风门曲柄22锁定到当前位置。
如图14所示,在该图中,第一电机曲柄52的第一拨叉522与第一连杆32的连杆U形槽321相接合,第一电机曲柄52的第二拨叉523与风门曲柄22的曲柄U形槽221相脱离。水平导风板31和风门21都处于水平状态,通风通道13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定位轮7的第二U形槽711的开口朝向图14中所示的下方。第二定位轮8的第四U形槽811的开口朝向图14中所示的左方,第二定位轮8借助第二定位弧面813继续将风门曲柄22锁定到当前位置。
如图15所示,在该图中,第一电机曲柄52的第一拨叉522与第一连杆32的连杆U形槽321相接合,第一电机曲柄52的第二拨叉523与风门曲柄22的曲柄U形槽221相脱离。水平导风板31沿右下方倾斜,风门21与水平面垂直,通风通道13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定位轮7的第二U形槽711的开口朝向图15中所示的左下方。第二定位轮8的第四U形槽811的开口朝向图15中所示的左方,第二定位轮8借助第二定位弧面813继续将风门曲柄22锁定到当前位置。
如图16所示,该图示出的是风门曲柄22未被第二定位轮8锁定时的示意图。在该图中,弧形凸缘222在绕风门曲柄22的枢转轴转动时能够在第二定位轮8的第二凹陷结构812内自由活动。弧形凸缘222的外缘的转动轨迹如图16中点划线所示。
如图17所示,该图示出的是风门曲柄22被第二定位轮8锁定时的示意图。在该图中,弧形凸缘222在绕风门曲柄22的枢转轴转动时与第二定位轮8的第二定位弧面813相干涉。弧形凸缘222的外缘的转动轨迹如图17中点划线所示。
虽然图中并未示出,但是,图12至图15中上侧的第二连杆33上设置有凸起结构,该凸起结构设置在第二连杆33背离第一连杆32的一侧并且靠近第一定位轮7的一端。由于第一定位轮7对第二连杆33的定位原理与第二定位轮8对风门曲柄22的定位原理相同,所以此处不再对第一定位轮7与第二连杆33之间的配合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电机曲柄52在从图12所示位置转动到图13所示位置时,第二拨叉523始终与曲柄U形槽22接合,驱动风门曲柄22顺时针转动。直至第二拨叉523脱离曲柄U形槽221进入第四U形槽811,并驱动第二定位轮8转动到图13所示位置,通过第二定位弧面813锁定风门曲柄22的弧形凸缘222。其中,在第二拨叉523脱离曲柄U形槽221时,风门曲柄22的弧形凸缘222已经通过第二凹陷结构812转过第二定位轮8。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中,第二拨叉523进入第四U形槽811的同时第一拨叉522进入第二U形槽711,在第二定位轮8锁定风门曲柄22的同时第一定位轮7解锁第二连杆33。因此,第一电机曲柄52能够避免第一电机曲柄52在第一定位轮7和第二定位轮8之间空转。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一拨叉522和第二拨叉523的夹角进行适当调整,使第一电机曲柄52在第一定位轮7和第二定位轮8之间空转。
第一电机曲柄52在从图13所示位置转动到图14所示位置时,第一拨叉522和第二拨叉523同时脱离第二U形槽711和第四U形槽811。随着第一电机曲柄52的转动,水平导风板31从图13所示的位置逐渐转动到图14所示的水平位置。
第一电机曲柄52在从图14所示位置转动到图15所示位置时,随着第一电机曲柄52的转动,水平导风板31从图14所示的位置逐渐转动到图15所示的向右下方倾斜的角度位置。
当通风通道13需要关闭时,第一电机曲柄52从图15所示位置顺时针转动到图12所示位置。该过程为第一电机曲柄52从图12所示位置逆时针转动到图15所示位置的逆向过程,所以此处不再做过多说明。
基于上述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仅通过一个第一电机51借助第一电机曲柄52、风门曲柄22和第一连杆32之间的配合就能够驱动风门21和水平导风板31转动,从而实现通风通道13的通断以及为通风通道13吹出的气流进行竖直方向上的导向。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不仅能够借助风门21完全封闭通风通道13还减少了电机的数量,不仅简化了机构、减小了体积,而且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还通过第二电机61驱动多个竖直导风板41在水平方向上摆动,对从通风通道13吹出的气流进行水平方向上的导向。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出风装置通过水平导风板31和竖直导风板41能够使从通风通道13出来的气流吹向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右下方或前方。
此外,虽然图中并未示出,但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中,第一电机51和第二电机61都设置有检测其转动角度的角度传感器或角度开关,以便准确地调整风门21、水平导风板31和竖直导风板41的转角。
进一步,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使风门21和竖直导风板41共用一个电机,使水平导风板31单独使用一个电机。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出风装置的车辆送风系统和车辆空调装置。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包括:
壳体,其内形成有通风通道;
风门,其枢转地设置在所述通风通道的入口处或所述通风通道内;
第一导风板,其枢转地设置在所述通风通道的出口处;
驱动装置,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其中,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摆动,从而为流出所述通风通道的气流提供导向;
所述驱动装置还能够驱动所述风门转动,从而打开或封闭所述通风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马达和驱动曲柄,所述驱动曲柄的输入部与所述第一马达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曲柄的输出部设置成能够通过转动来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风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曲柄的输出部包括第一拨叉,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相连接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上设置有第一U形槽,
所述第一拨叉能够在所述驱动曲柄转动时与所述第一U形槽接合,并因此驱动所述第一连杆,从而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摆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为多个;
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多根第二连杆,每根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分别连接到一个所述第一导风板,每根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都枢转地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杆上,使得所述第一连杆能够借助多根所述第二连杆驱动所有的所述第一导风板摆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一定位机构,所述第一定位机构能够在所述第一拨叉脱离所述第一U形槽时与所述第一拨叉接合并因此被所述第一拨叉拨动,从而固定所述第一连杆和/或所述第二连杆,进而限制所述第一导风板摆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机构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一定位轮,所述第一定位轮上设置有第二U形槽和第一定位弧面,所述第二U形槽和第一定位弧面设置成当所述第一拨叉脱离所述第一U形槽时,所述第一拨叉与所述第二U形槽接合并因此使所述第一定位轮转动,并且当所述第一拨叉脱离所述第二U形槽时,所述第一定位弧面抵靠并因此固定所述第一连杆和/或所述第二连杆。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曲柄的输出部还包括第二拨叉,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风门曲柄,所述风门曲柄的一端与所述风门的一端相连接,所述风门曲柄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U形槽;
所述第二拨叉能够在所述驱动曲柄转动时与所述第三U形槽接合,并因此驱动所述风门曲柄,从而驱动所述风门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二定位机构,所述第二定位机构能够在所述第二拨叉脱离所述第三U形槽时与所述第二拨叉接合并因此被所述第二拨叉拨动,从而固定所述风门曲柄,进而限制所述风门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机构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二定位轮,所述第二定位轮上设置有第四U形槽和第二定位弧面,所述第四U形槽和第二定位弧面设置成当所述第二拨叉脱离所述第三U形槽时,所述第二拨叉与所述第四U形槽接合并因此使所述第二定位轮转动,并且当所述第二拨叉脱离所述第四U形槽时,所述第二定位弧面抵靠并因此固定所述风门曲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曲柄上设置有第三定位弧面,当所述第二拨叉脱离所述第四U形槽时,所述第二定位弧面抵靠到所述第三定位弧面上并因此固定所述风门曲柄。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马达是电动马达、液压马达或气动马达。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枢转地设置在所述通风通道的出口处的多个第二导风板,所述多个第二导风板能够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方向摆动,从而为流出所述通风通道的气流提供进一步的导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二马达,所述第二马达与所述多个第二导风板都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多个第二导风板摆动。
14.一种车辆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送风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装置。
15.一种车辆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空调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装置。
CN201820258201.5U 2018-02-13 2018-02-13 出风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送风系统、车辆空调系统 Active CN2080854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58201.5U CN208085437U (zh) 2018-02-13 2018-02-13 出风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送风系统、车辆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58201.5U CN208085437U (zh) 2018-02-13 2018-02-13 出风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送风系统、车辆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85437U true CN208085437U (zh) 2018-11-13

Family

ID=64064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58201.5U Active CN208085437U (zh) 2018-02-13 2018-02-13 出风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送风系统、车辆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85437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5290A (zh) * 2018-12-20 2019-05-24 宁波舜宇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隐藏式自动出风口结构
CN110126591A (zh) * 2019-05-14 2019-08-16 慧鱼汽车系统(太仓)有限公司 电动隐藏出风口机构、空调设备及机动车
CN110143115A (zh) * 2018-02-13 2019-08-20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出风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送风系统、车辆空调系统
CN110228354A (zh) * 2019-06-10 2019-09-13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出风口及包括其的车辆
CN112440676A (zh) * 2019-08-31 2021-03-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空调出风口结构、空调系统和车辆
CN115139755A (zh) * 2022-07-27 2022-10-04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出风装置及包括其的车辆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43115A (zh) * 2018-02-13 2019-08-20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出风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送风系统、车辆空调系统
CN109795290A (zh) * 2018-12-20 2019-05-24 宁波舜宇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隐藏式自动出风口结构
CN110126591A (zh) * 2019-05-14 2019-08-16 慧鱼汽车系统(太仓)有限公司 电动隐藏出风口机构、空调设备及机动车
CN110228354A (zh) * 2019-06-10 2019-09-13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出风口及包括其的车辆
CN110228354B (zh) * 2019-06-10 2022-03-01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出风口及包括其的车辆
CN112440676A (zh) * 2019-08-31 2021-03-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空调出风口结构、空调系统和车辆
CN115139755A (zh) * 2022-07-27 2022-10-04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出风装置及包括其的车辆
WO2024022143A1 (zh) * 2022-07-27 2024-02-01 延锋国际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出风装置及包括其的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085437U (zh) 出风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送风系统、车辆空调系统
CN1089068C (zh) 手动或自动双啮合旋转式转换门装置
CN208312662U (zh) 空调出风结构
CN108332287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CN106440061A (zh) 一种可上下导风的风洞空调
CN106225083A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CN109210750A (zh) 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4864505B (zh) 空调器
CN110143115A (zh) 出风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送风系统、车辆空调系统
CN20793622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359879U (zh) 出风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送风系统、车辆空调系统
CN205800731U (zh) 一种汽车空调拨杆摇杆连接机构
CN212046778U (zh) 车辆用空调进风系统和车辆
CN105882352B (zh) 一种汽车空调进风系统
WO2022267670A1 (zh) 车载空调器及车辆
CN2556546Y (zh) 改进对竖直导风板的控制的空调器室内机出风口框架
CN107514675A (zh) 一种空调导风装置、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9835143A (zh) 一种实现汽车空调无前部叶片的出风方法
CN108361854A (zh) 叶片调节机构和空气循环器
CN208306329U (zh) 空调出风结构
JP3846461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08579492U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1851714U (zh) 风门结构
CN116901665B (zh) 一种出风口上的风门运动结构
CN106314084B (zh) 一种汽车空调hvac导风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02

Address after: Susong Road West and Shenzhen Road North, Hefe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eilai (Anhui) Hold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30 Floor of Yihe Building, No. 1 Kangle Plaza, Central, Hong 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NIO NEXTEV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