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78234U - 捞板工具 - Google Patents

捞板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78234U
CN207578234U CN201721491676.0U CN201721491676U CN207578234U CN 207578234 U CN207578234 U CN 207578234U CN 201721491676 U CN201721491676 U CN 201721491676U CN 207578234 U CN207578234 U CN 2075782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wfoot
actuator
fishing plate
fishing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9167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华
程柳军
李艳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astprint Circuit Tech Co Ltd
Guangzhou Fastprint Circuit Technology Co Ltd
Yixing Silicon Valley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astprint Circuit Tech Co Ltd
Yixing Silicon Valley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astprint Circuit Tech Co Ltd, Yixing Silicon Valley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astprint Circuit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49167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782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782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782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ccommodation For Nursing Or Treatment T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捞板工具,包括杆本体;捞板机构,捞板机构包括第一捞板件和第二捞板件,第一捞板件设有第一捞钩,第二捞板件设有第二捞钩;夹持机构,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第一驱动件;及第二驱动件。通过捞板机构和夹持机构的设置,当PCB板掉入缸内时,通过第一驱动件驱动捞板机构的第一捞钩和第二捞钩相互分开一定距离,使PCB板的位置位于第一捞钩和第二捞钩之间,接着通过第二驱动件使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夹紧PCB板的板边进而将PCB板捞出,该结构操作简单方便,且能够迅速将PCB板捞出,避免PCB板污染缸内的药水。

Description

捞板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路板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捞板工具。
背景技术
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即印制电路板,通常称:线路板或PCB板。在PCB板的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垂直生产线,PCB板通过夹具固定、并垂直悬挂在飞钯上。然而,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飞钯的左右摆动及震动,PCB板易断裂并被甩出、沉入缸底,而震动会导致夹点松动、进而使PCB板无法被夹紧掉入缸中,当然,机器故障、夹具老化等都会使PCB板掉入缸中。此时,必须快速将PCB板捞起,才能避免进一步对PCB板或缸内的药水产生损害。
目前,为方便操作,通行做法是利用木棍或普通钳子对掉入缸中的PCB板进行打捞,这种操作方式使打捞过程十分不便,且打捞过程也容易划伤PCB板的图形进而导致PCB板报废,进而造成损失;另外,若打捞不及时,则容易导致缸内药水受到污染。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打捞PCB板操作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捞板工具。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捞板工具,包括杆本体;捞板机构,捞板机构包括第一捞板件和第二捞板件,第一捞板件设有第一捞钩,第二捞板件设有第二捞钩;夹持机构,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与杆本体活动连接,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一捞板件和第二捞板件运动,第一捞板件和第二捞板件运动、并使第一捞钩靠近第二捞钩形成捞板夹持部;及第二驱动件,第二驱动件与杆本体活动连接,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运动,第一夹持件靠近第一捞钩、并形成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件靠近第二捞钩、并形成第二夹持部。
上述捞板工具,通过捞板机构和夹持机构的设置,当PCB板掉入缸内时,通过第一驱动件驱动捞板机构的第一捞钩和第二捞钩相互分开一定距离,使 PCB板的位置位于第一捞钩和第二捞钩之间,接着通过第二驱动件使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夹紧PCB板的板边进而将PCB板捞出,该结构操作简单方便,且能够迅速将PCB板捞出,避免PCB板污染缸内的药水。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捞板件铰接设于杆本体,第二捞板件铰接设于杆本体,第一驱动件还铰接设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捞板件铰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捞板件铰接。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根据连杆机构原理,将驱动第一捞板件的端部和第二捞板件的端部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进而形成捞板夹持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第一捞板件的第一容纳腔;设于第二捞板件的第二容纳腔;由弹性材质制作而成的第三连杆,第三连杆设于第一容纳腔,第三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驱动件和第一夹持件连接,按压第二驱动件挤压第三连杆,第三连杆挤压第一夹持件靠近第一捞钩、并形成第一夹持部;及由弹性材质制作而成的第四连杆,第四连杆设于第二容纳腔,第四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驱动件和第二夹持件连接,按压第二驱动件挤压第四连杆,第四连杆挤压第二夹持件靠近第二捞钩、并形成第二夹持部。由于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均由弹性材质制作而成,也即具备弹性并在受力后具有回复力,此时,当第二驱动件挤压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时,受到挤压力的作用,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分别挤压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进而第一夹持件靠近第一拉钩形成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件靠近第二捞钩形成第二夹持部;当不再挤压第二驱动件时,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由于回复力的作用将恢复原来的形状,此时,第三连杆带动第一夹持件也恢复原来的位置,即第一夹持部松开,同理,第四连杆带动第二夹持件也恢复原来的位置,即第二夹持部松开,结构简单,生产方便,且操作容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杆本体设有本体容纳腔,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均与本体容纳腔相通,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均设于本体容纳腔。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的设置分别用于保护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本体容纳腔的设置用于保护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避免外界对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的损害,提高使用寿命,并降低维修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体容纳腔还设有齿轮机构,齿轮机构包括齿轮轴和设于齿轮轴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一驱动件设有与第一齿轮配合的第一齿条,第二驱动件设有与第二齿轮配合的第二齿条。齿轮机构的设置是提高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的驱动效率,这里的齿轮机构起到对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的导向作用,进而使得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在驱动时不会发生偏移或倾斜,进而保证施加的力始终处于一个方向,保证施加的力作用于捞板机构和夹持机构,提高力的作用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体容纳腔还设有导向件,导向件设有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第一导向孔用于通过第一驱动件,第二导向孔用于通过第二驱动件。导向件的设置起到对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的导向作用,进而提高驱动效率,同时,导向件的设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杆本体还设有捞板安装架,捞板安装架设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一捞板件设有与第一滑槽配合移动的第一凸缘,第二捞板件设有与第二滑槽配合移动的第二凸缘,还包括捞板拉绳,第一捞板件的端部和第二捞板件的端部均与捞板拉绳连接,第一捞板件和第二捞板件之间还设有捞板保持件。第一滑槽的设置使捞板拉绳拉动时使第一捞板件沿所述第一滑槽移动,第二滑槽的设置使捞板拉绳拉动时还使第二捞板件沿所述第二滑槽移动,进而实现第一捞钩和第二捞钩之间远离或靠近、并形成捞板夹持部,该设置方式结构简单方便,同时,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也起到导向的作用,使第一捞钩和第二捞钩靠近时是直线靠近,提高捞板夹持部的夹持效率,当捞板拉绳松开时,捞板保持件由于回复力的作用使第一捞钩和第二捞钩的距离恢复到初始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保持件,第一保持件设于第一夹持件和第一捞钩之间;第二保持件,第二保持件设于第二夹持件和第二捞钩之间;夹持拉绳,第一夹持件的端部和第二夹持件的端部均与夹持拉绳连接。夹持拉绳的设置使得操作简单方便,当需要夹持操作时,拉动夹持拉绳,从而使第一夹持件远离第一捞钩,也即第一夹持部松开,同时,第二夹持件也远离第二捞钩,也即第二夹持部松开,当PCB板的板边位于第一夹持部或/和第二夹持部时,松开夹持拉绳,第一保持部由于第一保持件的回复力作用回复到初始状态也即第一夹持部靠近第一捞钩进而夹紧固定PCB板的板边,第二夹持部同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捞钩设有第三滑槽,第一夹持件沿第三滑槽移动、并靠近第一捞钩形成第一夹持部,第二捞钩设有第四滑槽,第二夹持件沿第四滑槽移动、并靠近第二捞钩形成第二夹持部。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的设置提高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夹持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捞钩的端部设有第一倾斜面,第二捞钩的端部设有第二倾斜面。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的设置使得捞板夹持部更便于初步夹持PCB板,提高捞板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捞板工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捞板工具中捞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捞板工具中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00、杆本体,110、第一驱动件,111、第一连杆,112、第二连杆,113、第一手柄,120、第二驱动件,121、第三连杆,122、第四连杆,123、第二手柄,131、第一齿轮,132、第二齿轮,210、第一捞板件,211、第一捞钩,212、第一倾斜面,220、第二捞板件,221、第二捞钩,222、第二倾斜面,310、第一夹持件,320、第二夹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称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与另一个元件“连接”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捞板工具,包括杆本体100;捞板机构,捞板机构包括第一捞板件210和第二捞板件220,第一捞板件210设有第一捞钩211,第二捞板件220设有第二捞钩221;夹持机构,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件310和第二夹持件320;第一驱动件110,第一驱动件110与杆本体100活动连接,第一驱动件110用于驱动第一捞板件210和第二捞板件220运动,第一捞板件210 和第二捞板件220运动、并使第一捞钩211靠近第二捞钩221形成捞板夹持部;及第二驱动件120,第二驱动件120与杆本体100活动连接,第二驱动件120用于驱动第一夹持件310和第二夹持件320运动,第一夹持件310靠近第一捞钩 211、并形成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件320靠近第二捞钩221、并形成第二夹持部。
通过捞板机构和夹持机构的设置,当PCB板掉入缸内时,通过第一驱动件 110驱动捞板机构的第一捞钩211和第二捞钩221相互分开一定距离,使PCB 板的位置位于第一捞钩211和第二捞钩221之间,接着通过第二驱动件120使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夹紧PCB板的板边进而将PCB板捞出,该结构操作简单方便,且能够迅速将PCB板捞出,避免PCB板污染缸内的药水。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捞钩211设于第一捞板件210的端部,第二捞钩221设于第二捞板件220的的端部。
更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杆本体100呈长条状设置,第一驱动件110的上端设有第一手柄113,第二驱动件120的上端设有第二手柄12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任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一捞板件210靠近第二捞板件220进而使第一捞钩211靠近第二捞钩221并非仅指文字所表达的该意思,其为广义的理解:第一捞钩211靠近第二捞钩221可理解为:第一捞钩211和第二捞钩221互相靠近;第一捞钩211靠近第二捞钩221;第二捞钩221靠近第一捞钩211等多种理解方式,其本质是第一捞钩211和第二捞钩221之间的间距变小进而可以夹持PCB板,另外,第一捞钩211和第二捞钩221之间的间距变小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可以是第一捞钩211和第二捞钩221之间直线靠近,也可以是呈圆弧运动轨迹实现端部的靠近如一端转动进而使另一端靠近或分开。
另外同样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驱动件110可以是驱动杆、也可以是驱动机构,还可以是远程操作的驱动系统,可以进行广义的理解。如第一驱动件110 可以是驱动电机等,驱动电机设有信号接收装置,通过远程的APP或控制装置发射信号以有线或无线方式控制驱动电机运动,以起到驱动的作用;第二驱动件120同理。
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第一捞板件210铰接设于杆本体100,第二捞板件220铰接设于杆本体100,第一驱动件110还铰接设有第一连杆111和第二连杆112,第一连杆111的另一端与第一捞板件210铰接,第二连杆112的另一端与第二捞板件220铰接。第一驱动件110驱动第一连杆111 和第二连杆112,根据连杆机构原理,将驱动第一捞板件210的端部和第二捞板件220的端部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进而形成捞板夹持部。
进一步的,第一连杆111的另一端与第一捞板件210的中部位置铰接,第二连杆112的另一端与第二捞板件220的中部位置铰接。如此设置可使第一驱动件110稍施加力即可推动第一捞板件210和第二捞板件220形成捞板夹持部。
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还包括设于第一捞板件210 的第一容纳腔;设于第二捞板件220的第二容纳腔;由弹性材质制作而成的第三连杆121,第三连杆121设于第一容纳腔,第三连杆12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驱动件120和第一夹持件310连接,按压第二驱动件120挤压第三连杆121,第三连杆121挤压第一夹持件310靠近第一捞钩211、并形成第一夹持部;及由弹性材质制作而成的第四连杆122,第四连杆122设于第二容纳腔,第四连杆12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驱动件120和第二夹持件320连接,按压第二驱动件120挤压第四连杆122,第四连杆122挤压第二夹持件320靠近第二捞钩221、并形成第二夹持部。由于第三连杆121和第四连杆122均由弹性材质制作而成,也即具备弹性并在受力后具有回复力,此时,当第二驱动件120挤压第三连杆121和第四连杆122时,受到挤压力的作用,第三连杆121和第四连杆122分别挤压第一夹持件310和第二夹持件320,进而第一夹持件310靠近第一拉钩形成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件320靠近第二捞钩221形成第二夹持部;当不再挤压第二驱动件120时,第三连杆121和第四连杆122由于回复力的作用将恢复原来的形状,此时,第三连杆121带动第一夹持件310也恢复原来的位置,即第一夹持部松开,同理,第四连杆122带动第二夹持件320也恢复原来的位置,即第二夹持部松开,结构简单,生产方便,且操作容易。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弹性材质的设置,第三连杆121和第四连杆122均可压缩和回复变形,在满足该条件的要求下其他材质也可使用,如弹簧结构等。
进一步的,第三连杆121和第四连杆122均由橡胶材质制作而成,并为实心体机构且具有一定硬度。橡胶材质成本低廉,且加工制造方便,同时也满足该结构的生产需求。
更进一步的,第一驱动件110和第二驱动件120也可与是由橡胶材质制作而成,并具有一定硬度,制作为实心体结构。
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杆本体100设有本体容纳腔,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均与本体容纳腔相通,第一驱动件110和第二驱动件 120均设于本体容纳腔。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的设置分别用于保护第三连杆 121和第四连杆122,本体容纳腔的设置用于保护第一驱动件110和第二驱动件 120,避免外界对第一驱动件110和第二驱动件120的损害,提高使用寿命,并降低维修成本。
进一步的,杆本体100由不锈钢材质制作而成,第一驱动件110和第二驱动件120均可自由伸缩的设于杆本体100内。
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本体容纳腔还设有齿轮机构,齿轮机构包括齿轮轴和设于齿轮轴的第一齿轮131和第二齿轮132,第一驱动件110设有与第一齿轮131配合的第一齿条,第二驱动件120设有与第二齿轮132配合的第二齿条。齿轮机构的设置是提高第一驱动件110和第二驱动件120的驱动效率,这里的齿轮机构起到对第一驱动件110和第二驱动件120的导向作用,进而使得第一驱动件110和第二驱动件120在驱动时不会发生偏移或倾斜,进而保证施加的力始终处于一个方向,保证施加的力作用于捞板机构和夹持机构,提高力的作用效率。
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驱动件110的下端设有第三齿条,杆本体100内设有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第三齿轮与第三齿条配合运动,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配合运动,第一捞板件210设有与第三齿轮配合的第四齿条,第二捞板件220设有与第四齿轮配合的第五齿条,第一驱动件110下压时,第三齿条驱动第三齿轮运动,第三齿轮运动并带动第一捞板件210和第四齿轮运动,第四齿轮又同时带动第二捞板件220运动,此时,第一捞板件210和第二捞板件220远离或靠近、并使第一捞钩211和第二捞钩221远离或靠近形成捞板夹持部。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第一驱动件110下压时,第一捞钩211和第二捞钩221 远离还是靠近根据需要进行设置,远离或靠近所需要的齿轮结构设置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机械原理的公知常识得出。
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本体容纳腔还设有导向件,导向件设有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第一导向孔用于通过第一驱动件110,第二导向孔用于通过第二驱动件120。导向件的设置起到对第一驱动件110和第二驱动件120的导向作用,进而提高驱动效率,同时,导向件的设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杆本体100还设有捞板安装架,捞板安装架设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一捞板件210设有与第一滑槽配合移动的第一凸缘,第二捞板件220设有与第二滑槽配合移动的第二凸缘,还包括捞板拉绳,第一捞板件210的端部和第二捞板件220的端部均与捞板拉绳连接,第一捞板件210和第二捞板件220之间还设有捞板保持件。第一滑槽的设置使捞板拉绳拉动时使第一捞板件210沿所述第一滑槽移动,第二滑槽的设置使捞板拉绳拉动时还使第二捞板件220沿所述第二滑槽移动,进而实现第一捞钩211和第二捞钩221之间远离或靠近、并形成捞板夹持部,该设置方式结构简单方便,同时,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也起到导向的作用,使第一捞钩211和第二捞钩221 靠近时是直线靠近,提高捞板夹持部的夹持效率,当捞板拉绳松开时,捞板保持件由于回复力的作用使第一捞钩211和第二捞钩221的距离恢复到初始状态。
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一保持件,第一保持件设于第一夹持件310和第一捞钩211之间;第二保持件,第二保持件设于第二夹持件320 和第二捞钩221之间;夹持拉绳,第一夹持件310的端部和第二夹持件320的端部均与夹持拉绳连接。夹持拉绳的设置使得操作简单方便,当需要夹持操作时,拉动夹持拉绳,从而使第一夹持件310远离第一捞钩211,也即第一夹持部松开,同时,第二夹持件320也远离第二捞钩221,也即第二夹持部松开,当 PCB板的板边位于第一夹持部或/和第二夹持部时,松开夹持拉绳,第一保持部由于第一保持件的回复力作用回复到初始状态也即第一夹持部靠近第一捞钩 211进而夹紧固定PCB板的板边,第二夹持部同理。
需要说明的是,捞板保持件、第一保持件和第二保持件可以是拉簧等结构,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两个构件在某一个状态,当受到外力时,这种状态发生变化,而当外力消失时,通过保持件的回复力作用使该两个构件重新恢复到初始的某个状态,因此,在满足该要求的情况下,其他结构也均可采用。
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捞钩211设有第三滑槽,第一夹持件 310沿第三滑槽移动、并靠近第一捞钩211形成第一夹持部,第二捞钩221设有第四滑槽,第二夹持件320沿第四滑槽移动、并靠近第二捞钩221形成第二夹持部。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的设置提高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夹持精度。
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捞钩211的端部设有第一倾斜面212,第二捞钩221的端部设有第二倾斜面222。第一倾斜面212 和第二倾斜面222的设置使得捞板夹持部更便于初步夹持PCB板,提高捞板效率。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倾斜面212的倾斜方向为向捞板夹持部的内部倾斜,倾斜角度为与水平面呈30°;第二倾斜面222的倾斜方向也为朝向捞板夹持部的内部倾斜,倾斜角度也为与水平面呈30°设置。这样设置的目的可方便捞板夹持部对PCB板的夹持,并提供给PCB板足够的空间以方便接下来的夹持机构进行夹持操作。
另外,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捞钩211和第二捞钩221均呈“L”形结构设置,第一夹持件310和第二夹持件320均呈与“L”形结构的“L”形底部平行设置,由此,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呈“F”形结构设置,以实现更精准的夹持和固定PCB板。
更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夹持件310和第一捞钩211之间的间距应大于2cm,第二夹持件320和第二捞钩221之间的间距大于2cm。这是因为考虑到PCB板的厚度一般在0.01cm-1cm之间,为了更好的夹持固定PCB 板并满足多种不同厚度的PCB板夹持固定需求,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夹持空间不能太小。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捞钩211和第二捞钩221的底端长度均为1.5cm,第一夹持件310和第二夹持件320的长度均为1.2cm,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避免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在夹持时不会碰触到PCB板的板内图形,进而不损伤 PCB板。
第一夹持件310、第二夹持件320、第一捞钩211和第二捞钩221的宽度均不小于4cm,并优选为5cm,这样设置才能更好的固定PCB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捞板工具可在水平方面预定位PCB板的位置并预抓取,之后通过上下收缩在竖直方向上夹紧固定PCB板,并通过控制捞板机构和夹持机构的操作力度以实现对不同尺寸大小的PCB板抓取操作。同时,在不损伤PCB 板的情况下,快速将落入垂直线缸中的PCB板捞出,避免PCB板对药液产生污染,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捞板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杆本体;
捞板机构,所述捞板机构包括第一捞板件和第二捞板件,所述第一捞板件设有第一捞钩,所述第二捞板件设有第二捞钩;
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
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杆本体活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捞板件和所述第二捞板件运动,所述第一捞板件和所述第二捞板件运动、并使所述第一捞钩靠近所述第二捞钩形成捞板夹持部;及
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杆本体活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运动,所述第一夹持件靠近所述第一捞钩、并形成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件靠近所述第二捞钩、并形成第二夹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捞板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捞板件铰接设于所述杆本体,所述第二捞板件铰接设于所述杆本体,所述第一驱动件还铰接设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捞板件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捞板件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捞板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于所述第一捞板件的第一容纳腔;
设于所述第二捞板件的第二容纳腔;
由弹性材质制作而成的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件和所述第一夹持件连接,按压所述第二驱动件挤压所述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挤压所述第一夹持件靠近所述第一捞钩、并形成所述第一夹持部;及
由弹性材质制作而成的第四连杆,所述第四连杆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第四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连接,按压所述第二驱动件挤压所述第四连杆,所述第四连杆挤压所述第二夹持件靠近所述第二捞钩、并形成所述第二夹持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捞板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杆本体设有本体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均与所述本体容纳腔相通,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件均设于所述本体容纳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捞板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容纳腔还设有齿轮机构,所述齿轮机构包括齿轮轴和设于所述齿轮轴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驱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一齿轮配合的第一齿条,所述第二驱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二齿轮配合的第二齿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捞板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容纳腔还设有导向件,所述导向件设有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孔用于通过所述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二导向孔用于通过所述第二驱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捞板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杆本体还设有捞板安装架,所述捞板安装架设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捞板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配合移动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二捞板件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配合移动的第二凸缘,还包括捞板拉绳,所述第一捞板件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捞板件的端部均与所述捞板拉绳连接,所述第一捞板件和所述第二捞板件之间还设有捞板保持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捞板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保持件,所述第一保持件设于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一捞钩之间;
第二保持件,所述第二保持件设于所述第二夹持件和所述第二捞钩之间;
夹持拉绳,所述第一夹持件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的端部均与所述夹持拉绳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捞板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捞钩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一夹持件沿所述第三滑槽移动、并靠近所述第一捞钩形成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捞钩设有第四滑槽,所述第二夹持件沿所述第四滑槽移动、并靠近所述第二捞钩形成所述第二夹持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捞板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捞钩的端部设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二捞钩的端部设有第二倾斜面。
CN201721491676.0U 2017-11-09 2017-11-09 捞板工具 Active CN2075782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91676.0U CN207578234U (zh) 2017-11-09 2017-11-09 捞板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91676.0U CN207578234U (zh) 2017-11-09 2017-11-09 捞板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78234U true CN207578234U (zh) 2018-07-06

Family

ID=62731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91676.0U Active CN207578234U (zh) 2017-11-09 2017-11-09 捞板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782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6895A (zh) * 2020-03-24 2021-02-02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柔性电路板的夹持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6895A (zh) * 2020-03-24 2021-02-02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柔性电路板的夹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622007U (zh) 压紧装置
CN106820493B (zh) 一种智能打孔串珠机器人
CN207578234U (zh) 捞板工具
CN106956451A (zh) 一种轮胎制作用帘布裁切设备
CN108621131A (zh) 一种xyzr四轴伺服机械手
CN207406018U (zh) 一种搬砖器
CN107052756B (zh) 一种工具钳胶套组装机的弹性上料装置
CN207027510U (zh) 一种数控机床用机械手
CN219460274U (zh) 一种开椰器辅助夹持装置及开椰器
CN204160352U (zh) 用于汽车零部件检具的同步夹紧装置
CN208068256U (zh) 一种夹具以及应用该夹具的工业机器人
CN211306342U (zh) 一种便于更换吸取器的蜘蛛机械手
CN208114627U (zh) 一种医疗用钳具
SE512858C2 (sv) Sätt och anordning för avlägsnande av skinnet från en korv
JP5919965B2 (ja) 材料試験機
CN213126991U (zh) Pcb生产检查装置
CN208729773U (zh) 一种用于通孔内零件取出的装置
CN203845680U (zh) 宽度自适应防干涉钢卷吊具
CN208342868U (zh) 一种松夹可控的多指套筒类零件拾取机械手爪
CN205293210U (zh) 一种点数机中的手套抓取装置
CN209190284U (zh) 一种刹车片自动钻孔机的夹持机构
CN108724109B (zh) 一种双面起钉器
CN210007337U (zh) 一种输变电线路电线固定装置
CN205630664U (zh) 一种机械手握持机构
CN215956759U (zh) 一种快速定位的波峰焊治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