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89854U - 用于转移车辆的托盘装置和具有其的运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转移车辆的托盘装置和具有其的运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89854U
CN207389854U CN201721191252.2U CN201721191252U CN207389854U CN 207389854 U CN207389854 U CN 207389854U CN 201721191252 U CN201721191252 U CN 201721191252U CN 207389854 U CN207389854 U CN 2073898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llet apparatus
vehicle
transporter
pallet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9125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华
付勇
袁博
于跃斌
吴荣坤
吕倩
吴振国
沈彩瑜
郑和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9125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898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898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898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转移车辆的托盘装置和具有其的运输装置。其中,托盘装置包括:本体;多个第一支撑部,多个第一支撑部等间隔地设置在本体上,任意相邻两个第一支撑部之间形成容纳车辆的车轮的容纳部,当车辆安装至托盘装置上时,车辆的至少一个车轮落入容纳部中,车轮的外周面与第一支撑部抵接以防止车辆相对于本体发生移动;定位结构,设置在本体上,定位结构与运输装置配合以防止托盘装置相对于运输装置移动。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平底托盘转移车辆的工作量大,转移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用于转移车辆的托盘装置和具有其的运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转移车辆的托盘装置和具有其的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驮背运输是一种公路和铁路联合的运输方式,通过货运车辆直接开上、开下铁路专用车辆,或者起重设备吊装货运车辆和不带牵引车的半挂车以在公路和铁路专用车辆之间转移货运车辆和不带牵引车的半挂车。驮背运输可以发挥铁路运输安全、快捷、运能大、全天候、节能环保等优势,同时增大铁路运输量,增加运输收入,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由于货运车辆和半挂车的强度难以满足吊装工况,因此,现有技术中采用平底托盘装置实现货运车辆或者半挂车的装卸。将货运车辆或者半挂车首先转移至平底托盘上,起重设备吊装平底托盘实现货运车辆或者半挂车在铁路专用车辆上的装卸。为了防止转移过程中货运车辆或者半挂车发生移动,当货运车辆或者半挂车转移至平底托盘上以后,需要在平底托盘上安装止挡部,不但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导致货运车辆和半挂车的转移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转移车辆的托盘装置和具有其的运输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平底托盘转移车辆的工作量大,转移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转移车辆的托盘装置,托盘装置包括:本体;多个第一支撑部,多个第一支撑部等间隔地设置在本体上,任意相邻两个第一支撑部之间形成容纳车辆的车轮的容纳部,当车辆安装至托盘装置上时,车辆的至少一个车轮落入容纳部中,车轮的外周面与第一支撑部抵接以防止车辆相对于本体发生移动;定位结构,设置在本体上,定位结构与运输装置配合以防止托盘装置相对于运输装置移动。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第一支撑部之间的距离为L,车辆的相邻两个车轮轴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L’,其中,L=0.5L’。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部为横梁,横梁的两端均与本体连接。
进一步地,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板,第一支撑部设置在两个第一侧板之间且与两个第一侧板均连接。
进一步地,托盘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车辆的支腿的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设置在本体上。
进一步地,定位结构包括与本体连接的连接件和用于将连接件固定在运输装置上的固定部。
进一步地,连接件上设有销孔,固定部为销轴,固定部的一端穿出销孔与运输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托盘装置还包括用于与吊装设备配合的吊装结构,吊装结构与本体连接。
进一步地,托盘装置还包括用于在托盘装置安装至运输装置的过程中引导托盘装置的下落方向的导向部,导向部设置在本体的外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运输装置,包括支撑结构和与支撑结构连接的托盘装置,托盘装置为前述的托盘装置。
进一步地,托盘装置为前述的托盘装置,导向部为凸起,凸起沿竖直方向延伸,运输装置上具有与凸起对应设置的导向凹槽,凸起与导向凹槽滑动配合。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托盘装置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本体上的多个第一支撑部,相邻两个第一支撑部之间形成容纳车辆的车轮的容纳部,这样,当车辆安装至托盘装置上时,将车辆的至少一个车轮落入容纳部中,各车轮的外周面与第一支撑部抵接即可防止车辆相对于本体发生移动,因此无需在托盘装置上安装止挡部,从而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转移车辆的作业效率;由于多个第一支撑部的间隔均匀,任意相邻两个第一支撑部之间均可以形成容纳部,这样可以根据车辆的长度调整车轮的伸入位置,从而使托盘装置可以适应不同长度的车辆,提高托盘装置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托盘装置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托盘装置的俯视图(未示出定位结构);
图3示出了图1的托盘装置的右视图(未示出定位结构);
图4示出了图1的托盘装置安装至运输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5示出了图4的A处放大图;
图6示出了图4的B处放大图;
图7示出了半挂车安装至图1的托盘装置上的主视图;以及
图8示出了图7的右视图(未示出定位结构)。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本体;11、第一侧板;20、容纳部;30、定位结构;31、连接件;32、固定部;40、第一支撑部;50、吊装结构;51、连接板段;52、底板段;53、吊装孔;60、第二支撑部;70、导向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转移车辆的托盘装置和具有其的运输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托盘装置用于在公路和铁路运输装置之间转移货运车辆和不带牵引车的半挂车。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运输装置包括支撑结构和与支撑结构连接的托盘装置。
其中,运输装置包括用于放置托盘装置的承载表面以及与承载表面的两侧一一对应连接的两个侧壁,支撑结构与承载表面和/或侧壁连接。
可选地,支撑结构为支撑板或者支撑块。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运输装置用于运输货运车辆和半挂车。
可选地,运输装置为铁路运输车辆。
本实用新型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平底托盘转移车辆的工作量大,作业效率低的问题,对托盘装置的结构进行了改进,下面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托盘装置包括本体10和多个第一支撑部40。多个第一支撑部40等间隔地设置在本体10上,任意相邻两个第一支撑部40之间形成容纳车辆的车轮的容纳部20。当车辆安装至托盘装置上时,车辆的至少一个车轮落入容纳部20中,车轮的外周面与第一支撑部40抵接以防止车辆相对于本体10发生移动。托盘装置还包括定位结构30,定位结构30设置在本体10上,定位结构30与运输装置配合以防止托盘装置相对于运输装置移动。
通过上述设置,当车辆安装至托盘装置上时,使车辆的多个车轮与多个容纳部20中的至少一部分容纳部20一一对应设置,并且各车轮的一部分位于对应的容纳部20中,这样,每个车轮两侧的第一支撑部40均与车轮的外周面抵接,可以将车辆可靠固定,防止车辆相对于本体10发生移动,因此无需在托盘装置上安装止挡部,从而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转移车辆的作业效率。由于多个第一支撑部的间隔均匀,任意相邻两个第一支撑部40之间均可以形成容纳部20,这样可以根据车辆的长度调整车轮的伸入位置,从而使托盘装置可以适应不同长度的车辆,提高托盘装置的适应性。进一步地,设置在本体10上的定位结构30与运输装置配合,可以防止托盘装置相对于运输装置发生移动,从而确保运输过程中托盘装置和车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中车轮落入容纳部中,是指车轮的一部分落入容纳部中或者整个车轮都落入容纳部中。
具体地,如图7所示,当车辆安装至托盘装置上时,与同一个车轮轴连接的多个车轮(一般为两个或者四个)位于同一个容纳部20中。
优选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一支撑部40之间的距离为L,车辆的相邻两个车轮轴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L’。其中,L=0.5L’。
上述设置中,由于相邻两个第一支撑部40之间的距离L为相邻两个车轮轴之间的距离L’的一半,这样,前后调整车辆的位置时,车轮可以准确落入不同的容纳部20中,且与不同车轮轴连接的车轮落入容纳部20中的深度相同,使得托盘装置可以适应不同长度的车辆,并且提高车辆在托盘装置上的稳定性。
可选地,相邻两个第一支撑部40之间的距离L的可选范围为590mm≤L≤720mm。
优选地,由于常用货运车辆和半挂车的相邻两个车轮轴之间的间距L’为1310mm,因此,相邻两个第一支撑部40之间的距离L为655mm。
可选地,第一支撑部40为横梁,横梁的两端均与本体10连接。
上述设置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当车辆安装至托盘装置时,车辆的车轮的一部分伸入容纳部20中且向横梁的下方伸出,通过横梁支撑车辆,使车辆可靠固定。
进一步地,将第一支撑部40设置为横梁便于在地面设置与横梁对应的凹槽,即地面上与横梁对应的位置为凹槽,而与容纳部20对应的位置为凸起,这样将托盘装置放置在地面上时,可以形成一个平面,车辆可以直接行驶到托盘装置上,不需要其他设备的辅助作用,即可将车辆安装至托盘装置上。
优选地,横梁由中空钢管制成,这样既满足强度要求,又能减轻托盘装置的整体重量。例如,横梁可以由方钢或者钢管制成。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本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板11,第一支撑部40设置在两个第一侧板11之间且与两个第一侧板11均连接。
上述设置中,本体10由两个第一侧板11形成可以使托盘装置结构简单,第一支撑部40与两个第一侧板11均连接可以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既能保证托盘装置的强度和刚度又能降低托盘装置的重量。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40与本体10焊接连接。
优选地,第一侧板11上设有减重凹槽,这样在保证强度和刚度要求的前提下能够减轻托盘装置的整体重量。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定位结构30包括与本体10连接的连接件31和用于将连接件31固定在运输装置上的固定部32。
设置连接件31便于将本体10与运输装置连接,固定部32可以将连接件31固定在运输装置上。
具体地,连接件31为连接板,连接件31上设有销孔,固定部32为销轴,固定部32的一端穿出销孔后与运输装置连接。
相应地,运输装置上设有与销孔对应的连接孔,固定部32的一端穿出销孔后插入连接孔中,将托盘装置与运输装置可靠连接。
优选地,托盘装置包括多个定位结构30,多个定位结构30在本体10上间隔设置。
托盘装置还包括用于与吊装设备配合的吊装结构50,吊装结构50与本体10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方便吊装设备吊装托盘装置。
优选地,吊装结构50为至少四个,每个第一侧板11上均设置至少两个吊装结构50。
这样,可以提高托盘装置和车辆在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
当然,在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托盘装置上的吊装结构50的数量也可以根据托盘装置的尺寸和承重能力设置,例如设置一个、两个、六个或者更多的吊装结构50。
具体地,吊装结构5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板段51和与两个连接板段51均连接的底板段52。如图3所示,两个连接板段51均与本体10连接,底板段52与本体10间隔设置。如图1所示,底板段52上设有吊装孔53。
通过上述设置,吊装结构50结构简单,加工方便,重量轻。吊装孔53形成托盘装置的起吊点。
具体地,两个连接板段51和底板段52由一块钣金件一体弯折成型,加工方便。
如图4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托盘装置还包括用于引导托盘装置安装至运输装置的导向部70,导向部70设置在本体10的外表面上。
通过设置导向部70,在托盘装置安装至运输装置中,能够引导托盘装置的下落位置。具体地,可以使连接件31上的销孔与运输装置上的连接孔对中,便于固定部32连接托盘装置和运输装置。
可选地,导向部70为设置在本体10的外表面上的凸起,凸起沿竖直方向延伸。相应地,运输装置上具有与凸起对应设置的导向凹槽,凸起与导向凹槽滑动配合。
具体地,运输装置包括设置在侧壁上的导向块,导向凹槽设置在导向块上。
半挂车包括位于车辆前部的支腿和位于车辆后部的车轮组件。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托盘装置具有与半挂车的支腿对应设置的前部支撑区域以及与半挂车的车轮组件对应设置的后部支撑区域。
如图2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托盘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车辆的支腿的第二支撑部60。第二支撑部60设置在两个第一侧板11之间且与两个第一侧板11均连接。
上述设置中,托盘装置的前部支撑区域设置第二支撑部60用于支撑半挂车的支腿,而后部支撑区域设置第一支撑部40用于支撑半挂车的车轮。
具体地,第二支撑部60为支撑板。
当然,在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托盘装置的前部支撑区域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支撑部40替代第二支撑部60,以使托盘装置可以使用于转移货运车辆。
具体地,货运车辆包括前部车轮组件和后部车轮组件。前部车轮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前部车轮轴和与各前部车轮轴连接的多个前部车轮。后部车轮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后部车轮轴和与各后部车轮轴连接的多个后部车轮。
相应地,托盘装置的前部支撑区域上具有多个容纳部20,后部支撑区域上也具有多个容纳部20。
与一个前部车轮轴连接的多个前部车轮(为便于描述,以下将与一个前部车轮轴连接的多个前部车轮称为一排前部车轮)位于前部支撑区域的一个容纳部20中,多排前部车轮与前部支撑区域的多个容纳部20一一对应设置。同样的道理,与一个后部车轮轴连接的多个后部车轮(为便于描述,以下将与一个后部车轮轴连接的多个后部车轮称为一排后部车轮)位于后部支撑区域的一个容纳部20中,多排后部车轮与后部支撑区域的多个容纳部20一一对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前部支撑区域中最靠近后部支撑区域的第一支撑部40和后部支撑区域中最靠近前部支撑区域的第一支撑部40之间的距离,不是本实用新型所指的距离L。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当车辆安装至托盘装置上时,使车辆的多个车轮与多个容纳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容纳部一一对应设置,并且各车轮的一部分位于对应的容纳部中,这样,每个车轮两侧的第一支撑部均与车轮的外周面抵接,可以将车辆可靠固定,防止车辆相对于本体发生移动,因此无需在托盘装置上安装止挡部,从而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转移车辆的作业效率。由于多个第一支撑部的间隔均匀,任意相邻两个第一支撑部之间均可以形成容纳部,这样可以根据车辆的长度调整车轮的伸入位置,从而使托盘装置可以适应不同长度的车辆,提高托盘装置的适应性。进一步地,设置在本体上的定位结构与运输装置配合,可以防止托盘装置相对于运输装置发生移动,从而确保运输过程中托盘装置和车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用于转移车辆的托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装置包括:
本体(10);
多个第一支撑部(40),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40)等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本体(10)上,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部(40)之间形成容纳车辆的车轮的容纳部(20),当所述车辆安装至所述托盘装置上时,所述车辆的至少一个车轮落入所述容纳部(20)中,所述车轮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部(40)抵接以防止所述车辆相对于所述本体(10)发生移动;
定位结构(30),设置在所述本体(10)上,所述定位结构(30)与运输装置配合以防止所述托盘装置相对于所述运输装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部(40)之间的距离为L,所述车辆的相邻两个车轮轴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L’,其中,L=0.5L’。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托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40)为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均与所述本体(1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托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板(11),所述第一支撑部(40)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侧板(11)之间且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11)均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托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车辆的支腿的第二支撑部(60),所述第二支撑部(60)设置在所述本体(10)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托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30)包括与所述本体(10)连接的连接件(31)和用于将所述连接件(31)固定在所述运输装置上的固定部(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托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1)上设有销孔,所述固定部(32)为销轴,所述固定部(32)的一端穿出所述销孔与所述运输装置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托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装置还包括用于与吊装设备配合的吊装结构(50),所述吊装结构(50)与所述本体(10)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装置还包括用于在所述托盘装置安装至所述运输装置的过程中引导所述托盘装置的下落方向的导向部(70),所述导向部(70)设置在所述本体(10)的外壁上。
10.一种运输装置,包括支撑结构和与所述支撑结构连接的托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托盘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装置为权利要求9所述的托盘装置,所述导向部(70)为凸起,所述凸起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运输装置上具有与所述凸起对应设置的导向凹槽,所述凸起与所述导向凹槽滑动配合。
CN201721191252.2U 2017-09-15 2017-09-15 用于转移车辆的托盘装置和具有其的运输装置 Active CN2073898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91252.2U CN207389854U (zh) 2017-09-15 2017-09-15 用于转移车辆的托盘装置和具有其的运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91252.2U CN207389854U (zh) 2017-09-15 2017-09-15 用于转移车辆的托盘装置和具有其的运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89854U true CN207389854U (zh) 2018-05-22

Family

ID=62404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91252.2U Active CN207389854U (zh) 2017-09-15 2017-09-15 用于转移车辆的托盘装置和具有其的运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898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25460A (zh) * 2018-09-11 2019-12-03 伊万诺夫·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 一种将半挂车装载到平车上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25460A (zh) * 2018-09-11 2019-12-03 伊万诺夫·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 一种将半挂车装载到平车上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40536A (zh) 一种便于超大型物件存取的子母车
CN207389854U (zh) 用于转移车辆的托盘装置和具有其的运输装置
CN207389855U (zh) 用于转移车辆的托盘装置和具有其的运输装置
US8997657B2 (en) Ballast load device and method
CN206012589U (zh) 铁路货车及具有其的货运装载系统
CN205895274U (zh) 一种用于盾构分体始发的管片运输小车
CN203753192U (zh) 一种轴系列零件的物流储运装置
CN112682472B (zh) 一种用于煤矿井下支架搬运车试验用重心可调式配重工装
CN205293608U (zh) 发动机料架
CN210655789U (zh) 用于悬挂式轨道系统的运输机构和悬挂式轨道系统
CN206012592U (zh) 铁路货车
CN210149375U (zh) 一种超市配送运输车
CN209780368U (zh) 用于自动存取车设备的集装箱货架及自动存取车设备
CN205916041U (zh) 一种建筑预制件用运输车
CN207792530U (zh) 一种用于地铁车站内运输预制构件的系统
CN103216092A (zh) 施工物料装卸方法及其设备
CN207903099U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构件运输及堆放两用货架
CN206915066U (zh) 一种集装箱专用单元板块运输架
CN201172536Y (zh) 滑车
CN206829716U (zh) 一种用于平面移动式立体车库的车位架
JP6801364B2 (ja) 懸垂式スタッカクレーン
CN207390528U (zh) 地面配套装置及具有其的装车系统
CN213892725U (zh) 用于多种车型的非承载式车架总成运输工装
CN217478302U (zh) 变电所设备二次转运多功能车
CN215158431U (zh) 加热炉总成的运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