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68854U - 振动马达 - Google Patents

振动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68854U
CN207368854U CN201721162811.7U CN201721162811U CN207368854U CN 207368854 U CN207368854 U CN 207368854U CN 201721162811 U CN201721162811 U CN 201721162811U CN 207368854 U CN207368854 U CN 2073688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xtension
long side
side direction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6281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然自
村田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eimits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eimits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eimitsu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eimitsu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688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6885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振动马达,其具备静止部、振动体、弹性部件以及减振器。弹性部件具有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延伸部、第四延伸部、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以及第五连接部。减振部件具有第一长边部和第二长边部。由第一延伸部、第三延伸部、以及第五连接部构成的内侧部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与配重的上表面直接对置。

Description

振动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振动马达。
背景技术
目前,在智能手机等各种设备中具备振动马达。振动马达存在横向进行线性振动的类型、和纵向进行线性振动的类型。相比横向的振动,作为用户的人们更容易感觉到纵向的振动。在日本国公开公报第2013-85438号中公开有现有的纵向线性振动型的振动马达的一例。
日本国公开公报第2013-85438号的振动马达具备固定部、磁场部、基板、振动部、以及弹性部件。固定部具有下部开放的壳体、密闭壳体的内部空间的托架。磁场部具有固定于托架上的磁铁、和固定于磁铁上的轭板。振动部具有线圈和质量体。基板固定于线圈的下面。弹性部件配置于壳体与振动部之间。线圈具有比对置的磁铁的外径大的内径,磁铁的一部分能够插入由线圈形成的空间内。
若经由基板对线圈进行通电,则通过在线圈产生的磁场与由磁铁形成的磁场的相互作用,振动部纵向进行振动。
实用新型内容
在搭载振动马达的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中,为了长时间的驱动,倾向于搭载更大的电池,因此振动马达的配置场所、配置体积的自由度变小。特别地,上述设备中的死角为电池旁边等的长方形空间,因此要求在该空间配置振动马达。
因此,为了将马达配置于上述长方形空间内,考虑不将振动马达的形状做成日本国公开公报第2013-85438号那样的圆形,而做成长方形。在该情况下,振动体所包含的配重在俯视视野中也呈长方形。但是,在该情况下,在振动体纵向振动的情况下,如图17示意性所示地,包含配重Wt的振动体200存在会进行在侧视视野中长边方向的一侧端部和另一侧端部相互向上下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的如波浪般的动作的问题。在图17中,上下方向的箭头表示振动体200的振动方向,白底箭头表示振动体200的波浪动作。
在此,在日本国公开公报第2013-85438号中,在支撑振动体的弹性部件的整体区域设有阻尼增加部,考虑使用该阻尼增加部抑制上述波浪动作。但是,若在弹性部件的整体区域设置阻尼增加部,则存在振动体的振动量降低的问题。另一方面,若将阻尼增加部设于弹性部件的一部分的区域,则施加给阻尼增加部的应力变大,阻尼增加部产生弹力减弱,存在阻尼力降低的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减振部件的弹力减弱,且能够抑制振动体的振动量的降低的纵向线性振动型的振动马达。
本申请的示例性的一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具备:
具有底板、基板、线圈、以及壳体的静止部;
包含磁铁、后轭、以及配重,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振动地支撑于上述静止部的振动体;
弹性部件;以及
减振部件,
上述基板配置于上述底板上,
上述线圈配置于上述基板上,
上述磁铁配置为能够根据振动而收纳于环状的上述线圈的内周侧,
上述后轭配置于上述磁铁上,
上述配重配置于上述后轭上,
上述壳体收纳上述线圈、上述磁铁、上述后轭、以及上述配重,
上述弹性部件配置于上述壳体与上述配重之间,
上述配重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长边方向上延伸,
与上下方向及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成为上述配重的短边方向,
上述弹性部件具有:
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
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
连接上述第一延伸部的一端部和上述第二延伸部的一端部的第一连接部;
连接上述第一延伸部的另一端部和上述第二延伸部的另一端部的第二连接部;
在长边方向上延伸,且与上述第一延伸部在短边方向上对置的第三延伸部;
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四延伸部;
连接上述第三延伸部的一端部和上述第四延伸部的一端部的第三连接部;
连接上述第三延伸部的另一端部和上述第四延伸部的另一端部的第四连接部;以及
在短边方向上连接上述第一延伸部的长边方向内侧部和上述第三延伸部的长边方向内侧部的第五连接部,
上述第一延伸部随着从长边方向内侧朝向两端部而向上方向倾斜,
上述第二延伸部随着从两端部朝向长边方向内侧而向上方向倾斜,
上述第三延伸部随着从长边方向内侧朝向两端部而向上方向倾斜,
上述第四延伸部随着从两端部朝向长边方向内侧而向上方向倾斜,
上述第二延伸部在倾斜的最上部具有第一固定部,
上述第四延伸部在倾斜的最上部具有第二固定部,
上述第五连接部固定于上述配重的上表面,
上述第一固定部及上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上述壳体,
上述减振部件固定于上述配重的上表面,
上述减振部件具有:
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从上述第二延伸部中的上述第一固定部的长边方向一侧至第一固定部、及上述第二延伸部中的上述第一固定部的长边方向另一侧,重叠地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长边部;
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从上述第四延伸部中的上述第二固定部的长边方向一侧至第二固定部、及上述第四延伸部中的上述第二固定部的长边方向另一侧,重叠地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二长边部,
由上述第一延伸部、上述第三延伸部、以及上述第五连接部构成的内侧部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野中与上述配重的上表面直接对置。
本申请的示例性的一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具备:
具有底板、基板、线圈、以及壳体的静止部;
包含磁铁、后轭、以及配重,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振动地支撑于上述静止部的振动体;
弹性部件;以及
减振部件,
上述基板配置于上述底板上,
上述线圈配置于上述基板上,
上述磁铁配置为能够根据振动而收纳于环状的上述线圈的内周侧,
上述后轭配置于上述磁铁上,
上述配重配置于上述后轭上,
上述壳体收纳上述线圈、上述磁铁、上述后轭、以及上述配重,
上述弹性部件配置于上述壳体与上述配重之间,
上述配重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长边方向上延伸,
与上下方向及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成为上述配重的短边方向,
上述弹性部件具有:
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
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
连接上述第一延伸部的一端部和上述第二延伸部的一端部的第一连接部;
连接上述第一延伸部的另一端部和上述第二延伸部的另一端部的第二连接部;
在长边方向上延伸,且与上述第一延伸部在短边方向上对置的第三延伸部;
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四延伸部;
连接上述第三延伸部的一端部和上述第四延伸部的一端部的第三连接部;
连接上述第三延伸部的另一端部和上述第四延伸部的另一端部的第四连接部;以及
在短边方向上连接上述第一延伸部的长边方向内侧部和上述第三延伸部的长边方向内侧部的第五连接部,
上述第一延伸部随着从长边方向内侧朝向两端部而向下方向倾斜,
上述第二延伸部随着从两端部朝向长边方向内侧而向下方向倾斜,
上述第三延伸部随着从长边方向内侧朝向两端部而向下方向倾斜,
上述第四延伸部随着从两端部朝向长边方向内侧而向下方向倾斜,
上述第二延伸部在倾斜的最下部具有第一固定部,
上述第四延伸部在倾斜的最下部具有第二固定部,
上述第五连接部固定于上述壳体,
上述第一固定部及上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上述配重的上表面,
上述减振部件固定于上述壳体,
上述减振部件具有:
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从上述第二延伸部中的上述第一固定部的长边方向一侧至第一固定部、及上述第二延伸部中的上述第一固定部的长边方向另一侧,重叠地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长边部;
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从上述第四延伸部中的上述第二固定部的长边方向一侧至第二固定部、及上述第四延伸部中的上述第二固定部的长边方向另一侧,重叠地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二长边部,
由上述第一延伸部、上述第三延伸部、以及上述第五连接部构成的内侧部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野中与上述壳体直接对置。
本申请的示例性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长边部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野中与整个上述第二延伸部重叠,
上述第二长边部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野中与整个上述第四延伸部重叠。
本申请的示例性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减振部件为环状。
本申请的示例性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减振部件由一个部件构成。
本申请的示例性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连接部~第四连接部的宽度比上述第一延伸部~第四延伸部的宽度宽。
本申请的示例性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后轭具有:
在长边方向上具有长边部、在短边方向上具有短边部的长方形的顶面部;
从上述顶面部的上述长边部向下方向突出的长边突出部,
上述后轭不具有从上述顶面部的上述短边部向下方向突出的短边突出部。
本申请的示例性的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后轭的固定上述磁铁的面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
本申请的示例性的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线圈的内周侧配置有下侧减振部件。
本申请的示例性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基板具有在上述线圈的内周侧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区域,
在上述贯通区域的缘部设有多个缺口部。
本申请的示例性的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贯通区域的周围设有闭路图案。
本申请的示例性的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底板的上述贯通区域内的区域设有形状互不相同的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两个孔部。
本申请的示例性的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底板的在短边方向上对置的边部分别设有缺口凹部,
上述壳体具有在短边方向上对置的侧面部,
上述侧面部分别具有向下方向突出的凸部,
上述凸部嵌合于上述缺口凹部。
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的一实施方式,能够做成能够抑制减振部件的弹力减弱,且能够抑制振动体的振动量的降低的纵向线性振动型的振动马达。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的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省略了壳体的短边方向一侧的侧面部的图示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侧视剖视图。
图4是省略了壳体的顶面部的图示的状态下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状态下的振动马达的俯视视野中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减振部件的一构成例的平面图。
图7是表示减振部件的一构成例的平面图。
图8A是表示对振动体固定减振部件的方法的概要剖视图。
图8B是表示对振动体固定减振部件的构件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包含变形例的弹性部件及减振部件的振动马达的一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后轭的整体立体图。
图11是概要地表示制造比较例的后轭的情况下的模具(金属板)的加工状态的图。
图12是概要地表示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后轭的情况下的模具的加工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对底板配置了基板及线圈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从上方观察图13的平面图。
图15是表示对底板配置了基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利用夹具进行的线圈固定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振动体的如波浪般的动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将振动体的振动方向设为上下方向,用Z方向表示。另外,用X方向表示作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边方向。另外,用Y方向表示作为与上下方向及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短边方向。但是,该方向的定义并不表示实际的装入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及方向。
首先,使用图1~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基本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从上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5整体立体图。图2是图1中省略了壳体4的短边方向一侧的侧面部的图示的图,可以看到壳体4的内部结构。图3是振动马达15的侧视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5大致分为具备静止部5、振动体10、弹性部件11以及减振部件12。
静止部5具有底板1、基板2、线圈3、以及壳体4。底板1例如为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底板1在俯视视野中形成为将长边方向作为长边,将短边方向作为短边的长方形。
基板2配置于底板1上,由FPC(柔性印刷基板)构成。此外,基板2也可以由刚性基板构成。基板2具有第一基板部21、连接部22以及第二基板部23。沿长边方向依次配置第一基板部21、连接部22、第二基板部23。第一基板部21的长边方向的宽度比第二基板部23的长边方向的宽度短。第一基板部21和第二基板部23的短边方向的宽度相同,且比连接部22的短边方向的宽度长。
两个第一端子部21A在第一基板部21沿短边方向并列地形成,且在上表面侧露出。两个第二端子部22A在连接部22沿短边方向并列地形成,且在上表面侧露出。在长边方向上相邻的第一端子部21A和第二端子部22A彼此通过基板2的配线而连接并导通。
线圈3配置于基板2的第二基板部23上。线圈3在俯视视野中形成为在长边方向具有长边且在短边方向具有短边的环状。从线圈3引出的引出线31与第二端子部22A连接。由此,通过从外部对第一端子部21A施加电压,能够在线圈3流通电流。
壳体4为盖部件,在具有俯视视野中将长边方向作为长边、将短边方向作为短边的长方形的长方体中,下表面开口而成。线圈3、振动体10、弹性部件11以及减振部件12收纳于壳体4的内部空间。
振动体10具有磁铁6、后轭7、配重8、以及极片9。磁铁6是具有在俯视视野中将长边方向作为长边、将短边方向作为短边的长方形的长方体状的部件。
后轭7配置于磁铁6上,由磁性体构成。后轭7具有顶面部71、和两个长边突出部72。顶面部71在俯视视野中为将长边方向作为长边、将短边方向作为短边的长方形。长边突出部72从顶面部72的在短边方向上对置的各长边部向下方向突出。
配重8配置于后轭7上,例如由钨合金形成。配重8为具有在俯视视野中将长边方向作为长边、将短边方向作为短边的长方形的长方体状的部件。
极片9配置于磁铁6的下表面,且为由磁性体构成的板状部件。极片9在俯视视野中具有将长边方向作为长边、将短边方向作为短边的长方形。通过磁铁6、后轭7、以及极片9,形成磁路。
弹性部件11将一端侧固定于壳体4的顶面部41的下表面,将另一端侧固定于配重8的上表面81。即,弹性部件11配置于壳体4与配重8之间。由此,振动体10能够在上下方向振动地支撑于静止部5。
磁铁6及极片9根据振动时的位置收纳于线圈3的内周侧空间内。即,磁铁6配置为能够根据振动而收纳于环状的线圈3的内周侧。
通过从外部对基板2的第一端子部21A施加电压,在线圈3流通电流,通过在线圈3产生的磁场与由磁铁6、后轭7、以及极片9形成的磁场的相互作用,振动体10在上下方向上振动。因此,振动马达15成为纵向线性振动型。
如上述那样,底板1、壳体4、磁铁6、后轭7、以及配重8在俯视视野中分别具有在长边方向包含长边、在短边方向包含短边的长方形。因此,能够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设备中的电池旁边等的长方形的死角配置纵向线性振动型的振动马达15。
此外,静止部5还具有下侧减振部件D1、D2,后面对其结构进行描述。
接下来,尤其参照图4及图5,对弹性部件11的更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省略了壳体4的顶面部41的图示的状态下的振动马达15的立体图,可以看到壳体4的内部结构。图5是图4的状态下的振动马达15的俯视视野中的平面图。
如图4及图5所示,弹性部件11具有第一延伸部11A、第二延伸部11B、第一连接部11C、第二连接部11D、第三延伸部11E、第四延伸部11F、第三连接部11G、第四连接部11H、以及第五连接部11I,这些各部分作为同一部件而形成。
第一延伸部11A及第二延伸部11B在长边方向上延伸,且在俯视视野中在短边方向上相邻。第一连接部11C连接第一延伸部11A的一端部和第二延伸部11B的一端部。第二连接部11D连接第一延伸部11A的另一端部和第二延伸部11B的另一端部。
第三延伸部11E在长边方向上延伸,且与第一延伸部11A在短边方向上对置。第四延伸部11F在长边方向上延伸,且在俯视视野中在短边方向上与第三延伸部11E相邻。第三连接部11G连接第三延伸部11E的一端部和第四延伸部11F的一端部。第四连接部11H连接第三延伸部11E的另一端部和第四延伸部11F的另一端部。
第五连接部11I在短边方向上连接第一延伸部11A的中央部和第三延伸部11E的中央部。
通过这样的结构,弹性部件11由一个零件构成,能够削减零件个数。
而且,若描述弹性部件11的结构,则第一延伸部11A随着从中央部朝向两端部而向上方向倾斜。第二延伸部11B具有第一支撑部11B1、第二支撑部11B2、以及第一固定部11B3。第一支撑部11B1随着从第一连接部11C侧朝向第一固定部11B3而向上方向倾斜。第二支撑部11B2随着从第二连接部11D侧朝向第一固定部11B3而向上方向倾斜。第一固定部11B3被第一支撑部11B1和第二支撑部11B2支撑。此外,上述中“倾斜”也包含途中成为平坦状态的情况,以下相同。
第三延伸部11E随着从中央部朝向两端部而向上方向倾斜。第四延伸部11F具有第三支撑部11F1、第四支撑部11F2、第二固定部11F3。第三支撑部11F1随着从第三连接部11G侧朝向第二固定部11F3而向上方向倾斜。第四支撑部11F2随着从第四连接部11H侧朝向第二固定部11F3而向上方向倾斜。第三固定部11F3被第三支撑部11F1和第四支撑部11F2支撑。
利用这样的结构,通过焊接将第五连接部11I固定于配重8的上表面81,通过焊接将位于比第五连接部11I靠上方的第一固定部11B3、第二固定部11F3分别固定于壳体4的顶面部41的下表面,能够将振动体10能够振动地支撑于壳体4。此外,第五连接部11I、第一固定部11B3、以及第二固定部11F3的固定不限于焊接,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的粘接等进行。
另外,由例如发泡聚氨酯构成的减振部件12通过粘接剂的粘接而固定于配重8的上表面81,配置于配重8与弹性部件11之间。图6是减振部件12的俯视视野中的平面图。如图6所示,减振部件12为在俯视视野中在长边方向上具有长边、在短边方向上具有短边的长方形的环状,由一部件构成。减振部件12具有分别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一长边部12A、第二长边部12B、以及开口部12C。
在俯视视野中,第二延伸部11B中位于第一固定部11B3的长边方向一侧的整个第一支撑部11B1、整个第一固定部11B3、以及位于第一固定部11B3的长边方向另一侧的整个第二支撑部11B2与减振部件12的第一长边部12A重叠。即,第一长边部12A在俯视视野中与整个第二延伸部11B重叠。
在俯视视野中,第四延伸部11F中位于第二固定部11F3的长边方向一侧的整个第三支撑部11F1、整个第二固定部11F3、以及位于第二固定部11F3的长边方向另一侧的整个第四支撑部11F2与减振部件12的第二长边部12B重叠。即,第二长边部12B在俯视视野中与整个第四延伸部11F重叠。
第五连接部11I在减振部件12的开口部12C内部固定于配重8的上表面81。由第一延伸部11A、第三延伸部11E、以及第五连接部11I构成的内侧部111在俯视视野中与减振部件12的开口部12C重叠。即,内侧部111不隔着减振部件12而直接与配重8的上表面81在上下方向上对置。此外,在此的直接也包含第五连接部11I通过粘接剂的粘接等固定于配重8的情况。
利用这样的结构,在振动体10振动时,即使比内侧部111更容易活动的第二延伸部11B和减振部件12的第一长边部12A接触,比内侧部111更容易活动的第四延伸部11F和减振部件12的第二长边部12B接触,也会分散从弹性部件11作用于减振部件12的应力,能够抑制减振部件12的弹力减弱。另外,在振动体10振动时,内侧部111不接触减振部件12,因此,能够抑制振动体10的振动量降低。
另外,在俯视视野中,第一长边部12A与整个第二延伸部11B重叠,第二长边部12B与整个第四延伸部11F重叠,因此,在振动体10振动时,能够抑制配重8的波浪动作。此外,也可以使第一支撑部11B1的一部分、整个第一固定部11B3、以及第二支撑部11B2的一部分与第一长边部12A重叠,使第三支撑部11F1的一部分、整个第二固定部11F3、以及第四支撑部11F2的一部分与第二长边部12B重叠。
另外,减振部件不限于如图6所示的减振部件12那样由一部件构成,例如也可以做成图7所示的减振部件121那样的结构。即,环状减振部件121通过组合分别为独立部件的第一长边部121A、第二长边部121B、第一宽度部121C、以及第二宽度部121D而构成。利用这些独立部件包围四周,构成开口部121E。但是,做成图6所示的减振部件12不需要进行组装,更具有削减工序数的效果。
在此,说明在振动马达15的制造工序中,对将振动体10固定减振部件12的工序。图8A是表示使用第一夹具B和第二夹具C对振动体10固定减振部件12的方法的概要剖视图。
第二夹具C由台部C1、销C2、以及弹簧C3构成。销C2能够在台部C1的孔部H内向上下方向移动地被弹簧C3支撑。弹簧C3为自然状态下,销C2的上部比孔部H向上方突出。
如图8A所示,使由配重8、后轭7、磁铁6以及极片9装配成的振动体10保持于第一夹具B。另一方面,使销C2的上述突出的部分穿通减振部件12的开口部12C,使减振部件12载置于台部C1上。此外,在减振部件12的与台部C1相反的一侧的面形成粘接部A。
然后,如图8A的箭头所示,通过使第一夹具B向下方移动,从而将配重8向销C2侧接近。而且,即使配重8与销C2的上表面接触,依然使第一夹具B向下方移动,通过配重8向下按入销C2。在抵抗弹簧C3的弹力向下方压入销C2的期间,减振部件12处于被销C2定位的状态。然后,配重8的下表面与粘接部A接触,并按压粘接部A,从而配重8通过粘接部A而固定于减振部件12。由此,完成如图8B所示的对振动体10固定了减振部件12的构件。
这样,减振部件12为环状,使销C2穿通开口部12C,从而容易进行减振部件12的定位,能够在减振部件12被定位的状态下将振动体10固定于减振部件12。此外,由于上述的减振部件121(图7)也为环状,因此能够使用与上述相同的固定方法。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5具备:静止部5,具有底板1、基板2、线圈3、以及壳体4;振动体10,包含磁铁6、后轭7、以及配重8,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振动地支撑于上述静止部5;弹性部件11;以及减振部件12。
在上述底板1上配置上述基板2,上述线圈3配置于上述基板2上,上述磁铁6配置为能够根据振动而收纳于环状的上述线圈3的内周侧,上述后轭7配置于上述磁铁6上,上述配重8配置于上述后轭7上。上述壳体4收纳上述线圈3、上述磁铁6、上述后轭7、以及上述配重8。上述弹性部件11配置于上述壳体4与上述配重8之间,上述配重8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沿与上下方向正交的长边方向延伸,且与上下方向及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成为上述配重8的短边方向。
另外,上述弹性部件11具有: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1A;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11B;连接上述第一延伸部11A的一端部和上述第二延伸部11B的一端部的第一连接部11C;连接上述第一延伸部11A的另一端部和上述第二延伸部11B的另一端部的第二连接部11D;在长边方向上延伸且与上述第一延伸部11A在短边方向上对置的第三延伸部11E;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四延伸部11F;连接上述第三延伸部11E的一端部和上述第四延伸部11F的一端部的第三连接部11G;连接上述第三延伸部11E的另一端部和上述第四延伸部11F的另一端部的第四连接部11H;在短边方向上连接上述第一延伸部11A的长边方向内侧部和上述第三延伸部11E的长边方向内侧部的第五连接部11I。
上述第一延伸部11A随着从长边方向内侧朝向两端部而向上方向倾斜,上述第二延伸部11B随着从两端部朝向长边方向内侧而向上方向倾斜,第三延伸部11E随着从长边方向内侧朝向两端部而向上方向倾斜,上述第四延伸部11F随着从两端部朝向长边方向内侧而向上方向倾斜。
上述第二延伸部11B在倾斜的最上部具有第一固定部11B3,上述第四延伸部11F在倾斜的最上部具有第二固定部11F3,上述第五连接部11I固定于上述配重8的上表面81,上述第一固定部11B3以及上述第二固定部11F3固定于上述壳体4。
上述减振部件12固定于上述配重8的上表面81。上述减振部件12具有:第一长边部12A,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从上述第二延伸部11B中的上述第一固定部11B3的长边方向一侧至第一固定部11B3、及上述第二延伸部11B中的上述第一固定部11B3的长边方向另一侧,重叠地在长边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二长边部12B,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从上述第四延伸部11F中的上述第二固定部11F3的长边方向一侧至第二固定部11F3、及上述第四延伸部11F中的上述第二固定部11F3的长边方向另一侧,重叠地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由上述第一延伸部11A、上述第三延伸部11E、以及上述第五连接部11I构成的内侧部111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与上述配重8的上表面81直接对置。
根据这种结构,振动体的振动时,即使减振部件与比内侧部更容易活动的第二延伸部及第四延伸部接触,也会分散从弹性部件作用于减振部件的应力,能够抑制减振部件的弹力减弱。另外,由于振动时内侧部不接触减振部件,因此能够抑制振动体的振动量降低。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上述第一长边部12A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与整个上述第二延伸部11B重叠,上述第二长边部12B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与整个上述第四延伸部11F重叠。由此,能够抑制配重的波浪动作。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减振部件12为环状。由此,容易使用夹具定位减振部件,容易装配减振部件。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减振部件12由一个部件构成。由此,不需要装配减振部件本身。
另外,上述第一连接部11C、上述第二连接部11D、上述第三连接部11G、以及上述第四连接部11H的宽度比上述第一延伸部11A、上述第二延伸部11B、上述第三延伸部11E、以及上述第四延伸部11F的宽度宽。由此,能够分散振动体振动时施加至弹性部件的应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和减振部件也可以做成如下结构。图9是表示包含变形例的弹性部件110及减振部件12的振动马达的一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在图9所示的变形例的结构中,弹性部件110配置于配重8与壳体4(未图示)之间,减振部件12配置于壳体4与弹性部件110之间。
弹性部件110具有第一延伸部110A、第二延伸部110B、第一连接部110C、第二连接部110D、第三延伸部110E、第四延伸部110F、第三连接部110G、第四连接部110H、以及第五连接部110I,这些各部分作为同一部件而形成。
第一延伸部110A及第二延伸部110B在长边方向上延伸,且在俯视视野中,在短边方向上相邻。第一连接部110C连接第一延伸部110A的一端部和第二延伸部110B的一端部。第二连接部110D连接第一延伸部110A的另一端部和第二延伸部110B的另一端部。
第三延伸部110E在长边方向上延伸,且与第一延伸部110A在短边方向上对置。第四延伸部110F在长边方向上延伸,且在俯视视野中,在短边方向上与第三延伸部110E相邻。第三连接部110G连接第三延伸部110E的一端部和第四延伸部110F的一端部。第四连接部110H连接第三延伸部110E的另一端部和第四延伸部110F的另一端部。
第五连接部110I在短边方向上连接第一延伸部110A的中央部和第三延伸部110E的中央部。
第一延伸部110A随着从中央部朝向两端部而向下方向倾斜。第二延伸部110B具有第一支撑部110B1、第二支撑部110B2、以及第一固定部110B3。第一支撑部110B1随着从第一连接部110C侧朝向第一固定部110B3而向下方向倾斜。第二支撑部110B2随着从第二连接部110D侧朝向第一固定部110B3而向下方向倾斜。第一固定部110B3被第一支撑部110B1和第二支撑部110B2支撑。
第三延伸部110E随着从中央部朝向两端部而向下方向倾斜。第四延伸部110F具有第三支撑部110F1、第四支撑部110F2、以及第二固定部110F3。第三支撑部110F1随着从第三连接部110G侧朝向第二固定部110F3而向下方向倾斜。第四支撑部110F2随着从第四连接部110H侧朝向第二固定部110F3而向下方向倾斜。第三固定部110F3被第三支撑部110F1和第四支撑部110F2支撑。
利用这样的结构,通过焊接将第五连接部110I固定于壳体4的顶面部41下表面,且通过焊接等将位于比第五连接部110I靠下方的第一固定部110B3、第二固定部110F3分别固定于配重8的上表面81,能够将振动体能够振动地支撑于壳体4。
减振部件12通过粘接剂的粘接固定于壳体4的顶面部41下表面,配置于壳体4与弹性部件110之间。
在俯视视野中,第二延伸部110B中位于第一固定部110B3的长边方向一侧的整个第一支撑部110B1、整个第一固定部110B3、以及位于第一固定部110B3的长边方向另一侧的整个第二支撑部110B2与减振部件12的第一长边部12A重叠。即,第一长边部12A在俯视视野中与整个第二延伸部110B重叠。
在俯视视野中,第四延伸部110F中位于第二固定部110F3的长边方向一侧的整个第三支撑部110F1、整个第二固定部110F3、以及位于第二固定部110F3的长边方向另一侧的整个第四支撑部110F2与减振部件12的第二长边部12B重叠。即,第二长边部12B在俯视视野中与整个第四延伸部110F重叠。
第五连接部110I在减振部件12的开口部12C内部固定于壳体4的顶面部41下表面。由第一延伸部110A、第三延伸部110E、以及第五连接部110I构成的内侧部1101在俯视视野中与减振部件12的开口部12C重叠。即,内侧部1101不隔着减振部件12而直接与壳体4的顶面部41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对置。
利用这样的结构,在振动体振动时,即使比内侧部1101容易活动的第二延伸部110B与减振部件12的第一长边部12A接触,比内侧部1101容易活动的第四延伸部110F与减振部件12的第二长边部12B接触,也会分散从弹性部件110作用于减振部件12的应力,能够抑制减振部件12的弹力减弱。另外,在振动体的振动时,内侧部1101不接触减振部件12接触,因此能够抑制振动体的振动量降低。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其它方式的振动马达作为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具有如下结构。上述第一延伸部110A随着从长边方向内侧朝向两端部而向下方向倾斜,上述第二延伸部110B随着从两端部朝向长边方向内侧而向下方向倾斜,上述第三延伸部110E随着从长边方向内侧朝向两端部而向下方向倾斜,上述第四延伸部110F随着从两端部朝向长边方向内侧而向下方向倾斜。上述第二延伸部110B在倾斜的最下部具有第一固定部110B3,上述第四延伸部110F在倾斜的最下部具有第二固定部110F3。
上述第五连接部110I固定于上述壳体4,上述第一固定部110B3以及上述第二固定部110F3固定于上述配重8的上表面81,上述减振部件12固定于上述壳体4。
上述减振部件12具有:第一长边部12A,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从上述第二延伸部110B中的上述第一固定部110B3的长边方向一侧至第一固定部110B3、及上述第二延伸部110B中的上述第一固定部110B3的长边方向另一侧,重叠地在长边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二长边部12B,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从上述第四延伸部110F中的上述第二固定部110F3的长边方向一侧至第二固定部110F3、及上述第四延伸部110F中的上述第二固定部110F3的长边方向另一侧,重叠地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由上述第一延伸部110A、上述第三延伸部110E、以及上述第五连接部110I构成的内侧部1101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与上述壳体4直接对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振动体振动时,即使减振部件与比内侧部容易活动的第二延伸部以及第四延伸部接触,也会分散从弹性部件作用于减振部件的应力,能够抑制减振部件的弹力减弱。另外,在振动时内侧部不接触减振部件,因此能够抑制振动体的振动量降低。
接下来,对与后轭7相关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0是后轭7的整体立体图。
如图10所示,后轭7具有长方形的顶面部71、和两个长边突出部72,这些各部分作为同一部件而形成。长边突出部72从顶面部71的各长边部711向下方突出。从顶面部71的各短边部712向下方不突出突出片。
即,上述后轭7具有:顶面部71,其为在长边方向具有长边部711、在短边方向上具有短边部712的长方形;以及长边突出部72,其从上述顶面部71的上述长边部711向下方突出,而不具有从上述顶面部71的上述短边部712向下方突出的短边突出部。
由此,即使在假设振动体10振动时进行了波浪动作的情况下,也由于在后轭7没有设置短边突出部,因此能够避免后轭7接触线圈3的长边方向各端部的外周面。另外,如图3所示,虽然线圈3的引出线31位于顶面部71的一方的短边部712的下方,但是由于在短边部712没有设置短边突出部,因此能够避免后轭7接触引出线31。
此外,后轭7与磁铁6形成磁路,但是由于就磁路的形成而言,在假设设有短边突出部的情况下,长边突出部72的贡献比短边突出部更大,因此,即使不设短边突出部也没有问题。
另外,后轭7的结构在制造时也能够起到效果。图11是概要地表示制造同时具有长边突出部和短边突出部的后轭的情况下的模具T(金属板)的加工状态的图。在该情况下,在模具T形成长边突出部形成用的孔H1、H2、和短边突出部形成用的孔H3、H4。然后,通过弯折由孔H1包围的长边区域T1和由孔H2包围的长边区域T2,从而能够形成长边突出部。另外,通过弯折由孔H3包围的短边区域T3和由孔H4包围的短边区域T4,从而能够形成短边突出部。
此时,成为产品的部分成为利用位于孔H1与孔H3、H4之间的支撑部T5、和位于孔H2与孔H3、H4之间的支撑部T6支撑于模具T的状态。通过切断支撑部T5、T6,从而能够从模具T取出作为产品的后轭。但是,由于支撑部T5、T6的区域较小,因此存在例如在弯折加工中等被误切断而导致制造故障的问题。
与之相对,图12是概要地表示制造本实施方式那样的不具有短边突出部的后轭的情况下的模具T的加工状态的图。在该情况下,在模具T形成有长边突出部形成用的孔H1、H2。然后,通过弯折由孔H1包围的长边区域T1和由孔H2包围的长边区域T2,从而能够形成长边突出部。在该状态下,成为产品的部分利用位于孔H1与孔H2之间的支撑部T7而支撑于模具T。通过切断支撑部T7,从而能够从模具T取出作为产品的后轭。相比图11情况下的支撑部T5、T6,支撑部T7难以被切断,因此能够提高加工的稳定性。
另外,在后轭7的顶面部71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71A(图10)。在俯视视野中,贯通孔71A与磁铁6的上表面重叠。即,在固定磁铁6的后轭7的面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71A。
由此,例如,在使磁铁6利用磁力固定于顶面部71的状态下,在向贯通孔71A流入粘接剂而将磁铁6固定于顶面部71时,能够抑制粘接剂向磁铁6的外侧溢出。
另外,例如,在贯通孔71A的周围区域、或与其周围区域对应的磁铁6的面预先涂敷有粘接剂的状态下,使磁铁6和顶面部71接触,将磁铁6固定于顶面部71,即使在这样的方法的情况下,一部分粘接剂也会流入贯通孔71A内部,因此能够抑制粘接剂向磁铁6的外侧溢出。即,能够将粘接剂排放至贯通孔71A。
另外,例如,在与磁铁6同样地,在贯通孔71A的周围区域、或与其周围区域对应的配重8的面预先涂布有粘接剂的状态下,使配重8和顶面部71接触,将配重8固定于顶面部71,即使在这样的方法的情况下,也将一部分粘接剂排放至贯通孔71A内部,从而能够抑制粘接剂向配重8的外侧溢出。
接下来,对基板2的更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在振动马达15中对底板1配置了基板2及线圈3的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图14是从上方观察图13的平面图。
线圈3在内周侧具有内部空间32。在基板2的第二基板部23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区域231。贯通区域231的缘部包含:在短边方向上对置的长边缘部231A;以及在长边方向上对置的短边缘部231B。在各长边缘部231A分别形成三个向外周侧凹陷的缺口部C1。而且,在贯通区域231的缘部的四角、即长边缘部231A和短边缘部231B接近的部位形成向外周侧凹陷的缺口部C2。线圈3的内部空间32的缘位于各缺口部C1、C2的上方。
即,基板2具有在线圈3的内周侧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区域231,在上述贯通区域231的缘部设有多个缺口部C1、C2。
在将线圈3固定于底板1时,向各缺口部C1、C2涂敷粘接剂。然后,通过从各缺口部C1、C2的上方向第二基板部23按压线圈3,从而将第二基板部23被线圈3和底板1夹住,并且使线圈3固定于底板1。因此,能够抑制基板2从底板1剥离。
另外,图15是表示对底板1配置了基板2的结构的立体图。
在第二基板部23中,在贯通区域231的周围设有闭路图案24。闭路图案24是闭合的配线图案(例如铜箔图案),不会流通电流。另外,闭路图案24在图15中形成于基板2的内部,但是也可以在基板2的上表面露出。另外,图15的闭路图案24为两端部没有连接的形状,但是也可以是两端部连接着的、即环状图案。或者,闭路图案24也可以是对应于贯通区域231的缘部的各边的每一个而被分割了的直线的图案。
由此,能够利用闭路图案24来加强因设置贯通区域231而强度变弱的第二基板部23的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线圈3的内部空间32内配置下侧减振部件D1、D2。下侧减振部件D1、D2配置于内部空间32的长边方向各两端。下侧减振部件D1、D2固定于通过贯通区域231向上方露出的底板1的上表面。即,在线圈3的内周侧配置下侧减振部件D1、D2。
在振动体10的通常的振动时,振动体10的下表面不会与下侧减振部件D1、D2接触。在使振动马达15错误落下的情况下等,振动体10向下方移动,与下侧减振部件D1、D2接触。因此,能够避免振动体10向下方过度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弹性部件11过度地变形等。此外,下侧减振部件也可以不配置于底板上,而配置于基板上表面。
接下来,对底板1的更具体的结构进行描述。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底板1的贯通区域231内的区域设有形状互不相同的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两个孔部1A、1B。孔部1A、1B沿长边方向排列。
在将线圈3固定于基板2时使用孔部1A、1B。如图16所示,在将线圈3固定于基板2时,使用夹具(线圈骨架)100。夹具100具有基部101、和从基部101向下方突出的凸起102、103。凸起102为与孔部1A对应的截面形状,凸起103为与孔部1B对应的截面形状。
使将线圈3卷绕于基部101的状态的夹具100的凸起102插入孔部1A,使凸起103通入孔部1B,使线圈3配置于基板2上。此时,如上述地在基板2的各缺口部C1、C2涂敷了粘接剂,因此,线圈3固定于底板1。然后,从线圈3拆下夹具100。
由于孔部1A、1B形成互不相同的形状,因此在线圈3的固定作业中,能够容易地进行夹具100的方向对合。
另外,如图15所示,在底板1的在短边方向上对置的各边部分别设置缺口凹部C3。在图15的例中,在每个边部沿长边方向并列设置三个缺口凹部C3。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壳体4具有在短边方向上对置的侧面部42。各侧面部42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凸部4A。在每个侧面部42沿长边方向并列设置三个凸部4A。
而且,各凸部4A嵌合于对应的各缺口凹部C3。即,上述底板1的在短边方向上对置的边部分别设置缺口凹部C3,上述壳体4具有在短边方向上对置的侧面部42,上述侧面部42分别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凸部4A,上述凸部4A嵌合于上述缺口凹部C3。由此,在将壳体4固定于底板1时,壳体4的对位变得容易。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实施方式能够实施各种变更。
例如,减振部件不限于为环状,也可以做成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两个杆状部件。即,也可以仅做成相当于上述的第一长边部12A及第二长边部12B的部分。
另外,振动体包含的配重不限于长方体状,也可以做成具有在俯视视野中在长边方向上具有长轴、在短边方向上具有短轴的椭圆形状的结构。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例如能够用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具备的振动马达。

Claims (20)

1.一种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底板、基板、线圈、以及壳体的静止部;
包含磁铁、后轭、以及配重,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振动地支撑于上述静止部的振动体;
弹性部件;以及
减振部件,
上述基板配置于上述底板上,
上述线圈配置于上述基板上,
上述磁铁配置为能够根据振动而收纳于环状的上述线圈的内周侧,
上述后轭配置于上述磁铁上,
上述配重配置于上述后轭上,
上述壳体收纳上述线圈、上述磁铁、上述后轭、以及上述配重,
上述弹性部件配置于上述壳体与上述配重之间,
上述配重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长边方向上延伸,
与上下方向及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成为上述配重的短边方向,
上述弹性部件具有:
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
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
连接上述第一延伸部的一端部和上述第二延伸部的一端部的第一连接部;
连接上述第一延伸部的另一端部和上述第二延伸部的另一端部的第二连接部;
在长边方向上延伸,且与上述第一延伸部在短边方向上对置的第三延伸部;
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四延伸部;
连接上述第三延伸部的一端部和上述第四延伸部的一端部的第三连接部;
连接上述第三延伸部的另一端部和上述第四延伸部的另一端部的第四连接部;以及
在短边方向上连接上述第一延伸部的长边方向内侧部和上述第三延伸部的长边方向内侧部的第五连接部,
上述第一延伸部随着从长边方向内侧朝向两端部而向上方向倾斜,
上述第二延伸部随着从两端部朝向长边方向内侧而向上方向倾斜,
上述第三延伸部随着从长边方向内侧朝向两端部而向上方向倾斜,
上述第四延伸部随着从两端部朝向长边方向内侧而向上方向倾斜,
上述第二延伸部在倾斜的最上部具有第一固定部,
上述第四延伸部在倾斜的最上部具有第二固定部,
上述第五连接部固定于上述配重的上表面,
上述第一固定部及上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上述壳体,
上述减振部件固定于上述配重的上表面,
上述减振部件具有:
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从上述第二延伸部中的上述第一固定部的长边方向一侧至第一固定部、及上述第二延伸部中的上述第一固定部的长边方向另一侧,重叠地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长边部;
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从上述第四延伸部中的上述第二固定部的长边方向一侧至第二固定部、及上述第四延伸部中的上述第二固定部的长边方向另一侧,重叠地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二长边部,
由上述第一延伸部、上述第三延伸部、以及上述第五连接部构成的内侧部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野中与上述配重的上表面直接对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长边部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野中与整个上述第二延伸部重叠,
上述第二长边部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野中与整个上述第四延伸部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减振部件为环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减振部件由一个部件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连接部~第四连接部的宽度比上述第一延伸部~第四延伸部的宽度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连接部~第四连接部的宽度比上述第一延伸部~第四延伸部的宽度宽。
7.一种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底板、基板、线圈、以及壳体的静止部;
包含磁铁、后轭、以及配重,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振动地支撑于上述静止部的振动体;
弹性部件;以及
减振部件,
上述基板配置于上述底板上,
上述线圈配置于上述基板上,
上述磁铁配置为能够根据振动而收纳于环状的上述线圈的内周侧,
上述后轭配置于上述磁铁上,
上述配重配置于上述后轭上,
上述壳体收纳上述线圈、上述磁铁、上述后轭、以及上述配重,
上述弹性部件配置于上述壳体与上述配重之间,
上述配重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长边方向上延伸,
与上下方向及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成为上述配重的短边方向,
上述弹性部件具有:
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
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
连接上述第一延伸部的一端部和上述第二延伸部的一端部的第一连接部;
连接上述第一延伸部的另一端部和上述第二延伸部的另一端部的第二连接部;
在长边方向上延伸,且与上述第一延伸部在短边方向上对置的第三延伸部;
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四延伸部;
连接上述第三延伸部的一端部和上述第四延伸部的一端部的第三连接部;
连接上述第三延伸部的另一端部和上述第四延伸部的另一端部的第四连接部;以及
在短边方向上连接上述第一延伸部的长边方向内侧部和上述第三延伸部的长边方向内侧部的第五连接部,
上述第一延伸部随着从长边方向内侧朝向两端部而向下方向倾斜,
上述第二延伸部随着从两端部朝向长边方向内侧而向下方向倾斜,
上述第三延伸部随着从长边方向内侧朝向两端部而向下方向倾斜,
上述第四延伸部随着从两端部朝向长边方向内侧而向下方向倾斜,
上述第二延伸部在倾斜的最下部具有第一固定部,
上述第四延伸部在倾斜的最下部具有第二固定部,
上述第五连接部固定于上述壳体,
上述第一固定部及上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上述配重的上表面,
上述减振部件固定于上述壳体,
上述减振部件具有:
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从上述第二延伸部中的上述第一固定部的长边方向一侧至第一固定部、及上述第二延伸部中的上述第一固定部的长边方向另一侧,重叠地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长边部;
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角中,从上述第四延伸部中的上述第二固定部的长边方向一侧至第二固定部、及上述第四延伸部中的上述第二固定部的长边方向另一侧,重叠地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第二长边部,
由上述第一延伸部、上述第三延伸部、以及上述第五连接部构成的内侧部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野中与上述壳体直接对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长边部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野中与整个上述第二延伸部重叠,
上述第二长边部在上下方向的平面视野中与整个上述第四延伸部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减振部件为环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减振部件由一个部件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连接部~第四连接部的宽度比上述第一延伸部~第四延伸部的宽度宽。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连接部~第四连接部的宽度比上述第一延伸部~第四延伸部的宽度宽。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轭具有:
在长边方向上具有长边部、在短边方向上具有短边部的长方形的顶面部;
从上述顶面部的上述长边部向下方向突出的长边突出部,
上述后轭不具有从上述顶面部的上述短边部向下方向突出的短边突出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后轭的固定上述磁铁的面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线圈的内周侧配置有下侧减振部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板具有在上述线圈的内周侧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区域,
在上述贯通区域的缘部设有多个缺口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贯通区域的周围设有闭路图案。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板的上述贯通区域内的区域设有形状互不相同的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两个孔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板的上述贯通区域内的区域设有形状互不相同的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两个孔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板的在短边方向上对置的边部分别设有缺口凹部,
上述壳体具有在短边方向上对置的侧面部,
上述侧面部分别具有向下方向突出的凸部,
上述凸部嵌合于上述缺口凹部。
CN201721162811.7U 2016-09-14 2017-09-11 振动马达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6885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662394300P 2016-09-14 2016-09-14
US62/394,300 2016-09-14
JP2017-059299 2017-03-24
JP2017059299A JP2018043227A (ja) 2016-09-14 2017-03-24 振動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68854U true CN207368854U (zh) 2018-05-15

Family

ID=61692538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42449.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39614U (zh) 2016-09-14 2017-09-06 振动马达
CN201721142593.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559831U (zh) 2016-09-14 2017-09-06 振动马达
CN201721142594.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559832U (zh) 2016-09-14 2017-09-06 振动马达
CN201721162811.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68854U (zh) 2016-09-14 2017-09-11 振动马达
CN201721162801.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68851U (zh) 2016-09-14 2017-09-11 振动马达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42449.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39614U (zh) 2016-09-14 2017-09-06 振动马达
CN201721142593.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559831U (zh) 2016-09-14 2017-09-06 振动马达
CN201721142594.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559832U (zh) 2016-09-14 2017-09-06 振动马达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62801.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68851U (zh) 2016-09-14 2017-09-11 振动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5) JP6670723B2 (zh)
CN (5) CN20733961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80147A (ja) * 2018-03-30 2019-10-1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9187161A (ja) * 2018-04-13 2019-10-24 池州市弘港科技▲電▼子有限公司Chizhoushi Hongg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lectronics CO.,Ltd マイクロリニア振動子
CN110784086B (zh) * 2018-07-26 2021-09-0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及触觉装置
CN110784088A (zh) * 2018-07-26 2020-02-1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及触觉装置
JP7235495B2 (ja) * 2018-12-20 2023-03-0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290445B2 (ja) * 2019-03-28 2023-06-13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451897B2 (ja) * 2019-07-18 2024-03-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JP7434741B2 (ja) * 2019-07-18 2024-02-2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の振動発生装置、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
JP7340620B2 (ja) * 2019-12-11 2023-09-07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CN114583919A (zh) * 2020-11-30 2022-06-0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线性致动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58456B1 (ko) * 2004-06-29 2006-03-1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표면실장이 가능한 선형 진동자
KR100541112B1 (ko) * 2004-07-01 2006-01-1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분동내장형 수직진동자
JP2007111619A (ja) * 2005-10-19 2007-05-10 Alps Electric Co Ltd 振動発生装置
KR101090428B1 (ko) * 2009-07-07 2011-12-0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자
KR101200609B1 (ko) * 2011-05-13 2012-11-12 부전전자 주식회사 수평형 리니어 진동기
US20130099600A1 (en) * 2011-10-24 2013-04-25 Lg Innotek Co., Ltd. Linear vibrator
CN204334275U (zh) * 2014-12-23 2015-05-13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JP6333186B2 (ja) * 2015-01-16 2018-05-30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CN205490072U (zh) * 2016-02-05 2016-08-17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46728A (ja) 2018-03-22
JP2018043227A (ja) 2018-03-22
CN207339614U (zh) 2018-05-08
CN207559832U (zh) 2018-06-29
JP2018043226A (ja) 2018-03-22
JP6670722B2 (ja) 2020-03-25
JP2018046730A (ja) 2018-03-22
JP6670723B2 (ja) 2020-03-25
CN207559831U (zh) 2018-06-29
JP6670721B2 (ja) 2020-03-25
JP2018046729A (ja) 2018-03-22
CN207368851U (zh) 2018-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68854U (zh) 振动马达
CN206922628U (zh) 振动马达
US20180026511A1 (en) Vibration mo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7137046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ー及び携帯機器
US11383270B2 (en) Vibration generator for vibrating in multiple directions
KR101354744B1 (ko) 선형진동장치
JP6373816B2 (ja) 弾性部材付き振動子及び振動発生器
CN106575912A (zh) 线性振动马达
CN208890618U (zh) 振动马达以及具有该振动马达的触觉设备
CN106130305B (zh) 配置有纵向振动马达的电子产品
US10536063B2 (en) Vibration motor and portable device
CN107710572A (zh) 线性振动马达
KR20110028960A (ko) 선형 진동자
CN204947867U (zh) 振动马达
US10512937B2 (en) Vibration motor
CN206099704U (zh) 配置有纵向振动马达的电子产品
WO2019000578A1 (zh) 发声器以及包括该发声器的电子设备
CN209497378U (zh) 振动马达
CN208607412U (zh)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0610891B2 (en) Vibration motor including back yoke with protrusion portions
US10688528B2 (en) Vibration motor
KR20130012442A (ko) 선형 진동자
CN206226253U (zh) 振动马达
CN206226256U (zh) 振动马达
JP7340620B2 (ja) 振動発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15

Termination date: 202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