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15761U - 过载补油阀及过载补油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过载补油阀及过载补油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15761U
CN207315761U CN201721101494.8U CN201721101494U CN207315761U CN 207315761 U CN207315761 U CN 207315761U CN 201721101494 U CN201721101494 U CN 201721101494U CN 207315761 U CN207315761 U CN 2073157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seat
overload
elastic component
compensating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0149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景军清
翟亚楠
刘莹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XCM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filed Critical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Priority to CN20172110149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157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157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1576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afet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过载补油阀及过载补油系统,其中过载补油阀(102)包括主阀体(1),主阀体(1)设有用于调节过载补油阀(102)的额定压力的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通过对先导油的控制来调节额定压力的液压调节结构;和/或,调节装置包括通过机械操作来调节额定压力的至少两级机械调节结构,以通过至少两级机械调节结构实现对额定压力的两级调节。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液压调节结构,可以通过对先导油的控制来实现对额定压力的调节,调节更加方便,满足执行机构的不同工作压力需求;通过设置两级机械调节结构,可以使额定压力的调节范围更广,扩大过载补油阀的适用范围,通用性更强。

Description

过载补油阀及过载补油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载补油阀及过载补油系统。
背景技术
过载补油阀是负载敏感多路阀中常用的保护执行机构的压力控制元件,现有的过载补油阀按结构和工作原理不同,可分为直动式过载补油阀和先导式过载补油阀。虽然直动式过载补油阀具有结构简单、灵敏度高等优点,但压力受执行机构负载变化的影响较大,调压偏差大,高压时,要求调压弹簧具有很高的刚度;先导式过载补油阀克服了直动式过载补油阀的缺点,能够保持各执行机构工作油路的压力恒定或过载保护,是负载敏感多路阀中极其重要的元件。
目前,负载敏感多路阀用先导式过载补油阀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液压执行机构(即液压缸或液压马达),使其在过载保护阀的设定压力之下工作,当执行机构油路过高时,多余的油液可通过过载保护阀接通回油油路流回油箱;同时,在执行机构油路出现负压吸空现象时,通过过载补油阀补油,可以避免使执行机构工作时产生噪声、冲击、震动等破坏。
现有技术中的先导式负载敏感多路阀用过载补油阀,其调压结构多为卡簧式设计,不便于拆装和维修,调压不方便;而且调压范围窄,通用性差;在高压大流量下工作,启闭特性差,压力损失大,节能性差;体积较大,安装不方便,成本较高。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先导式过载补油阀做出一些改进。
需要说明的是,公开于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过载补油阀及过载补油系统,以提高对过载补油阀的额定压力的调节的方便性;或者,使过载补油阀及过载补油系统的调压范围更广,扩大适用范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过载补油阀,包括主阀体,主阀体设有用于调节过载补油阀的额定压力的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通过对先导油的控制来调节额定压力的液压调节结构;和/或,调节装置包括通过机械操作来调节额定压力的至少两级机械调节结构,以通过至少两级机械调节结构实现对额定压力的两级调节。
进一步地,调节装置包括通过对先导油的控制来调节额定压力的液压调节结构,调节装置还包括通过机械操作来调节额定压力的机械调节结构,过载补油阀包括弹性件,液压调节结构和机械调节结构分别通过调节弹性件的变形量来调节额定压力。
进一步地,调节装置包括通过对先导油的控制来调节额定压力的液压调节结构,调节装置还包括通过机械操作来调节额定压力的机械调节结构,过载补油阀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机械调节结构通过调节第一弹性件的变形量来调节额定压力,液压调节结构通过调节第二弹性件的变形量来调节额定压力。
进一步地,调节装置包括通过机械操作来调节额定压力的至少两级机械调节结构,过载补油阀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至少两级机械调节结构包括第一机械调节结构和第二机械调节结构,第一机械调节结构通过调节第一弹性件的变形量来调节额定压力,第二机械调节结构通过调节第二弹性件的变形量来调节额定压力。
进一步地,调节装置包括通过对先导油的控制来调节额定压力的液压调节结构以及通过机械操作来调节额定压力的第一机械调节结构和第二机械调节结构,过载补油阀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第一机械调节结构通过调节第一弹性件的变形量来调节额定压力,第二机械调节结构通过调节第二弹性件的变形量来调节额定压力,液压调节结构通过调整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变形量来调节额定压力。
进一步地,第一机械调节结构包括提动座和第一控制座,提动座至少部分地设置在主阀体内,第一控制座连接在提动座的第一端,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提动座与第一控制座之间,第一控制座与提动座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调,以调节第一弹性件的变形量,从而实现对额定压力的调节。
进一步地,提动座至少部分地设置在主阀体的安装孔内,提动座的连接部与主阀体的内壁面通过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机械调节结构还包括连接座,连接座的一端与提动座的第一端连接,连接座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座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座的一端与提动座的第一端通过螺纹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控制座至少部分地插设在连接座内,第一控制座与连接座通过螺纹连接并通过第一锁紧螺母锁紧。
进一步地,主阀体的安装孔内设有主阀芯,主阀芯内设有缓冲结构,缓冲结构设置在主阀芯的远离第一机械调节结构的一端,以在液压油进入主阀体时通过缓冲结构进行缓冲。
进一步地,缓冲结构包括缓冲阀芯和缓冲弹性件,缓冲阀芯上设有阻尼孔,缓冲阀芯设置在主阀芯内并与主阀芯滑动配合,缓冲弹性件设置在缓冲阀芯与提动座的第二端之间,以使缓冲阀芯在油压作用下能够相对于主阀芯运动,并通过缓冲阀芯的运动压缩缓冲弹性件。
进一步地,缓冲弹性件包括相互套设的两个弹簧。
进一步地,提动座的第二端插入主阀芯内,提动座内设有至少部分地露出提动座的先导阀芯,缓冲弹性件设置在缓冲阀芯与先导阀芯之间,以通过先导阀芯和第一弹性件抵顶缓冲弹性件和缓冲阀芯。
进一步地,第二机械调节结构包括弹簧座和第二控制座,弹簧座设置在第一控制座内,第二控制座与第一控制座连接,第二弹性件设置在弹簧座与第二控制座之间,第二控制座与第一控制座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调,以调节第二弹性件的变形量,从而实现对额定压力的调节。
进一步地,第二控制座至少部分地插设在第一控制座内,第一控制座与第二控制座通过螺纹连接并通过第二锁紧螺母锁紧。
进一步地,调节装置还包括联动结构,联动结构连接在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之间,以使得在通过第一机械调节结构和第二机械调节结构对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中的一个的变形量进行调节时,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中的另一个的变形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进一步地,第一机械调节结构还包括连接座,连接座的一端与提动座的第一端连接,连接座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座连接,联动结构包括设置在连接座内的滑动块,滑动块能够在连接座内滑动,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套设在提动座内的先导阀芯上,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套设在滑动块的凸起部上,滑动块的远离第一弹性件的一侧能够与第二机械调节结构的弹簧座相抵顶,弹簧座与第一控制座滑动配合,以通过第一弹性件的形变推动滑动块滑动,并通过滑动块的滑动驱动弹簧座相对于第一控制座移动,以压缩第二机械调节结构的第二弹性件。
进一步地,液压调节结构包括先导进油口,以通过先导进油口向过载补油阀内引入先导油,进而使额定压力降低。
进一步地,液压调节结构设置在第二机械调节结构上。
进一步地,液压调节结构包括先导进油口、进油通道和先导油压力腔,先导进油口和进油通道设置在第二机械调节结构的第二控制座上,在第一机械调节结构的第一控制座和第二控制座之间形成先导油压力腔,进油通道用于连通先导进油口与先导油压力腔,先导进油口与先导控制油源连通,以使先导油通过先导进油口和进油通道进入先导油压力腔内,并推动第二机械调节结构的弹簧座相对于第一控制座运动,进而调节第二弹性件和第一弹性件的变形量。
进一步地,主阀体上设有回油孔,回油孔与回油腔连通,第一机械调节结构的提动座的第二端插设在主阀体内的主阀芯内并与主阀芯滑动配合,以使主阀芯能够相对于提动座运动,并通过主阀芯的运动与回油孔连通或断开。
进一步地,第一机械调节结构的提动座上设有先导回油孔,主阀体内的主阀芯与主阀体的内壁面之间设有间隙,以使在提动座内形成的控制油腔内的液压油能够通过先导回油孔沿间隙和设置在主阀体上的回油孔流入回油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过载补油系统,包括上述的过载补油阀。
进一步地,过载补油系统还包括负载敏感多路阀,负载敏感多路阀包括阀体,阀体设有进油腔和回油腔,过载补油阀的主阀体上的进油口与进油腔连通,主阀体上的回油孔与回油腔连通,以在进油腔的压力大于过载补油阀的额定压力时通过过载补油阀溢流,并在回油腔的压力大于过载补油阀的额定压力时通过过载补油阀补油。
进一步地,过载补油阀的额定压力能够根据过载补油系统所连接的执行机构的负载工作压力大小进行调节。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液压调节结构,可以通过对先导油的控制来实现对额定压力的调节,调节更加方便,满足执行机构的不同工作压力需求;通过设置两级机械调节结构,可以使额定压力的调节范围更广,扩大过载补油阀的适用范围,通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过载补油阀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过载补油系统一个实施例的液压原理图。
图中:
1、主阀体;2、5、8、10、14、19、21、23、27、密封圈;3、缓冲阀芯;4、主阀芯;6、先导回油孔;7、提动座;9、控制油腔;11、滑动块;12、第一锁紧螺母;13、先导油压力腔;15、第二锁紧螺母;16、进油通道;17、第二弹性件;18、第二控制座;20、弹簧座;22、第一控制座;24、连接座;25、第一弹性件;26、先导阀芯;28、29、弹簧;30、回油孔;31、进油口;32、阀体;P、进油腔;T、回油腔;X、阻尼孔;Y、左端面;pst、先导进油口;101、负载敏感多路阀;102、过载补油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参考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过载补油阀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过载补油阀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过载补油阀102包括主阀体1,主阀体1设有用于调节过载补油阀102的额定压力的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通过对先导油的控制来调节额定压力的液压调节结构;和/或,调节装置包括通过机械操作来调节额定压力的至少两级机械调节结构,以通过至少两级机械调节结构实现对额定压力的两级调节。
液压调节结构是通过向过载补油阀内引入液压油或者使多余液压油排出的方式来对额定压力进行调节的;机械调节结构则是通过对相应部件进行相关的机械操作来对额定压力进行调节的,比如通过拧紧螺母等操作,使两个连接件更加靠近,以实现压缩弹性件而提高额定压力的目的等。
其中,过载补油阀所调定的额定压力,也可以称为开启压力,当过载补油阀所在的过载补油系统所连接的执行机构的负载工作压力大于过载补油阀额定压力时,过载补油阀开启,多余的油液可以通过过载补油阀接通回油油路流回油箱;当过载补油阀所在的过载补油系统所连接的执行机构出现负压或吸空现象时,过载补油阀也会开启,以通过过载补油阀向执行机构补油,以避免执行机构在工作时产生噪声、冲击、震动等破坏。
在上述示意性实施例中,调节装置可以采用包括液压调节结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包括至少两级机械调节结构的形式,比如两级、三级或四级;还可以采用同时包括液压调节结构和至少两级机械调节结构的形式。当然,对于第一种包括液压调节结构的形式,不排除还有其他机械调节结构的方案,比如,调节装置可以仅包括一个液压调节结构,也可以同时包括一个液压调节结构和一级机械调节结构。
在上述示意性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液压调节结构,可以通过对先导油的控制来实现对额定压力的调节,调节更加方便,满足执行机构的不同工作压力需求;通过设置两级机械调节结构,可以使额定压力的调节范围更广,扩大过载补油阀的适用范围,通用性更强。
具体来说,作为上述示意性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调节装置包括通过对先导油的控制来调节额定压力的液压调节结构,调节装置还包括通过机械操作来调节额定压力的机械调节结构,过载补油阀102包括弹性件,液压调节结构和机械调节结构分别通过调节弹性件的变形量来调节额定压力。在该实施例中,调节装置包括一个液压调节结构和一级机械调节结构,并且该液压调节结构和该机械调节结构均用于对同一个弹性件的变形量进行调节,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择采用液压调节结构或机械调节结构进行调节,调节方式比较灵活,调节更加方便,并且可靠性较高,在其中一种调节结构失效后还可以通过另一种调节结构进行调节。
作为上述示意性实施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调节装置包括通过对先导油的控制来调节额定压力的液压调节结构,调节装置还包括通过机械操作来调节额定压力的机械调节结构,过载补油阀102包括第一弹性件25和第二弹性件17,机械调节结构通过调节第一弹性件25的变形量来调节额定压力,液压调节结构通过调节第二弹性件17的变形量来调节额定压力。在该实施例中,调节装置包括一个液压调节结构和一级机械调节结构,但液压调节结构和机械调节结构分别用于对不同的弹性件的变形量进行调节,该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一弹性件25和第二弹性件17的变形量的调节,可以实现对额定压力的两级调节,调压范围更广,适用性更强。
作为上述示意性实施例的又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调节装置包括通过机械操作来调节额定压力的至少两级机械调节结构,过载补油阀102包括第一弹性件25和第二弹性件17,至少两级机械调节结构包括第一机械调节结构和第二机械调节结构,第一机械调节结构通过调节第一弹性件25的变形量来调节额定压力,第二机械调节结构通过调节第二弹性件17的变形量来调节额定压力。在该实施例中,调节装置包括两级机械调节结构,可以实现对额定压力的两级调节,调压范围更广,适用性更强。
作为上述示意性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调节装置包括通过对先导油的控制来调节额定压力的液压调节结构以及通过机械操作来调节额定压力的第一机械调节结构和第二机械调节结构,过载补油阀102包括第一弹性件25和第二弹性件17,第一机械调节结构通过调节第一弹性件25的变形量来调节额定压力,第二机械调节结构通过调节第二弹性件17的变形量来调节额定压力,液压调节结构通过调整第一弹性件25和第二弹性件17的变形量来调节额定压力。在该优选实施例中,调节装置既可以实现两级压力调节,扩大调压范围,又可以通过液压调节结构实现对额定压力的自动调节,调节更加方便和可靠。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第一机械调节结构、第二机械调节结构和液压调节结构均可以使额定压力提高或降低。优选地,通过第一机械调节结构和第二机械调节结构使额定压力提高,通过液压调节结构使额定压力降低。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过载补油阀一个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第一机械调节结构包括提动座7和第一控制座22,提动座7至少部分地设置在主阀体1内,第一控制座22连接在提动座7的第一端,第一弹性件25设置在提动座7与第一控制座22之间,第一控制座22与提动座7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调,以调节第一弹性件25的变形量,从而实现对额定压力的调节。
其中,第一控制座22与提动座7的第一端(如图1中的右端)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间接连接。提动座7与第一控制座22之间除了第一弹性件25之前,允许还有其他连接部件。
提动座7至少部分地设置在主阀体1的安装孔内,提动座7的连接部与主阀体1的内壁面通过螺纹连接。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提动座7的连接部大致位于提动座7的中部外周面上,提动座7与主阀体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并通过密封圈8进行密封,以实现提动座7与主阀体1的相对固定。
进一步地,第一机械调节结构还包括连接座24,连接座24的一端与提动座7的第一端连接,连接座24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座22连接。在连接座24和提动座7之间设置连接座24的好处是,在安装时,可以先在提动座7内安装一些必要的结构,然后再连接连接座24,使安装过程更加方便,同时也便于拆卸。
优选地,连接座24的一端与提动座7的第一端通过螺纹固定连接。连接座24与提动座7之间可以通过密封圈10进行密封。螺纹连接方便安装和拆卸,当然,除了螺纹连接,也可以采用焊接、铆接等其他固定连接方式。
第一控制座22至少部分地插设在连接座24内,第一控制座22与连接座24通过螺纹连接并通过第一锁紧螺母12锁紧。通过设置第一锁紧螺母12,可以实现第一控制座22与提动座7之间相对位置的可调,当需要调节第一控制座22与提动座7之间的相对位置时,只需要拧松第一锁紧螺母12即可,调节完之后,通过拧紧第一锁紧螺母12,即可保持第一控制座22与提动座7的相对固定。
进一步地,主阀体1的安装孔内设有主阀芯4,主阀芯4内设有缓冲结构,缓冲结构设置在主阀芯4的远离第一机械调节结构的一端,以在液压油进入主阀体1时通过缓冲结构进行缓冲。通过该缓冲结构,在液压油进入主阀体1时,可以使一部分液压油首先通过缓冲结构进入主阀体1内,有利于缓解过载补油阀的开启压力冲击,改善过载补油阀的启闭特性。
具体地,缓冲结构包括缓冲阀芯3和缓冲弹性件,缓冲阀芯3上设有阻尼孔X,缓冲阀芯3设置在主阀芯4内并与主阀芯4滑动配合,缓冲弹性件设置在缓冲阀芯3与提动座7的第二端(如图1中的左端)之间,以使缓冲阀芯3在油压作用下能够相对于主阀芯4运动,并通过缓冲阀芯3的运动压缩缓冲弹性件。
其中,缓冲弹性件包括相互套设的两个弹簧28、29。缓冲弹性件采用相互套设的两个弹簧,可以提高缓冲弹性件的最大应力,增加压缩行程,提高疲劳强度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提动座7的第二端插入主阀芯4内,提动座7内设有至少部分地露出提动座7的先导阀芯26,缓冲弹性件设置在缓冲阀芯3与先导阀芯26之间,以通过先导阀芯26和第一弹性件25抵顶缓冲弹性件和缓冲阀芯3。通过设置先导阀芯26,可以连接缓冲弹性件和第一弹性件25,起到缓冲结构与第一调节结构之间的过渡联动作用。
先导阀芯26大致呈长条圆柱体状,且在位于大致中间的位置设有凸起,该凸起将先导阀芯26分为前端和后端,前端通过提动座7的第二端的安装孔露出,并通过凸起进行限位,以使凸起部分和后端位于提动座7的内部,第一弹性件25套设在先导阀芯26的后端。
如图1所示,第二机械调节结构包括弹簧座20和第二控制座18,弹簧座20设置在第一控制座22内,第二控制座18与第一控制座22连接,第二弹性件17设置在弹簧座20与第二控制座18之间,第二控制座18与第一控制座22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调,以调节第二弹性件17的变形量,从而实现对额定压力的调节。弹簧座20与第二控制座18之间可以设置密封圈14,以起到密封效果。
其中,第二控制座18至少部分地插设在第一控制座22内,第一控制座22与第二控制座18通过螺纹连接并通过第二锁紧螺母15锁紧。通过设置第二锁紧螺母15,可以实现第一控制座22与第二控制座18之间相对位置的可调,当需要调节第一控制座22与第二控制座18之间的相对位置时,只需要拧松第二锁紧螺母15即可,调节完之后,通过拧紧第二锁紧螺母15,即可保持第一控制座22与第二控制座18的相对固定。第一控制座22与第二控制座18之间可以设置密封圈19,以起到密封效果,防止油液泄漏。
进一步地,调节装置还包括联动结构,联动结构连接在第一弹性件25和第二弹性件17之间,以使得在通过第一机械调节结构和第二机械调节结构对第一弹性件25和第二弹性件17中的一个的变形量进行调节时,第一弹性件25和第二弹性件17中的另一个的变形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通过设置联动结构,可以实现第一调节结构和第二调节结构之间的互动连通,使得在调节第一弹性件25的变形量后,第二弹性件17的变形量也随之发生改变,或者在调节第二弹性件17第一弹性件25的变形量后,第一弹性件25的变形量也随之发生改变,有效实现额定压力的两级调节。
具体地,第一机械调节结构还包括连接座24,连接座24的一端与提动座7的第一端连接,连接座24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座22连接,联动结构包括设置在连接座24内的滑动块11,滑动块11能够在连接座24内滑动,第一弹性件25的一端套设在提动座7内的先导阀芯26上,第一弹性件25的另一端套设在滑动块11的凸起部上,滑动块11的远离第一弹性件25的一侧能够与第二机械调节结构的弹簧座20相抵顶,弹簧座20与第一控制座22滑动配合,以通过第一弹性件25的形变推动滑动块11滑动,并通过滑动块11的滑动驱动弹簧座20相对于第一控制座22移动,以压缩第二机械调节结构的第二弹性件17。
其中,滑动块11呈T字型。滑动块11与连接座24之间可以设置密封圈23,以防止油液泄漏,起到密封效果。弹簧座20与第一控制座22之间也可以设置密封圈21,以实现密封作用。
如图1所示,液压调节结构包括先导进油口pst,以通过先导进油口pst向过载补油阀102内引入先导油,进而使额定压力降低。这种调节方式操作更加方便,无需手动调节第一锁紧螺母12或第二锁紧螺母15,只需通过开启相应的控制阀或通过控制器引入先导油,即可通过先导油的压力调节第二弹性件17和第一弹性件25的变形量,实现对额定压力的调节。
优选地,液压调节结构设置在第二机械调节结构上。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增加新的零部件,除了节约成本之外,还可以使过载补油阀的结构更加紧凑,体积更小。
具体地,液压调节结构包括先导进油口pst、进油通道16和先导油压力腔13,先导进油口pst和进油通道16设置在第二机械调节结构的第二控制座18上,在第一机械调节结构的第一控制座22和第二控制座18之间形成先导油压力腔13,进油通道16用于连通先导进油口pst与先导油压力腔13,先导进油口pst与先导控制油源连通,以使先导油通过先导进油口pst和进油通道16进入先导油压力腔13内,并推动第二机械调节结构的弹簧座20相对于第一控制座22运动,进而调节第二弹性件17和第一弹性件25的变形量。
另外,主阀体1上设有回油孔30,回油孔30与回油腔T连通,第一机械调节结构的提动座7的第二端插设在主阀体1内的主阀芯4内并与主阀芯4滑动配合,以使主阀芯4能够相对于提动座7运动,并通过主阀芯4的运动与回油孔30连通或断开。
具体来说,提动座7的第二端比中间连接部更细,中间连接部与主阀体1的内壁面通过螺纹连接,第二端插入主阀芯4的安装孔内,并与主阀芯4滑动配合。主阀芯4与提动座7之间可以设置组合式的密封圈27,以防止油液泄漏。
第一机械调节结构的提动座7上设有先导回油孔6,主阀体1内的主阀芯4与主阀体1的内壁面之间设有间隙,以使在提动座7内形成的控制油腔9内的液压油能够通过先导回油孔6沿间隙和设置在主阀体1上的回油孔30流入回油腔T。当过载补油阀102溢流时,进油腔P的油液可能会进入控制油腔9中,通过设置先导回油孔6,可以使控制油腔9内的液压油流回回油腔T。
基于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过载补油阀,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过载补油系统,该过载补油系统包括上述的过载补油阀102。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过载补油阀所具有的积极技术效果同样适用于过载补油系统,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过载补油系统还包括负载敏感多路阀101,负载敏感多路阀101包括阀体32,过载补油阀102可以安装在阀体32的安装孔内,阀体32与过载补油阀102的主阀体1之间可以设置密封圈2和密封圈5,以实现密封作用,防止油液泄漏。具体地,过载补油阀102可以通过螺纹插装的方式与负载敏感多路阀101连接,既具有过载保护功能,又具有补油功能,提高了负载敏感多路阀的可靠性。
阀体32设有进油腔P和回油腔T,过载补油阀102的主阀体1上的进油口31与进油腔P连通,主阀体1上的回油孔30与回油腔T连通,以在进油腔P的压力大于过载补油阀102的额定压力时通过过载补油阀102溢流,并在回油腔T的压力大于过载补油阀102的额定压力时通过过载补油阀102补油。
其中,过载补油阀102的额定压力能够根据过载补油系统所连接的执行机构的负载工作压力大小进行调节。
具体地,当过载补油系统所连接的执行机构的负载工作压力大于过载补油阀102的额定压力时,可以通过调节装置提高额定压力,以满足执行机构的压力需求;当过载补油系统所连接的执行机构的负载工作压力小于过载补油阀102的额定压力时,可以通过调节装置降低额定压力,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密封圈2、密封圈5、密封圈8、密封圈10、密封圈14、密封圈19、密封圈21和密封圈23均可以采用O形密封圈。
下面结合附图1和2对本实用新型过载补油阀及过载补油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和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该过载补油阀包括带有进油口31、回油孔30的主阀体1,主阀芯4与进油口31滑动配合,缓冲阀芯3与主阀芯4的前端滑动配合,带有先导回油孔6的提动座7,通过螺纹与主阀体1连接,主阀芯4与提动座7的前端之间装有组合式的密封圈27,提动座7与主阀体1孔口装有密封圈8,弹簧28和弹簧29组合在一起连接在缓冲阀芯3和提动座7之间,将缓冲阀芯3压在主阀芯4上,连接座24通过螺纹安装在提动座7内,且提动座7与连接座24之间为角密封,滑动块11通过密封圈23安装在连接座24内形成滑动连接,先导阀芯26安装在提动座7的孔内,第一弹性件25连接在先导阀芯26和滑动块11之间,第一弹性件25将先导阀芯26压在提动座7的孔内,连接座24与提动座7孔口装有密封圈10,第一控制座22下端通过螺纹与连接座24连接,第一锁紧螺母12将第一控制座22与连接座24紧紧固定在一起,第二控制座18通过螺纹与第一控制座22连接,第二锁紧螺母15将第二控制座18与第一控制座22紧紧固定在一起,第二控制座18与第一控制座22之间装有密封圈19,弹簧座20与第一控制座22通过密封圈21形成滑动连接,弹簧座20与第二控制座18通过密封圈14形成滑动连接,第二弹性件17连接在弹簧座20与第二控制座18之间,第二弹性件17将弹簧座20压在滑动块11上,第二控制座18上设置有先导进油口pst和进油通道16,此外,过载补油阀102可以通过螺纹与阀体32装配在一起,在阀体32与过载补油阀102的主阀体1之间装有密封圈2和密封圈5。
如图1和图2所示,该过载补油阀102的工作过程如下:
将过载补油阀102安装到负载敏感多路阀101的阀体32之后,调节第一锁紧螺母12和第二锁紧螺母15至负载敏感多路阀101需要设定的压力,即过载补油阀的额定压力。
当进油腔P的压力大于过载补油阀的额定压力时,阀体32的进油腔P引来的高压油流经缓冲阀芯3中心的阻尼孔X,此时缓冲阀芯3右端压力值略小于进油腔P的压力,缓冲阀芯3在此压差作用下克服弹簧28和弹簧29的弹力向右移动,直至被先导阀芯26顶住,油液只能通过缓冲阀芯3中心的阻尼孔X,随着油液的不断供应,缓冲阀芯3两端的压差逐渐增加,主阀芯4在此压差作用下向右移动,使负载敏感多路阀101的进油腔P的高压油通过过载补油阀的回油孔30流回负载敏感多路阀101的回油腔T。
当进油腔P的压力小于回油腔T的压力时,回油腔T的液压油通过主阀体1上的回油孔30作用到主阀芯4的左端面Y上,主阀芯4克服弹簧28和弹簧29的压力向右移动,回油腔T的油液流向进油腔P,从而向负载敏感多路阀101内的工作油口补油。
若负载敏感多路阀执行机构的工作油口压力需求降低,就需要降低过载补油阀的额定压力,通过第二控制座18设置的先导进油口pst与系统的先导油路相连接,液压油通过进油通道16流入先导油压力腔13,推动弹簧座20向右滑动,滑动块11在第一弹性件25的作用下也向右移动,调节第一弹性件25和第二弹性件17的压缩量,降低过载补油阀的额定压力,并且控制油腔9内的液压油通过提动座7设置的先导回油孔6沿主阀芯4与主阀体1之间的间隙流入回油腔T,实现过载补油阀的额定压力的两级压力设定。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过载补油系统的液压原理图,过载补油阀102上端连接负载敏感多路阀101的A、B油口,下端连接负载敏感多路阀101的T油口,而且过载补油阀102有单独的先导进油口pst,用于过载补油阀的额定压力调节,满足执行机构不同压力的工作需求。
若与A、B油口连接的执行机构负载工作压力需求高于过载补油阀的额定压力,只需将第一锁紧螺母12和第二锁紧螺母15拧松,重新设置第二弹性件17和第一弹性件25的压缩量至系统需要的工作压力,压力调节锁紧结构简单可靠,易调节;
具体地,如图1所示,若需要调高过载补油阀102的额定压力,可以将第一锁紧螺母12拧开,使第一控制座22往左移动到设定的压力位置,弹簧座20会顶住滑动块11向左移动,第一弹性件25得到压缩,过载补油阀102的额定压力得到提高,然后拧紧第一锁紧螺母12;也可以将第二锁紧螺母15拧开,使第二控制座18向左移动到设定的压力位置,第二控制座18可以使第二弹性件17被压缩,第二弹性件17受到压缩可以向左推动弹簧座20,进而推动滑动块11,使第一弹性件25也受到一定程度地压缩,并最后使过载补油阀102的额定压力得到提高,然后拧紧第二锁紧螺母15。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单独调节第一锁紧螺母12、单独调节第二锁紧螺母15或者同时调节第一锁紧螺母12和第二锁紧螺母15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额定压力的调节。
若与A、B油口连接的执行机构负载工作压力需求低于过载补油阀的额定压力,只需给过载补油阀设置的先导进油口pst通一定的先导油,减小第一弹性件25的压缩量从而降低过载补油阀的额定压力,满足系统的低压力需求,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
通过对本实用新型过载补油阀及过载补油系统的多个实施例的说明,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过载补油阀及过载补油系统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优点:
1、调节装置结构简单可靠,易调节,方便拆装,维修方便;
2、能够实现两级压力调节,采用二级压力设定,调压范围广,满足执行机构的不同工作压力需求,提高了过载补油阀的应用性,通用性强;
3、通过设置液压调节结构,设有先导进油口pst,通过液控先导方式降低过载补油阀的额定压力,满足负载敏感多路阀执行机构的低压需求,并且可实现独立自动调节,通流能力强,压力损失小,节能性好;
4、主阀芯内设有缓冲结构,启闭特性好,节能效果好;
5、液压调节结构设置在第二机械调节结构上,结构紧凑体积小,易加工,成本低;
6、过载补油阀各元件之间通过角密封和O形圈密封连接,密封性好,耐压高。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26)

1.一种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阀体(1),所述主阀体(1)设有用于调节所述过载补油阀(102)的额定压力的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包括通过对先导油的控制来调节所述额定压力的液压调节结构;和/或,所述调节装置包括通过机械操作来调节所述额定压力的至少两级机械调节结构,以通过至少两级所述机械调节结构实现对所述额定压力的两级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通过对先导油的控制来调节所述额定压力的液压调节结构,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通过机械操作来调节所述额定压力的机械调节结构,所述过载补油阀(102)包括弹性件,所述液压调节结构和所述机械调节结构分别通过调节所述弹性件的变形量来调节所述额定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通过对先导油的控制来调节所述额定压力的液压调节结构,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通过机械操作来调节所述额定压力的机械调节结构,所述过载补油阀(102)包括第一弹性件(25)和第二弹性件(17),所述机械调节结构通过调节所述第一弹性件(25)的变形量来调节所述额定压力,所述液压调节结构通过调节所述第二弹性件(17)的变形量来调节所述额定压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通过机械操作来调节所述额定压力的至少两级机械调节结构,所述过载补油阀(102)包括第一弹性件(25)和第二弹性件(17),至少两级所述机械调节结构包括第一机械调节结构和第二机械调节结构,所述第一机械调节结构通过调节所述第一弹性件(25)的变形量来调节所述额定压力,所述第二机械调节结构通过调节所述第二弹性件(17)的变形量来调节所述额定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通过对先导油的控制来调节所述额定压力的液压调节结构以及通过机械操作来调节所述额定压力的第一机械调节结构和第二机械调节结构,所述过载补油阀(102)包括第一弹性件(25)和第二弹性件(17),所述第一机械调节结构通过调节所述第一弹性件(25)的变形量来调节所述额定压力,所述第二机械调节结构通过调节所述第二弹性件(17)的变形量来调节所述额定压力,所述液压调节结构通过调整所述第一弹性件(25)和所述第二弹性件(17)的变形量来调节所述额定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械调节结构包括提动座(7)和第一控制座(22),所述提动座(7)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主阀体(1)内,所述第一控制座(22)连接在所述提动座(7)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弹性件(25)设置在所述提动座(7)与所述第一控制座(22)之间,所述第一控制座(22)与所述提动座(7)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调,以调节所述第一弹性件(25)的变形量,从而实现对所述额定压力的调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动座(7)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主阀体(1)的安装孔内,所述提动座(7)的连接部与所述主阀体(1)的内壁面通过螺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械调节结构还包括连接座(24),所述连接座(24)的一端与所述提动座(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连接座(2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座(2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24)的一端与所述提动座(7)的第一端通过螺纹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座(22)至少部分地插设在所述连接座(24)内,所述第一控制座(22)与所述连接座(24)通过螺纹连接并通过第一锁紧螺母(12)锁紧。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阀体(1)的安装孔内设有主阀芯(4),所述主阀芯(4)内设有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设置在所述主阀芯(4)的远离所述第一机械调节结构的一端,以在液压油进入所述主阀体(1)时通过所述缓冲结构进行缓冲。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包括缓冲阀芯(3)和缓冲弹性件,所述缓冲阀芯(3)上设有阻尼孔(X),所述缓冲阀芯(3)设置在所述主阀芯(4)内并与所述主阀芯(4)滑动配合,所述缓冲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缓冲阀芯(3)与所述提动座(7)的第二端之间,以使所述缓冲阀芯(3)在油压作用下能够相对于所述主阀芯(4)运动,并通过所述缓冲阀芯(3)的运动压缩所述缓冲弹性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弹性件包括相互套设的两个弹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动座(7)的第二端插入所述主阀芯(4)内,所述提动座(7)内设有至少部分地露出所述提动座(7)的先导阀芯(26),所述缓冲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缓冲阀芯(3)与所述先导阀芯(26)之间,以通过所述先导阀芯(26)和所述第一弹性件(25)抵顶所述缓冲弹性件和所述缓冲阀芯(3)。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械调节结构包括弹簧座(20)和第二控制座(18),所述弹簧座(20)设置在所述第一控制座(22)内,所述第二控制座(18)与所述第一控制座(22)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17)设置在所述弹簧座(20)与所述第二控制座(18)之间,所述第二控制座(18)与所述第一控制座(22)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调,以调节所述第二弹性件(17)的变形量,从而实现对所述额定压力的调节。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座(18)至少部分地插设在所述第一控制座(22)内,所述第一控制座(22)与所述第二控制座(18)通过螺纹连接并通过第二锁紧螺母(15)锁紧。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联动结构,所述联动结构连接在所述第一弹性件(25)和所述第二弹性件(17)之间,以使得在通过所述第一机械调节结构和所述第二机械调节结构对所述第一弹性件(25)和所述第二弹性件(17)中的一个的变形量进行调节时,所述第一弹性件(25)和所述第二弹性件(17)中的另一个的变形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械调节结构还包括连接座(24),所述连接座(24)的一端与所述提动座(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连接座(2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座(22)连接,所述联动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座(24)内的滑动块(11),所述滑动块(11)能够在所述连接座(24)内滑动,所述第一弹性件(25)的一端套设在所述提动座(7)内的先导阀芯(26)上,所述第一弹性件(25)的另一端套设在所述滑动块(11)的凸起部上,所述滑动块(11)的远离所述第一弹性件(25)的一侧能够与所述第二机械调节结构的弹簧座(20)相抵顶,所述弹簧座(20)与所述第一控制座(22)滑动配合,以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25)的形变推动所述滑动块(11)滑动,并通过所述滑动块(11)的滑动驱动所述弹簧座(20)相对于所述第一控制座(22)移动,以压缩所述第二机械调节结构的第二弹性件(17)。
19.根据权利要求5~18任一项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调节结构包括先导进油口(pst),以通过所述先导进油口(pst)向所述过载补油阀(102)内引入所述先导油,进而使所述额定压力降低。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调节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机械调节结构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调节结构包括先导进油口(pst)、进油通道(16)和先导油压力腔(13),所述先导进油口(pst)和所述进油通道(16)设置在所述第二机械调节结构的第二控制座(18)上,在所述第一机械调节结构的第一控制座(22)和所述第二控制座(18)之间形成所述先导油压力腔(13),所述进油通道(16)用于连通所述先导进油口(pst)与所述先导油压力腔(13),所述先导进油口(pst)与先导控制油源连通,以使先导油通过所述先导进油口(pst)和所述进油通道(16)进入所述先导油压力腔(13)内,并推动所述第二机械调节结构的弹簧座(20)相对于所述第一控制座(22)运动,进而调节所述第二弹性件(17)和所述第一弹性件(25)的变形量。
22.根据权利要求5~18任一项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阀体(1)上设有回油孔(30),所述回油孔(30)与回油腔(T)连通,所述第一机械调节结构的提动座(7)的第二端插设在所述主阀体(1)内的主阀芯(4)内并与所述主阀芯(4)滑动配合,以使所述主阀芯(4)能够相对于所述提动座(7)运动,并通过所述主阀芯(4)的运动与所述回油孔(30)连通或断开。
23.根据权利要求5~18任一项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械调节结构的提动座(7)上设有先导回油孔(6),所述主阀体(1)内的主阀芯(4)与所述主阀体(1)的内壁面之间设有间隙,以使在所述提动座(7)内形成的控制油腔(9)内的液压油能够通过所述先导回油孔(6)沿所述间隙和设置在所述主阀体(1)上的回油孔(30)流入回油腔(T)。
24.一种过载补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过载补油阀(102)。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过载补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负载敏感多路阀(101),所述负载敏感多路阀(101)包括阀体(32),所述阀体(32)设有进油腔(P)和回油腔(T),所述过载补油阀(102)的主阀体(1)上的进油口(31)与所述进油腔(P)连通,所述主阀体(1)上的回油孔(30)与所述回油腔(T)连通,以在所述进油腔(P)的压力大于所述过载补油阀(102)的额定压力时通过所述过载补油阀(102)溢流,并在所述回油腔(T)的压力大于所述过载补油阀(102)的额定压力时通过所述过载补油阀(102)补油。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过载补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载补油阀(102)的额定压力能够根据所述过载补油系统所连接的执行机构的负载工作压力大小进行调节。
CN201721101494.8U 2017-08-31 2017-08-31 过载补油阀及过载补油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3157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01494.8U CN207315761U (zh) 2017-08-31 2017-08-31 过载补油阀及过载补油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01494.8U CN207315761U (zh) 2017-08-31 2017-08-31 过载补油阀及过载补油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15761U true CN207315761U (zh) 2018-05-04

Family

ID=62385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01494.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315761U (zh) 2017-08-31 2017-08-31 过载补油阀及过载补油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1576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45533A (zh) * 2017-08-31 2017-11-14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过载补油阀及过载补油系统
CN114294282A (zh) * 2021-12-26 2022-04-08 浙江海宏液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工作阀片及多路阀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45533A (zh) * 2017-08-31 2017-11-14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过载补油阀及过载补油系统
CN107345533B (zh) * 2017-08-31 2023-12-08 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过载补油阀及过载补油系统
CN114294282A (zh) * 2021-12-26 2022-04-08 浙江海宏液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工作阀片及多路阀
CN114294282B (zh) * 2021-12-26 2023-07-11 浙江海宏液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工作阀片及多路阀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15761U (zh) 过载补油阀及过载补油系统
MX2015000262A (es) Amortiguador de vibracion de fluido recuperador de energia.
CN107345533A (zh) 过载补油阀及过载补油系统
CN205978679U (zh) 一种超高压溢流阀
CN204164076U (zh) 一种负载敏感功能阀及其多路阀、液压系统、小型挖掘机
CN106870499B (zh) 一种阻尼缓冲阀
CN210088135U (zh) 一种调节阀系统
CN201705950U (zh) 气控比例流量阀
CN201636400U (zh) 一种单向溢流阀
CN206513843U (zh) 一种高密封性的膨胀阀
CN105156377B (zh) 一种液压泵的输出流量控制装置
CN105156378B (zh) 一种液压泵的变量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2929304B (zh) 水力自平衡装置
CN208749708U (zh) 一种双路单向顺序阀结构
CN103697007B (zh) 一种基于控制闭式系统的阀组
CN203836337U (zh) 小型挖掘机负载敏感多路阀的进油阀体
CN108999823B (zh) 一种双路单向顺序阀结构
CN210050118U (zh) 一种拖拉机强压入土调节阀
CN103968113A (zh) 一种低压大口径安全阀
CN109515099B (zh) 悬架液压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车辆
CN203098273U (zh) 直连泵阀一体高压液压泵
CN109083893B (zh) 一种低冲击的多级缸变幅运动液压回路
CN209458210U (zh) 天然气压缩设备的液压换向降噪装置
CN204082831U (zh) 蓄能器充液阀组件
CN104514900B (zh) 一种压力调节阀及具有该调节阀的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27

Address after: 221004 26 Tuo Lan Shan Road, Xu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Patentee after: JIANGSU XUGONG ENGINEERING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221004 26 Tuo Lan Shan Road, Xu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XCM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Lt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0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20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0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