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92281U - 滑板车 - Google Patents

滑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92281U
CN207292281U CN201721052618.8U CN201721052618U CN207292281U CN 207292281 U CN207292281 U CN 207292281U CN 201721052618 U CN201721052618 U CN 201721052618U CN 207292281 U CN207292281 U CN 2072922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absorbing unit
scooter
unit
absorb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5261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卓楷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 Me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onggu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105261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922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922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922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滑板车,其包含承载件、后轮模块以及避震模块;后轮模块包含连杆单元及轮子,连杆单元的一端设置于承载件,轮子连接连杆单元的另一端;避震模块设置在承载件或连杆单元且包含第一避震单元及第二避震单元,第一避震单元供连杆单元压抵且具有第一吸震能力,第二避震单元供连杆单元压抵且具有第二吸震能力,第二吸震能力与第一吸震能力不同;其中,第一避震单元与第二避震单元受连杆单元的两个不同位置压抵。本实用新型的滑板车,借由避震模块具有不同吸震能力的第一避震单元及第二避震单元的配置,可增加避震效果及骑乘舒适度。

Description

滑板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滑板车,且尤其是有关一种具有避震结构的滑板车。
背景技术
一般滑板车包含把手、把手立管、把手前管、承载件以及前后轮,把手连接把手立管的一端,把手前管连接承载件,把手立管插设于把手前管且另一端连接前轮,使前轮能受把手立管操控转向,后轮则是设置在承载件远离前轮的一端。
由于滑板车的操控简单,只要使用者手握把手,单脚站立于承载件上,另一脚推地即可让滑板车行走,且没有使用场地的限制,因此深受各年龄层的喜爱。
然而,当路面不平时,滑板车也产生巅跛而有操控不易的情形发生,因此有业者在后轮上加装避震结构,以减少滑板车受路面影响而造成的震动。现有的避震结构包含有弹簧供后轮的连接杆压抵,轮子受力带动连接杆位移,再压抵弹簧变形吸收震力。
但此种避震结构的减震效果有限,有鉴于此,如何有效改善滑板车的避震结构,使其具有更佳的减震效果,遂成相关业者努力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板车,通过避震模块的结构配置,可以提升避震效果。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滑板车,其包含承载件、后轮模块以及避震模块;后轮模块包含连杆单元及轮子,连杆单元的一端设置于承载件,轮子连接连杆单元的另一端;避震模块设置在承载件或连杆单元,且避震模块包含第一避震单元及第二避震单元,第一避震单元供连杆单元压抵且具有第一吸震能力,第二避震单元供连杆单元压抵且具有第二吸震能力,第二吸震能力与第一吸震能力不同;其中,第一避震单元与第二避震单元分别受连杆单元的两个不同位置压抵。
依据前述的滑板车,其中第一避震单元具有第一高度,第二避震单元具有第二高度,第一高度高于第二高度。或第一避震单元及第二避震单元为橡胶,且第二避震单元连接第一避震单元。或避震模块还包含固定座,固定座压抵第一避震单元及第二避震单元,以避免第一避震单元及第二避震单元相对承载件位移。或固定座可包含多个线槽供线体穿过。或避震模块还包含第三避震单元设置在连杆单元上。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滑板车,其包含承载件、后轮模块及避震模块;承载件包含框架,后轮模块连接于承载件,且连杆单元包含连杆单元及轮子。连杆单元包含连接杆体、第一枢孔及第二枢孔、以及第一枢轴及第二枢轴,连接杆体的一端设置于框架内,第一枢孔及第二枢孔间隔设置于连接杆体,第一枢轴及第二枢轴分别穿设于第一枢孔及第二枢孔,以使连接杆体枢设于框架,轮子连接连接杆体的另一端。避震模块设置在承载件或连杆单元,且包含第一避震单元及第二避震单元,第一避震单元供连接杆体压抵且具有第一吸震能力,第二避震单元供连接杆体压抵且具有第二吸震能力,第二吸震能力与第一吸震能力不同;其中,第一避震单元与第二避震单元分别受连接杆体压的两个不同位置压抵。
依据前述的滑板车,其中第一避震单元具有一第一高度,第二避震单元具有第二高度,第一高度高于第二高度。或第一避震单元及第二避震单元为橡胶,且第二避震单元连接第一避震单元。或承载件还包含长孔位于框架上,其中第一枢轴穿设于长孔,第一枢轴沿长孔轴向位移且受长孔限位。或框架还包含维修盖,其可拆卸的与框架的本体连接。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滑板车,其包含承载件、后轮模块以及避震模块;后轮模块包含连杆单元及轮子,连杆单元的一端设置于承载件,轮子连接连杆单元的另一端;避震模块设置在承载件或连杆单元,且避震模受连杆单元的两个不同位置压抵。
依据前述的滑板车,其中避震模块包含在承载件或连杆单元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弹性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滑板车,通过让避震模块具有不同吸震能力的第一避震单元及第二避震单元,可以增加滑板车的避震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滑板车的立体示意图;
图2绘示图1的滑板车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绘示图1的滑板车的部分侧视示意图;
图4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滑板车的部分侧视示意图;
图5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滑板车的部分侧视示意图;以及
图6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滑板车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阅读者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并且重复的元件将可能使用相同的编号表示。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滑板车100的立体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滑板车100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3绘示图1的滑板车100的部分侧视示意图。
滑板车100包含承载件200、后轮模块300以及避震模块400,后轮模块300包含连杆单元310及轮子320,连杆单元310的一端设置于承载件200,轮子320连接连杆单元310的另一端,避震模块400设置在承载件200或连杆单元310,避震模块400受连杆单元310的两个不同位置压抵。
避震模块400包含在承载件200或连杆单元310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弹性体,而此弹性体可以是具有不同高度/面积/材质的弹性结构。优选的,避震模块400包含第一避震单元410及第二避震单元420,第一避震单元410供连杆单元310压抵且具有第一吸震能力,第二避震单元420供连杆单元310压抵且具有第二吸震能力,第二吸震能力与第一吸震能力不同,而第一避震单元410与第二避震单元420分别受连杆单元310的两个不同位置压抵。
借此,避震模块400具有不同吸震能力的第一避震单元410及第二避震单元420,可以增加滑板车100的避震效果。后面将详述滑板车100的细部结构。
承载件200包含框架210,框架210可为金属等刚性材质制成,框架210包含踩踏面(未标示)、两个侧面(未标示)及底面(未标示),彼此相互连接围绕形成一内部空间(未标示)。
连杆单元310连接于轮子320及承载件200,连杆单元310包含连接杆体315、第一枢孔311、第二枢孔312、第一枢轴313及第二枢轴314,连接杆体315的一端设置于框架210内,第一枢孔311及第二枢孔312间隔设置于连接杆体315,第一枢轴313及第二枢轴314分别穿设于第一枢孔311及第二枢孔312以使连接杆体315枢设于框架210,轮子320则是连接于连接杆体315的另一端。而承载件200还包含长孔220位于框架210,第一枢轴313穿设于长孔220,第一枢轴313沿长孔220轴向位移且受长孔220限位。
详细的说,连接杆体31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杆体315的一端皆是位于内部空间且分别枢设于框架210的两个侧面上,两个连接杆体315的另一端则是分别枢设于轮子320轴心杆的两端,借此可使轮子320连接于承载件200。优选的,连杆单元310还包含结合部316连接于两个连接杆体315之间,而使两个连接杆体315同动。
在本实施例中,长孔220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框架210的两个侧面上,承载件200还包含两个圆孔230分别位于两个侧面上且与长孔220间隔设置。在组装上,第一枢轴313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一枢孔311及两个长孔220以外露于框架210,第二枢轴314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二枢孔312及两个圆孔230以外露于框架210;当路面不平使轮子320上下震动时,会带动连接杆体315以第二枢轴314为轴心上下摆动,进而使第一枢轴313沿长孔220的轴向位移,但第一枢轴313位移的行程受长孔220限制,以避免震动幅度过大。
第一避震单元410可具有第一高度H1,第二避震单元420具有第二高度H2,第一高度H1高于第二高度H2。或第一避震单元410及第二避震单元420可为橡胶,且第二避震单元420连接第一避震单元410。第一避震单元410及第二避震单元420皆位于内部空间中朝向底面的一侧,当第一避震单元410及第二避震单元420由橡胶材质制成时,其可受力后产生变形而具有吸震能力,再借由第一高度H1高于第二高度H2的特性,可以让连接杆体315摆动时先以一部位压抵第一避震单元410,再以另一部位压抵第二避震单元420而可以增加避震效果;且第一高度H1与第二高度H2不同的特性也可以让第一吸震能力与第二吸震能力不同。
由于连接杆体315的数量为两个,所以本实施例中第一避震单元410及第二避震单元420的数量皆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避震单元410及其中一个第二避震单元420连接为一体,另一个第一避震单元410及另一个第二避震单元420连接为一体,且第二避震单元420具有斜度,而两个第一避震单元410之间可再连接第四避震单元,第四避震单元对应抵顶于结合部316。优选的,第一避震单元410及第二避震单元420除高度不同外,还可具有不同的宽度/面积/材质,而使得第一吸震能力与第二吸震能力不同。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的形成为一体的两个第一避震单元410、两个第二避震单元420及第四避震单元即可视为在承载件200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弹性体。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避震单元410及第二避震单元420也可以是独立的柱形弹簧,且通过柱形弹簧的高度、线径或密集度来产生不同的吸震能力,不以上述公开为限。
为了提升避震功能,避震模块400可还包含第三避震单元430设置在连杆单元310上。详述之,连杆单元310还包含凹部317位于连接杆体315朝向踩踏面的一侧上,第三避震单元430也为橡胶材质制成而位于凹部317并受凹部317限位,第三避震单元430凸出于连接杆体315,而可以在连接杆体315撞击到踩踏面之前先抵压于踩踏面,进而变形吸收撞击力。
避震模块400可还包含固定座440,固定座440压抵第一避震单元410及第二避震单元420,以避免第一避震单元410及第二避震单元420相对承载件200位移。固定座440设置在内部空间且可包含对应第一枢轴313及第二枢轴314的孔洞,而让第一枢轴313及第二枢轴314穿过。由于第一避震单元410及第二避震单元420不断的受连接杆体315施力压抵,是以容易受力后产生位移而导致避震功能失效,因此通过固定座440的设置,可以将第一避震单元410及第二避震单元420压制于框架210的内侧,以达到固定效果。
请参阅图4,其中图4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滑板车的部分侧视示意图。滑板车的结构和图1至图3所述的滑板车100的结构类似,但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体315a受力后是以第一枢轴313a为轴心摆动,而使得第二枢轴314a受长孔220a限位,且第一避震单元410a及第二避震单元420a是设置在内部空间中朝向踩踏面的一侧。
请参阅图5,其中图5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滑板车的部分侧视示意图。滑板车的结构和图1至图3所述的滑板车100的结构类似,但框架210b还可包含维修盖240b可拆卸的与框架210b的本体连接。
请参阅图6,其中图6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滑板车的部分分解示意图。滑板车的结构和图1至图3所述的滑板车100的结构类似,但固定座440c的结构不同,固定座440c同样是用来压抵固定第一避震单元410c及第二避震单元420c,但固定座440c可还包含多个线槽441c供线体穿过,此线体可以是剎车线或电线,通过此结构配置,可防止剎车线或电线受压损害。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经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变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车包含:
承载件;
后轮模块,其包含:
连杆单元,其一端设置于所述承载件;及
轮子,其连接所述连杆单元的另一端;以及
避震模块,其设置在所述承载件或所述连杆单元,所述避震模块包含:
第一避震单元,其供所述连杆单元压抵,且具有第一吸震能力;及
第二避震单元,其供所述连杆单元压抵,且具有第二吸震能力,所述第二吸震能力与所述第一吸震能力不同;
其中,所述第一避震单元与所述第二避震单元分别受所述连杆单元的两个不同位置压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震单元具有第一高度,所述第二避震单元具有第二高度,所述第一高度高于所述第二高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震单元及所述第二避震单元为橡胶,且所述第二避震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避震单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模块还包含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压抵所述第一避震单元及所述第二避震单元,以避免所述第一避震单元及所述第二避震单元相对所述承载件位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包含:
多个线槽,其供线体穿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模块还包含第三避震单元,其设置在所述连杆单元上。
7.一种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车包含:
承载件,其包含框架;
后轮模块,其连接于所述承载件,且所述后轮模块包含:
连杆单元,其包含:
连接杆体,其一端设置于所述框架内;
第一枢孔及第二枢孔,其间隔设置于所述连接杆体;
第一枢轴及第二枢轴,其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枢孔及所述第二枢孔,以使所述连接杆体枢设于所述框架;及
轮子,其连接所述连接杆体的另一端;以及
避震模块,其设置在所述承载件或所述连杆单元,所述避震模块包含:
第一避震单元,其供所述连接杆体压抵,且具有第一吸震能力;及
第二避震单元,其供所述连接杆体压抵,且具有第二吸震能力,所述第二吸震能力与所述第一吸震能力不同;
其中,所述第一避震单元与所述第二避震单元分别受所述连接杆体压的两个不同位置压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震单元具有第一高度,所述第二避震单元具有第二高度,所述第一高度高于所述第二高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震单元及所述第二避震单元为橡胶,且所述第二避震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避震单元。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还包含:
长孔,其位于所述框架上;
其中,所述第一枢轴穿设于所述长孔,所述第一枢轴沿所述长孔轴向位移且受所述长孔限位。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还包含:
维修盖,其可拆卸的与所述框架的本体连接。
12.一种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车包含:
承载件;
后轮模块,其包含:
连杆单元,其一端设置于所述承载件;及
轮子,其连接所述连杆单元的另一端;以及
避震模块,其设置在所述承载件或所述连杆单元,且所述避震模块受所述连杆单元的两个不同位置压抵。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模块包含在所述承载件或所述连杆单元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弹性体。
CN201721052618.8U 2017-08-22 2017-08-22 滑板车 Active CN2072922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52618.8U CN207292281U (zh) 2017-08-22 2017-08-22 滑板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52618.8U CN207292281U (zh) 2017-08-22 2017-08-22 滑板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92281U true CN207292281U (zh) 2018-05-01

Family

ID=62443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52618.8U Active CN207292281U (zh) 2017-08-22 2017-08-22 滑板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922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04588B (zh) 便携式电器的耐冲击保护壳
US6170845B1 (en) Bicycle frame
CN207292281U (zh) 滑板车
JP2009144888A (ja) 筒型防振マウント
US20010030404A1 (en) Shock absorber for a scooter
CN203431086U (zh) 一种后减震器
CN207000084U (zh) 悬架系统橡胶弹簧
CN205780569U (zh) 一种用于行李箱上的避震轮组
CN206624547U (zh) 一种防撞条
CN204967510U (zh) 减震电机外壳
CN201380923Y (zh) 把手式车辆的把手减震装置
CN206856395U (zh) 一种高稳定性的自行车轮毂
TWM526014U (zh) 兩輪車輛立管避震潤滑結構
US6149167A (en) Shock absorbing structure of inline skates
CN104948425B (zh) 压缩机支撑结构
CN208181315U (zh) 自行车的避震车架
CN207393421U (zh) 一种防震空气压缩机
CN206719453U (zh) 自行车及其前叉避震器结构
CN203410542U (zh) 一种带缓冲作用自行车座
CN207384725U (zh) 跑步机缓冲垫
TWM553290U (zh) 滑板車
US8657302B1 (en) Skate sole assembly
CN204755719U (zh) 电动自行车后减震器
KR200412196Y1 (ko) 스프링 스케이트
CN205674771U (zh) 一种减振轮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926

Address after: No. 13, Shek Shi Road, shihaikou village, Qiaotou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Li Me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ongguan) Co., Ltd.

Address before: No. three East and West Road, Yongan, Tai An District, Taichung City, 234

Patentee before: Zhuo Kaihan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8 Heshi Road, Qiaotou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3000

Patentee after: Li Me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onggua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3, Heshi Road, shishuikou village, Qiaotou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3000

Patentee before: Li Me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onggua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