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44367U - 基于高架路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高架路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44367U
CN207244367U CN201721022008.3U CN201721022008U CN207244367U CN 207244367 U CN207244367 U CN 207244367U CN 201721022008 U CN201721022008 U CN 201721022008U CN 207244367 U CN207244367 U CN 2072443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beam
track girder
station
rail transit
traffic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2200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岳渠德
武长虹
郑辉
何晓燕
郑强
冯昭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hongjian Air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jian Air Column (beijing)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jian Air Column (beijing)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jian Air Column (beijing)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2200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443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443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443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基于高架路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旨在解决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施工难度大、施工成本高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交通系统包括沿规划线路连续设置的轨道梁、用于架设轨道梁的支撑立柱、以及高架路;该高架路包括箱梁和用于支撑箱梁的桥墩;轨道梁的至少一部分架设于箱梁的底部或侧部;箱梁用于架设轨道梁的部位相对下层路面或地面的高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高度。本实用新型将轨道梁架设于高架桥上,利用了现有的高架桥的箱梁和桥墩作为架设车站和轨道梁的支撑结构,避免了为架设车站和轨道梁而架设支撑结构,简化了施工工序,降低了施工成本,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高架桥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基于高架路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基于高架路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交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城市的车辆保有量尤其是私家车的数量目前已经呈井喷式增加,以交通拥堵为代表的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交通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尤其在人口繁多和道路错综复杂的大中型城市中,一旦出现交通拥堵,会造成人们出行不便,且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在城市中可以采用悬挂式轨道列车分担一部分交通压力,即通过在空中开辟新的交通轨道来缓解日益增加的交通压力。
空中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多个车站,架设于车站与车站之间的列车轨道以及用于支撑列车轨道的支撑立柱,列车可以沿列车轨道行驶。空中轨道交通系统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交通压力,但是在沿规划线路搭设轨道梁时,有可能会与已经建成的高架路的部分线路重叠或相邻,在此基础上架设轨道梁势必会增加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难度,增加施工成本,延长施工工期。
基于上述现状,如何解决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施工难度大、施工成本高的问题,就成为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车站以及支撑立柱施工成本高、施工难度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高架路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该轨道交通系统包括沿规划线路连续设置的轨道梁、以及用于架设轨道梁的支撑立柱,该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高架路;高架路包括箱梁和用于支撑箱梁的桥墩;轨道梁的至少一部分架设于箱梁的底部或侧部;箱梁用于架设轨道梁的部位相对下层路面或地面的高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高度。
在上述交通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多个车站,至少一个车站设置于箱梁底部以下的下部空间。
在上述交通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设置于箱梁底部以下的下部空间的车站架设于桥墩上。
在上述交通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设置于箱梁底部以下的下部空间的车站,设置有第一下行通道,第一下行通道按照设定搭设于车站与箱梁的下部路面或地面之间,用于乘客进出车站;并且/或者,设置于箱梁底部以下的下部空间的车站,设置有第二下行通道,第二下行通道搭设于箱梁的上部路面与车站之间,用于乘客进出车站。
在上述交通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设置于箱梁下部的轨道梁通过固设于箱梁底部的连接件架设;或者通过固设于箱梁侧边的连接件架设;或者通过固设于桥墩的支撑架架设。
在上述交通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连接件的结构与支撑立柱架设轨道梁的接连部的结构一致;连接件按照设定间距固定安装于箱梁底部,通过相邻两个连接件分别吊装一段轨道梁的端部的方式进行轨道梁的架设。
在上述交通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连接件通过锚固的方式固定安装于箱梁底部。
在上述交通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设置于箱梁下部的轨道梁通过锚固的方式装设于箱梁底部。
在上述交通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支撑立柱为倒L形、或Y形、或T形。
在上述交通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沿轨道梁行驶的悬挂式列车。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高架路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将轨道梁和/或车站架设于高架桥上,利用了现有的高架桥的箱梁和桥墩作为架设轨道梁和/或车站的支撑结构,避免了为架设轨道梁和/或车站而架设支撑结构,简化了交通系统的施工工序,降低了交通系统的施工难度,降低了交通系统的施工成本,提高了高架桥的利用率,避免了为架设支撑结构而占用土地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立柱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立柱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立柱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基于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技术中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施工难度大、施工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高架路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该交通系统将轨道梁和/或车站架设于高架桥上,利用了现有的高架桥的箱梁和桥墩作为架设轨道梁和/或车站的支撑结构,避免了为架设轨道梁和/或车站而架设支撑结构,简化了交通系统的施工工序,降低了交通系统的施工难度,降低了交通系统的施工成本,提高了高架桥的利用率,避免了为架设支撑结构而占用土地资源。
参见图1至图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立柱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立柱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立柱的第三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包括沿规划线路连续设置的轨道梁1、用于架设轨道梁1的支撑立柱2,以及高架路3;该高架路3包括箱梁31和用于支撑箱梁31的桥墩32;轨道梁1的至少一部分架设于箱梁31的底部或侧部;箱梁31用于架设轨道梁1的部位相对下层路面或地面的高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高度。
其中,高架路3为沿城市道路行进的高架部分,当高架路3跨越路口、河道时也被叫做高架桥。
其中,箱梁31为高架桥中被桥墩32支撑的道路层。
为了提高轨道梁1架设的稳定性,设置于箱梁31下部的轨道梁1通过固设于箱梁31底部的连接件4架设;或者,该轨道梁1通过固设于箱梁31侧边的连接件4架设;或者,该轨道梁1通过固设于桥墩32的支撑架5架设。
当该轨道梁1架设于箱梁31的底部时,如图1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轨道梁1架设的稳定性,该轨道梁1不仅可以通过固设于箱梁31底部的连接件4架设,还可以通过固设于桥墩32的支撑架5架设,在固设于箱梁31底部的连接件4和固设于桥墩32的支撑架5的共同作用下,加强了轨道梁1架设的稳定性。
当该轨道梁1架设于箱梁31的侧边时,如图2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轨道梁1架设的稳定性,该轨道梁1不仅可以通过固设于箱梁31侧边的连接件4架设,还可以通过固设于桥墩32的支撑架5架设,在固设于箱梁31侧边的连接件4架设和固设于桥墩32的支撑架5的共同作用下,加强了轨道梁1架设的稳定性。
在上述结构中,连接件4的结构与支撑立柱2架设轨道梁1的接连部的结构一致。
优选地,连接件4的数量为多个,连接件4按照设定间距固定安装于箱梁31底部,进一步地,连接件4通过锚固的方式固定安装于箱梁31底部,设置于箱梁31下部的轨道梁1通过锚固的方式装设于箱梁31底部,连接件4通过相邻两个连接件4分别吊装一段轨道梁1的端部的方式进行轨道梁1的架设,提高了轨道梁1的平衡稳定性。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将轨道梁1架设于高架路3上时,需要通过判断箱梁31用于架设轨道梁1的部位相对下层路面或地面的高度和预设高度来判断箱梁31的该部位是否能够架设轨道梁1,若箱梁31用于架设轨道梁1的部位相对下层路面或地面的高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高度,说明该部位的架设高度能满足列车6运行的高度要求,不会影响的列车6运行,以及不影响地面的车辆、行人的正常通行,则能够用于架设轨道梁1;若箱梁31用于架设轨道梁1的部位相对下层路面或地面的高度小于预设高度,说明该部位的架设高度不能满足列车6运行的高度要求,会影响的列车6运行,以及影响地面的车辆、行人的正常通行,则不能够用于架设轨道梁1。
也就是说,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即在架设轨道梁1时,通过箱梁31用于架设轨道梁1的部位相对下层路面或地面的高度的判断,能够给出是否能够用于架设连接轨道的结论。其中,预设高度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灵活的调整和设定,只要满足由预设高度确定的架设连接轨道的分界点能够满足列车6运行的高度要求即可。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至图5所示,用于架设轨道梁1的支撑立柱2包括立柱本体21和悬臂22,立柱本体21用于和承台连接,悬臂22用于架设轨道梁1。
优选地,立柱本体21和悬臂22一体成型;或者,立柱本体21和悬臂22以拼接的方式构成支撑立柱2,例如立柱本体21和悬臂22通过连接件4焊接连接或者螺纹连接,提高了施工速度,降低了施工成本,避免了环境污染,实现了绿色施工。
优选地,支撑立柱2为倒L形,Y形或T形等。
优选地,支撑立柱2的横截面为矩形、三角形、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
其中,承台指的是为承受、分布由墩身传递的荷载,在桩基顶部设置的联结各桩顶的钢筋混凝土平台。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多个车站(图中未示出),至少一个车站设置于箱梁31底部以下的下部空间,便于高架路3上的乘客和列车6内的乘客相互换乘。
优选地,设置于箱梁31底部以下的下部空间的车站架设于桥墩32上,避免了占用土地资源,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桥墩32的利用率。
为了实现乘客在车站与地面之间的转换,设置于箱梁31底部以下的下部空间的车站,设置有第一下行通道(图中未示出),第一下行通道按照设定搭设于车站与箱梁31的下部路面或地面之间,用于乘客进出车站,将在地面上的乘客转移至站台,以便乘客可以乘坐列车6。
为了实现乘客在高架路3与站台之间的转换,尽管图中未示出,设置于箱梁31底部以下的下部空间的车站,设置有第二下行通道(图中未示出),第二下行通道搭设于箱梁31的上部路面与车站之间,用于乘客进出车站,将在高架路3上的乘客转移至站台,以便乘客可以乘坐列车6。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沿轨道梁1行驶的悬挂式列车6。
尽管图中没有示出,为了实现列车6的驱动,交通系统还包括与列车6连接的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能够驱动列车6的运行,具体地,驱动列车6的发动机转动。
进一步地,交通系统还包括与驱动机构信号连接的控制机构,控制机构能够控制驱动机构驱动列车6的运行,其中,信号连接可以采用有线连接或者无线连接。在物理形式上,该控制机构可以是任何类型的控制器,例如可编程控制器、组合逻辑控制器等。
进一步地,交通系统还包括用于提供电源的电源模块,该电源模块为蓄电池或者电容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高架路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所述轨道交通系统包括沿规划线路连续设置的轨道梁、以及用于架设轨道梁的支撑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高架路;所述高架路包括箱梁和用于支撑所述箱梁的桥墩;
所述轨道梁的至少一部分架设于所述箱梁的底部或侧部;所述箱梁用于架设所述轨道梁的部位相对下层路面或地面的高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多个车站,至少一个所述车站设置于所述箱梁底部以下的下部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箱梁底部以下的下部空间的所述车站架设于所述桥墩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箱梁底部以下的下部空间的所述车站,设置有第一下行通道,所述第一下行通道按照设定搭设于所述车站与所述箱梁的下部路面或地面之间,用于乘客进出车站;并且/或者,
设置于所述箱梁底部以下的下部空间的所述车站,设置有第二下行通道,所述第二下行通道搭设于所述箱梁的上部路面与所述车站之间,用于乘客进出车站。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箱梁下部的所述轨道梁通过固设于所述箱梁底部的连接件架设;或者
通过固设于所述箱梁侧边的连接件架设;或者
通过固设于所述桥墩的支撑架架设。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结构与所述支撑立柱架设轨道梁的接连部的结构一致;所述连接件按照设定间距固定安装于所述箱梁底部,通过相邻两个连接件分别吊装一段轨道梁的端部的方式进行轨道梁的架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通过锚固的方式固定安装于所述箱梁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箱梁下部的所述轨道梁通过锚固的方式装设于所述箱梁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立柱为倒L形、或Y形、或T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沿所述轨道梁行驶的悬挂式列车。
CN201721022008.3U 2017-08-15 2017-08-15 基于高架路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 Active CN2072443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22008.3U CN207244367U (zh) 2017-08-15 2017-08-15 基于高架路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22008.3U CN207244367U (zh) 2017-08-15 2017-08-15 基于高架路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44367U true CN207244367U (zh) 2018-04-17

Family

ID=61881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22008.3U Active CN207244367U (zh) 2017-08-15 2017-08-15 基于高架路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44367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42191A (zh) * 2018-05-28 2018-08-24 中建空列(北京)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梁和空中轨道交通系统
CN109137641A (zh) * 2018-09-03 2019-01-04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双制式单轨交通系统
CN109137653A (zh) * 2018-09-03 2019-01-04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单轨交通的空间运输体系
CN110497923A (zh) * 2019-08-21 2019-11-26 中建空列(北京)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空铁轨道交通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42191A (zh) * 2018-05-28 2018-08-24 中建空列(北京)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梁和空中轨道交通系统
CN108442191B (zh) * 2018-05-28 2024-01-26 中建空列(北京)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梁和空中轨道交通系统
CN109137641A (zh) * 2018-09-03 2019-01-04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双制式单轨交通系统
CN109137653A (zh) * 2018-09-03 2019-01-04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单轨交通的空间运输体系
CN110497923A (zh) * 2019-08-21 2019-11-26 中建空列(北京)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空铁轨道交通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244367U (zh) 基于高架路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
EP2814711B1 (en) Modular transportation vehicle
CN101992780A (zh) 一种空中公共交通运输方法
CN103255693A (zh) 一种装配式立体城市道路系统及快速安装工法
CN110424274A (zh) 先简支后连续pc轨道梁的施工方法
CN207374375U (zh) 悬挂式空铁立体交通系统
CN110886168A (zh) 基于双层高架桥的快速公交系统
CN206664582U (zh) 悬挂式轨道立体交通系统
WO2019062432A1 (zh) 陆空两用车轨道交通行驶系统及行驶方法
CN111455799B (zh) 双层装配式高架桥及其施工方法
CN103498427B (zh) 跨线桥梁梁段的快速更换方法
WO2023130714A1 (zh) 一种悬浮隧道汽车有轨载运系统及其快速通行方法
CN202987141U (zh) 一种悬挂式轨道交通
CN106080612A (zh) 空铁装置及空铁交通运输系统
CN111945572B (zh) 多联拱桥架桥机及多联拱桥架桥方法
CN201288281Y (zh) 一种高架桥
CN100543256C (zh) 多用途立体车架
CN209492523U (zh) 用于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的车站
CN210031372U (zh) 一种多层空间交通系统
CN103276648A (zh) 装配式立体城市道路系统及快速安装工法
CN210554794U (zh) 一种跨坐式复线单轨交通系统
CN203834338U (zh) 一种公轨一体化桥梁
CN103144639B (zh) 连续大跨度拱架多级斜拉空中电气化铁道
CN202730672U (zh) 市政桥梁大型交通显示屏及附属设备的支承装置
CN207862713U (zh) 钢结构立体框架单元和钢结构立体组合框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802

Address after: 100083 No. 290, No. 115, No. 115, Shang Zhuang Road, Shang Zhuang Town,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Zhongjian Air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94 No. two, No. two, No. 115, Shang Zhuang Road, Shang Zhua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Zhongjian air column (Beijing)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