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00546U - 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00546U
CN207200546U CN201721045684.2U CN201721045684U CN207200546U CN 207200546 U CN207200546 U CN 207200546U CN 201721045684 U CN201721045684 U CN 201721045684U CN 207200546 U CN207200546 U CN 2072005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actuator
magnet
relative
movab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4568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军喜
北原裕士
土桥将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Electronics Dongguan Corp
Nidec Instrument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Electronics Dongguan Corp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Electronics Dongguan Corp,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Electronics Dongguan Corp
Priority to CN20172104568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005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005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005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致动器,其有助于在不减小驱动力的情况下提高致动器的组装效率。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包括:支承体;可动体;连接体,该连接体将所述可动体以可动的方式与所述支承体连接;以及磁驱动机构,该磁驱动机构具有线圈以及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与所述线圈相对的磁体和/或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相对的磁体,并且,该磁驱动机构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运动,所述线圈设置于所述支承体,所述磁体设置于所述可动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仅设置有一个所述线圈。

Description

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产生各种振动的致动器。
背景技术
以往,为满足不同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各种致动器。
例如,有一种致动器,其能使可动体相对于支承体在一个方向上往复运动(振动)。具体而言,如图6至图8所示,这种致动器1X包括:支承体2X;可动体3X;以及磁驱动机构6X,该磁驱动机构6X具有:第一线圈7aX和第二线圈7bX,第一线圈7aX和第二线圈7bX在第一方向Z上层叠,且固定于构成支承体2X的第一保持架21aX和第二保持架21bX;第一磁体8aX和第二磁体8bX,第一磁体8aX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与第一线圈7aX相对,且固定于构成可动体3X的轭31X,第二磁体8bX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与第二线圈7bX相对,且固定于构成可动体3X的轭31X。
在上述致动器1X中,通过对第一线圈7aX和第二线圈7bX通电,第一线圈7ax、第二线圈7bX与第一磁体8ax、第二磁体8bX会产生相互作用,藉此,可动体3X能相对于支承体2X在与第一方向Z垂直的第二方向X上运动。
不过,在上述致动器1X中,如图7和图8所示,在第一方向Z上层叠有第一线圈7aX和第二线圈7bX这两个线圈以及保持第一线圈7aX的第一保持架21aX和保持第二线圈7bX的第二保持架21bX这两个保持架,因此,虽然驱动力较大,但零件数较多,致动器1X的组装作业效率差。
此外,在上述致动器1X中,如图7所示,第一线圈7aX、第一保持架21aX与第二线圈7bX、第二保持架21bX被轭31X隔开,因此,第一方向Z的尺寸较大,不易小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致动器,其有助于在不减小驱动力的情况下提高致动器的组装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致动器,其包括:支承体;可动体;连接体,该连接体将所述可动体以可动的方式与所述支承体连接;以及磁驱动机构,该磁驱动机构具有线圈以及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与所述线圈相对的磁体和/或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相对的磁体,并且,该磁驱动机构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运动,所述线圈设置于所述支承体,所述磁体设置于所述可动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仅设置有一个所述线圈。
根据上述结构的致动器,在第一方向上仅设置有一个线圈,因此,与在第一方向上层叠设置两个线圈的情况相比,零件数减少,并且,通过将线圈的匝数设置成与在第一方向上层叠设置的两个线圈的总匝数相同,能在不减小驱动力的情况下提高致动器的组装效率。
此外,根据上述结构的致动器,与在第一方向上层叠设置两个线圈的情况相比,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能缩小与在第一方向上层叠的两个线圈之间的间隙相应的量,有助于整体的小型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中,优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与所述线圈相对的所述磁体仅设置有一个,和/或,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相对的所述磁体仅设置有一个。
根据上述结构的致动器,与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或另一侧与线圈相对的磁体设置有多个的情况相比,零件数较少,并且,避免了组装时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或另一侧与线圈相对的多个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致动器的组装效率,且适合致动器的自动化生产。
在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中,能采用以下结构:所述可动体包括第一轭部和第二轭部,所述第一轭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与所述线圈相对,在所述第一轭部上固定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与所述线圈相对的作为所述磁体的第一磁体,所述第二轭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相对,在所述第二轭部上固定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相对的作为所述磁体的第二磁体。
根据上述结构的致动器,通过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均设置磁体,有助于使磁驱动机构对可动体施加的力变得平衡,从而使可动体稳定地相对于支承体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中,能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线圈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一对长边部;以及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短边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中,能采用以下结构:在所述支承体的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的一侧以厚度方向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的方式设置有与所述线圈的引出端电连接的电路板。
在上述情况下,优选所述支承体包括保持架,在该保持架上保持有所述线圈,在所述保持架的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侧形成有对所述线圈的引出端进行引导的引导槽。
根据上述结构的致动器,能容易地将线圈的引出端拉绕至电路板。
此外,在上述情况下,优选在所述保持架上形成有收纳所述线圈的线圈保持孔。
根据上述结构的致动器,有助于避免线圈因可动体的往复运动而从保持架脱落。
在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中,能采用以下结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排列有多个所述线圈。
在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中,能采用以下结构:所述连接体具有粘弹性,且通过粘接而固定于所述可动体和所述支承体。
根据上述结构的致动器,有助于提高可动体往复运动时的加速度对输入信号的再现性,实现具有细微差别的振动。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连接体设置于所述支承体和所述可动体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的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的致动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可动体往复运动时的加速度对输入信号的再现性,实现具有细微差别的振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在第一方向上仅设置有一个线圈,因此,与在第一方向上层叠设置两个线圈的情况相比,零件数减少,并且,通过将线圈的匝数设置成与在第一方向上层叠设置的两个线圈的总匝数相同,能在不减小驱动力的情况下提高致动器的组装效率。此外,与在第一方向上层叠设置两个线圈的情况相比,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能缩小与两个线圈之间的间隙相应的量,有助于整体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剖视立体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致动器中的磁体的磁化方式的一例的剖视立体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致动器中的磁体的磁化方式的另一例的剖视立体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现有的致动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现有的致动器的剖视立体图,其中,省略了盖体的图示。
图8是示意地表示现有的致动器的结构的剖视立体图,其中,省略了盖体、轭和磁体的图示。
(符号说明)
1 致动器
2 支承体
21 保持架
211 贯通孔
212 销
2121 第一销
2122 第二销
213 凹陷部
2131 第一凹陷部
2132 第二凹陷部
214 凹陷部
2141 第三凹陷部
2142 第四凹陷部
215 引导槽
216 第五凹陷部
217 销
218 贯通部
219 线圈保持孔
22 盖体
221 第一盖体
2211 贯通孔
2212 埋头孔
2213 突出部
2214 突起部
2215 凹陷部
2216 凹部
222 第二盖体
2221 贯通孔
2223 突出部
2224 突起部
2225 凹陷部
2226 凹部
3 可动体
31 第一轭部
32 第二轭部
33 第三轭部
34 第四轭部
6 磁驱动机构
7 线圈
8 磁体
8a 第一磁体
8b 第二磁体
9 连接体
91 第一连接体
92 第二连接体
15 电路板
151 贯通孔
152 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剖视立体图,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彼此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和第三方向Y,将第一方向Z的一侧设为Z1,将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设为Z2,将第二方向X的一侧设为X1,将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设为X2,将第三方向Y的一侧设为Y1,并将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设为Y2。
(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整体呈第二方向X的尺寸比第三方向Y的尺寸大的长方体形状。
如图2所示,致动器1包括:支承体2;可动体3;连接体9,该连接体9将可动体3以可动的方式与支承体2连接;以及磁驱动机构6,该磁驱动机构6具有线圈7以及在第一方向Z上的一侧Z1与线圈7相对的磁体8(具体是第一磁体8a)、在第一方向Z上的另一侧Z2与线圈7相对的磁体8(具体是第二磁体8b),并且,该磁驱动机构6使可动体3相对于支承体2在与第一方向Z正交的第二方向X上运动。
并且,如图2所示,线圈7设置于支承体2,磁体8设置于可动体3,在第一方向Z上仅设置有一个线圈7。
并且,如图1和图3所示,支承体2包括在第一方向Z上层叠的保持架21和盖体22,在保持架21上保持有线圈7,盖体22覆盖线圈7和磁体8,如图1所示,在保持架21的与第一方向Z和第二方向X正交的第三方向Y上的一侧Y1以厚度方向沿着第三方向Y的方式设置有与线圈7的引出端电连接的电路板15,并且,在沿第三方向Y观察时,电路板15不从保持架21朝向第一方向Z上的一侧Z1和另一侧Z2突出。
(盖体的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中,盖体22包括第一盖体221和第二盖体222,在沿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盖体221和第二盖体222呈外轮廓相同的大致四边形形状。
如图3所示,在第一盖体221的沿第一方向Z观察时的四个角部分别形成有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贯通孔2211和定位用的埋头孔2212,其中,在第一盖体221的同一角部,埋头孔2212(的中心)比贯通孔2211(的中心)更靠第二方向X的中央侧,且比贯通孔2211(的中心)更靠第三方向Y的外侧。并且,在第一盖体221的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边缘部和另一侧X2的边缘部分别形成有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的突出部2213,在第一盖体221的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边缘部和另一侧Y2的边缘部分别以等间隔的方式形成有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的多个突起部2214。并且,在第一盖体221的第三方向Y的一侧Y1形成有朝向另一侧Y2凹陷的凹陷部2215。并且,在第一盖体221的沿第一方向Z观察时比贯通孔2211靠第二方向X的中央侧且比埋头孔2212靠第三方向Y的中央侧的部位设置有供连接体9设置的凹部2216。
并且,如图3所示,第二盖体222的沿第一方向Z观察时的四个角部分别形成有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贯通孔2221和定位用的埋头孔(未图示),其中,在第二盖体222的同一角部,埋头孔(的中心)比贯通孔2221(的中心)更靠第二方向X的中央侧,且比贯通孔2221(的中心)更靠第三方向Y的外侧。并且,在第二盖体222的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边缘部和另一侧X2的边缘部分别形成有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的突出部2223,在第二盖体222的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边缘部和另一侧Y2的边缘部分别以等间隔的方式形成有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的多个突起部2224。并且,在第二盖体222的第三方向Y的一侧Y1形成有朝向另一侧Y2凹陷的凹陷部2225。并且,在第二盖体222的沿第一方向Z观察时比贯通孔2221靠第二方向X的中央侧且比埋头孔靠第三方向Y的中央侧的部位设置有供连接体9设置的凹部2226(参照图2)。
(保持架的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沿第一方向Z观察时,保持架21呈外轮廓与第一盖体221及第二盖体222相同的大致四边形形状。
如图3所示,在保持架21的沿第一方向Z观察时的四个角部分别形成有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贯通孔211和定位用的销212,销212包括从保持架21的第一方向Z上的一侧Z1的表面朝向一侧Z1突出的第一销2121以及从保持架21的第一方向Z上的另一侧Z2的表面朝向另一侧Z2突出的第二销2122,在保持架21的同一角部,销212(的中心)比贯通孔211(的中心)更靠第二方向X的中央侧,且比贯通孔211(的中心)更靠第三方向Y的外侧。
并且,如图3所示,在保持架21的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边缘部和另一侧X2的边缘部分别形成有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凹陷部213,凹陷部213包括从保持架21的第一方向Z上的一侧Z1的表面朝向另一侧Z2凹陷的第一凹陷部2131以及从保持架21的第一方向Z上的另一侧Z2的表面朝向一侧Z1凹陷的第二凹陷部2132,在保持架21的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边缘部和另一侧Y2的边缘部分别以等间隔的方式形成有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多个凹陷部214,凹陷部214包括从保持架21的第一方向Z上的一侧Z1的表面朝向另一侧Z2凹陷的第三凹陷部2141以及从保持架21的第一方向Z上的另一侧Z2的表面朝向一侧Z1凹陷的第四凹陷部2142。
并且,如图3所示,在保持架21的第三方向Y上的一侧Y1形成有对线圈7的引出端进行引导的引导槽215,该引导槽215朝向第三方向Y上的另一侧Y2开口。
并且,如图1和图3所示,在保持架21的第三方向Y的一侧Y1形成有朝向另一侧Y2凹陷的第五凹陷部216,在该第五凹陷部216的第二方向X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朝向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突出的销217。
并且,如图2所示,在保持架21的沿第一方向Z观察时比贯通孔211靠第二方向X的中央侧且比销212靠第三方向Y的中央侧的部位设置有两个贯通部218和供线圈7配置的两个线圈保持孔219,其中,贯通部218和线圈保持孔219均沿第一方向Z延伸,在保持架21的构成第二方向X上的一侧X1的贯通部218的壁面中,第二方向X上的一侧X1的壁面构成对可动体3的运动范围进行限制的限位部,同样地,在保持架21的构成第二方向X上的另一侧X2的贯通部218的壁面中,第二方向X上的另一侧X2的壁面构成对可动体3的运动范围进行限制的限位部,并且,线圈保持孔219比贯通部218靠第二方向X的中央侧。
(电路板的结构)
如图1和图3所示,电路板15呈第二方向X的尺寸比第一方向Z的尺寸大很多的长条形,并且,在电路板15的第二方向X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贯通孔151,贯通孔151沿第三方向Y延伸,以供保持架21的销217插入。
并且,如图1和图3所示,在电路板15上形成有大致与引导槽215对应的凹槽152,以供线圈7的引出端的前端从电路板15朝向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突出,在电路板15上形成有用于与线圈7的引出端连接的焊盘部。
(可动体的结构)
如图2所示,可动体3包括第一轭部31和第二轭部32,其中,第一轭部31在第一方向Z上的一侧Z1与线圈7相对,在第一轭部31上固定有在第一方向Z上的一侧Z1与线圈7相对的作为磁体的第一磁体8a,第二轭部32在第一方向Z上的另一侧Z2与线圈7相对,在第二轭部32上固定有在第一方向Z上的另一侧Z2与线圈7相对的作为磁体的第二磁体8b。
并且,如图2所示,可动体3还包括第三轭部33和第四轭部34,其中,第三轭部33一体地形成于第一轭部31的第二方向X的一侧X1,且从第一轭部31的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端部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第三轭部33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与第四轭部34的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端部连接,第四轭部34一体地形成于第一轭部31的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且从第一轭部31的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的端部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第四轭部34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与第四轭部34的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的端部连接。
此处,第一轭部31、第二轭部32、第三轭部33和第四轭部34的在第三方向Y上的尺寸小于保持架21的贯通部218的在第三方向Y上的尺寸。
(磁驱动机构的结构)
如上所述,磁驱动机构6具有线圈7以及在第一方向Z上与线圈7相对的磁体8。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保持架21的线圈保持孔219内保持有线圈7,线圈7具有:在第二方向X上相对的一对长边部;以及在第三方向Y上相对的一对短边部。并且,在可动体3的第一轭部31上粘接有在第一方向Z上的一侧Z1与线圈7相对的作为磁体的第一磁体8a,在可动体3的第二轭部32上粘接有在第一方向Z上的另一侧Z2与线圈7相对的作为磁体的第二磁体8b。
并且,如图2所示,在第一方向Z上仅设置有一个线圈7,在第一方向Z上的一侧Z1与线圈7相对的磁体8仅设置有一个,在第一方向Z上的另一侧Z2与线圈7相对的磁体8也仅设置有一个。并且,在第二方向X上排列有多个线圈7,与之对应,在第二方向X上排列有多个磁体8。
(连接体的结构)
如上所述,连接体9将可动体3以可动的方式与支承体2连接。
具体而言,连接体9具有粘弹性(所谓粘弹性,是指兼具粘性和弹性这两者的性质,其在凝胶状物质、塑料、橡胶等高分子物质中比较显著),且通过粘接而固定于可动体3和支承体2。
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第一盖体221的凹部2216内设置有作为连接体的第一连接体91,该第一连接体91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第一盖体221粘接,该第一连接体91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第一轭部31粘接,在第二盖体222的凹部2226内设置有作为连接体的第二连接体92,该第二连接体92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第二盖体222粘接,该第二连接体92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第二轭部32粘接。
此处,如图2所示,连接体9设置于支承体2和可动体3的在第一方向Z上相对的部分,并且,在第二方向X上排列有多个连接体9。
(致动器的组装)
下面对致动器1的组装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以使线圈7的引出端收纳在引导槽215内且前端朝向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突出至电路板15的凹槽152的方式将线圈7安装于保持架21的线圈保持孔219。
接着,以使两个销217分别插入两个贯通孔151的方式将电路板15设置并粘接于保持架21的第三方向Y上的一侧Y1,并例如将线圈7的引出端的前端焊接于电路板15上的焊盘部。
然后,在可动体3的第一轭部31上粘接第一磁体8a,在可动体3的第二轭部32上粘接第二磁体8b,并将第三轭部33和第四轭部34分别贯穿保持架21的贯通部218,在此基础上,将第三轭部33和第四轭部34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与第二轭部32连接(例如卡合并粘接)。
接着,在第一盖体221的凹部2216内粘接第一连接体91,在第二盖体222的凹部2226内粘接第二连接体92。
然后,从图3中的下方到上方依次层叠第一盖体221、保持架21和第二盖体222。
此时,第一盖体221的突出部2213与保持架21的第一凹陷部2131嵌合,第一盖体221的突起部2214与保持架21的第三凹陷部2141嵌合,保持架21的第一销2121插入第一盖体221的埋头孔2212。并且,第二盖体222的突出部2223与保持架21的第二凹陷部2132嵌合,第二盖体222的突起部2224与保持架21的第四凹陷部2142嵌合,保持架21的第二销2122插入第二盖体222的埋头孔。并且,第一盖体221的贯通孔2211、保持架21的贯通孔211和第二盖体222的贯通孔2221对齐。
然后,将螺钉18插入第一盖体221的贯通孔2211、保持架21的贯通孔211和第二盖体222的贯通孔2221并在螺钉18的前端拧上螺母(未图示),即可完成致动器1的组装。
(基本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中,在对线圈7施加交流电时,可动体3沿第二方向X振动,因此,致动器1的重心在第二方向X上变动。藉此,使用者能感受到第二方向X上的振动。此时,若调整对线圈7施加的交流电波形,使可动体3朝向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移动的加速度与可动体3朝向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移动的加速度不同,则能让使用者感受到在第二方向X上具有方向性的振动。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在第一方向Z上仅设置有一个线圈7,因此,与在第一方向Z上层叠设置两个线圈7的情况相比,零件数减少,并且,通过将线圈7的匝数设置成与在第一方向Z上层叠设置的两个线圈的总匝数相同,能在不减小驱动力的情况下提高致动器的组装效率。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与在第一方向Z上层叠设置两个线圈的情况相比,第一方向Z上的尺寸能缩小与两个线圈之间的间隙相应的量,有助于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在沿第三方向Y观察时,电路板15不从保持架21朝向第一方向Z上的一侧Z1和另一侧Z2突出,电路板15的尺寸较小,在将电路板15例如粘接于盖体22时,电路板15的粘接面积较小,因此,能提高组装作业的效率。此外,电路板15与支承体2的接触面积较小,因此,有助于减小振颤声。此外,可在将保持架21与盖体22层叠之前将电路板15事先粘接于盖体22,也可在将保持架21与盖体22层叠之后将电路板15接于盖体22,因此,组装作业的灵活性较高。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在第一方向Z上的一侧Z1与线圈7相对的磁体8仅设置有一个,并且,在第一方向Z上的另一侧Z2与线圈7相对的磁体8仅设置有一个,因此,与在第一方向Z上的一侧Z1或另一侧Z2与线圈7相对的磁体设置有多个的情况相比,零件数较少,并且,避免了组装时在第一方向Z上的一侧Z1或另一侧Z2与线圈7相对的多个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致动器1的组装效率,且适合致动器1的自动化生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相对于线圈7在第一方向Z上的一侧Z1和另一侧Z2均设置磁体,因此,有助于使磁驱动机构6对可动体3施加的力变得平衡,从而使可动体3稳定地相对于支承体2运动。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在保持架21的第三方向Y上的一侧Y1形成有对线圈7的引出端进行引导的引导槽215,因此,能容易地将线圈7的引出端拉绕至电路板15。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保持架21上形成有收纳线圈7的线圈保持孔219,因此,有助于避免线圈7因可动体3的往复运动而从保持架21脱落。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连接体9具有粘弹性,且通过粘接而固定于支承体2和可动体3的在第一方向Z上相对的部分,因此,有助于提高可动体3往复运动时的加速度对输入信号的再现性,实现具有细微差别的振动。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和第三方向Y彼此正交,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和第三方向Y只要彼此交叉即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磁体8的磁化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选择,例如,既可采用图4所示的磁化方式,也可采用图5所示的磁化方式,当然,还可采用其它磁化方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线圈7在第一方向Z上的一侧Z1和另一侧Z2均设置磁体8,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仅相对于线圈7在第一方向Z上的一侧Z1或另一侧Z2设置磁体。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Z上的一侧Z1与线圈7相对的磁体8仅设置有一个,在第一方向Z上的另一侧Z2与线圈7相对的磁体8也仅设置有一个,但并不局限于此,在第一方向Z上的一侧Z1与线圈7相对的磁体8也可设置多个,在第一方向Z上的另一侧Z2与线圈7相对的磁体8也可设置多个。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方向X上排列有多个线圈7,与之对应,在第二方向X上排列有多个磁体8,但并不局限于此,在第二方向X上也可仅设置一个线圈和与之对应的磁体。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体9具有粘弹性,但并不局限于此,连接体9也可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例如,连接体9也可由弹簧构成。

Claims (10)

1.一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承体;
可动体;
连接体,该连接体将所述可动体以可动的方式与所述支承体连接;以及
磁驱动机构,该磁驱动机构具有线圈以及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与所述线圈相对的磁体和/或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相对的磁体,并且,该磁驱动机构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运动,
所述线圈设置于所述支承体,
所述磁体设置于所述可动体,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仅设置有一个所述线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与所述线圈相对的所述磁体仅设置有一个,
和/或,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相对的所述磁体仅设置有一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体包括第一轭部和第二轭部,
所述第一轭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与所述线圈相对,在所述第一轭部上固定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与所述线圈相对的作为所述磁体的第一磁体,
所述第二轭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相对,在所述第二轭部上固定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相对的作为所述磁体的第二磁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具有: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一对长边部;以及
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短边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体的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的一侧以厚度方向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的方式设置有与所述线圈的引出端电连接的电路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体包括保持架,在该保持架上保持有所述线圈,
在所述保持架的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侧形成有对所述线圈的引出端进行引导的引导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保持架上形成有收纳所述线圈的线圈保持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排列有多个所述线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体具有粘弹性,且通过粘接而固定于所述可动体和所述支承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体设置于所述支承体和所述可动体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的部分。
CN201721045684.2U 2017-08-21 2017-08-21 致动器 Active CN2072005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45684.2U CN207200546U (zh) 2017-08-21 2017-08-21 致动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45684.2U CN207200546U (zh) 2017-08-21 2017-08-21 致动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00546U true CN207200546U (zh) 2018-04-06

Family

ID=61794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45684.2U Active CN207200546U (zh) 2017-08-21 2017-08-21 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00546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8457A (zh) * 2017-08-21 2019-03-05 日本电产三协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致动器
CN110971100A (zh) * 2018-09-28 2020-04-07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及触觉设备
JP2020089219A (ja) * 2018-11-30 2020-06-0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1277103A (zh) * 2018-12-04 2020-06-1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
CN111277101A (zh) * 2018-12-04 2020-06-1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8457A (zh) * 2017-08-21 2019-03-05 日本电产三协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致动器
CN110971100A (zh) * 2018-09-28 2020-04-07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及触觉设备
JP2020058107A (ja) * 2018-09-28 2020-04-0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165014B2 (ja) 2018-09-28 2022-11-0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0089219A (ja) * 2018-11-30 2020-06-0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1262369A (zh) * 2018-11-30 2020-06-0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
JP7252744B2 (ja) 2018-11-30 2023-04-0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1277103A (zh) * 2018-12-04 2020-06-1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
CN111277101A (zh) * 2018-12-04 2020-06-1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
CN111277103B (zh) * 2018-12-04 2022-08-3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
CN111277101B (zh) * 2018-12-04 2022-09-27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200547U (zh) 致动器
CN207200546U (zh) 致动器
JP6692242B2 (ja) 振動モータ
US9048718B2 (en) Linear vibrator having pole plate positioned in weight thereof
JP6439145B2 (ja) 発電装置
JP6657058B2 (ja) 電子機器
WO2017049779A1 (zh) 磁平衡导向线性振动马达
US9692287B2 (en) Vibration electricity generation device
US20170110951A1 (en) Vibration motor
US10381908B2 (en) Vibration motor
JP7219070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製造方法
JPWO2008090656A1 (ja) インダクタ
KR20130012441A (ko) 선형 진동자
KR20130013077A (ko) 선형 진동자
JP2018088752A (ja) 振動発生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22173461A (ja) 振動発生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208128112U (zh) 致动器
CN109428456A (zh) 致动器
JP2018207553A (ja) 振動モータ
CN107534376A (zh) 线性振动马达
CN109428457A (zh) 致动器
JP7441977B2 (ja) 振動発生装置
CN216146456U (zh) 将电信号转换成机械振动的换能器、产生声音的装置以及产生触觉效果的装置
US20170110949A1 (en) Vibration motor
CN111049351A (zh) 一种具有四永磁体结构和阻尼线圈的线性振动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