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71100A - 致动器及触觉设备 - Google Patents

致动器及触觉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71100A
CN110971100A CN201910924374.5A CN201910924374A CN110971100A CN 110971100 A CN110971100 A CN 110971100A CN 201910924374 A CN201910924374 A CN 201910924374A CN 110971100 A CN110971100 A CN 1109711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member
holder
pair
support body
movab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2437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井宏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Instrument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71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11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致动器,通过磁驱动机构产生振动,且能够确保支承体的固定强度。该致动器(1)的支承体(2)由第一罩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罩部件(17)构成。这些部件在跨越第二方向(X)的轴线(C)的一方对角位置,彼此在第一方向Z上被作为紧固部件的螺钉(18)紧固。另外,在彼此第一方向(Z)上没有被螺钉等的紧固部件紧固的、支承体(2)的跨越第二方向(X)的轴线(C)的另一方对角位置,设置于第一罩部件(16)的一对圆柱状凸台(16g)的前端部与设置于第二罩部件(17)的一对安装孔(17g)嵌合。而且,在安装孔(17g)的内周面形成有与圆柱状凸台(16g)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部(17j)。

Description

致动器及触觉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产生各种振动的致动器及触觉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通过磁驱动机构产生振动的设备而提出了以下这种致动器,该致动器通过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向的线圈及磁铁的磁驱动机构,使可动体相对于支承体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振动(参照专利文献1)。
该文献的图14所示的支承体包括:第一壳体,其位于作为第一方向的Z轴方向的一侧Z1;第二壳体,其在Z轴方向的另一侧Z2被第一壳体覆盖;以及保持架,其配置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这些部件的四个角被四个固定螺钉彼此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1277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考虑到将致动器安装于设备进行使用的用户的便利性,四个固定螺钉中的一方对角的一对固定螺钉用于支承体的固定,另一方对角的一对固定螺钉供用户将致动器固定于设备而使用。
但是,如果只使用一方对角的一对固定螺钉对支承体进行固定,则由于另一方对角没有被固定,因此在该另一方对角中,会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间产生微小的间隙。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磁驱动机构产生振动的致动器及触觉设备,即能够确保支承体的固定强度的致动器及触觉设备。
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致动器的特征是,具有:支承体;可动体;连接体,上述连接体与可动体及支承体连接;以及磁驱动机构,上述磁驱动机构具有线圈及与线圈在第一方向上相向的磁铁,且使可动体相对于支承体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相对移动,支承体由保持架、第一罩部件和第二罩部件构成,其中,上述第一罩部件保持线圈或磁铁,上述第一罩部件在第一方向的一侧支承保持架,上述第二罩部件在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支承保持架,并将保持架夹持于第二罩部件与第一罩部件之间,第一罩部件、保持架及第二罩部件在跨越第二方向的轴线的一方对角位置,彼此在第一方向上被紧固部件紧固,上述第二方向的轴线穿过支承体在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的中心,在第一罩部件和第二罩部件中的任一方,于跨越第二方向的轴线的另一方对角位置设有在第一方向上达到第二罩部件及所述第一罩部件中的任意另一方的高度的一对突出部,保持架在跨越第二方向的轴线的另一方对角位置设有供一对突出部贯通的一对贯通孔,在第二罩部件及第一罩部件中的任一方,于跨越第二方向的轴线的另一方对角位置设有一对安装孔,一对所述安装孔包围一对突出部的各前端部的周围,上述在安装孔的内周面形成有与上述突出部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部。
根据该结构,在彼此在第一方向上没有被紧固部件紧固的、支承体的跨越第二方向的轴线的另一方对角位置,设置于一方的罩部件的一对突出部与设置于另一方的罩部件的一对安装孔嵌合。由于在上述安装孔的内周面形成有与上述突出部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部,因此通过使一对突出部与形成于一对安装孔的抵接部抵接,抑制第一罩部件及第二罩部件间在支承体的另一方对角位置的移动,从而能够确保作为支承体的第一罩部件及第二罩部件间的固定强度。
根据本发明,优选所述抵接部由多个突起形成。由此,通过在突出部与安装孔间进行压入,抑制作为支承体的第一罩部件及第二罩部件间的移动,从而能增加第一罩部件及第二罩部件间的固定强度,并能够提高固定强度。
根据本发明,优选所述第一罩部件与所述第二罩部件通过搭扣配合而彼此固定。由此,抑制作为支承体的第一罩部件及第二罩部件的移动,从而能增加第一罩部件及第二罩部件间的固定强度,并能够提高固定强度。进而,能够缩短第一罩部件与第二罩部件的安装时间。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连接体为粘弹性部件,且被配置成在所述可动体与所述支承体相向的位置与所述可动体及所述支承体双方接触。由此,所述弹性部件在与厚度方向(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剪切方向)上变形,因此发挥了线性成分(弹簧系数)大于非线性成分(弹簧系数)的变形特性。因此,能够提高振动加速度相对于输入信号的再现性。由此能够实现具有微妙感觉的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在彼此在第一方向上没有被紧固构件紧固的、支承体的跨越第二方向的轴线的另一方对角位置,设置于一方的罩部件的一对突出部与设置于另一方的罩部件的一对安装孔嵌合。由于在上述安装孔的内周面形成有与上述突出部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部,因此通过使一对突出部与形成于一对安装孔的抵接部抵接,抑制第一罩部件及第二罩部件间在支承体的另一方对角位置移动,从而能够确保作为支承体的第一罩部件及第二罩部件之间的固定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致动器的XZ剖面图。
图3为拆下图1所示的配线基板和螺钉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为将图1所示的致动器进行分解并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将图1所示的致动器进行分解并从第一方向的一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将图2所示的磁驱动机构进行分解并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将图2所示的磁驱动机构进行分解并从第一方向的一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8为将保持于图6及图7所示的保持架的零件进行分解并从第一方向的一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9为拆下图3所示的致动器的第二罩部件并省略对配线基板进行图示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致动器的XZ剖面图。
图12为拆下图10所示的致动器的第二罩部件及螺钉并省略对配线基板进行图示的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致动器,2…支承体,3…可动体,6…磁驱动机构,7、71、72…线圈,8…磁铁,9…粘弹性部件(连接体),10…定位销,11…罩,15…配线基板,16…第一罩部件,16a、16b、16e、16f、17e、17f、60e、60f、60g…贯通孔,16c、17c、155、638、681…孔,16g…圆柱状凸台(突出部),16h…突起部,16i、69…凹部,17…第二罩部件,17g…安装孔,17h…钩部(卡合部),17j…抵接部,18、19…螺钉,60…保持架,60c、60d、636、873、874…凸部,61、161、171…第一壁部,62、162、172…第二壁部,63、163、173…第三壁部,64、164、174…第四壁部,66、67…线圈保持孔,68…安装板,81…第一磁铁,82…第二磁铁,86…第一轭,87…第二轭,90…连接体,91…第一粘弹性部件,92…第二粘弹性部件,110…外表面侧,111…第一侧面,112…第二侧面,113…第三侧面,114…第四侧面,118…第一被抵接部,119…第二被抵接部,601…第一开口部,602…第二开口部,637…导向槽,661、671…承接部,701…长边,702…短边,706…第一端部,707…第二端部,860…第一板部,861…第一连结板部,862…第二连结板部,870…第二板部,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Z…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分别将彼此交叉的三个方向描述为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及第三方向Y并进行说明。另外,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及第三方向Y是彼此正交的方向。另外,在第二方向X的一侧标注X1,在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标注X2,在第三方向Y的一侧标注Y1,在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标注Y2,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标注Z1,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标注Z2并进行说明。另外,对各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进行说明。
另外,应用了本发明的致动器1具有使可动体3相对于支承体2相对移动的磁驱动机构6,磁驱动机构6具有线圈7和磁铁8。在该磁驱动机构6中,可采用线圈7设置于支承体2(一侧部件)的一侧,磁铁8设置于可动体3(另一侧部件)的一侧的方式,及磁铁8设置于支承体2(另一侧部件)的一侧,线圈7设置于可动体3(一侧部件)的一侧的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线圈7设置于支承体2的一侧、磁铁8设置于可动体3的一侧的方式为中心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致动器1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XZ剖面图。图3为拆下图1所示的配线基板15和螺钉18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整体具有第二方向X的尺寸比第三方向Y的尺寸大的长方体形状。另外,如图2所示,致动器1具有:支承体2;可动体3,其被支承体2支承为能够移动;以及磁驱动机构6,其使可动体3相对于支承体2相对移动,磁驱动机构6使可动体3在第二方向X上振动。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支承体2具有罩11和保持架60,在罩11的内侧配置有图2所示的可动体3及磁驱动机构6。罩11具有:第一罩部件16,其位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以及第二罩部件17,其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第一罩部件16重叠,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具有四边形的平面形状。在第一罩部件16与第二罩部件17之间配置有具有四边形的平面形状的保持架60,第一罩部件16的端部160、保持架60的端部600及第二罩部件17的端部170在第一方向Z上重叠。因此,罩11的外表面侧110由第一罩部件16的端部160、保持架60的端部600及第二罩部件17的端部170构成。
(第一罩部件16的结构)
图4为将图1所示的致动器1进行分解并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及图4所示,在第一罩部件16形成有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开口的四边形的凹部165。另外,在凹部165的底部形成有在第二方向X上排列的两个凹部166、167。在凹部165的对角位置形成有贯通孔16a。即,在凹部165中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且第三方向Y的一侧Y1及另一侧Y2的角部分、以及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且第三方向Y的一侧Y1及另一侧Y2的角部分形成有贯通孔16a。另外,在凹部166、167的第三方向Y的两端部形成有贯通孔16b。
在第一罩部件16,凹部165被第一壁部161、第二壁部162、第三壁部163及第四壁部164包围,第一壁部161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第二壁部162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第三壁部163位于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第四壁部164位于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壁部161及第二壁部162的宽度(第二方向X的尺寸)比第三壁部163及第四壁部164的宽度(第三方向Y的尺寸)更宽。第三壁部163的外表面形成有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凹部168。
在第三壁部163,沿第二方向X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的多个凸板部163a以规定的间隔形成。另外,在第一壁部161及第二壁部162,从外缘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的凸板部161a、162a形成于第三方向Y的中央。
在第三壁部163及第四壁部164的第二方向X的两端形成有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开口的定位用的孔16c。另外,在产生振动时,可动体3相对于支承体2在第二方向X上相对于移动,但该相对移动是以穿过支承体2在第三方向Y上的中心的第二方向X的轴线C(参照图1)为中心轴进行的。在第一罩部件16的跨越第二方向X的轴线C的一方对角位置形成有一对贯通孔16e,在跨越第二方向X的轴线C的另一方对角位置形成有一对贯通孔16f。即,在第一罩部件16,在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且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角部分、以及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且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角部分形成有贯通孔16e,在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且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角部分、以及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且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角部分形成有贯通孔16f。
另外,在跨越第二方向X的轴线C的另一方对角位置中的贯通孔16f的轴线C附近设有一对圆柱状凸台16g作为突出部,一对所述圆柱状凸台16g在第一方向Z上达到第二罩部件17的高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圆柱状凸台16g形成为差一点达到第二罩部件17的侧面的高度。
(第二罩部件17的结构)
图5为将图1所示的致动器1进行分解并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及图5所示,第二罩部件17如下列说明那样,形成为在第一方向Z上相对于第一罩部件16大致对称。首先,在第二罩部件17形成有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开口的四边形的凹部175。另外,在凹部175的底部形成有在第二方向X上并排的两个凹部176、177。在第二罩部件17,凹部175被第一壁部171、第二壁部172、第三壁部173及第四壁部174包围,第一壁部171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第二壁部172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第三壁部173位于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第四壁部174位于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壁部171及第二壁部172的宽度(第二方向X的尺寸)比第三壁部173及第四壁部174的宽度(第三方向Y的尺寸)更宽。第三壁部173的外表面形成有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凹部178。
在形成于第三壁部173的凹部178的外表面,比凹部178更深的凹部179沿着第二方向X延伸。另外,在第一壁部171,从外缘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的凸板部171a形成于第三方向Y的中央,在第二壁部172,从外缘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凹陷的凹部172a形成于第三方向Y的中央。
在第三壁部173及第四壁部174的第二方向X的两端形成有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开口的定位用的孔17c。另外,在第二罩部件17的跨越第二方向X的轴线C的一方对角位置形成有一对贯通孔17e,在跨越第二方向X的轴线C的另一方对角位置形成有一对贯通孔17f。即,在第二罩部件17,在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且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角部分、以及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且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角部分形成有贯通孔17e,在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且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角部分、以及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且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角部分形成有贯通孔17f。
另外,在第二罩部件17的跨越第二方向X的轴线C的另一方对角位置中的贯通孔17f的轴线C附近形成有一对安装孔17g。在第二罩部件17经由保持架60安装于第一罩部件16时,一对安装孔17g包围第一罩部件16的另一方对角位置中的形成于贯通孔16f的轴线C附近的一对圆柱状凸台16g的各前端部的周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孔17g的内周面形成有多个作为抵接部17j的突起。即,在内周面形成有多个沿轴向延伸而形成的肋状的突起。该肋状的突起压入到圆柱状凸台16g的外周面而与其抵接。另外,没有形成抵接部17j的部位在圆柱状凸台16g的前端部的周围与安装孔17g的内周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
(磁驱动机构6的结构)
图6为从图2所示的磁驱动机构6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图7为从磁驱动机构6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图8为将保持于图6、图7所示的保持架60的零件进行分解并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及图6至图8所示,磁驱动机构6具有:线圈7;以及磁铁8,其与线圈7在第一方向Z上相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7由在第二方向X上并列配置的两个线圈71、72构成,线圈7是长边701(有效部分)在第三方向Y上延伸的长圆形的空芯线圈。线圈7保持于保持架60与安装板68之间,且设置于支承体2的一侧。
(保持架60的结构)
如图2及图6至图8所示,保持架60以两个线圈保持孔66、67在第二方向X上并列的方式形成,且分别在线圈保持孔66、67配置有线圈7。线圈保持孔66、67为贯通孔,且在第三方向Y的两端部中的靠线圈保持孔66、67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形成有承接部661、671。因此,在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将线圈7安装于线圈保持孔66、67时,线圈7的短边702(无效部分)呈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被承接部661、671支承的状态。
保持架60相对于形成有线圈保持孔66、67的部分,在第二方向X的一侧X1具有第一壁部61,在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具有第二壁部62,在第三方向Y的一侧Y1具有第三壁部63,在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具有第四壁部64。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壁部61及第二壁部62的宽度(第二方向X的尺寸)比第三壁部63及第四壁部64的宽度(第三方向Y的尺寸)更宽。
在保持架60中线圈保持孔66与第一壁部61之间形成有第一开口部601,在保持架60中线圈保持孔67与第二壁部62之间形成有第二开口部602。第一开口部601及第二开口部602在第一方向Z上贯穿保持架60。
在第一壁部61中的靠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形成有凹部611,在第一壁部61中的靠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形成有凹部612。凹部611、612形成于第一壁部61的第三方向Y的中央。在第二壁部62中的靠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形成有凹部621,在第二壁部62中的靠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形成有凹部622。凹部621、622形成于第二壁部62的第三方向Y的中央。在第三壁部63的外表面侧中的靠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多个凹部631朝向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凹陷,并沿第二方向X形成。另外,在第三壁部63,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的凸部632沿第二方向X延伸。
在第三壁部63及第四壁部64的第二方向X的两端形成有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的定位用的凸部60c以及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的定位用的凸部60d。另外,如图8所示,在线圈保持孔66、67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周围形成有凹部69,该凹部69以大于安装板68一圈的面积凹陷了安装板68的厚度大小的量。在该凹部69的底面四角,定位突起691形成为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定位突起691彼此间的形成间距与设置于安装板68的四角的孔681彼此间的形成间距相同,安装板68以各突起691插入到各孔681的方式嵌入到凹部69中而被固定。在这种状态下,线圈7通过利用粘接剂等粘接于安装板68而固定于保持架60。
在保持架60的夹着第二方向X的轴线C的一方对角位置形成有一对贯通孔60e,在夹着第二方向X的轴线C的另一方对角位置形成有一对贯通孔60f。即,在保持架60,在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且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角部分、以及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且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角部分形成有贯通孔60e,在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且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角部分、以及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且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角部分形成有贯通孔60f。
另外,在第三壁部63及第四壁部64的、夹持第二方向X的轴线C的另一方对角位置中的贯通孔60f的轴线C附近形成有一对贯通孔60g。贯通孔60g具有供形成于第一罩部件16的一对突出部16g有间隙地贯通的直径。
在第三壁部63的外表面形成有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凹部630,在凹部630的底面,朝向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突出的定位用的凸部636沿着第二方向X并排有三个且形成为梯形。另外,在第三壁部63形成有四条从线圈保持孔66、67延伸到第三壁部63的外表面(凹部630的底面)的导向槽637。
(支承体2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以沿第一方向Z将保持架60重叠于第一罩部件16之上,再沿第一方向Z将第二罩部件17重叠于保持架60之的状态,将螺钉18固定到第二罩部件17的贯通孔17e、保持架60的贯通孔60e、以及第二钩部件17的贯通孔17e中,从而在第一方向Z上将第一罩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罩部件17紧固。其结果是,第一罩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罩部件17彼此在第一方向Z上,于跨越第二方向X的轴线C中的一方对角位置被作为紧固部件的螺钉18紧固,从而形成支承体2。
此时,通过形成于第一罩部件16的圆柱状凸台16g贯穿保持架60的贯通孔60g,并如图9所示前端部从保持架60突出,且第二罩部件17与保持架60重叠,从而使前端部的周围被形成于第二罩部件17的安装孔17g的内周包围。即,在跨越第二方向X的轴线C的另一方对角位置,圆柱状凸台16g的前端部周围被安装孔17g的内周包围。圆柱状凸台16g的头不从第二罩部件17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另外,第一罩部件16的凸板部163a嵌入到保持架60的凹部631中,第一罩部件16的凸板部161a、162a嵌入到保持架60的凹部611、621中。另外,保持架60的凸部60c嵌入到第一罩部件16的孔16c中。此外,保持架60的凸部632嵌入第二罩部件17的凹部179中,第二罩部件17的凸板部171a嵌入到保持架60的凹部612中。保持架60的凸部60d嵌入到第二罩部件17的孔17c中。这样一来,第一罩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罩部件17以彼此定位的状态连结。另外,导向槽637在保持架60与第一罩部件16之间作为孔638开口。
另外,在将致动器1装设于各种设备时,第一罩部件16的贯通孔16f、保持架60的贯通孔60f以及第二罩部件17的贯通孔17f被固定到设备的框架的未图示的螺钉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螺钉18及未图示的螺钉时,螺钉18及未图示的螺钉的头不从第二罩部件17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
(线圈7的端部处理)
在上述这样构成的致动器1中,如图1及图2所示,用于支承体2的罩11在外表面侧110具有:第一侧面111,其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第二侧面112,其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第三侧面113,其位于第三方向Y的一侧Y1;以及第四侧面114,其位于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这里,第三侧面113及第四侧面114的第二方向X的长度比第一侧面111及第二侧面112的第三方向Y的长度更长。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构成线圈7的线圈线的卷绕起始的第一端部706及卷绕结束的第二端部707分别电连接的配线基板15固定于第三侧面113。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保持架60形成有导向槽637,因此在将线圈7固定于保持架60的线圈保持孔66、67时,将卷绕起始的第一端部706及卷绕结束的第二端部707穿过导向槽637向外侧引导,然后使第一罩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罩部件17在第一方向Z上重叠而连结。其结果是,第一端部706及第二端部707形成为从孔638引出的状态。
另外,在将第一罩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罩部件17在第一方向Z上重叠而连结后,能够将配线基板15固定于凹部168、630、178。此时,通过将保持架60的两端的凸部636嵌入到配线基板15的定位用的孔155中,且使中央的凸部636与配线基板15的缺口152抵接,来进行配线基板15的定位,之后通过粘接剂等对配线基板15进行固定。由此能够经由配线基板15从外部驱动线圈7。在此,由于在配线基板15形成有将孔638设为开放状态的缺口150,因此将从孔638引出的第一端部706及第二端部707穿过缺口150延伸到配线基板15的各焊盘151,并锡焊到焊盘151。其结果是,两个线圈7串联电连接。另外,两个线圈7也可并联电连接。
(可动体3的结构)
如图2、以及图4至图8所示,可动体3具有:第一轭86,其具备与线圈7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相向的第一板部860;以及第二轭87,其具备与线圈7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相向的第二板部870。磁铁8保持于第一轭86的第一板部860的与线圈7相向的面,以及第二轭87的第二板部870的与线圈7相向的面中的至少一方,且与线圈7在第一方向Z上相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第一磁铁81和第二磁铁82以作为磁铁8,第一磁铁81利用粘接等的方法固定于第一轭86的第一板部860的与线圈7相向的面,第二磁铁82利用粘接等的方法固定于第二轭87的第2板部870的与线圈7相向的面。在这种状态下,第一磁铁81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线圈7的长边701相向,第二磁铁82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线圈7的长边701相向。第一磁铁81与第二磁铁82分别在厚度方向(第一方向Z)上被分极磁化,第一磁铁81中的与线圈7相向的面、第二磁铁82中的与线圈7相向的面被磁化成不同的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铁81和第二磁铁82分别由与两个线圈7(线圈71、72)共计四个长边701相向的两个磁铁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轭86具有:第一连结板部861,其从第一板部860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到与第二轭87重叠的位置并与第二轭87连结;以及第二连结板部862,其相对于第一磁铁81在与第一连结板部861相反一侧从第一板部860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到与第二轭87重叠的位置并与第二轭87连结。第一连结板部861以及第二连结板部862分别从第一板部860中位于第二方向X上互为相反侧的端部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弯折。因此,第一连结板部861相对于线圈7,穿过第二方向X的一侧X1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第二连结板部862相对于线圈7,穿过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此时,第一连结板部861相对于线圈7在第二方向X的一侧X1过保持架60的第一开口部601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第二连结板部862相对于线圈7在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穿过保持架60的第二开口部602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板部861及第二连结板部862通过焊接与第二轭87的端部连结。更为具体地说,第一连结板部861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861a与第二轭87的第二板部870的第一侧面871重叠,第一连结板部861与第二轭87的第一侧面871焊接。同样地,第二连结板部862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与第二轭87的第二板部870的第二侧面872重叠,第二连结板部862与第二轭87的第二侧面872焊接。
在第一连结板部861的端部861a及第一侧面871中的一方形成有嵌入到形成于另一方的凹部中并进行焊接的凸部,在第二连结板部862的端部862a及第二侧面872中的一方形成有嵌入到形成于另一方的凹部中并进行焊接的凸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第二板部870的凸部873嵌入到形成于第一连结板部861的端部861a的凹部863中并进行焊接,形成于第二板部870的凸部874嵌入到形成于第二连结板部862的端部862a的凹部864中并进行焊接。
(止挡部件的结构)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用于可动体3的第一轭86的第一连结板部861在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第一罩部件16的第一壁部161的内表面、保持架60的第一壁部61的内表面、以及第二罩部件17的第一壁部171的内表面以构成连续的平面(第一被抵接部118)的状态相向。因此,第一连结板部861构成第一止挡部件,该第一止挡部件在可动体3向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移动时与第一被抵接部118抵接,来限制可动体3向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可动范围。
同样地,相对于第二连接板部862在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第一罩部件16的第二壁部162的内表面、保持架60的第二壁部62的内表面、以及第二罩部件17的第二壁部172的内表面以构成平面(第二被抵接部119)的状态相向。因此,第二连结板部862构成第二止挡部件,第二止挡部件在可动体3向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移动时与第二被抵接部119抵接,来限制可动体3向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的可动范围。
(连接体90及粘弹性部件9的结构)
如图2、图4及图5所示,相对于支承体2及可动体3设有连接体90,该连接体90具有弹性及粘弹性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体90为粘弹性部件9,粘弹性部件9设置于支承体2与可动体3在第一方向Z上相向的部位,且能够在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及第三方向Y上弹性变形。粘弹性是指兼具粘性和弹性两者的性质,且是凝胶状部件、塑料、橡胶等的高分子物质中显著表现的性质。因此,能够将各种凝胶状部材用作粘弹性部件9。另外,也可使用天然橡胶、二烯橡胶(例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异戊间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氯丁烯橡胶、丙烯腈-乙二烯橡胶等)、非二烯橡胶(例如,丁基橡胶、乙丙橡胶、三元乙丙橡胶、聚氨酯橡胶、硅酮橡胶、氟橡胶等)、热塑性弹性体等各种橡胶材料及这些材料的变性材料作为粘弹性部件9。
在本实施方式中,只有粘弹性部件9作为连接体90与支承体2及可动体3双方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体3的第一轭86与支承体2的第一罩部件16在第一方向Z上相向的部位配置有第一粘弹性部件91作为粘弹性部件9,在可动体3的第二轭87与支承体2的第二罩部件17在第一方向Z上相向的部位配置有第二粘弹性部件92作为粘弹性部件9。更为具体地说,第一粘弹性部件91在第一轭86的第一板部860与第一罩部件16的凹部166、167的底部之间配置有两个,第二粘弹性部件92在第二轭87的第二板部870与第二罩部件17的凹部176、177的底部之间配置有两个。
在此,第一粘弹性部件91以在第一方向Z上被压缩的状态配置于第一轭86的第一板部860与第一罩部件16的凹部166、167的底部之间,第二粘弹性部件92以在第一方向Z上被压缩的状态配置于第二轭87的第二板部870与第二罩部件17的凹部176、177的底部之间。第一粘弹性部件91粘接于与支承体2接触的面(第一罩部件16的凹部166、167的底部),且粘接于与可动体3接触的面(第一轭86)。第二粘弹性部件92粘接于与支承体2接触的面(第二罩部件17的凹部176、177的底部),且粘接于与可动体3接触的面(第二轭87)。
在本实施方式中,粘弹性部件9(第一粘弹性部件91及第二粘弹性部件92)为针入度在10度至110度的硅凝胶。针入度是指JIS-K-2207和JIS-K-2220中规定的,该值越小则越硬。粘弹性部件9根据其伸缩方向而具备线性或非线性的伸缩特性。例如,粘弹性部件9具有在其厚度方向(轴方向)上被按压而压缩变形时非线性成分(弹簧系数)大于线性成分(弹簧系数)的伸缩特性。与此相对,具有当在厚度方向上(轴方向)拉伸的情况下线性成分(弹簧系数)大于非线性成分(弹簧系数)的伸缩特性。另一方面,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当粘弹性部件9在与厚度方向(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剪切方向)上变形时,无论朝哪个方向移动,都是拉伸方向的变形,因此具有线性成分(弹簧系数)大于非线性成分(弹簧系数)的变形特性。因此,在粘弹性部件9中,运动方向的弹簧力一定。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用粘弹性部件9的剪切方向的弹簧要素,能够提高振动加速度相对于输入信号的再现性,所以能够实现具有微妙感觉的振动。
(基本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中,如果对线圈7施加交流,则可动体3在第二方向X上振动,因此致动器1的重心在第二方向X上变动。因此,利用者能够感受到在第二方向X上的振动,且致动器1作为触觉设备发挥作用。此时,如果对施加到线圈7的交流波形进行调整,从而使可动体3向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移动的加速度和可动体3向第二方向的另一侧X2移动的加速度不同,则利用者能够感受到在第二方向X上具有方向性的振动。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上述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中,第一罩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罩部件17彼此在第一方向Z上,在跨越第二方向X的轴线的一方对角位置被作为紧固部件的螺钉18紧固。在彼此在第一方向Z上没有被螺钉等的紧固部件紧固的、支承体2的跨越第二方向X的轴线C的另一方对角位置,设置于第一罩部件16的一对圆柱状凸台16g的末端部的周围被设置于第二罩部件17的一对安装孔17g包围。在彼此在第一方向Z上没有被紧固部件紧固的、支承体2的跨越第二方向X的轴线C的另一方对角位置,设置于第一罩部件16的一对圆柱状凸台16g与设置于第二罩部件17的一对安装孔17g嵌合。由于在安装孔17g的内周面形成有与圆柱状凸台16g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部17j,因此通过利用形成于安装孔17g的抵接部17j与圆柱状凸台16g抵接,抑制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间在支承体2的另一方对角位置的移动,从而能够确保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间的固定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对圆柱状凸台16g的各前端部的周围与一对安装孔17g的内周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因此,在支承体2的跨越第二方向X的轴线C的另一方对角位置,如果在第一罩部件16与第二罩部件17间产生间隙,则在一对圆柱状凸台16g的各前端部的周围与一对安装孔17g的内周之间产生倾斜,一对圆柱状凸台16g的各前端部的周围与一对安装孔17g的内周抵接。这样一来,在支承体2的另一方对角位置,通过一对圆柱状凸台16g的前端部的周围与一对安装孔17g抵接,抑制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间在支承体2的另一方对角位置的移动,从而确保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间的固定强度。因此,能够抑制或防止在支承体2的另一方对角位置产生的、因第一罩部件16与第二罩部件17间的间隙引起,由于可动体3相对于支承体2的相对移动而从支承体2产生异常声音。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一对圆柱状凸台16g的各前端部的周围与一对安装孔17g的内周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构成为在各前端部的外周围具有压入到一对安装孔17g的内周的多个突起。根据该结构,即使一对圆柱状凸台16g与一对安装孔17g的相对位置因第一罩部件16与第二罩部件17的零件成型时的尺寸精度而在组装产品时产生尺寸误差,也能通过一对圆柱状凸台16g的各前端部的外周围的多个突起压入到一对安装孔17g的内周,以矫正一对圆柱状凸台16g与一对安装孔17g间的相对位置。因此,在成型零件时产生的零件的尺寸误差被吸收,从而在一对圆柱状凸台16g与一对安装孔17g之间形成稳定的嵌合。因此,稳定地防止在支承体2的另一方对角位置产生的、因第一罩部件16与第二罩部件17间的间隙引起,由于可动体3相对于支承体2的相对移动而从支承体2产生异常声音。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罩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罩部件17彼此在第一方向Z上,于跨越第二方向X的轴线C的一方对角位置被作为紧固部件的螺钉18紧固,在跨越第二方向X的轴线C的另一方对角位置,通过圆柱状凸台16g的末端部周围被安装孔17g的内周包围而彼此固定。但是,也可以如图10所示的致动器1A那样构成为在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间设置搭扣配合方式的固定部件,从而使第一罩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罩部件17间的固定更为牢固。
搭扣配合方式的固定部件由突起部16h和钩部17h构成,其中,该突起部16h设置于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中的一方的靠近跨越第二方向X的轴线C的另一方对角位置的位置的侧面,该钩部17h设置于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中的另一方的靠近跨越第二方向X的轴线C的另一方对角位置的位置的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16h成对设置在第一罩部件16的第二方向X的一侧X1及另一侧X2的两端的侧面,并沿第三方向Y延伸而彼此朝向相反的方向突出。钩部17h成对设置在第二罩部件17的第二方向X的一侧X1及另一侧X2的两端的侧面,并呈U字状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钩部17h构成与突起部16h卡合的卡合部,并通过与突起部16h卡合,从而在钩部17h所具有的弹性的作用下,使在第一方向Z上彼此靠近的力作用在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罩11的外表面侧110为平面,但是如图10、图11及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有突起部16h的第一罩部件16的外表面侧形成有供钩部17h的外周围嵌入的凹部16i。并且,供突起部16h嵌入的缺口17i呈矩形形成于钩部17h的U字状部内周。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A的其他结构呈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相同的结构。
根据本结构,通过钩部17h与突起部16h卡合,以使彼此靠近的力在靠近另一方对角位置近的位置的第一方向Z上作用于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间,上述突起部16h设置于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中的一方的靠近另一方对角位置的位置的侧面,上述钩部17h设置于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中的另一方的靠近另一方对角位置的位置的侧面。因此,通过该力,在支承体2的另一方对角位置不受零件的尺寸精度的影响地抑制在第一罩部件16与第二罩部件17之间产生间隙,且能够不松动地将构成支承体2的各零件进行组合。因此,通过一对圆柱状凸台16g的前端部的周围被一对安装孔17g包围,从而抑制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间的移动,并确保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间的固定强度,并且通过钩部17h与突起部16h卡合,从而抑制在第一罩部件16与第二罩部件17间产生间隙,使得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间的松动消失。因此,能够抑制或防止在支承体2的另一方对角位置产生的、因第一罩部件16与第二罩部件17间的间隙引起,由于可动体3相对于支承体2的相对移动而从支承体2产生异常声音。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体2的第三方向Y的尺寸比第二方向X的尺寸小,突起部16h及钩部17h设置于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的第二方向X的两侧面中的在较小尺寸的第三方向Y上的中心的轴线C上。这样一来,通过突起部16h及钩部17h设置于作为可动体3的振动方向的第二方向X的轴线C上,从而即使可动体3振动,也会维持第一罩部件16与第二罩部件17之间的密接性。因此,稳固地抑制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间的松动,提高防止由于可动体3相对于支承体2的相对移动而从支承体2产生异常声音的效果。
(实施方式及其他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他实施方式中,具有两个磁铁8(第一磁铁81及第二磁铁82),但是,也可以例如将本发明应用于以下实施方式的情况,即磁铁8相对于第一方向Z配置于仅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仅存在第二轭87。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他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硅凝胶等凝胶状部材作为粘弹性部件9,但也可使用橡胶等作为粘弹性部件。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他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粘弹性部件9作为连接体90,但也可使用弹簧等的弹性部材作为连接体90。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他实施方式中,线圈7及保持架60设置于支承体2,磁铁8及轭设置于可动体3,但是也可将本发明应用于以下这种情况:线圈7及保持架60设置于可动体3,磁铁8及轭设置于支承体2。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他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只在第二方向X驱动可动体3的致动器1,但是也可将本发明应用于在第二方向X及第三方向Y上驱动可动体3的致动器1。

Claims (6)

1.一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支承体;
可动体;
连接体,所述连接体与所述可动体及所述支承体连接;以及
磁驱动机构,所述磁驱动机构具有线圈及与所述线圈在第一方向上相向的磁铁,且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相对移动,
所述支承体由保持架、第一罩部件和第二罩部件构成,其中,
所述保持架保持所述线圈或所述磁铁,
所述第一罩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支承所述保持架,
所述第二罩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支承所述保持架,并将所述保持架夹持于所述第二罩部件与所述第一罩部件之间,
所述第一罩部件、所述保持架及所述第二罩部件在跨越所述第二方向的轴线的一方的对角位置,彼此在第一方向上被紧固部件紧固,所述第二方向的轴线穿过所述支承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的中心,
在所述第一罩部件及所述第二罩部件中的任一方,于跨越所述第二方向的轴线的另一方对角位置设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达到所述第二罩部件及所述第一罩部件中的任意另一方的高度的一对突出部,
所述保持架在跨越所述第二方向的轴线的另一方的对角位置设有供一对所述突出部贯通的一对贯通孔,
在所述第二罩部件及所述第一罩部件中的任一方,于跨越所述第二方向的轴线的另一方对角位置设有一对安装孔,一对所述安装孔包围一对所述突出部的各前端部的周围,
在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突出部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由多个突起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罩部件与所述第二罩部件通过搭扣配合而彼此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体为粘弹性部件,且配置成在所述可动体与所述支承体相向的位置与所述可动体及所述支承体双方接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体为粘弹性部件,且配置成在所述可动体与所述支承体相向的位置与所述可动体及所述支承体双方接触。
6.一种触觉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
支承体;
可动体;
连接体,所述连接体与所述可动体及所述支承体连接;以及
磁驱动机构,所述磁驱动机构具有线圈及与所述线圈在第一方向上相向的磁铁,且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相对移动,
所述支承体由保持架、第一罩部件和第二罩部件构成,其中,
所述保持架保持所述线圈或所述磁铁,
所述第一罩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支承所述保持架,
所述第二罩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支承所述保持架,且将所述保持架夹持于所述第二罩部件与所述第一罩部件之间,
所述第一罩部件、所述保持架及所述第二罩部件在跨越所述第二方向的轴线的一方对角位置,彼此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被紧固部件紧固,所述第二方向的轴线穿过所述支承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的中心,
在所述第一罩部件及所述第二罩部件中的任一方,于跨越所述第二方向的轴线的另一方对角位置设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达到在所述第二罩部件及所述第一罩部件中的任意另一方的高度的一对突出部,
所述保持架在跨越所述第二方向的轴线的另一方对角位置设有供一对所述突出部贯通的一对贯通孔,
在所述第二罩部件及所述第一罩部件中的任一方,于跨越所述第二方向的轴线的另一方对角位置设有一对安装孔,一对所述安装孔包围一对所述突出部的各前端部的周围,
在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突出部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部。
CN201910924374.5A 2018-09-28 2019-09-27 致动器及触觉设备 Pending CN1109711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5529A JP7165014B2 (ja) 2018-09-28 2018-09-28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8-185529 2018-09-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1100A true CN110971100A (zh) 2020-04-07

Family

ID=70029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24374.5A Pending CN110971100A (zh) 2018-09-28 2019-09-27 致动器及触觉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65014B2 (zh)
CN (1) CN110971100A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8592A (zh) * 2007-09-28 2009-04-01 富士能株式会社 防振组件、摄影组件、以及摄影装置
CN201449483U (zh) * 2009-01-22 2010-05-05 华宏新技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致动装置
CN101964578A (zh) * 2009-07-22 2011-02-02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性振动电机
CN102411187A (zh) * 2010-09-17 2012-04-1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KR20120053838A (ko) * 2010-11-18 2012-05-2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CN202975575U (zh) * 2012-11-06 2013-06-05 福建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更换镜头的投影仪
CN104580022A (zh) * 2013-10-19 2015-04-29 成都英力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密封型交换机
CN105059376A (zh) * 2015-07-17 2015-11-18 重庆龙润汽车转向器有限公司 一种方盒形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
CN206922628U (zh) * 2016-07-25 2018-01-23 日本电产精密株式会社 振动马达
CN207200546U (zh) * 2017-08-21 2018-04-06 日本电产三协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致动器
CN207200547U (zh) * 2017-08-21 2018-04-06 日本电产三协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致动器
CN108028590A (zh) * 2015-09-28 2018-05-11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线性振动马达
CN108140865A (zh) * 2015-10-06 2018-06-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堆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3929Y2 (zh) * 1974-05-21 1979-06-12
JP2006179397A (ja) 2004-12-24 2006-07-06 Teikoku Tsushin Kogyo Co Ltd 多方向押圧型スイッチ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8592A (zh) * 2007-09-28 2009-04-01 富士能株式会社 防振组件、摄影组件、以及摄影装置
CN201449483U (zh) * 2009-01-22 2010-05-05 华宏新技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致动装置
CN101964578A (zh) * 2009-07-22 2011-02-02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性振动电机
CN102411187A (zh) * 2010-09-17 2012-04-1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KR20120053838A (ko) * 2010-11-18 2012-05-2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CN202975575U (zh) * 2012-11-06 2013-06-05 福建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更换镜头的投影仪
CN104580022A (zh) * 2013-10-19 2015-04-29 成都英力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密封型交换机
CN105059376A (zh) * 2015-07-17 2015-11-18 重庆龙润汽车转向器有限公司 一种方盒形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
CN108028590A (zh) * 2015-09-28 2018-05-11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线性振动马达
CN108140865A (zh) * 2015-10-06 2018-06-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堆
CN206922628U (zh) * 2016-07-25 2018-01-23 日本电产精密株式会社 振动马达
CN207200546U (zh) * 2017-08-21 2018-04-06 日本电产三协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致动器
CN207200547U (zh) * 2017-08-21 2018-04-06 日本电产三协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致动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65014B2 (ja) 2022-11-02
JP2020058107A (ja) 2020-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00200B (zh) 致动器
CN110323911B (zh) 致动器
CN110495081B (zh) 致动器
CN111277105B (zh) 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10800199B (zh) 致动器
JP2019013095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9013087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020809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0800198A (zh) 致动器
JP2019013090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020810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0799273B (zh) 致动器
CN110971100A (zh) 致动器及触觉设备
JP6914121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5250047A (zh) 致动器
CN110832758B (zh) 致动器
JP2023065769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1262369B (zh) 致动器
CN111277103B (zh) 致动器、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
CN111277106B (zh) 致动器、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
JP7199941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267551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1277101B (zh) 致动器
CN111277102A (zh) 致动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