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00198A - 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00198A
CN110800198A CN201880042638.8A CN201880042638A CN110800198A CN 110800198 A CN110800198 A CN 110800198A CN 201880042638 A CN201880042638 A CN 201880042638A CN 110800198 A CN110800198 A CN 1108001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body
plate portion
end plate
coil
cover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26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土桥将生
武田正
北原裕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Instrument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8001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00198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6Rectilinearly-movable armatures
    • H01F7/1638Armatures not entering the winding
    • H01F7/1646Armatures or 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having permanent magn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 B06B1/045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using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6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tuating electro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081Magnetic constru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26Supporting or moun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28Encapsulating, encasing or sea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081Magnetic constructions
    • H01F2007/086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arma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致动器1,在支承体2中,第一罩部件16的第一端板部160与保持线圈7的保持架60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重叠配置,且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可动体3的第一磁轭86对置。在支承体2中,第二罩部件17的第二端板部170与保持架60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重叠配置,且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可动体3的第二磁轭87对置。因此,夹在可动体3与第一端板部160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分之间的第一粘弹性部件91与可动体3及第一端板部160分别适当地相接,夹在可动体3与第二端板部170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分之间的第二粘弹性部件92与可动体3及第二端板部170分别适当相接。

Description

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产生各种振动的致动器。
背景技术
作为由磁驱动机构产生振动的设备,提案有一种致动器,所述致动器通过具备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线圈及磁体的磁驱动电路,使可动体相对于支承体,而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中振动(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致动器中,在可动体和支承体之间配置有由凝胶状减振部件构成的粘弹性部件,可动体经由粘弹性部件支承于支承体,并且抑制驱动可动体时的共振。更具体而言,在支承体中,第一罩部件、保持磁体的保持架及第二罩部件在第一方向上重叠配置,在第一罩部件和可动体之间、及第二罩部件和可动体之间,配置有粘弹性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1277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致动器,在第一方向上重叠配置第一罩部件、保持架及第二罩部件的情况下,第一罩部件和可动体的第一方向上的间隔、及第二罩部件和可动体的第一方向上的间隔,有时出现偏差。其结果,如果间隔过大,则有时在粘弹性部件和第一罩部件之间、粘弹性部件和可动体之间、或者粘弹性部件和第二罩部件之间产生间隙,当产生这样的间隙时,不能抑制驱动可动体时的共振。与之相对,当间隔太窄时,在第一罩部件和可动体之间、第二罩部件和可动体之间,粘弹性部件会过度压陷,不能抑制驱动可动体时的共振。
鉴于以上的问题点,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支承体和可动体之间适当地配置粘弹性部件的致动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致动器,具有:支承体;可动体;以及磁驱动电路。所述磁驱动电路具备:线圈、及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磁体,所述磁驱动电路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驱动所述可动体。所述支承体具有:保持架,保持所述线圈及所述磁体中的一方;以及第一端板部,重叠配置在所述保持架的第一方向的一侧,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与所述可动体对置。所述可动体保持所述线圈及所述磁体中的另一方。在所述可动体和所述支承体之间,设置有第一粘弹性部件,夹在所述可动体与所述第一端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之间。
在本发明中,在支承体中,第一端板部与保持线圈或磁体的保持架的第一方向的一侧重叠配置,并在第一方向的一侧与可动体对置。因此,第一端板部以保持架为基准被确定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因此,可动体和第一端板部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分的间隔不容易发生偏差。因此,被夹在可动体与第一端板部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之间的第一粘弹性部件,能够与可动体及第一端板部分别适当地相接,难以成为过度压陷的状态等,能够在支承体和可动体之间适当地配置第一粘弹性部件。因此,能够适当地抑制驱动可动体时的共振。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支承体具有:第二端板部,重叠配置在所述保持架的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可动体对置。在所述可动体和所述支承体之间,设置有第二粘弹性部件,夹在所述可动体与所述第二端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之间。根据所述方式,第二端板部以保持架为基准被确定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因此,夹在可动体与第二端板部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之间的间隔不容易发生偏差。因此,夹持在可动体与第二端板部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之间的第二粘弹性部件,能够与可动体及第二端板部分别适当地相接,难以形成过度压陷的状态等,能够在支承体和可动体之间适当地配置第二粘弹性部件。因此,能够适当地抑制驱动可动体时的共振。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保持架保持所述线圈,所述可动体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与所述线圈对置的部分具备:固定作为所述磁体的第一磁体的第一磁轭、和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第二磁轭,所述第一粘弹性部件被夹在所述第一磁轭与所述第一端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之间,所述第二粘弹性部件被夹在所述第二磁轭与所述第二端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之间。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在所述第二磁轭上,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对置的部分,固定有作为所述磁体的第二磁体。根据所述方式,由于使用了第一磁体及第二磁体,所以能够增大对可动体的推力。另外,由于在第一方向上,可动体的结构对称或大致对称,所以成为磁驱动电路的驱动中心和可动体的重心在第一方向上一致或大致一致的状态。因此,在驱动可动体时,可动体不易倾斜。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还具有:第一罩部件,具备所述第一端板部;以及第二罩部件,具备所述第二端板部,其中,所述保持架及所述可动体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上,被所述第一罩部件及所述第二罩部件的至少一方覆盖。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第一罩部件及所述第二罩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具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另一方重叠的侧板部。根据所述方式,即使在以保持架为基准设定了第一罩部件及第二罩部件的第一方向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由侧板部在第二方向上覆盖可动体等。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支承体中,第一端板部与保持线圈或磁体的保持架的第一方向的一侧重叠配置,并在第一方向的一侧与可动体对置。因此,第一端板部以保持架为基准被确定第一方向上的位置,所以可动体和第一端板部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分的间隔不容易发生偏差。因此,夹在可动体与第一端板部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之间的第一粘弹性部件能够与可动体及第一端板部分别适当地相接,难以成为过度压陷的状态等,能够在支承体和可动体之间适当地配置第一粘弹性部件。因此,能够适当地抑制驱动可动体时的共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的剖视图。
图3是从图1所示的致动器拆下了输出部件的第一对置部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图3所示的状态拆下了输出部件的轴部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2等所示的保持架的YZ剖视图。
图6是图2等所示的磁驱动电路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磁驱动电路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互交叉的三个方向分别作为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及第三方向Y进行说明。另外,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及第三方向Y是相互正交的方向。另外,在第二方向X的一侧标注X1,在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标注X2,在第三方向Y的一侧标注Y1,在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标注Y2,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标注Z1,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标注Z2进行说明。
另外,应用了本发明的致动器1具有:使可动体3相对于支承体2而相对移动的磁驱动电路6,磁驱动电路6具有线圈7和磁体8。在所述磁驱动电路6中,能够采用这样的方式:线圈7设置于支承体2(一侧部件)一侧且磁体8设置于可动体3(另一侧部件)一侧、以及磁体8设置于支承体2(另一侧部件)一侧且线圈7设置于可动体3(一侧部件)一侧。在下面的说明中,以线圈7设置于支承体2一侧且磁体8设置于可动体3一侧的方式为中心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1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YZ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XZ剖视图。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整体具有长方体形状,具有:支承体2、可移动地支承于支承体2的可动体3、以及使可动体3相对于支承体2而相对移动的磁驱动电路6,磁驱动电路6使可动体3沿第二方向X振动。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支承体2具有罩11和保持架60,图2及图3所示的可动体3及磁驱动电路6的至少一部分被罩11从第一方向Z的两侧、第二方向X的两侧及第三方向Y的两侧覆盖。罩11具有:位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第一罩部件16、和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第一罩部件16重叠的第二罩部件17,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具有四边形的平面形状。在第一罩部件16和第二罩部件17之间,配置有具有四边形的平面形状的保持架60。
(第一罩部件16的结构)
图4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图3及图4所示,第一罩部件16具有:四边形的第一端板部160、和从相当于第一端板部160的各边的端部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折弯的侧板部161、162、163、164。在侧板部161、162、163、164中、在第二方向X上对置的侧板部161、162上形成有矩形的缺口161a、162a。在位于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侧板部163上,形成有大于缺口161a、162a的开口部163a。
(第二罩部件17的结构)
第二罩部件17具有:四边形的第二端板部170、和从相当于第二端板部170的各边的端部向第一方向Z的一方Z1折弯的侧板部171、172、173、174。在侧板部171、172、173、174中、在第二方向X上对置的侧板部171、172上形成有矩形的缺口171a、172a。在位于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侧板部173上,形成有大于缺口171a、172a的开口部173a,开口部173a与形成于第一罩部件16的侧板部163的开口部163a重叠。
(磁驱动电路6的结构)
如图2及图3所示,磁驱动电路6具有:线圈7、和在第一方向Z上与线圈7对置的磁体8。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7是长边701(有效部分)沿第三方向Y延伸的椭圆形状的空芯线圈。线圈7保持于保持架60中,设置于支承体2侧。磁体8设置于可动体3侧。
(保持架60的结构)
图5是图2等所示的保持架的YZ剖视图。如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保持架60具有:在第二方向X上对置的侧板部61、62和在第三方向Y上对置的侧板部63、64,在侧板部61、62上形成有开口部61a、62a。
在保持架60的内侧,在第二方向X的中央位置形成有板部65,板部65的第三方向Y的两端部与侧板部63、64相连。在板部65上形成有长轴方向沿第三方向Y延伸的椭圆状的线圈保持部650,在线圈保持部650配置有线圈7。线圈保持部650是贯通孔。但是,在保持架60上,在线圈保持部650的第三方向Y的两端侧,形成有相对于板部65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从侧板部63、64突出的承接部631、641。因此,当在线圈保持部650安装线圈7时,在线圈7上位于第三方向Y的两端的短边702(无效部分)被承接部631、641支承。在所述状态下,线圈7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线圈保持部650。
侧板部63的中央部分为薄板部分,在外表面侧形成有凹部635。配线基板18通过粘接等方法固定于凹部635。在配线基板18上形成有矩形的孔184,在侧板部63上与孔184重叠的位置形成有两个孔634。在配线基板18上形成有具备接合部的两个导电图案185。配线基板18处于经由形成于第一罩部件16的侧板部163的开口部163a及形成于第二罩部件17的侧板部173的开口部173a露出的状态。在这样构成的配线基板18上,经由孔634及孔184将线圈7的卷绕起始端部及卷绕结束端部分别引出到外侧,并与导电图案185连接。
(可动体3的结构)
图6是图2等所示的磁驱动电路6的立体图。如图2、图3、图6及图7所示,可动体3具有:具备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线圈7对置的第一板部860的第一磁轭86、和具备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线圈7对置的第二板部870的第二磁轭87。磁体8保持于第一磁轭86的第一板部860的与线圈7对置的面、以及第二磁轭87的第二板部870的与线圈7对置的面的至少一方,在第一方向Z上与线圈7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磁体8,设置有:以粘接等方法固定于第一磁轭86的第一板部860的与线圈7对置的面上的第一磁体81、和以粘接等方法固定于第二磁轭87的第二板部870的与线圈7对置的面上的第二磁体82。在所述状态下,第一磁体81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线圈7的长边701对置,第二磁体82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线圈7的长边701对置。第一磁体81及第二磁体82分别在第二方向X上被极化磁化,在第一磁体81上与线圈7对置的面、和在第二磁体82上与线圈7对置的面,被磁化为不同的极。
第一磁轭86具有:两个第一连接板部861,从第一板部860的两端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第二磁轭87具有:第二连接板部871,从第二板部870的两端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延伸,并与第一连接板部861重叠。第一连接板部861和第二连接板部871通过将端部彼此进行焊接等而连接。
(罩11的结构)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第一罩部件16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盖住保持架60,第一罩部件16的第一端板部160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保持架60重叠相接。在所述状态下,第一罩部件16的第一端板部160在第一方向Z上与可动体3的第一磁轭86的第一板部860对置。另外,第二罩部件17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盖住保持架60,第二罩部件17的第二端板部170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1与保持架60重叠相接。在所述状态下,第二罩部件17的第二端板部170在第一方向Z上与可动体3的第二磁轭87的第二板部870对置。
另外,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在第二方向X的一侧X1,侧板部161、171在第二方向X上重叠,在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侧板部162、172在第二方向X上重叠。另外,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在第三方向Y的一侧Y1,侧板部163、173在第三方向Y上重叠,在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侧板部164、174在第三方向Y上重叠。因此,能够以保持架60为基准,在将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在第一方向Z上定位的状态下,通过焊接等将侧板部161、162、163、164和侧板部171、172、173、174连接。
(粘弹性部件的结构)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在可动体3和支承体2之间,设置有第一粘弹性部件91,夹在可动体3的第一磁轭86的第一板部860与第一罩部件16的第一端板部160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分之间。另外,在可动体3和支承体2之间,设置有第二粘弹性部件92,夹在可动体3的第二磁轭87的第二板部870与第二罩部件17的第二端板部170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分之间。其结果,可动体3经由第一粘弹性部件91及第二粘弹性部件92支承于支承体2。第一粘弹性部件91处于在可动体3的第一磁轭86的第一板部860和第一罩部件16的第一端板部160之间未被压缩的状态、或者适度压缩的状态,与第一磁轭86的第一板部860及第一罩部件16的第一端板部160相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粘弹性部件91粘接于第一磁轭86的第一板部860及第一罩部件16的第一端板部160。第二粘弹性部件92处于在可动体3的第二磁轭87的第二板部870和第二罩部件17的第二端板部170之间未被压缩的状态、或者适度压缩的状态,与第二磁轭87的第二板部870及第二罩部件17的第二端板部170相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粘弹性部件92粘接于第二磁轭87的第二板部870及第二罩部件17的第二端板部170。
在此,粘弹性是指粘性和弹性两者结合的性质,是在凝胶状部件、塑料、橡胶等高分子物质中显著表现的性质。因此,作为第一粘弹性部件91及第二粘弹性部件92,可以使用各种凝胶状部件。另外,作为第一粘弹性部件91及第二粘弹性部件92,也可以使用天然橡胶、二烯系橡胶(例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氯丁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等)、非二烯系橡胶(例如丁基橡胶、乙烯·丙烯橡胶、乙烯·丙烯·二烯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氟橡胶等)、热塑性弹性体等各种橡胶材料及它们的改性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粘弹性部件91及第二粘弹性部件92,使用针入度为10度~110度的硅系凝胶。针入度由JIS-K-2207或JIS-K-2220规定,且所述值越小表示其越硬。
第一粘弹性部件91及第二粘弹性部件92根据其伸缩方向具有线性或非线性的伸缩特性。例如,第一粘弹性部件91及第二粘弹性部件92在沿其厚度方向(轴向)被按压而压缩变形时,具备非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大于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的伸缩特性。与之相对,在沿厚度方向(轴向)被拉伸而伸展的情况下,具备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大于非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的伸缩特性。另一方面,如本实施方式,在第一粘弹性部件91及第二粘弹性部件92向与厚度方向(轴向)交叉的方向(剪切方向)变形的情况下,无论在哪个方向上动作,都是拉伸而伸展的方向的变形,因此,具有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大于非线性的分量(弹簧系数)的变形特性。因此,在第一粘弹性部件91及第二粘弹性部件92中,基于运动方向的弹力恒定。因此,如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使用第一粘弹性部件91及第二粘弹性部件92的剪切方向的弹簧要素,能够提高振动加速度对于输入信号的再现性,所以能够实现具有细微差别的振动。
(基本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中,当对线圈7施加交流电时,可动体3沿第二方向X振动,因此,致动器1的重心沿第二方向X变动。因此,用户能够体感第二方向X的振动。此时,如果调整对线圈7施加的交流波形,使可动体3向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移动的加速度和可动体3向第二方向的另一侧X2移动的加速度不同,则用户能够感觉到第二方向X中具有方向性的振动。
(本实施例的主要效果)
如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中,在支承体2中,第一罩部件16的第一端板部160与保持架60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重叠配置,并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可动体3对置。因此,第一端板部160以保持架60为基准确定第一方向Z上的位置,所以可动体3和第一端板部160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分的间隔不容易产生偏差。因此,夹在可动体3与第一端板部160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分之间的第一粘弹性部件91与可动体3及第一端板部160分别适当地相接,难以成为过度压陷的状态等,能够在支承体2和可动体3之间适当地配置第一粘弹性部件91。另外,在支承体2中,第二罩部件17的第二端板部170与保持架60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重叠配置,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可动体3对置。因此,第二端板部170以保持架60为基准确定第一方向Z上的位置,所以夹在可动体3与第二端板部170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分之间的间隔不容易产生偏差。因此,夹在可动体3与第二端板部170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分之间的第二粘弹性部件92与可动体3及第二端板部170分别适当地相接,难以成为过度压陷的状态等,能够在支承体2和可动体3之间适当地配置第二粘弹性部件92。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抑制驱动可动体3时的共振。
另外,在磁驱动电路6中,相对于线圈7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及另一侧Z2具有固定于第一磁轭86的第一磁体81和固定于第二磁轭87的第二磁体82。因此,能够增大对可动体3的推力。另外,在第一方向Z上,可动体3的结构对称或大致对称,所以磁驱动电路6的驱动中心和可动体3的重心成为在第一方向Z上一致或大致一致的状态。因此,在驱动可动体3时,可动体3不易倾斜。
另外,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分别具备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在第二方向X上重叠的侧板部161、162、171、172。另外,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分别具有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在第三方向Y上重叠的侧板部163、164、173、174。因此,即使在以保持架60为基准设定了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的第一方向Z的位置的情况下,侧板部161、162和侧板部171、172也能够在第二方向X上可靠地重叠。另外,即使在以保持架60为基准设定了第一罩部件16及第二罩部件17的第一方向Z的位置的情况下,侧板部163、164和侧板部173、174也能够在第三方向Y上可靠地重叠。
(其它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两个磁体8(第一磁体81及第二磁体82),但对于例如相对于线圈7仅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配置磁体8且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仅存在第二磁轭87的方式的情况也可以应用本发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粘弹性部件使用了凝胶状减振部件,但也可以将橡胶等用作粘弹性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线圈7设置于支承体2,将磁体8设置于可动体3,但对于将线圈7设置于可动体3、将磁体8设置于支承体2的情况也可以应用本发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仅在第二方向X上驱动可动体3的致动器1应用了本发明,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在第二方向X上及第三方向Y上驱动可动体3的致动器1。
[附图标记说明]
1…致动器;2…支承体;3…可动体;6…磁驱动电路;7…线圈;8…磁体;11罩;16…第一罩部件;17…第二罩部件;18…配线基板;60…保持架;65…板部;81…第一磁体;82…第二磁体;86…第一磁轭;87…第二磁轭;91…第一粘弹性部件;92…第二粘弹性部件;160…第一端板部;170…第二端板部;650…线圈保持部;701…长边;702…短边;860…第一板部;861…第一连接板部;870…第二板部;871…第二连接板部;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Z…第一方向。

Claims (6)

1.一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承体;
可动体;以及
磁驱动电路,具备:线圈、及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磁体,所述磁驱动电路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驱动所述可动体,
其中,所述支承体包括:
保持架,保持所述线圈及所述磁体中的一方;以及
第一端板部,重叠配置在所述保持架的第一方向的一侧,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与所述可动体对置,
所述可动体保持所述线圈及所述磁体中的另一方,
在所述可动体和所述支承体之间,设置有第一粘弹性部件,夹在所述可动体与所述第一端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体包括:第二端板部,重叠配置在所述保持架的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可动体对置,
在所述可动体和所述支承体之间,设置有第二粘弹性部件,夹在所述可动体与所述第二端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架保持所述线圈,
所述可动体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与所述线圈对置的部分具备:固定作为所述磁体的第一磁体的第一磁轭、和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第二磁轭,
所述第一粘弹性部件被夹在所述第一磁轭与所述第一端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之间,
所述第二粘弹性部件被夹在所述第二磁轭与所述第二端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磁轭上,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对置的部分,固定有作为所述磁体的第二磁体。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罩部件,具备所述第一端板部;以及
第二罩部件,具备所述第二端板部,
其中,所述保持架及所述可动体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上,被所述第一罩部件及所述第二罩部件覆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罩部件及所述第二罩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具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另一方重叠的侧板部。
CN201880042638.8A 2017-06-30 2018-06-11 致动器 Withdrawn CN1108001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8675 2017-06-30
JP2017128675A JP6944288B2 (ja) 2017-06-30 2017-06-30 アクチュエータ
PCT/JP2018/022171 WO2019003875A1 (ja) 2017-06-30 2018-06-11 アクチュエ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00198A true CN110800198A (zh) 2020-02-14

Family

ID=64741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2638.8A Withdrawn CN110800198A (zh) 2017-06-30 2018-06-11 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17375B2 (zh)
JP (1) JP6944288B2 (zh)
CN (1) CN110800198A (zh)
DE (1) DE112018003381T5 (zh)
WO (1) WO201900387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33760A (zh) * 2020-09-11 2023-05-16 理音株式会社 机电换能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22661B2 (ja) * 2018-10-31 2023-02-15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振動呈示装置
JP7410705B2 (ja) * 2019-12-18 2024-01-10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触覚デバイス
DE102021210561A1 (de) * 2020-09-23 2022-03-24 Continental Engineering Services Gmbh Elektrodynamischer Schwingerrege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04718A (ja) * 2008-10-31 2010-05-13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歯ブラシ
JP2011102887A (ja) * 2009-11-11 2011-05-26 Nidec Sankyo Corp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6471719A (zh) * 2014-12-26 2017-03-0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61981B2 (ja) * 2009-12-25 2014-04-0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WO2016104349A1 (ja) * 2014-12-26 2016-06-3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4660106B (zh) * 2015-02-02 2017-04-12 瑞声精密电子沭阳有限公司 扁平线性振动电机
US20190286238A1 (en) * 2016-10-27 2019-09-19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Touch panel-equipped display device
JP2019193343A (ja) * 2018-04-19 2019-10-3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04718A (ja) * 2008-10-31 2010-05-13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歯ブラシ
JP2011102887A (ja) * 2009-11-11 2011-05-26 Nidec Sankyo Corp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6471719A (zh) * 2014-12-26 2017-03-0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33760A (zh) * 2020-09-11 2023-05-16 理音株式会社 机电换能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8003381T5 (de) 2020-03-19
US11217375B2 (en) 2022-01-04
US20200161038A1 (en) 2020-05-21
JP2019013088A (ja) 2019-01-24
WO2019003875A1 (ja) 2019-01-03
JP6944288B2 (ja) 2021-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75905B (zh) 线性致动器
CN110800200B (zh) 致动器
CN110323911B (zh) 致动器
CN110800198A (zh) 致动器
CN110495081B (zh) 致动器
CN110800199B (zh) 致动器
CN111277105B (zh) 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的制造方法
JP2019013095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020809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020810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US11323015B2 (en) Actuator
US11070120B2 (en) Actuator
CN110799273B (zh) 致动器
CN112018991B (zh) 致动器及触觉设备
JP7410705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触覚デバイス
CN115250047A (zh) 致动器
CN111756210B (zh) 致动器
JP6914121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4073817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3173927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