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77105B - 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77105B
CN111277105B CN201911218111.9A CN201911218111A CN111277105B CN 111277105 B CN111277105 B CN 111277105B CN 201911218111 A CN201911218111 A CN 201911218111A CN 111277105 B CN111277105 B CN 1112771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yoke
coil
movable body
pos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181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77105A (zh
Inventor
武井宏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277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71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77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71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34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Abstract

一种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的制造方法,可以使磁体朝向相对于磁体设置于与线圈相反一侧的磁轭的规定位置。在该致动器中,在磁驱动回路(6)中,在相对于第一磁体(81)及第二磁体(82)与第一线圈(71)及第二线圈(72)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磁轭(86)。在第一磁轭(86)设置有使第一磁轭(86)的一部分突出的定位凸部(865)。定位凸部(865)中共同的凸部(865c)(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规定第一磁体(81)的第二磁体(82)侧的位置,并且规定第二磁体(82)的第一磁体(81)侧的位置。第一磁体(81)及第二磁体(82)被第三凸部分(865d)及第三凸部分(865e)配置于第三方向(Y)的规定位置。

Description

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可动体振动的致动器、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
背景技术
作为通过振动来通知信息的器件,提出了一种致动器,其具有支承体、可动体、与可动体及支承体连接的连接体以及使可动体相对于支承体相对移动的磁驱动回路,磁驱动回路由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线圈及磁体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驱动可动体(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振动致动器,其通过粘接剂将磁体固定在框状的重块的开口部。根据该结构,可以将磁体配置于可动体上的规定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379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引用文献1所记载的振动致动器中,因为相对于磁体在与线圈相反的一侧没有设置磁轭,所以存在磁效率低这样的问题。另外,若将磁体固定于磁轭的一面,则不需要设置用于配置磁体的开口部的部件,因此,可以简化结构。但是,在将磁体配置到磁轭的一面的结构中,存在磁体的位置容易错位的问题。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致动器及致动器的制造方法,所述致动器可以将磁体朝向相对于磁体设置于与线圈相反的一侧的磁轭的规定位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支承体;可动体;连接体,其具有弹性及粘弹性的至少一种,且与所述可动体及所述支承体连接;以及磁驱动回路,所述磁驱动回路具备设置于所述支承体及所述可动体中的一侧部件上的第一线圈、将一面朝向所述第一线圈侧地设置于所述支承体及所述可动体中的另一侧部件上的磁轭以及以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线圈对置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磁轭的所述一面的第一磁体,所述磁驱动回路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驱动所述可动体,所述磁轭具有定位凸部,该定位凸部使所述磁轭的一部分从所述一面突出而进行所述第一磁体在所述磁轭的面内方向上的定位。
在本发明中,因为相对于第一磁体在与第一线圈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磁轭,所以可以提高磁效率。另外,第一磁体保持于磁轭的一面,但因为定位凸部从磁轭的一面突出,所以能够将第一磁体配置于磁轭的一面的规定位置。另外,定位凸部是使磁轭的一部分突出的部分,因此,即使设置定位凸部,也能抑制成本的增大。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磁驱动回路具备以与所述第一磁体相邻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磁轭的所述一面的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的第二磁体侧的磁极和所述第二磁体的所述第一磁体侧的磁极不同,所述定位凸部包括规定所述第一磁体的所述第二磁体侧的位置的第一凸部和规定所述第二磁体的所述第一磁体侧的位置的第二凸部。在该方式的情况下,虽然在配置第一磁体及第二磁体时引力发生作用,但第一磁体通过第一凸部限定了第二磁体侧的位置,且第二磁体通过第二凸部限定了第一磁体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第一磁体及第二磁体配置于磁轭的一面的规定位置。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磁驱动回路具备以与所述第一线圈相邻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一侧部件上的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磁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线圈对置。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由共同的凸部构成。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定位凸部包括第三凸部,该第三凸部在与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相邻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所述第一磁体的定位及所述第二磁体的定位。根据该方式,可以将第一磁体及第二磁体配置到磁轭的一面中与第一磁体及第二磁体相邻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规定位置。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定位凸部从所述一面突出的尺寸比所述第一磁体的厚度及所述第二磁体的厚度低。根据该方式,在制造致动器时,在将所述第一磁体及所述第二磁体配置到所述磁轭上的工序中,使层叠于磁体盒的内部的多个磁体中位于最下方的磁体滑动,将所述第一磁体及所述第二磁体配置到所述磁轭的所述一面时,定位凸部不会成为妨碍。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在所述磁轭的相对于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相反的一侧及相对于所述第二磁体与所述第一磁体相反的一侧未设置所述定位凸部。根据该方式,在制造致动器时,在将所述第一磁体及所述第二磁体配置到所述磁轭的工序中,使层叠于磁体盒的内部的多个磁体中位于最下方的磁体滑动,将所述第一磁体及所述第二磁体配置到所述磁轭的所述一面时,定位凸部不会成为妨碍。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定位凸部是使所述磁轭的一部分从与所述一面相反一侧的面突出的凸部。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定位凸部是将所述磁轭的一部分折弯的凸部。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在所述第一磁体及所述磁轭中的至少一方标注有表示对所述第一磁体的磁化方向的标记。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因为相对于第一磁体在与第一线圈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磁轭,所以可以提高磁效率。另外,第一磁体保持于磁轭的一面,但因为定位凸部从磁轭的一面突出,所以能够将第一磁体配置于磁轭的一面的规定位置。另外,定位凸部是使磁轭的一部分突出的部分,因此,即使设置定位凸部,也能抑制成本的增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的XZ剖视图。
图3是将图1所示的致动器分解并从第一方向的一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将图1所示的致动器分解并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2所示的磁驱动回路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保持架及线圈等的说明图。
图7是图6所示的保持架等的说明图。
图8是图2所示的可动体的说明图。
图9是图7所示的第一磁轭等的说明图。
图10是图7所示的第二磁轭等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将磁体装设到图10所示的第二磁轭上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致动器;2…支承体;3…可动体;6…磁驱动回路;7…线圈;8…磁体;9…粘弹性部件;15…配线基板;16…第一壳体部件;17…第二壳体部件;60…保持架;71…第一线圈;72…第二线圈;81、83…第一磁体;82、84…第二磁体;86…第一磁轭;86s、87s…标记;87…第二磁轭;90…连接体;91…第一粘弹性部件;92…第二粘弹性部件;166a、167a、176a、177a…连接区域;601…第一开口部;602…第二开口部;701…长边;702…短边;800…磁体盒;860、870…平板部;861…第一连接板部;862…第二连接板部;865、875…定位凸部;865a、875a…第一凸部;865b、875b…第二凸部;865c…凸部;865d、865e、875d、875e…第三凸部;865x、875x…痕迹;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Z…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互交叉的三个方向分别设为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及第三方向Y进行说明。另外,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及第三方向Y是相互正交的方向。另外,在第二方向X的一侧标注X1,在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标注X2,在第三方向Y的一侧标注Y1,在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标注Y2,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标注Z1,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标注Z2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说明的致动器1的磁驱动回路6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线圈7设置于支承体2(一侧部件)侧、磁体8设置于可动体3(另一侧部件)侧的方式;以及磁体8被设置于支承体2(另一侧部件)侧、线圈7设置于可动体3(一侧部件)侧的方式。在下面的说明中,以线圈7被设置于支承体2侧、磁体8被设置于可动体3侧的方式为中心进行说明。
(整体构成)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1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XZ剖视图。图3是将图1所示的致动器1分解并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将图1所示的致动器1分解并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整体呈第二方向X的尺寸比第三方向Y的尺寸大的长方体形状。另外,如图2所示,致动器1具有支承体2、被支承体2可移动地支承的可动体3以及使可动体3相对于支承体2相对移动的磁驱动回路6,磁驱动回路6使可动体3在第二方向X上振动。另外,在致动器1上设置有连接于支承体2及可动体3的连接体90。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支承体2具有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向另一侧Z2依次重叠的第一壳体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壳体部件17,可动体3及磁驱动回路6配置在第一壳体部件16和第二壳体部件17之间。第一壳体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壳体部件17分别呈四边形的平面形状。作为第一壳体部件16的角部的第一角部160、作为保持架60的角部的第二角部600及作为第二壳体部件17的角部的第三角部170在第一方向Z上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壳体部件17分别为树脂制。
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壳体部件16具有由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第一壁部161、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的第二壁部162、位于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第三壁部163以及位于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第四壁部164围绕的底板部165。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壁部161及第二壁部162的宽度(第二方向X的尺寸)比第三壁部163及第四壁部164的宽度(第三方向Y的尺寸)宽。
在第一壳体部件16的四个角附近分别形成有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开口的定位用孔16c。另外,在第一壳体部件16的一对角位置形成有用于固定由自攻螺丝构成的螺丝18的有底孔16e,在另一对角位置形成有贯通孔16f。
在底板部165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面上,形成有沿第二方向X排列的两个凹部166、167。在凹部166的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角及凹部167的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的角形成有贯通孔16a。在凹部166、167的第三方向Y的两端部形成有贯通孔16b。
在第三壁部163的外表面,向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凹陷的凹部168沿着第二方向X延伸。在第三壁部163,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的多个凸板部163a沿着第二方向X以规定的间隔形成。在第一壁部161及第二壁部162形成有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的圆柱状凸部161h、162h。另外,在第一壁部161及第二壁部162,在第三方向Y的中央形成有从外缘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的凸板部161a、162a。
第二壳体部件17具有由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第一壁部171、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的第二壁部172、位于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第三壁部173以及位于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第四壁部174包围的底板部175。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壁部171及第二壁部172的宽度(第二方向X的尺寸)比第三壁部173及第四壁部174的宽度(第三方向Y的尺寸)宽。
在第二壳体部件16的四个角附近分别形成有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开口的定位用凹部17d。另外,在第二壳体部件17的一对角位置形成有用于固定螺丝18的贯通孔17e,在另一对角位置形成有贯通孔17f。
在底板部175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面上,形成有沿第二方向X排列的两个凹部176、177。另外,在凹部176、177的边缘形成有缺口17b。
在第三壁部173的外表面,向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凹陷的凹部178沿着第二方向X延伸。在第一壁部171及第二壁部172形成有孔171h、172h,第一壳体部件16的凸部161h、162h嵌入其中。在第一壁部171,在第三方向Y的中央形成有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的凸板部171a。
(磁驱动回路6的构成)
图5是图2所示的磁驱动回路6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及图5所示,磁驱动回路6具有线圈7和在第一方向Z上与线圈7对置的磁体8。线圈7由配置成在第二方向X上并排的第一线圈71及第二线圈72构成,线圈7保持于支承体2中的保持架60上。
(线圈7及保持架60的构成)
图6是图5所示的保持架60及线圈7等的说明图。图7是图6所示的保持架60等的说明图。如图6及图7所示,线圈7是长边701(有效部分)沿第三方向Y延伸的长圆形状的空芯线圈,线圈线的端部705引出到第三方向Y的一侧Y1。
保持架60具有由位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第一壁部61、位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的第二壁部62、位于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第三壁部63以及位于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第四壁部64围绕的底板部65。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壁部61及第二壁部62的宽度(第二方向X的尺寸)比第三壁部63及第四壁部64的宽度(第三方向Y的尺寸)宽。
在保持架60的一对角位置形成有用于穿过螺丝18的贯通孔60e,在另一对角位置形成有贯通孔60f。在第三壁部63及第四壁部64的第二方向X的两端形成有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的定位用凸部60c和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的定位用凸部60d。
在底板部65,以在第二方向X上并排的方式形成有两个线圈保持孔651、652,在线圈保持孔651、652中分别配置有第一线圈71及第二线圈72。线圈保持孔651、652是贯通孔,在第三方向Y的两端部形成有以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线圈保持孔651、652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伸出的承接部641、642。因此,当将第一线圈71及第二线圈72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安装到线圈保持孔651、652时,线圈7的短边702(无效部分)成为由承接部641、642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1支承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板26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保持架60重叠,且板26通过粘接剂与第一线圈71及第二线圈72固定在一起,并且固定于保持架60。板26例如为铝、不锈钢等非磁性的金属板。
在保持架60上,在线圈保持孔651和第一壁部61之间形成有第一开口部601,在线圈保持孔652和第二壁部62之间形成有第二开口部602。第一开口部601及第二开口部602在第一方向Z上贯穿保持架60的底板部65。在第一开口部601及第二开口部602的内周面形成有缺口603。
在第一壁部61,在第二角部600之间,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形成有凹部611(参照图2及图4),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形成有凹部612。在第二壁部62,在第二角部600之间,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形成有凹部621(参照图2及图4),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形成有凹部622。因此,四个第二角部600具有朝向第一方向Z的两侧突出的结构。
在第三壁部63的外表面,向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凹陷的凹部630沿着第二方向X延伸,在凹部630的底部,沿着第二方向X形成有多个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开口的缺口状的引出部68。另外,凹部630中由引出部68夹着的部分成为从凹部630的底部进一步向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凹陷的凹部630a。
在凹部630的底部,沿着第二方向X形成有多个卡合凸部69,该卡合凸部69在第二方向上与凹部630a错开的位置向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凸部69形成于三个部位。
(支承体2的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一壳体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壳体部件17在第一方向Z上重叠的状态下,将螺丝18固定在第一壳体部件16的贯通孔16e、保持架60的贯通孔60e及第一壳体部件16的贯通孔16e中,在第一方向Z上将第一壳体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壳体部件17紧固。在固定螺丝18时,螺丝18的头部不从第二壳体部件17突出到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
另外,在第一壳体部件16的第一角部160和保持架60的第二角部600之间填充有粘接剂,在保持架60的第二角部600和第二壳体部件17的第三角部170之间填充有粘接剂。
这样一来,由第一壳体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壳体部件17形成支承体2。此时,第一壳体部件16的凸部161h、162h分别贯通保持架60的孔61h、62h并嵌入第二壳体部件17的孔171h、172h。另外,保持架60的凸部60c嵌入第一壳体部件16的孔16c,保持架60的凸部60d嵌入第二壳体部件17的凹部17d。因此,第一壳体部件16、保持架60及第二壳体部件17在彼此定位的状态下被连接。另外,第一壳体部件16的凸板部163a与保持架60的凹部630a重叠。
此外,在将致动器1装设到各种设备时,第一壳体部件16的贯通孔16f、保持架60的贯通孔60f及第二壳体部件17的贯通孔17f用来固定相对于设备的框架进行固定的螺丝(未图示)。
(线圈7的端部的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线基板15固定在保持架60的第三壁部63的外表面。在配线基板15上,在与引出部68重叠的部分形成有缺口158。另外,在配线基板15上,在与卡合凸部69重叠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卡合孔159。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卡合凸部69的数量相对应,作为多个卡合孔159形成有三个卡合孔159,三个卡合孔159中的中央的卡合孔159形成为与缺口158相连的缺口状。
配线基板15在卡合凸部69和卡合孔159已经卡合的状态下,通过粘接剂固定于保持架60的第三壁部63的外表面。在配线基板15上形成有第一线圈71的端部705及第二线圈72的端部705电连接的焊盘151和来自外部的配线部件(未图示)电连接的焊盘152,第一线圈71的端部及第二线圈72的端部705经由引出部68穿绕至焊盘151之后,通过焊锡电连接于焊盘151。此外,焊盘151和焊盘152经由配线图案(未图示)相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焊盘151形成有三个,第一线圈71的卷绕结束的端部705及第二线圈72的卷绕开始的端部705电连接于中央的焊盘151。因此,第一线圈71和第二线圈72被串联电连接。此外,第一线圈71和第二线圈72也可以并联电连接。
(可动体3的构成)
图8是图2所示的可动体3的说明图。图9是图8所示的第一磁轭86等的说明图。图10是图8所示的第二磁轭87等的说明图。
如图8所示,图2等所示的可动体3具有:具备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线圈7对置的平板部860的第一磁轭86、具备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线圈7对置的平板部870的第二磁轭87以及磁体8。磁体8被保持于第一磁轭86的平板部860的与线圈7对置的面及第二磁轭87的平板部870的与线圈7对置的面的至少一个面上,并在第一方向Z上与线圈7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可动体3具备通过粘接等方法固定于第一磁轭86的平板部860的与线圈7对置的面上的第一磁体81和第一磁轭86的平板部860的与线圈7对置的面中在与第一方向Z交叉的方向上与第一磁体81相邻的第二磁体82,作为磁体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体81和第二磁体82在第二方向X上相邻。因此,第一磁体81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第一线圈71的长边701对置,第二磁体82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第二线圈72的长边701对置。
另外,如图10所示,可动体3具备通过粘接等方法固定于第二磁轭87的平板部870的与线圈7对置的面上的第一磁体83和第二磁轭87的平板部870的与线圈7对置的面中在与第一方向Z交叉的方向上与第一磁体83相邻的第二磁体84,作为磁体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体83和第二磁体84在第二方向X上相邻。因此,第一磁体83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第一线圈71的长边701对置,第二磁体84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第二线圈72的长边701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体81、83及第二磁体82、84分别在厚度方向(第一方向Z)及宽度方向(X方向)上被分极磁化。第一磁体81和第二磁体82在相邻的方向(第二方向X)上沿相同方向磁化,第一磁体83和第二磁体84在相邻的方向(第二方向X)上沿相同方向磁化。因此,第一磁体81的第二磁体82侧的磁极与第二磁体82的第一磁体81侧的磁极不同,第一磁体83的第二磁体84侧的磁极与第二磁体84的第一磁体83侧的磁极不同。
另外,第一磁体81和第一磁体83在相邻的方向(第二方向X)上沿相反方向磁化,第二磁体82和第二磁体84在相邻的方向(第二方向X)上沿相反方向磁化。因此,在第一磁体81和第一磁体83中,与第一线圈71对置的面的磁极不同,在第二磁体82和第二磁体84中,与第二线圈72对置的面的磁极不同。
如图8、图9及图10所示,第一磁轭86具备从平板部860的第二方向的一侧X1的端部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并与第二磁轭87连接的第一连接板部861和从平板部860的第二方向的另一侧X2的端部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并与第二磁轭87连接的第二连接板部862。第一连接板部861及第二连接板部862的第三方向Y的尺寸比平板部860的小,在第一连接板部861及第二连接板部862的两侧形成有缺口869。在此,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连接板部861相对于线圈7在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穿过保持架60的第一开口部601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第二连接板部862相对于线圈7在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Z2穿过保持架60的第二开口部602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板部861及第二连接板部862通过焊接与第二磁轭87的端部连接。更具体地说,第一连接板部861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861a与第二磁轭87的平板部870的第一侧面871重叠,焊接第一连接板部861和第二磁轭87的第一侧面871。同样,第二连接板部862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862a与第二磁轭87的平板部870的第二侧面872重叠,焊接第二连接板部862和第二磁轭87的第二侧面872。
在第一连接板部861的端部861a及第一侧面871中的一方形成有嵌入并焊接到形成于另一方的凹部的凸部,在第二连接板部862的端部862a及第二侧面872中的一方形成有嵌入并焊接到形成于另一方的凹部的凸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平板部870的凸部873嵌入并焊接到形成于第一连接板部861的端部861a的凹部863,形成于平板部870的凸部874嵌入并焊接到形成于第二连接板部862的端部862a的凹部86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磁轭86的平板部860及第二磁轭87的平板部870的第三方向Y的端部,形成有在装设磁体8时用于进行第一磁轭86及第二磁轭87的定位的缺口860a、870a。
在这样构成的可动体3中,在第一磁轭86及磁体8的至少一方标注有表示磁体8的磁化方向的标记。例如,在第一磁轭86标注平板部860的四个角中S极所在的一侧的角被切去的标记86s,其它角呈方形。另外,在第二磁轭87及磁体8的至少一方也标注有表示磁体8的磁化方向的标记。例如,在第二磁轭87上标注平板部870的四个角中N极所在的一侧的角被切去的标记87s,其它角形成方形。此外,在对磁体8标注标记的情况下,只要利用印刷等即可。
(定位凸部865、875的构成)
图11是表示在图10所示的第二磁轭87上装设磁体8的工序的说明图。如图9所示,第一磁轭86具有定位凸部865,该定位凸部865是第一磁轭86的一部分从固定了磁体8的一面突出而形成的,进行第一磁体81及第二磁体82在第一磁轭86的平板部860的面内方向上的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凸部865包括规定第一磁体81的第二磁体82侧的位置的第一凸部865a和规定第二磁体82的第一磁体81侧的位置的第二凸部865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部865a和第二凸部865b由设置于第一磁体81和第二磁体82之间的共同的凸部865c构成。凸部865c(第一凸部865a及第二凸部865b)设置于在第三方向Y上分开的两个部位。
定位凸部865还包括第三凸部865d、865e,该第三凸部865d、865e在与第一磁体81和第二磁体82相邻的第二方向X交叉的第三方向Y上进行第一磁体81的定位及第二磁体82的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凸部865d设置于第一磁体81的Y方向的两侧两个部位,第三凸部865e设置于第二磁体82的Y方向的两侧两个部位。
如图10所示,第二磁轭87与第一磁轭86同样,也具有定位凸部875,该定位凸部875是第二磁轭87的一部分从固定磁体8的一面突出而形成的,进行第一磁体83及第二磁体84在第二磁轭87的平板部870的面内方向上的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凸部875包括规定第一磁体83的第二磁体84侧的位置的第一凸部875a和规定第二磁体84的第一磁体83侧的位置的第二凸部875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部875a和第二凸部875b由设置于第一磁体83和第二磁体84之间的共同的凸部875c构成。凸部875c(第一凸部875a及第二凸部875b)设置于在第三方向Y上分开的两个部位。
定位凸部875还包括第三凸部875d、875e,该第三凸部875d、875e在与第一磁体83和第二磁体84相邻的第二方向X交叉的第三方向Y上进行第一磁体83的定位及第二磁体84的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凸部875d设置于第一磁体83的Y方向的两侧两个部位,第三凸部875e设置于第二磁体84的Y方向的两侧两个部位。
定位凸部865是使第一磁轭86的平板部860的一部分从与磁体8相反一侧的另一面侧向磁体8所在的一面侧突出的凸部。另外,定位凸部875是使第二磁轭87的平板部870的一部分从与磁体8相反一侧的另一面侧向磁体8所在的一面侧突出的凸部。因此,例如,如图8所示,形成定位凸部875时的凹状的痕迹875x保留在第二磁轭87的平板部870的与磁体8相反一侧的另一面上。另外,如图4所示,形成定位凸部865时的凹状的痕迹865x保留在第一磁轭86的平板部860的与磁体8相反一侧的另一面上。
在此,在第一磁轭86中,在相对于第一磁体81与第二磁体82相反的一侧及相对于第一磁体82与第一磁体81相反的一侧未设置定位凸部865。另外,在第二磁轭87中,在相对于第一磁体83与第二磁体84相反的一侧及相对于第一磁体84与第一磁体83相反的一侧未设置定位凸部875。另外,如图11所示,定位凸部875从平板部870突出的尺寸低于磁体8的厚度(第一磁体83的厚度及第二磁体84的厚度)。
因此,在制造致动器1时,在将第一磁体83及第二磁体84配置到第二磁轭87上的工序中,使层叠于磁体盒800的内部的多个磁体8中位于最下方的磁体8滑动,将第一磁体83及第二磁体84配置于第二磁轭87的一面时,定位凸部875和磁体盒800不易发生干扰等,定位凸部875不会成为妨碍。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一磁轭86与第二磁轭87侧同样,定位凸部865从平板部860突出的尺寸也低于磁体8的厚度(第一磁体81的厚度及第二磁体82的厚度)。因此,在图11所示的工序中,在配置第一磁体81及第二磁体82时,定位凸部865不会成为妨碍。此外,在第一磁轭86中,存在第一连接板部861及第二连接板部862,但只要使磁体盒800倾斜,就可以避免第一连接板部861及第二连接板部862与磁体盒800发生干扰。
(挡块的构成)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用于可动体3的第一磁轭86的第一连接板部861,在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第一壳体部件16的第一壁部161、保持架60的第一壁部61及第二壳体部件17的第一壁部171的内表面以构成连续的平面的状态对置。因此,第一连接板部861构成第一挡块,该第一挡块在可动体3向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移动时限制可动体3向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可动范围。
同样,相对于第二连接板部862,在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第一壳体部件16的第二壁部162、保持架60的第二壁部62及第二壳体部件17的第二壁部172的内表面以构成连续的平面的状态对置。因此,第二连接板部862构成第二挡块,该第二挡块在可动体3向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移动时限制可动体3向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的可动范围。
(基本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中,当对线圈7施加交流电时,可动体3在第二方向X上振动,所以致动器1的重心沿第二方向X变动。因此,用户可以感受到第二方向X的振动。因此,能够使致动器1作为触觉器件发挥作用。此时,如果调整施加于线圈7的交流电波形,使可动体3向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移动的加速度和可动体3向第二方向的另一侧X2移动的加速度不同,则用户可以感受在第二方向X上具有方向性的振动。
(连接体90及粘弹性部件9的构成)
如图2、图4及图5所示,设置有与支承体2及可动体3连接的连接体90。连接体90具备弹性及粘弹性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体90是设置于支承体2和可动体3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位的粘弹性部件9,在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及第三方向Y方向上可弹性变形。粘弹性是指兼具粘性和弹性这两者的性质,是在凝胶状部件、塑料、橡胶等高分子物质中显著表现出的性质。因此,作为粘弹性部件9,可以使用各种凝胶状部件。作为粘弹性部件9,也可以使用天然橡胶、二烯橡胶(例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氯丁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等)、非二烯橡胶(例如,丁基橡胶、乙烯·丙烯橡胶、乙烯·丙烯·二烯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氟橡胶等)、热塑性弹性体等各种橡胶材料及它们的改性材料。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体90,只是粘弹性部件9与支承体2及可动体3双方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粘弹性部件9,第一粘弹性部件91配置在可动体3的第一磁轭86和支承体2的第一壳体部件16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位,第二粘弹性部件92配置在可动体3的第二磁轭87和支承体2的第二壳体部件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位。更具体地说,第一粘弹性部件91设置于第一磁轭86的平板部860和第一壳体部件16的凹部166、167的底部之间的各部,第二粘弹性部件92设置于第二磁轭87的平板部870和第二壳体部件17的凹部176、177的底部之间。
在此,第一粘弹性部件91以在第一方向Z上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第一磁轭86的平板部860和第一壳体部件16的凹部166、167的底部之间,第二粘弹性部件92以在第一方向Z上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第二磁轭87的平板部870和第二壳体部件17的凹部176、177的底部之间。第一粘弹性部件91粘接于与支承体2相接的面(第一壳体部件16的凹部166、167的底部)上,并且与和可动体3相接的面(第一磁轭86)粘接。第二粘弹性部件92粘接于与支承体2相接的面(第二壳体17的凹部176、177的底部)上,并且与和可动体3相接的面(第二磁轭87)粘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粘弹性部件9(第一粘弹性部件91及第二粘弹性部件92)是针入度为10度~110度的硅酮系凝胶。针入度在JIS-K-2207、JIS-K-2220中定义,意味着该值越小越硬。粘弹性部件9根据其伸缩方向具备线性或非线性的伸缩特性。例如,粘弹性部件9在沿其厚度方向(轴向)按压而压缩变形时,具备非线性成分(弹簧系数)大于线性成分(弹簧系数)的伸缩特性。与之相对,在沿厚度方向(轴向)拉伸而伸展的情况下,具备线性成分(弹簧系数)大于非线性成分(弹簧系数)的伸缩特性。另一方面,如本实施方式,在粘弹性部件9沿与厚度方向(轴向)交叉的方向(剪切方向)变形的情况下,无论向哪个方向动作,都是被拉伸而伸展的方向的变形,因此,具有线性成分(弹簧系数)大于非线性成分(弹簧系数)的变形特性。因此,在粘弹性部件9中,运动方向上的弹力恒定。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用粘弹性部件9的剪切方向的弹簧要素,可以提高振动加速度相对于输入信号的再现性,所以可以实现具有细微差异的振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壳体部件16的凹部166、167中连接第一粘弹性部件91的连接区域166a、167a形成有多个凹部。另外,在第二壳体部件17的凹部176、177中连接第二粘弹性部件92的连接区域176a、177a形成有多个凹部。
另外,因为连接体90处于在第一方向Z上被压缩的状态,所以连接体90的一部分位于多个凹部的内侧。因此,多个凹部的边缘抑制连接体90向与第一方向Z交叉的方向移动。因此,在将连接体90配置到支承体2和可动体3之间时,多个凹部的边缘有效地抑制连接体90向与第一方向Z交叉的方向移动。另外,在沿第二方向X驱动可动体3时,多个凹部的边缘有效地抑制连接体90向第二方向X移动。因此,能够抑制配置于支承体2和可动体3之间的连接体90的错位。另外,连接体90经由粘接剂固定于连接区域166a、167a、176a、177a,粘接剂的一部分位于多个凹部的内侧。因此,连接体90的粘接强度高。
(致动器1的组装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从第一壳体部件16的贯通孔16b插入的支承销(未图示)支承第一磁轭86,同时将第一壳体部件16、第一磁轭86、保持架60及第二磁轭87在第一方向Z上重叠时,以从贯通孔16a插入的定位销为基准,将第一壳体部件16的贯通孔16a、第一磁轭86的缺口869、保持架60的缺口603及第二磁轭87的缺口879重叠。因此,可以将第一壳体部件16、第一磁轭86、保持架60及第二磁轭87适当地重叠。
此时,使第一磁轭86的第一连接板部861通过保持架60的第一开口部601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使第二连接板部862通过保持架60的第二开口部602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因此,可以将第一磁轭86的第一连接板部861及第二连接板部862分别与第二磁轭87连接。
另外,预先通过粘接剂将第一粘弹性部件91连接到第一壳体部件16及第一磁轭86的一方,在将第一壳体部件16和第一磁轭86重叠时,通过粘接剂将第一粘弹性部件91连接到第一壳体部件16及第一磁轭86的另一方。另外,预先通过粘接剂将第二粘弹性部件92连接到第二壳体17及第二磁轭87的一方,在将第二壳体部件17和第二磁轭87重叠时,利用粘接剂将第二粘弹性部件92连接到第二壳体部件17及第二磁轭87的另一方。此时,使从贯通孔16b插入的支承销与第二壳体部件17的缺口17b抵接,支承第二壳体部件17。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中,因为相对于第一磁体81及第二磁体82在与第一线圈71及第二线圈72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磁轭86,所以可以提高磁效率。另外,在第一磁轭86上设置有进行第一磁体81及第二磁体82在面内方向的定位的定位凸部865,因此,可以将第一磁体81及第二磁体82设置在第一磁轭86的一面的规定位置。另外,因为相对于第一磁体83及第二磁体84在与第一线圈71及第二线圈72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磁轭87,所以可以提高磁效率。另外,在第二磁轭87设置有进行第一磁体83及第二磁体84在面内方向的定位的定位凸部875,因此,可以将第一磁体83及第二磁体84设置在第二磁轭87的一面的规定位置。此外,定位凸部865、875是使第一磁轭86及第二磁轭87的一部分突出的部分,因此,即使设置定位凸部865、875,也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大。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体81的第二磁体82侧的磁极和第二磁体82的第一磁体81侧的磁极不同,因此,在配置第一磁体81及第二磁体82时,引力发生作用,但第一磁体81由第一凸部865a限定第二磁体82侧的位置,第二磁体82由第二凸部865b限定第一磁体81侧的位置。因此,可以将第一磁体81及第二磁体82配置到第一磁轭86的一面的规定位置。另外,第一磁体83的第二磁体84侧的磁极和第二磁体84的第一磁体83侧的磁极不同,因此,在配置第一磁体83及第二磁体84时,引力发生作用,但第一磁体83由第一凸部875a限定第二磁体84侧的位置,第二磁体84由第二凸部875b限定第一磁体83侧的位置。因此,可以将第一磁体83及第二磁体84配置到第二磁轭87的一面的规定位置。另外,第一凸部865a和第二凸部865b由共同的凸部865c构成,第一凸部875a和第二凸部875b由共同的凸部875c构成。因此,可以高效地进行对第一磁轭86及第二磁轭87的加工。
另外,第一磁体81及第二磁体82通过第三凸部865d及第三凸部865e在第三方向Y上也配置于第一磁轭86的规定位置。另外,第一磁体83及第二磁体84通过第三凸部875d及第三凸部875e配置于第二磁轭87的规定位置。因此,因为第一磁体81、83及第二磁体82、84被适当地配置于第一线圈71及第二线圈72,所以可以提高磁效率。
[另一实施方式]
图1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1的说明图。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中,定位凸部875是使第二磁轭87的平板部870的一部分从与磁体8相反一侧的另一面侧向磁体8所在的一面侧突出的凸部,但如图12所示,定位凸部875也可以是将第二磁轭87的一部分折弯形成的凸部。图12示出了由将第二磁轭87的一部分切起的凸部形成定位凸部875的例子。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将第一磁轭86的一部分折弯形成定位凸部865,代替参照图9说明的定位凸部865。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两个磁体8(第一磁体81及第二磁体82),但例如在磁体8相对于线圈7仅配置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且仅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存在第二磁轭87的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本发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硅酮系凝胶等凝胶状部件作为粘弹性部件9,但也可以将橡胶等用作粘弹性部件。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粘弹性部件9作为连接体90,但也可以使用弹簧等弹性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圈及保持架设置在支承体2上,磁体及磁轭设置在可动体3上,但在线圈及保持架设置于可动体3上而磁体及磁轭设置于支承体2上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本发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仅在第二方向X上驱动可动体3的致动器1,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在第二方向X及第三方向Y上驱动可动体3的致动器1。

Claims (10)

1.一种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具备:
支承体;
可动体;
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具有弹性及粘弹性的至少一种,且与所述可动体及所述支承体连接;以及
磁驱动回路,
所述磁驱动回路具备:
设置于所述支承体及所述可动体中的一侧部件的第一线圈;
将一面朝向所述第一线圈侧地设置于所述支承体及所述可动体中的另一侧部件的磁轭;以及
以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线圈对置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磁轭的所述一面的第一磁体,
所述磁驱动回路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驱动所述可动体,
所述磁轭具有定位凸部,该定位凸部使所述磁轭的一部分从所述一面突出而进行所述第一磁体在所述磁轭的面内方向上的定位,
所述磁驱动回路具备以与所述第一磁体相邻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磁轭的所述一面的第二磁体,
所述第一磁体的所述第二磁体侧的磁极和所述第二磁体的所述第一磁体侧的磁极不同,
所述定位凸部包括规定所述第一磁体的所述第二磁体侧的位置的第一凸部和规定所述第二磁体的所述第一磁体侧的位置的第二凸部,
所述定位凸部从所述一面突出的尺寸比所述第一磁体的厚度及所述第二磁体的厚度低,
在将所述第一磁体及所述第二磁体配置于所述磁轭的工序中,使层叠于磁体盒的内部的多个磁体中位于最下方的磁体滑动,将所述第一磁体及所述第二磁体配置到所述磁轭的所述一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驱动回路具备以与所述第一线圈相邻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一侧部件的第二线圈,
所述第二磁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线圈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由共同的凸部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凸部包括第三凸部,该第三凸部在与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相邻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所述第一磁体的定位及所述第二磁体的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磁轭的相对于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相反的一侧及相对于所述第二磁体与所述第一磁体相反的一侧未设置所述定位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凸部是使所述磁轭的一部分从与所述一面相反一侧的面突出的凸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凸部是将所述磁轭的一部分折弯的凸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磁体及所述磁轭中的至少一方标注有表示对所述第一磁体的磁化方向的标记。
10.一种触觉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觉器件具备:
支承体;
可动体;
连接体,其具有弹性及粘弹性中的至少一种,且与所述可动体及所述支承体连接;以及
磁驱动回路,
所述磁驱动回路具备:
设置于所述支承体及所述可动体中的一侧部件的第一线圈;
将一面朝向所述第一线圈侧地设置于所述支承体及所述可动体中的另一侧部件的磁轭;以及
以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线圈对置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磁轭的所述一面的第一磁体,
所述磁驱动回路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驱动所述可动体,
所述磁轭具有定位凸部,该定位凸部使所述磁轭的一部分从所述一面突出而进行所述第一磁体在所述磁轭的面内方向上的定位,
所述磁驱动回路具备以与所述第一磁体相邻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磁轭的所述一面的第二磁体,
所述第一磁体的所述第二磁体侧的磁极和所述第二磁体的所述第一磁体侧的磁极不同,
所述定位凸部包括规定所述第一磁体的所述第二磁体侧的位置的第一凸部和规定所述第二磁体的所述第一磁体侧的位置的第二凸部,
所述定位凸部从所述一面突出的尺寸比所述第一磁体的厚度及所述第二磁体的厚度低,
在将所述第一磁体及所述第二磁体配置于所述磁轭的工序中,使层叠于磁体盒的内部的多个磁体中位于最下方的磁体滑动,将所述第一磁体及所述第二磁体配置到所述磁轭的所述一面。
CN201911218111.9A 2018-12-04 2019-12-03 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12771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7068 2018-12-04
JP2018227068A JP7219070B2 (ja) 2018-12-04 2018-12-04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77105A CN111277105A (zh) 2020-06-12
CN111277105B true CN111277105B (zh) 2022-07-01

Family

ID=71002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18111.9A Active CN111277105B (zh) 2018-12-04 2019-12-03 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19070B2 (zh)
CN (1) CN1112771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41323B (zh) * 2020-06-30 2022-03-2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振动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WO2022006839A1 (zh) * 2020-07-10 2022-01-13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马达
WO2022006837A1 (zh) * 2020-07-10 2022-01-13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马达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774436U (zh) * 2010-07-22 2011-03-23 金龙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线性振动马达的振子组件
CN201774435U (zh) * 2010-08-04 2011-03-23 浙江省东阳市诚基电机有限公司 动圈式直线振动马达
CN203054321U (zh) * 2012-12-25 2013-07-10 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微型镜头直线运动的装置
CN106932880A (zh) * 2015-09-29 2017-07-07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WO2018030265A1 (ja) * 2016-08-09 2018-02-1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01432B2 (ja) * 2014-05-21 2021-07-14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器
JP7026296B2 (ja) * 2017-02-22 2022-02-28 洋一 広瀬 マグネットホルダーおよびリムーバー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774436U (zh) * 2010-07-22 2011-03-23 金龙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线性振动马达的振子组件
CN201774435U (zh) * 2010-08-04 2011-03-23 浙江省东阳市诚基电机有限公司 动圈式直线振动马达
CN203054321U (zh) * 2012-12-25 2013-07-10 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微型镜头直线运动的装置
CN106932880A (zh) * 2015-09-29 2017-07-07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WO2018030265A1 (ja) * 2016-08-09 2018-02-1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19070B2 (ja) 2023-02-07
JP2020089818A (ja) 2020-06-11
CN111277105A (zh) 2020-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00200B (zh) 致动器
CN111277105B (zh) 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10323911B (zh) 致动器
CN110800199B (zh) 致动器
JP2019013095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020809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9013087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020810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944288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9013090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1277103B (zh) 致动器、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
CN111277101B (zh) 致动器
CN111277106B (zh) 致动器、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
CN111756210B (zh) 致动器
JP6914121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3065769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199941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0799273B (zh) 致动器
CN111277102A (zh) 致动器
JP2023173927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1154244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3173926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